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一、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廖懿龙[1](2020)在《环状降冰片烯共聚单元对聚1-丁烯共聚物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多晶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不仅依赖于结晶条件,同时也与结晶前的熔融状态密切相关。聚1-丁烯具有复杂的多晶型行为,常压下熔体结晶形成动力学占优的亚稳态form II晶型,随后在室温下自发地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form I晶型。这种相转变带来制品尺寸和性能的改变,给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带来不稳定性。针对缓慢的相转变速率问题,我们利用乙基桥联二氯二茚锆催化体系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降冰片烯插入率(2.36~4.57 mol%)的1-丁烯/降冰片烯共聚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原位广角X射线衍射系统研究了该类共聚物的熔体结晶和固体相转变行为。除分子结构外,1-丁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熔融状态也影响其结晶行为,因此,我们研究了1-丁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结晶-熔融-重结晶过程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发现降冰片烯(NBE)的引入虽然减弱共聚物的结晶能力,但可以诱导熔体结晶直接形成热力学稳定的form I’,并成功建立了form I’含量与结晶温度和降冰片烯单元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form I’的结晶,低温则有利于form II形成。对于低插入率为2.36 mol%的共聚物,形成纯form I’的临界结晶温度为70°C,而当插入率增加至4.57 mol%时,这个临界值降至55°C。对于所生成的亚稳四方相form II晶型,降冰片烯共聚单元的存在可明显加速其向热力学稳定六方相的转变速度。另一方面,共聚物中出现平衡熔点以上的熔融记忆效应。记忆效应不仅加速结晶动力学,而且改变了结晶晶型,促进六方相form I’结晶。所产生的记忆效应不仅与熔融温度有关,还依赖于熔融前的初始晶体结构。当熔融温度为120°C时,form II具有相较于form I’更厚的层状片晶,其记忆效应对form I’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当熔融温度升高至140°C时,form II晶体大部分被完全松弛,具有更好热稳定性的form I’主导着记忆效应的发生。

车睿[2](2020)在《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结晶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聚乙醇酸(PG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都属于结晶性聚合物,因为二者在自身分子链结构和结晶条件方面的区别,造成结晶速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PGA和PBS结晶动力学方面的探索,有助于调节二者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结晶进程,从而达到提高产品性能的目的。这种研究对于聚合物的具体加工和应用实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不同厂家生产的PBS,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产品内各成分的相互作用会对PBS的结晶性能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产品的宏观性能。本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自制的PGA以及BASF公司和Showa公司生产的PBS制品各自的等温结晶行为。通过Hoffman-Weeks方程得到了以上三种聚合物材料的平衡熔点,同时用Avrami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并且得到了其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自制的PGA以及BASF公司和Showa公司生产的PBS制品的Avrami指数落在3-4之间,显示它们是以三维方式生成的球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可以影响到它们的结晶生长过程,明显改变了结晶行为,使结晶速率增加,更有利于结晶过程的发生。同时采用修正Avrami模型的Jeziorny模型、Ozawa模型、Mo模型对自制的PGA以及BASF公司和Showa公司生产的PBS制品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得到了结晶动力学参数,最后使用Kissinger方程计算了它们在结晶过程中的活化能。结果表明:自制的PGA以及BASF公司和Showa公司生产的PBS制品的修正Avrami指数均表明它们是呈现三维球晶生长的球状晶体,与前面等温结晶动力学的结论相符。降温速率的逐渐降低,使得降温过程中的晶核排列规整性增大,这种现象发挥了成核剂的作用,造成了晶核生长加快,提高了聚合物的结晶速率。同时,不同厂家生产的PBS制品产品分子量和结构存在细微的差异,造成最终测定得到的结晶活化能不同。最后,首先使用自成核(SN)过程处理BASF公司和Showa公司生产的PBS制品这两种材料,分别确定它们的理想自成核温度;随后,按照已得到的理想自成核温度设计合适的连续自成核退火(SSA)热程序,分别对以上两种材料热分级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对BASF公司和Showa公司生产的PBS制品进行SSA实验的结果表明,二者均出现了良好的热分级现象。

刘佩茹[3](2020)在《聚丁烯-1的结晶及晶型Ⅱ到Ⅰ转变的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聚丁烯-1是属于α-聚烯烃的高分子材料,它现在已经被发现存在四种晶型。聚丁烯-1制品的力学性能优良且使用寿命长,尤其是在高温下耐蠕变性能明显优于其他α-烯烃高分子材料制品。但是它同时存在一个特点,即固-固晶型转化特性。在一般情况下,聚丁烯均聚物制品从熔体成型时,往往只能结晶得到动力学优势明显的晶型Ⅱ。晶型Ⅱ由于在热力学上是亚稳态,会发生自发且不可逆的固-固晶型转化,在常温常压下退火可以在几周内基本转变为热力学上更加稳定的晶型Ⅰ。由于这一特性,其均聚物制品的生产周期被拉长,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再加上聚丁烯原料价格较高,故在商业化发展上完全无法与其他的常见的α-烯烃,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及其各种改性材料的应用广泛性相比。但是聚丁烯制品特别是管材在晶型Ⅱ到Ⅰ的转化过程中,沿着挤出的方向有伸长而其垂直的方向有收缩,可以长期有效地承载管道内的压力,再加上晶型Ⅰ优异的耐蠕变性,聚丁烯-1有着“塑料黄金”的称号,说明其应用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本论文主要对三种等规聚丁烯均聚物样品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使用了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闪速差示扫描量热仪(闪速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等设备,对iPB-1的熔体结晶,冷结晶,低分子量样品的结晶和晶型转化特性以及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聚丁烯-1的熔体结晶性能该章节主要利用DSC研究了两种iPB-1样品的熔体结晶性能。先是发现一种商业化iPB-1样品PB 0400熔体远高于平衡熔点的熔体记忆效应,对其进行了分级提纯过后,样品熔体记忆效应在接近平衡熔点的温度下就已完全消失,表明了该效应极有可能来自添加剂而非iPB-1固有的性质。同时通过POM图可知,PB 0400熔体记忆效应下结晶时的初始成核密度增加,但生长速率却完全不受影响。因此,记忆效应促进了越过成核势垒的过程,只影响初级成核过程。然后,在对一种实验室合成的低分子量样品PB-L的结晶和转化能力的研究中,发现PB-L从均匀熔体中结晶时只能生成晶型Ⅱ,但自成核效应下能得到晶型Ⅰ’。由于PB-L晶型Ⅱ到Ⅰ的转化十分迅速,且在自成核温度下晶型Ⅰ的晶核热稳定性更好,故在50℃结晶的样品升温到110℃时,晶型Ⅱ的晶核被破坏而晶型Ⅰ的晶核仍能保留,故晶型Ⅰ’借助这些自晶种能先于晶型Ⅱ完成结晶。初始样品中晶型Ⅰ的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晶型Ⅰ’的结晶,同时还能抑制晶型Ⅱ的形成。本实验中并未发现晶型Ⅱ借助晶型Ⅰ的晶核加速结晶的现象,概因本样品低分子量的特点,结晶受限,不利于晶型Ⅱ与晶型Ⅰ’的结晶竞争。2.聚丁烯-1的冷结晶性能本章的工作主要研究了iPB-1的冷结晶行为,通过把均匀熔体淬冷到低于Tg的温度,让无定形松弛后升温到一定温度进行等温结晶,探究松弛对冷结晶的影响。首先,对分级得到的纯净样品进行测试,发现随松弛时间ta的增加,冷结晶的总结晶速率加快,通过POM,证明了该加速效果主要是来自冷结晶体系中更多初级核的出现。纯净的iPB-1样品在-30℃的焓松弛仅需2 s,热力学非平衡的无定形在焓松弛完成后,其焓值基本达到过冷液体的焓值。焓松弛后,体系中通过分子链非协同的局部运动逐渐形成晶核。若松弛时间过短,在-30℃形成的晶核不稳定,不能作为初级核来加速结晶,但这些不稳定的晶核很容易在升温到结晶温度的过程中发展成为稳定的晶核,在超快的升温速率(通常至少需大于10000 K/s)下可抑制升温过程中的成核;松弛时间足够长时,iPB-1的无定形在-30℃下也能形成稳定的晶核,且这些晶核数量有一个饱和值。同时,这些晶核存在尺寸分布。在结晶温度较低时,所需晶核尺寸较小,即使是松弛时间过短时形成的不稳定晶核也可作为初级核促进结晶,初级核数量基本不受升温速率影响。而在结晶温度较高时,所需晶核尺寸较大,能促进结晶的有效晶核数量更少,因此在升温过程中晶核的发展对高结晶温度的初级核数量影响更明显。此外,对实验室合成的低分子量iPB-1样品的冷结晶实验结果表明,有两种非同步形成的晶核在影响结晶。其中,短松弛时间下形成的第一种晶核不需要等待松弛结束就开始出现,其数量在2 s左右达到饱和;而第二种晶核则需要松弛完成后才会出现,其数量在100 s左右达到饱和。通过和纯净样品的实验结果比对,发现后形成的晶核应当来自均相成核,而先形成的晶核则是来自杂质对分子链的吸附作用下的异相成核。先形成的晶核比后者的热稳定性差,在80℃左右就会发生解吸附,晶核被破坏,而后者则需要在100℃左右才会被完全消除。3.低分子量聚丁烯-1的晶型转化该章节主要研究了低分子量iPB-1的晶型转变行为。在PB-L的等温结晶样品中存在极少量的系带分子,降温到一个较低的温度退火时,晶区和非晶区之间不平衡的收缩使得系带分子成为应力集中点,可以有效地促进晶型Ⅰ晶核的产生。研究发现,即使PB-L在低于Tg的温度退火时,也有明显的晶型转化发生。较厚的片晶中系带分子极少,晶型Ⅱ中的分子链受到非晶区冻结分子链的约束小,晶型转化所需越过的势垒较低,故可以在低于Tg的温度退火时持续转变。而较薄的片晶中系带分子较多,经过低温退火能产生更多晶型Ⅰ的晶核,但在低于Tg的温度退火时,由于晶型Ⅱ的晶区受到非晶区内分子链的牵制和阻碍更大,较薄的片晶中晶型Ⅰ的转化势垒较高,很难持续向晶型Ⅰ转化。如果通过分步退火法来进行晶型转化,低温退火时所产生的大量晶型Ⅰ的晶核可以在高温退火时充分地发挥作用。在高温退火时,厚片晶生长所需越过的势垒比薄片晶的更高且其晶型Ⅰ的晶核数量也更少,故此时退火薄片晶的转化优势更加明显,在热涨落的作用下能迅速转化为晶型Ⅰ,这时转化的晶型Ⅰ熔点比低温退火时来自厚片晶的晶型Ⅰ熔点更低。因此,分步退火法后,PB-L加热曲线上出现了两个晶型Ⅰ的熔融峰分步退火后,还能在非晶区内产生少量的晶型Ⅰ’,晶型Ⅰ能作为无热核帮助晶型Ⅰ’的结晶。Tc决定了晶型Ⅰ’的生长环境,而Ta则决定了晶型Ⅰ’的熔点。一旦在非晶区形成晶型Ⅰ’,原非晶区中的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进一步受限。因此,容易形成晶型Ⅰ’的高Tc的初始样品比低Tc的初始样品的晶型转化速率更慢。

