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静载荷强度示值的定义及取值

金刚石静载荷强度示值的定义及取值

一、金刚石静载强度指示值的定义与数值(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丹[1](2018)在《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智能材料,能够在外界因素(温度、电和磁等激励)的刺激下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因其特有的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受到了船舶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建筑工业、汽车制造业等领域的高度重视。形状记忆合金和其复合材料已被广泛的研究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将形状记忆合金以丝、薄膜、颗粒、纤维或带的形式嵌入到基体材料中,能够改变基体材料的许多力学特性,从而实现许多材料无法实现的特殊的功能。本文主要通过真空辅助树脂注射工艺制备出形状记忆合金/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并对复合材料结构的静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其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纤维拔出测试,分析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改善程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和界面力学性能分析,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的微观形貌特征。(2)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几种宏观唯象本构模型,其中包括一维和多维本构模型。给出了SMA复合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本构关系。并基于Hashin渐进损伤模型和与双线性损伤演化法则来描述损伤过程,建立SMA复合材料层合板有限元模型所需的损伤模型。(3)利用真空辅助树脂注射工艺制备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SMA丝的含量和位置对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GF/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静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SMA丝不同嵌入量以及不同铺层方式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找出SMA嵌入层合板优选位置及其最优含量。通过SMA复合材料层合板I型和II型层间断裂韧性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界面性能对SMA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GF/环氧复合材料及SMA复合材料层合板静态力学有限元模型,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根据有限元结果,定量阐述SMA嵌入位置与嵌入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4)通过实验研究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性能,研究了SMA嵌入层板含量及位置对其层合板疲劳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作用下,利用三种疲劳参数去衡量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双SMA丝的GF/环氧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是普通GF/环氧复合材料的约两倍。SMA变形可以抑制基体的裂纹产生并降低已有裂纹的生长速率,这有助于提高含有SMA的GF/环氧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复合材料的疲劳失效模式类似于静态负载的疲劳失效模式。(5)实验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的温度变化对冲击响应的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两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低速冲击性能都有所改善。在温度范围为-50?25℃,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的影响行为明显高于GF/环氧复合材料。GF/环氧树脂和SMA复合材料试样的最大接触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接触力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而增加。(6)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冲击载荷作用下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响应过程进行模拟,选择玻璃纤维单向和形状记忆合金/玻璃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模型系统。建立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模型,分析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损伤机理,将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有限元方法找出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冲击损伤临界能量值。

田刚[2](2014)在《超深井钻具疲劳失效机理及材质优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钻井井深增加,钻具服役工况变得更加恶劣。钻具疲劳作为钻具失效主要形式严重影响钻井安全和钻井经济效益。目前,API钻具标准对钻具疲劳性能如何测试,高强度钻具应具有怎样的疲劳性能没有规定。API标准中钻具最高强度级别为135ksi级别,实际上国外已经大量采用150ksi、165ksi级别的钻具。因此基于疲劳性能的超深井高强度钻具材质优选技术对于超深井钻具材料研制、测试和选用极其重要。本文通过超深井钻具失效案例统计,分析了钻具疲劳失效原因和机理;对目前超深井常用钻具和新开发的X1钻杆材料进行了常规力学性能测试,根据小子样升降法测试了五种钻具材料的概率疲劳强度,优选概率分布模型并拟合疲劳寿命,进而得到钻具材料P-S-N曲线,为材质优选技术提供了实验基础;探讨了实物钻具概率疲劳强度和疲劳P-S-N曲线测试方法;研究了材料力学性能、夹杂物和H2S.对钻具疲劳的影响,从疲劳角度完善了API标准中钻具材料性能指标,最终形成考虑疲劳性能的钻具材质优选技术。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与浅井相比,超深井钻具下部钻具振动、反转加剧引起的疲劳失效更加严重。钻具的失效一般经历疲劳微裂纹形成、裂纹亚稳定扩展和裂纹不稳定扩展三个阶段。(2)S135、G105、4145H、X2和X1五种钻具材料的拉伸和冲击性能,均符合API标准对强度和冲击韧性的要求,其中X1是专为超深井钻探开发的高强度钻具,屈服强度达到了160ksi级别。(3)推荐采用小子样升降配对法进行疲劳强度测试试验,并使用正态分布拟合疲劳强度数据,得到概率疲劳强度。推荐采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来处理疲劳寿命数据,来得到不同存活率P下的疲劳S-N曲线。根据小圆棒试样疲劳曲线,考虑应力集中、尺寸、表面光洁度的影响,可以进一步作出钻具的疲劳S-N曲线,用于指导钻具的使用。(4)修正了Murakami疲劳强度-最大夹杂物尺寸公式中的系数,使得根据最大夹杂尺寸推测材料疲劳强度更加准确。(5)基于五种钻具疲劳性能测试结果初步提出了一套钻具材质疲劳性能评价和优选技术,讨论了超深井高强度钻具所应具有的常规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和夹杂物尺寸,为超深井钻具的研制、测试和选用提供指导。

