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大多房性肾囊肿、结石并发肾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壬[1](2021)在《单孔后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以及与传统后腹腔镜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是为了分析对比使用单孔后腹腔镜术式与传统后腹腔镜术式在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术后病人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探讨单孔后腹腔镜术式相比传统后腹腔镜术式的安全可靠性及临床效果,为患者提供合适、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案。资料及研究方法选取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共计100例,将单纯肾囊肿和肾上腺肿瘤两类患者划为两组,即实验组(单孔后腹腔镜组)和对照组(传统后腹腔镜组)。选取单纯肾囊肿患者50例,其中25例行使用单孔后腹腔镜技术治疗,25例使用传统后腹腔镜技术治疗;选取肾上腺肿瘤患者50例,其中25例使用单孔后腹腔镜技术治疗,25例使用传统后腹腔镜技术治疗。对比单孔后腹腔镜技术与传统后腹腔镜技术手术方法、手术消耗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麻醉医师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刀口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疼痛评分等指标,对100例病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实验组(单孔后腹腔组)和对照组(传统后腹腔镜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合并慢性疾病、体重指数、囊肿最大径、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组病人单孔后腹腔组手术消耗时间(96.40±10.65)min,明显高于传统后腹腔镜组手术消耗时间(79.32 ±22.65)min,(P=0.002);实验组病人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18.32±5.71)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28±8.78)min,(P=0.002);实验组病人手术切口大小(3.51±0.42)cm,对照组病人手术切口大小(6.10±0.34)cm,(P<0.001);实验组病人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80±8.15)小时,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68±10.15)小时,(P<0.001);实验组病人术后住院天数(5.00±1.08)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6±1.80)天,(P=0.009);实验组病人术后应用止疼药比例3/25,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止疼药比例9/25,(P=0.047);实验组病人术后VRS(疼痛评分量表)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并发症的比例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5,(P=0.034)。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实验组(单孔后腹腔组)和对照组(传统后腹腔镜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合并慢性疾病、体重指数、肿瘤最大径、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组病人单孔后腹腔镜组手术完成时间(137.04±51.53)min,高于传统后腹腔镜组手术完成时间(114.20±18.79)min,(P=0.046);实验组病人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20.80±6.89)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4±8.35)min,(P=0.024);实验组病人手术切口大小(3.44±0.43)cm,明显小于对照组病人手术切口大小(6.55±0.61)cm,(P<0.001);实验组病人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9.60±1.05)小时,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92±1.40)小时,(P<0.001);实验组病人术后住院天数(4.90±1.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8±1.63)天,(P<0.001);实验组病人术后应用止疼药比例2/25,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止疼药比例10/25,(P=0.008);实验组病人术后VRS(疼痛评分量表)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并发症的比例为3/25,明显低于对照组10/25,(P=0.024)。结论相较于传统后腹腔镜,单孔后腹腔镜技术安全可行,疗效和传统技术相当,但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少、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疼痛轻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刀口美观、刀口愈合后所留的瘢痕小而隐蔽,让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恢复过程中有着良好的体验。相比传统腹腔镜,单孔技术对患者益处更多,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赖世芳[2](2019)在《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的:探讨成人型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多囊肾合并肾肿瘤的认知。方法:收集自2013年起福建省立医院/省立金山医院收治的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多囊肾合并肾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患者,其中肾细胞癌患者3例,1例因外伤行增强CT检查发现多囊肾合并左肾占位就诊,予行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例因前列腺癌住院治疗,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右肾肿瘤,予行后腹腔镜探查+中转开放右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发现合并多囊肾,术后病理示肾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术后4个月复查增强CT发现右肾肿瘤复发伴肺、腹膜后淋巴结等多处转移,术后1年死亡。1例维持性透析的多囊肾患者因反复发热伴右腰痛就诊,予行CT平扫未发现肿瘤,诊断右侧多囊肾合并感染,行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右肾囊内乳头状肾细胞癌。该患者术后仍反复发热,考虑左侧多囊肾亦合并感染可能,予行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肾囊内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患者2例,1例膀胱癌、多囊肾患者门诊随访,因反复血尿行增强CT检查发现膀胱肿瘤复发累及右输尿管,右侧多囊肾部分恶变可能,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腹腔镜中转开放右侧输尿管癌根治术,术后右肾病理示肾盂浸润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癌。1例因反复血尿于外院行增强CT检查发现多囊肾合并左肾占位就诊,予行姑息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肉瘤样变异型)。结论:多囊肾合并肾肿瘤较为罕见,多囊肾患者肾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因二者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影像学上受到囊泡的干扰,肾肿瘤常被漏诊,增强CT仍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对于此类病人,治疗方案应首先考虑控制肿瘤,其次尽可能的保留肾功能。腹腔镜手术入路建议经腹腔途径。