徐鹏武[4](2019)在《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调控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开发生物基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已迫在眉睫。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是一种生物基且可降解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堆肥性,在生物医药和包装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PHAs存在晶核密度低、结晶速率慢、容易二次结晶等缺点导致其物理机械性能不佳,限制了PHAs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PHAs的结晶动力学过程,改善PHAs的结晶性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己酸酯(PHBH)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PHBH超薄膜的晶体生长动力学过程,探索了PHBH的结晶机理以及自成核诱导的PHBH的结晶过程;进而通过自成核作用、添加乙二酰胺基小分子成核剂、改性大分子成核剂以及施加外场等手段调控PHBH的结晶性能和结晶动力学,并深入研究了PHBH晶体形貌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晶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晶行为调控的机理。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聚合物的结晶理论,而且有望促进PHBH产业的发展,从而部分取代石油基聚合物,减小资源和环境的负担。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PHBH超薄膜,系统研究了PHBH晶体形貌随温度的演变过程,并通过Hoffman-Lauritzen理论解释了PHBH晶体形貌演变的机理。当结晶温度大于100 ℃时,PHBH由非环带球晶转变为板条状单晶,对应的结晶机理由机理Ⅱ转变为机理Ⅰ。然后研究了自成核诱导PHBH的结晶过程以及结晶动力学,提出了利用高熔点聚羟基丁酸酯均聚物(PHB)作为PHBH成核剂的方法,利用熔融混合的方式制备了PHBH/PHB混合物,并系统探讨了自成核诱导下PHBH/PHB混合物的结晶动力学及其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PHB作为一种高效的成核剂显着改善了PHBH的结晶性能,其成核效果远优于传统的无机成核剂。(2)设计合成了系列中间含不同脂肪链长度的乙二酰胺基小分子(C6H5NHCOCONH(CH2)nNHCOCONHC6H5,n=2、4、8、12,OXAn)成核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HBH/OXAn共混物,并系统研究了OXAn的化学结构对PHBH结晶动力学和成核效率的影响规律。OXAn与PHBH基体相容性较好,在高温下可以“溶解”在基体中。PHBH/OXAn的结晶速率随着n值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n=8时,PHBH的结晶速率最大,例如加入0.75 wt%OXA8之后,在105 ℃下PHBH的半结晶时间由44 min缩短至2.3 min。而且,OXAn的加入未改变PHBH的晶体结构。因此,通过调节OXAn的化学结构可有效调控PHBH的结晶性能。(3)利用流变仪研究了剪切作用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为熔融加工过程中剪切诱导PHBH结晶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利用Arrhenius方程得到了PHBH的流动活化能为37.2 kJ/mol,然后利用Maxwell离散松弛图谱和线性回归法得到了PHBH分子链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取向和拉伸的临界剪切速率。只有当剪切速率大于临界剪切速率时,PHBH的分子链才会发生有效取向和拉伸,从而提高PHBH的结晶速率。研究还发现,剪切作用可以提高PHBH的晶核密度,其剪切诱导结晶的效果与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呈正相关,当剪切速率或剪切时间足够大时,PHBH的结晶速率皆可达到最大值。低剪切速率下增加剪切时间和较短剪切时间下提高剪切速率对PHBH半结晶时间的影响具有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剪切作用与成核剂OXA8共同诱导PHBH的结晶过程,剪切与成核剂共同作用之后,PHBH的半结晶时间大幅度降低。(4)以纳米纤维素(NCC)作为生物基成核剂同时提高了PHBH的机械强度和结晶性能。首先设计并高效地将PHBH修饰到NCC表面以改善NCC与PHBH基体的相容性,获得了接枝率为25 wt%的NCC-g-PHBH纳米杂化物;进而制备了生物基与可降解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及薄膜,并研究了NCC-g-PHBH纳米杂化物对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物理机械性能以及亲水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表面修饰显着提高了NCC和PHBH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使NCC-g-PHBH均匀分散于PHBH基体中,从而获得了理想的增强效果,例如1.0 wt%NCC-g-PHBH纳米杂化物使PHBH的杨氏模量提高了15%,拉伸强度提高了28%,其增强结果与Halpin-Tsai模型相吻合。此外,NCC-g-PHBH纳米杂化物的加入使PHBH的晶核密度显着提高,在10 ℃ min-1降温速率下PHBH的结晶度由0%提高至33.2%,表面水接触角下降了9 o。(5)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成核剂改善PHBH的结晶性能、机械强度,同时赋予其功能性。首先通过偶联反应和自由基共聚的方法将N-(2-(异丁烯酰基氧基)乙基)-N,N-二甲基十二烷-1-溴化铵(LAQ)修饰到GO表面,制备了GO-g-LAQ纳米杂化物及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薄膜。LAQ的引入显着提高了PHBH与GO的相容性,使GO-g-LAQ纳米杂化物均匀分散于PHBH基体中。少量GO-g-LAQ使PHBH的结晶速率和晶核密度明显提高,进而使PHBH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分别提高了60%和140%,耐热温度提高了20 ℃。此外,GO-g-LAQ作为片层状抗菌剂,使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达到99.9%以上,同时使材料的氧气渗透值下降了86%,有望拓展PHBH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张凯[5](2019)在《芳基杂环磷酸盐分子结构修饰及其诱导等规聚丙烯成核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等规聚丙烯(iPP)等规度高、结晶能力强,其结晶结构及结晶行为极大地影响着材料的物理性能,成核剂作为一种诱导高分子结晶成核的助剂,其化学结构和凝聚态结构影响着它的成核诱导能力。芳基杂环磷酸盐(AHPS)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iPP成核剂,对iPP的增透、增刚效果十分突出,且耐热性能优异,加工过程中不易分解产生异味及黄变等现象。AHPS分子结构包含极性部分的磷酸盐和非极性部分的烷基取代基,然而其分子结构、凝聚态结构与成核诱导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AHPS与月桂酸盐(SL)复配体协效成核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本文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以广泛应用的iPP为应用研究对象,设计合成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AHPS,系统研究AHPS结构对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的影响,阐明其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机制,为设计开发高性能AHPS及其iPP复合材料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桥联、环化、水解和成盐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阳离子半径的芳基杂环磷酸一价盐(AHP-Alk)——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AHP-H)、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锂(AHP-Li)、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AHP-Na)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钾(AHP-K);芳基杂环磷酸多价盐(AHP-Pol)——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镁(AHP-Mg)、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钙(AHP-Ca)、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钡(AHP-Ba)和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碱式铝(AHP-AlOH)以及不同苯环取代基的AHPS——2,2’-亚甲基-双(6-叔丁基苯基)磷酸钠(p-H-AHP-Na)、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基)磷酸钠(p-M-AHP-Na)、2,2’-亚甲基-双(4-乙基-6-叔丁基苯基)磷酸钠(p-E-AHP-Na)和邻位氢取代2,2’-亚甲基-双(4-叔丁基苯基)磷酸钠(o-H-AHP-Na)。