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联合X线在鼻咽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SPECT联合X线在鼻咽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一、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彭浩[1](2020)在《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疾病。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部位,早期发现转移灶对患者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第八版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系统,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存在的显着差异。虽然四肢骨并非肿瘤单发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是,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四肢单发骨转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目的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4例行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Scan,WBS)显示四肢骨单发异常浓聚灶(无法定性)的恶性肿瘤的患者,随后进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进一步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摄取程度等资料进行评估。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12个月)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个阅片者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124例,25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均为骨转移),99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良性骨病变,其中最常见的良性骨病变是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1.75%,28/99),其次为退行性变(27.11%,24/78);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内生软骨瘤(65%,17/28)。从发病部位看,骨端最常见的是退行性变;骨干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瘤。阅片者1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65.32%、95.16%;阅片者2分别为55.65%、91.94%。阅片者1评价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981;阅片者2分别为0.630、0.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名阅片者全身骨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731、0.927,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以良性骨病变多见。其中良性骨肿瘤最常见(内生软骨瘤多见),其次为退行性变。骨转移好发于骨干,难以与内生软骨瘤等良性病变鉴别。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综合提供功能和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四肢单发骨不明确病变的诊断。

张瑞[2](2019)在《恶性肿瘤长骨骨转移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长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并鉴别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长骨骨转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到2018年2月间我院诊治的经过病理证实的长骨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163例纳入研究,男性81例,女性82例,年龄30-84岁,平均58.68±9.8岁,154例行X线或CT平扫检查,98例行MR平扫检查,54例行MR增强扫描。对所有临床、影像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包括病灶临床信息、形态学及信号特征;然后对肺癌(77例)、乳腺癌(29例)、肾癌(19例)来源的总计125例长骨转移瘤的临床、影像特征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原发肿瘤病例数较少的长骨转移瘤的影像特征。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对肺癌组、乳腺癌组、肾癌组三组病灶的时间间隔、纵横比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并绘制散点图;对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117例因转移部位不适而入院,46例在术后或治疗中复查发现。132例位于骨端,31例位于骨干;111例偏心性分布。121例溶骨型破坏,16例成骨型破坏,17例混合型破坏;38例伴膨胀性破坏。105例骨皮质不连续,19例伴病理性骨折,25例出现咬饼干征。8例见骨膜反应。86例见软组织肿块,68例未见软组织肿块。87例转移灶T1W呈稍低、T2W呈稍高或等信号,9例T1W、T2W呈低信号,2例T1W呈稍高、T2W呈高信号;89例T1W、T2W信号不均匀。T2W上,25例病灶内见皂泡状高信号,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62例见线样低信号影;15例见流空血管影。T2W压脂上,84例转移灶周围见水肿信号。41例明显强化,13例轻中度强化;51例不均匀强化。2.肺癌组(77例)、乳腺癌组(29例)、肾癌组(19例)中临床先发现原发灶或转移灶者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其中先发现原发灶者出现转移灶的时间间隔,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灶的纵横比存在差异。三组间在病灶破坏方式、膨胀性、皮质连续性、病理性骨折、咬饼干征、软组织肿块、皂泡征、血管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消化道肿瘤来源7例溶骨型破坏,1例成骨型破坏,1例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MR增强4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宫颈癌来源(7例)均呈溶骨型破坏,MR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前列腺癌来源(4例)均呈成骨型破坏。肝癌来源(4例)均呈溶骨型破坏,3例呈膨胀性改变,伴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咽部肿瘤来源(4例)均呈溶骨型破坏,T2W中心见高信号区。甲状腺癌来源(4例)类似肾癌来源。肾上腺癌来源(1例)呈混合型破坏,病灶内见皂泡征。黑色素瘤来源(1例)溶骨型破坏,伴病理性骨折,T1W、T2W见稍高信号区。结论:1.长骨骨转移好发于右侧股骨和肱骨近段,多呈溶骨型破坏,部分原发肿瘤来源的长骨转移可能会出现膨胀性改变、咬饼干征、皂泡征、液液平面;2.转移瘤出现的时间间隔、生长方式、骨破坏方式、病理性骨折、皂泡征和血管影有助于区分肺癌、乳腺癌、肾癌来源;3.其他来源的长骨骨转移瘤在骨破坏方式、软组织肿块和MR信号表现也存在一定特征。