郭小燕[3](2014)在《新型橡胶隔振器静态及蠕变特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从橡胶材料的性质和不同的本构模型出发,结合一种新型橡胶材料——聚氨酯材料的实际荷载位移曲线,运用ANSYS软件对橡胶材料的评估功能,找出了适合该材料的最佳本构模型。基于这种本构模型,本文对用聚氨酯材料做成的隔振器做了静态及蠕变特性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该聚氨酯材料的力学性能。2、介绍聚氨酯材料蠕变的一般特征以及影响其蠕变的内外部因素。3、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模型概述。4、聚氨酯材料试样的静态基础实验和蠕变实验。5、聚氨酯隔振器试件的静态基础实验和蠕变实验。6、聚氨酯隔振器有限元仿真计算。7、对聚氨酯隔振器的实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做对比分析。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数学推理的方法。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是通过对聚氨酯试样(小圆柱体)进行静态压缩和蠕变实验,得到其弹性模量和在不同荷载下的蠕变曲线,再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蠕变曲线进行拟合,来确定所选模型中蠕变方程的相关蠕变参数。在用ANSYS软件进行聚氨酯试样的有限元建模时,采用拟合所得的蠕变参数,将这些蠕变参数代入聚氨酯试样的蠕变计算中。所得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所测结果一致,表明可继续用这些参数来计算该材料做成的隔振器的蠕变计算。由于聚氨酯材料具有非线性,本文就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作为计算工具来求解模型中的非线性问题。为了验证有限元求解的精度,我们利用ANSYS有限元预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所得的荷载位移曲线基本吻合,表明所选用的本构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方法能较理想地模拟聚氨酯隔振器静态解和分析预测隔振器的蠕变规律。这为聚氨酯隔振器的理论设计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聚氨酯隔振器的模型建立和数值计算中提出了选用适合所用材料的最佳本构方程的模型。物理概念清晰,能够比较直观、简洁、全面地描述聚氨酯隔振器的性能特点,所提出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隔振器,对聚氨酯材料在新型隔振元件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代常友[4](2007)在《阀式正作用液动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液动冲击器简称液动锤,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其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深孔硬岩钻进等特点,在水文水井、地热井、油气井以及科学深钻中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又是衡量一个冲击器优劣的重要标志,能好好研究并优化其技术参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前人对从液动冲击器的冲击功和冲击频率的测定和计算的方法,对各种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从液动冲击器的工作原理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段计算阀式正作用液动冲击器冲击功和冲击频率的方法,并且以YZ-73型液动冲击器为例进行了验证。本文还对影响液动冲击器的冲击功和冲击频率的液体压力进行了分段分析和计算,并通过试验的方法,测定相关的实验数据,用FLUFNT软件对起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以求获得更准确的性能参数。在论文的最后,简单的对在冲击作用下的岩石破碎、冲击能量的传播规律和损失、冲锤作用下产生的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在各变化截面质点上的速度变化和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阐述。

