四川桤木立木枝叶量及整树量采伐模型

四川桤木立木枝叶量及整树量采伐模型

一、四川桤木立木枝叶材积及全树材积收获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吴兆飞[1](2020)在《东北天然林主要林型生长动态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全球碳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深入了解森林生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8座天然林主要分布的山脉上设置了457个调查取样点,调查面积共计45.7 ha。以36,145株活立木的野外调查和取样数据为基础(1)分析了东北天然林18个主要树种单木生长驱动因子;(2)建立了东北地区5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生产力预估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3)探讨了基于大尺度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对森林生长的作用路径和大小,分析了温度、降水和立地质量等外部环境因子对森林生长的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单木生长模型研究中发现,树木自身大小、竞争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所有树种单木蓄积生长均产生了显着影响,除胸径和大树胸高断面积对所有树种影响一致外,其它因子对单木生长的影响存在树种异质性。生长季温度、降水和反映立地状况的林分优势高包含在大多数树种的最优模型中,而且这三个非生物因子对单木蓄积生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强度。本研究强调了在预测树木生长时考虑多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不同树种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蓄积生长的变化趋势,对东北地区不同树种的针对性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在林分生产力预估模型研究中,基于大尺度条件下的数据,建立了1个基础模型和3个扩展模型,3个扩展模型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各森林类型生长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基础模型中同时引入林分优势高和气候因子得到的第3个扩展模型,几乎对于所有森林类型的每一个方程都有最好的预测能力。与基础模型相比,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降低了13%,最优模型的独立样本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其较好的预测优度。通过在传统模型中引入气候因子,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可用于估计特定气候条件下不同森林类型森林资源的生长动态。3.在林分结构和森林生产力关系研究中,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都呈正相关关系,且二者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温度和降水对森林生产力没有直接影响,而是分别通过调整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作用于森林生产力。立地质量对生产力也无直接影响,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影响森林生产力且影响比温度和降水更大。这说明东北天然林森林生产力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气候和立地质量等环境要素通过调整林分结构间接影响森林生产力。

唐连德[2](2019)在《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黑荆(Acacia mearnsii)生长迅速,材质坚硬且含有栲胶原料,是木材和栲胶两用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研究3种不同林分密度和3种不同施肥程度交互作用下,黑荆林分结构、胸径、树高、冠幅以及单株和单位面积黑荆的蓄积量、生物量、单宁产量、原花色素产量等指标,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筛选出最适应黑荆生长和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林分结构的变化表明:林分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加能够使黑荆大规格材率增加。因此,低密度和高施肥处理时,有利于提高黑荆大规格材率,在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冠幅在密度2 m×3 m、施肥1 kg/株(D2W3)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单株材积由平均树高和胸径共同决定,本研究中平均树高和胸径变化基本一致,在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林分蓄积量的变化可知在密度2 m×2 m时,增加施肥量更适合林分蓄积量的积累。(2)黑荆各项营养器官的单株生物量、单株单宁产量、单株单宁原花色素产量随着施肥的增加和密度的减小而增加,单株生物量与密度的相关性较大,在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黑荆各项营养器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单宁产量、单位面积单宁原花色素产量随着施肥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密度2 m×2 m、施肥1 kg/株(D1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表明在D1W3处理时,单位面积黑荆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化;在D3W3处理时,单株黑荆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化。(3)综合比较黑荆在不同密度不同处理下的各种生长指标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考虑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种植模式是最适宜黑荆生长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模式。同时,通过调节密度和施肥,可使黑荆生长及蓄积量、单宁产量、原花色素产量达到相同水平,说明可以根据当地林分密度和土壤肥力,对林分进行不同方式的间伐和抚育可达到相同的经济效益,对具体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磊[3](2019)在《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密度控制技术,以辽东低山丘陵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48块,油松人工林标准木96株,采样木芯96个,样枝576份,样叶576份,以及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油松人工样地21900块等大量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下,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指标的影响、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及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科学营造及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不同龄级的油松人工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均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大,油松人工林的高径比呈增大趋势,冠高比呈降低趋势,油松人工林的干形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在低山厚土层的阳坡,成熟林与过熟林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大于其他立地条件。在低山中土层的阴坡,低密度条件下近熟林胸径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强于其他立地条件。无论在何种立地条件下,林分密度对油松幼龄林林分胸径生长的影响较弱。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平均胸径呈减少趋势,这种现象是林木生长的某一时间段范围内,低密度情况下,林分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持续高于高密度情况下所造成的,对于低山阳坡来说,这个年龄段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前10年;对于低山阴坡来说,这个年龄段出现在油松人工林生长的1020年。