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疗效观察

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疗效观察

一、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王敬君,邹万强,李小翠[1](2021)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采取随机分组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取阿糖胞苷进行治疗,观察组(n=50)采取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血液学缓解时间、细胞遗传学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白细胞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血液学缓解时间及细胞遗传学缓解时间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认知、认知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缩短患者血液学缓解时间、细胞遗传学缓解时间,使患者生存时间得以延长,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效果显着。

郑一敏,刘晶晶,胥秀英,郭牡丹,丁锐,ANDREASE Melzer[2](2021)在《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研究中药物进行了综述。方法应用检索Pudmed、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BCRABL"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20-10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75篇,英文文献121篇,最后纳入分析196篇文献。结果 TKI作为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药物,联合阿糖胞苷、或干扰素α、或高三尖杉酯碱等有助于提高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长期治疗产生耐药性,以及骨髓抑制、基础疾病患者引起的心肺毒性和肾脏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仍是亟待关注的问题。结论精准诊断、合理用药、开发更具靶向性的小分子药物和筛选基于信号通路进行候选药物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段文杰[3](2021)在《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疗效警告的CML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一线应用尼洛替尼且用药后任何时间评价为治疗警告的患者,给予这类患者应用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与继续单药尼洛替尼治疗相对比进行临床研究的观察,评估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而为治疗反应评价为警告的CML患者指导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规律于我院就诊的CML患者,前期治疗除羟基脲外未接受其他药物,且一线治疗为尼洛替尼,服药期间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对血常规、骨髓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结果等进行随访。随访期间根据诊疗标准[1]对患者的治疗反应进行评价,任何时间首次评价为治疗警告的患者,按本研究的纳排标准及患者意愿入组及分组。以治疗反应评价为警告时的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入组后的第12个月末为随访终点。所有入组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给予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联合治疗,单药组为尼洛替尼单药治疗。统计这些患者的基线资料、化验指标、分子及遗传学检测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等。进而对比这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基线资料的评估:共入组42例患者。联合组共纳入18例患者,单药组共纳入2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反应为警告时的患者的Sokal评分、ECOG评分、血常规的指标中无明显差异(P>0.05)。2.有效性评估:1)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的联合组与继续尼洛替尼的单药组患者表现出在治疗的3、6、9、12个月均为100%。2)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CCy R),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的联合组与继续尼洛替尼的单药组在6个月的CCy R为67%:32%(P=0.028)、12个月时的CCy R为83%:45%(P=0.033)。3)在治疗期间,随访截至12个月内,监测外周血在不同时间点的Bcr-Abl转录本。联合组及单药组患者3个月的Bcr-Abl(IS)≤10%获得率的比例分别是55.6%:54.2%;Bcr-Abl(IS)<1%的获得率分别是22.2%:20.8%。联合组及单药组患者6个月的Bcr-Abl(IS)<1%的获得率分别是55.6%:41.7%;Bcr-Abl(IS)≤0.1%的获得率分别是11.1%:16.7%;联合组有2名患者实现了检测不到转录本。12个月联合组及单药组患者Bcr-Abl(IS)≤0.1%的比例分别是66.7%:62.5%;联合组有4例患者达到无法检测Bcr-Abl转录本,联合组较单药组能更早期的实现分子学反应。3.不良反应评估:主要异常为血液学的毒性。