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

变频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

一、逆变式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贤续[1](2021)在《风浪影响下大型邮轮电力推进系统操纵特性仿真》文中提出

李晓英[2](2021)在《基于MMC的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孤岛运行控制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结构转型等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能源互联网”则是这次工业革命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也代表着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微电网作为一种友好、灵活的发配电系统和高效的能量管理单元,在能源互联网中联结着传统大电网与新兴分布式发电系统,正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多样化以及负荷种类及需求的持续增长,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其网架结构优化与高效运行控制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针对目前以两电平电压源型变流器互联的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普遍存在的电压谐波含量大、电压等级低、容量扩展困难等问题,本文将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引入到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作为交直流子网之间的能量路由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母线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Hybrid Microgrids,MMC-HMGs)。围绕MMC-HMGs系统的孤岛运行模态、功率传递特性、互联MMC的控制策略、启动预充电控制、建模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等展开研究:1)首先构建了以MMC为互联变流器的多母线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并基于功率圆图分析了系统的“网-网”功率传输特性。在孤岛运行模态基础上定义了广义等效短路比以衡量交流子网的相对强弱;并根据交流子网的相对强弱,从控制功能的角度对MMC进行定位:以临界广义等效短路比为依据,将MMC的控制角色分别定位为系统稳定变流器与功率调节变流器。2)MMC-HMGs系统在广义等效短路比较小时交流子网表现为弱电网,针对弱交流子网孤岛运行时存在的惯量低、阻尼小等问题,结合MMC充当系统稳定变流器时的控制要求,研究了MMC的虚拟同步电机控制策略。MMC整流运行与逆变运行时分别等效为虚拟同步电动机和虚拟同步发电机,实现MMC-HMGs系统有功潮流的双向主动调度。与此同时,以桥臂电流作为直接控制量,实现交流侧电流的控制与环流抑制,简化电流环的设计。3)当MMC-HMGs系统的广义等效短路比较大时,MMC充当功率调节变流器,以改善交流子网电压电流动态性能、提高系统供电质量为主要控制目标。选取桥臂差模电动势与不平衡电流为控制量,提出了一种基于端口哈密顿模型的无源控制方法,实现相位独立控制;并针对部分状态变量的不可观测性,构造了状态估计器,并证明了系统的全局稳定性。4)针对MMC-HMGs系统孤岛运行时可能出现的“全黑”状态,研究了系统基于分层思想的黑启动恢复策略,分析了直流子网可控充电过程的Boost串联等效电路,建立了预充电阶段的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网架恢复阶段MMC的启动预充电控制器。5)结合MMC-HMGs系统中交直流微源、储能的动态特性,基于动态相量法建立了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并与电磁暂态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动态相量状态空间模型的精确性;将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线性化得到其小信号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孤岛系统线路参数及控制参数变化对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影响。

谷昱君[3](2021)在《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新能源发电凭借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在电力系统中占比快速提高。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新能源变流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功率控制灵活等优点,但是在锁相控制方式下变流器不具备自发的频率响应能力,而且在绝缘和过电流耐受水平限制下很难实现故障穿越,严重削弱了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现有变流器改进控制策略和附加硬件装置的方法大多是模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响应,但是并未真正具备同步电机的动态特性。而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Motor-generator Pair,MGP)并网在继承了同步电机优良属性的同时保留了变流器快速、准确的控制特性。基于此种新型并网方式,本文从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能源驱动MGP并网运行方式和功率传输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运行控制方法,进而分别研究了不同场景下新能源采用MGP并网的惯性响应、一次调频、故障穿越及无功调节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新能源的运行特性,提出了单/多逆变器与MGP的连接结构及单/多逆变器驱动和调相机模式三种MGP并网运行方式。基于电机理论,深入分析了 MGP中两台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相序和转子机械结构特点,揭示了 MGP与电网的耦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相量形式下的MGP电磁-机械耦合模型。(2)基于同步电机的功角特性,揭示了 MGP传输功率变化时两台同步电机功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对MGP运动方程的合理简化得出,MGP传输有功功率与电动机功角呈近似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源侧和机侧变流器的协调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单逆变器驱动MGP并网,分别提出了q轴电流控制方法和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均是对已有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的自适应改造,可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快速衔接,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控制方法的可行性。(3)建立了基于LCL滤波器的逆变器驱动MGP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控制中,可以实现每个逆变器对机侧q轴电流准确、独立地控制。利用阻抗分析法和叠加定理推导系统阻抗和传递函数表达式,频域分析结果表明LCL滤波器由于并联于同步电动机定子侧而产生并联耦合与谐振特性,而且耦合强弱和谐振峰值与并联逆变器个数强相关。利用MBD方法设计了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软件控制系统,并搭建了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电流双环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 MGP对于新能源惯性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给出了增加MGP惯性响应能力的方案。