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吻合术在中下直肠癌保留括约肌中的应用

肛肠吻合术在中下直肠癌保留括约肌中的应用

一、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希凡[1](2020)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拖出式吻合术与双吻合器法吻合术临床结果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拖出式吻合术和双吻合器法吻合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近期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低位直肠癌患者62例(肿瘤下极距肛缘≤7cm)。按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拖出式吻合术组(24例)和双吻合器法吻合术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上具有可比性。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肠镜中肿瘤距肛缘距离、预防性造口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病理资料中肿瘤距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个数、环周切缘阴性个数),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良性狭窄、直肠阴道瘘、肛周间隙感染、外置结肠坏死、造口相关并发症、直肠脱垂)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的标准,评价肛门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随访,无失访病例,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范围6个月-36个月)。拖出式吻合术组在预防性造口使用率(0 VS100%P=0.000)、手术时间(204±39分钟VS 231±49分钟P=0.029)、住院时间(9天VS 11天P=0.001)均优于双吻合器法吻合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拖出式吻合术组在肿瘤距肛门缘的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3cm VS5cm P=0.039)。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58.3%VS 47.4%P=0.400)。双吻合器法吻合术组的预防性造口并发症率较拖出式吻合术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VS 0 P=0.019),但拖出式吻合术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率比双吻合器法吻合术组明显增加(37.5%VS2.6%P=0.000),单因素分析:拖出式吻合术组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可能与左结肠动脉不保留相关(P=0.013)。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上,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151),但双吻合器吻合术组发生率较拖出式吻合术组高(10.5%VS 0)。术后肛门功能方面:两组患者肛门功能综合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861 P=0.131)。分项评分中,在术后3个月、6个月,拖出式吻合术组的便意感正常率均较双吻合器法吻合术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07)。术后3个月拖出式吻合术组的肛门感觉功能(分辨气体与粪便方面)较双吻合器法吻合术组好,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术后6个月两组的肛门感觉功能相比已无明显差异(P=0.162)。两组患者的肛门控制能力、每天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在术后3个月、6个月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根治性: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率,远切缘安全距离、环周切缘阴性率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拖出式吻合术与双吻合器法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有相同的疗效,包括术后总的并发症、肛门功能综合评分、肿瘤根治性。拖出式吻合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双吻合器法吻合术,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从专业角度来说是成立的。拖出式吻合术避免了预防性造口、二次手术还纳造口及造口相关的并发症。拖出式吻合术可以在双吻合器法吻合术吻合困难时采用,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比双吻合器法吻合术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拖出式吻合术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率较高,术后定期护理可能有助于预防术后良性狭窄的发生。

