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池原油含水量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

沉降池原油含水量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

一、沉降罐原油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虎[1](2021)在《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沉降罐在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油水分离的主要设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工作原理是物理分离法,油水混合物静置一定时间,油上浮,水下沉,达到沉降分离的目的。油水分层后,人工打开阀门,排出底部的水,这个过程称为人工切水。人工切水主要依靠工人的经验来判断,油、水分离的时间易受混合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保证切水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易造成原油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且费工费时。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进入了高含水原油的开采阶段,原油的含水率高,现场采出液的含水率在60%~95%之间,因此,迫切需要一套智能切水系统来代替人工切水。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微波传感器、蝶阀、管路及其信号传输与控制系统。微波传感器能适应高含水原油检测的要求,检测范围宽,检测精度高,影响因素少,还不受油水混合状态的影响,微波传感器非常适合作为智能切水系统的检测装置。本课题针对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运用fluent软件仿真分析沉降罐及其智能切水器的内部流场,依据仿真分析结果,完善和优化了智能切水系统结构及参数的设计。为了提高智能切水系统的精度,针对微波传感器检测精度,设计了矿化度和温度对微波传感器影响的实验。运用曲线拟合方程和支持向量机误差分析校正方法处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出了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精度误差校正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利用该模型,使微波传感器在矿化度的影响下检测原油含水率的检测误差降到了±4.17%,温度影响下的检测误差降到了±0.3%,满足了实际的生产要求。本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化排水,提高了沉降罐分离油和水的效率,保障了准确性和安全性,符合高效、高质量的生产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冯凌,崔帅[2](2021)在《基于漫反射光谱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文中指出由于传统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相比,误差较大,提出基于漫反射光谱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通过提取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漫反射光谱特征参数,基于漫反射光谱计算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漫反射率,建立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矩阵,实现无损检测沉降罐原油含水率。设计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漫反射光谱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的误差较小,检测效果较好。

叶子浩[3](2020)在《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研究》文中指出沉降罐作为原油生产集输站重要的油水分离设备,在整个石油化工行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油水物理性质,经过一定的静止沉淀,油比水的密度小,油水会在沉降罐内发生油水分离现象,再经过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将沉淀在下面的水排放出沉降罐,称为人工切水。该切水过程较为原始传统,主要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积累,因为现在工业生产中原油中含水率越来越高,罐中油水比例变化较大,而且在原油沉淀的过程中时间越长越容易使得原油性质、油品降低,这就导致人工切水的可靠性、精确度很难达到要求,如果操作不当发生意外,对原油造成浪费外,还会对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现场生产中急需对沉降罐切水器做出改进,实现智能切水。我国已经进入高含水原油开采阶段,有时还需要向油井注水采油,这样就对传统含水率检测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微波传感器是现在工业生产中较为有效的含水率检测设备,该传感器检测不受油水含量、形态的影响,检测精度较高。以微波传感器作为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系统的检测仪器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课题主要研究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系统,其中包括主副微波含水率传感器、蝶阀和管路。更加全面准确的得到矿化度、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含水率检测精度误差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的相关实验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函数拟合曲线方程法、支持向量机误差分析校正法,最后得到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精度误差分析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利用该公式模型,使得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含水率微波传感器检测误差小于0.2%,矿化度(单组份、双组份)引起的微波传感器含水率检测误差由±15.2%降到±3.47%。实现智能化切水,提高了储罐油水分离的效率与准确性,有利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于铁[4](2020)在《大庆油田低渗油藏某联合站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庆油田采用酸化压裂技术开发低渗油藏,保证增产稳产的同时,也使得输送至联合站内的原油成分变得复杂,其中的压裂液,泥砂杂质,高含量的胶质沥青质等天然乳化剂,使得油水过渡层增厚,乳化情况严重,原油中还混有导电性强的杂质,这些都对电脱水器正常处理乳状液和保证脱水电流不升高造成很大冲击,电脱水器水看窗液柱若发黄,则水出口含油量超标;若发黑,则油出口含油率超标,严重影响联合站内系统的稳定运行。本论文以大庆油田某联合站处理低渗油藏中的原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站外来液和五合一过渡层的组成及特性,利用有机溶剂和无机杂质酸液对过渡层中的有机和无机杂质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其中的无机杂质进行元素分析,进而确定杂质成分的主要化合物种类,测定粘温曲线、界面强度、界面张力等,在显微镜下观察原油的乳化情况,测定污水杂质粒度分布,检测站外来液和过渡层中Fe2+和HS-,从而确定硫化亚铁颗粒的存在场所,确定影响低渗油藏采出液处理的因素,在室内对破乳剂进行筛选和复配,优选硫化亚铁去除剂,并进行矿场试验,确定最佳的加药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五合一电脱水器的过渡层中原油内相颗粒平均粒径在8.64μm和10.85μm之间;过渡层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为11.8%,比站外来液管线的含量高;过渡层油水界面张力低于普通水驱采出液;过渡层分层后悬浮杂质中硫化亚铁含量为4.5%,沉淀杂质中硫化亚铁含量为10.3%;经过室内实验优选出的药剂,再进行加药浓度、处理温度和作用时间的优化;开展矿场试验,得出处理原油的最佳处理参数。

