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一、桂枝茯苓胶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康瑾婕,陈清心,陈兵[1](2021)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该院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53/5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64%(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0,P=0.007);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性激素FSH水平为(6.03±1.44)IU/L,LH水平为(6.09±1.67)IU/L,E2水平为(113.50±24.30)pmol/L,P水平为(0.41±0.22)nmol/L;对照组血清性激素FSH水平为(6.11±1.52)IU/L,LH水平为(6.17±1.77)IU/L,E2水平为(144.20±25.70)pmol/L,P水平为(0.63±0.41)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0,P=0.001;t=4.681,P=0.000;t=8.944,P=0.000;t=9.257,P=0.000);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4/55),复发率为1.82%(1/55),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7/55),复发率为7.27%(4/5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90,P=0.025;χ2=6.390,P=0.007)。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刘依雯[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王玫君[3](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甘小金[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统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优势,但各中医妇科专家对该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不尽相同。王子瑜教授耕耘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70余年,治疗该病的疗效显着,其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独具个人特色,亟待研究并总结。目的在数据挖掘和文献总结的前提下,探讨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辨证和用药规律,为中医同道提供些许临床经验。方法1辨证规律研究收集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病例150例,采用SPSS24.0及Weka3.9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王老学术继承人参与统计和讨论结果的全过程,即人机结合模式。2用药规律研究收集王老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中药处方502个,采用SPSS 24.0软件、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王子瑜教授学术继承人的访谈结果,对结果进行筛选并解析。结果1辨证规律研究150份病例共收集61项症状、10种舌象、9种脉象,常见症状为小腹疼痛、经色暗红、血块偏少、腰部酸痛、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经量偏少、经量偏多、肛门坠胀、经色鲜红,常见舌象为舌色暗红、舌色暗淡,常见脉象为弦脉、细脉;最多见的证候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血瘀是所有病例均有的证候要素,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形成的证候要素组合占71.33%;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气滞、肝郁、肾虚的分类识别率分别为94.67%、90.67%、86%、82.67%、77.33%;并量化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从而分出主症与次症:寒凝证的主症为经色暗红、经期恶心呕吐、小腹凉、经期冷汗、肢冷,湿热证的主症为白带色黄、舌质胖大,气滞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舌质胖大、舌色暗红,肝郁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脉弦,肾虚的主症为腰部酸痛、脉弦、脉细。2用药规律研究203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共就诊493次,中药处方502个,共涉及131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6100次,高频次(≥40次)中药有35味;共使用中成药13种。王老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常用中成药是乌丹丸,使用人次占比50.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皮-陈皮,桂枝-桃仁,蒲黄-五灵脂等3组药对间距为1,关系最为紧密;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将高频次中药分为10类,C1:青皮、陈皮;C2:桂枝、桃仁、炮甲、三七;C3:柴胡、橘核;C4:吴茱萸、小茴香、肉桂、细辛、乌药;C5:山药、山萸肉、党参、杜仲、黄芪、茯苓;C6:莪术、三棱、石见穿、荔枝核;C7:白芍、熟地、川芎;C8:香附、益母草;C9: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C10:当归、赤芍、丹参。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已知药对当归-赤芍、当归-白芍、当归-赤芍-白芍、莪术-三棱、蒲黄-五灵脂及元胡-没药的支持度都在25%以上,置信度均在88%以上;青皮-陈皮、乌药-小茴香、乌药-吴茱萸、香附-益母草等4组药对与聚类分析结果(C1、C4、C8)相符,山萸肉-山药-熟地具备药串关系。结论王老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核心病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是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气滞、血瘀是该病常见证候要素;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肝郁、气滞的识别率较高,主症与临床实际情况部分相符。.治疗方面,王老以活血消症为核心治法,其中又以活血为要,活血有补肾活血、行气活血、益气养血活血、温经活血等不同,消症有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之别;用药具有攻补兼施、忌过攻伐、药味精简、效专力宏、分期施药等特点;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等;常用乌丹丸配伍汤剂口服;常用药对、药串有①当归-赤芍、②当归-白芍、③当归-赤芍-白芍、④莪术-三棱、⑤蒲黄-五灵脂、⑥元胡-没药,⑦香附-益母草、⑧乌药-小茴香、⑨乌药-吴茱萸、⑩青皮-陈皮、(11)山萸肉-山药-熟地、(12)柴胡-橘核、(13)桂枝-桃仁。

谢宝珍[5](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王素珍[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整理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得出目前中医对内异症的辩证治疗思路,为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关键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根据排纳标准筛选出所需文献,然后摘取文献中的完整医案信息,对其症状方药等进行规范,建立名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Excel文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输入规范后的医案信息,应用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四诊信息、中医证型、治则治法、方药等进行频次和聚类分析,然后对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结果:本文纳入文献103篇,共131位患者,271例医案。将数据录入后,经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发病年龄:131位患者,年龄分布在21~48岁,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2.四诊信息:归纳出167类症状,频次较高的症状为经行腹痛、有血块、腰酸、经量中、神疲乏力、渐进性加重;31种舌象,频次较高的为苔薄白、舌红、舌暗淡、边有瘀点瘀斑、舌暗红;32种脉象,频次较高的为脉细弦、脉沉细、脉细、脉弦滑、脉弦。3.证型治则证素:271例医案,表现五类中医疾病,分别为痛经、症瘕、不孕症、经行吐衄和崩漏。