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一、小儿浅静脉置管保留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1](2021)在《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液净化患儿的临床资料,筛查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多因素分析的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以期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提供评估工具,提高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水平,降低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液净化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资料、疾病治疗相关因素、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因素、血液净化治疗相关因素、实验室相关指标以及彩超诊断结果等。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结果,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8例患儿资料为DVT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16例患儿资料为非DVT组。统计分析:首先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采用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回归系数、OR值及其95%CI,根据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应的公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建立临床决策曲线分析为医务人员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结果:1.单因素分析:入院方式、小儿危重症评分升高、制动、躁动、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管路凝血、抗凝不达标、导管功能障碍、APTT可能会导致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升高(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路凝血、制动、躁动、导管功能障碍、抗凝不达标是预测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影响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回归系数,根据对应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公式,构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为:(?)4.风险预测模型评价:本研究中构建的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约登指数为0.426,敏感性67.6%,特异性75%。结论:1.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管路凝血、制动、躁动、导管功能障碍、抗凝不达标。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精准干预,以避免或降低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2.本研究中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力为中等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结合临床实际使用该模型可以及时评估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为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嘉欣,张大华[2](2021)在《我国住院患儿静脉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我国住院患儿静脉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静脉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4—5月以全国范围内27个省级单位的100家医院的10 094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国静脉输液改善项目组自行设计的全国儿科安全输液护理现状调查问卷——患者版进行横断面调查。采取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回收有效问卷10 024份,有效回收率为99.3%。结果住院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28%(28/10 02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输液时与接头连接进行输液、敷贴内有积血和渗液为住院患儿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国住院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临床护士应避免采用与接头连接输液方式,并关注敷贴内积血渗液等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

蔡晓洁[3](2020)在《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编制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2.调查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的知信行现状并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水平、制定相关培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模式为基础,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68名青岛市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对不同特征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的知信行各维度的分值进行统计,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并对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识、信念、行为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问卷编制与评价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以《安全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2016版美国静脉输液学会(INS)标准》为依据设计初始问卷,其中知识部分包括评估、导管置入、血管通路装置的维护、静脉输液并发症及其处理等四个方面共31个条目,信念部分17个条目,行为部分23个条目,共71个条目。(2)根据两轮函询专家提出的意见,共删除不符合标准的条目1项、增加条目1项,修改条目3项,形成共71个条目的正式问卷,其中包括知识维度31个条目、信念维度17个条目、行为维度23个条目。(3)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是0.53、0.85(P<0.001);专家权威系数是0.83、0.85;(4)知识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2,信念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行为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总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2.青岛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1)知、信、行得分分别是(19.93±3.35)、(73.89±8.81)、(98.04±11.08)分。(2)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探讨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儿科护士的职称(P<0.001)、医院级别(P=0.001)、是否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成员(P=0.005)3个因素;护理人员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是护士目前所在科室(P=0.001)、护士的层级(P=0.03)2个因素;护士的医院级别(P=0.001)、目前所在科室(P=0.01)、是否参加过儿科静脉输液专项培训(P=0.01)3个因素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职务(P=0.01)、目前所在科室(P=0.001)2个因素是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3)经Pearson相关分析:信念和行为呈正相关(r=0.52,P=0.001);知识与信念不相关(r=-0.21,P=0.59);知识与行为不相关(r=-0.64,P=0.09)。结论自行编制的《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青岛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儿科护士对儿科静脉输液知识掌握情况欠佳,对儿科静脉输液有正向的信念,儿科静脉输液行为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结合临床实际,采取多样化的、专科性的培训方式,循序渐进的加强儿科护士理论及技能水平,提高儿科护士静脉输液规范的综合素质和信心,从而促进输液质量的整体提高。