任喜伟[5](2019)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的准确位置在石油储运和加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油水界面测量过程的优化方法、建立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意义重大,在石油化工过程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鉴于原油储罐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存在计算精度不高,计算过程复杂;现有油水界面数据计算方法简单,算法效率较低;现有油水界面测量装置设计不合理,应用范围较小;现有油水界面信息管理水平不足,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论文首先对油水界面测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其次,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再次,提出了用于油水界面测量的自适应阈值聚类优化算法,最后设计了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开发了油水界面监测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掌握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是分析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和粘度等性能的前提条件、对原油乳状液破乳和油水界面测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明确原油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和特性的前提下,讨论了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并对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特性解析;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图像滤波和二值化操作,对原油乳状液图像进行预处理后,经过连通域标记和等价标记替换处理,获得原油乳状液粒径显微已标记图像,分析已标记图像中的连通域、计算液滴个数和粒径大小、统计液滴粒径分布。(2)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中,鉴于油水界面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存在异常数据、依赖人工选取典型值和初始聚类中心等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首先采用中值预处理算法消除油水界面数据中的伪数据,获得有利于聚类划分的油水界面优化数据;其次采用自适应阈值查找算法,自动找到一组最优初始阈值;最后采用改进的K-means聚类优化算法对油水界面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并根据最优化聚类结果计算油水界面及液位高度。该算法能够消除异常数据,自动获取最优初始阈值,并改进油水界面测量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的思想,实现最优数据分类。(3)为了改进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向非接触式、多维数据计算发展,弥补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应用中存在的数据量不足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及仿真系统,可获取更全面的二维油水界面数据,满足监测系统测试和上位机软件开发需求。该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利用光的吸收原理,设计光源光照阵列和感光传感阵列,获取分布式油水界面矩阵数据;利用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计算每一组油水界面数据,并对所有数据求均值获得最终结果。另外,基于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矩阵数据样式和通信原理,设计了油水界面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程序设计包含框架设计、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接受数据仿真程序设计等。(4)由于我国部分油田联合站原油储罐油水界面监测模式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部分油田联合站虽然借助高性能测量仪表实现监测自动化,但存在油水界面测量误差大、监测系统兼容性差、用户界面交互复杂等问题,论文提出设计并开发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底层硬件测量、中间层通信服务和顶层数据展示的三层总体架构设计;分别通过Web Service接口设计、下位机设计、上位机设计和数据访问设计等建立油水界面监测软件设计体系;通过开发下位机GPRS通信模块和上位机信息管理平台完成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整体建设。在油水界面测量过程不同阶段的实验与应用结果表明,一是基于连通域标记的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可以顺利完成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计算和液滴粒径分布统计,且在计算准确率和算法复杂度上优于现有算法;二是相对于油水界面测量的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和经典K-means聚类算法,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具有计算结果准确、迭代次数少和运行时间短等优势;三是基于光吸收原理的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装置为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开拓了思路,仿真系统能够达到测试系统、提高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效率的目的,为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提供仿真数据支持。四是开发的油水界面监测系统易于部署、运行稳定、测量准确、可靠性强、界面操作方便,为提高我国油田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陈志敏[6](2019)在《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分析仪的研制》文中指出吉林油田油水分离主要采用热化学沉降法,热化学沉降工艺中沉降罐内原油含水率、温度参数的纵向分布对合格原油产出、控制沉降效率、节能降耗意义重大。