利用红外分析、核磁分析、质谱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表征手段进行表征,证实合成了具有不阳离子结构及苯环取代基的AHPS,并发现随着AHP-Alk一价阳离子半径的增加,其热稳定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AHP-Li具有最高的初始热分解温度484.8℃;AHP-Pol的结晶不完善,热稳定性较差,随阳离子半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苯环邻位叔丁基起到保护AHPS分子结构热稳定性的作用,AHP-Na比o-H-AHP-Na初始分解温度提高了126℃;随着对位取代基碳原子的增加其热稳定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M-AHP-Na具有最高的初始热分解温度492.6℃,对位取代基比邻位取代基对AHPS热稳定性作用小。2.通过研究不同分子结构的AHPS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表明:(1)随着AHP-Alk浓度的增加iPP复合材料结晶成核作用增强、物理性能提高。当浓度小于0.2wt%时,成核性能增加幅度较大,浓度大于0.2 wt%时,成核性能增速趋于平缓,在临界浓度下,随着阳离子半径增加,AHP-Alk诱导iPP结晶成核能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诱导能力为AHP-Na>AHP-Li>AHP-K>AHP-H;AHP-Alk/iP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光学性能、球晶尺寸与结晶温度随AHP-Alk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2)随着AHP-Pol浓度增加,AHP-Pol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和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与AHP-Alk类似,临界浓度为0.2wt%。在临界浓度下,随着AHP-Pol阳离子半径及价态的增加结晶成核诱导能力增强AHP-AlOH>AHP-Ba>AHP-Ca>AHP-Mg。与AHP-Alk相比,AHP-Pol的结晶成核诱导能力较弱,AHP-AlOH与AHP-H相当。(3)随着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浓度的增加,结晶成核作用和物理性能增强。对位苯环取代基影响AHPS诱导iPP结晶成核的临界浓度,对苯环位取代基碳原子数增加,临界浓度减小,其中对位叔丁基的AHP-Na最小,对位为氢的p-H-AHP-Na最大,当达到临界浓度后,二者结晶成核能力相当。邻位苯环取代基控制AHPS诱导iPP结晶成核能力,对临界浓度影响作用较小,临界浓度为0.2wt%。邻位苯环叔丁基AHP-Na比邻位氢o-H-AHP-Na诱导iPP的结晶成核能力强。(4)通过Avrami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Lauritzen-Hoffman二次成核热力学模型和附生诱导结晶成核模型研究,AHP-Alk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由AHP-Alk晶体颗粒表面与iPP分子链的晶格匹配关系、iPP结晶侧面能的减小和有效成核面积增加共同决定,机理模型参数分析结果与AHP-Alk对iPP材料结晶成核作用及性能的影响实验规律相吻合。3.通过研究SL/AHP-Pol复配体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的影响表明:(1)SL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较差,随着SL浓度增加其诱导结晶成核能力稍有提高,0.2wt%时达到临界浓度;随着SL阳离子半径的增加,其成核诱导能力先增加后降低;阳离子价态增加,成核诱导能力降低。(2)AlkL对AlkL/AHP-AlOH复配体的成核诱导能力具有较强影响,随AlkL/AHP-AlOH复配体浓度增加,结晶成核能力增强。在0.2wt%临界浓度下,随AlkL阳离子半径的增加,其成核诱导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aL与AHP-AlOH具有较强的成核诱导能力;随着SL阳离子价态的增加,SL/AHP-AlOH的复配体的成核诱导能力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与Mg L和Al L相比,NaL与AHP-AlOH具有较强结晶成核诱导能力。(3)NaL/AHP-Pol复配体对iPP均具有较强的结晶成核诱导能力。随NaL/AHP-Pol复配体浓度增加,结晶成核能力增强。在0.2wt%临界浓度下,随着二价阳离子半径增加,成核诱导能力为:AHP-Ca>AHP-Ba>AHP-Mg,三价态的NaL/AHP-AlOH复配体的成核诱导能力最强。(4)NaL/AHP-AlOH复配体在iPP熔融加工过程中,化学结构发生转变,NaL的Na+取代AHP-AlOH的AlOH2+转化生成原位AHP-Na,原位AHP-Na比AHP-Na在iPP体系中颗粒尺寸细小,分散分布更加均匀,结晶成核速率更高,结晶成核诱导能力更强,球晶细化作用更大,光学性能改善更显着。建立NaL与AHP-AlOH协同转化机理模型,阐明了NaL/AHP-AlOH复配体的协同作用机制。

钟振兴[6](2019)在《聚丁烯-1/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聚丁烯-1(PB-1)具有“塑料黄金”的美誉,是一种典型的半结晶性高分子材料,具有复杂的结晶行为。与其他聚烯烃材料相比,PB-1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突出的抗蠕变性,抗冲击性,耐环境应力龟裂性,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以及耐热性,可以应用于管材和包装薄膜。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PB-1可以形成多种晶型。PB-1在从熔体降温结晶时会优先形成亚稳态的晶型,然后在室温下自发转化为热力学稳定的晶型Ⅰ。然而这个转化过程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材料的收缩变形,这大大地延长了 PB-1制品的生产周期,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与推广。聚丙烯(iPP)与PB-1进行共混不仅能加速晶型Ⅱ向晶型Ⅰ的转化,还能使PB-1在共混体系中直接结晶形成晶型Ⅰ’,为工业生产中避免缓慢的固态相转变及其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低成本的途径,同时iPP和PB-1都能结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PB-1/iPP成为聚合物结晶领域广受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以PB-1/iPP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以及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技术手段,对共混体系冷结晶行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只需共混少量iPP即可使PB-1主要形成晶型Ⅰ’的方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PB-1/iPP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 PB-1/iPP(90/10 w/w)共混体系,将其熔融后淬冷到低温Tl退火一段时间t后再升温到高温Th退火30 min,通过FTIR、DSC以及WAXD研究共混体系在两步法冷结晶过程中的结构演化,系统探索低温退火温度Tl、低温退火时间t以及高温退火温度Th对共混体系冷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加入的iPP组分含量较少,但是通过两步法冷结晶处理可以使PB-1直接形成晶型Ⅰ’;在低温退火过程中晶型Ⅱ的成核被抑制,使晶型Ⅰ’的成核占据优势,因而在随后的高温退火结晶生长中,晶型Ⅰ’成为主导晶型;我们认为这是因为iPP分子链在PB-1基体中分散,在淬冷后形成了受限结构,抑制了较大的PB-1晶型Ⅱ晶核的形成,有利于较小的晶型1’晶核的生长。2.分子量对PB-1/iPP共混体系冷结晶过程的影响以不同分子量的PB-1和iPP制备了一系列PB-1/iPP(90/10 w/w)共混样品,研究其冷结晶行为,发现降低两个组分的分子量都有利于晶型Ⅰ’的结晶而抑制晶型Ⅱ的结晶,尤其iPP的分子量对晶型Ⅰ’的含量影响更大,与最低分子量的iPP(12 kg/mol)共混的PB-1得到的晶型Ⅰ’相对含量均高达90-95%。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降低分子量提高了两个组分在熔融态的相容性,使iPP能够更好地在PB-1中分散,淬冷后形成更多更小的PB-1受限体系,增强了对晶型Ⅱ成核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更多的晶型Ⅰ’。3.PB-1/iPP共混冷结晶形成晶型1’的机理以不同比例的iPP或不结晶的无规聚丙烯(aPP)与PB-1共混,比较其冷结晶行为,发现在PB-1/iPP体系以晶型Ⅰ’为主导,且当iPP含量在30 wt%以上时只形成晶型Ⅰ’,而PB-1/aPP体系主要形成晶型Ⅱ,说明iPP晶体可以诱导晶型Ⅰ’成核,但是当PB-1/iPP中的iPP先结晶后再让PB-1冷结晶,却主要形成晶型Ⅱ而没有晶型Ⅰ’形成,说明受限结构缺失的条件下,iPP晶体也可以诱导晶型Ⅱ的成核。结合前两章的实验结果,说明PB-1在与iPP的共混体系中冷结晶形成晶型Ⅰ’的决定性因素是iPP对PB-1的空间限制,而先形成的iPP晶体也有助于晶型Ⅰ’的成核。