孙际伟[2](2020)在《骨盆影像学测量评估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后并发LARS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盆腔动态MRI及3DHR-ARM检查技术定量分析行不同保肛术式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盆腔形态学、肛门动力学及骨盆径线与术后盆腔动态MRI、3DHR-ARM指标的相关性,探讨骨盆影像学测量评估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后并发LARS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并拟行保肛手术的患者78例,所有患者于术前均行直肠指诊、结肠镜、盆腔动态MRI、3DHR-ARM等检查,均在检查后一周内行手术治疗,在影像科工作站中测量每位患者的相关骨盆径线。将38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腹腔镜组,40例行低位直肠癌开腹保肛手术的患者纳入开腹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3个月后填写中文版LARS评分问卷并复查盆腔动态MRI及3DHR-ARM检查。统计学软件为SPSS24.0。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腹腔镜组及开腹组的相关骨盆径线与术后并发LARS的相关性,寻找可以影响腹腔镜组或开腹组术后并发LARS的骨盆径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腹腔镜组及开腹组的术后盆腔动态MRI及3DHR-ARM检查各测量指标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骨盆径线与腹腔镜组、开腹组术后盆腔MRI、3DHR-ARM检查指标的相关性,以便探究骨盆径线对于不同保肛术式并发LARS的主要原因。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骶尾径、骶尾曲径是腹腔镜组术后并发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骶尾径、骶尾曲径越长,腹腔镜组术后并发LARS的风险越高;坐骨棘间径、骶尾径、骶尾曲径是开腹组术后并发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坐骨棘间径越短,骶尾径、骶尾曲径越长,开腹组术后并发LARS的风险越高。(2)腹腔镜组患者在力排相的H线及M线长度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的直肠压力、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比开腹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腔镜组患者骨盆径线与术后动态MRI各个指标的相关性如下:提肛相上骶尾径与耻骨直肠肌呈负相关(r=-0.380,p=0.019);力排相上骶尾径、骶尾曲径与M线呈正相关(r=0.454,p=0.004)、(r=0.334,p=0.041)。开腹组患者骨盆径线与术后动态MRI指标的相关性如下:静息相上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长度与H线长度呈负相关(r=-0.348,p=0.028)、(r=-0.445,p=0.004),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长度与耻骨直肠肌厚度呈正相关(r=0.440,p=0.004)、(r=0.373,p=0.018);提肛相上坐骨棘间径长度与H线长度呈负相关(r=-0.362,p=0.022),骶尾径、骶尾曲径长度与H线长度呈正相关(r=0.453,p=0.003)、(r=0.476,p=0.002),坐骨棘间径长度与耻骨直肠肌厚度呈正相关(r=0.353,p=0.025);力排相上坐骨棘间径与H线呈负相关(r=-0.340,p=0.032),骶尾径、骶尾曲径长度与H线长度均呈正相关(r=0.426,p=0.006)、(r=0.312,p=0.049),骶尾径、骶尾曲径长度与M线长度均呈正相关(r=0.533,p=0.000)、(r=0.475,p=0.002),坐骨结节间径长度与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呈正相关(r=0.350,p=0.027)。(4)腹腔镜组患者骨盆径线与术后3DHR-ARM指标的相关性如下:坐骨棘间径长度与肛门最大收缩压呈正相关(r=0.464,p=0.004),骶尾径、骶尾曲径长度与初始感觉阈值呈负相关(r=-0.404,p=0.012)、(r=-0.446,p=0.005)。开腹组患者骨盆径线与术后3DHR-ARM指标的相关性如下:骨盆入口前后径、坐骨棘间径长度与肛门最大收缩压呈正相关(r=0.337,p=0.033)、(r=0.418,p=0.007),骶尾径长度与肛门最大收缩压呈负相关(r=-0.318,p=0.045),坐骨棘间径长度与初始排便阈值呈正相关(r=0.560,p=0.000),骶尾径、骶尾曲径长度与初始排便阈值呈负相关(r=-0.791,p=0.000)、(r=-0.610,p=0.000)。结论(1)骨盆径线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LARS有相关性,骶尾径及骶尾曲径的长度是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坐骨棘间径、骶尾径及骶尾曲径的长度是行低位直肠癌开腹保肛术后并发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2)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LARS的比率低于行低位直肠癌开腹保肛术,后者盆底松弛现象较前者严重,后者术后直肠压力恢复相对较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优于行开腹手术患者,提示腹腔镜术中对盆底神经丛的损伤小于开腹手术。(3)骨盆较深的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易并发LARS,骨盆较深或较窄的患者行低位直肠癌开腹保肛术后均易并发LARS,主要原因为术中损伤耻骨直肠肌及盆底神经丛。

黄锐洪[3](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性与早期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照分析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安全性与术后早期疗效。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发表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术式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治疗效果的文献。按拟定的标准挑选文献,提取所需指标,相关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合并统计及分析。结果“NOS量表”对纳入的13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有12篇文献评分≥6分,属于中高质量文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肿瘤位置相对均衡。开腹组的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组少16.86 min(P<0.00001)、术中出血量多115.16 ml(P<0.0000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无显着差别(P=0.93)。腹腔镜组环周切缘癌肿的阳性率较开腹组高(OR=2.67,P=0.04)。在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中,腹腔镜组比开腹组小,且差异得到统计学的支持(OR=0.20,P=0.0005)。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法得出两组具有差异性(均P>0.05)。与开腹组对比,腹腔镜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较早P<0.00001)、住院时间少2.78天(P<0.00001)。两组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的分析对比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术式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较开腹手术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两种术式在肿瘤的安全性及患者生存率上无明显区别。

