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EVA改性PP的力学性能研究

SBS/EVA改性PP的力学性能研究

一、SBS/EVA改性PP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伟[1](2021)在《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道路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环境生态和排水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通行,而是逐渐与使用环境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这无疑对道路材料性能与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孔沥青(PA)混合料作为一类特殊设计的混合料,具有高度连通的内部空隙,以及由粗集料相互接触和嵌挤形成的骨架-空隙结构,从而在安全、舒适和环保等方面获得诸多益处,是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理想辅助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PA混合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经济、适用并与我国气候和交通相匹配的高黏改性沥青;另一方面,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制约着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对6类热塑性弹性体、增黏剂及增塑剂的作用机理与性质的分析,系统开展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确定了4类适用的弹性体种类;引入多目标正交极差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组分及含量对高黏改性沥青6项主要技术指标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研制出3类性能良好的高黏改性沥青,并探究了其流变性、改性与老化机理。考虑老化、浸水和低温条件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了微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质;改良附着力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破坏规律;结合微观黏附机理与宏观破坏特征,优化了高黏改性沥青的组成设计。基于粒子干涉理论和堆积理论,对比研究了典型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和采用多级填充骨架密实及主骨架空隙填充方法进行分段设计的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利用离散元虚拟试验模拟了针、片状集料对矿料级配体积特征的作用规律;据此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细长比的针片状集料及含量对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的作用,探讨了PA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针片状限值。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各类稳定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对空隙率和试件尺寸的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研究了PA混合料的高温动态蠕变破坏和低温约束应力冻断特征;探究了不同混合料老化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PA混合料抵抗劈裂破坏与集料剥落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混合料老化对间接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典型改性沥青、工程纤维和填料对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分析了PA路面的常见病害与沥青性质及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技术方案对PA混合料常见病害的适用性。

王帅[2](2021)在《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SEBS/EVA共混材料、SEBS/LDPE/SiO2气凝胶共混材料、SEBS/石蜡油共混材料,然后以超临界氮气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发泡工艺制备了SEBS/EVA发泡材料、SEBS/LDPE/SiO2气凝胶发泡材料、SEBS/石蜡油发泡材料。研究不同的共混比例对SEBS/EVA共混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往复压缩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SiO2气凝胶用量对SEBS/LDPE共混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SEBS/LDPE共混发泡材料的发泡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充油SEBS发泡密度的影响以及石蜡油的用量对于发泡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不同的共混比例对SEBS/EVA共混材料的影响表明,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硫化速度越来越慢,整个SEBS/EVA的体系的硫化程度也相应的降低,所以体系的硫化程度呈现降低的势态。对于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来说,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逐渐降低,共混发泡材料的力学强度介于纯EVA发泡材料和纯SEBS发泡材料之间,但是断裂伸长率却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EBS本身柔软性和弹性较好,与EVA材料共混发泡后,发泡材料的弹性得到了改善,而且SEBS/EVA发泡材料的泡孔有着逐渐变大的趋势,与纯EVA材料相比,共混发泡材料的最大应力、压缩强度显着下降但是发泡材料的弹性却变得越来越高。不同SiO2气凝胶含量对SEBS/LDPE共混材料的影响表明,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共混材料的硫化速度得到了较高提升,硫化程度得到提高。SEBS/LDPE/SiO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逐渐上升,但是断裂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SiO2气凝胶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是也使得共混发泡材料的伸长率下降,以及降低了发泡材料的弹性。SiO2气凝胶在发泡过程中变成成核点,这就使得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数量大大增加,而且SiO2气凝胶颗粒会限制发泡体系的发展,所以泡孔尺寸会变大。SiO2气凝胶的加入增大了SEBS/LDPE共混发泡材料的平均刚度和平均模量,增强了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颗粒均匀分布在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壁上,导热系数明显下降,可以有效应用在保温隔热领域。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发泡密度的影响以及石蜡油的含量对于发泡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表明,SEBS与石蜡油的共混发泡材料随着在充油量的增加,扭矩逐渐降低,硫化速度越来越慢,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通过对不同充油量且密度一致的SEBS发泡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发现,随着充油量的增大,SEBS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降低,回弹性先增大后降低,硬度降低,断裂伸长率也随着充油量的增大而下降,说明充油量的增加会降低整个发泡材料的强度。但是泡孔尺寸却随着充油量的增加而变大,温度和充油量对SEBS发泡材料的压缩性能影响较大,充油量和温度增大都会导致SEBS发泡材料的压变变大。