孙德明[5](2006)在《Al2O3/Cr3C2多元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氧化铝陶瓷具有高硬度、耐磨损、耐高温、抗腐蚀、低密度、原料分布广泛等优点,但韧性较差,寻求合适的方法提高氧化铝陶瓷的强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Cr3C2分别与(W,Ti)C、SiC、Ti(C,N)等多相复合协同强韧化Al2O3陶瓷,成功制备了3种具有优良综合力学性能的新型Al2O3复合陶瓷材料。系统研究了新型Al2O3复合陶瓷材料的热压烧结工艺、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强韧化机理、耐磨抗蚀、抗热震性能,并进行了初步应用。 根据颗粒弥散强韧化机理,基于残余应力场增韧和细晶强韧化,设计了Cr3C2分别与(W,Ti)C、SiC、Ti(C,N)等多相复合协同强韧化Al2O3陶瓷材料系统。 为精确测试陶瓷试样的密度,在Archimedes排水法的基础上,设计了精确快捷测量体积与密度的新方法,制作了相应的测试装置。 成功研制了3种复合陶瓷材料ACW、ACT和ACS,它们的平均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Vickers硬度分别为562MPa、9.35MPa·m1/2和18.77GPa,715MPa、8.58MPa·m1/2和20.9GPa,515MPa、8.22MPa·m1/2和18.19GPa。利用SEM、TEM、EDAX、SAD等对3种复合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只有在合适的热压工艺和组分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微观组织结构。3种材料微观结构中均发现了大量的位错、内晶型纳米粒子,和一些应力条纹,它们对于材料的强韧化作出贡献。添加相粒子对于基体晶粒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利于晶粒细化。材料断裂方式表现出沿晶和穿晶的混合模式,断口凹凸不平,偶见有长柱状晶粒和晶粒拔出现象。表面压痕裂纹的偏转和桥联,是复合材料强韧性提高的表现。 ACW复合陶瓷材料主要强韧化机制有残余应力场增韧、裂纹偏转与裂纹桥联增韧、内晶型结构强韧化、细晶强韧化。 分析了内晶型结构对晶界的作用,认为,如果内晶型结构本身晶粒较小,处在一主晶界两界面之间,而其整体又处于压应力状态的话,则对该主晶界起到推开的作用:如处于拉应力状态则对主晶界产生闭合作用。如果内晶型结构晶粒较大,自身较少的部分界面处在一主晶界上,而其整体又处于压应力状态,则挤压该主晶界起到闭合强化的作用;如处于拉应力状态则弱化主晶界。 Al2O3复合陶瓷材料与YG8硬质合金干摩擦时的摩擦系数、磨损率均明显低于单相Al2O3陶瓷。其中,103#、203#、303#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比单相Al2O3陶瓷降低了一半左右。Al2O3复合陶瓷材料的磨损率随法向荷载、磨损时间的增加均减小,且变化趋向平缓。

章兼植[6](2005)在《金刚石的失效和强度标准》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金刚石失效与其吃入深度的关系,提出了失效包括二大部分,一是自然失效,二是工作失效。工作失效又分为正常磨损和早期失效两种型式。金刚石强度和胎体的包镶能力是影响失效的两大因素。关于金刚石强度,从本质上看,目前存在着单体静载强度、单体动载强度、群体动载强度三个指标。由于静载和动载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单体法可清楚地展示出被测颗粒的强度分布,因而单体静载强度更为有效实用。目前静强度标准确定的科学性还有研讨的必要,通过对工具中金刚石的正常磨损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各品级金刚石的粒度与强度指示值的关系算式。

章兼植[7](2002)在《金刚石静载强度指示值的定义与数值》文中认为金刚石的静载强度 ,最早的定义在数值上是与粒径的平方成反比 ,以后的国标又以与粒径的一次方成反比的关系来定义。文章通过对工具中金刚石抗磨损能力的分析 ,认为以反比于粒径的 0 .73 5次方来定义为宜