李昂[4](2019)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排便习惯以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留存和恢复情况研究的对照研究,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留存及恢复情况,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之间在我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保肛手术的3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ISR、Dixon)(吻合口位置距肛缘<3cm,距离以直肠指诊、硬质直肠镜联合确定),其中男21例,女13例,设为实验组。同时设立结肠癌手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主观、客观方面评估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肛门功能进行比较。客观评估指标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技术中采集的最大肛管静息压、平均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肛管最大缩榨压。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1年半、术后2年、术后3年7个时间节点检查。主观评估指标采用徐忠法的“5项10分制”肛门功能评估问卷,包括便意、感觉功能、控制能力、排便时间、排便次数5项指标进行评分,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最后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及术后各个时间节点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肛门直肠测压的计量指标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使用t检验。等级计数指标采用率来表示,使用X 2检验,选取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所有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统计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肛门直肠测压:(1)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平均肛管静息压、最大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在术后6个月时平均肛管静息压、最大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仍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3)实验组在术后1年时肛管最大缩榨压已基本达到术前水平(p>0.05);(4)实验组在术后3年时平均肛管静息压、最大肛管静息压还未能达到术前水平(p<0.05)(5)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接近术前水平(p>0.05);(6)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没有引出RAIR,实验组术后3年时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较术后1年有明显的增加。但术后3年仍未达到术前水平(p<0.05);徐忠法的肛门功能主观评估法:术后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2年、3年分别问卷调查分析:实验组术后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2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的患者,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恢复以及肛门功能锻炼,大部分患者都能保住正常的肛门功能,少部分患者没有能够恢复到术前的水平,但有逐步恢复的趋势。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肛门功能保护方面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

张厚停[5](2019)在《腹腔镜TME+经肛ISR术较腹腔镜APR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优越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腹腔镜TME+经肛门ISR保肛术与腹腔镜下APR术的手术特点、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远期疗效等方面,评价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KNI、万方数据库等,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对比腹腔镜TME+经肛门ISR保肛术与腹腔镜下APR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文献。通过检索获得初步的检索相关文献,设定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然后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的相关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接着将所筛选后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获得最终纳入的文献,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收集文献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纳入16篇文献,合计2743例病人,其中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手术组1439人,腹腔镜APR术组1304人,分别对其手术时间等8相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示:1、腹腔镜TME+ISR术比腹腔镜APR术手术时间平均长24.73分钟(P<0.00001,OR=24.73,95%CI 18.98,30.47);2、腹腔镜TME+ISR术的平均住院天数比腹腔镜APR术少1.64天(P<0.00001,OR=-1.64,95%CI-2.10,1.19);3、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比腹腔镜APR术平均少清扫1.10个淋巴结(P<0.0001,OR=-1.10,95%CI-1.58,0.61);4、对于肿瘤分期为Ⅲ期的患者,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的术后五年无瘤生存率比腹腔镜APR术低9%(P=0.01<0.05,RD=0.09,95%CI 0.02-0.17);然而在治疗肿瘤分期为Ⅰ期(P=0.14>0.05,RD=0.04,95%CI-0.01-0.09)与Ⅱ期(P=0.51>0.05,RD=0.02,95%CI-0.04,0.09)的患者中,两组手术方式术后肿瘤的五年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5、在术后五年总生存率的统计比较当中,腹腔镜TME+ISR术后五年总生存率比腹腔镜APR术高7%(RD=0.07,95%CI[0.03,0.12],P=0.001<0.05);6、两组患者在手术标本切缘阳性率(P=0.08>0.05,RD=-0.02,95%CI-0.04,0.00)及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P=0.12>0.05,RD=-0.03,95%CI-0.06,0.01)上无明显差异;7、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后12个月患者肛门排便控便功能的结果:其中5篇文献290人采用Kirwan分级评估,10例病人术后肛门功能差而未行回肠造口闭合术,剩余280人术后Kirwan分级为Ⅰ、Ⅱ级者243人(83.8%),Ⅲ级28人(9.7%),Ⅳ级9人(3.1%);8篇文献合计789例病人采用Wexner评分量表评估,病人平均Wexner得分为8.41<10分,其中评分为20分以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差未行造口回纳者111人(14.1%),保肛成功率为85.9%。结论:1、对于TNM分期为I、II期的超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与腹腔镜APR术的手术根治效果、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2、对于TNM分期为Ⅲ期的超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的术后五年无瘤生存率比腹腔镜APR术低,其实用性仍有待研究。3、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功能较满意。