含37种证型,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肾虚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含62种治则,频次较高的为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补肾活血化瘀止痛。归纳出7种病位证素,频次较高的为胞宫、肾、肝;10种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为血瘀、气滞、气虚、寒、热。4.药物分析:⑴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归纳出253味中药,频次较高的为当归、赤芍、丹参、川芎、白芍、蒲黄、延胡索、香附等。此外,还有部分虽频次较低,但疗效较佳的药物,例如水蛭、鬼见羽、马鞭草、全蝎、葫芦巴、石打穿等。按功效分为19类,频次较高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中药性能分析:四气占比依次为温、寒、平、凉、热;五味占比依次为苦、甘、辛、咸、酸、涩;归经占比较高的为肝、心、脾、肾。⑵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32组常用药对,含14味中药;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36组核心药对,18个新生处方。结论:1.内异症表现为五类中医疾病,分别为痛经、症瘕、不孕症、经行吐衄和崩漏。高发年龄为30-39岁,以经行腹痛、有血块、渐进性加重、腰酸等不适为主。2.内异症主要病位证素有胞宫、肾、肝;病性证素有血瘀、气滞、气虚、寒、热。3.内异症常见证型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瘀结证及寒凝血瘀证。4.医家在治疗本病时常用药50味,其中核心用药14味:当归、赤芍、丹参、川芎、白芍、蒲黄、延胡索、香附、甘草、五灵脂、莪术、茯苓、三棱、牛膝。5.用药特点为:多用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四气多为温性及寒性,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多为肝心脾肾,反映了医家治疗本病时以补虚化瘀为主的学术思想。6.核心药对及新生处方,是药物之间的隐性发现。而临床上药物的使用需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所以上述药物组合及新生处方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价值,其具体效果还有待验证。

刘金秀[7](2020)在《加味内异停方干预寒湿瘀阻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内异停方治疗寒湿瘀阻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血清CA125、IL-6及补体C3、C4水平变化的比较,探讨慢性盆腔痛的免疫炎症相关性;阐明加味内异停方通过干预盆腔微环境,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作用机理,为指导本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疾病进展演变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中医证型诊断为寒湿瘀阻证,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痛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加味内异停方口服,对照组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两组均经期停药,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盆腔疼痛情况、相关伴随症状、妇科检查、血清CA125、IL-6及补体C3、C4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盆腔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经组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的CA125、IL-6水平,经组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逐渐升高恢复正常,经组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组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相比,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组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征疗效相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0%,两组组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内异停方治疗寒湿瘀阻型慢性盆腔痛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桂枝茯苓胶囊相比,其在改善患者盆腔疼痛、相关伴随症状、体征、血清CA125、IL-6及补体C3、C4水平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用药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运用。

李澄[8](2019)在《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及中成药联用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初步探讨真实世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及中医药用药规律,并运用中成药联用方案(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宫血宁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观察患者临床主要症状等的改变情况,评价该中成药联用方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提取2012-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子宫腺肌病门诊及住院患者妇科彩超信息、基本信息、诊疗信息等,利用EXCEL、SPSS、Oracle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得出患者发病趋势、发病年龄及中药用药规律等;临床选取子宫腺肌病患者30例,予中成药联用方案(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宫血宁胶囊)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痛经VAS评分、月经量失血图、中医证候等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效果。结果:1.真实世界研究:(1)发病趋势方面,2012年就诊1607人次,2017年就诊2239人次,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每年就诊人次也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2)发病年龄方面,40-49岁组就诊人次最多,占总人次的45%,其次为30-39岁组,占总人次的41%,20-29岁组、50-59岁组就诊人次分别占总人次的9%、5%;(3)中药用药方面,全部处方数共8986个,中药信息201242条,使用中药392味;用药核心处方是:醋香附,当归,川芎,醋延胡索,蒲黄,白芍,党参,炙甘草;较常见的药物配伍有8种;40-49岁组AM患者用药频次前20味中药中,按药物功效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滋阴补血药、健脾补气药、理气止痛药、活血止痛药、化瘀止血药、活血调经药、消症散结药、温经通脉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凉血药。2.疗效观察:(1)治疗后,痛经VAS评分由5.433±1.5013分降低为3.700±1.5790分,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痛经时间由16.90±7.743小时缩短为12.53±8.178小时,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痛经状况缓解总有效率为70%;(2)经治疗,月经量失血图评分由179.97±49.453分降低为134.00±49.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治疗总有效率为60%;(3)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由13.63±4.327分降低为10.33±4.302分,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60%。结论:真实世界研究初步得出真实世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规律、总体中医药用药特征及不同年龄段中医药用药特征,2012年至2017年其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左右,这与文献中报道的子宫腺肌病流行病学认识基本相符。中医药治疗以化瘀为核心,兼具补肾健脾、行气破血、消症散结、益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凉血、化痰除湿等辨证之法,反映了子宫腺肌病核心病机为瘀阻冲任、胞宫,常见的病因病机有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热灼血瘀等,同时根据各年龄段不同生理变化特点随证施治,这与传统和现代医家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用药基本相符,为进一步研究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及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用药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对核心处方、多层子网配伍规律的挖掘,也可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思路;疗效观察表明中成药联用方案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着,可明显减轻患者经行腹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减少月经量,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验证。