二、金刚石静载强度指示值的定义与数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刚石静载强度指示值的定义与数值(论文提纲范文)

(1)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形状记忆合金
        1.2.1 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
        1.2.2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
    1.3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1.3.1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
        1.3.2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的应用
    1.4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现状
        1.4.2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3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动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
    2.1 引言
    2.2 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模型
        2.2.1 Tanaka模型
        2.2.2 Liang-Rogers模型
        2.2.3 Brinson模型
        2.2.4 Boyd-Lagoudas模型
        2.2.5 Ivshin-Pence模型
    2.3 SMA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
        2.3.1 复合材料一般结构与薄板的本构关系
        2.3.2 复合材料大挠度单层的本构关系
        2.3.3 复合材料圆板在热载荷作用下的本构关系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1 渐进损伤模型
        2.4.2 层间损伤模型
        2.4.3 SMA的本构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MA复合材料的界面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单纤维拔出实验
        3.2.3 单丝拉伸实验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3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分析
        3.3.1 SMA单纤维拔出性能分析
        3.3.2 不同处理SMA丝表面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静力学性能与断裂韧性研究
    4.1 引言
    4.2 SMA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4.2.1 实验材料
        4.2.2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
    4.3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4.3.1 实验材料
        4.3.2 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实验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4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断裂韧性测试方法
        4.4.1 I型断裂韧性测定
        4.4.2 II型(层间剪切型)断裂韧性测定
    4.5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分析
        4.5.1 SMA丝对其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性能的影响
        4.5.2 SMA丝对其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弯曲性能的影响
    4.6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断裂韧性分析
        4.6.1 SMA复合材料I型断裂韧性性能分析
        4.6.2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II型断裂韧性性能分析
        4.6.3 损伤机理分析
    4.7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4.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7.2 模型验证
        4.7.3 SMA位置与含量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性能测试方法
        5.2.1 材料制备
        5.2.2 拉伸和疲劳实验
    5.3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性能分析
        5.3.1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静态拉伸性能
        5.3.2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性能分析
        5.3.3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失效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考虑温度效应的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性能测试方法
        6.2.1 材料制备
        6.2.2 DSC实验
        6.2.3 低速冲击实验
    6.3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性能分析
        6.3.1 相变行为
        6.3.2 复合材料层合板变形阶段分析
        6.3.3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温度下的低速冲击行为
    6.4 不同温度下SMA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失效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问题有限元分析
    7.1 引言
    7.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3.1 玻璃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数值分析
        7.3.2 SMA复合材料层合板数值分析
        7.3.3 确定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临界能量值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超深井钻具疲劳失效机理及材质优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问题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钻具疲劳失效案例及机理分析