潘洋[3](2020)在《PET/HDPE增容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为充分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刚性本质,拓展PET应用领域,本文选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将PET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旨在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共混物材料。然而,PET与HDPE属于热力学不相容体系,简单的将二者共混并不能满足材料性能提升的需要,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向共混物中加入相容剂来达到提升二者相容性,改善共混材料性能的目的。增容剂的制备选用两种热塑性弹性体即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为基体,选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促接枝共单体,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引发作用下通过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反应型增容剂POE-g-GMA和SBS-g-GMA。探究了接枝改性剂(增容剂)中接枝单体(GMA+St)用量对PET/HDPE(80:20)共混物力学性能、热性能、熔体粘度和微观相形态的影响。发现当POE-g-GMA中接枝单体用量为4 phr时,PE4样品的缺口冲击强度最高达到66.8 J/m,断裂伸长率也达到最高值为25.5%。对于PET/HDPE/SBS-g-GMA共混物,当接枝单体用量为8 phr时,PS8样品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高,分别为33.1 J/m和24.1%。DSC测试表明,接枝单体用量的增加会降低共混物中PET的结晶温度,降幅分别为9.9℃和14.6℃。MFR也会随着接枝单体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之后逐渐趋于平缓。SEM观察得到的相区情况也印证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基体与分散相之间的纤维状结构和“核-壳”粒子结构。在确定了增容剂中接枝单体的用量后,通过改变增容剂自身用量,探究了增容剂用量对PET/HDPE共混物各项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共混物中PET相的结晶动力学问题。当增容剂用量为15 phr时,P15E样品和P15S样品的力学性能均达到最高值,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97.9 J/m和44.8 J/m,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8.6%和36.3%,相比未增容的P0样品和纯PET,韧性提升明显。DSC测试与结晶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增容剂用量的增加会阻碍共混物中PET相的结晶,且POE-g-GMA对PET相的结晶阻碍作用更加明显,但不会改变PET相三维球晶的生长方式。共混物的MFR随着增容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最高达5.4 g/10min,PET相与HDPE相的Tg也会随之彼此靠近。SEM发现共混物中分散相的尺寸和分散性随着增容剂用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改善。

韩晓成[4](2020)在《沥青组分对环氧沥青用环氧树脂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沥青被广泛用于铺装工业。沥青的化学成分复杂,可以根据溶解性质不同,将沥青分成软沥青质和沥青质两种组分。而软沥青质又可以通过色谱法分成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三种组分。环氧树脂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反应性聚合物改性剂,环氧树脂改性沥青(环氧沥青)在钢桥面铺装中有广泛的应用。已有研究表明沥青成分不同会影响环氧树脂改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本论文通过溶剂沉淀法将沥青分为沥青质和软沥青质,然后分别加入环氧树脂中得到相应的复合物,并对复合物的微观形貌和性能进行探究。首先,通过溶剂沉淀法将沥青质从基质沥青中提取出来。再按照不同添加量将沥青质与热拌环氧沥青结合料所用的环氧树脂寡聚体和固化剂混合制备环氧树脂/沥青质复合物。复合物的粘度、动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通过布氏粘度计、动态力学分析(DMA)、热失重分析(TGA)和万能测试机进行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表明纯沥青质粉末中沥青质颗粒尺寸为100微米左右,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沥青质复合物中的沥青质颗粒尺寸(几微米)远纯沥青质中沥青粉末颗粒的尺寸,而且沥青质在环氧树脂中有明显的聚集,沥青质含量越高,聚集体体积越大。进一步利用LSCM观察环氧树脂/沥青质复合物在固化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发现沥青质颗粒起初分散在环氧树脂中,随着固化反应进行,沥青质颗粒逐渐聚集。LSCM结果还表明环氧树脂/沥青质复合物中沥青质经历了先分散,再聚集的过程。沥青质的添加略微增加了环氧树脂的粘度,对环氧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拉伸测试表明沥青质的添加导致了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急剧下降。动态力学分析(DMA)表明沥青质的添加对环氧树脂的阻尼性能的影响较小。沥青质的添加增加了环氧树脂在橡胶态时的储能模量。环氧树脂/沥青质复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沥青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沥青质含量为5 wt%的复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纯环氧树脂。Cole-Cole图表明沥青质的添加降低了环氧树脂的均一性。然后,将软沥青质与环氧树脂寡聚体和固化剂混合,制备不同软沥青质含量的环氧软沥青质,并以同样的方式制备环氧沥青。环氧软沥青质的粘度、微观结构、动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并与环氧沥青进行对比。LSCM表明含40 wt%软沥青质的环氧软沥青质和含40 wt%基质沥青的环氧沥青有着相似的微观形貌。含50 wt%软沥青质的环氧软沥青质中软沥青相的粒径则明显小于含50 wt%基质沥青的环氧沥青。当环氧软沥青质中软沥青质含量达到60 wt%时,体系中发生了完全的相反转,而含60 wt%基质沥青的环氧沥青则表现出复杂的微观形貌。环氧软沥青质体系和环氧沥青体系的粘度分别随着软沥青质和基质沥青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环氧软沥青质体系的粘度小于环氧沥青体系。热失重分析表明,同含量时,环氧沥青热稳定性优于环氧软沥青质。软沥青质含量的增加也会提高环氧软沥青质的热稳定性。基质沥青与软沥青质含量相同时,环氧软沥青质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高于环氧沥青。含60 wt%软沥青质的环氧软沥青质有最好的阻尼性能。含40 wt%软沥青质的环氧软沥青质有最好的力学性能,而相反转导致含60 wt%软沥青质的环氧软沥青质力学性能最差。

关铭鑫[5](2020)在《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微相结构与压缩性能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开发出一种具有优异密封性能和高实用性的新型密封材料,本研究以充油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SBS)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主要原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为辅料,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出了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并探索了各组分含量对体系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充油SBS/LLDPE/EVA质量比为50/35/15的共混试样在定应变为40%(参考盖垫包装时的实际形变值)的条件下压缩应力可以满足作为瓶盖盖垫的要求,且经三次循环压缩后回弹性能没有明显变化,其应力-应变曲线还能用于指导实际工业生产。此外,体系的硬度和压缩模量随着充油SBS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LLDPE含量增加而增大,而熔融指数(MFR)变化趋势则与此相反;EVA的含量对体系的硬度和MFR影响均不显着。(2)充油SBS、LLDPE含量对共混体系透明度的影响并不显着,但EVA的加入可以提高体系的透明度,在加入含量较低时变化显着。充油SBS含量的增加会降低体系的相容性,LLDPE则与之相反。EVA含量的增加会促进体系的相分离,并使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向高温移动,内耗增大。(3)在定应变压缩的条件下,体系应力随时间推移而衰减,衰减速度先快后慢,且温度越高,初始应力越小。根据时温等效原理(TTS),不同温度下的应力松弛曲线可叠合为一条应力松弛模量总曲线,该曲线可以预测到体系1.5×108s(约4.7年)的应力松弛行为,此时对应的应力依然可以满足密封要求;同时可以得到对应的WLF方程,且拟合程度较好。广义Maxwell模型对体系应力松弛曲线拟合效果较好,且n值越大,拟合效果越好,但拟合参数也会越多。