孙金慧[9](2019)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用药选穴规律挖掘》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历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文献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变化态势,深度挖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临床用药、选穴规律。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NKI-CAJD)、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和Pub Med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数据挖掘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部内容,探讨该病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治疗用药、选穴规律,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952篇,文献外部特征分析结果:(1)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发文地区涉及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江苏省以89篇发文量位于第一;(3)共涉及期刊264种,其中《陕西中医》刊载36篇学术论文排名第一。文献内部内容分析结果:(1)该病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瘀血阻滞于冲任、胞宫,临床常见证候为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2)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为根本大法,据病因不同,常辅以理气、清热、温经等法;(3)涉及经典方剂56首,主要为活血祛瘀类方如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补益类方如四物汤、调肝汤;(4)共涉及药物364种,常用口服为当归、赤芍、莪术、桃仁、丹参,常用灌肠药为莪术、三棱、丹参、赤芍、败酱草,常用贴敷药为薄荷、大黄、三棱、莪术、乳香;(5)共涉及穴位43个,常用穴位关元、中极、三阴交、子宫、气海、足三里。结论:(1)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整体呈增长的趋势,研究地区较为分散,无显着区域性;(2)该病研究从单一中医治疗逐渐向中西医结合转移,临床常采用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西医药物、腹腔镜手术不断地提高疗效、降低复发,近三年的研究热点为“补肾化瘀”,临床常见症状为痛经;(3)现代中医临床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责之于瘀血阻滞冲任、胞宫,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等。临证治疗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兼以理气、止痛,补肾,温经等法,常用经典方为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温经汤、失笑散等;(4)口服基本方药为:当归、赤芍、莪术、桃仁、丹参,临证常配伍延胡索、香附、川芎、五灵脂、蒲黄理气止痛,针对症瘕包块常用穿山甲、三棱、水蛭破血消症,补气常用黄芪、茯苓、党参,补血常用熟地黄、白芍、何首乌、桂圆肉、阿胶,补肾常用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温经通脉常用肉桂、小茴香、吴茱萸、附子。灌肠药物以莪术、三棱、赤芍、丹参为主配伍败酱草、红藤,皂荚刺,乳香、没药。贴敷药物以莪术、三棱为基础配伍桂枝、薄荷;(5)临证取穴常以关元、中极、气海和三阴交为主穴配子宫、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到达局部治疗作用。

陈怡瑾[10](2019)在《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简称内异症,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广泛重视的妇科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病在育龄期。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认为与现在的高剖宫产率以及人工流产、宫腹腔镜操作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不孕等。疼痛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痛经、盆腔痛以及病灶所在部位的疼痛,有逐渐加重的特点,并且有30%左右的不孕患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方案,西医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形成的囊肿、粘连;药物治疗以抑制卵巢功能、阻止疾病发展为目的。中医对于其治疗主要是辨证论治,或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的其他外治疗法。化瘀宁坤液是着名中医妇科专家郭志强教授自拟的保留灌肠方,在目前的临床使用中已经帮助了众多的输卵管性不孕的患者得到症状的缓解,部分患者也获得了生育机会。输卵管性不孕常见的因素包括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盆腔操作导致的损伤等。在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已经明确了化瘀宁坤液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回顾性探索了郭教授使用化瘀宁坤液的临床使用依据,在我们所搜集使用过化瘀宁坤液的病例中,有部分患者被明确诊断过内异症,但化瘀宁坤液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尚且没有被明确证实。为了初步明确、评估化瘀宁坤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探究和评估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根据所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诊断标准((1)渐进性痛经;(2)慢性盆腔痛;(3)性交痛;(4)肛门坠痛;(5)后穹隆、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6)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包块;(7)不孕;(8)CA125增髙;(9)经超声检查有具体征象者。凡有以上1-4点之一项并5-9点之二项,即可作为临床诊断。经腹腔镜检查、病理诊断者可直接诊断)选取符合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例。以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保留灌肠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治疗前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月患者痛经情况的变化以及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并血清CA125的变化,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痛经观察表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痛经观察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痛经观察表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痛经COX症状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痛经COX症状持续时间评分与症状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超声检查记录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超声结果记录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血清CA125的变化:治疗前血清CA125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CA125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前CA125异常的病例,治疗后及随访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随访CA125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6例(19.35%),其中怀孕3例;有效25例(80.65%);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1例(局部眼睑水肿,无其他不适),停药后未再出现,其他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能够显着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情况并且能够改善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征象,对于血清CA125异常的患者能够降低血清CA125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过敏现象,症状轻停药即缓解。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着且较安全。