由于原油产出液成分复杂,不仅含油、水,还含有碱、沙、盐、炭黑等杂质,同时沉降罐现场含有H2S、天然气等有毒及可燃气体,要求沉降罐罐口0区防爆,非罐口1区防爆,造成沉降罐罐内原油含水率、温度纵向分布的参数测量极为困难。目前对于沉降罐含水检测主要采用人工取样方式,人工取样工作量大、实时性差、频繁上下沉降罐、若遇雨雪天气禁止上罐无法取样。为了实现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的监测,本课题研制了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分析仪。仪器主要由传感器检测机构和传感器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传感器检测机构在保证区域本安条件下利用浮重液压平衡法(自定义)检测其所在位置含水和温度信号,检测机构内部电路实现信号的调理和计算,并以HART通讯方式将信号传递给传感器执行机构。传感器执行机构使用86步进电机配置20:1蜗轮蜗杆减速器外挂绞盘,在保证区域隔爆条件下拖动传感器检测机构,使其在罐内上下往复运动,并以MODBUS通讯方式将信号传输到上位机。为了实现该信号的可视化,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7-300PLC和WinCC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并绘制了罐内原油含水、温度与罐液高度的XY曲线。该仪器应用于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经现场实际测试,系统可对罐内油水分布、温度纵向变化和油水界面进行连续检测,该仪器的含水率测量精度达到0.5级,温度测量精度为0.2级,行进位置精度为1mm,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该仪器解决了油田联合站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无法连续自动监测的难题。依据检测原理,仪器也可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中多组分液体混合罐内密度、温度的自动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瑾[7](2019)在《委内瑞拉稠油储存过程含水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自委内瑞拉进口的原油量更是在2016年突破2000万吨。这些原油是超重原油,大多含水,属于液-液两相体系。在原油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油水会发生混合和分离,含水率会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研究原油中的含水变化规律,认清原油含水量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恒温水浴模拟油罐沉降实验装置,采用新型串状圆筒形电容器,测量了恒温45℃、不同含水率下3个高度位置处电容值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电容器电容值变化不同,电容值与含水率呈二次函数关系。建立了恒温水浴装置数学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与壁面函数法、mixture模型和PBM模型,以实验数据为基础,以FLUENT软件为研究工具,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含水率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该模型考察了温度、初始含水率对含水率和粒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含水率自下至上减少趋于0,温度和初始含水率越高,含水率变化越快,不同高度差异越明显,水层和过渡层越厚,不同高度处液滴粒径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趋势不同。采用蒸馏法进行了现场委内瑞拉稠油含水率的测定实验,测量了青岛、湛江的管线原油及储罐不同高度位置处原油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原油在长时间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出现油水沉降,含水率从上至下依次降低,最终大部分水相沉降至2m以下的底部,2m以上平均含水率降至0.5%以下。建立了原油储罐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含水率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该模型考察了温度对储罐内部浓度场和粒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较高的温度对储罐底部含水率、储罐内部稳定区域的影响较大,不同高度处液滴粒径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趋势不同。

杨藤[8](2019)在《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是服务于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油田产能建设过程中地面工程建设的核心部分。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技术探索,目前各大油田针对不同原油的物性参数、油田不同区块的生产参数及地面生产条件等,均形成了不同的原油集输工艺,很好的满足了油田开发需求。目前,各油田开发生产正处于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时期,对于常规的油田集输工艺,通过优化管网、改良设备等技术革新,不断降低地面集输系统的能耗,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常规油田地面集输工艺。但针对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的产能建设,如何优选出一套既能满足老油区开发需求,又能充分节能降耗的地面集输工艺,对于油田稳定运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下降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针对低产出、高成本的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合理优化系统工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成为该类型油藏开发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滨425区块为研究对象,以油田集输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为依据,根据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特殊的生产运行参数及原油物性参数,对比分析了各种集输工艺的优缺点,并创新应用了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方式来解决低渗透、低液量断块油田管输问题;现场建立了环枝结合掺水集输管网模型,并利用实验分析数据及模拟计算软件,确定了原油的反相点,并分别从管网掺水量及掺水温度两方面,对新建集输系统能耗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系统最优掺水量与掺水温度,合理布置掺水加热点,使低渗透、低液量油田成功实现了管道集输生产,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系统能耗。