赵亚婧[6](2018)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像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动态MRI联合3D HR-ARM多模态影像检查技术,通过分析肛门直肠形态学及动力学变化,定量评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行或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变化,并探索造口术后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最佳时间窗,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视、量化、重复性好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科确诊为低位直肠癌的患者72例,均行直肠指诊、电子结肠镜以及常规盆腔MRI检查。将符合纳入标准并拟行保肛手术的50例患者行动态MRI、3D HR-ARM检查,于检查后一周内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50例患者中,将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39例)纳入实验组,将仅接受单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11例)纳入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需在造口还纳术前接受随诊复查,并根据造口还纳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实验A组为保肛手术后3个月内(包括3个月)进行还纳手术的患者;实验B组为保肛手术后超过3个月不足6个月(包括6个月)进行还纳手术的患者;实验C组为保肛手术后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手术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于术后一个月内进行随诊复查。所有50例复查患者检查内容包括常规及动态MRI、3D HR-ARM检查。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保肛术后的肛门直肠功能情况即动态MRI和3D HR-ARM检查各相关测量指标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3天内肛门恢复排气的比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在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别对保肛术前及术后动态MRI与3D HR-ARM各检查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实验组中的A、B、C三组患者于保肛术后还纳术前反映肛门直肠功能(包括常规及动态MRI、3D HR-ARM检查)的各项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分析有统计学差异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前的动态MRI检查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所获得肛门直肠功能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保肛术后还纳术前的动态MRI检查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静息相和提肛相耻骨直肠肌厚度、提肛相肛门外括约肌厚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耻骨直肠肌厚度及肛门外括约肌厚度均值均大于对照组。在3D HR-ARM检查中,两组患者的肛门最大收缩压、肛管松弛率及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阈值等五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收缩压和肛管松弛率两项指标中,实验组均值大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阈值中的均值均小于对照组。(3)保肛术后,实验组仅有2.5%(1/36)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对照组中9.1%(1/11)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且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中的29例(74.4%)患者于3天内恢复排气,对照组患者中仅有4例(36.3%)患者于3天内恢复排气,实验组患者3天内恢复排气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保肛术后还纳术前的动态MRI检查中,仅提肛相和力排相M线长度以及力排相肛门内括约肌厚度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以上指标中男性患者的均值小于女性患者;而在3D HR-ARM检查各测量指标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患者术前动态MRI与3D HR-ARM各测量值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静息相H线与肛管松弛率呈正相关(r=0.353,P=0.030),肛门外括约肌厚度与最大收缩压呈正相关(r=0.323,P=0.048);提肛相肛直角与初始排便阈值呈正相关(r=0.382,P=0.018),H线长度与肛门残余压呈正相关(r=0.367,P=0.024);力排相肛门外括约肌厚度与肛门残余压呈正相关(r=0.347,P=0.033),肛门内括约肌厚度与肛门残余压也呈正相关(r=0.332,P=0.042)。实验组保肛术后患者静息相M线与肛管松弛率呈正相关(r=0.342,P=0.044);提肛相肛直角与最大收缩压呈负相关(r=-0.349,P=0.037),耻骨直肠肌厚度与最大收缩压呈正相关(r=0.401,P=0.011);力排相耻骨直肠肌厚度与肛门残余压呈正相关呈(r=0.330,P=0.040),肛门内括约肌厚度与肛门残余压呈正相关(r=0.342,P=0.033),肛直角与初始排阈便值呈正相关(r=0.411,P=0.009)。(6)保肛术后还纳术前的动态MRI检查中,在实验A、B、C三组间提肛相肛直角、提肛相H线及三相下的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D HR-ARM检查中,实验A、B、C三组间的肛门最大静息压、肛门最大收缩压和最大耐受阈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实验A、B、C三组中:提肛相时肛直角分别在实验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且A组患者提肛相肛直角大于B、C组;提肛相H线分别在实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01),且B组患者提肛相H线长度均值小于A、C组;在三相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在实验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B、C组均值,力排时最薄,静息时介于两者之间;肛门最大静息压分别在实验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17)且A组患者的肛门最大静息压均值小于B、C组;肛门最大收缩压在实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3)且B组患者肛门最大收缩压均值大于A、C组;三组最大耐受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实验A、B、C三组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与还纳时间窗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提肛相肛直角(r=-0.425,P=0.007)与造口还纳时间呈负相关;静息相耻骨直肠肌厚度(r=0.382,P=0.016)、提肛相耻骨直肠厚度(r=0.343,P=0.033)、力排相耻骨直肠肌厚度(r=0.364,P=0.023)、肛门最大收缩压(r=0.431,P=0.006)和最大耐受阈值(r=0.871,P<0.001)与造口还纳时间呈正相关。结论(1)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患者在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动力功能的恢复程度方面明显优于行单纯保肛术患者;但单纯保肛术患者在肛门直肠感觉功能方面优于行造口术患者。(2)保肛术后还纳术前的患者在肛门直肠动力功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肛门直肠动力功能优于女性,而在感觉功能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3)保肛术联合造口术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有助于术后肠道及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4)保肛术联合造口术的患者在保肛术后3-6个月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程度优于3个月内,但与6个月以上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程度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保肛术后3-6个月是进行还纳术的最优时间窗。(5)动态MRI检查不仅可以行定性诊断,还可定量地反映直肠癌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并且与3D HR-ARM检查中多项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从而更好地从直肠动力功能和感觉功能两方面对肛门直肠功能进行量化评估,所得肛门直肠功能的各项检测指标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6)保肛术联合造口术患者的最大耐受阈值与造口还纳时间高度相关,而肛直角、耻骨直肠肌厚度、肛门最大收缩压与造口还纳时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还纳间隔时间越长患者的控便能力越强。

