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

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

一、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杰[1](2021)在《“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病例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与免疫有关的多发病之一,表现为突发风团疹伴瘙痒,时起时消,一般会在24h内消退,恢复皮肤的正常状态。荨麻疹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荨麻疹往往发病较急,若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6周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由于其发作的不可预测性,需要长期服药以及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甚至引起焦虑、抑郁,降低睡眠质量,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本病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这种现象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服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环孢素、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等只能暂时缓解荨麻疹的临床症状而无法彻底治愈,且长期应用会导致明显的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烦恼。中医学的观点认为,风邪是慢性荨麻疹的核心发病机制,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因卫气缺失,无法防御外邪,复感风邪侵袭;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风湿蕴于肌肤,不得疏泄而发。荨麻疹不是单纯的皮肤疾病,而是在整体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身心性皮肤病,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密切关系,发病原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新的治疗方法是将来研究的重点。针灸具有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就是通过发挥这种作用来抑制机体IgE的产生与过敏介质的释放。针刺疗法能够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优势,且普遍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患者接受度高。针灸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已具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证据。本研究选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对“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生活质量、焦虑与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进行观察,对“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评估其远期疗效,为今后慢性荨麻疹的诊疗提供中医药疗法的思路与借鉴。目的通过观察“身心同治”针刺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分析治疗前后UAS7与AAS评分的变化,对其疗效进行评估;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评估“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焦虑与抑郁状态的变化,评估“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精神情绪的影响;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的变化,评估“身心同治”针刺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程度。最后综合考虑临床疗效指标,评价“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观察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来源于2018年9月~2021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皮肤科门诊。针刺主穴为双侧风池、外关、风市、曲池、神门、间使、百虫窝、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关元,于神阙、百虫窝行闪火法拔罐;4周为一疗程,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第16周进行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7-day 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7)与血管性水肿活动度评分(angioedema activity score,AAS),次要观察指标为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chronic urticari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DLQI)、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记录治疗前后与随访期的评分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1)与基线期比较,治疗第2周、第4周与随访(第16周)的瘙痒程度、风团数量、UAS7总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00);(2)与治疗第2周比较,治疗第4周瘙痒程度、风团数量、UAS7总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00);随访(第16周)瘙痒程度、风团数量、UAS7总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00);(3)与治疗第4周比较,随访(第16周)瘙痒程度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95),风团数量和UAS7总评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672)。表明经过2周“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后患者的瘙痒程度与风团数量均下降,且治疗4周的疗效优于治疗2周,且第16周随访时疗效基本维持不变,针灸效果具有累积效应。(2)血管性水肿活动度评分(AAS):与基线期相比,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荨麻疹持续时间、身体不适、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对外观的影响与总体严重程度均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第2周相比,治疗第4周荨麻疹持续时间、身体不适、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对外观的影响与总体严重程度均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效果具有累积效应。(3)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与基线期比较,治疗第4周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十个方面和总分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通过“身心同治”针刺法,缓解患者荨麻疹临床症状后,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基线期比较,治疗第4周HAMA量表评分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Z=5.807,P=0.000)。本研究纳入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无焦虑5人(7.14%),可能焦虑28人(40.00%),肯定焦虑27人(38.57%),明显焦虑10人(14.29%);治疗结束后,无焦虑33人(47.14%)与治疗前相比增加28人,可能焦虑25人(35.71%),肯定焦虑12人(17.14%),重度焦虑0人,均比治疗前减少。