尤娟娟[4](2020)在《超声引导在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患儿父母静脉采血态度和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调查儿科护士静脉采血现状和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对比超声引导和盲穿在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操作注意事项。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9月青岛某三甲医院儿科132名住院患儿的父母,发放患儿父母静脉采血调查问卷,调查患儿父母静脉采血态度和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2.2017年6月~2017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某三甲医院132名儿科护士,发放儿科护士静脉采血调查问卷,调查儿科护士静脉采血现状和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3.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青岛某三甲医院儿童重症医学中心和小儿内科106名1~3周岁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超声引导外周静脉采血组(实验组)和盲穿外周静脉采血组(对照组),每组各53例。记录两组患儿一般资料、首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总成功率、探针动作次数、穿刺针数、操作时间。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超声引导和盲穿在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患儿父母对静脉采血不能一针见血的担心程度较高;当患儿第一次静脉采血失败时,患儿父母主要表示焦虑,希望更换高年资护士进行静脉采血,认为静脉采血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护士技术原因;当患儿多次静脉采血失败时,患儿父母主要表示焦虑,同时表示愤怒的患儿父母增加,希望放弃此次静脉采血,认为静脉采血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护士原因。患儿父母有较强的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意愿。2.儿科护士静脉采血频率较高;对静脉采血不能一针见血担心程度较高;儿科护士在静脉采血失败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第一次静脉采血失败时,多由此护士继续穿刺;儿科护士大部分在2次静脉采血失败后选择换人穿刺;儿科护士认为静脉采血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患儿血管原因。儿科护士有较强的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意愿。3.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首次采血成功率为96.23%,高于盲穿外周静脉采血首次采血成功率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采血总成功率为100%,高于盲穿外周静脉采血总成功率9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穿刺探针动作次数少于盲穿外周静脉采血的穿刺探针动作次数[1(1~2)vs.3(3~4.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穿刺针数少于盲穿外周静脉采血穿刺针数[1(1~1)vs.1(1~2)]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操作时间长于盲穿外周静脉采血操作时间[134(126~154)vs.88(95~296)]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患儿父母在患儿静脉采血失败时出现不满、焦虑与愤怒等情绪,认为静脉采血失败主要是护士原因;患儿父母有较强的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意愿。2.儿科护士在静脉采血失败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儿科护士有较强的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的意愿。3.与盲穿外周静脉采血相比,超声引导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静脉采血可以提高首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总成功率,减少探针动作次数、穿刺针数,而操作时间长于盲穿。

陈彦亮[5](2020)在《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与PICC相关的血栓形成(PICC-related thrombosis,PR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化疗和其他支持治疗中断,并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评估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症状性PR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在2014年11月至2017年7月之间收治的938例置入PICC以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当患者出现临床相关症状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CTPA)确认症状性PRT的发生。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史: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化疗史,吸烟史,血栓栓塞史,手术史,PICC置入史;病理诊断;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浓度,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血小板(PLT)计数;置管情况:置入静脉,置入手臂和留置时间;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化疗药物,输血,肠外营养,抗血小板药物,放疗和因放疗频繁抬举上肢;合并症:菌血症,穿刺部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肾脏疾病。留置时间为从PICC置入到拔管之间的时间差。PRT发生时间定义为从PICC置入到PRT发生之间的时间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R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38例患者接受了超过120,000天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4天,其中63例(6.7%,0.51例/每1000导管日)发生了症状性PRT。其中61例为上肢静脉血栓(UEVT),其中浅表静脉血栓形成(SVT)1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9例,广泛静脉血栓形成(EVT)24例。有2例为肺栓塞(PE),还有2例患者为UEVT合并PE。938名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症状性SVT的有42名(4.5%)中,占所有UEVT事件的68.9%。PR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1天。PRT组的中位导管留置时间为66天,而无PRT组为117天。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抗高血压治疗、化疗史、肿瘤类型、化疗方案(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紫杉烷类、铂类、蒽环类药物)、菌血症、输血、胃肠外营养、放疗和因放疗抬举上肢是PRT的重要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 岁(OR 2.142,95%CI:1.118-4.103)和含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OR 2.429,95%CI:1.013-5.825)是增加PRT发生风险的因素。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是PRT的保护性因素(OR 0.306,95%CI:0.113-0.828)。在确诊PRT后采用保守治疗的28例患者中,SVT,DVT和EVT患者在抗凝治疗后PICC导管保留的成功率相近(SVT:83.3%,DVT:62.5%和 EVT:75.0%;P=0.667)。结论:置入PICC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和含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是PR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PRT低发生风险相关。