通过与火电机组的结构和频率调整原理的对比,揭示了MGP电磁-机械耦合特性对提升新能源发电单元频率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减载控制和转速反馈的主动功率控制策略,以实现新能源驱动MGP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建立了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模型中设置了不同参数、不同新能源占比、源/荷功率变化三种场景,并与虚拟惯性控制和虚拟同步机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多机实验平台,验证了MGP对新能源发电机组频率响应能力的提升作用。(5)针对电网故障时MGP的暂态过程,借助相量分析法研究了转子轴系和阻尼对暂态故障分量的隔离和衰减作用,揭示了 MGP在电网故障隔离和无功调节特性两方面对于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新能源采用MGP并网可以实现运行规程规定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同时对不同故障持续时间、不对称故障、过电压故障和多次低电压故障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故障穿越能力。搭建了单机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 MGP对光伏在不同电网故障下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

马天奇[4](2021)在《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齿轮磨机是当今矿山设备大型化、节能化发展趋势下的产物,具有大功率、效率高、耗能少、可靠性强的优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履带行走装置机电耦合动力学及自适应控制”(No.51775225)的支持下,对无齿轮磨机驱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驱动用电机进行结构和电磁设计;搭建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的矢量控制系统,对其调速性能与抗负载扰动能力进行分析;建立了无齿轮磨机的机电耦合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理论验证。首先综述了无齿轮传动技术、交流电机矢量控制和机电耦合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不同驱动电机的特点,选择永磁同步电机作为无齿轮磨机驱动用电机,并结合无齿轮磨机驱动的结构组成,对其转子结构、定子结构与定子绕组进行了初步设计。系统地分析了磨机工作状态下介质的运动状态,对磨机工作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为本文的仿真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结合二维电磁场及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二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通过对电机齿槽转矩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选取极弧系数与磁钢偏心距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永磁磁极结构对电机的齿槽转矩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其引起的振动、噪声等问题。以此为基础在Maxwell2D中分析了电机空载性能参数及负载运行特性,证明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的合理性。推导并建立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状态方程与数学模型,系统地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与SVPWM算法,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矢量控制系统,完成了转速和负载突变工况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d=0的矢量控制策略的无齿轮磨机驱动系统的调速性能和抗负载扰动能力较好,可以应对磨机不同工况下的转速需求与动态给、排料对驱动系统的影响。为了获得无齿轮磨机驱动在更接近实际运行条件下的性能,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建立了无齿轮磨机筒体的离散元-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通过软件间的接口,完成了无齿轮磨机驱动机电耦合的RecurDyn-Simulink仿真模型的搭建。由磨机启动过程的仿真结果,对介质运动状态与驱动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机电耦合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本文建立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二维电磁有限元模型,优化永磁体参数有效削弱了电机齿槽转矩。设计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矢量控制系统,并搭建了机电耦合仿真模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孙乐书[5](2021)在《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中宽频同步测量技术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对应的电网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与应用,对于电网形态与架构的讨论与相关技术研究也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在新技术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新形态,传统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在系统设备与测量设备方面难以适应新形态电力系统的模拟。因此需要一种适应新形态电力系统发展的实验平台,通过先进测量系统设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力电子设备对传统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满足新形态电力系统的物理模拟与宽频带信息测量分析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新形态电力系统特征,构思适应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以相似定理与电力系统参数特征为基础推得的电力系统物理模拟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支撑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设计。通过分析需求,设计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交流部分相关参数与元件。通过对新形态电网特征分析,对可再生能源设备与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相关接口与设备进行设计,并利用物联网技术与相应开关元件,进行不同元件之间的连接,设计了对应的组网控制方案,以便于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控制系统搭建。(2)基于实测可再生能源设备数据,分析新形态电网动态模拟系统对于数据量测、信息传输以及系统控制的需求,对主控板与外围硬件进行选型与架构搭建,设计了一款集成了数据采集、电机控制、数据通信等功能的宽频带信息采集控制系统,并按照架构搭建对应硬件系统。按照分析得出的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搭建了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程序架构,并设计了数据采集子程序、电机控制子程序以及信息传输子程序,集成了宽频带信息量测算法,以满足对于新形态电网大数据量信息的采集、分析需求以及信息通信需求。(3)分析宽频带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大量数据需求,设计包含数据存储、查询、实时显示的宽频带信息主站平台。搭建的物理模拟系统以及信息采集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测试,对物理模拟系统的运行以及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进行实测。基于以上实验系统,设计了电机相关实验,通过仿真测试得到电机控制相关参数范围,对宽频同步测量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并进行了实际电机模拟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有效性。设计了电力系统相关实验,通过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新形态电网动态模拟系统以及信息采集控制系统以及与上位机数据库的通信的正常运行,以及与理论知识的适配性。