辽东山区油松幼龄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方程为=(6-07)2-0.006+19.305,中龄林为=-4.6827)9)()+48.942,近熟林为=-4.1667)9)()+46.493,成熟林为=-5.4797)9)()+56.62,过熟林为=33.2650)-5-04。3、辽东山区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都在较低的林分密度下有较大的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林分密度对过熟林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最为明显,达到极显着水平。油松中龄林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分配到干与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分配到枝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成熟林表现为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分配到枝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过熟林则表现为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分配到枝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4、构建出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方程,中龄林(2=0.5752(2)0.6964,成熟林(2=(5-06)(2)2-0.0326(2)+231.72,过熟林(2=(-6-06)(2)2+0.1203(2)-314.1,全龄级(2=1.6053(2)0.5694。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部分年净生产量逐渐减小;在相似密度下,油松中龄林和成熟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随密度增大逐渐增大,过熟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增小;中龄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明显高于成熟林与过熟林;依据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平均高,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分布图。5、研制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依据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径阶划分标准,确定在辽东山区培育大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453株/hm2左右;培育中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926株/hm2左右;培育小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1208株/hm2左右。

韦昌幸[4](2014)在《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荷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常绿乔木树种,耐贫瘠,生态位较宽,因而常作为先锋树种种植,另外,由于其出色的防火性能常作为防火林带,是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工林树种。目前,对于木荷人工林的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以广西省南宁地区48年生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收获方法对其生物量、生产力及分配格局、生长规律、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效益评价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8a木荷人工林生物量大小平均为281.78t·hm-2,其中乔木层为268.70t·hm-2,占总生物量的95.36%。木荷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为:树干>根兜>树皮>枝条>粗根>树叶>中根>细根。木荷生物量按径级的分配关系为:20-24cm>16-20cm>24-28cm>12-16cm>28-32cm>32cm及以上>12cm及以下,并且平均胸径19.85cm以上的林木总生物量大小为185.57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06%。林分总生产力为7.89t·hm-2·a-1,其中乔木层生产力为7.77t·hm-2·a-1。(2)48a木荷人工林平均树高为22.79m,平均胸径为19.85cm,平均材积为0.3398m3。材积连年生长量曲线呈波动增长,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14a-16a阶段的0.58m,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lOa-12a阶段的0.54cm。48a木荷人工林胸高形数呈现先急速后缓慢的下降趋势:2a-6a胸高形数为1.05-3.32,8a-10a为0.55-0.69,12a-34a为0.50-0.52,36a-48a为0.48-0.49,表现出通直完满的干形以及早期速生、持续生长较长的特性,符合作为大径材树种的培育要求。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模型拟合得出测树因子与林龄具有较大相关性,树高最优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胸径与材积最优模型为威布尔模型,而材积数学模型可较准确用于估测木荷林后期的材积。(3)48a木荷人工林的销售收入平均为184566元·hm-2,营林成本为58997.7元·hm-2,净利润为125568.3元·hm-2。对48年生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指标影响最大的是木材价格,其次是投资成本,最小的是单位出材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原木、薪材的市场临界价格分别为270.91元·m-3、125元·m-3,目前,木荷市场价格分别为临界价格的3.0倍、2.4倍,且未来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木荷造林项目盈利空间较大,盈利周期较长,具有很强的长期投资潜力。

欧阳钦[5](2014)在《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望城区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望城区典型森林植被的生物量进行计算,并对望城区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经济林、竹林的平均生物量进行了计算。根据乔木类植被及非乔木类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率,计算得出望城区森林碳储量,最后根据《世界碳汇贸易价格预测比较表》中的结论,对望城区典型森林植被的碳汇价值进行了计算。本文还利用ArcGIS10.0软件对望城区林地类型、树种结构、年龄结构、典型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了空间分布的分析,并绘制了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望城区公益林总面积为14190.5hm2,商品林总面积为12748.9hm2。公益林面积最大的是丁字镇,为2527.1hm2,占望城区有林地总面积的9.38%,商品林面积最大的是白箬铺乡,为3221.5hm2,占望城区有林地总面积的11.96%。(2)望城区主要乔木树种(林分)有阔叶树、马尾松、杉木、国外松、杨树等5类,其面积为22600.6hm2,蓄积量为1287315m3,分别占全区乔木林总面积比例的99.45%和乔木林总蓄积量比例的99.64%。阔叶树是乔木树种的主体,它的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乔木林总面积和乔木林总蓄积量的56.11%和53.63%。(3)从龄组结构来看,中幼龄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比例的93.47%,蓄积量占到了全区林分总蓄积量比例的84.98%,尤其是中龄林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比例的78.50%,蓄积量占到林分总蓄积量的64.8%。(4)望城区森林总生物量为1421.273×103t。