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SVT是PRT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可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艺[6](2020)在《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对目前全球关于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进行合并,以期获得以下问题的相关证据:(1)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 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库、PubMed、C 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辅以灰色文献、网络资源、期刊信息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12月。检索有关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L、C)筛选并提取一般资料,针对不同研究类型进行纳入文献质量双人评价。用Stata12.0对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定性评价选择主题词汇总法。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判断Cochrane系统评价。对提取的定量资料进行Q检验和I2统计量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本次系统评价已在PRO SPERO国际前瞻性系统综述登记平台(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0161239,并根据PRISMA指南的方针报告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71篇文献,其中RCT中文16篇、英文5篇;CCT中文10篇、英文1篇;病例对照研究英文1篇;队列研究中文8篇、英文15篇;横断面研究英文1篇;Cochrane系统评价中英文14篇。两位审查者间Kappa值界于0.8~1.0之间,质量评价结果有较强一致性。(1)定量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95%CI(2.85~5.48)、留置时间95%CI(1.074~1.546)、定位准确率 95%CI(1.074~1.546)、并发症发生率 95%CI(0.202~0.326)、导管受损95%CI(0.242~0.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局均为“关键重要结局”,除定位准确率,GRADE推荐级别为强推荐(1)。(2)定性分析结果:通过主题综合结果分析结合健康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上游因素、中游因素、下游因素。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质量分别为:“中、中、中”。观察性研究的质量在GRADE定位为低质量证据。定性结果为中等、弱推荐(2)(3)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采用AMSTAR进行质量评价,9个A级,4个B级,1个C级,英文研究全部为Cochrane研究,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中等。研究整体报告质量平均分23.6分,总体报告质量较高(A),主要结局指标4个为关键重要结局、1个为重要非关键结局、1个为不太重要结局,推荐等级为弱推荐(2)。结论:(1)定量分析:置管部位、护理管理、使用药物、血管可视化技术是穿刺成功率的保护因素;导管固定方式、新型导管种类是留置时间的保护因素;定位方法、下肢静脉置管是定位准确率保护因素;预充式冲管、家属配合度是并发症发生率的保护因素。经下肢静脉置管、健康教育是导管受损的保护因素。(2)定性分析:患方因素:1~10岁癌症或血液疾病患儿选择手背静脉、贵要静脉的是有效性的保护因素;医疗因素:医护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治疗、严格的医院管理、使用适合的医疗器械、正确选择输注药液浓度、专科医疗环境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社会因素:指南的规范化和推广使用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医疗费用的增加同时造成家庭负担的加重,是导致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危险因素。(3)系统评价再评价:感染性并发症是安全性危险因素;穿刺时长≤30min、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7分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低、Apgar评分≤7分等为有效性及安全性危险因素。

段小凤[7](2020)在《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留置PICC导管的早产儿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护理问题;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文献,经过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研究所需的相关证据,制定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采用临床差距分析法,构建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策略,并将循证策略应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探讨循证策略对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严重程度、PICC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调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成功留置PICC导管的367例早产儿置管资料,分析确定总结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的护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主要的循证护理问题;2.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及相关预防措施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的相关研究证据,决策小组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最后按照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及置管后导管维护三个环节,整合拟定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初稿;3.运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临床专家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临床适用性的评价及修改意见,决策小组依据临床专家的指导建议对循证策略进行讨论、修改、汇总统计,再由临床专家确认后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最终版,并由决策小组中的PICC置管专科护士通过反复操作演练将其演变为操作流程;4.选取2019年1月9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并准备置入PICC导管的8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PICC指南规范化置管操作及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策略,比较两组早产儿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PICC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1.回顾性调查结果1.1早产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2%,按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机械性静脉炎(20.44%)、导管堵塞(3.00%)、渗血/渗液(1.63%)、淋巴结肿大(1.0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54%)、胸腔积液(0.54%)、脱管(0.27%)。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长、置入血管、穿刺次数进入方程,为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静脉置管、穿刺次数>2次是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循证策略构建结果2.1文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文献730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随机对照研究23篇、队列研究10篇、临床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经文献质量评价后,A级文献21篇,B级文献16篇。共纳入17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包括:穿刺静脉选择、穿刺前热敷、0.08mg·ml-1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超声引导技术协助穿刺、水胶体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对纳入的2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结果有:置管部位选择、温盐水推注送管、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导管尖端位置、预防性处理措施。