王多洋[6](2021)在《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驾驶需求的日益增长,驾培学校和教练车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驾驶培训行业用车大部分为燃油教练车。由于学习人员都是驾驶新手,对汽车离合器的掌控还不能得心应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熄火,频繁启动。在进行科目二训练时,燃油教练车发动机长时间在低速或怠速工况运行,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导致燃油消耗率增加,驾培运营成本提高。因此,发展电动教练车用于驾驶训练便具有了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电动教练车都是基于燃油教练车改造而成,将发动机替换为电动机,采用蓄电池为电动教练车供能,传动系统并未进行改造,结构复杂。本文提出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对其关键结构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模拟控制方法,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具有与燃油教练车同样的操纵方式、驾驶感觉以及驾驶效果。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以某型燃油教练车为模拟对象,通过分析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在操纵方式、驾驶感觉、驾驶效果方面的区别,提出了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并对其关键系统和结构进行了选型设计和参数匹配;开发了变速操纵模拟装置、离合器踏板模拟装置及加速踏板模拟装置,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与具有燃油教练车相同的操纵方式。(2)从驾驶效果模拟和驾驶感觉模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在驾驶效果方面,针对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需要模拟的工况,分别提出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换挡变速、空档怠速及起步时可能存在的熄火情况的模拟方法。在驾驶感觉方面,提出了对离合器踏板力感和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方法,并基于所设计的机械结构,建立了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踏板力感的模拟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3)对电机调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空间矢量调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和车辆负载计算模块,对论文所提出的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燃油教练车变速功能的模拟。(4)对踏板模拟装置中的力矩电机转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力矩电机在堵转时输出转矩与电枢两端电压的关系模型,提出了转矩闭环控制策略;结合模糊控制和PID控制两者的优点,提出了模糊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并对控制器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通过仿真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力感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燃油教练车的踏板特性。

郑印[7](2020)在《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升降滚床应用于大型的工业集成化的线体中,通过改变滚床的位置来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其应用主要在大型的机械设备厂应用。随着机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升降滚床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如何更高效,准确的控制升降滚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核心,以伺服控制策略来实现对升降滚床控制不仅位置跟踪特性良好,且速度也相对平稳。本文以升降滚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伺服控制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升降滚床的伺服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引入了矢量控制方法,并采用了di(28)0的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方案。其次,设计了以LPC1768芯片为主芯片的伺服控制系统。在硬件电路设计环节,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在软件设计方面,采用了模块设计方法,同时使用C语言进行软件编程,很好的降低了软件算法编译难度,增加了控制算法的可读性。再次,本文对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RAS)进行了研究,运用MRAS算法对伺服电机的转子位置以及转速进行了估算,将该算法应用到三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对整个伺服控制系统进行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三闭环系统的应用于升降滚床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无位置传感器的三闭环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徐作宇[8](2019)在《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以某企业35000m3/h制氧机组空压机电机控制系统的改造项目为背景。原控制系统故障多发且启动困难,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生产需求。该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空压机设计一套变频软启动系统,满足制氧机组主空压机可以快速启动的生产需要,实现经济运行。首先从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原理、类型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然后提出同步电动机的两种基本控制方式,特别对自控式控制方式的三种不同方案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改造项目采用的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为交-直-交电流型负载换相同步电动机系统。其次分析原机组及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方案,重点阐述无换向器电机的基本原理,并对相关电机进行简单的比较。详细分析晶闸管电路的换流方式及其不足和改造后电机的机械特性,给出整个无换向器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然后依据原理框图,分别对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进行分析设计。硬件系统主要设计位置与速度检测方案、电流检测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侧触发逻辑。这些设计都为电机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最后,对控制系统软件进行设计。给出软启动运行方案,对系统进行PI调节控制设计、数字触发器程序流程设计及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并对电动机改造前后进行运行效果分析。