其中:乔木树种(林分)生物量为1383.105×103t,为望城区森林生物量的主体,占森林总生物量的97.45%;经济林生物量为20.524×103t,占森林总生物量的1.69%;竹林生物量为8.644×103t,占森林总生物量0.86%。(5)望城区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383.105×103t,平均生物量为61.198t/hm2。其中以樟树为主的慢生阔叶树生物量为587.454×103t,占乔木树种(林分)总生物量的42.44%,之后依次是中生阔叶树(341.844×103t)>杉木(232.790×103t)>国外松(107.468×103t>马尾松(82.663×103t)>杨树(20.515×103t)>速生阔叶树(10.371×103t)。(6)望城区森林总碳储量为总碳储量为712.897×103t。其中:乔木树种(林分)碳储量为698.313×103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97.95%;经济林碳储量为10.262×103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1.44%;竹林碳储量为4.322×103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0.61%。乔木树种(林分)的碳密度为30.898t/hm2,低于全国35~39t/hm2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t/hm2,这说明望城区还有较大发展碳储量的空间。各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的碳储量依次为慢生阔叶树(290.026×103t)>中生阔叶树(168.768×103t)>杉木(124.682×103t)>国外松(56.936×103t)>马尾松(42.522×103t)>杨树(10.257×103t)>速生阔叶树(5.120×103t)。(7)在望城区森林中,碳密度在21~30、31~40、41~50、51~60t/hm2的森林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上全区各个乡镇都分布着如上碳密度的森林。碳密度为0~10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望城区东北部的黑麇峰森林公园及零星分布在各个乡镇,碳密度为11~20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望城区南部的雷锋镇,少量分布在其他乡镇,碳密度为大于60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望城区东北部的黑麇峰森林公园和南部的白箬铺乡及乌山镇。(8)望城区森林碳汇价值为4365.492×104元,其中:乔木树种(林分)碳汇价值为4276.187×104元,经济林碳汇价值为62.841×104元,竹林碳汇价值为26.464×104元。各主要乔木树种(组)的碳汇价值依次是慢生阔叶树(1776.004×104元)>中生阔叶树(1033.469×104元)>杉木(763.504×104元)>国外松(348.656×104元)>马尾松(260.388×104元)>杨树(62.812×104元)>速生阔叶树(31.354×104元)。(9)通过望城区森林资源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望城区森林植被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提高重点公益林比例,减少商品林比例,加强生态保护;科学合理经营现有阔叶林(次生林),使其逐步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

牛婷[6](2014)在《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不同分辨遥感数据如何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进行定量评价与监测?就此科学问题,以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遥感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两侧植被主要分布区为靶区,基于地面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遴选出植被恢复标志性指标;基于不同分辨遥感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进行遥感参数提取和模型反演,通过挖掘不同分辨遥感数据识别植被恢复因子的能力,确定了进行研究区植被恢复多阶遥感定量评价因子的提取方法,构建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进行遥感综合定量评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区植被恢复地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胡杨个体年轮生长量,建群种的生物量、密度及平均冠幅,更新树种的地径、树高、冠幅和群落覆盖度是植被恢复的标志性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多阶遥感数据恢复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2)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植被恢复指标群落生物量、平均冠幅、单位面积株数、覆盖度、单位面积斑块数等因子的权重系数及其在植被总体恢复等级中的得分值,构建了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植被恢复可视指标的综合评价准则,为研究区植被恢复定量评价提供依据。(3)为满足不同分辨遥感数据提取植被恢复指标的需求,对多阶遥感数据识别植被恢复指标的遥感参数进行了率定和模型反演,结果表明:①采用多尺度斑点法和标记分水岭变换的区域分割法,可在高分遥感数据(QB、WV)上有效提取研究区建群树种胡杨、柽柳的树冠和株数,精度达85%以上。②对于植被覆盖度的提取,以高光谱Hyperion数据近红外波段833.83nm、红光波段640.5nm组成参数SAR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盖度提取模型(VC31.368382.086*SARVI),精度最高(达84.6%),优于多光谱数据模型。③对研究区木本建群种胡杨、柽柳和草本建群种芦苇生物量实地调查数据与中分辨遥感数据相应参数的相关分析,确定了生物量估测的最优模型,其估测精度均在82%以上。(4)基于植被恢复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多阶遥感数据上对应指标参数提取结果,对研究区植被输水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胡杨、柽柳平均冠幅、单位面积株数及其种群生物量均与地下水埋深梯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胡杨和柽柳树冠生长恢复明显的范围分别在离河300m和800m内,其种群生物量恢复最优区域分别位于离河150m和300m。②2000年~2010年间,输水区植被盖度恢复呈正向响应,植被由低覆盖度向中、高覆盖度转化;天然植被面积增加,连片聚集程度提高,沙地盐碱地面积减少。③以未断流34团附近天然植被为参照,以输水区喀尔达依断面为恢复评价区,基于植被恢复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多阶遥感参数提取分析结果,对参照区和恢复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历经11年输水后,植被由输水前四级恢复到二级,但与水分条件较好区域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综上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可视指标在不同分辨遥感数据上均有所表达,对多阶遥感参数率定与处理后,可明显提高恢复指标的提取精度。基于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及多阶遥感数据上提取的植被恢复指标参数,可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这一研究将为大面积荒漠干旱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监测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肖兴翠[7](2013)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自引种到我国已有80多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脂材两用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早期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好,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泪罗市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分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根系状况、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施肥、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为制定湘北区域湿地松人工林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除树高外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从8a生、林分蓄积从4a生开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以高密度林分高径比大、冠高比小、树干相对饱满。