与基线期比较,患者整体焦虑情况明显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Z=5.774,P=0.000)。说明通过“身心同治”针刺法,缓解患者荨麻疹症状后,其焦虑状态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5)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基线期比较,治疗第4周HAMD量表评分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Z=4.829,P=0.000)。本研究纳入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无抑郁16人(22.86%),轻度抑郁46人(65.71%),中度抑郁7人(10.00%),重度抑郁1人(1.43%);治疗结束后,无抑郁40人(57.14%),与治疗前相比增加24人,轻度抑郁29人(41.43%),中度抑郁1人(1.43%),重度抑郁0人。与基线期比较,患者整体抑郁情况明显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Z=4.399,P=0.000)。说明通过“身心同治”针刺法,患者慢性荨麻疹症状缓解的同时,其抑郁状态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与基线期比较,治疗第4周PSQI量表评分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Z=9.518,P=0.000)。本研究纳入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很好14人(20.00%),睡眠质量还行28人(40.00%),睡眠质量一般21人(30.00%),睡眠质量很差7人(10.00%);治疗结束后,睡眠质量很好48人(68.57%),与治疗前相比增加34人,睡眠质量还行17人(24.29%),睡眠质量一般5人(7.14%),睡眠质量很差0人。与基线期比较,患者整体睡眠情况明显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Z=5.263,P=0.000)。说明通过“身心同治”针刺法,患者慢性荨麻疹症状缓解的同时,其睡眠质量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7)疗效评价: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2周针刺治疗后,显效26例(37.14%),有效35例(50.00%),无效9例(12.86%),总有效率为87.14%,经过4周针刺治疗后,显效增加了 28例,无效减少了 7例,总有效率为97.14%,增加了 10%,说明“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明显,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针灸效果具有累积效应。(8)安全性评价:本研究观察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可以耐受针刺与拔罐治疗,针刺过程中均未出现过晕针、断针、感染等不良反应。仅有1例患者因起针后未及时按压针孔导致局部血肿,经热敷后消退,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1)“身心同治”针刺法可以减轻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程度,减少其风团数量,且针灸对慢性荨麻疹症状的改善具有累积效应。(2)“身心同治”针刺法可以降低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3)“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疗效稳定、无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远期疗效好等优势,患者接受度高。

于子辰[2](2021)在《158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发病因素、实验室检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探索新的方药,完善诊疗方案,为今后预防以及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归纳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辽宁省中医院皮肤科病房确诊为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患者的病历资料,对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病程长短等)、发病季节、伴随症状、诱发因素、皮损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过程等进行整理,将数据导入EXCEL并制表,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158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11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53.49±13.81岁;住院天数最短7d,最长18d,平均住院天数12.42±2.58d。发病季节:春季(20.89%)、夏季(33.54%)、秋季(22.15%)、冬季(23.42%)。2.诱因:79.75%的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病,少数患者因受风或者饮食不当而诱发。3.疾病史:95例(60.13%)患者既往有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疾病史,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较多。4.过敏史:52例(32.91%)患者有一种或者多种药物过敏史,以抗生素类过敏居多。5.伴随症状:除瘙痒外,临床症状前5位依次为:呼吸不畅(27.22%)、局部肿胀(20.89%)、胸闷(14.56%)、心慌(6.33%)、气短(5.06%)。6.实验室检查:过半的患者出现血糖、血脂、尿酸升高等代谢异常症状,大部分患者的血清总Ig E明显升高,食物过敏前5位:蛋清蛋黄、小麦、大豆、牛奶、鳕鱼;吸入组过敏前5位:屋尘螨及粉尘螨、狗毛皮屑、霉菌类、猫毛皮屑、豚草。7.西医治疗:以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静点,41例患者口服1种抗组胺药,104例患者口服两种抗组胺药,13例患者口服3种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中应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依巴斯丁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盐酸奥洛他定片、氯雷他定片,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及时口服白芍总苷胶囊、雷公藤多苷片,或者静点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8.中医治疗:口服汤剂中药功效按照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清热药(34.87%)、补虚药(26.88%)、解表药(23.39%)、利水渗湿药(3.92%)、平肝熄风药(3.44%);药性依次是寒(46.73%)、温(38.26%)、平(11.86%)、凉(2.95%)、热(0.19%);药味依次是甘(36.85%)、苦(30.68%)、辛(27.83%)、淡(2.28%)、酸(1.11%)。9.疗效评价:治愈37例;显效106例;好转15例;无效0例,显效率90.50%。结论:1.本次研究中男女皆可患病,好发年龄在51-70岁之间,夏季发病率较高。2.本次研究中口服的中药功效以清热药及补虚药为主。3.本次研究中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用药频次前十位依次为防风(6.73%)>甘草(6.54%)>荆芥(6.54%)>白术(6.34%)>生地黄(6.15%)>白藓皮(5.81%)>牡丹皮(5.81%)>当归(5.67%)>黄芪(5.47%)>黄芩(5.47%)。4.本次研究中总结出潜在的新组方C1可以治疗风热犯表伴有脾虚湿蕴的慢性荨麻疹。C2适用于风热证,或伴有气血不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C3可作为风邪夹热邪侵袭肌表或伴有气阴两虚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基础方。5.本次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显效率达90.50%,效果显着。