联合组的血液学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了血红蛋白减少(27.8%)、中性粒细胞减少(44.4%)、血小板减少(38.8%);单药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同样也包括了血红蛋白减少(20.8%)、中性粒细胞减少(16.7%)、血小板减少(25%)。其他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胃肠道症状、肌肉痉挛、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肝功异常等,多为轻型,患者未见因不良反应导致停药超过2周。结论: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显着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与单药尼洛替尼的遗传学及分子学水平相比疗效好。对CML患者要进行定期血液及骨髓的监测,可及早发现治疗反应不佳的者,及时调整其他方案治疗,以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南利静[4](2021)在《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初治CML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为0.639-0.99/10万人,在各个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为高发人群,国内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男性多于女性,Ph染色体阳性或BCR-ABL基因阳性是其诊断依据。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自伊马替尼问世以来,疗效显着,但因其昂贵的价格致使很多病人不能承受,而国产伊马替尼具有更低的价格,但目前对于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在疗效上是否具有差异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观察Ph染色体阳性(Ph+)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使用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或昕维)和进口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后的血液学缓解率、分子学缓解率、最佳疗效反应、转换治疗的比例及不良反应,评价国产伊马替尼和进口伊马替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71例初诊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该171例患者均为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且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其中服用国产伊马替尼的患者46例,服用进口伊马替尼(格列卫)的患者125例,根据Sokal评分对收集到的两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危险度分层,根据治疗3、6、12个月后的血液学缓解率、最佳反应疗效、分子学缓解率及对两组伊马替尼转换二代TKI或其他药物的比例来评价二者的初期疗效,根据原研伊马替尼转换国产伊马替尼后是否维持原疗效来评估两者是否有相似的疗效,根据治疗期间出现的血液学毒性及非血液学毒性等指标评估两组数据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依据NCI/NIH常见毒性标准3.0版本进行分级记录并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1.流行病学:中位发病年龄48岁,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2.国产伊马替尼组与进口伊马替尼组在连续治疗3个月(P=0.337x2=0.923)、6个月(P=0.700 x2=0.148)、12个月(P=0.734 x2=0.116)后最佳反应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国产组与进口组在3个月(P=0.747)、6个月(P=0.564)、12个月(P=0.492)后达到MR3.0的数据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个月(P=0.767)、6个月(P=0.804)、12个月(P=0.526)达到MR4.0的数据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国产伊马替尼组因耐药或不良反应转换治疗方案的有10例,占21.7%。原研伊马替尼组因耐药或不良反应转换治疗方案的有33例,占26.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后续追踪中,原研伊马替尼组共有32例患者转换成国产伊马替尼,其中1例患者在3月时达到MR3.0,后转换国产伊马替尼,6个月后达到MR4.0,并一直维持此疗效,其余31人均在至少1年后达到MR4.0,后转换国产伊马替尼,均能维持原疗效,无病情进展。6.国产伊马替尼和进口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无显着差异性(P>0.05)。两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水肿24%vs33.6%(P=0.225),肌肉疼痛13.0%vs12.0%(P=0.854),皮疹8.7%vs10.4%(P=0.966),恶心呕吐19.6%vs17.6%(P=0.767),骨关节痛占10.9%vs8.0%(P=0.777),腹泻6.5%vs5.6%(P=1.000),血液学不良反应中白细胞减少为17.4%vs19.2%(P=0.788),贫血13.0%vs11.2%(P=0.729),血小板减少为8.7%vs5.6%(P=0.704),无严重III-IV级不良反应,无药物毒性死亡率。结论:1.本中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较欧美国家相比发病年龄较低。2.国产伊马替尼对初治慢粒患者可以获得和格列卫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耐受性。然而国产伊马替尼的价格便宜,患者经济负担较小,更利于临床推广应用。3.国产伊马替尼和进口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上存在相似的耐药性。