到11a生时,低密度林分中≥14cm的中径阶木所占比例大,高密度林分中8-12cm的小径阶木所占比例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及脂材两用林宜选用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培育中小径材宜选用2400株·hm-2作为初植密度。2.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9a生及11a生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明显减小,乔木层、凋落物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被物生物量总体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各组分中以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林分总量的81.6%-88.1%和83.0%-87.6%;乔木层各器官中均以树干生物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其总量的37.7%-43.7%和41.4%-45.8%;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估测湿地松各器官生长量;不同密度林分平均生产力分别为8.9t·hm-2a-1和9.1t·hm-2a-1,以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为合理,适宜作为湘北湿地松纸浆材造林密度。3.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根系生物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单株根系生物量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总体增大,其中根桩和大根合计分别占总根量的60.7%-70.9%和63.9%-75.2%;不同密度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11a生时有63.1%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40cm土层内,有81.4%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cm范围内,因此对湿地松施肥的位置应该设在距树干50cm、深度20cm左右为宜,以确保肥料最大限度的被根系吸收。利用建立的湿地松单株各级根系生物量模型,可以估测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量,为根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单株及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乔木层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减小,乔木层、凋落物营养元素积累量及林分总量总体增大;林分各组分以乔木层为主,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67.7%-79.2%和69.3%-76.5%,乔木层以林冠枝叶和干材营养元素积累为主,11a生时分别占其总量的44.1%-50.1%和39.1%-44.9%。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吸收量和存留量显着增大,归还量略微减小,周转期总体变长,养分循环速率略微减小,养分利用效率增大;综上分析,以1667、2000株.hm-2作为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经营密度,对林地进行选择性除杂,并将凋落物及采伐时剩余的枝叶保留在林地,适当增施P、N、K肥,以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地力。5.施肥对湿地松生长及土壤等均有明显影响。施肥3a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以700g·株-1的施肥量各指标生长量最大。施肥2a后的土壤养分与施肥前相比,不同土层pH值及速效P均有所减小,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增加,速效N含量大幅增加。施肥7个月后,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施肥量100-800g·株-1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对照的2.0-24.0倍,施肥量过多可能会抑制豆马勃菌的生长。综合分析,对湿地松中龄林追肥,以追施N、P、K配方肥700g·株-1最佳。6.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除冠幅外的各指标生长量均有不利影响,高强度修枝2a后,不同密度湿地松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冠幅生长量显着高于对照,中低强度和留桩的方式修枝对生长量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高密度湿地松进行修枝对干形影响更大,中高强度及留桩方式修枝使高径比变大,冠高比变小,干形更为饱满。修枝3-4个月,流脂松节数量总体随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低强度、留桩的方式修枝可以减少松节流脂。综合修枝2a的成本效益,对6a及7a生湿地松以不修枝为宜。综合以上研究结果,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投入产出较好,养分周转期较短,循环速率较高,可作为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首选造林密度,而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好,生物量相对较高,可作为培育中小径材的初植密度。在培育过程中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选择性除杂,追施700g·株-1的P、N、K肥配方肥,注意将凋落物保留在林地,采伐时将枝叶保留在林地,有利于维持地力,提高湿地松林分生产力。

王飞[8](2013)在《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安落叶松林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其碳汇功能在寒温带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法测算乔木层生物量、收获法估算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收集法测定年凋落物量,结合各组分的含碳率,计算了森林碳密度(植被层、碎屑层和土壤层)和碳年固定量及其分配格局,精确估算了碳库能力。同时利用LI-6400/9,采用挖壕沟法分类土壤呼吸,测定了土壤CO2释放速率,估算出土壤呼吸年释放量,进而量化了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碳源/汇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杜香-兴安落叶松从幼龄—成熟林,乔木层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分别在98.63-249.46和2.10-6.01t·hm-2之间,植被层总生物量为104.64-254.56t·hm-2。乔木层生物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林下植被层呈“U”型分布,中龄林最小,幼龄林最大,植被层总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2.有机碎屑生物量从幼龄—成熟林为15.17-48.46t·hm-2。其中,凋落物现存量为13.79-38.86t·hm-2,占碎屑生物量的67.46-90.86%;木质物残体生物量为1.39-13.43t·hm-2。随着龄组的增大,有机碎屑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呈增加趋势,木质物残体生物量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中龄林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3.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年凋落量在0.811.37t·hm-2之间。大小顺序为:成熟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呈“U”型分布。