袁梦思[3](2021)在《卢帕他定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一种无明确原因、长期反复发作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以风团和瘙痒为特征。CSU影响了大约全球1%的人口。近一半的CSU对标准剂量的抗组胺药无反应,需要更高的剂量或者两种抗组胺药联用或者与其他类药物联合使用,甚至有一部分患者需要使用昂贵的生物制剂才能控制症状。卢帕他定是一种新型的第二代H1抗组胺剂,具有双重抗组胺和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特性,在全世界已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目的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来评估卢帕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和其它途径,时间截止到2020年4月。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并提取数据。利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5.4版)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数据的效应指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连续性变量数据的效应指标使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检验异质性的指标采用I2和Q统计量。结果本文共纳入19篇文献,11篇中文发表,8篇英文发表。所纳入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项多中心研究,其余均为单中心。共纳入2231名受试者,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受试者包含儿童(2~11岁)、青少年(12~17岁)和成人(18~70岁),且具有不同的病程。2项研究报道了两种剂量(10mg/20mg),1项为口服液剂量根据体重,其余均为单一剂量(10mg)。对卢帕他定治疗CSU患者的疗效分析显示,卢帕他定痊愈率高于其他抗组胺药(OR:1.88;95%CI:1.44 to 2.54;P=<0.00001);卢帕他定组无效率低于其他抗组胺药(OR:0.55;95%CI:0.36 to 0.84;P=0.006);卢帕他定的总有效率优于氯雷他定(OR:1.77;95%CI:1.05 to 2.98;P=0.003),并且复发率低于氯雷他定组(OR:0.21;95%CI:0.07 to 0.67;P=0.008)。卢帕他定组瘙痒评分改善优于安慰剂和西替利嗪(SMD:0.45;95%CI:0.27 to 0.63;P<0.00001)。从药物不良反应来看,卢帕他定组相对于其他抗组胺药更安全(OR:0.66;95%CI;0.49 to 0.90;P=0.008),其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氯雷他定(OR:0.48;95%CI;0.27 to 0.85;P=0.01)、地氯雷他定(OR:0.45;95%CI:0.20 to 0.98;P=0.05)西替利嗪(OR:0.44;95%CI:0.20 to 0.98;P=0.04)。10mg和20mg剂量组ADRs发生率基本相同(OR:0.90;95%CI:0.51 to 1.62;P=0.73)。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嗜睡、乏力和头痛,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卢帕他定能够缓解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风团和瘙痒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从总有效率来看卢帕他定效果优于氯雷他定且复发率低。在安全性方面,卢帕他定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低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同左西替利嗪相比发生率相当,而高于奥洛他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mg同20mg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嗜睡、乏力和头痛,未观察到严重的的不良反应。未来仍需更严格更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加强这一证据。

马琳[4](2021)在《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将慢性荨麻疹患者依据年龄特点分为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过敏原检测结果、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及其转归,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特征、过敏原特异性的情况、中医辨证的偏向性和治疗方案的差异性以及中药治疗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转归的影响进行讨论,为日后学者研究老年慢性荨麻疹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老年前期组(45~59岁)、老年组(60~89岁),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信息,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住院天数、发病季节、首次诱发因素、药物过敏史、发病部位、皮损表现、伴随症状、疾病史、过敏原检测、治疗方法以及治愈情况等项目,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和极大值、极小值表示,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根据不同情况读取fisher,s Exact Test、Pearson Chi-Square和连续性校正的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和转归,总结我院皮肤科针对老年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经验。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22例,男31例,女91例。老年前期组共45例,男11例,女34例;老年组共77例,男20例,女57例,两组性别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均以女性居多;年龄方面,老年前期组平均年龄为(53.56±3.823)岁,老年组平均年龄为(65.18±5.721)岁,两组年龄分布老年多于老年前期(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方面,老年前期组患者中,病程6个月以下最多,有25例(55.56%),老年组患者中,病程1~5年最多,有38例(49.35%),比较两组之间病程分布情况,老年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患病一年以上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方面,老年前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2.26±2.919)天,老年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57±2.648)天,两组住院天数情况无显着差异性(P>0.05)。2.疾病相关史:发病季节方面,慢性荨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两组患者之间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本次纳入两组病例的发病季节以夏季最为多见,两组患者共有43例(35.25%)夏季发病;首次诱发因素方面,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大部分无明显诱因,少部分患者由食物、化学物质(染发)、吸入刺激性气体(新家具中甲醛)等外界因素刺激引发疾病;药物过敏史方面,两组患者以青霉素27例(22.13%)、头孢类10例(8.2%)此类抗生素过敏居多,两组在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发病特点:皮损部位方面,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部位以双上肢、双下肢、躯干多见,老年前期组与老年组患者皮损发于双上肢部位的比例为1:1.73,两组皮损发于下肢部位的比例为1:1.85,两组皮损发于躯干部位的比例为1:1.80。