    2.1 钻具失效形式
    2.2 钻具失效案例分析
    2.3 超深井钻具疲劳失效机理
        2.3.1 超深井钻具疲劳失效特点
        2.3.2 钻具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五种钻具材料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测试
    3.1 钻具材料拉伸性能测试
    3.2 钻具材料示波冲击性能测试
    3.3 钻具材料旋转弯曲疲劳性能测试
        3.3.1 概率疲劳强度的测定
        3.3.2 疲劳应力-寿命曲线测定
    3.4 钻具的S-N曲线作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材料疲劳性能的材质优选技术研究
    4.1 钻具材料常规力学性能与其疲劳强度的关系
    4.2 夹杂物与钻具疲劳性能的定量关系研究
        4.2.1 疲劳断口分析与非金属夹杂物
        4.2.2 大体积构件内最大夹杂物尺寸估计方法
        4.2.3 夹杂物统计试验和最大夹杂物开裂的疲劳强度
    4.3 氢损伤对钻具疲劳性能的影响
        4.3.1 钻具氢损伤后的疲劳试验
        4.3.2 机理分析
    4.4 超深井高强度钻具材质优选评价流程及性能指标探讨
        4.4.1 测试流程
        4.4.2 性能指标探讨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新型橡胶隔振器静态及蠕变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聚氨酯材料蠕变力学性能介绍
    2.1 材料性能的介绍
    2.2 材料蠕变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蠕变的外界因素
        2.2.2 影响蠕变的内部因素
    2.3 蠕变曲线的一般特征
    2.4 粘弹性体的力学模型
        2.4.1 Maxwell 模型
        2.4.2 Voigt 模型
        2.4.3 四元件模型
        2.4.4 多元件模型
    2.5 本文采用的蠕变计算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氨酯隔振器的静态特性和蠕变试验过程
    3.1 试验总要求
        3.1.1 试验设备
        3.1.2 试验温度
        3.1.3 试验材料
    3.2 静态特性试验
        3.2.1 聚氨酯材料试样的压缩试验
        3.2.2 聚氨酯隔振器的压缩试验
    3.3 蠕变试验
        3.3.1 聚氨酯材料试样的蠕变试验
        3.3.2 聚氨酯隔振器的蠕变试验
        3.3.3 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限元仿真计算及分析
    4.1 有限元法及有限元软件
        4.1.1 有限元法的优越性
        4.1.2 ANSYS 简介
    4.2 聚氨酯材料试样的仿真计算
    4.3 聚氨酯隔振器的仿真计算
        4.3.1 静态计算
        4.3.2 蠕变计算
    4.4 数值分析
        4.4.1 静态结果分析
        4.4.2 蠕变结果分析
    4.5 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阀式正作用液动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第2章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综述
    2.1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及应用
    2.2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2.3 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2.3.1 依然存在的问题
        2.3.2 发展前景
第3章 影响冲击器钻进效率的性能参数
    3.1 影响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效率的因素
        3.1.1 所钻岩石的可钻性
        3.1.2 轴压对钻进效率的影响
        3.1.3 冲击功对钻进效率的影响
        3.1.4 冲击频率对液动冲击器破碎岩石速度的影响
        3.1.5 冲锤的重量、形状以及末速度对岩石破碎速度的影响
        3.1.6 泵量和液压对钻进效率的影响
        3.1.7 转速对钻进效率的影响
        3.1.8 扭转力对钻进速度的影响
    3.2 冲击回转钻进的冲击功
        3.2.1 冲击功的定义
        3.2.2 阀式正作用液动冲击器的工作原理
        3.2.3 影响冲击功大小的因素
        3.2.4 冲击功的测定和计算
        3.2.5 几种冲击功计算和测量方法比较
    3.3 冲击回转钻进的冲击频率
        3.3.1 冲击频率
        3.2.2 冲击频率的影响因素
        3.2.3 冲击频率的测定和计算
        3.2.4 一种新的求冲击频率的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动冲击器液压分析
    4.1 冲击器内液压的求解
    4.2 用 FLUENT模拟液压沿程的压力损失
        4.2.1 FLUENT简介
        4.2.2 用FLUENT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4.3 液体流动中的压力损失
        4.3.1 液流在直管中的沿程压力损失
        4.3.2 液体的局部压力损失管道
        4.3.3 液体系统中的总压力损失
    4.4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4.4.1 主要的实验设备
        4.4.2 钻杆内液压损失
        4.4.3 数据的测试和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击功的传播和冲击作用下的岩石破碎
    5.1 冲击能量的传递和传播规律
        5.1.1 冲击能量的形式
        5.1.2 应力波的反射与透射
        5.1.3 冲击能量的衰减和传递
        5.1.4 岩石破碎中的能量的损失
        5.1.5 岩石破碎中的能量的损失
    5.2 冲击作用下的破碎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Al2O3/Cr3C2多元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陶瓷模具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A1203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A1203的化学结构与基本性能
        1.3.2 A1203陶瓷材料的烧结
        1.3.3 Ai ZO:陶瓷材料强韧化
        1.3.4 弥散强韧化 A1203陶瓷的几种粉末材料
    1.4 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的研究进展
        1.4.1 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评价