落叶是年凋落量的主体,占53.11-74.12%。4.兴安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为8.81-10.81t·hm-2·a-1,净初级生产力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降低。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年凋落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净增量)所占比例最高,为72.97-90.88%,其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3.93-12.66%和4.82-17.49%),最低是藓被层(0-1.25%)。5.兴安落叶松单木各器官碳含量为:叶>枝>干>皮>根。除了成熟林外,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乔、灌、草三层碳含量均有:地上器官>地下器官。凋落物层碳含量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随年龄的变化,乔木层树叶、树皮和粗根碳含量呈单峰曲线,灌木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土壤层的碳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递减。6.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空气温度和5cm土壤温度相关显着(R2>0.6303)。实测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均与瞬时(30min)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有显着线性相关(R2>0.7068)。7.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分别为211.16、389.08、330.77和435.2t·hm-2,土壤层>乔木层>碎屑层>灌木层>草本层>藓被层,分别占60.91-74.82%、21.60-33.36%、2.34-5.91%、0.19-0.89%、0.05-0.35%和0-0.01%。乔木层、植被层、碎屑层碳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总碳密度和土壤层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8.兴安落叶松林年碳固定量从幼龄到成熟龄为4.02-4.85t·hm-2·a-1,其中,植被年净增量为3.43-4.82t·hm-2·a-1;凋落物归还量为0.38-0.59t·hm-2·a-1。土壤年释放量为2.12-3.24t·hm-2·a-1。随着龄组的增大,森林年碳固定量和植被年碳净增量呈降低趋势,凋落物碳归还量呈“U”形分布。9.森林碳平衡估算结果为: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兴安落叶松林都是大气CO2的“汇”,碳汇分别为2.56、2.23、0.92和0.9t·hm-2·a-1。可见,不同年龄的森林碳汇能力有明显差异。

董考丽[9](2013)在《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被生物量及其碳储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存在的生物有机体累积的干物质的总量。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碳储量的载体,林分生物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森林碳储量的多寡,根据林分生物量可估算出整个森林的碳储量,准确估算森林生物量对于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储量具有科学意义。本文以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5种回归模型包括对数回归,指数回归,线性回归,幂回归,二项式回归模型模拟了油松人工林立木生物量回归模型;利用四川省一元立木材积公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系数法对其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估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该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为评估四川省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油松人工林分的单木生物量(W)与胸径(D)、树高(H)之间呈显着的相关关系。以单株生物量W为因变量,以树高H和胸径D的组合变量D2H为自变量,利用5种数学模型拟合了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其中以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方程W=16.232+0.0323(D2H)+10-6(D2H)2效果最好,显着水平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较好的预测油松立木的生物量,有较强的适用性。(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得出:朝天山区的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对油松生物量积累有显着影响,坡位对油松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不显着,坡向、海拔对油松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该区油松在海拔700m-1100m中低山地区生长良好,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积累变少;平地、缓坡和斜坡更适宜油松生长;该区油松多数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地带;不同坡位上油松生物量积累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厚度和油松生物量积累成正相关,50cm以上的厚土层尤其适宜油松生物量的积累,贫瘠的土层土壤肥力差,不适合油松生长积累。山地黄棕壤腐殖质含量较高尤其适合油松生长,黄棕壤次之。(3)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得出:朝天区油松宜种植在海拔700m-1700m的山区,北或东北朝向的阴坡面,且种植土壤以山地黄棕壤最为理想,土壤厚度50cm以上为宜。在这样的环境因子下油松生长较为理想,有利于其生物量积累。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的主导因子,所以今后该区在造林过程中,要首先考虑计划造林地的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以便合理选择宜林地。(4)从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来看,油松人工林集中分布在朝天区的曾家镇、临溪乡、李家乡、平溪乡和两河口乡这5个区域,其中曾家镇的油松人工林分布范围最集中,该区油松生物量积累最多,碳储量最高。

巨文珍,农胜奇[10](2011)在《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通过总结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方法、生物量模型应用的进展,分析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及其研究难点和趋势,指出生物量模型的研究及结合不同技术研究不同尺度的森林生物量将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二、四川桤木立木枝叶材积及全树材积收获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桤木立木枝叶材积及全树材积收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天然林主要林型生长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单木生长模型
    1.3 径阶分布模型
    1.4 全林分生长模型
    1.5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野外调查和数据获取
3 东北天然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模型选择
        3.2.2 响应变量选择
        3.2.3 驱动因子选择
        3.2.4 树种选择和模型构建
    3.3 结果
        3.3.1 树种组成
        3.3.2 模型结果
    3.4 讨论
        3.4.1 生物因子对单木生长的影响
        3.4.2 非生物因子对单木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4 东北天然林主要林型林分生长模型构建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参考模型和扩展模型