许莉,蒲涛,郭倩,黄娇,文鑫,姜果[3](2018)在《SPECT/CT骨断层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SPECT/CT骨断层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2017年5月10日到2018年5月10日收取的15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50例患者)、对照1组(50例患者)、对照2组(50例患者),观察组实施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照1组实施传统X线片检查,对照2组实施CT检查,分析三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结果观察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误诊率为2.00%,漏诊率为0.00%,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CT骨断层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能够减少误诊和漏诊现象的发生。

丁浩源[4](2018)在《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诊断衰竭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衰竭性骨折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目的:衰竭性骨折(I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本研究探讨IF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以期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知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经影像学诊断、临床及随访确诊为IF的患者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8.8岁,中位年龄71岁),回顾性分析其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结果:30例患者全身骨显像共检出病灶78处,单骨发病者20例(66.7%),多骨发病者10例(33.3%)。(1)肋骨:6例患者中,共21处骨折,其中20处发生于第59肋腋段或/和前段,1处发生于右第12肋后段。14处表现为与肋骨走行相垂直的短线状显像剂浓聚,7处表现为小结节状的显像剂浓聚;骨折线多为竖行或斜行,骨折端无或轻度移位,可见少量骨痂生长,其中5处仅表现为骨皮质扭曲,6处周边软组织轻度肿胀。(2)脊椎:13例患者中,共17处骨折,均发生于胸、腰椎(胸椎5处、腰椎12处),单发9例,多发4例,均表现为,低于正常椎体高度的横行短条状显像剂浓聚;椎体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塌陷、变扁,呈楔形或“鱼椎”样改变,骨皮质可有轻微断裂或无明显断裂,椎体前后径增大,椎体上缘或中部出现条带状硬化区,其中5处周边软组织轻度肿胀。(3)骨盆:11例患者中,共25处骨折(骶骨10处、耻骨支13处、髂骨2处)。10例骶骨骨折中,有3例表现为单侧骶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的垂直走行浓聚区,7例表现为双侧骶骨翼浓聚区形成的2条与骶髂关节平行的垂直带和骶骨体浓聚区形成的与骶髂关节垂直的水平带连接组成,其中5例呈“蝶”形,2例呈“弓”形,双侧骶骨翼及骶骨体分别见纵行和横行的低密度骨折线和/或硬化带,骨折线形态不规则呈“锯齿”状,骶骨翼前方骨皮质不连续、轻微错位及少许游离骨碎片;6例耻骨骨折均表现为患处梭形显像剂浓聚,耻骨支骨皮质断裂、错位,并可见游离骨碎片及少量骨痂形成,周边软组织呈梭形肿胀;1例髂骨骨折表现为双侧髂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的条状显像剂浓聚带,双侧髂骨翼可见斜行硬化带,走行方向大致与骶髂关节平行。(4)下肢骨:15例患者中,共15处骨折,均为单发,9例表现为条状显像剂浓聚,6例表现为结节状显像剂浓聚。病灶处表现为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可呈横行或斜行硬化线,包括股骨4处、腓骨3处、跟骨2处、跖骨1处;病灶处见横行或斜行低密度骨折线,伴或不伴周围骨膜增生、骨痂形成,包括胫骨2处,腓骨2处;1处股骨骨折表现为股骨外侧髁关节面塌陷,关节面下骨质硬化。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病灶处均未见骨质破坏,周边均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IF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IF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诊断骶骨衰竭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目的:骨盆是IF的最好发部位,尤以骶骨多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CT、MRI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骶骨I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55例(男性14例,女性41例;年龄范围4691岁,平均年龄70.6岁,中位年龄73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高度怀疑或不能排除骶骨IF存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一步行CT、MRI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及随访确定诊断,分析其CT、MRI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表现,对于检查结果以及诊断符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种检查诊断骶骨IF的差异使用Mc Nemar检验,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55例病人中有31例确诊为骶骨IF,其中21例(67.7%)为双侧骶骨翼骨折,7例(22.6%)为单侧骶骨翼骨折,3例(10.7%)仅发生于S2-4骶骨体部;双侧者中,14例同时累及S1-4骶骨体部,而单侧者中有4例累及S2-3骶骨体部。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6例未见明显骨折线,2例仅显示局灶性骨质增生、硬化,邻近骨皮质不光整;23例显示骨折,表现为骶骨翼纵行、骶骨体横行的模糊略低或低密度骨折线和/或硬化带,骶骨翼边缘伴或不伴骨皮质断裂、轻微错位及少许游离骨碎片。在MRI T1WI序列上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的片状低或略低信号影;T2WI序列上可为不均匀高或略高信号,也可为高低混杂信号;T2-SPA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水肿;6例在信号异常区出现了线性低信号(各序列),1例出现了骨折内积液征象。在SPECT/CT上表现为显像剂浓聚与骨折线走行一致,6例仅表现为患处显像剂分布异常,同机CT未见明显骨折线和/或硬化带;14例同时累及双侧骶骨翼和骶骨体的患者在全身骨显像上表现为“H”形、“蝶”形或“弓”形特征性显像剂分布。CT诊断骶骨IF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2%、87.5%、80%、88.5%、72.4%;MRI诊断骶骨IF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6%、91.7%、85.5%、92.6%、78.6%;而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骶骨IF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3.3%、92.7%、88.6%、100%;CT、MRI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骶骨I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061、0.862±0.054、0.917±0.04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880.929、0.7570.967、0.8161。在诊断骶骨IF方面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的价值优于CT和MRI,而MRI的诊断价值优于CT;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与CT、MRI在诊断骶骨IF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39,CT和MRI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相较于CT和MRI,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诊断骶骨IF上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洁[5](2016)在《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估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探讨骨SPECT/CT检查的应用指征,以期对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资料和方法选取269例在本科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分别依据平面骨显像图像、局部SPECT断层图像、局部同机CT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对病灶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采用五级评分法:1.非肿瘤骨转移;2.非肿瘤骨转移可能;3.不确定;4.肿瘤骨转移可能;5.肿瘤骨转移。最终诊断结果由病理学诊断或随访结果来判定。根据最终诊断分析四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69例患者共有525处病灶,依据诊断结果判定标准,肿瘤骨转移153处,非肿瘤骨转移372处。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7%、96.8%、92.6%、99.4%和96.6%,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均高于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及局部同机CT。SPECT/CT融合显像对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和局部同机CT的增益价值分别为57.1%、32.0%和4.2%,对骨骼单发病灶的增益价值显着高于多发病灶(P<0.05),对成骨及溶骨性转移分别有40.6%和29.6%的增益价值,对脊柱、骨盆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病灶的增益价值>50%,且对59.1%肿瘤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有增益价值。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骼病灶定性诊断方面较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和局部同机CT有明显的增益价值,在全身平面骨显像的基础上加做SPECT/CT断层显像,显着提高了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效能。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骼单发病灶、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病灶增益价值更大,且对恶性肿瘤分期及治疗有指导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应用指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