        1.4.2 A1203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的研究
    1.5 课题研究思路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A1203复合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测试
    2.1 A1203复合陶瓷材料组分设计
        2.1.1 A120:复合陶瓷材料化学相容性分析
        2.1.2 A1203复合陶瓷材料物理相容性分析
    2.2 A1203复合陶瓷材料热压烧结工艺设计
        2.2.1 烧结压力
        2.2.2 烧结温度
        2.2.3 烧结时间
        2.2.4 烧结气氛及烧结助剂
    2.3 A1203复合陶瓷材料制备及试验验证
        2.3.1 试验原料
        2.3.2 A1203复合陶瓷材料制备
        2.3.3 A1203复合陶瓷材料设计的试验验证
    2.4 A!20:复合陶瓷材料性能测试技术
        2.4.1 致密度
        2.4.2 抗弯强度
        2.4.3 硬度
        2.4.4 断裂韧性
        2.4.5 微观结构观察与分析
        2.4.6 X射线衍射(XRD)物相分析
    2.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A1203复合陶瓷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
    3.1 ACW复合陶瓷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3.1.1 材料配比及热压烧结制备
        3.1.2 (W,Ti)C对 ACW复合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3 C13C:对 ACW复合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4 热压烧结工艺对 ACW复合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
        3.1.5 讨论一与分析
        3.1.6 ACW复合陶瓷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3.1.7 ACW复合陶瓷材料新物相分析
    3.2 ACT复合陶瓷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3.2.1 材料配比及热压烧结制备
        3.2.2 ACT复合陶瓷材料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3.3 ACS复合陶瓷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3.3.1 材料配比及热压烧结制备
        3.3.2 ACS复合陶瓷材料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3.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A.203复合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研究
    4.1 颗粒弥散强韧化模型
    4.2 应力诱泞微开裂增韧
    4.3 残余应力场增韧
    4.4 裂纹偏转与裂纹桥联增韧
    4.5 晶粒细化强韧化
    4.6 内晶型结构强韧化
    4.7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A1203复合陶瓷材料耐磨损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A1203复合陶瓷材料耐磨损性能的研究
        5.1.1 陶瓷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表征
        5.1.2 荷载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1.3 转速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1.4 磨损时间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1.5 A1203复合陶瓷材料磨损机理探讨
        5.1.6 宏观力学性能对耐磨损性能影响之量化评价
        5.1.7 显微结构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2 A603复合陶瓷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5.2.1 实验与表征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A1203复合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研究
    6.1 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表征
    6.2 实验过程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ACW复合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
        6.3.2 ACW复合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评价
        6.3.3 ACW复合陶瓷材料表面裂纹热震扩展
    6.4 本章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7章 A1203复合陶瓷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7.1 A1203复合陶瓷材料喷砂嘴制备
        7.1.1 ACW复合陶瓷喷砂嘴烧结及喷砂应用
        7.1.2 ACW复合陶瓷喷砂嘴冲蚀磨损分析
    7.2 A1203复合陶瓷材料挤压凹模设计与制备
        7.2.I A卜O:复合陶瓷挤压凹模的有限元分析
        7.2.2 A120:复合陶瓷挤压凹模的热压烧结
    7.3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金刚石静载强度指示值的定义与数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D]. 徐立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2]超深井钻具疲劳失效机理及材质优选技术研究[D]. 田刚.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3]新型橡胶隔振器静态及蠕变特性分析[D]. 郭小燕.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8)
  • [4]阀式正作用液动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分析[D]. 代常友.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5]Al2O3/Cr3C2多元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孙德明. 山东大学, 2006(12)
  • [6]金刚石的失效和强度标准[J]. 章兼植. 石材, 2005(02)
  • [7]金刚石静载强度指示值的定义与数值[J]. 章兼植. 珠宝科技, 2002(04)

标签:;  ;  ;  ;  ;  

金刚石静载荷强度示值的定义及取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