        4.2.2 参数估计和模型比较
    4.3 结果
        4.3.1 森林类型及分布
        4.3.2 森林生产力
        4.3.3 模型比较与评价
    4.4 讨论
        4.4.1 林分优势高和气候因子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
        4.4.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启示
    4.5 小结
5 东北天然林林分结构对森林生产力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
        5.2.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3 结果
    5.4 讨论
        5.4.1 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5.4.2 非生物因子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东北天然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模型构建
        6.1.2 东北天然林主要林型林分生长模型构建
        6.1.3 东北天然林林分结构对森林生产力影响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黑荆的特征与特性
        1.1.1 形态特征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与适生环境
    1.2 主要用途及发展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人工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1.3.2 林分密度与人工林生长
        1.3.3 施肥对林分的影响
        1.3.4 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状况
        1.3.5 我国黑荆研究进展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来源
        2.2.1 黑荆种子来源
        2.2.2 试验林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2.3.2 调查方法
    2.4 研究内容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平均树高以及平均胸径计算
    3.2 材积计算
    3.3 树皮鲜重计算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下黑荆幼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
    4.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长指标影响
        4.2.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胸径特征的影响
        4.2.2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树高特征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冠幅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蓄积量的影响
        4.3.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单株材积的影响
        4.3.2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
    4.4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4.4.1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株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4.4.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4.4.3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产力的影响
    4.5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栲胶原料产量的影响
        4.5.1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宁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原花色素含量的影响
    4.6 黑荆幼林不同测定指标与密度和施肥的相关性分析
    4.7 黑荆幼林经济效益分析及最优模式筛选
        4.7.1 黑荆造林投资成本核算
        4.7.2 黑荆出材率和出材量核算
        4.7.3 黑荆各模式收入
        4.7.4 黑荆各模式利润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分密度对干形的影响
        1.2.2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3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1.2.4 林地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2.5 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土壤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林分调查
        2.2.2 林分标准木的选择及调查
        2.2.3 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
        2.2.4 油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量的测定
        2.2.5 油松生物量的测定
        2.2.6 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2.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的影响
        3.1.1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干形的影响
        3.1.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胸径生长方程的拟合
        3.1.4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量的影响
        3.1.5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蓄积量的影响
    3.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影响
        3.2.1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3.2.2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布格局
        3.2.3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3.2.4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分布格局
    3.3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3.3.1 等树高线的确定
        3.3.2 等疏密度线与饱和密度线的确定
        3.3.3 自然稀疏线的确定
        3.3.4 等直径线的确定
        3.3.5 精度检验
        3.3.6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林分密度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4.1.2 林分密度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4.1.3 辽东地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木荷概况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分布情况
    1.4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木荷研究现状
        2.1.1 木荷生理的研究
        2.1.2 栽培、造林技术研究
        2.1.3 木材利用研究
        2.1.4 生态功能研究
        2.1.5 木荷群落学研究
    2.2 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2.2.1 国内外生物量研究概况