张政[6](2020)在《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新型聚烯烃弹性体SEBS及聚丙烯(PP)为研究对象,以过氧化物1,3(1,4)一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硫磺(S)为硫化体系,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SEBS/PP TPVs,并探究了加工温度、转子转速、共混时间、橡塑比等加工工艺,环烷油和石蜡油软化剂体系,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和白炭黑填充补强体系对材料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SEBS/PP TPVs体系加工工艺探究发现,材料拉伸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与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随加工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增加,随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迟逐渐增加,撕裂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及动态硫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综合考虑SEBS/PP TPVs的各项性能,确定加工温度为180℃,转子转速100 r·min-1,动态硫化共混时间4 min。通过探究交联剂BIBP用量对体系力学性能及连续相PP的结晶度影响发现,与简单共混物相比,经过动态硫化后,SEBS/PP TPVs拉伸曲线出现明显弹性拉伸,且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下降。相对于助交联剂TAIC,助交联剂S更适用于SEBS/PP TPVs体系,当BIBP用量为2 phr时,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经热性能分析,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中PP熔点Tm与熔融热焓ΔHm逐渐降低,体系结晶度略有降低,从SEM图像中,与简单共混物对比,可明显观察到经动态硫化后,体系发生相转变,形成“海-岛”结构。为改善体系的硬度及物料的流动性,选用环烷油和石蜡油作为增塑剂,探究软化剂种类与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SEBS/PP TPVs体系中加入软化剂,体系的粘度迅速降低,平衡转矩显着下降,有效改善其加工流动性,体系硬度也明显降低。经热性能分析,软化剂用量增多,体系中PP的熔点向低温移动,且结晶度降低。综合比较环烷油体系与石蜡油体系的力学性能、回弹性与耐热氧老化性能,SEBS/PP/石蜡油体系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将无机填料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及有机填料炭黑、白炭黑作为填充补强体系对SEBS/PP TPVs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SEBS/PP/无机填料TPVs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降低,硬度逐渐升高;对于SEBS/PP/有机填料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撕裂强度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硬度逐渐上升,且增幅高于无机填料体系。对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N330、白炭黑五种填料体系耐热氧老化性、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发现,白炭黑体系与云母粉体系老化前后性能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良好的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

陈文强[7](2020)在《基于网络结构演化的聚乙烯改性沥青的流变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聚乙烯(PE)改性沥青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聚乙烯改性沥青高温储存稳定性为切入点,通过添加聚乙二醇(PEG)稳定聚乙烯网络结构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通过改变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聚乙二醇的含量、添加反应性物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等实验条件,制备不同体系的改性沥青,从而获得具有高模量、高弹性、高温稳定性较好的改性沥青材料。考察不同分子量的PEG对沥青/PE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改性沥青复合模量的提高并不是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大而呈现单调递增关系,其中改性效果较好的两种PEG分子量为8×102和8×106。结合DSC结果,当温度低于70°C(PEG8×106的熔点附近)时,复合模量最高的为PEG8×106的沥青/PE/PEG体系,当温度高于70°C时,复合模量最高的为PEG8×102的沥青/PE/PEG体系。相分离结构表明,PE富集相在所有的改性沥青体系中均形成网络结构,有助于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在180°C恒温退火过程中,PEG8×102的沥青/PE/PEG体系具有更稳定的网络结构,从而提高了改性沥青的复合模量,反映了其较好的抗变形性能和抗车辙性能。基于前一部分的研究结果,PEG分子量为8×102的沥青/PE/PEG体系具有很好的流变性能,以及其在改性沥青体系中为非晶态,能直接区分结晶相和非晶相,以便清楚地观察PE富集相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考察不同含量的PEG对沥青/PE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E含量不变而PEG含量逐渐增大时,改性沥青的复合模量整体提高,且各体系的复合模量随温度的变化都呈现出一个先下降再保持稳定的趋势,即存在一个模量平台,反映出改性沥青在平台温度范围内的流变稳定性,直至PE完全熔融平台模量才陡然下降。PEG含量的增大可以有效降低平台起始温度,使得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稳定性与实际路面的最高温度相匹配。相分离结构表明,沥青/PE/PEG体系都能通过粘弹相分离形成由PE富集相构成的网络结构,而PEG含量较高时,PEG形成的分散相可防止PE相网络结构的破碎,从而提高体系的复合模量及抗车辙性能。基于以上研究,选用分子量为8×102的PEG,它的羟值较高,化学反应活性较高,与MDI发生化学反应提供条件。以沥青/PE/PEG体系为主体,向体系中加入反应性物质MDI进行改性沥青。研究发现,MDI的加入不会影响改性剂的熔融结晶行为,但能提高改性沥青的复合模量,其流变性能的提高与改性沥青体系中新物质生成有关。相分离结构表明,加入MDI后的改性沥青体系,PE富集相网络结构的分散性、互连性、高温稳定性更好,有助于平衡和稳定改性沥青性能。

Ismail Bakheit Eldouma Eltalip[8](2020)在《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沥青添加剂是指在混合料生产前或混合料生产过程中添加到沥青中或沥青混合料中以改善沥青或混合料性能的材料。论文首先在实验室测试了添加和不添加沥青添加剂的两种沥青的物理性能和流变特性;然后通过不同沥青添加剂改性沥青室内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较佳剂量的沥青添加剂。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沥青添加剂可以提高沥青结合料和混合料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同时可以减少路面破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提高路面使用性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和分析加入沥青添加剂的合理剂量和对应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保证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论文主要选择橡胶粉改性剂(CRM)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EVA改性沥青、TPS改性沥青及聚丙烯(PP)改性沥青,沥青黏结料之高温性能,主要研究不同沥青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实现减少永久变形(车辙)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标。现有的使用实践表明,聚合物改性沥青可以增加沥青路面抵抗病害的能力。由于现有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种类很多,需要确定合理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剂量。为了研究和评价不同种类型的改性沥青添加剂的添加量,论文通过详细的添加程序和剂量的对比试验,在保证沥青混合料韧性和疲劳性能的前提下,确定了具有不同种类添加剂的使用剂量。然后论文通过各种对比试验,对不同添加剂的改性沥青请的物理和流变性能进行了评价。这些试验包括延性试验、粘度试验、韧性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试验。用动态剪切流变仪测定改性沥青在58~88℃范围内的线粘弹性特征;采用汉堡车辙试验(WTT)(车辙深度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同时通过马歇尔稳定性、间接抗拉强度、间接抗拉强度比、水分敏感性、永久变形(车辙)实验检验了沥青混合料性能与随温度的关系,确定了沥青结合料在58~88℃中高温下的流变特性(包括韧性)。论文还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提出了橡胶改性沥青拌合过程中沥青及集料混合的新方法,并制备了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再通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间接拉伸强度试验和车辙试验,研究了橡胶粉改性剂(CRM)的三种混合方法(干法、湿法和复合法)对橡胶粉稳定性、车辙和吸湿性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橡胶粉改性剂与沥青、集料混合拌合的新方法,并与干法、湿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法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合理的添加剂的剂量,论文通过CRM-、TPS-、PP-、EVA-和SBS改性沥青添加剂及其混合物的物理和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试验,由此试验结果来确定合理的添加剂剂量。