赵觅[9](2018)在《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采出水的特性与稳定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以大庆油田北二西试验区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的采出液和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驱油剂返出高峰期的采出液和采出水性质进行跟踪监测,考查该采出液和采出水的pH值、矿化度、组成、相结构及分离特性,再通过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驱油剂中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三种物质单独和不同组合对采出液的油水分离特性、界面性质、体相流变性的影响。通过模拟三元复合驱注入液中水相微乳液的演变过程,探索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纳米和亚微米尺度油滴的来源和形成机理。并通过研究复合驱采出液的油水界面性质和流变性质,确定了影响该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主要因素,探求了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的采出水的特性、成因以及难以处理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油水分离效果的解决办法。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剖析中发现了粒径为0.08μm1μm的纳米、亚微米油滴,这些油滴形成了O/W型、W/O/W型等多重乳状液,油滴的大小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高度重合,一直未被认定是乳状液的分散相。由于这些油滴粒径小,聚并和浮升能力差,用常规的处理工艺难以除去,导致采出水中的含油量远超回注地层水的控制指标。碱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有两方面作用:(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大,油珠粒径变小;(2)高含量的碱压缩油水界面扩散双电层,减弱油珠之间的静电斥力,促进油滴之间的聚集和聚结。这两种相反作用的叠加结果使得采出液相分离过程中的水相含油量随碱含量增加而降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O/W型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和失稳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大,油珠粒径变小;(2)增大油珠表面的过剩负电荷密度和油珠之间的静电斥力,阻碍油珠的聚集和聚并;(3)通过Marangoni效应阻碍油滴聚并过程中平板水膜的排液,增加稳定性。以上三种作用都是使采出液相分离过程中水相的含油量随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大而增大。聚合物在O/W型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和失稳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增大水相粘度,使采出液乳化程度增加,油珠粒径变小,油珠上浮速度下降;(2)通过空位絮凝作用促进油珠的聚集和聚并,使油珠上浮速度增加。在这两种相互对立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使采出液相分离时水相含油量随聚合物含量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通过对ASP注入液在油藏中运移和地面集输过程中演变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米、亚微米尺度油滴,是ASP注入液中的膨胀胶束在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至临界胶束浓度以下时发生崩溃的结果,膨胀胶束崩溃时释放出其中增溶的原油形成了粒径小、高度分散的油滴。如何有效地去除这些纳米、亚微米尺度的油滴,是影响这种采出水能否回注达标的关键。采用具有水溶性嵌段聚醚和聚丙烯酸衍生物结构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具有良好脱水作用的油溶性嵌段聚醚成分的活性剂等复配制成的油水分离剂SP1013,能高效地促进油滴特别是小油滴与大油滴之间聚并,显着提高油水分离效果。在现场试验区应用上,将加药点从转油站前移到油井井口,在管道集油输送过程中,采出液与化学药剂在这段时间进行剪切和反复混合,大大增加了油滴之间的碰撞机会,强化了大油滴对小油滴的捕获和聚并,有效减少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分离采出水中纳米、亚微米尺度油滴的数量,降低后续采出水的除油难度。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使用同类型驱油剂采出液的油水分离和采出水的深度处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

杜鑫[10](2018)在《基于静压强的油罐脱水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油田生产中,油水分离是原油加工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而从原油进入联合站以后,要经过诸如沉降、电脱等处理过程。重力油水分离法是石油工业中最为普遍应用的油水处理方法。油水界面控制是分离效果的关键。现在各油田普遍使用专门的油水界面仪来监控处理过程,达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且世界各地的油田几乎都要经历含水开采期,以大庆油田为例,从底层下开采出来的原油含水率已高达85%左右,为了得到含水率小于0.5%的合格原油,必要研制一套油品适应性强、可靠高的油罐脱水装置对油水界面层监测以满足油田日益增长的原油需要。总结油罐脱水装置原油脱水的理论规律,阐述了基于静压强法对油水界面层位置的检测的方法,并确定了在原油脱水过程中差压与界面层高度预测曲线。以油田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中一级沉降罐为研究背景,完成油罐脱水装置的总体设计,并对油罐脱水装置的控制系统硬件进行选型,对PLC程序进行设计,将设计程序导入仿真软件,将仿真结果与油罐脱水装置控制系统方案对比,两者结果相一致,将触摸屏程序在MCGSE模拟运行环境中进行测试,可以实现触摸屏联合PLC控制系统的开启、关闭、报警以及各种参数显示等功能。借助FLUENT软件对不同含水率油水混合液在准备设计的沉降罐脱水时的压力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油水混合液差压与油水界面层高度曲线和差压与界面层高度预测曲线吻合,80%油水混合液吻合度最高,70%油水混合液吻合度偏低。即将设计沉降罐基于静压强脱水是可行性。搭建油罐脱水装置实验平台,对不同含水率油水混合液进行脱水实验研究得到,不同含水率油水混合液差压与油水界面层高度曲线和差压与界面层高度预测曲线吻合,油罐脱水装置基于静压强进行脱水是可行的。开阀界面层高度设置为0.58m,关阀界面层高度设置为0.34m,报警界面层高度设置为0.30m。最后通过油罐脱水装置实验平台验证了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关键设定值的合理性。

二、沉降罐原油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降罐原油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题目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结构设计
    2.1 智能切水系统的构成及原理
        2.1.1 原油沉降罐的沉降分离工艺流程
        2.1.2 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3 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传感器的确定及其在线监测原理
    2.2 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内部流场分析仿真软件的简介