两组患者皮损部位相似,无明显偏向性;皮损表现方面,除周身风团外,还可伴有血管水肿,瘙痒剧烈者因反复搔抓,皮损部位可见抓痕、血痂、色沉甚至皮肤萎缩,其中抓痕、血痂、色沉者以老年人多见,老年组患者皮损见抓痕、血痂、色沉者20例(25.97%),老年前期组患者仅1例(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症状方面,慢性荨麻疹患者常累及多系统症状,以呼吸道症状最多见,老年前期组患者中除瘙痒外,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3例(51.11%),老年组患者中除瘙痒外,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8例(36.36%)。两组患者在发热症状上存在差异性(p<0.05),其它伴随症状情况两组无显着差异性,P值均>0.05;既往基础疾病方面,老年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32例(41.56%)、患糖尿病者23例(29.87%),老年前期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10例(22.22%)、患糖尿病者5例(11.11%),老年组患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其它基础疾病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性。4.过敏原检测:食物不耐受中两组患者均以鸡蛋、小麦、大豆、牛奶过敏者最为多见。老年CU患者最高可达对10种食物不耐受。两组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情况,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老年CU患者吸入过敏原特异性以猫毛狗毛皮屑20例(31.75%)、霉菌类18例(28.57%)、屋尘螨/粉螨14例(22.22%)、蟑螂13例(20.63%)、梧桐12例(19.05%)多见。其中老年组患者对霉菌类过敏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入过敏原特异性阳性情况,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中医证型:两组CU患者以风热犯表型最多见,两组患者辨证为风热犯表型共97例(79.51%),老年前期组患者中,血虚风燥证0例(0.00%),老年组患者中,血虚风燥证13例(16.88%),老年组患者辨证为血虚风燥型例数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中医治疗方面,我科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药治疗中,应用频次前十位的中药依次为;防风、甘草、白术、荆芥、当归、黄芪、生地、白鲜皮、牡丹皮、牛蒡子。其中应用祛风解表药频次:防风67次(87.01%)、荆芥64次(83.12%)、牛蒡子48次(62.34%);应用补血药频次:当归63次(81.82%);应用补气药频次:黄芪60次(77.92%);应用凉血药频次:生地58次(75.32%)、牡丹皮49次(63.64%));应用燥湿药频次:白术65次(84.42%),白鲜皮54次(70.13%)。老年CU患者的口服中药选择以祛风解表药加补气补血药为主,兼加凉血、燥湿药;两组CU患者应用中药提取物以白芍总苷胶囊居多,两组患者应用中药提取物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CU患者采用耳穴压籽、穴位贴敷、普通针刺等中医特色辅助疗法疗效显着,但两组采用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西医治疗方面,两组CU患者应用抗组胺药中依巴斯汀和盐酸左西替利嗪使用频率最高,老年前期组患者服用依巴斯汀26例(57.78%)、盐酸左西替利嗪22例(48.89%),老年组患者服用依巴斯汀49例(63.64%)、盐酸左西替利嗪47例(61.04%);老年组患者更多采用两种抗组胺药联合治疗的方案,老年组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使用以第二代+第三代频率最高,老年组患者中采用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38例(4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用药治疗方面,两组患者中医外用药以一效散、中药湿敷液使用频率最高,西医外用药以复方硼酸溶液使用频率最高。7.疗效:本次收集慢性荨麻疹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老年组患者中治愈5例(6.49%),好转67例(87.01%),未愈5例(6.49%),总有效率为(93.5%),总有效率高。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治愈者8例(7.1%),好转105例(92.9%);未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好转4例(44.4%),未愈5例(55.6%),口服中药汤剂患者有效率较未口服中药汤剂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老年慢性荨麻疹以女性多见;病程以1年以上偏多;过敏原检测方面,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对霉菌类过敏原特异性更高。2.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辨证偏向于血虚风燥证型。3.老年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以祛风解表,补气补血兼凉血、燥湿为基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疗效显着,且口服中药汤剂的总有效率高;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普遍采用两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方案,且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搭配方式应用率最高。

孟帅[5](2021)在《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AU患者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AU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总结两组患者个体情况和发病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因素,找出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的危险因素,为AU患者提供预防发病及发病率的参考。分析AU患者转化为CU患者的证型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7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136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3.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13例荨麻疹患者中,AU患者136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77例。男女比例分别为0.53:1和0.45: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5±2.66)天和(11.51±2.81)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6.27±16.98)岁和(49.08±14.02)岁;两组患者均以退休人员和职员为主;AU患者中风热犯表证129例,胃肠湿热证2例,风寒束表证5例。2疾病相关因素:AU患者发病季节以秋冬多见,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以夏秋为主;23.53%AU患者和16.88%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以感冒、遇冷、遇热、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汗出受风等为主;32.35%AU患者和44.16%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过敏史;71.43%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52.94%AU患者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最多的均为循环系统疾病;50.65%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患者和61.03%AU患者有至少一种伴随症状;4.41%AU患者和11.69%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家族疾病史;18.34%AU患者和20.78%有烟酒史,绝大部分为男性;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疾病相关史有显着性差异的为:初始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家族史。