论文确定每种改性剂的初始沥青添加的剂量分别为2%、3%、3.5%和4%(按重量计),由此添加剂制备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并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改性沥青添加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裂性能和高温车辙性能有显着的影响,这些改性沥青添加剂可以改善沥青路面在温度和荷载变化敏感地区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还表明,改性剂的加入显着提高了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稳定性。同时CRM改进的拌合工艺可以显着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间接拉伸强度和间接拉伸强度比的测试结果也表明,CRM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流变性能评价结果表明,EVA、SBS、PP、TPS改性添加剂对沥青结合料的性能也有明显明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添加剂能够增大车辙影响因子(G*/sinδ),由此说明其高温性能可以得到改善。论文还测定了改性沥青的物理性能很难确定改性剂的形貌。该实验使用了一种能够产生高能光(如紫外线或高能可见光)的微观Epi技术,因为Epi荧光显微镜是表征沥青添加剂在沥青中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效应,可以确定改性添加剂性能的影响。论文用Epi荧光显微镜检测了沥青相(不发光)和改性相的不同特征,明确了改性剂在基质沥青中的分布/分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达到预期的路用性能,改性添加剂和沥青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相容性,以避免在处理过程中离析。微观Epi技术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当值小于0.05时,CRM和PP对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性DS有显着影响。当值大于0.05时,TPS和SBS对动稳定度DS的影响不显着。结果还表明,当值小于0.05时,CRM和SBS对车辙深度有显着影响。当值大于0.05时,TPS和PP对RD的影响不显着。统计分析结果还表明,当值小于0.05时,所有使用的添加剂对流变特性(如相角)都有显着影响,CRM对流变特性的影响更为显着。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合料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中,CRM比SBS、EVA、PP和TPS改性剂有更好的路用性能。因此,CRM具有比所用改性添加剂具有更优异的抗高温变形和疲劳性能、更少的车辙深度、更少的离析,CRM与沥青结合料相的良好相容性和良好的分散性。最后,橡胶粉改性剂(CRM)对沥青结合料和混合料的物理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有着积极的影响,CRM是改善沥青结合料和混合料性能的合适改性添加剂。因此,使用CRM可以更好地提高路面性能,并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废旧轮胎处理方法。

马丽莉[9](2019)在《高模量改性沥青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路面交通量和交通荷载的增加,车辙病害逐渐普遍和更加严重,高抗车辙路面、长寿命路面、机场道面等都需要高模量沥青。高模量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具有优秀的抗车辙性能和高模量的特点,适用于交通量和交通荷载逐渐增大的中国高速公路现状需求,高模量沥青已成为解决车辙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具有模量高、抗车辙性能好、综合性能优秀的高模量沥青产品。首先,为了获得高性能和低成本兼具的高模量沥青,选择聚乙烯和聚丙烯这两种常用聚烯烃作为主体材料,分析不同配比方案对聚烯烃改性沥青(POA)的各方面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聚烯烃能够明显提高沥青的抗车辙性能;共聚聚丙烯改性沥青具有比均聚聚丙烯改性沥青更好的低温性能;低应变下(小于5%),POA疲劳寿命能够达到20000次,高应变下,聚烯烃对沥青疲劳寿命起相反作用;当聚乙烯和聚丙烯掺量皆为4%时,POA的抗车辙性能、常温模量和疲劳寿命最优;POA存在严重的离析问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善措施。然后,从三种不同的存储稳定性提升原理出发,提出相容稳定性改善方案,分析马来酸酐(MAH)、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PO-MA)、硫(S)和EVA对POA相容稳定性的提升效果,并分析不同材料对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疲劳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EVA对相容稳定性的提升最为明显,PO-MA次之,MAH和S对相容稳定性影响很小;EVA加入后的POA低温柔性最优,其他成分的加入降低了沥青高温低频的复数剪切模量,对低温高频性能影响不大;S和EVA能够明显提高POA的疲劳寿命。接着,为了适应工程应用需求,提高聚烯烃改性沥青的疲劳性能、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等,分别加入LDPE、SBS、nano-CaCO3和PO-MA+nano-CaCO3。结果表明,当应变小于10%时,LDPE和nano-CaCO3使POA的疲劳寿命提高11.5倍;四种方案都提高了改性沥青的抗车辙性能;SBS对POA的低温抗裂性改善最为明显;nano-CaCO3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POA的抗老化性能。通过以上分析确定自研高模量改性沥青(SHMA1和SHMA2)方案,并对其沥青和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HMA1为很高模量改性沥青,SHMA2为极高模量改性沥青,SHMA的2.5%疲劳寿命达27000次,短期老化使疲劳寿命下降约35%;SHMA具备了良好的存储稳定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SHMM)具备优秀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

刘亚[10](2018)在《聚合物改性环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反应性聚合物改性沥青(PMA),环氧沥青(EA)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用于钢桥面铺装。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橡胶是PMA中最常用的聚合物改性剂,它们可以显着提高沥青的韧性。本论文采用EVA和废胶粉对自主研发的环氧沥青进行改性,分别研究EVA对环氧沥青固化过程中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以及废胶粉改性沥青(橡胶沥青,AR)含量和固化条件对环氧橡胶沥青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首先,以热塑性聚合物EVA制备不同含量的EVA改性沥青,再以EVA改性沥青、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来制备EVA改性环氧沥青。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 EVA对EA微观形貌演变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 EA/EVA共混物的旋转粘度、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LSCM观察结果表明,在EA/EVA共混物相分离结构中,环氧树脂是连续相,EVA改性沥青是分散相。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形成的交联网络破坏了 EVA与沥青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LSCM和SEM观察发现,EVA含量较低的EA/EVA共混物中EVA改性沥青颗粒的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但是对于EVA含量较高的EA/EVA共混物,EVA改性沥青颗粒在环氧树脂相中分散变得不均匀。EVA的添加增加了纯EA的粘度。当EVA含量小于1.90 wt%时,EA/EVA共混物的粘度都可以满足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的技术要求。EVA的加入提高了纯EA的热稳定性。此外,EVA的添加增加了纯EA的韧性,EVA含量为1.90wt%时,EA/EVA共混物具有最大拉伸强度(3.06MPa),比纯EA(2.30MPa)提高了 33%。EVA含量为3.75 wt%时,纯EA(622%)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 14%。然后,采用工业橡胶沥青代替基质沥青来制备环氧橡胶沥青(EAR)。对比分析了 AR含量和沥青含量对纯EP的相分离微观结构、粘度、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LSCM观察结果表明,在所有的EA样品中都出现了球形相分离结构。当沥青含量低于50 wt%时,环氧沥青形成了以环氧树脂为连续相和沥青为分散相的相分离。当沥青含量达到60 wt%时,环氧沥青出现了相反转结构,即沥青变为连续相,环氧树脂变为分散相。对于EAR来说,当AR含量为40和50 wt%时,EAR中出现了共连续相分离结构,其中AR是分散相,环氧树脂为连续相。然而,当AR含量增加到60 wt%时,体系发生相反转,转变为球形和共连续结构共存的环氧树脂颗粒分散在沥青连续相中的相分离结构。沥青和AR的加入增加了纯EP的粘度,在整个固化过程中,EAR的粘度都高于相同含量下EA的粘度。