马华[6](2014)在《SPECT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SPECT)在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中的价值,为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技术支持。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的6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X线及SPECT追踪筛查。结果在接受15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中,发现44例,54处骨转移灶。第15次发现骨转移瘤例/处分别为:11例/13处、6例/12处、7例/13处、4例/6处、8例/10处,同期X线影像检查发现骨转移瘤为:2次1例/1处、3次2例/3处、5次1例/1处。结论 SPECT对恶性肿瘤患者定期追踪筛查,能较早地发现骨转移性病灶,具有X线影像检查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对患者骨转移的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杨学明[7](2014)在《SPECT/CT的ROI半定量法对椎骨浓灶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平面ROI (Region of Interest, ROI)半定量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对椎骨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希望为椎骨病灶的诊断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对47例有骨外原发肿瘤患者进行骨显像扫描,针对难以定性的病灶进行平面ROI半定量法、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处理,并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最终诊断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平面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2.87(H1)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5%、11.11%、36.36%、31.43%、85.71%;平面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4.84(H2)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57%、74.07%、72.73%、53.33%、85.11%;平面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6.81(H3)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4.78%、96.30%、77.92%、80%、77.61%。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6.1(H1)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5%、31.17%、30.26%、100%: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9.55(H2)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94.44%、93.51%、87.5%、96.23%: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13(H3)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83%、100%、84.42%、00%、96.42%、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测定的H值=9.55(H2)为阈值对椎骨病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98.18%、97.4%、95.45%、98.18%。结论:1.椎骨以成骨性为主的转移瘤的放射性浓聚程度高于良性病变的放射性浓聚程度。2.对于椎骨浓聚灶的诊断,SPECT/CT结合断层ROI半定量法优于单纯平面ROI半定量法、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3. SPECT/CT结合断层ROI半定量法,以H2(9.55)为阈值对椎骨浓聚灶的诊断效能最佳。