3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有异常的为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吸入过敏原、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糖、心肌酶谱、血脂、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谱、心电图。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80例(58.82%)、116例(85.30%)、38例(27.94%)、、51例(37.50%)、82例(60.29%)、41例(30.15%)、62例(45.59%)、52例(38.24%)、4例(2.94%)、80例(58.82%)、31例(22.97%)、116例(85.29%)、31例(22.79%)、46例(33.82%)、26例(26.47%)、11例(8.09%)、5例(3.68%)、19例(13.97%);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7例(61.04%)、57例(74.03%)、28例(36.36%)、15例(22.08%)、26例(33.77%)、26例(33.77%)、23例(29.87%)、22例(28.57%)、3例(3.89%)、30例(38.96%)、23例(29.87%)、68例(88.31%)、20例(25.97%)、13例(16.88%)、22例(28.57%)、11例(14.28%)、7例(9.09%)、8例(10.39%)。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有显着性差异的为: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心肌酶谱。4随访共随访AU患者136例,其中23例(16.91%)患者出院后病情反复,均为风热犯表证患者,复发病程均超过6周,失访31例(22.79%)。23例复发患者复发患者基本信息如下:4.1性别:男性9例,女性14例。4.2年龄:20-40岁12例,41-60岁3例,60岁以上8例。4.3复发时间(出院后):时有反复者10例,7天1例,15天1例,2个月2例,3个月2例,半年2例,10个月1例,1年后4例。4.4复发诱因:无明显诱因7例,遇冷2例,遇热1例,生气1例,吃辣4例、饮酒2例,进食海鲜2例,进食豆制品2例,熬夜1例,狗皮毛屑1例,洗浴后受风1例,进食药物后2例,进食酸菜后1例。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以下3个方面因素容易诱发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1)饮食方面: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2)生活习惯方面:洗浴或运动后汗出受风、遇冷空气、遇热等。(3)基础疾病方面: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的异常。2风热犯表证型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荨麻疹。

陈思文,李湘鹏,许馥容,唐源苑,向丽萍[6](2020)在《8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评估8种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奥洛他定、卢帕他定、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CNKI、Wanfang、CBM、PubMed、Embase上检索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选择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Stata 15.1和ADDIS 1.16.8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涉及4 67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的疗效均优于氯雷他定,8种抗组胺药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概率排序图显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有效率最高(P=0.47)。结论:基于现有研究,依巴斯汀成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最优选择的可能性最大,但本研究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桂绮桦[7](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崔秀贤[8](2020)在《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对荨麻疹小鼠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针刺曲池穴(L11),血海穴(SP10),足三里穴(ST36)对荨麻疹模型小鼠(I型变态反应模型)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变化的比较研究,探讨针刺调控荨麻疹的有效性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8周龄雄性ICR小鼠共40只,体重为20-2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曲池,血海,足三里)与阳性药物组,每组各10只。造模方法采用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的方法建立荨麻疹模型小鼠。针刺组选择小鼠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干预;阳性药物组给予氯雷他定0.2mg灌胃,两组共治疗7天。第8天开始建立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将小鼠用乙醚麻醉,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给予小鼠右耳皮内注射含0.5%抗DNP-Ig E的磷酸盐溶液0.1ml,空白组给予相同位置皮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ml进行对照。48小时后四组进行抗原攻击,采用尾静脉注射含DNP-HSA 0.5μg/μl和1%伊文思蓝的0.9%磷酸盐溶液200μl。造模成功以后取小鼠腹主动脉血和耳部致敏部位的皮肤组织。检测指标:(1)采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致敏部位的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 E水平的变化。(3)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小鼠致敏部位的皮肤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和形态完好,厚度正常,细胞排列有序,结构清晰,并未见水肿。模型对照组的皮肤组织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见严重水肿和炎症的现象,表皮内见严重角化,颗粒层增厚,基底层的细胞破坏,真皮内有各种炎症细胞浸润,细胞间的界线不清楚。阳性药物组小鼠皮肤组织的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见轻微增厚,角质层见轻度角化,细胞间的界线较为清晰,结构基本完整,显示了轻度水肿和炎症反应。针刺组的结构无明显破坏和水肿现象,改善了病变区皮肤组织的炎性浸润并恢复组织的结构形态。2.各组小鼠血清中总Ig E水平的检测结果模型对照组的小鼠血清中总Ig E水平比正常对照组的水平显着高(P<0.05),说明荨麻疹小鼠模型的(I型超敏反应)造模成功。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的小鼠血清中总Ig E的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的总Ig E水平(P<0.05)。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相比较,阳性药物组的血清中总Ig E的水平低于针刺组的总Ig E水平(P<0.05)。3.各组小鼠致敏部位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的水平相当高(P<0.05)。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两组与模型对照组的PI3K无统计学意义,P-PI3K,AKT,P-AKT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相比较,阳性药物组小鼠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P-PI3K,AKT,P-AKT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可以抑制小鼠血清中总Ig E的水平,表明针刺可以通过抑制I型超敏反应程度,实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2.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可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并通过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进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的肥大细胞颗粒释放炎性介质,证明针刺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