吕瑞华[7](2019)在《高分子结晶动力学的Flash DSC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结晶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其制品的使用性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结晶结构,包括其晶型、晶体形态以及结晶度等。除了热力学因素,高分子的结晶过程显着受到动力学因素的影响。高速芯片量热仪-Flash DSC具有试样用量少,超快速升降温速率以及超高的时间分辨率的特点,是适合于半结晶高分子的结晶和退火动力学的新型研究手段。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半晶高分子的结晶成核动力学和片晶生长动力学,以及高分子晶体退火和高分子总结晶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接下来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 Flash DSC的基本原理和在高分子结晶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得益于其超高时间分辨率和超快升降温速率的特点,Flash DSC可以精确控制样品的热历史,抑制升降温过程中初始晶体的结构重组,是研究高分子结晶动力学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三章,我们利用Flash DSC测量技术成功地揭示了不同分子量品种聚乙烯结晶动力学的细微差异,并将其与分子量相关联。相比于高密度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由于其较长的分子链以及长支化结构,产生严重的缠结效应,分子链松弛速度较慢,在异相成核温度区域内,表现出较快的总结晶速率,具有明显的结晶记忆效应。第四章,我们借助Flash DSC超快的降温速率(-4000Ks-1),研究了 Tm-Tg温度范围内添加成核剂TMC306的聚乳酸结晶动力学。在过冷度较低时(即接近Tm),TMC306能显着加速聚乳酸结晶,进一步表明高温结晶是由结晶成核控制的。有趣的是,添加成核剂后,聚乳酸在大过冷度下(接近Tg)依然表现出明显的结晶加速效应。这说明成核剂在低温区域也能够作为异相核诱发聚乳酸晶体生长。自成核实验也证实,较低的自成核温度也能提高聚乳酸大过冷度下的结晶速度。自成核温度显着影响其成核效果;温度越高,低温区成核效果越不明显。第五章,我们对聚乳酸多晶型及其高温转变进行了研究。根据结晶条件的不同,聚乳酸形成α’或α晶体。在高温α’会转变为α晶体。然而,其转变过程及相关机理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借助Flash DSC超快的升降温速率,抑制α’晶体在升温过程中的重组,将低温制备的α’晶快速升温到较高温度对其进行退火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其在较大温度范围内(132-152℃)退火转变行为。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低于140℃),α’-α晶的转变通过链段原位调整,即固相转变机理实现的。在较高的温度下(148℃以上),α’-α晶转变通过熔融重结晶实现的。而在中温度区间(140-146℃),既有固相转变也有熔融重结晶。α’和α晶体并没有晶型结构上本质的不同,只是分子链堆叠规整程度的不同。第六章,我们研究了硫脲(Thiourea)和聚氧化乙烯(PEO)混合物熔体结晶行为。硫脲和PEO共结晶形成复合晶体,其与PEO结晶相互竞争。我们采用Flash DSC研究其等温结晶动力学,发现复合晶体形成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且复合晶体早于纯PEO结晶。升温过程中,亚稳复合晶β在升温速率低时,经由熔融重结晶转变为更为完善的高熔点复合晶体体系玻璃化温度的降低和复合晶的生成有关。复合晶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与PEO晶体稳定共存。最后,我们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利用芯片扫描量热测量技术可以较为简便直观地研究半晶高分子结晶和退火动力学行为,对高分子结晶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深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胡存亮[8](2019)在《分子构象对聚乳酸结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分子结晶是分子链从无序状态到以独特的螺旋构象或zigzag构象单体单元为单位形成有序晶格的过程。由于高分子的高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高分子结晶仍然是世界难题之一。本论文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同步辐射广角X射线散射(SR-WAX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实验方法探究了分子构象对聚乳酸(PLA)结晶动力学行为和结晶结构的影响。PLA结晶动力学表现出的记忆效应是一种通过促进分子链段运动加快体系结晶的“自增塑”效应。同时,PLA熔融过程中,原晶区残留分子链段构象与非晶区分子链段构象为适应熔融温度形成动态“竞争”,这导致PLA熔体处于亚稳态并表现出异质性,进而于平衡熔点之上呈现记忆效应;PLA结晶过程中表现出Mpemba效应,是由体系在不同温度下形成的“预有序”局域结构尺寸效应和结晶过程中温度改变引起的分子构象调整所致。PLA样品在较低温度处理时形成尺寸较小的“预有序”局域结构,隶属于这些结构的分子链受限于尺寸效应运动缓慢,同时这些分子链构象接近样品处理温度所对应的热力学平衡分子链构象。在结晶过程中,分子链构象调整较大而且较慢,整体结晶动力学随之变慢;高温处理的PLA样品“预有序”局域结构尺寸较大,内部分子链段运动受限程度相对较低而整体运动性较好,在结晶过程中,这些分子链段调整自身构象较快,PLA结晶随之变快。PLA中δ(α’)和α晶型的成核和生长或相应中介相转变存在动力学差别,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结晶路径。同时,PLA中δ(α’)-α晶型转变是一种未达到临界片晶厚度的δ(α’)晶型熔融重结晶形成α晶型的热力学状态适应过程,并非是一种中介相或亚稳态晶相到稳定晶相的转变过程。因此,我们认为PLA中δ(α’)是一种独立于α的晶型,以“δ”命名比较合理。立构复合结晶(SC)和立构复合物构象对PLLA(PLLA-PDLA)/PDLA共混体系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由其自身动力学行为决定,而非简单的成核增强效应。在适宜SC和立构复合物构象形成温度下,SC和立构复合物构象快速形成并显着加快体系整体结晶动力学;反之,SC和立构复合物构象缓慢形成并抑制体系整体结晶动力学。

周培章[9](2019)在《聚丙烯用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开发一种新型聚丙烯用苯基取代二酰肼α成核剂。制备了 C2-C10二羧酸二苯基二酰肼化合物(DCDH-Ph-n,n=0-8)。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结构表征。研究C2-C10二羧酸二苯基二酰肼和基于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的α/β复合成核剂(α/β-NAs)对等规聚丙烯(iPP)结晶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首先,研究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的成核效果。其中,己二酸二苯基二酰肼(DCDH-Ph-4)、辛二酸二苯基二酰肼(DCDH-Ph-6)、壬二酸二苯基二酰肼(DCDH-Ph-7)、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DCDH-Ph-8)有较好的成核效果,能够使聚丙烯结晶温度提高9-12℃。基于此,研究添加浓度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影响。DCDH-Ph-4、DCDH-Ph-6、DCDH-Ph-7、DCDH-Ph-8 最佳添加浓度分别为 0.15wt%、0.1wt%、0.3wt%、0.06wt%。此时,改性聚丙烯结晶温度分别提高了 10.0℃、12.3℃、9.0℃、11.9℃。在熔融曲线中,163℃左右出现唯一特征峰;在X射线衍射谱图中,2θ=14.0°,16.7°,18.4°,21.0°和21.7°处出现相应的特征衍射峰,表明这些成核剂都是α成核剂。由于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成核剂,进一步研究了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与酰胺类、二元羧酸盐类、稀土类成核剂复合(DCDH-TMB、DCDH-WBG、DCDH-CaPi)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添加α/β复合成核剂DCDH-TMB、DCDH-WBG、DCDH-CaPi成核剂之后聚丙烯的结晶温度分别提高了 11.3℃、10.8℃、11.2℃。DSC 和 WAXD 计算结果表明,DCDH-TMB、DCDH-WBG、DCDH-CaPi 改性聚丙烯的β晶相对含量分别为0.4348、0.3713、<0.05和0.5121、0.4608、0.2519。此外,还探究不同降温速率和等温结晶温度对聚丙烯β晶相对含量的影响。可以发现,降温速度越快,β晶相对含量越高;等温结晶温度对不同α/β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影响不同。基于此现象,提出α/β复合成核剂晶体调控原则与方法。即各组分成核剂成核效率差别越小,竞争诱导iPP结晶越激烈,外部条件影响越大。采用Avarmi法描述苯基取代二酰肼和α/β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等温结晶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知,空白聚丙烯与DCDH-Ph-4、DCDH-Ph-6、DCDH-Ph-7、DCDH-Ph-8 和 DCDH-TMB、DCDH-WBG、DCDH-CaPi 改性聚丙烯的 Avrami 指数比较接近,说明晶体生长方式并没有改变,均为异相成核。iPP/DCDH-Ph-n结晶速度快慢排序为:iPP/DCDH-Ph-6≈iPP/DCDH-Ph-8>iPP/DCDH-Ph-7>iPP/DCDH-Ph-4。iPP/(α/β-NAs)结晶速度快慢的排序为:iPP/DCDH-TMB>iPP/DCDH-CaPi>iPP/DCDH-WBG。采用Caze法和Mo法描述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和α/β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利用Caze法分析,空白聚丙烯与DCDH-Ph-4、DCDH-Ph-6、DCDH-Ph-7、DCDH-Ph-8 和 DCDH-TMB、DCDH-WBG、DCDH-CaPi 改性聚丙烯的 Avrami 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成核剂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晶体生长方式。利用Mo法分析,同一相对结晶度下,空白聚丙烯所需降温速率远远大于改性聚丙烯所需的降温速率。iPP/DCDH-Ph-n 结晶速度快慢排序为:iPP/DCDH-Ph-6≈iPP/DCDH-Ph-8>iPP/DCDH-Ph-7>iPP/DCDH-Ph-4。iPP/(α/β-NAs)结晶速度快慢排序为:iPP/DCDH-TMB>iPP/DCDH-CaPi>iPP/DCDH-WBG。