沥青和AR的添加改善了纯EP的热稳定性,EA和EAR的热稳定性随着沥青和A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沥青和AR的添加提高了纯EP的断裂伸长率,EA和EAR的断裂伸长率随着沥青和A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含50 wt%AR的EAR的粘度和力学性能完全可以满足热拌环氧沥青结合料钢桥面铺装的技术要求。最后,研究了不同固化条件对环氧橡胶沥青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高温热冲击提高了 AR的流动性,使得含40 wt%AR的EAR的共连续结构转变成均匀分散的球形结构。高温直接固化降低了 EP和AR之间的动态不对称性,因此150 ℃直接固化2d的EAR中只出现了球形相分离结构。沥青和AR的加入阻碍了纯EP的固化反应,这种阻碍作用随着沥青和A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环氧橡胶沥青的转化率取决于AR浓度和固化温度,热冲击可以提高EAR的转化率。热冲击和高温直接固化提高了 EAR的热稳定性,热处理后EAR的热稳定性随着A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高温热冲击提高了 EAR的韧性,EAR和高温热冲击后EAR的韧性随着AR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二、SBS/EVA改性PP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S/EVA改性PP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沥青路面的特点
        1.1.2 多孔沥青路面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1.2.2 多孔沥青路面中沥青结合料的应用现状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和耐久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性质及影响因素
    2.1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
        2.1.1 基质沥青的选择
        2.1.2 热塑性弹性体与性质
        2.1.3 增黏剂的选择与机理
        2.1.4 增塑剂的选择与机理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性能要求
    2.3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
        2.3.1 方案设计
        2.3.2 制备工艺
    2.4 高黏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质
        2.4.1 弹性体的确定
        2.4.2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
    2.5 多目标正交极差因素分析
    2.6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2.7 流变性能及老化机理
        2.7.1 高温流变性及老化作用的影响
        2.7.2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高黏改性沥青-集料的纳观与宏观黏附性
    3.1 微观与宏观黏附试验设计
        3.1.1 基于AFM的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1.2 基于Posi Test AT-A的宏观黏附性能测试
    3.2 基于AFM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能
        3.2.1 不同条件下的形貌特征与粗糙度
        3.2.2 纳观黏附力计算
        3.2.3 杨氏模量的计算
        3.2.4 黏附力与黏附功的转化
    3.3 基于Posi Test AT-A试验的宏观黏附性能
        3.3.1 方法改进后黏附破坏的判断
        3.3.2 老化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3 老化-浸水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4 老化-浸水-低温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与针片状对PA混合料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1 级配理论及骨架嵌挤混合料设计方法
        4.1.1 级配设计的基础理论
        4.1.2 骨架嵌挤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4.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4.2.1 粗集料级配设计
        4.2.2 细集料级配设计
        4.2.3 合成级配曲线
        4.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 级配类型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3.1 级配类型的选择及性质
        4.3.2 不同级配类型的贯入强度试验
        4.3.3 不同级配类型的空隙分布特征
    4.4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4.1 离散元模拟针片状含量对体积特征的影响
        4.4.2 级配选择及混合料性质
        4.4.3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的影响
        4.4.4 针片状含量对空隙特征与接触状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
    5.1 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温度稳定性评价方法
        5.1.2 耐久性评价方法
    5.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5.3.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处理
        5.3.2 老化-冻融循环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5.3.3 老化-冻融循环对磨耗损失的影响
        5.3.4 老化作用对耐疲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升技术及适用性
    6.1 改性沥青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1.1 改性沥青的选择
        6.1.2 改性沥青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1.3 改性沥青对耐久性的作用
    6.2 工程纤维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2.1 工程纤维的选择
        6.2.2 工程纤维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2.3 工程纤维对耐久性的作用
    6.3 工程填料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3.1 工程填料的选择
        6.3.2 工程填料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3.3 工程填料对耐久性的作用
    6.4 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1.1.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介绍
        1.1.2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
        1.1.3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应用
        1.1.4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1.2.1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介绍
        1.2.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1.2.3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发展与应用
    1.3 低密度聚乙烯
        1.3.1 低密度聚乙烯的介绍
        1.3.2 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1.3.3 低密度聚乙烯的应用研究
    1.4 高分子发泡材料
        1.4.1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简介
        1.4.2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应用
        1.4.4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超临界发泡技术
        1.5.1 超临界流体的介绍
        1.5.2 超临界发泡的原理
        1.5.3 超临界发泡的成型方法
        1.5.4 超临界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目的与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EBS/EVA共混材料的硫化性能分析