袁刚[3](2019)在《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嗜铬细胞瘤(PCC)/副神经节瘤(PGL)是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源自神经嵴细胞,通常富含血管,临床表现为高儿茶酚胺分泌,也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病因。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内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以外的肿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约60%的PCC/PGL是由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家族遗传的特征。如VHL基因突变导致的VHL综合征、RET基因突变所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MEN2)、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基因突变所致Von Recklinghausen病、SDHB突变致副神经节瘤合并肾细胞癌等;但是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对其发病机制不太了解,导致对该类患者误诊或漏诊,对家族中的高危人群缺乏规范诊疗、随访计划。因此通过本研究,探索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为建立遗传性PCC/PGL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大坪医院收治的符合遗传性PCC/PGL临床特征的52例病人,进行易感基因(VHL,RET,SDHX NF1,SDHAF2,TMEM127等)筛选,结果阳性者同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该基因的Sanger验证,明确家族成员是否携带相同基因突变。根据突变基因类型及临床特征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长期随访患者疾病进程。研究结果及结论:1.5个VHL基因突变家系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我们初步鉴定了4种VHL基因错义突变:(1).c.239G>T(p.Ser80Ile)突变导致肾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符合VHL综合征2B亚型的临床表现;(2)c.232A>T(p.Asn78Tyr)突变患者只表现肾细胞癌,符合VHL综合征1型的临床表现;(3).c.500G>A(p.Arg167Gln)突变患者较早出现视网膜、小脑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符合VHL综合征2型的临床表现;(4).c.293A>G(p.Try98Cys)突变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关,符合VHL综合征2型的临床表现。不同VHL突变位点导致的临床表型不同。推荐根据基因突变位点及对应的临床表型差异,为VHL综合征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随访策略,提高对特定位点突变VHL综合征患者特定表型的预测能力。最终改善VHL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2.VHL综合征相关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治疗效果初步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当VHL综合征患者同时合并多发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而无法外科手术切除时,可采用舒尼替尼治疗全身多发肿瘤。我们统计了3例VHL综合征患者舒尼替尼治疗效果,这3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均有明显的临床改善。患者1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19个月后,嗜铬细胞瘤和肾细胞癌的肿瘤体积缩小;患者2经舒尼替尼治疗后肾细胞癌停滞生长1年;患者3经治疗后肾细胞癌无进展生存6年;所有患者均在继续随访中。综上所述舒尼替尼治疗VHL综合征相关肾细胞癌有明确疗效,同时对于VHL综合征相关的其他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有明显疗效,且药物副反应可耐受。3.RET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了3种RET基因突变:(1)家系1的Cys634Ser突变;(2)家系2的Cys611Tyr突变;(3)家系3的Cys634Tyr突变。先证者1和2主要表现为同时出现甲状腺髓样癌(MTC)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先证者3仅发生甲状腺髓样癌。根据RET基因突变甲状腺髓样癌外显率(70岁前几乎为100%)及不同突变位点与甲状腺髓样癌发生的危险度(发生的早晚),推荐高危险度患者需行预防性甲状腺切除术。4.罕见HIF2α体系突变所致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例研究我们发现了1例极其罕见的HIF2α体系突变(发生于胚胎神经节定向干细胞)引起的多发性、复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红细胞增多症患者。HIF2α的12外显子1589(C.1589c>T)位点杂合错义突变导致丙氨酸(530)取代缬氨酸(p.Ala530Val),该突变导致VHL不能结合水解HIF2α,从而导致HIF2α稳定表达及下游信号激活。HIF2α体系功能增强突变导致肿瘤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患者外周血细胞中未检测到该基因错义突变,因此HIF2α体系突变(发生于胚胎神经节定向干细胞)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的重要原因。这也表明HIF2α体系突变在遗传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管维,朱旋,杨为民,陈志强,叶章群[4](2009)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阐明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概念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告2例MCRCC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MCRCC病例占同期肾癌病例的0.67%。1例经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肾囊肿,1例经B超检查怀疑为"囊性肾癌",而CT及MRI均误诊为多发性肾囊肿并结石。2例均先行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治疗,于术后病检确诊为MCRCC,然后再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论:MCRCC是肾癌中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恶性度低,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囊性肾癌"。其术前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CT或B超)检查,与良性肾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较困难;因此,确诊通常依赖术后的病理学诊断,同时需与其他类型的"囊性肾癌"相鉴别。