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何娟[10](2019)在《基于均苯三甲酰胺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聚丙烯中添加成核剂是改善其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成核剂在聚丙烯中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α晶型成核剂可显着改善聚丙烯的刚性,但会降低其韧性,而β晶型成核剂会显着改善聚丙烯的韧性,但刚性会略有降低,因此如何用Cα/β复合成核剂来调控聚丙烯刚性和韧性之间的关系成为聚丙烯改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以环己胺和均苯三甲酰氯为原料制备了均苯三甲酰三(环己胺)(BTA-99),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改性聚丙烯的结晶熔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BTA-99能明显提高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且只在163℃左右出现一个熔融峰,表明BTA-99是典型的α晶型成核剂。另外将BTA-99与三种不同的β晶型成核剂庚二酸钙(CaPi)、N,N’-二环己基对苯二甲酰胺(TMB-5)、稀土成核剂WBG-Ⅱ对比,采用Fillon方法分别研究了它们的成核效率,发现四种成核剂的成核效率顺序为WBG-Ⅱ>TMB-5>BTA-99>CaPi。将 BTA-99 分别与 TMB-5、CaPi、WBG-Ⅱ 以质量比为 1:4、1:3、2:3、1:1、3:2、3:1、4:1的比例混合,制备一系列复合成核剂(BxTy、BxCy、BxWy)。对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进行DSC测试,发现复合成核剂BxTy和BxWy改性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随着BTA-99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复合比为1:1和2:3时,复合成核剂BxTy和BxWy改性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分别达到最高值129.7℃和128.9℃;而BxCy改性聚丙烯结晶峰温度则一直增加,当复合比为4:1时,结晶峰温度最高为127.6℃。随后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法(WAXD)对系列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进行了晶型研究,结合Tumer-Jones公式计算各改性聚丙烯β晶相对含量发现:三种复合成核剂BxTy、BxCy、BxWy复合比分别为1:1、4:1、2:3时,改性聚丙烯中β晶相对含量分别达到最高值53.6%、10.4%和47.5%,这与DSC所得结果一致,由此可得三种复合成核剂BxTy、BxCy、BxWy的最佳复合比分别为1:1、4:1、2:3。对改性聚丙烯进行力学性能验证,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热变形温度等各项测试结果表明:具有最佳复合比的成核剂B1T1、B4C1、B2W3改性聚丙烯均能很好的提高聚丙烯的综合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不同性能之间的平衡,特别是B1T1,使得聚丙烯弯曲模量、拉伸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分别提升了 43.78%、9.52%和27.27%,热变形温度也提高了 45.15%,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复合成核剂。采用Caze法确定了复合成核剂B1T1、B4C1、B2W3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温速率Φ下,改性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都高于空白聚丙烯,并且随着Φ的增加,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由高变低,结晶峰宽逐渐增大。由Caze法计算的结晶峰温度与DSC实验所得基本相同可知Caze法的有效性。对改性聚丙烯非等温过程的成核机理进行研究表明:复合成核剂的加入改变了聚丙烯的晶体生长方式,使其由均相成核的多维球晶生长转变为异相成核的二或三维球晶生长,同时,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明显提高,半结晶时间显着降低,但是由于复合成核剂对聚丙烯分子链的阻碍作用,使得其并没有降低聚丙烯的结晶活化能,反而使得结晶活化能有所提高。

二、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环状降冰片烯共聚单元对聚1-丁烯共聚物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结晶高分子的多晶型
        1.1.1 多晶型行为
        1.1.2 高分子的晶相转变
    1.2 高分子材料的熔融
        1.2.1 高分子的熔融特性
        1.2.2 熔融记忆效应
        1.2.3 平衡熔点以上的记忆效应
    1.3 聚1-丁烯的多晶型及相转变
        1.3.1 PB-1 的多晶型结构
        1.3.2 PB-1 的晶型转变
        1.3.3 PB-1 结晶过程中form I'晶型的调控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提出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1-丁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多晶型行为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1-丁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合成
        2.1.2 分子结构信息的表征及物理性能
        2.1.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2.1.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共聚单元对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2.2.2 共聚单元对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2.2.3 共聚单元影响多晶型的机理
        2.2.4 共聚单元对固态相转变行为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1-丁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熔融记忆效应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信息
        3.1.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1.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初始熔融温度对降温结晶温度的影响
        3.2.2 共聚单元浓度对记忆效应的影响
        3.2.3 初始晶型对记忆效应的影响
        3.2.4 熔融温度对记忆效应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
        1.2.1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分类
        1.2.2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降解行为
        1.2.3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应用范围
    1.3 生物基聚合物材料
    1.4 聚乙醇酸
        1.4.1 聚乙醇酸的基本参数和性能
        1.4.2 聚乙醇酸的合成方法
        1.4.3 聚乙醇酸的应用领域
    1.5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1.5.1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基本参数和性能
        1.5.2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方法
        1.5.3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应用领域
    1.6 结晶动力学处理相关方程
        1.6.1 结晶度
        1.6.2 等温结晶过程的相对结晶度
        1.6.3 非等温结晶过程的相对结晶度
        1.6.4 横坐标变换
        1.6.5 Avrami方程
        1.6.6 Jeziomy方程
        1.6.7 Ozawa方程
        1.6.8 Mo方程
        1.6.9 Kissinger方程
        1.6.10 Hoffman-Weeks方程
        1.6.11 有效活化能程
    1.7 自成核与连续自成核退火
        1.7.1 热分级
        1.7.2 分步结晶
        1.7.3 自成核
        1.7.4 连续自成核退火
    1.8 选题意义及本论文研究内容
        1.8.1 选题意义
        1.8.2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聚乙醇酸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乙醇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2.3.2 聚乙醇酸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3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3.3.2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3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自成核和连续自成核退火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聚丁烯-1的结晶及晶型Ⅱ到Ⅰ转变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半晶聚合物结晶的成核和生长
        1.1.1 半晶聚合物的成核
        1.1.2 半晶聚合物的生长
    1.2 熔体记忆效应
        1.2.1 链缠结的影响
        1.2.2 有序片段的影响
        1.2.3 自成核的影响
    1.3 聚丁烯-1的结晶形态和结构以及晶型转变
        1.3.1 聚丁烯-1的晶体结构