白东林,李沁,黄客增[7](2016)在《结肠肛管吻合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结肠肛管吻合与超低位结直肠吻合用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近远期肛门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行直肠癌全切+结肠肛管吻合术,n=38)及对照组(行直肠癌全切+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n=4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肛门功能。结果术前两组ARP、M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RP、MSP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3月、12月对照组的ARP及MSP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月ARP及M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月ARP及M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优良率分别达47.37%、1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相比,结肠肛管吻合术能更好地保留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近远期肛门功能。

黄平[8](2016)在《直肠癌保肛术式的评价》文中指出介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描述各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历史和开展现状、手术方法及要点,提醒注意事项,评价它们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王存川,孙鹏,龚瑾,唐家慧[9](2015)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重建方式的选择》文中认为根治性与保留肛门功能一直是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倍受关注的焦点。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不同肠道重建方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也正越来越受到胃肠外科医生的重视。

王崇树,王城[10](2008)在《直肠癌术式进展及评价》文中指出

二、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拖出式吻合术与双吻合器法吻合术临床结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方法
        3.2.1 对照组
        3.2.2 .实验组
        3.2.3 近期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3.2.4 肛门功能
    3.3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近期效果比较
    4.3 术后并发症比较
    4.4 术后肛门功能情况
    4.5 肿瘤根治性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骨盆影像学测量评估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后并发LARS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1.3.1 盆腔MRI检查
        1.3.2 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压力测定(3DHR-ARM)检查
    1.4 数据测量与分析
        1.4.1 图像后处理
        1.4.2 骨盆径线的选择与测量
        1.4.3 盆腔静息及动态MRI检查观测指标
        1.4.4 3DHR-ARM检测指标
        1.4.5 LARS评分及分级
        1.4.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2.2 术后并发LARS的情况
    2.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不同LARS等级患者的骨盆径线差异的研究
    2.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盆底形态学及动力学变化
    2.5 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患者骨盆径线与术后动态MRI指标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2.6 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患者骨盆径线与术后3DHR-ARM指标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低位直肠癌不同手术术式的优势与不足
    3.2 LARS的发生机制及与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1 LARS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3.2.2 低位直肠癌不同术式并发LARS的影响因素
    3.3 骨盆径线的测量与临床意义
        3.3.1 骨盆径线的测量方法
        3.3.2 骨盆径线与低位直肠癌不同术式并发LARS的相关性
    3.4 骨盆径线与术后动态MRI指标及3DHR-ARM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1 骨盆径线与术后动态MR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2 骨盆径线与术后3DHR-ARM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及相关检查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腹腔镜与开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性与早期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低位直肠癌的认识与现状
    1.2 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及对象
    2.2 文献检索与管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文献质量及风险偏倚评价
    2.6 相关临床指标数据的提取
    2.7 本Meta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3.2 纳入文献各临床指标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腹腔镜术式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优势
    4.2 腹腔镜术式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劣势
    4.3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4.4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术后肛门功能的分析
    4.5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近期疗效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手术方式
    2.3 评估方法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客观评价结果
    3.2 主观评价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5)腹腔镜TME+经肛ISR术较腹腔镜APR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优越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的选择
    2.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2.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2.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2.3 文献的筛查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数据提取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手术时间的比较