李雨晴[9](2020)在《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越婢抗敏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血清Ig E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越婢抗敏汤;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Ig E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血清Ig E水平值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7例脱落病例,实际纳入病例为73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4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在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组,通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Ig E水平值下降相关。

何春燕[10](2020)在《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及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方案及转归。基于CU和AU患者住院期间的数据显示,总结出AU与CU的一般特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分析AU患者和CU患者在接受治疗方案上的偏向性,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为今后医家探求AU向CU进展的危险因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60例CU患者和60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秩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20例荨麻疹患者中,CU患者160例,AU患者6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2.9和1:1.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5±2.7)天和(9.5±2.7)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2±14.3)岁和(45.50±14.51)岁。大多数患者居住在城市。2.疾病相关史:CU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AU患者的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少数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69例CU和17例A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45例(28.13%)CU患者和22例(36.67%)AU患者合并循环系统疾病;54.37%CU患者和80%AU患者皮疹加重时均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3.实验室检查: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发现常合并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分别是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及抗核抗体谱阳性。C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97例(66.44%)、130例(95.59%)、63例(39.37%)、12例(7.5%)、46例(28.75%)、12(7.5%)、49(31.41%)、33例(31.73%)、142例(95.95%)、17例(34.69%)、26例(66.66%)。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3(72.88%)、45例(100%)、23例(38.33%)、4(6.67%)、24例(40%)、2例(3.33%)、22例(37.29%)、6例(15.79%)、53例(89.83%)、11例(47.83%)、7例(43.7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我科荨麻疹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中医外用药、口服抗组胺药、西医外用药和激素治疗等。C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129例(80.63%)、134例(83.75%)、47例(29.37%)、157例(98.13%)、70例(43.75%)、20例(12.5%)。A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34例(56.67%)、43例(71.67%)、22例(36.67%)60例(100%)、23例(38.33%)、21例(3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口服中药汤剂、应用中医特色治疗和激素治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治疗均无统计学意义。5.转归:CU和AU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91.67%;中西医结合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8.49%、95.55%;仅应用西医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80%。统计学对比显示CU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患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本研究中,CU患者女性好发更多,CU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平均住院天数均长于AU患者。2.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以循环系统疾病最为常见;AU患者出现伴随症状比率高于CU患者;C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比率高于AU患者。3.在本研究中,CU、AU患者实验室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4.在本研究中,激素治疗的应用AU患者多于CU患者;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的应用CU患者多于AU患者。5.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CU的疗效更显着。

二、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论文提纲范文)

(1)“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病例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荨麻疹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分类
        3 发病原因
        3.1 食物及食品添加剂
        3.2 药物
        3.3 感染
        3.4 吸入物
        3.5 物理因素
        3.6 精神及内分泌因素
        3.7 其他原因
        4 发病机制
        4.1 免疫性荨麻疹
        4.2 非免疫性荨麻疹
        5 治疗
        5.1 一线治疗
        5.2 二线治疗
        5.3 三线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荨麻疹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2 针灸治疗荨麻疹现状