薛冬晨[9](2015)在《基于变频软启动技术的迁钢高炉鼓风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钢铁行业中,高炉鼓风机是炼铁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高炉鼓风系统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高炉的生产,是高炉炉况顺行的有利保证。高炉电动鼓风机具有容量大;控制、保护系统复杂;控制环节多等特点,其拖动的同步电动机的难点在于启动,而要保证高炉鼓风机正常启动,保证变频软启动装置正常工作是其关键。因此对系统的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和可操作性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以首钢迁钢公司4#8000m3电动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生产工艺要求和系统组成,研究了大型电动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现了应用负载换流同步电机调速技术对高炉鼓风机的启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高炉鼓风系统的工艺流程和系统组成特点及自控式同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运行性能,从变频软启动出发,建立控制系统单线图。(2)针对迁钢电动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系统GL150变频器与上一代SIMOVERT S变频器进行对比并做系统分析。(3)针对高炉鼓风机无刷励磁的特点,提出了负载换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数字模型及励磁控制方案。(4)根据同步电动机软启动系统励磁控制方案,基于负载换流同步电机调速技术(LCI)分析了迁钢公司4#8000m3电动鼓风机的矢量控制。(5)针对GL150负载换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对迁钢4#高炉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及励磁控制原理进行设计并研究。本论文通过负载换流同步电机调速技术的研究,设计先进合理的控制方案,保证鼓风机安全生产运行,降低机组的事故率,对高炉的安全生产运行、产量的提高、节能降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对同行业此类大型软启动设备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提出了励磁控制方案的具体措施,使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该系统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工作稳定,启动成功率高。在高炉日产量21000吨的前提下,送风能力达到日均8600km3,单耗82.13kWh/km3,运行状态良好,满足高炉生产的控制要求,为高炉生产的顺、稳运行提供了保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金光哲[10](2014)在《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式软起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励磁同步电机具有功率因数可调、效率高等优点,在工业大功率场合获得了广泛应用。在诸多同步电机起动方式中,自控变频软起动方式是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优的起动方式,是同步电机软起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它具有起动电流较小,起动转矩可控,对电网几乎没有附加要求等优点。目前,国内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装置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尤其是变频软起动器,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用性产品,因此研究自控变频方式同步电机软起动装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大功率同步电动机的起动及并网困难成为其应用的重大阻碍,是限制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自控变频式同步电动机起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方法,本文采用自给脉冲起动与电气转子位置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起动。通过突加、突减励磁的方法检测静止转子位置,转速在中高速时用电气式的方法实现转子位置检测,通过电机惯量辨识计算出自给脉冲的加速频率,并用自给脉冲的方式实现了电机从静止到中高速起动的过渡,实现了全程无位置传感器的起动。针对自给脉冲方法在低速起动过程中存在转子脉动等问题,研究了基于高频注入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根据电励磁同步电机的特点,向励磁注入高频电压信号,产生高频励磁电流,之后采集耦合在定子上具有转子位置信息的高频电压信号,经过滤波及坐标变换提取有效转子位置信息,最后采用锁相环算法锁定转子位置。在晶闸管传动系统中,当电流换相时,电机反电动势的畸变比较严重,检测端电压将含有大量的高次谐波,准确提取有效的高频信号非常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高频注入电压预估的同步电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在换相时刻采用预估电压作为锁相环的给定信号,防止换向畸变的高频谐波进入到锁相环。实验结果证明,加入电压预估后,有效地避免了换相电压畸变对转子位置检测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高频注入转子位置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并网是自控变频式同步电机软起动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本文针对大功率以及大惯量系统,研究了准同期并网策略。分析了双闭环调速系统中,在电流环动态特性非理想条件下,采用速度PI控制器引起的相角滑差不稳定问题,进而,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复合速度控制方法。在升速阶段采用单比例自适应速度控制算法,克服了传统比例控制器无法消除静差的困难;在准同期阶段,采用了基于相角滑差的准同期控制算法,解决了滑差不稳定的问题,并给出了可靠的并网判决策略。针对自控变频软起动装置高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本文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首先针对起动过程中,电机端电压检测存在的隔离、相移及谐波等问题,提出了详细的电压检测方案。介绍了对晶闸管阀组、平波电抗器、进线电抗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电流源的同步隔离触发装置,解决了高压串联晶闸管同步触发和高低压隔离问题。通过实验结果提出了不同主电路结构的适用场合。

二、逆变式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变式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MMC的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孤岛运行控制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互联双向变流器的研究现状
        1.2.3 MMC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MMC-HMGs系统拓扑结构及功率传递特性
    2.1 MMC-HMGs系统的拓扑结构
    2.2 MMC-HMGs系统运行模态及功率传递特性分析
        2.2.1 MMC-HMGs系统的孤岛运行模态
        2.2.2 MMC的功率传递特性分析
    2.3 MMC的控制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MC-HMGs的虚拟同步电机控制
    3.1 MMC-HMGs的虚拟同步电机模型
        3.1.1 MMC-HMGs的能量动力学模型
        3.1.2 交直流子网统一电压-频率控制器设计
        3.1.3 MMC的桥臂电流控制器设计
    3.2 虚拟同步电机控制仿真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CH模型的无源化控制方法
    4.1 MMC-HMGs的 PCH模型
        4.1.1 MMC的时域模型
        4.1.2 MMC的端口受控哈密顿模型