申小章[8](2014)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重,肿瘤发病率增高,治疗水平提高,病人生存期延长,导致骨转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脊柱骨转移是各部位骨骼转移中最常见的,约占骨转移的2/3。它可继发于任何肿瘤,且60%以上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骨转移导致的骨痛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并积极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影像学检查是公认的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有效手段。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X线摄片、CT、MR、核素全身骨显像,然而各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缺点。CT、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比较可靠且易行的检查方法,目前其联合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研究目的了解脊柱转移灶在各椎体的分布规律;探讨全身骨显像、CT在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诊断中的差异,确定骨显像提示脊柱区有转移病灶追加CT检查是否有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1.对140例患者(恶性肿瘤诊断均有病理结果证实)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全脊柱CT扫描。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CT显像图像均由2位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核医学科及影像科医生分别进行视觉判断,意见不一致时由科内共同阅片。2.骨转移的临床诊断标准:全身骨显像和CT均发现病灶,且没有比骨转移更合理的解释;病理确诊骨转移;MRI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支持骨/骨髓转移;SPECT/CT随访发现病灶有进展。结果140例患者中,根据本研究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的53例,非骨转移患者87例。1.骨显像诊断为脊柱骨转移瘤65例,假阳性18例,非脊柱骨转移瘤75例,假阴性6例。骨显像对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8.7%,特异性为79.3%,假阳性率为20.7%,假阴性率为11.3%,阳性预测值为72.3%,阴性预测值为92.0%,准确性为82.9%。2.CT全脊柱扫描诊断为转移瘤48例,假阳性5例,非骨转移瘤92例,假阴性10例,CT全脊柱扫描对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1.1%,特异性为94.3%,假阳性率为5.7%,假阴性率为18.9%,阳性预测值为89.6%,阴性预测值为89.1%,准确性为89.3%。3.全身骨显像(Bone scan, BS)联合CT扫描诊断为转移瘤的51例,假阳性3例,非骨转移瘤89例,假阴性5例。BS联合CT扫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为90.6%,特异性96.6%,假阳性率3.4%,假阴性率9.4%,阳性预测值94.1%,阴性预测值94.4%,准确性94.3%。4.两种显像及联合使用结果比较:CT显像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显着高于骨显像,联合显像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骨显像且准确率明显高于CT。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2例可计数转移灶的确诊脊柱骨转移瘤患者中,全身骨显像检出胸椎(53处)、腰椎(23处),病灶数比CT(分别为胸椎46处,腰椎21处)相对应多;而CT检出颈椎(7处)、骶椎(6处)病灶数比全身骨扫描(分别为颈椎4处,骶椎4处)相对应多。因缺乏病理诊断明确各病灶,无法判断俩组检查方法对脊柱各段的检出效能是否有差异。结论1.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CT扫描都是对恶性肿瘤脊柱骨转移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2.本研究中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低于CT,脊柱骨转移瘤在骨显像基础上加做CT更能明确病变性质。3.本研究中骨显联合CT对脊柱骨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独的骨显像;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的CT显像。对于发生在脊柱的骨转移瘤,骨显像联合CT诊断效能比单个显像明显提高。4.本研究中脊椎骨转移瘤胸腰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及骶椎,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CT在脊柱各段骨转移灶的检出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5.恶性肿瘤骨显像提示脊柱区有疑似转移病灶的患者追加CT更加能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在条件允许下应该追加CT检查。