        1.3.2 聚丁烯-1晶型Ⅱ到Ⅰ转变速率的影响因素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信息和制备方法
    2.2 实验表征测试手段
        2.2.1 差示扫描量热仪
        2.2.2 闪速扫描量热仪
        2.2.3 偏光显微镜
        2.2.4 广角X射线衍射
        2.2.5 红外光谱仪
第3章 聚丁烯-1的熔体结晶
    3.1 引言
    3.2 商业样品远超平衡熔点的记忆效应
        3.2.1 一定初始条件下的记忆效应
        3.2.2 成核密度的变化
        3.2.3 提纯样品的熔体记忆效应
        3.2.4 添加剂的影响
    3.3 低分子量聚丁烯-1的自成核效应
        3.3.1 低分子量聚丁烯-1的结晶性能和晶型转化速率
        3.3.2 低分子量聚丁烯-1自成核作用下的非等温结晶
        3.3.3 低分子量聚丁烯-1自成核作用下的等温结晶
    3.4 小结
第4章 聚丁烯-1的冷结晶
    4.1 引言
    4.2 等规聚丁烯-1的熔融结晶
    4.3 等规聚丁烯-1的冷结晶
        4.3.1 焓松弛
        4.3.2 松弛时间对冷结晶的影响
    4.4 冷结晶的成核优势
        4.4.1 升温过程中的成核
        4.4.2 在低于T_g的温度松弛过程中的成核
        4.4.3 活化能Arrhenius分析
    4.5 核的稳定性
    4.6 低分子量聚丁烯-1的冷结晶
    4.7 小结
第5章 低分子量聚丁烯-1的晶型转化
    5.1 引言
    5.2 单一温度退火下PB-L的最佳转化温度
    5.3 分步退火法下PB-L的转化
    5.4 分步退火法转化得到的晶型的特点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调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HAs概述
        1.2.1 PHAs的发展历史
        1.2.2 PHAs的结构与性能
    1.3 PHAs的多相态结构
        1.3.1 PHAs的结晶形态
        1.3.2 PHAs的晶体结构
    1.4 PHAs结晶的研究进展
        1.4.1 共聚改性
        1.4.2 自成核现象
        1.4.3 成核剂诱导结晶
        1.4.4 外场诱导结晶
        1.4.5 PHAs的结晶动力学
    1.5 PHAs的应用进展
        1.5.1 PHAs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5.2 PHAs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成核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PHBH超薄膜的制备
        2.2.4 PHBH/PHB共混物的制备
        2.2.5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BH球晶形貌分析
        2.3.2 PHBH结晶机理
        2.3.3 自成核诱导下PHBH超薄膜的结晶行为
        2.3.4 自成核诱导下PHBH/PHB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2.3.5 自成核诱导下PHBH/PHB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二酰胺基小分子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乙二酰胺基成核剂的制备
        3.2.4 PHBH/乙二酰胺基成核剂共混物的制备
        3.2.5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乙二酰胺基成核剂结构分析
        3.3.2 PHBH/OXAn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3.3.3 PHBH/OXAn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4 PHBH/OXAn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3.3.5 PHBH/OXAn共混物的晶体形貌
        3.3.6 OXAn在PHBH中的相分离行为
        3.3.7 PHBH/OXAn共混物的晶体结构
        3.3.8 OXAn诱导PHBH的成核机理
        3.3.9 PHBH/OXAn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剪切与成核剂共同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PHBH和 PHBH/OXA8共混物的制备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BH分子链取向和拉伸的临界剪切速率
        4.3.2 剪切温度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3 剪切速率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4 剪切时间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5 剪切作用对PHBH晶核密度的影响
        4.3.6 剪切与成核剂共同诱导PHBH的结晶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素大分子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NCC-g-PHBH纳米杂化物的制备
        5.1.4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1.5 表征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CC-g-PHBH纳米杂化物的表征
        5.2.2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5.2.3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5.2.4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
        5.2.5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亲疏水性能
        5.2.6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化石墨烯杂化物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GO-g-LAQ纳米杂化物的制备
        6.1.4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1.5 表征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GO-g-LAQ纳米杂化物的表征
        6.2.2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
        6.2.3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6.2.4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6.2.5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
        6.2.6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2.7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5)芳基杂环磷酸盐分子结构修饰及其诱导等规聚丙烯成核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涉及化合物名称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iPP成核剂
        1.2.1 山梨醇类成核剂
        1.2.2 AHPS类成核剂
    1.3 成核剂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1.3.1 iPP结晶结构及调控方法
        1.3.2 山梨醇类成核剂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1.3.3 AHPS成核剂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1.4 成核剂诱导iPP结晶成核机理进展
    1.5 选题目的与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原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与制备
        2.3.2 测试与表征
        2.3.3 结晶动力学
第三章 AHPS表征与分析
    3.1 引言
    3.2 AHP-H表征与分析
        3.2.1 AHP-H结构表征与分析
        3.2.2 AHP-H物性表征与分析
    3.3 AHP-Alk的表征与分析
        3.3.1 AHP-Alk结构表征与分析
        3.3.2 AHP-Alk物性表征与分析
    3.4 AHP-Pol表征与分析
        3.4.1 AHP-Pol结构表征与分析
        3.4.2 AHP-Pol物性表征与分析
    3.5 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表征与分析
        3.5.1 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结构表征与分析
        3.5.2 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物性表征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HPS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及机理
    4.1 引言
    4.2 AHP-Alk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4.2.1 AHP-Alk对iPP性能的影响
        4.2.2 AHP-Alk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4.3 AHP-Pol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4.3.1 AHP-Pol对iPP性能的影响