        4.1.3 MMC-HMGs系统的无源性
    4.2 IDA-PBC控制器的设计
    4.3 MMC-HMGs系统的稳定性
    4.4 稳态信号估计器设计
    4.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MC-HMGs系统的启动预充电控制
    5.1 MMC-HMGs的启动预充电总体方案
    5.2 MMC-HMGs联网运行模式下的预充电
    5.3 MMC-HMGs系统的黑启动
    5.4 MMC-HMGs孤岛预充电控制
        5.4.1 预充电过程分析
        5.4.2 直流子网可控预充电模型的建立
    5.5 预充电控制的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MC-HMGs系统建模与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6.1 微电网系统建模方法概述
        6.1.1 状态空间平均法
        6.1.2 动态相量法
    6.2 MMC-HMGs系统动态相量建模
        6.2.1 交流子网动态相量建模
        6.2.2 直流子网建模
        6.2.3 互联变流器MMC动态相量模型
    6.3 系统小信号建模
        6.3.1 特征值分析法
        6.3.2 互联变流器小信号模型
        6.3.3 MMC-HMGs 系统小信号模型
    6.4 MMC-HMGs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3)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趋势
        1.1.2 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发电频率响应能力提升方法
        1.2.2 新能源发电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方法
        1.2.3 同步电机用于提升新能源电网稳定性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运行方式与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新能源与MGP的连接方式
        2.2.1 单逆变器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2.2.2 多逆变器并联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2.3 MGP的运行方式与结构特点
        2.3.1 MGP的运行方式
        2.3.2 MGP的结构特点
    2.4 MGP的电磁-机械耦合模型
        2.4.1 MGP的电气方程
        2.4.2 MGP的运动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及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
        3.2.1 MGP功角特性分析
        3.2.2 源荷变化下的功角变化特性
        3.2.3 新能源变流器协调控制策略
    3.3 q轴电流控制方法
        3.3.1 q轴电流控制原理与控制结构
        3.3.2 仿真分析
    3.4 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
        3.4.1 控制系统结构
        3.4.2 仿真分析
        3.4.3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运行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LCL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4.2.1 逆变器驱动MGP数学模型
        4.2.2 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
        4.2.3 仿真分析
    4.3 并联控制与耦合谐振特性分析
        4.3.1 多逆变器并联结构与控制方法
        4.3.2 并联LCL滤波器耦合与谐振特性分析
        4.3.3 仿真分析
    4.4 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实验研究
        4.4.1 控制系统设计
        4.4.2 实验平台搭建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GP提升新能源频率响应能力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频率响应分析
        5.2.1 惯性响应特性及提升方法
        5.2.2 有功功率响应特性
    5.3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5.3.1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5.3.2 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仿真分析
        5.4.1 系统参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2 新能源占比提升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3 源荷功率变化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4 与其他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的对比
    5.5 实验验证
        5.5.1 MGP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5.5.2 光伏是否采用MGP并网的对比
        5.5.3 不同源荷变化下的频率响应
        5.5.4 快速频率变化下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GP提升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研究
    6.1 引言
    6.2 MGP实现新能源故障穿越的原理
        6.2.1 故障隔离作用分析
        6.2.2 无功支撑作用分析
    6.3 故障穿越仿真验证与分析
        6.3.1 低电压穿越
        6.3.2 高电压穿越
        6.3.3 新型故障穿越
    6.4 故障穿越实验验证与分析
        6.4.1 低电压穿越实验
        6.4.2 高电压穿越实验
        6.4.3 多次低电压故障穿越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齿轮传动研究现状
        1.2.2 矢量控制研究现状
        1.2.3 机电耦合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齿轮磨机结构原理与基本理论分析
    2.1 无齿轮磨机驱动结构
        2.1.1 磨机筒体
        2.1.2 转子
        2.1.3 定子
        2.1.4 绕组分析
    2.2 无齿轮磨机介质运动状态分析
    2.3 无齿轮磨机工作参数计算
        2.3.1 填充率计算
        2.3.2 工作转速计算
        2.3.3 功率计算
        2.3.4 启动过程转矩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齿轮磨机驱动参数优化与电磁性能分析
    3.1 二维电磁场有限元基本理论
        3.1.1 二维电磁场基本理论
        3.1.2 二维电磁场有限元法
    3.2 无齿轮磨机驱动参数优化及有限元建模
        3.2.1 齿槽转矩的产生机理与解析表达
        3.2.2 极弧系数优化
        3.2.3 磁钢偏心距优化
        3.2.4 电机二维电磁场有限元建模
    3.3 电机空载瞬态磁场有限元分析
        3.3.1 气隙磁场分析
        3.3.2 空载反电势分析
        3.3.3 磁力线与磁密分布
    3.4 电机负载瞬态磁场有限元分析
        3.4.1 电机负载运行性能
        3.4.2 磁力线与磁密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齿轮磨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4.1 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模型
        4.1.1 永磁同步电机基本方程
        4.1.2 坐标变换
        4.1.3 永磁同步电机状态方程