2.2证据整合结果与循证策略初稿形成根据Meta分析结果与纳入文献内容的分析、提取、整合的研究证据中,Meta分析5条、文献内容提取34条。单篇文献提取研究证据最多18条,单条研究证据最多由8篇文献提供;将研究证据按PICC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置管后导管维护三个环节进行整合,形成18项39条的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包括置管前准备8项18条,其中Meta分析3条、文献内容提取15条;置管操作过程6项12条,出自Meta分析1条、文献内容提取11条;置管后导管维护4项9条由Meta分析1条、文献内容提取8条构成。2.3临床差距分析结果与循证策略确定本研究共纳入临床专家2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岁60岁,均具备PICC置管经验,具备PICC置管资格的专家均有510年的置管经历,根据临床专家差距分析意见,删除因环境与设施条件限制无法应用的证据3条,包括置管前准备1条、置管操作过程2条;修改证据2条,其中由置管操作过程调整至置管前准备的证据1条,因设施条件限制修改置管后导管定位方式1条,修改后共整合证据36条,最终再由临床专家确认后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最终版,包括置管前准备9项19条、置管操作过程5项8条、置管后导管维护4项9条,共计18项36条。3.循证策略实证研究结果3.1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56%,与前期回顾性调查结果(20.44%)相比,发生率显着降低;3.2干预组早产儿PICC穿刺次数及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3.3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1.62%(P<0.05);3.4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头静脉置管、穿刺次数>2次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危险因素;2.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制定,是基于临床现存问题、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循证证据与临床专家的指导建议而形成的,是包括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置管后导管维护的综合性预防策略,不仅缩短了临床应用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更利于指导临床实践;3.实施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王煜[8](2019)在《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引起局部疼痛的可行性,为提高外周静脉输液舒适度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专家小组会议首先验证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有效性等。并且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规范化。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患者外周留置静脉留置针且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药物首次发生疼痛的患者。分为三组:(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试验组)、单纯(热纱布)湿热敷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于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研与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管条件等情况。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组予以常规护理+中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大黄芒硝中药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单纯湿热敷的方式,在输液含钾离子同时予以单纯(热纱布)湿热敷30min,干预2次,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三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疼痛、第一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第二次干预结束后及输液后的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有无拔针要求、输液依从性、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及心率)、满意度。结果1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确定为大黄5g,芒硝20g,蜂蜜水100ml。2优化并确立了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3主要指标3.1疼痛比较应用数字评估法结合脸谱评估法,结果显示: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疼痛均表现为轻度中度疼痛,落实预防措施后,仍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感明显比首次未预防时下降,中药湿热敷组和单纯湿热敷组已经陆续出现无疼痛发生的患者,第一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4.8%,试验组7.1%;第一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16.7%;第二天干预后(或30’)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0.8%,试验组9.5%;第二天输液结束后未发生疼痛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对照组7.1%,试验组31.0%。第一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第二天干预后及输液后疼痛评分,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0.000(P<0.01)有明显差异,且中药湿热敷优于其他两组。3.2患者是否要求拔针重置的比较患者对于拔针的需求不同,但在第一天干预后(或30’)(P=0.002<0.01)及到输液结束(P=0.046<0.05)这一期间三组拔针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两两之间比较中药湿热敷组及单纯湿热敷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3.3患者输液依从性之间的比较通过三组Nemeny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第一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第二天干预后、输液结束后哪一个阶段进行依从性的测试,中药湿热敷与空白组、单纯湿热敷与空白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然而中药湿热敷组与单纯湿热敷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4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1)疼痛影响心率波动变化较明显,轻度疼痛(13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重度疼痛(46分)组之间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性。(2)干预后与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无论干预与否,三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效果均等。3.5患者满意度间的比较(1)正向、反向总分进行三组Nemenyi法两两之间多重比较,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湿热敷组和中药湿热敷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0.01),并且单纯湿热敷组与中药湿热敷组之间同样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中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均高于其他两组,负向分值均低于其他两组。单纯湿热敷的正向分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负向分值低于空白对照组。(2)单一条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在条目49、1120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条目10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条目13中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1中药湿热敷对于个体有差异性,不能达到100%预防疼痛的目的,但能够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2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的输液性局部疼痛感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且中度疼痛能够引起心率明显波动。3中药湿热敷安全有效,满意度、接受度都是比较好的,值得推广。