二、桂枝茯苓胶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枝茯苓胶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疗效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2)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方式
        3. 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定义
        2. 方法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来源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收集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医案情况
        3.2 年龄统计
        3.3 临床症状统计
        3.4 月经情况统计
        3.5 中医诊断统计
        3.6 舌脉统计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8 分期用药统计
    4. 分析与讨论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3)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3 针灸治疗
        4 综合治疗
        5 小结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1 传承内容
        2 传承方法
        3 传承模式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症状频数统计
        3.3 舌脉频数统计
        3.4 证候要素频数统计
        3.5 症-证候要素卡方检验
        3.6 症状群-证候要素的贝叶斯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王老对内异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4.3 辨证规律分析
        4.4 贝叶斯网络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纳入标准:
        1.3 处方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处方信息预处理
        2.2 处方药物筛选
        2.3 处方信息录入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药使用情况
        3.3 中成药使用情况
        3.4 聚类分析结果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年龄
        4.2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3 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4.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总结
    1 阻胞宫、冲任是核心病机
    2 活血消症是核心治法
        2.1 活血以祛瘀
        2.2 消症以除形
    3 乌丹丸是核心组方
    4 小结
    5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临床病理分型
        4 临床分期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3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数据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4.5 专家访谈
        4.6 研究流程图
    5 研究结果
        5.1 数据录入情况
        5.2 药物频次分析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5.4 药物四气统计
        5.5 药物五味统计
        5.6 药物归经统计
        5.7 药物功效统计
        5.8 关联规则分析
        5.9 聚类分析
        5.10 复杂网络分析
        5.11 专家访谈
    6 讨论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6.3 用药特点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7 小结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3.7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药物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4.3 合并用药记录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4.6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纳入病例情况
        5.2 一般情况
        5.3 治疗结果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6 讨论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6.2 疗效分析
    7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评价
参考文献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加味内异停方干预寒湿瘀阻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祖国医学对妇人腹痛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妇人腹痛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古代医家治疗经验
        1.2 现代医家对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医家治疗经验
    2.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2.1 病因病理
        2.2 西医治疗
        2.3 观察指标的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可比性分析
        3.2 疗效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慢性盆腔痛的立论依据
        1.1 慢性盆腔痛的病因病机
        1.2 慢性盆腔痛的治法
        1.2.1 补虚为根本
        1.2.2 祛邪是关键
        1.2.3 个体有差异
    2.方药分析
        2.1 选方来源
        2.2 组方分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3.临床疗效分析
    4.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及中成药联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真实世界研究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一) 建立数据库
        (二) 数据标准化
        (三) 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发病趋势
        (二) 发病年龄
        (三) 中药用药规律
疗效观察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统计学处理
    三、一般资料
    四、研究结果
        (一) 患者经行腹痛变化
        (二) 患者月经量变化
        (三) 中医证候变化