        4.1.4 Simulink平台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建立
    4.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4.2.1 永磁同步电机基本控制策略
        4.2.2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4.2.3 i_d=0 的矢量控制系统
    4.3 基于SVPWM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建模与仿真
        4.3.1 SVPWM算法原理
        4.3.2 SVPWM算法的Simulink实现
        4.3.3 基于SVPWM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建模
        4.3.4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RecurDyn-Simulink的无齿轮磨机机电耦合仿真
    5.1 基于离散元的无齿轮磨机筒体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5.1.1 RecurDyn软件简介
        5.1.2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5.1.3 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5.2 无齿轮磨机机电耦合仿真模型建立
    5.3 无齿轮磨机驱动机电耦合性能仿真
        5.3.1 仿真分析
        5.3.2 理论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中宽频同步测量技术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传统电力系统动态模拟技术
        1.2.2 新形态电网特征与模拟技术
        1.2.3 电网信息采集与宽频测量系统发展趋势
    1.3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需求及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物理模拟系统参数设计理论基础
        2.2.1 相似三定理
        2.2.2 电力系统物理模拟理论
        2.2.3 等效链式电路模型
    2.3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交流部分参数设计
        2.3.1 物理模拟系统交流部分需求分析与整体架构
        2.3.2 模拟发电机组参数选择与设计
        2.3.3 模拟发电机组电源系统设计
        2.3.4 模拟输电线路参数设计
    2.4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改进设计
        2.4.1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改进需求分析
        2.4.2 光伏-储能模拟实验系统设计
        2.4.3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组网需求分析
        2.4.4 模拟实验系统组网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宽频同步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可再生能源设备运行波形特征分析
        3.2.1 可再生能源设备信号分析方法
        3.2.2 基于光伏实测数据的信号特征分析
    3.3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硬件架构
        3.3.1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需求分析
        3.3.2 主控板与信息采集板卡选型
        3.3.3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架构与集成
        3.3.4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物理元件连接
    3.4 宽频同步测量系统程序架构
        3.4.1 测量与采集程序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宽频数据主站与实验设计
    4.1 引言
    4.2 宽频电网信息数据主站设计
        4.2.1 宽频电网信息数据库设计
        4.2.2 数据实时显示平台设计
    4.3 基于物理模拟系统的电机控制实验
        4.3.1 发电机组启动测试仿真建模
        4.3.2 发电机组单机启动实验
    4.4 基于物理模拟系统的电力系统实验
        4.4.1 电网信息采集控制功能测试
        4.4.2 三机并列运行实验
        4.4.3 电力系统增减负荷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教练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驱动电机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传统驾考模式及考核内容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关键结构设计
    2.1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的结构分析
    2.2 驱动电机的选择及参数匹配
        2.2.1 电机的类型选择
        2.2.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2.3 电磁离合器的选型及参数设计
        2.3.1 电磁离合器类型选择
        2.3.2 电磁离合器转矩容量
    2.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纵系统设计
        2.4.1 变速器模拟操纵系统的设计
        2.4.2 离合器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2.4.3 加速踏板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2.4.4 模拟装置中伺服电机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研究
    3.1 驾考关键工况分析
    3.2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速度控制及变速模拟方法
    3.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起步熄火模拟方法
        3.3.1 电磁离合器结合强度分析
        3.3.2 起步熄火模拟控制方法
    3.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空档怠速模拟方法
    3.5 离合器踏板力感的模拟
        3.5.1 离合器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3.5.2 离合器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3.6 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
        3.6.1 加速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3.6.2 加速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研究及变速功能验证
    4.1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
        4.1.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调速控制方法
        4.1.2 永磁同步电机dq轴电流控制方法
        4.1.3 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
    4.2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及验证
        4.2.1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
        4.2.2 调速系统模型验证
    4.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研究及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5.1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