        2.3.2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3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2.3.4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往复压缩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SEBS/LDPE/SiO_2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泡条件对SEBS/LDPE密度的影响
        3.3.2 SEBS/LDPE/SiO_2气凝胶的硫化性能
        3.3.3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3.3.4 SEBS/LDPE/SiO_2气凝胶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3.3.5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压缩性
        3.3.6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绝热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BS/石蜡油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充油SEBS发泡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石蜡油对SEBS硫化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交联剂用量SEBS的发泡性能
        4.3.3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微观形貌影响
        4.3.5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PET/HDPE增容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共混改性
    1.3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1.3.1 增容聚合物共混物的方法
        1.3.2 增容剂的类型及特点
    1.4 PET的共混改性
        1.4.1 PET与弹性体共混
        1.4.2 PET与聚烯烃共混
        1.4.3 PET与其他聚酯共混
        1.4.4 PET与其他聚合物共混
    1.5 PET/PE共混体系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选题思想与研究方案
第2章 增容剂的制备及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增容剂的制备方法
        2.2.4 接枝物的纯化与凝胶量的测定
        2.2.5 PET/HDPE/增容剂共混物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冲击性能分析
        2.3.2 拉伸性能分析
        2.3.3 FT-IR红外光谱分析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2.3.5 熔体流动速率表征分析(MFR)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增容剂凝胶含量分析
        2.4.2 冲击性能结果分析
        2.4.3 拉伸性能结果分析
        2.4.4 FT-IR红外光谱分析
        2.4.5 DSC测试结果分析
        2.4.6 熔体流动速率结果分析
        2.4.7 共混物相形态观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容剂用量对PET/HDPE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PET/HDPE/增容剂共混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冲击性能分析
        3.3.2 拉伸性能分析
        3.3.3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3.3.4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3.3.5 熔体流动速率分析(MFR)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冲击性能结果分析
        3.4.2 拉伸性能结果分析
        3.4.3 DSC测试结果分析
        3.4.4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4.4.1 相对结晶度与温度的关系
        3.4.4.2 相对结晶度与时间的关系
        3.4.4.3 非等温结晶模型分析
        3.4.5 动态力学测试结果分析
        3.4.6 熔体流动速率结果分析
        3.4.7 共混物相形态观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沥青组分对环氧沥青用环氧树脂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沥青
    1.2 沥青的组分
    1.3 聚合物改性沥青
        1.3.1 橡胶改性沥青
        1.3.2 热塑性聚合物改性沥青
        1.3.3 反应性聚合物改性沥青
    1.4 环氧树脂改性沥青
    1.5 沥青与聚合物的相容性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沥青质在环氧树脂中的聚集行为以及沥青质对环氧树脂的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原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样品测试
        2.2.3.1 LSCM
        2.2.3.2 旋转粘度
        2.2.3.3 动态力学分析
        2.2.3.4 热失重分析
        2.2.3.5 力学性能
        2.2.3.6 SEM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粘度
        2.3.2 微观形貌
        2.3.3 动态力学性能
        2.3.3.1 储能模量
        2.3.3.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3.3 阻尼性能
        2.3.3.4 Cole-Cole图
        2.3.5 热稳定性
        2.3.6 力学性能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氧软沥青质微观形貌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样品测试
        3.2.3.1 LSCM
        3.2.3.2 旋转粘度
        3.2.3.3 动态力学分析
        3.2.3.4 热失重分析
        3.2.3.5 力学性能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粘度
        3.3.2 微观形貌
        3.3.3 动态力学性能
        3.3.4 热稳定性
        3.3.5 力学性能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沥青质在环氧树脂中的聚集行为以及沥青质对环氧树脂的性能影响
        4.1.2 环氧软沥青质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研究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微相结构与压缩性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密封材料要求
        1.2.2 高聚物粘弹性理论
        1.2.3 时温等效原理(TTS)
        1.2.4 原料选择
        1.2.5 共混改性方法
    1.3 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与仪器设备
        2.2.2 充油SBS的制备
        2.2.3 充油SBS/LLDPE/EVA共混样品的制备
        2.2.4 充油SBS/LLDPE/EVA共混样品的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循环压缩性能
        2.3.2 充油SBS、LLDPE和 EVA含量对共混体系硬度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微观结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与仪器设备
        3.2.2 微观结构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充油SBS、LLDPE和 EVA含量对体系透明度的影响
        3.3.2 充油SBS、LLDPE和 EVA含量对体系断面形貌的影响
        3.3.3 EVA含量对体系热力学上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长期应力松弛预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与仪器设备
        4.2.2 应力松弛测试
        4.2.3 长期应力松弛行为预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温度对共混体系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
        4.3.2 共混体系的长期应力松弛行为预测
        4.3.3 共混体系应力松弛行为本构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塑性弹性体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特点