马敏红[5](2020)在《小剂量重组α-2b干扰素、阿糖胞苷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α-2b干扰素、阿糖胞苷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6例CML患者分为A、B两组,各38例。A组接受小剂量重组α-2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B组加用阿糖胞苷。对比两组治疗前后WBC水平;对比两组血常规和骨髓像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后WBC水平低于A组,血常规和骨髓像恢复正常时间早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79%)与A组(1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重组α-2b干扰素、阿糖胞苷联合羟基脲治疗CML临床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张倩[6](2019)在《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予抗炎、小苏打碱化尿液及别嘌呤醇降低血尿酸等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分别较对照组显着降低,组间对比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耿韦韦[7](2018)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羟基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随访患者1年,研究组生存率(52.50%)明显高于对照组(32.50%)(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与对照组(10%)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细胞遗传学和血液学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羟基脲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且能够缩短细胞遗传学和血液学缓解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屈慧丽[8](2017)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情况、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90.00%(27/3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20.00%(6/30),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分别为(5.05±1.37)、(8.22±1.70)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16.67%(5/3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0(0/30),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分别为(10.88±1.27)、(15.42±2.28)个月;观察组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高于对照组,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小剂量干扰素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促进患者生存期的延长。

张冬霞,云雁[9](2017)在《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细胞遗传学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均较为确切,但伊马替尼在细胞遗传学方面疗效更加确切。

杨碧熙[10](2017)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进口药格列卫与国产药昕维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在2012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2例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为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1周至2017年3月,观察治疗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等情况,参照NCCN制定的慢性期治疗反应的定义及中国伊马替尼疗效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回顾并比较两组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情况;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格列卫组和昕维组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的时间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1.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均为慢性期,男女比率为1.4:1,诊断及开始治疗的中位年龄为6岁。2.12例患儿在伊马替尼治疗后3个月临床症状、血常规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3例患儿在治疗后3个月骨髓细胞形态学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8例患儿在3个月-17个月间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标准,1例患儿未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3.4例患儿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反应,1例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学反应,6例患儿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1例患儿外周血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标准。4.随访中发现患儿有头晕、恶心、鼻衄、关节疼痛症状;治疗过程中12例患儿均无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表现。5.12例患儿中有6例口服格列卫,6例口服昕维,以SPSS 21.0对两组进行比较,年龄(P=0.907)、用药剂量(起始量P=0.193;维持量P=0.949)、外周血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标准的时间(P=0.936)无统计差异,骨髓细胞形态学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标准的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4),昕维组较格列卫组能更快达到骨髓细胞学完全缓解。结论:1.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治疗慢性期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2.格列卫与昕维对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显着差异。

二、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2.3 两组患者血液学缓解时间、细胞遗传学缓解时间对比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水平对比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2)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ML发病机制
    1.1 细胞水平
    1.2 信号通路水平
        1.2.1 JAK2/STAT信号通路
        1.2.2 RAS-MAPK通路
        1.2.3 PI3K/AKT信号通路
        1.2.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1.2.5 其他信号通路
2 临床药物
    2.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图5)
    2.2 烷化剂
    2.3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2.4 阿糖胞苷
    2.5 干扰素α
    2.6 中药单体
        2.6.1 砷剂
        2.6.2 高三尖杉酯碱
        2.6.3 靛玉红
        2.6.4 姜黄素
3 临床研究中药物
    3.1 MEK抑制剂
    3.2 Aurora激酶抑制剂
    3.3 新型ABL激酶抑制剂
4 结论

(3)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疗效警告的CML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2.1 患者的基线特征
    2.2 两组患者的血液学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分子学缓解疗效比较
    2.5 两组的相关不良反应
    附表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TKI与非TKI联合治疗CML患者的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初治CML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剂量重组α-2b干扰素、阿糖胞苷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表现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WBC水平
    2.2 血常规和骨髓象恢复正常时间
    2.3 治疗总有效率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6)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骨髓像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7)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指标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细胞遗传学和血液学缓解时间比较
3 讨论

(8)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及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9)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疗效、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 刘威,王敬君,邹万强,李小翠.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9)
  • [2]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J]. 郑一敏,刘晶晶,胥秀英,郭牡丹,丁锐,ANDREASE Melzer.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9)
  • [3]尼洛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疗效警告的CML患者的临床观察[D]. 段文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初治CML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南利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小剂量重组α-2b干扰素、阿糖胞苷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J]. 马敏红. 河南医学研究, 2020(08)
  • [6]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张倩. 中国现代医生, 2019(10)
  • [7]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价值研究[J]. 耿韦韦. 中国民康医学, 2018(18)
  • [8]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屈慧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23)
  • [9]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J]. 张冬霞,云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32)
  • [10]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杨碧熙.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α_1b-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