        5.1.1 力矩电机输出转矩控制方法
        5.1.2 模糊增量式PID控制器设计
    5.2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及其验证
        5.2.1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
        5.2.2 控制效果仿真及对比分析
    5.3 踏板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升降滚床基本组成
        1.3.1 升降滚床控制系统构成
        1.3.2 升降滚床工作原理
        1.3.3 升降滚床伺服电机
        1.3.4 位置检测
    1.4 伺服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1.5 伺服系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方式分析
    2.1 空间矢量SVPWM控制方法分析
    2.2 伺服电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2.3 伺服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
        2.3.1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分析
        2.3.2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方法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升降滚床伺服控制器设计
    3.1 伺服控制系统分析
    3.2 电流调节器设计
    3.3 速度调节器设计
    3.4 位置调节器设计
    3.5 三闭环控制策略设计
    3.6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3.6.1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原理
        3.6.2 参考模型与可调模型确立
        3.6.3 参考自适应律确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升降滚床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4.1.1 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4.1.2 主芯片及外围电路
        4.1.3 数模转化电路
        4.1.4 通信电路
        4.1.5 功率驱动电路
        4.1.6 编码器接口电路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4.2.1 系统开发环境
        4.2.2 系统初始化
        4.2.3 中断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仿真
    5.1 永磁同步电机仿真
    5.2 伺服控制位置环节仿真
    5.3 伺服控制速度环节仿真
    5.4 伺服控制电流环节仿真
    5.5 参考模型自适应系统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升降滚床控制系统实验
    6.1 伺服电机三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6.2 基于MRAS三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6.3 伺服电机MRAS仿真实验
    6.4 升降滚床运行实验
    6.5 仿真结果分析与展望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大功率电机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同步机的特点和发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自控式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电机控制系统问题分析及改造方案设计
    2.1 原机组问题分析
        2.1.1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1.2 空压机停机对机组及公司生产系统的影响
    2.2 原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2.2.1 原电机控制原理
        2.2.2 原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2.2.3 改造项目实施目标
        2.2.4 改造项目方案的确定
    2.3 电机启动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2.3.1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3.2 无换向器电动机逆变电路的基本换流方式
        2.3.3 超前换流角对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影响
        2.3.4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其分析
        2.3.5 换流方式不足分析
    2.4 无换向器电动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SP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无换向器电机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3.2 位置与转速检测方案
        3.2.1 位置与转速检测传感器
        3.2.2 转子初始位置定位分析
        3.2.3 基于TMS320LF2407A DSP实现位置检测方案
        3.2.4 基于TMS320LF2407A DSP实现转速的测量
        3.2.5 光电编码器与DSP的硬件接口设计
    3.3 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3.4 整流电路的设计
        3.4.1 整流电路的原理及结构分析
        3.4.2 数字触发信号设计原理
        3.4.3 数字触发器的硬件组成
        3.4.4 触发角a与整流电压U_d之间关系分析
    3.5 逆变侧触发逻辑及其相关设计
        3.5.1 利用光电编码器实现逆变侧触发信号
        3.5.2 触发逻辑电路设计与分析
        3.5.3 断流控制逻辑分析与设计
        3.5.4 零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3.6 有关高压电气设备的设计
        3.6.1 晶闸管高压换流阀及其触发系统
        3.6.2 有关高压电气设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同步电动机软起动运行方案
    4.2 防饱和PI控制器的算法流程设计
    4.3 电机软启动程序流程设计
    4.4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4.5 35000 m~3/h制氧机改造项目后期运行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变频软启动技术的迁钢高炉鼓风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负载换流交流同步电机调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迁钢高炉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的需求分析
    2.1 迁钢高炉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的系统组成
        2.1.1 高炉鼓风系统工艺流程
        2.1.2 高炉鼓风机电机控制系统主回路
    2.2 主电路参数计算与设计
    2.3 高炉鼓风机同步电机软启动器的启动原理及特点
        2.3.1 同步电机软启动基本原理
        2.3.2 同步电机软启动方式
        2.3.3 负载换流同步电机的换流方式
        2.3.4 普通负载换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结构
        2.3.5 迁钢4#机整流系统结构—双桥并联12脉波整流系统结构
    2.4 小结
第3章 高炉鼓风机软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励磁控制方案