        1.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
        1.2.4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1.3 SEBS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特征
        1.3.1 SEBS弹性体的基本结构
        1.3.2 SEBS弹性体的主要性能
        1.3.3 SEBS的应用
        1.3.4 SEBS的接枝改性
        1.3.5 SEBS的共混改性
    1.4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1.4.1 TPV的应用及发展
        1.4.2 TPV的相态结构
        1.4.3 TPV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1.4.4 TPV的类型
        1.4.5 影响TPV性能的主要因素
        1.4.6 Haake转矩流变仪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前景展望
第二章 动态硫化SEBS/PP体系加工工艺确定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
        2.1.2 原材料SEBS、PP的物料参数
        2.1.3 仪器设备
        2.1.4 试样制备
        2.1.5 分析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加工温度的影响
        2.2.2 转子转速的影响
        2.2.3 动态硫化共混时间的影响
        2.2.4 橡塑比的影响
        2.2.5 SEBS分子结构的影响
        2.2.6 硫磺加入顺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硫化体系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样制备
        3.1.4 分析测试
    3.2 SEBS化学交联机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平衡转矩的影响
        3.3.2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3.3.3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PP结晶的影响
        3.3.4 SEBS/PP动态硫化体系形态结构
        3.3.5 助交联剂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软化体系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试样制备
        4.1.4 分析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平衡转矩的影响
        4.2.2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4.2.4 软化剂用量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填充补强体系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试样制备
        5.1.4 分析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动态硫化SEBS/PP/无机填料体系
        5.2.2 动态硫化SEBS/PP/有机填料体系
        5.2.3 不同填料耐老化性能比较
        5.2.4 不同填料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网络结构演化的聚乙烯改性沥青的流变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改性沥青的高温储存稳定性
        1.2.1 高温储存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2 高温储存稳定性改善方法
    1.3 聚乙烯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1.3.1 聚乙烯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
        1.3.2 聚乙烯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
        1.3.3 聚乙烯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不同分子量PEG对聚乙烯改性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流变性能
        2.3.2 低温性能分析
        2.3.3 DSC测试与分析
        2.3.4 微观相结构
        2.3.5 结构变化与改性沥青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2.4 小结
3 PEG含量对聚乙烯改性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G含量对PE/PEG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影响
        3.3.2 流变性能变化原因分析
        3.3.2.1 红外光谱
        3.3.2.2 XRD分析
        3.3.2.3 DSC分析
        3.3.2.4 改性沥青的相结构
        3.3.3 PEG含量对PE/PEG改性沥青高温抗车辙性能影响
        3.3.3.1 抗车辙性能
        3.3.3.2 蠕变性能
        3.3.4 低温性能
        3.3.5 不同冷却方式处理PE/PEG改性沥青
        3.3.5.1 处理后的流变结果
        3.3.5.2 流变结果原因分析
    3.4 小结
4 MDI对 PE/PEG改性沥青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变性能
        4.3.2 DSC分析
        4.3.3 红外光谱
        4.3.4 热稳定性分析
        4.3.5 微观相结构
        4.3.6 沥青/PE/PEG耐水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Introduction
    1.2.Background
    1.3.Literature Review
        1.3.1.Asphalt Modification
        1.3.2.Types of Modifiers
        1.3.2.1.Crumb Rubber Modifier
        1.3.2.2.Recycled Tire Rubber as Engineering Material
        1.3.2.3.Polypropylene
        1.3.2.4.Tafpack Super
        1.3.2.5.Styrene Butadiene Styrene
        1.3.2.6.Ethylene Vinyl Acetate
        1.3.3.Previous Researches
    1.4.Summary
    1.5.Research Objectives
    1.6.The Thesis Structures
CHAPTER 2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difiers’Behaviours for Improving the Asphalt Performance
    2.1.Introduction
    2.2.Experimental Program
    2.3.Materials
        2.3.1.Asphalt
        2.3.2.Crumb Rubber Modifier
        2.3.3.Tafpack Super
        2.3.4.Polypropylene
        2.3.5.Styrene Butadiene Styrene
        2.3.6.Ethylene Vinyl Acetate
    2.4.Methods
        2.4.1.Sample Preparation
        2.4.2.Testing Procedures
    2.5.Results and Discussion
        2.5.1.Ductility
        2.5.2.Kinematic Viscosity
        2.5.3.Toughness and Tenacity
        2.5.4.Dynamic Shear Rheometer
        2.5.4.1.Rutting Parameter and Complex Shear Modulus
        2.5.4.2.Strain Sweep Test
    2.6.Statistical Analysis
    2.7.Summary
CHAPTER 3 The New Method for Mixing Crumb Rubber Modifier with Aggregate and Asphalt Based on the Binder Mix Design
    3.1.Highlight the New Method
    3.2.Performance of Asphalt-rubber Mixtures
    3.3.Materials
        3.3.1.Asphalt
        3.3.2.Crumb Rubber Modifier
        3.3.2.1.Wet Process
        3.3.2.2.Dry Process
        3.3.3.Aggregates
    3.4.Sample Preparation
    3.5.Testing Procedure
    3.6.Results and Discussions
        3.6.1.Marshal Stability
        3.6.2.Mixtures Volumetric
        3.6.3.Indirect Tensile Strength