欧秀英[9](2012)在《120例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风险评估及护理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浅静脉留置针应用成功率。方法对120例非正常拔管的婴幼儿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的拔管原因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导管堵塞是导致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因素、脱管和静脉炎以7~9月份最多。结论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保障患儿安全有重要作用。

林黎黎[10](2010)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探讨新生儿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时穿刺血管的选择和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堵塞的危险因素,为PICC在新生儿的正确使用及防治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惠州市中心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东莞市东华医院、东莞市康华医院9家医院从2000年8月至2009年7月共973例新生儿行1029例次PICC术的资料。2.应用SPSS13.0软件,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方法,分析穿刺静脉与发生导管异位的关系,并对其中部分病例组间再进行χ2检验;对PICC导管病原菌定植、堵管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973例新生儿行1029例次PICC术,胎龄24+1周~41+6周,平均(31.90±3.16)周;出生体重540g~5360g,平均(1630±580)g;男:女=1.35:1(592:437);住院0~219d,平均(32.32±24.98)d;导管留置0~110d,平均(22.81±15.82)d;置管时间距出生0~106d,平均(5.09±8.11)d,其中24h内置管324例(31.29%),包括1例患儿(胎龄26+1周、出生体重870g)于生后1h内即顺利完成导管置入。置管成功率100%。921/973例(94.66%)痊愈或好转,44/973例(4.52%)死亡, 8/973例(0.82%)放弃。2.导管异位率38.58%(397/1029),经各静脉穿刺导管异位率分别为:贵要静脉31.61%(177/560),正中静脉51.74%(134/259),头静脉53.16%(42/79),腋静脉31.19%(16/53),大隐静脉13.63%(3/22),颞浅静脉55.00%(11/22)。将6组导管异位率进行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各组间导管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两组间再进行χ2检验分别比较导管异位率,结果提示经贵要静脉与经正中静脉、头静脉,经正中静脉与经腋静脉、大隐静脉,经头静脉与经腋静脉、大隐静脉,经大隐静脉与经颞浅静脉之间比较,导管异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静脉两两之间比较的导管异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剔除入院时即存在感染征象及治疗过程中有明显其他感染的病例,337/1029例次纳入研究,拔管时均进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41根(12.17%)导管尖端培养出42株病原体,其中1根导管(2.38%)为双重病原体感染。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同时培养同出一细菌的6例,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1.78%与0.77/1000导管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体重、尖端位置、肢体肿胀、渗液、出血和局部感染与导管病原菌定植的发生有关(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重[类间比较Ⅰ(OR值为0.366,95% CI:0.136~0.985,P=0.047);类间比较Ⅱ(OR值为0.246,95% CI :0.085~0.715,P=0.010)]是导管病原菌定植的保护因素,肢体肿胀(OR值为3.330,95% CI:1.525~7.273,P=0.003)是导管病原菌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4.导管堵塞发生率20.02%(206/10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留置天数、住院天数和出血与导管堵塞的发生有关(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留管天数(OR值为1.013,95% CI:1.001~1.025,P=0.030)和出血(OR值2.828,95% CI:1.706~4.688,P=0.000),两者均是导管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为了减少PICC置管过程导管异位的发生,穿刺静脉宜选择贵要静脉。2.严格无菌操作下,出生体重越小其发生导管病原菌定植的危险性越小。置管肢体肿胀是导管病原菌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3.留置天数、出血是导管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小儿浅静脉置管保留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浅静脉置管保留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DVT的临床表现
        1.2.3 诊断方法
        1.2.4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指标
        2.2.2 资料收集
        2.2.3 质量控制
        2.2.4 伦理原则
        2.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1.2 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3.1.3 两组疾病治疗相关因素比较
        3.1.4 血液净化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因素比较
        3.1.5 血液净化治疗相关因素
    3.2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4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评价
        3.4.1 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
        3.4.2 风险预测模型的交叉验证
        3.4.3 风险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3.4.4 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分析
        3.4.5 风险预测模型的Nomogram图
第4章 讨论
    4.1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4.1.1 管路凝血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2 抗凝不达标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3 导管功能障碍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4 制动与躁动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1.5 其他因素对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2 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4.3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4.3.1 创新性
        4.3.2 局限性
        4.3.3 未来研究设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患儿一般资料收集表
    附表2:小儿危重症评分表
    附表3:患儿病历资料收集表
    附表4: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置管登记表
    附表5:血液净化床旁数据收集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4 信度检测
    5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静脉输液相关规范
    2 儿科静脉输液质量影响因素
    3 知信行理论
    4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的干预对策
    5 小结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4)超声引导在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1.4 抽样和分组方法
    2.研究工具与设备
        2.1 儿科护士静脉采血调查问卷
        2.2 患儿父母静脉采血调查问卷
        2.3 外周静脉采血研究工具与设备
    3.研究方法
        3.1 患儿父母静脉采血调查问卷