        4.3.2 AHP-Pol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4.4 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4.4.1 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对iPP性能的影响
        4.4.2 不同苯环取代基AHPS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4.5 AHP-Alk诱导iPP结晶成核机理
        4.5.1 AHP-Alk/iPP等温结晶动力学
        4.5.2 AHP-Alk/iPP等温结晶热力学
        4.5.3 AHP-Alk有效结晶成核诱导晶面计算与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L/AHP-Pol复配体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及机理
    5.1 引言
    5.2 AlkL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5.2.1 AlkL对iPP性能的影响
        5.2.2 AlkL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5.3 AlkL/AHP-AlOH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5.3.1 AlkL/AHP-AlOH对iPP性能的影响
        5.3.2 AlkL/AHP-AlOH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5.4 不同价态SL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5.4.1 不同价态SL对iPP性能的影响
        5.4.2 不同价态SL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5.5 不同价态SL/AHP-AlOH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5.5.1 不同价态SL/AHP-AlOH对iPP性能的影响
        5.5.2 不同价态SL/AHP-AlOH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5.6 NaL/AHP-Pol诱导iPP结晶成核作用
        5.6.1 NaL/AHP-Pol对iPP性能的影响
        5.6.2 NaL/AHP-Pol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5.7 NaL/AHP-AlOH复配体诱导iPP结晶成核机理
        5.7.1 NaL/AHP-AlOH复配体诱导iPP等温结晶动力学
        5.7.2 NaL/AHP-AlOH复配体诱导iPP结晶热力学
        5.7.3 NaL/AHP-AlOH复配体协同转化机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6)聚丁烯-1/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聚丁烯-1的介绍
        1.1.1 聚丁烯-1的化学结构
        1.1.2 聚丁烯-1的多晶体结构及晶型转化行为
        1.1.3 聚丁烯-1的物理机械性能
        1.1.4 聚丁烯-1的应用
    1.2 聚丁烯-1相转变及晶型调控的研究进展
        1.2.1 聚丁烯-1晶型转化行为的研究
        1.2.2 聚丁烯-1结晶过程中晶型Ⅰ'的结晶调控
    1.3 聚丁烯-1与聚丙烯共混研究进展
        1.3.1 聚丁烯-1与聚丙烯的混容性
        1.3.2 聚丁烯-1/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PB-1/iPP共混体系冷结晶行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PB-1和iPP样品的红外表征
        2.3.2 PB-1/iPP薄膜的两步法冷结晶过程
        2.3.3 低温退火温度T_l对晶型Ⅰ'结晶行为的影响
        2.3.4 低温退火时间t对晶型Ⅰ'结晶行为的影响
        2.3.5 高温退火温度T_h对晶型Ⅰ'结晶行为的影响
        2.3.6 PB-1/iPP薄膜冷结晶过程的原位FTIR及WAXD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分子量对PB-1/iPP冷结晶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纯PB-1和iPP样品的红外表征
        3.3.2 PB77K/iPP12K共混样品的冷结晶过程
        3.3.3 两步法冷结晶过程退火时间的选择
        3.3.4 FTIR表征分子量对共混体系冷结晶行为的影响
        3.3.5 WAXD表征分子量对共混体系冷结晶行为的影响
        3.3.6 DSC表征分子量对共混体系冷结晶行为的影响
        3.3.7 不同分子量共混体系低温退火过程动力学研究
        3.3.8 冷结晶样品室温下晶型转化行为
        3.3.9 iPP的含量对晶型Ⅰ'结晶的影响
        3.3.10 分子量对晶型Ⅰ'结晶过程的影响的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PB-1/iPP共混冷结晶形成晶型Ⅰ'的机理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纯PB-1、iPP及aPP样品的红外表征
        4.3.2 纯PB-1样品的冷结晶行为
        4.3.3 PB-1/iPP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
        4.3.4 PB-1/aPP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
        4.3.5 原位FTIR对冷结晶过程进行表征
        4.3.6 受限结构对PB-1/iPP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影响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高分子结晶动力学的Flash DS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高分子结晶动力学
    1.1 高分子成核动力学
        1.1.1 过冷度
        1.1.2 均相成核自由能位垒
        1.1.3 均相成核方式
        1.1.4 异相成核方式
        1.1.5 成核动力学
    1.2 高分子片晶生长动力学
        1.2.1 Lauritzen-Hoffman(LH)次级成核理论
        1.2.2 Sadler-Gilmer理论
        1.2.3 链内成核理论
    1.3 高分子片晶退火机理
        1.3.1 高分子片晶的亚稳性
        1.3.2 高分子片晶退火增厚
    1.4 高分子总结晶动力学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Flash DSC在高分子结晶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3 Flash DSC的发展
        2.3.1 Flash DSC的历史及发展
        2.3.2 Flash DSC测量原理
    2.4 Flash DSC在高分子结晶研究中的应用
        2.4.1 Flash DSC研究样品热历史
        2.4.2 Flash DSC研究成核和结晶
        2.4.3 Flash DSC研究高分子大过冷度下的结晶
        2.4.4 Flash DSC对高分子多重熔融峰的鉴定
        2.4.5 Flash DSC研究高分子晶体表面可逆熔融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结晶动力学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仪器和测量
        3.2.3 消除热历史实验
        3.2.4 获取样品初始结构信息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非等温实验
        3.3.2 等温结晶及退火
        3.3.3 等温结晶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成核剂的左旋聚乳酸结晶动力学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PLLA的分子量和等规度测试
        4.2.4 仪器和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核剂TMC对PLLA结晶的影响
        4.3.2 自成核实验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左旋聚乳酸低温结晶体的退火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样品制备
        5.2.3 实验仪器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LLA等温结晶制备α'晶体
        5.3.2 α'晶体在低温区(132-138℃)的退火行为
        5.3.3 α'晶体在中温区(140-148℃)的退火行为
        5.3.4 α'晶体在高温区(148-152℃)的退火行为
        5.3.5 α'晶体在全温度范围内(132-152℃)的退火机理
        5.3.6 初始α'晶对于退火过程中新生α晶形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氧化乙烯/硫脲复合晶结晶动力学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材料
        6.2.2 样品制备
        6.2.3 测试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热重分析
        6.3.2 FTIR表征熔体中的相互作用
        6.3.3 非等温结晶
        6.3.4 等温结晶
        6.3.5 Flash DSC研究PEO/硫脲熔融结晶—复合晶和PEO单独结晶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分子构象对聚乳酸结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分子链结构
        1.1.1 高分子构型
        1.1.2 高分子构象
    1.2 高分子基本相变
        1.2.1 高分子玻璃化转变
        1.2.2 高分子熔融
        1.2.3 高分子结晶
    1.3 高分子结晶经典理论