    2.3 生长规律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林木价值核算概况
第三章 木荷人工林样地选择及研究方法
    3.1 样地概况
    3.2 样地研究方法
        3.2.1 林分调查与样地设置
        3.2.2 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
    3.3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四章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4.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4.1.1 木荷生物量回归方程
        4.1.2 木荷单株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3 木荷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4 木荷各器官生物量随径级的变化规律
        4.1.5 木荷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分布情况
    4.2 木荷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5.1 木荷林分胸径分布结构
    5.2 木荷树干解析
    5.3 木荷树高生长规律
    5.4 木荷胸径生长规律
    5.5 木荷材积生长规律
    5.6 木荷胸高形数规律
    5.7 木荷林木生长率
    5.8 木荷生长模型拟合及检验
        5.8.1 木荷树高生长数学模型
        5.8.2 木荷胸径生长数学模型
        5.8.3 木荷材积生长数学模型
        5.8.4 木荷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数学模型的检验
    5.9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6.1 投入和产出
        6.1.1 林分出材量核算
        6.1.2 木荷销售价格分析
        6.1.3 木荷营林成本分析
        6.1.4 其他成本费用以及林分现金收入计算
    6.2 木荷人工林盈亏平衡分析
    6.3 财务分析
    6.4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
        6.4.2 盈亏平衡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7.2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
    7.3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5)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森林结构的研究
    1.2 森林生物量
        1.2.1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2 森林生物量测量方法
    1.3 森林碳储量
        1.3.1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1.3.2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2. 研究意义和目的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植被
    3.6 望城区森林资源状况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来源
        4.1.1 技术标准
        4.1.2 图像资料
        4.1.3 森林资源外业调查与内业计算
    4.2 森林生物量估算
    4.3 森林碳储量估算
    4.4 森林碳汇价值估算
    4.5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5.2 林地类型结构
    5.3 树种与年龄结构
        5.3.1 树种结构
        5.3.2 年龄结构
    5.4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
        5.4.1 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
        5.4.2 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和碳储量
        5.4.3 森林总生物量和总碳储量
    5.5 主要乔木树种(林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密度
        5.5.1 各树种分龄组平均生物量和碳密度
        5.5.2 各乔木树种(林分)平均生物量与碳密度变化及碳储量空间分布
    5.6 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图
    5.7 森林碳汇价值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2.3 小结
第3章 植被可视恢复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植被对输水响应的生态表征
    3.2 植被恢复可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小结
第4章 基于不同分辨遥感数据的恢复指标提取
    4.1 基于高空间分辨遥感数据的恢复指标提取
    4.2 基于中空间分辨遥感数据的植被恢复指标提取
    4.3 小结
第5章 塔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价
    5.1 基于冠幅指标的植被恢复分析
    5.2 基于覆盖度指标的植被恢复分析
    5.3 基于生物量指标的植被恢复分析
    5.4 基于地类指标的植被恢复分析
    5.5 基于景观指数指标的植被恢复分析
    5.6 塔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综合评价示范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3.3 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2.2.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物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密度对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3.2.4 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3.2.5 根系生物量与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
    3.3 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各组分养分含量及富集特征
        4.2.2 不同密度单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4.2.3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布
        4.2.4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2.5 不同密度林分养分循环特征
    4.3 小结
5 施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3 施肥对土共生菌的影响
        3.2.4 施肥成本效益分析
    5.3 小结
6 修枝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修枝前湿地松林分生长情况
        6.2.2 修枝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6.2.3 修枝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6.2.4 修枝对湿地松松节流脂的影响
        6.2.5 修枝成本效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森林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概述
        1.2.1 碳贮量和碳平衡估算方法
        1.2.2 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现状
        1.2.3 森林植被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4 森林土壤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5 有机碎屑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6 不同年龄森林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和数据来源