    3.1 负载换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3.1.1 电机电压与直流电压的数学模型
        3.1.2 电机转速与直流电压的数学模型
        3.1.3 电机转速与电源电压的数学模型
        3.1.4 电机电流与直流电流的数学模型
        3.1.5 负载换流同步电机的转矩数学模型
        3.1.6 负载换流同步电机的功率因数
        3.1.7 换流参数分析
    3.2 风机软启动系统励磁控制方案
        3.2.1 励磁柜硬件结构
        3.2.2 励磁控制方式及特点
        3.2.3 运行中的COSΦ调节
    3.3 励磁控制系统原理
    3.4 励磁控制方案
    3.5 无换向器电机运行时的励磁控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迁钢4#高炉鼓风机变频软启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高炉鼓风机软起控制器系统结构
        4.1.1 变频软启动系统主电路配置
        4.1.2 GL150变频器硬件结构及特点
        4.1.3 同步电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
    4.2 软件设计
        4.2.1 软件控制流程
        4.2.2 软件功能
        4.2.3 诊断系统
    4.3 风机变频装置的启动
        4.3.1 风机变频装置的启动条件
        4.3.2 高炉鼓风机启动过程
    4.4 高炉鼓风机的并网
    4.5 去磁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L150变频软启动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1 控制系统对比
    5.2 软件系统对比分析
    5.3 故障诊断系统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式软起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大功率同步电机软起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同步电机软起动起动方式
        1.2.2 同步电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1.2.3 同步电机并网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方法
    2.1 引言
    2.2 无位置传感器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2.2.1 初始转子位置检测
        2.2.2 中高速转子位置检测
        2.2.3 低速段滤波器的设计
    2.3 电机惯量辨识方法
        2.3.1 电励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基本原理
        2.3.2 电励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案及实现方法
    2.4 自给式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方法
        2.4.1 低速起动控制
        2.4.2 中高速起动控制
        2.4.3 自给脉冲给定方法
        2.4.4 自给脉冲到反电动势位置检测切换处理
    2.5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励磁高频注入的电压预估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电励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3.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3.2.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3.3 基于高频注入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3.1 高频注入转子位置检测原理
        3.3.2 阻尼绕组对检测的影响分析
        3.3.3 基于 d-q 变换的转子位置检测锁相环原理
        3.3.4 锁相环参数设计
        3.3.5 转子信号的注入方法
        3.3.6 信号注入对电机转矩的影响分析
    3.4 高频注入电压预估算法
        3.4.1 在晶闸管换相时高频注入转子位置检测问题分析
        3.4.2 基于电压预估的高频注入方法改进策略
        3.4.3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3.5 大功率同步电机高频注入法转子位置检测实验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控变频式软起动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自控变频式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动态方程
    4.3 准同期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4.3.1 并网过程及条件分析
        4.3.2 准同期并网条件分析
    4.4 基于自适应复合控制的准同期并网策略
        4.4.1 传统 PI 算法在准同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2 基于自适应复合控制的准同期算法
        4.4.3 实验结果
    4.5 励磁控制策略
        4.5.1 励磁系统结构
        4.5.2 励磁控制方案
        4.5.3 无换向器电机运行时的励磁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10kV 自控变频软起动装置的研制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电压信号采集
        5.2.2 电流信号采集
        5.2.3 通信模块的设计
        5.2.4 晶闸管故障检测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整流软件控制算法
        5.3.2 逆变软件控制算法
        5.5.3 励磁闭环控制软件控制算法
        5.3.4 保护板控制
        5.3.5 通信控制
    5.4 电气系统设计
        5.4.1 晶闸管阀组的设计
        5.4.2 高压串联阀组同步触发模块
        5.4.3 电抗器的设计
        5.4.4 不同负载下的主电路的结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逆变式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浪影响下大型邮轮电力推进系统操纵特性仿真[D]. 卢贤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MMC的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孤岛运行控制与稳定性分析[D]. 李晓英.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D]. 谷昱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研究[D]. 马天奇.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形态电网物理模拟系统中宽频同步测量技术研发[D]. 孙乐书. 山东大学, 2021(12)
  • [6]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D]. 王多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7]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 郑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D]. 徐作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基于变频软启动技术的迁钢高炉鼓风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薛冬晨. 东北大学, 2015(06)
  • [10]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式软起动技术研究[D]. 金光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变频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