        1.3.1 Lauritzen-Hoffman表面成核生长模型
        1.3.2 失稳分解相分离结晶模型
        1.3.3 中介相多步生长结晶模型
    1.4 记忆效应和Mpemba效应
        1.4.1 记忆效应
        1.4.2 Mpemba效应
    1.5 计算机模拟在高分子结晶研究中的应用
    1.6 聚乳酸的晶型和晶型转变
        1.6.1 聚乳酸均聚物结晶
        1.6.2 聚乳酸共混体系结晶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和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聚乳酸
        2.1.2 试剂
    2.2 实验仪器
        2.2.1 剪切热台
        2.2.2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2.2.3 广角X射线衍射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5 同步辐射广角X射线散射
    2.3 数据分析
        2.3.1 DSC数据分析
        2.3.2 SR-WAXS数据分析
第3章 分子构象对聚乳酸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3.1 引言
    3.2 PLLA预处理和热分析
    3.3 PLLA沉积物的热性质和结晶结构
    3.4 PLLA结晶动力学研究
        3.4.1 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4.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5 不同温度熔融的PLLA结构
    3.6 FTIR在线观测PLLA等温结晶过程
    3.7 PLLA热处理和热分析
    3.8 PLLA结晶过程中的Mpemba效应
        3.8.1 等温冷结晶过程中的Mpemba效应
        3.8.2 非等温冷结晶过程中的Mpemba效应
        3.8.3 等温熔融结晶过程中的Mpemba效应
    3.9 不同温度热处理的PLLA结构
    3.10 Mpemba效应可能的内在机理
    3.11 小结
第4章 分子构象对聚乳酸结晶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PLLA热处理和SR-WAXS测试
    4.3 PLLA结构
    4.4 PLLA等温结晶
        4.4.1 PLLA80℃等温结晶
        4.4.2 PLLA90℃等温结晶
    4.5 PLLAδ(α’)独立晶型与中介相之争
    4.6 小结
第5章 分子构象对聚乳酸共混体系结晶结构和动力学的影响
    5.1 引言
    5.2 共混体系预处理和热分析
    5.3 共混体系等温结晶过程
        5.3.1 冷结晶过程
        5.3.2 熔融结晶过程
    5.4 共混体系非等温结晶过程
        5.4.1 冷结晶过程
        5.4.2 熔融结晶过程
    5.5 共混体系结晶结构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聚丙烯用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丙烯成核剂
        1.1.1 α成核剂
        1.1.2 β成核剂
    1.2 α/β复合成核剂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成核剂分子的设计和合成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2.5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1H-NMR)
        2.2.6 高分辨质谱(HRMS)
        2.2.7 成核剂的熔点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苯基取代二酰肼反应机理
        2.3.2 苯基取代二酰肼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试样准备
        3.2.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3.2.5 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成核效率的研究
        3.3.2 不同添加浓度苯基取代二酰肼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3.3.3 苯基取代二酰肼对聚丙烯晶体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的复合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与器材
        4.2.3 试样准备
        4.2.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4.2.5 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α/β复合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4.3.2 降温速率对β晶相对含量的影响
        4.3.3 等温结晶温度对β晶相对含量的影响
        4.3.4 α/β复合成核剂晶体调控原则与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苯基取代二酰肼及其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与器材
        5.2.3 试样的制备
        5.2.4 等温结晶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等温结晶动力学
        5.3.2 基于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等温结晶动力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苯基取代二酰肼及其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与器材
        6.2.3 试样的制备
        6.2.4 非等温结晶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改性聚丙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6.3.2 基于癸二酸二苯基二酰肼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等温结晶动力学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基于均苯三甲酰胺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丙烯成核剂研究进展
        1.1.1 α晶型成核剂
        1.1.2 β晶型成核剂
    1.2 均苯三甲酰胺类聚丙烯成核剂
    1.3 聚丙烯复合成核剂
        1.3.1 α晶型成核剂的复合
        1.3.2 β晶型成核剂的复合
        1.3.3 α晶型成核剂与β晶型成核剂的复合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单一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均苯三甲酰胺三(环己胺)的合成
        2.2.4 试样制备
        2.2.5 改性聚丙烯的DSC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一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结晶和熔融行为
        2.3.2 单一成核剂的成核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熔融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2.4 改性聚丙烯的DSC测试
        3.2.5 改性聚丙烯的WAXD测试
        3.2.6 改性聚丙烯的力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3.3.2 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WAXD分析
        3.3.3 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2.4 改性聚丙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DSC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4.3.2 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状降冰片烯共聚单元对聚1-丁烯共聚物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D]. 廖懿龙. 天津大学, 2020(02)
  • [2]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结晶动力学研究[D]. 车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聚丁烯-1的结晶及晶型Ⅱ到Ⅰ转变的机理[D]. 刘佩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调控及性能研究[D]. 徐鹏武. 江南大学, 2019(05)
  • [5]芳基杂环磷酸盐分子结构修饰及其诱导等规聚丙烯成核机理的研究[D]. 张凯. 贵州大学, 2019(05)
  • [6]聚丁烯-1/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冷结晶行为研究[D]. 钟振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高分子结晶动力学的Flash DSC研究[D]. 吕瑞华. 南京大学, 2019(01)
  • [8]分子构象对聚乳酸结晶影响的研究[D]. 胡存亮. 天津大学, 2019(06)
  • [9]聚丙烯用苯基取代二酰肼成核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周培章.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均苯三甲酰胺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性能研究[D]. 何娟.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等规聚丙烯自成核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