        2.2.1 仿真软件Fluent概述
        2.2.2 流体力学分析
        2.2.3 湍流模型
    2.3 智能切水系统内部流场的仿真分析
        2.3.1 三维模型的确定
        2.3.2 Fluent仿真
        2.3.3 全开状态下仿真结果
        2.3.4 阀门半开状态下的仿真结果
    2.4 智能切水系统的结构设计
        2.4.1 智能切水系统的管道设计
        2.4.2 连接法兰的选型
        2.4.3 阀门的选择
        2.4.4 控制方案设计
        2.4.5 智能切水系统的安装
第三章 智能切水系统精度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方案设计
    3.1 智能切水系统中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2 微波传感器在检测原油含水率时影响检测精度的主要因素
    3.3 实验方案设计
        3.3.1 药品及实验仪器的选用
        3.3.2 实验步骤
第四章 矿化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研究
    4.1 矿化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的影响原理
    4.2 单组份矿化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的影响
        4.2.1 NaCl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研究
        4.2.2 MgCl_2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研究
        4.2.3 CaCl_2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的影响的研究
    4.3 双组份矿化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
        4.3.3 双组份矿化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校正
第五章 温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研究
    5.1 温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
        5.1.1 实验步骤
        5.1.2 实验数据记录
    5.2 实验数据分析
    5.3 温度对智能切水系统精度的误差校正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漫反射光谱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漫反射光谱
2 基于漫反射光谱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
    2.1 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漫反射光谱特征参数提取
    2.2 基于漫反射光谱计算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漫反射率
    2.3 无损检测沉降罐原油含水率
3 实例分析
    3.1 实验准备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4结束语

(3)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切水器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沉降罐切水器的研究现状
        1.2.1 杠杆式沉降罐切水器
        1.2.2 直浮式沉降罐切水器
        1.2.3 机电式自动切水器
    1.3 研究项目简介
        1.3.1 研究项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切水器的组成及原理
    2.1 沉降罐的工艺流程
    2.2 微波法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组成及原理
        2.2.1 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在线检测工作原理
    2.3 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结构设计
        2.3.1 智能切水器的设计计算
        2.3.2 智能切水器管道的设计计算
        2.3.3 法兰设计
        2.3.4 阀门的选型
第三章 智能切水器检测精度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设计
    3.1 微波法传感器检测高含水原油含水率的基本原理
    3.2 影响微波传感器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精度的因素
    3.3 实验方案设计
    3.4 实验仪器药品选用
    3.5 实验步骤
第四章 矿化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精度影响的研究
    4.1 矿化度对高含水微波传感器精度影响原理
    4.2 单组份矿化度对高含水微波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影响
        4.2.1 氯化钠对高含水原油智能传感器在线检测精度影响
        4.2.2 氯化镁对微波法传感器检测精度影响的校正
        4.2.3 氯化钙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检测精度的研究校正
    4.3 双组份矿化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含水率检测精度的影响
        4.3.1 实验方案
        4.3.2 试验结果
        4.3.3 双组份矿化度对高含水微波传感器的校正
第五章 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检测精度影响的研究
    5.1 温度对微波法含水仪检测精度的影响原理
    5.2 在不同温度下对微波法含水率传感器检测精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5.3 实验方案设计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数据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误差影响的校正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大庆油田低渗油藏某联合站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渗油藏采出液的特点及处理原因
    1.3 国内外处理采出液技术的研究方法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渗油藏采出液的组成和特性分析
    2.1 站外来液组成及特性分析
        2.1.1 含水率
        2.1.2 乳化情况
        2.1.3 胶质沥青质含量
        2.1.4 油粘温曲线
        2.1.5 界面强度
        2.1.6 界面张力
        2.1.7 污水杂质粒度分布
        2.1.8 密度、凝点
        2.1.9 电导率测定
        2.1.10 Fe~(2+)、HS~-离子检测
        2.1.11 站外来液管线杂质含量
    2.2 过渡层组成及特性分析
        2.2.1 含水率
        2.2.2 乳化情况
        2.2.3 胶质沥青质