        3.2.2 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
        3.2.3 切缘阳性情况的比较
        3.2.4 淋巴结清扫数的比较
        3.2.5 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的比较
        3.2.6 五年无瘤生存率的比较
        3.2.7 五年总生存率的比较
    3.3 腹腔镜TME+经肛门ISR术后肛门功能评价
    3.4 敏感性分析
    3.5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1.4 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分析
    1.5 术后吻合口瘘诊断标准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吻合口瘘发生率、3天内恢复排气比率
    2.3 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保肛术后还纳术前肛门直肠功能
    2.4 实验组保肛术前及术后患者动态MRI表现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5 比较造口术后不同还纳时间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
    2.6 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与造口术后还纳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相关临床研究
    3.2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意义
    3.3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与单纯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
    3.4 保肛术后还纳术前不同性别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
    3.5 实验组患者保肛术前及术后动态MRI表现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6 造口术后不同还纳时间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
    3.7 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与还纳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全文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前评估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结肠肛管吻合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两组术前均常规给予禁食水、保胃、灌肠等处理。
        1.3.2 观察组术中需注意保留的乙状结肠必须可拉至肛管、肛缘处进行吻合, 观察血运、长度, 如无法实现可对降结肠及结肠脾曲进行游离, 直肠可游离至肛提肌平面和病灶远侧, 直角钳将肠管切断, 扩肛门后进行齿线处环形切开, 剔除残留直肠黏膜组织, 并保留直肠下段肌管, 避免对内括约肌产生损伤, 适当游离齿状线出皮肤并进行荷包缝合, 在结肠断端与肛管断端放置吻合器进行有效吻合, 骶前间隙放置引流管。对照组在超低位切断肛管, 将结直肠断端与肛管剩余段吻合。术后注意防治感染、负压引流等。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性抗感染等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 结果
    2.1 两组肛门功能客观指标比较
    2.2 两组肛门功能主观评价比较
3 讨论

(8)直肠癌保肛术式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吻合器手术
二、直肠癌经肛门翻出切除术
三、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
四、结肠经肛管拉出术(改良Bacon术)
五、经括约肌间隙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
六、经前会阴手术(anterior perineal plan E for ultra-low anterior resection of the rectum,APPEAR)
七、经肛门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八、经后方肛门括约肌切开术(Mason术)
九、经肛门微创外科(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AMIS)
十、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

(9)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重建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后的乙状结肠造瘘术
二、TME低位前切除术
三、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
四、结肠成形术
五、Harder贮袋术
六、总结

(10)直肠癌术式进展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直肠癌手术方式及其改进
    1.1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 (Miles) 手术:
    1.2Hartmann术:
    1.3保留括约肌直肠癌根治术:
    1.4直肠癌扩大根治术:
2 近年来不断探索、改良、创新的直肠癌术式
    2.1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
    2.2腹会阴切除后原位肛门重建术:
    2.3并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直肠癌根治:
    2.4腹腔镜直肠癌切除:
    2.5经肛门环扎式结肛吻合术:
3 直肠癌术式选择原则和影响因素

四、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拖出式吻合术与双吻合器法吻合术临床结果对比研究[D]. 刘希凡. 吉林大学, 2020(08)
  • [2]骨盆影像学测量评估低位直肠癌不同保肛术式后并发LARS的临床研究[D]. 孙际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腹腔镜与开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性与早期疗效的Meta分析[D]. 黄锐洪. 暨南大学, 2019(02)
  • [4]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变化的研究[D]. 李昂.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腹腔镜TME+经肛ISR术较腹腔镜APR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优越性的Meta分析[D]. 张厚停. 南昌大学, 2019(01)
  • [6]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像评估[D]. 赵亚婧.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7]结肠肛管吻合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J]. 白东林,李沁,黄客增.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6(06)
  • [8]直肠癌保肛术式的评价[J]. 黄平.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6(03)
  • [9]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重建方式的选择[J]. 王存川,孙鹏,龚瑾,唐家慧.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5(03)
  • [10]直肠癌术式进展及评价[J]. 王崇树,王城.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肛肠吻合术在中下直肠癌保留括约肌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