        3.2 儿科护士静脉采血调查问卷
        3.3 外周静脉采血操作
        3.4 收集资料的过程
    4.研究内容
        4.1 观察指标
    5.统计学分析方法
        5.1 患儿父母静脉采血调查问卷统计学分析方法
        5.2 儿科护士静脉采血调查问卷统计学分析方法
        5.3 外周静脉采血统计学分析方法
    6.质量控制
        6.1 患儿家长静脉采血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6.2 儿科护士静脉采血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6.3 外周静脉采血质量控制
    7.伦理问题
    8.技术路线图
结果
    1.患儿父母静脉采血调查问卷结果
        1.1 患儿父母基本资料
        1.2 患儿父母静脉采血态度
        1.3 患儿父母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
    2.儿科护士静脉采血调查问卷结果
        2.1 儿科护士基本资料
        2.2 儿科护士静脉采血现状
        2.3 儿科护士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
    3.外周静脉采血结果
        3.1 入选患儿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儿静脉采血情况的比较
讨论
    1.超声引导对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采血成功率的影响
    2.超声引导对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采血探针动作次数和穿刺针数的影响
    3.超声引导对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采血操作时间的影响
    4.超声引导外周静脉采血培训与应用
    5.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操作注意事项
    6.患儿父母对静脉采血的态度
    7.护士静脉采血现状
    8.患儿父母及儿科护士使用超声引导小儿外周静脉采血意愿
结论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P ICC的置管、维护和监测
        2.2 PRT的定义
        2.3 数据采集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患者的基线特征
    2、PRT发生情况
    3、PRT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PRT治疗与转归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回顾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注册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主要研究方法及工具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2.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6 质量评价与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与评价结果
    3.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结果
    3.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结果
    3.4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分析
    4.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分析
    4.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综述 儿科静脉输液治疗研究现状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附录C 检索策略

(7)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护理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构建
    第一章 证据获取与循证策略初稿拟定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第二章 临床差距分析与循证策略确定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三部分 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8)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1 相关概念定义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 文献回顾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2.5 文献回顾总结
    3 研究目的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1 经验方来源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查阅法
        3.2 专家小组会议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查阅结果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2.2 头脑风暴内容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3 研究结果
    4 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法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2.5 资料收集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第五部分 总结
    1 本研究的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附录五 调查问卷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9)120例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风险评估及护理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风险评估分析
        3.1.1 导管堵塞
        3.1.2 脱管
        3.1.3 局部渗漏
        3.1.4 静脉炎
    3.2 安全管理
        3.2.1 全程有效及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3.2.2 制定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技术
        3.2.3 妥善固定, 及时更换敷贴
        3.2.4 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3.2.5 保证正压封管
        3.2.6 规范留置时间
        3.2.7 加强患儿行为管理
4 小结

(10)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儿浅静脉置管保留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净化患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张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住院患儿静脉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方嘉欣,张大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13)
  • [3]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蔡晓洁. 青岛大学, 2020(01)
  • [4]超声引导在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患儿中的应用研究[D]. 尤娟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5]恶性肿瘤患者中PICC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 陈彦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6]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D]. 刘艺. 延边大学, 2020(05)
  • [7]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D]. 段小凤.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感的临床研究[D]. 王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120例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风险评估及护理安全管理[J]. 欧秀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2(09)
  • [10]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D]. 林黎黎. 广州医学院, 2010(02)

标签:;  ;  ;  ;  ;  

儿童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