        2.2.2 野外调查
        2.2.3 室内样品测定与数据计算
        2.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3.1 乔木层生物量
        3.1.1 单株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1.2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1.3 乔木层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2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
        3.2.1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配
        3.2.2 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3 有机碎屑生物量及凋落物产量
        3.3.1 有机碎屑生物量
        3.3.2 年凋落量特征
    3.4 植被层生物量及生产力
        3.4.1 植被层生物量及分配
        3.4.2 植被层净初级生产力及分配
    3.5 小结
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研究
    4.1 各组分碳含量
        4.1.1 乔木层各组分碳含量
        4.1.2 林下植被层碳含量
        4.1.3 凋落物层和木质物残碳含量
        4.1.4 年凋落物各器官碳含量
        4.1.5 土壤层碳含量
    4.2 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
        4.2.1 森林碳密度及分配
        4.2.2 乔木层的碳密度及分配
        4.2.3 林下植被层碳密度
        4.2.4 碎屑层碳密度及分配
        4.2.5 土壤层碳密度
    4.3 小结
5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研究
    5.1 年碳固定量及分配
    5.2 土壤碳年释放量估算
        5.2.1 土壤温度为自变量估算年碳释放量
        5.2.2 空气温度为自变量估算年碳释放量
        5.2.3 对土壤温度模型与近地表空气温度模型比较
    5.3 碳平衡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今后需要完善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1.3.3 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1.3.3.1 生物量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1.3.3.2 碳储量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构造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条件
    2.5 水文条件
    2.6 土壤类型
    2.7 植物类型
第3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1.1 人工油松林立木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
        3.1.1.2 人工油松林的生物量与碳储量估算
        3.1.1.3 基于不同立地条件的油松林生物量分布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油松林生物量调查方法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2.2.1 油松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
        3.2.2.2 林分蓄积量的估算
        3.2.2.3 生物量的估算
        3.2.2.4 林分碳储量的估算
        3.2.2.5 生物量分析
第4章 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析
    4.1 立地因子-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关系主成分分析
    4.2 立地因子等级划分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
        4.2.1 立地因子等级划分
        4.2.2 坡向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3 坡位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4 坡度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5 土壤类型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6 土壤厚度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3 其他因素对生物量的影响
    4.4 油松人工林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4.5 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4.6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图

(10)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
    1.1 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研究方法
    1.2 乔木层地下部分生物量研究方法
    1.3 灌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2 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单木生物量模型
    2.2 基于材积转化的生物量模型
    2.3 相容性森林生物量模型
    2.4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物量模型
    2.5 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转换的模型
    2.6 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生物量模型
3 森林生物量影响因子的相关研究
4 森林生物量研究趋势

四、四川桤木立木枝叶材积及全树材积收获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天然林主要林型生长动态模拟[D]. 吴兆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D]. 唐连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 [3]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D]. 于磊.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4]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韦昌幸.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7)
  • [5]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 欧阳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6]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 牛婷.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7]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肖兴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8]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 王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9]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D]. 董考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10]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J]. 巨文珍,农胜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2)

标签:;  ;  ;  

四川桤木立木枝叶量及整树量采伐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