高建津,刘洁华[5](2001)在《囊性肾癌的超声漏误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超声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分析漏误诊原因 ,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 :对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6例肾癌中 8例囊性肾癌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囊性肾癌中 ,肾盂移行细胞癌 6例 (包括 2例同侧肾脏三原发癌和双原发癌 ) ,肾胚胎癌和肾透明细胞癌各 1例。本组误、漏诊分别为脓疡型肾结核、肾多发性囊肿、重度肾积水、巨大肾盂旁囊肿、脓肾。病理检查均为巨大多 /单房囊性肿物 ,囊壁增厚或薄厚不均 ,囊腔内为坏死组织碎屑和新鲜 /陈旧性出血 ,部分肾盂、肾盏壁充满 0 .5~ 1.5cm大小不等乳头状肿瘤。结论 :熟悉囊性肾癌的病理改变 ,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是减少误、漏诊的关键
韩涛,刘兆喆,鞠伶伟,谢晓冬,郑振东[6](2016)在《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肾癌》文中提出肾癌是泌尿系常见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极不一致,有血尿、肿块和腰部疼痛等典型症状者仅占5%16%,易误诊误治。本文对中国误诊疾病数据库收录的2004—2013年与肾癌有关的40篇文献进行分析,显示肾癌总误诊病例数132例,延误诊断时间最短8 d,最长3年;共误诊为23种疾病,居前5位的疾病包括:肾囊肿、肝癌、泌尿系结石、肾错构瘤、肾盂肾炎,误诊原因主要为经验不足、对该病缺乏认识。提示临床各种肾疾病间易相互误诊,提高对肾癌的整体认识、及时行相关检查并注意对肾外表现的鉴别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罗津,董金凯,李钢,高江平,谢皓空[7](2014)在《9例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9例MC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MCN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男性5例,年龄12-85岁,平均53.3岁;女性4例,年龄32-71岁,平均56.4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腹部包块2例,腹痛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4例。所有肿块均为单发,大小2.5cm×3.0cm-12.0cm×6.5cm。所有病例均行B超、IVU和增强CT检查。结果 B超诊断MCN1例、囊性肾癌3例、肾囊肿5例;CT诊断MCN2例、囊性肾癌4例、未定性3例;IVU均未定性。行肾脏切除术2例,肾肿瘤剜除术5例,肾根治性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MCN。随访3-36个月均未见复发且患者患侧未见肾功能障碍。结论影像学检查是MCN的重要检查手段,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肖宁,周兴,曾格瓦,王东辉,赵晓昆,蒋雷鸣,张天禹,覃展偶[8](2014)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六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多房性囊性肾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临床资料,探讨MCRC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09-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3例)、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例)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1例)收治的MCRCC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7.2岁。4例因其他疾病、2例因腰部不适感行B超检查发现肾囊肿。术前均行CT检查,Bosniak肾囊肿分型:Ⅱ型2例,ⅡF型1例,Ⅲ型3例。6例患者中4例行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1例术中病检为单纯性肾囊肿,行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MCRCC,二次手术行肾切除。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确诊为MCRCC,肿瘤最大直径为2.78.0cm,平均4.5cm。TNM分期,T1N0M05例,T2N0M01例。内部呈多房性,囊壁光滑,内容物为淡黄色浆液或胶状液体。镜下可见多个囊腔,囊壁可见局灶性具有肾透明细胞癌特征的细胞。病理分级G15例、G21例。随访246个月,平均25.4个月,均无瘤存活,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MCRCC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分型,恶性度低,预后好。通过CT扫描并采用高分辨率电脑阅片提高术前诊断能力,结合其Bosniak肾囊肿分型,选择适合病例行肾单位保留手术或肾切除术。
余小祥,张瑞明,周大庆,李文刚,刘尚文,王坚,禹长杰,何猛[9](2012)在《多房囊性肾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多房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临床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病例数少。本文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MCN的概念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和治疗方案选择,旨在提高对MCN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2例MCN患者临床资料,复习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均为MCN。术后分别随访63个月,37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MCN是一种罕见肾脏良性肿瘤,其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确诊依赖术后病理学诊断。首选手术治疗。