        2.2.4 油粘温曲线
        2.2.5 界面强度
        2.2.6 界面张力
        2.2.7 污水杂质粒度分布
        2.2.8 密度、凝点
        2.2.9 过渡层电导率
        2.2.10 过渡层污水中Fe~(2+)和HS~-分析
        2.2.11 杂质含量
        2.2.11.1 有机和无机杂质含量测定
        2.2.11.2 无机杂质化学元素分析
    2.3 低渗油藏采出液处理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低渗油藏采出液处理药剂筛选
    3.1 优选破乳剂
        3.1.1 破乳剂筛选
        3.1.2 破乳剂复配
        3.1.3 确定最佳处理温度、浓度及时间
        3.1.4 原油含水率测试
    3.2 优选FeS去除剂
        3.2.1 FeS去除剂筛选
        3.2.2 确定最佳处理温度、浓度及时间
        3.2.3 FeS去除剂对电流的影响
    3.3 室内实验结论
第四章 矿场试验
    4.1 试验流程优化
        4.1.1 1000m~3污水沉降罐收油工艺优化
        4.1.2 3000m~3含水油事故罐存液处理工艺优化
        4.1.3 卸油点来液处理工艺
        4.1.4 五合一处理工艺
    4.2 检测指标
    4.3 试验预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4.4 矿场试验
        4.4.1 试验前准备
        4.4.2 破乳剂试验
        4.4.3 硫化亚铁去除剂试验
    4.5 试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研究现状
        1.2.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 油水界面测量与计算分析
    2.1 引言
    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
        2.2.1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进展
        2.2.2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对比
    2.3 油水界面计算方法
        2.3.1 基于直接读数的计算方法
        2.3.2 基于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2.3.3 基于矩阵数据的计算方法
        2.3.4 基于图像分析的计算方法
    2.4 油水界面测量技术展望
    2.5 本章小结
3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原油乳状液及粒径检测
        3.2.1 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
        3.2.2 乳状液相关特性
        3.2.3 现有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方法
    3.3 连通域及连通域标记
        3.3.1 连通域
        3.3.2 连通域标记
        3.3.3 连通域标记算法
    3.4 原油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3.4.1 乳状液图像滤波算法
        3.4.2 乳状液图像二值化算法
        3.4.3 乳状液粒径检测算法
    3.5 应用实例及分析
        3.5.1 应用实例
        3.5.2 标记过程分析
        3.5.3 算法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及数据
        4.2.1 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4.2.2 油水界面数据
    4.3 油水界面伪数据预处理算法分析
        4.3.1 最值过滤算法分析
        4.3.2 定点修正算法分析
        4.3.3 区域去噪算法分析
    4.4 油水界面中值屏蔽预处理算法
        4.4.1 算法基本思想
        4.4.2 算法正确性验证
        4.4.3 算法对比分析
    4.5 油水界面数据分类方法分析
        4.5.1 经验值分类统计算法分析
        4.5.2 经典K-means聚类算法分析
    4.6 油水界面自适应阈值聚类算法
        4.6.1 算法基本思想
        4.6.2 算法验证
        4.6.3 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与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设计
        5.2.1 测量原理设计
        5.2.2 基本结构设计
        5.2.3 软件结构设计
    5.3 新型油水界面测量过程
        5.3.1 测量过程
        5.3.2 通信协议
        5.3.3 计算方法
    5.4 仿真系统程序设计
        5.4.1 发送指令仿真程序设计
        5.4.2 返回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5.4.3 接收数据仿真程序设计
    5.5 仿真系统测试
        5.5.1 测试框架
        5.5.2 测试过程
        5.5.3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设计
        6.2.1 系统总体设计
        6.2.2 Web Service接口设计
        6.2.3 系统下位机设计
        6.2.4 系统上位机设计
        6.2.5 数据访问设计
    6.3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开发
        6.3.1 系统下位机开发
        6.3.2 系统上位机开发
    6.4 油水界面监测系统应用
        6.4.1 系统安装部署
        6.4.2 系统界面展示
        6.4.3 系统测试结果
        6.4.4 系统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分析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分析仪的系统设计
    2.1 沉降罐的工作原理
        2.1.1 沉降罐构成
        2.1.2 沉降罐的沉降工艺
    2.2 分析仪的防爆设计
        2.2.1 本安型系统(Exi)
        2.2.2 隔爆系统定义(Exd)
        2.2.3 分析仪的防爆性能指标
    2.3 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整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感器检测机构设计
    3.1 检测机构总体设计
    3.2 检测机构工作原理
    3.3 检测机构硬件电路设计
        3.3.1 检测机构最小系统设计
        3.3.2 检测机构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3 检测机构电源电路设计
        3.3.4 检测机构电流补偿电路设计
        3.3.5 检测机构HART通讯电路设计
    3.4 检测机构软件程序设计
        3.4.1 检测机构主程序设计
        3.4.2 检测机构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3.4.3 检测机构变送器信号运算设计
        3.4.4 检测机构HART协议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执行机构设计