        3.6.4.Moisture Susceptibility
        3.6.5.Wheel Tracking Test
        3.6.5.1.Rut Depth
    3.7.Summary
CHAPTER 4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Bitumen Binders and Mixtures
    4.1.Introduction
    4.2.Materials
        4.2.1.Asphalt Binders
        4.2.2.Crumb Rubber Modifier
        4.2.3.Tafpack Super
        4.2.4.Polypropylene
        4.2.5.Styrene Butadiene Styrene
    4.3.Methods
        4.3.1.Dynamic Shear Rheometer Specimen’s Preparation
        4.3.2.Temperature Sweep Test
        4.3.3.Comparison of Modifiers Effect in Phase Angle
        4.3.4.Wheel Tracking Test
        4.3.4.1.Rut Depth
    4.4.Statistical Analysis
    4.5.Summary
CHAPTER 5 A microstructural Insight of Modified Asphalt using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5.1.Introduction
    5.2.Experimental
        5.2.1.Sample Preparation
        5.2.2.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5.2.3.Methodology
    5.3.Results and Discussion
        5.3.1.Blending Method
    5.4.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6.1.Introduction
    6.2.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difiers’Behaviours for Improving the Asphalt Performance
    6.3.The New Method for Mixing Crumb Rubber Modifier with Aggregate and Asphalt Based on the Binder Mix Design
    6.4.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Bitumen Binders and Mixtures
    6.5.A microstructural Insight of Modified Asphalt Binder using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6.6.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is Thesis
    6.7.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CES
Author's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Ph.D.
    Published papers

(9)高模量改性沥青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聚烯烃改性高模量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2 方案与制备
    2.3 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烯烃改性高模量沥青的相容稳定性提升
    3.1 相容作用机理
    3.2 原材料
    3.3 方案与制备
    3.4 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模量沥青的疲劳和低温性能提升
    4.1 原材料
    4.2 方案与制备
    4.3 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研发高模量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5.1 自研发高模量改性沥青方案
    5.2 高温性能评价
    5.3 疲劳性能评价
    5.4 存储稳定性评价
    5.5 抗老化性能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研发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6.1 配合比设计
    6.2 高温稳定性评价
    6.3 低温抗裂性评价
    6.4 水稳定性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10)聚合物改性环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沥青
        1.1.1 沥青的来源与组成
        1.1.2 沥青应用
    1.2 聚合物改性沥青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2.3 环氧沥青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EVA改性环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原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测试
        2.2.3.1 力学性能
        2.2.3.2 热失重分析(TGA)
        2.2.3.3 旋转粘度(RV)
        2.2.3.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2.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微观结构
        2.3.2 粘时特性
        2.3.3 热稳定性
        2.3.4 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橡胶沥青含量对环氧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测试
        3.2.3.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3.2.3.2 旋转粘度(RV)
        3.2.3.3 热失重分析(TGA)
        3.2.3.4 力学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观结构
        3.3.2 旋转粘度
        3.3.3 热稳定性
        3.3.4 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固化条件对环氧橡胶沥青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原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测试
        4.2.3.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4.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2.3.3 热失重分析(TGA)
        4.2.3.4 力学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观结构
        4.3.2 固化行为
        4.3.3 热稳定性
        4.3.4 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SBS/EVA改性PP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D]. 张正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2]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帅.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PET/HDPE增容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D]. 潘洋.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4]沥青组分对环氧沥青用环氧树脂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研究[D]. 韩晓成. 南京大学, 2020(04)
  • [5]充油SBS/LLDPE/EVA共混体系微相结构与压缩性能的关系研究[D]. 关铭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D]. 张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网络结构演化的聚乙烯改性沥青的流变及稳定性研究[D]. 陈文强.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8]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的对比研究[D]. Ismail Bakheit Eldouma Eltalip. 东南大学, 2020(02)
  • [9]高模量改性沥青设计与性能研究[D]. 马丽莉. 东南大学, 2019(05)
  • [10]聚合物改性环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研究[D]. 刘亚. 南京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SBS/EVA改性PP的力学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