江上军[10](2011)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研究经皮穿刺硬化和腹腔镜去顶术在单纯性肾囊肿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40例单纯性肾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患者行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另72例行经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及费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组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8.2%和91.6%,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2%和15.3%,两组在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7.7±8.4)min.(94.6±11.0)min;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0±0.0)d、(3.4±0.2)d;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017.08±90.62)元,(11698.35±105.76)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上相比,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组各指标明显低于腹腔镜手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2种方法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法。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因具有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且费用低;适用于症状性单纯肾囊肿、一般情况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其他肾囊肿特别是双肾多发囊肿、巨大囊肿及不能排除恶性者、以及酒精硬化治疗失败或经皮肾穿刺困难时则选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二、巨大多房性肾囊肿、结石并发肾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多房性肾囊肿、结石并发肾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单孔后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以及与传统后腹腔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孔腔镜技术在泌尿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报告 |
附表 |
讨论 |
1.多囊肾患者恶性肾肿瘤发病率是否上升 |
2.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主要病理类型 |
3.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主要诊断方法 |
4.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治疗原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5 个家系VHL综合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VHL综合征相关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治疗效果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RET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罕见HIF2α体系突变所致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例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VHL综合征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囊性肾癌的超声漏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囊性肾癌的病理基础 |
3.1.1肾盂移行细胞癌 |
3.1.2 囊性肾细胞癌 |
3.1.3 肾胚胎癌 |
3.2 囊性肾癌的超声特征及诊断价值 |
3.3 IVU和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 |
3.4鉴别诊断 |
(6)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肾癌(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诊断要点 |
3 误诊文献研究 |
3.1 文献来源及误诊率分析 |
3.2 肾癌容易误诊的疾病 |
3.3 容易误诊为肾癌的疾病 |
3.4 确诊手段 |
3.5 误诊后果 |
4 误诊原因分析 |
4.1 经验不足、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
4.2 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
4.3 影像学诊断原因 |
4.4 过分依赖或迷信医技检查结果 |
4.5 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 |
4.6 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 |
5 防范误诊的措施 |
5.1 提高对肾癌临床特点的整体认识 |
5.2 完善特异性检测项目 |
5.3 注意鉴别诊断并警惕以肾外表现就诊的肾癌 |
(7)9例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8)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六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巨大多房性肾囊肿、结石并发肾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孔后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以及与传统后腹腔镜的对比研究[D]. 王壬. 山东大学, 2021(12)
- [2]多囊肾合并恶性肾肿瘤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赖世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D]. 袁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管维,朱旋,杨为民,陈志强,叶章群.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02)
- [5]囊性肾癌的超声漏误诊分析[J]. 高建津,刘洁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03)
- [6]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肾癌[J]. 韩涛,刘兆喆,鞠伶伟,谢晓冬,郑振东.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6)
- [7]9例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J]. 罗津,董金凯,李钢,高江平,谢皓空. 罕少疾病杂志, 2014(04)
- [8]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六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肖宁,周兴,曾格瓦,王东辉,赵晓昆,蒋雷鸣,张天禹,覃展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06)
- [9]多房囊性肾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余小祥,张瑞明,周大庆,李文刚,刘尚文,王坚,禹长杰,何猛.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2(04)
- [10]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比较研究[D]. 江上军. 浙江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