    4.1 执行机构总体设计
    4.2 执行机构工作原理
    4.3 执行机构电路设计
        4.3.1 执行机构最小系统设计
        4.3.2 执行机构步进电机电路设计
        4.3.3 执行机构MODBUS通讯设计
        4.3.4 执行机构电源电路设计
        4.3.5 执行机构HART电路设计
    4.4 执行机构软件程序设计
        4.4.1 步进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4.4.2 MODBUS通讯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S7-300 PLC主站系统设计
        5.1.1 主站系统选型设计
        5.1.2 MODBUS命令程序设计
    5.2 WinCC上位机画面系统设计
        5.2.1 上位机变量创建
        5.2.2 上位机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整机调试
    6.1 技术要求
    6.2 整机调试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防爆合格证
附录2 实用新型专利

(7)委内瑞拉稠油储存过程含水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水乳状液简介
        1.2.1 油水乳状液
        1.2.2 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1.2.3 油水乳状液稳定机制
    1.3 液滴碰撞
    1.4 油水分离技术
        1.4.1 重力沉降法
        1.4.2 离心分离法
        1.4.3 加热法
        1.4.4 电脱法
        1.4.5 膜分离法
    1.5 计算机数值模拟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恒温水浴模拟油罐沉降实验
    2.1 实验装置
        2.1.1 恒温水浴模拟油罐沉降实验装置
        2.1.2 串状圆筒形电容器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结果
        2.4.1 纯水电容值
        2.4.2 纯油电容值
        2.4.3 恒温45℃下原油含水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恒温水浴装置数值模拟
    3.1 CFD基本理论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取
        3.2.1 湍流模型
        3.2.2 多相流模型
        3.2.3 PBM模型
    3.3 几何模型及划分网格
    3.4 模拟条件的设定
        3.4.1 模拟条件的简化
        3.4.2 物性参数
        3.4.3 边界条件及算法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模型验证
        3.5.2 含水率变化
        3.5.3 液滴粒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存过程原油含水规律实验
    4.1 样品采集
    4.2 实验装置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方案
    4.5 实验结果
        4.5.1 管线原油
        4.5.2 储罐原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存过程原油含水规律数值模拟
    5.1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取
    5.2 模拟条件的简化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青岛储罐
        5.3.2 湛江G105 储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胜利油田滨425 低渗透区块生产工艺现状
    2.1 滨425 区块开发现状
    2.2 滨425 区块地面工程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渗透、低液量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探索
    3.1 环状掺水集输管网形式介绍
    3.2 枝状掺水集输管网形式介绍
    3.3 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管网的建立
    3.4 三种不同集输工艺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方案在滨425 区块应用可行性分析
    4.1 基础参数实验分析
    4.2 滨425 区块原油粘温性质实验
    4.3 滨425 区块原油原油反相特性实验
    4.4 滨425 区块原油原油沉降脱水实验
    4.5 集输工艺的选取与集输管线的布置
    4.6 掺水量及掺水温度的确定
    4.7 水力热力计算
    4.8 方案经济性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滨425 区块掺水改造方案
    5.1 方案思路
    5.2 单井计量
    5.3 滨425 区块集油掺水管网
    5.4 滨425 原油集中处理站分水系统
    5.5 系统投产后运行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采出水的特性与稳定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元复合驱技术
        1.1.1 三元复合驱技术原理
        1.1.2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油田矿场的实际应用
    1.2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1.2.1 化学驱采出液的形成及特性
        1.2.2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类型及特性
        1.2.3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微观结构及液滴分布
    1.3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界面膜与界面性质
        1.3.1 界面膜
        1.3.2 界面张力
        1.3.3 界面流变性
        1.3.4 界面电现象
    1.4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粘度与流变性
    1.5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稳定与失稳
        1.5.1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稳定性
        1.5.2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相分离行为
        1.5.3 驱油剂对采出液稳定性的影响
    1.6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研究方法及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北二西试验区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构成与特性评价
    2.1 实验方法和步骤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采出液性质评价方法