讨论
    一、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一) 古代中医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中医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一) 流行病学认识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认识
    三、子宫腺肌病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一) 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二) 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三) 子宫腺肌病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四、中成药联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优势
        (一)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优势
        (二) 中成药及中成药联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优势
    五、中成药联用治疗子宫腺肌病作用机制探讨
        (一) 药物解析
        (二) 现代药理研究与作用机理探讨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 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分析
        (二) 疗效观察结果分析
    七、不足与展望
        (一) 真实世界研究
        (二) 疗效观察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临床观察表
致谢
发表论文着作
已出版、发表的着作及期刊论文扫描件

(9)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用药选穴规律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临床治疗现状
        2.1.1 手术治疗
        2.1.2 非手术治疗
        2.2 国内外临床文献研究现状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检索策略
    1.5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1.6 资料规范
    1.7 资料处理
2 文献外部特征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2.1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年代分布
        2.1.1 年代分布情况
        2.1.2 发文年代分析
    2.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地区分布
        2.2.1 地区分布情况
        2.2.2 发文地区分析
    2.3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期刊分布
        2.3.1 期刊分布情况
        2.3.2 发文期刊分析
    2.4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
        2.4.1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2.4.2 研究机构分析
    2.5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第一作者分布
        2.5.1 第一作者分布情况
        2.5.2 第一作者分析
    2.6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关键词分布
        2.6.1 关键词分布情况
        2.6.2 关键词分布分析
    2.7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高被引论文
        2.7.1 高被引论文分布情况
        2.7.2 高被引论文分布分析
3 文献内部特征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3.1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病因病机分布
        3.1.1 病因病机分布情况
        3.1.2 病因病机分析
    3.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证候分布
        3.2.1 证候分布情况
        3.2.2 证候分析
    3.3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治则治法分布
        3.3.1 治则治法分布情况
        3.3.2 治则治法分析
    3.4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方剂分布
        3.4.1 方剂分布情况
        3.4.2 方剂分析
    3.5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中药分布
        3.5.1 口服药物使用情况
        3.5.2 灌肠药物使用情况
        3.5.3 贴敷药物使用情况
        3.5.4 中药药组、药对使用情况
        3.5.5 中药药物共现网络图谱
        3.5.6 中药使用分析
    3.6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的穴位分布
        3.6.1 针灸穴位使用情况
        3.6.2 穴位使用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10)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中医病因病机
        2.发病机制及诊断
        3.治疗方案
        4.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超声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1.概述
        2.超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类型中的应用
        3.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
        4.超声的其他应用
        5.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期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及信息无效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就诊主诉
        2.3 使用依据统计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药物及使用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时间
        2.3 疗效判定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2.5 患者知情同意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试验结果
        3.3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处理
        3.4 结论
    4.讨论
        4.1 从中医角度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
        4.2 本研究对化瘀宁坤液治疗内异症的认识
        4.3 本研究对化瘀宁坤液的组成配伍及方义的理解
        4.4 结果分析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桂枝茯苓胶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 康瑾婕,陈清心,陈兵.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6)
  • [2]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D]. 甘小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 谢宝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用药规律[D]. 王素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加味内异停方干预寒湿瘀阻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金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及中成药联用疗效观察[D]. 李澄.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用药选穴规律挖掘[D]. 孙金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D]. 陈怡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