        3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分析与选穴依据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录入
        2.9 伦理学要求
    3 结果
        3.1 病例筛选
        3.2 基线资料
        3.3 主要疗效指标
        3.4 次要疗效指标
        3.5 疗效评价
        3.6 分层疗效评价
        3.7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7日荨麻疹活动度分析
        4.3 血管性水肿活动度分析
        4.4 皮肤病生活质量分析
        4.5 汉密顿焦虑量表分析
        4.6 汉密顿抑郁量表分析
        4.7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分析
        4.8 “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1 伦理学批件
附录2 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7)
附录3 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LQI)
附录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6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致谢
个人简历

(2)158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卢帕他定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及方法
    2.2 文献筛选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2.4 纳入和排除标准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3.3 结果描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8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结果
    2.3 网状Meta分析
        2.3.1 证据网络
        2.3.2 一致性检验及收敛性诊断
        2.3.3 有效率
        2.3.4 不良反应发生率
        2.3.5 小样本效应评估
3 讨论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2.2.5 研究流程图
        2.2.6 样本量估算
        2.2.7 随机方法
        2.2.8 盲法
        2.2.9 治疗方法
        2.2.10 观察指标
        2.2.11 访视方式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16 统计分析
    2.3 实验基线情况
        2.3.1 试验整体情况
        2.3.2 患者基本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2.4.7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一般资料讨论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3.1.8 安全性分析
        3.1.9 综合分析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3.6 创新点
    3.7 不足和展望
        3.7.1 研究对象
        3.7.2 评价标准
        3.7.3 治疗时间
        3.7.4 干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对荨麻疹小鼠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标准
        1.2.6 脱落终止标准
    1.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药物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临床观察方法
    2.6 疗效判定方法及标准
    2.7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2.8 复发率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分析
    3.3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4 DLQI评分比较
    3.5 血清IgE水平比较
    3.6 临床疗效比较
    3.7 复发情况比较
    3.8 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荨麻疹中医概述
        4.1.1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病名的认识
        4.1.2 古代医家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近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法治则
        4.1.4 经典方剂论治荨麻疹
    4.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概述
        4.2.1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
        4.2.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病因
        4.2.3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4.2.4 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4.3 立法依据
    4.4 组方分析
    4.5 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分析
    4.6 对照药物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的作用机理
    4.7 临床疗效分析
        4.7.1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4.7.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4.7.3 血清IgE水平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荨麻疹症状评分表
附录 2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身心同治”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病例观察研究[D]. 曹文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158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于子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卢帕他定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D]. 袁梦思. 汕头大学, 2021(02)
  • [4]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D]. 马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孟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8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J]. 陈思文,李湘鹏,许馥容,唐源苑,向丽萍. 天津药学, 2020(02)
  •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对荨麻疹小鼠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崔秀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李雨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D]. 何春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11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