        2.1.3 现场采出水性质评价方法
    2.2 现场采出液的性质
    2.3 现场采出水的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驱油剂对采出液水相粘滞性和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和步骤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样品的制备
        3.1.3 模拟样品视粘度的测定
        3.1.4 油水平衡界面张力的测定
        3.1.5 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液滴界面寿命测定
        3.1.6 油水界面Zeta电位测定
    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2.1 驱油剂对采出水视粘度的影响
        3.2.2 驱油剂对油水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3.2.3 驱油剂对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液滴界面寿命的影响
        3.2.4 驱油剂对油水界面Zeta电位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油剂对采出水及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和步骤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驱油剂对模拟采出水油水分离特性影响评价方法
        4.1.3 驱油剂对O/W型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影响评价方法
        4.1.4 驱油剂对W/O型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影响评价方法
    4.2 实验结果和讨论
        4.2.1 驱油剂对模拟采出水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4.2.2 驱油剂对O/W型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4.2.3 驱油剂对W/O型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入液中的微乳液在油藏和地面采出系统中的演变
    5.1 实验方法和步骤
        5.1.1 材料与仪器
        5.1.2 模拟注入液的制备
        5.1.3 ASP和 AS注入液与原油的平衡老化实验
        5.1.4 老化模拟液的稀释
        5.1.5 现场采出水的特性
    5.2 实验结果和讨论
        5.2.1 微乳液的形成及粒径分布特征
        5.2.2 微乳液的失稳
        5.2.3 采出水中纳米-亚微米尺度油珠的来源和成因
        5.2.4 复合型破乳剂SP1013 的研制及在北二西试验区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静压强的油罐脱水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油水界面仪在线测量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油罐脱水装置原油脱水的理论分析
    2.1 重力油水分离法的理论基础
    2.2 基于静压强法对油水界面层位置的理论计算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油罐脱水装置总体方案的设计
    3.1 引言
    3.2 总体方案的设计
        3.2.1 总体装置构成
        3.2.2 总体控制设计
    3.3 油罐脱水装置控制系统构成
        3.3.1 油罐脱水装置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3.2 油罐脱水装置控制系统要求
        3.3.3 油罐脱水装置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硬件选型
    3.4 PLC程序设计
        3.4.1 控制系统的I/0 点及地址分配
        3.4.2 数据处理
        3.4.3 电磁阀和PLC报警程序程序
    3.5 PLC程序仿真调试
        3.5.1 PLC仿真结果
    3.6 触摸屏程序设计
        3.6.1 组态软件
        3.6.2 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立式沉降罐的流场模拟
    4.1 重力油水分离过程的基本假设及控制方程
    4.2 沉降罐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4.3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4.4 网格划分与网格无关性验证
    4.5 不同含水率油水混合液对原油脱水的影响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油罐脱水装置实验系统的建立及研究
    5.1 实验装置的设计
        5.1.1 沉降罐整体设计
        5.1.2 加热装置的设计
    5.2 检测装置的选型和标定
        5.2.1 双法兰差压变送器的选型和标定
        5.2.2 原油含水率测定仪的选型及标定
    5.3 实验系统及装置
        5.3.1 实验平台概况
        5.3.2 实验系统构成
    5.4 实验步骤
    5.5 原油脱水特性试验
        5.5.1 不同高含水率油水混合液对原油脱水的影响
        5.5.2 差压测量值对油罐脱水装置精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沉降罐原油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含水原油智能切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研究[D]. 曾祥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漫反射光谱的沉降罐原油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J]. 冯凌,崔帅. 广东化工, 2021(07)
  • [3]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研究[D]. 叶子浩.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大庆油田低渗油藏某联合站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D]. 于铁.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油水界面测量过程方法优化及系统应用研究[D]. 任喜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6]沉降罐纵向密度温度分析仪的研制[D]. 陈志敏. 吉林化工学院, 2019(08)
  • [7]委内瑞拉稠油储存过程含水变化规律研究[D]. 王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D]. 杨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采出水的特性与稳定机理研究[D]. 赵觅.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10]基于静压强的油罐脱水装置的研究与设计[D]. 杜鑫.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标签:;  ;  

沉降池原油含水量在线检测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