王国慧,樊卫,张伟光[9](2003)在《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SPECT联合X线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 6 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行SPECT全身骨核素显像和X线检查 .结果 6 0例鼻咽癌经SPECT和X线共同诊断为骨转移 5 3.3% (32 / 6 0 ) ,SPECT显像阳性率为 78.3% (4 7/ 6 0 ) ,假阳性率为 16 .7% ;X线诊断阳性率为 4 5 % (2 7/ 6 0 ) ,骨转移的部位以脊柱多见 ,其余依次为胸部、骨盆、肢体和颅骨 .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与X线联合检查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鼻咽癌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谢运周[10](2012)在《99Tcm-MIBI显像在脊柱单发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平面双时相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并与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平面及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进行比较。方法:76例脊柱单发灶患者,经病理证实:55例为恶性病变,21例良性病变。均行99Tcm-MDP平面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及99Tcm-MIBI平面双时相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然后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进行视觉读片、半定量分析;所得结果与金标准(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99Tcm-MDP平面显像及99Tcm-MIBI平面双时相显像对脊柱单发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76例脊椎骨单发灶中,55个被确诊为恶性。99Tcm-MDP骨平面显像、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及99Tcm-MIBI平面双时相显像、99Tcm-MIBI 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89.09%,80.00%,81.82%,92.73%(P>0.05),特异度分别为39.10%,61.90%,71.43%,85.71%(P<0.05)。99Tcm-MDP骨显像中良、恶性病灶的T/N值分别为(2.37±0.59)、(2.61±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05)。99Tcm-MIBI平面双时相显像中T/N值,恶性病灶(2.45±0.79,2.96±0.89)均明显高于良性病灶(1.30±0.34,1.39±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2, P<0.05; t=12.71,P=0.00)。在诊断效能上,利用ROC曲线法分析,曲线下面积依次是:99Tcm-MIBI晚期>99Tcm-MIBI早期>99Tcm-MIBI RI>99Tcm-MDP。其中99Tcm-MIBI晚期的T/N诊断效能最高。结论:99Tcm-MIBI平面双时相显像灵敏度较99Tcm-MDP平面显像灵敏度低,但特异性较高,但在脊柱单发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较低;99Tcm-MIBI SPECT/CT显像显像远较其平面显像及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异度高,在脊柱单发灶的性质判定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恶性肿瘤长骨骨转移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所有病灶临床及影像特征
    3.2 肺癌、乳腺癌、肾癌长骨转移临床及影像特征比较
    3.3 其他病例较少的长骨转移瘤影像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SPECT/CT骨断层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诊断符合率对比
    2.2 三组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
3 讨论

(4)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诊断衰竭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衰竭性骨折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诊断骶骨衰竭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鼻咽癌颅底受侵的核医学诊断
    参考文献

(5)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中文部分
    绪论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结论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SPECT/CT在骨肿瘤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文部分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Figure
    Conclusion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SPECT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仪器与方法
    1.3 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SPECT/CT的ROI半定量法对椎骨浓灶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病机
        三、骨转移瘤影像学诊断
        四、骨转移瘤的核医学诊断
        五、骨转移瘤的生化检查
        六、关于骨转移瘤最终诊断标准选择
        七、骨转移瘤的治疗
    第二节 骨转移瘤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骨转移瘤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二、骨转移瘤的中医药的辩证与治疗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临床资料
        二、显像仪器与显像剂
        三、显像前准备事项
        四、显像方法
        五、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
        六、ROI半定量法诊断方法探索
        七、研究方法
        八、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临床确诊结果
        二、平面图像及SPECT断层图像无异常浓聚灶椎体的H值
        三、平面ROI半定量法与临床诊断对椎骨病灶诊断结果
        四、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与临床诊断对椎骨病灶诊断结果
        五、临床诊断与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H2(9.55)对椎骨病灶诊断结果
讨论
    一、平面ROI半定量法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二、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三、SPECT断层ROI半定量法与平面ROI半定量法诊断效能比较
    四、SPECT/CT断层ROI半定量法H2(9.55)的诊断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材料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显像方法
    1.3 骨显像阳性判断标准
    1.4 X线判断标准
    1.5 鼻咽癌骨转移诊断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2 临床分期与骨转移发生率关系 (见表1) .
    2.3 骨转移病灶的分布情况:
    2.4 鼻咽癌SPECT骨显像与X线结果比较 (表3)
3 讨论

(10)99Tcm-MIBI显像在脊柱单发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放射性药品及质量控制
        2.2 显像仪器及显像方法
        2.3 图像分析
    3 统计分析
    附: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D]. 彭浩.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2]恶性肿瘤长骨骨转移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D]. 张瑞.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3]SPECT/CT骨断层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许莉,蒲涛,郭倩,黄娇,文鑫,姜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A4)
  • [4]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诊断衰竭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D]. 丁浩源. 西南医科大学, 2018(10)
  • [5]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D]. 刘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SPECT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 马华. 黑龙江医学, 2014(11)
  • [7]SPECT/CT的ROI半定量法对椎骨浓灶的诊断价值[D]. 杨学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D]. 申小章. 苏州大学, 2014(10)
  • [9]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 王国慧,樊卫,张伟光.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06)
  • [10]99Tcm-MIBI显像在脊柱单发灶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D]. 谢运周.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SPECT联合X线在鼻咽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