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胃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一、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炜,崔红元,李子建,刘承宇,韦军民[1](2021)在《肠内营养粉剂对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生命质量。国内外临床指南建议对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前施行早期以口服营养补充为主的营养支持治疗, 以减少营养不良风险。肠内营养粉剂是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病人围手术期的主要营养支持方法。目前众多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 但近期结局指标分析不全面, 且目前尚无关于中国病人的汇总分析结果。笔者查阅相关文献, 采用Meta分析评价肠内营养粉剂对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程璐[2](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张泽[3](2021)在《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搜集近三十年来发表的关于经方、时方内服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术后并发症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对文献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探索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并且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由高频中药白术、枳实组成的经方枳术汤治疗胃癌可能作用的靶点与通路,为临床合理选方用药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近三十年所发表的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使用EXCEL对纳入文献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分析,使用SPSS18.0、SPSS Modeler18对高频药物进行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探求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枳术汤治疗胃癌的相关靶点与可能的作用通路。结果:1本研究纳入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文献61篇,涉及方剂共42首,含经方18首,时方24首。其中Ⅱ级39篇,Ⅲ级10篇,Ⅴ级12篇。发表时间在1988-2020年之间。涉及胃癌术后并发症6个,分别为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肠梗阻、疲劳综合征、梗阻性黄疸、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胃瘫综合征时,可应用半夏类方、大黄类方、干姜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倾倒综合征时,可应用半夏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时,可应用大黄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疲劳综合征时,可应用干姜类、石膏类、熟地类、半夏类为主的方剂;治疗梗阻性黄疸、胆汁反流性胃炎时,可应用柴胡类方。在治疗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时,可应用以干姜类、石膏类、熟地类、半夏类为主的方剂,例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竹叶石膏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半夏厚朴汤等。2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共涉及中药115味,用药次数为542次,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使用频次较高的前四位药依次是甘草、半夏、白术、茯苓。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高频药物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在研究中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半夏;甘草、白术;甘草、茯苓(2)茯苓、白术、甘草(3)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茯苓;白术、甘草、半夏、茯苓。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党参(2)茯苓→白术and甘草;白术→茯苓and甘草(3)甘草→干姜and党参and半夏;半夏→干姜and党参and甘草;党参→干姜and半夏and甘草。治疗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陈皮;甘草、茯苓;甘草、半夏(2)甘草→陈皮and茯苓(3)茯苓→党参and白术and陈皮;甘草→党参and白术and茯苓等。治疗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白术;甘草、茯苓;白术、茯苓(2)茯苓→陈皮and白术;白术→党参and陈皮(3)白术→人参and茯苓and甘草;茯苓→人参and白术and甘草。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大黄、厚朴;枳实、大黄;枳实、厚朴(2)枳实→大黄and厚朴;大黄→厚朴and枳实;厚朴→大黄and枳实(3)枳实→芒硝and大黄and厚朴;厚朴→芒硝and大黄and枳实;大黄→芒硝and厚朴and枳实。通过聚类分析,将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不良反应的高频药物分为8类。4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共收集到枳术汤有274个化学成分靶点,1611个疾病相关基因,枳术汤与胃癌共有67个相同靶点,PPI网络图显示AKT1、TP53、CASP3、MAPK1、MAPK3、VEGFA、JUN等为联系最多的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出1166个生物过程、62个分子功能、256个细胞成分,KEGG信号通路富集主要涉及157条通路。结论:1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可以不受手术方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限制自由选方用药。半夏类方、大黄类方、干姜类方、熟地类方、石膏类、柴胡类方可用于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2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主要是甘草、茯苓、白术、半夏。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高频药物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最强的药对、角药、四种药物均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的。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最强的药对、角药、四种药物均是以大承气汤为基础的。4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聚类分析显示以甘草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经方和六君子汤等时方可用于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5枳术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调节AKT1、TP53、CASP3、MAPK1、MAPK3、VEGFA、JUN、TNF等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以及前列腺癌、膀胱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肺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相关通路等信号通路。其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化学应激反应、细胞化学压力反应、活性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腺发育等有关。

夏兆立[4](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临床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吻合口漏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7长海医院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生吻合口漏和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吻合口漏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以期帮助临床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同时对815例资料按是否行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1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34例(4.18%)。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BMI、低蛋白血症(<35g/L)、合并肺功能障碍(FEV1<70%或肺活量<80%)、手术时间(≥240min)、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等因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合并肺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是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这四个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及风险预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0.76;95%可信区间,0.68-0.84)。按是否置空肠营养管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准确评估TNM分期、术中预防性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预测性能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能使患者在术后营养支持、加快术后恢复、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获益。

蒋璐剑[5](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6](2020)在《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使用口服营养补充的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提出

杨丽惠[7](2020)在《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以胃肠排空障碍为主的疾病,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以胃肠道手术为主,部分妇科手术后也可出现。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类疾病一旦发生,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机制尚不明确,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营养支持、促胃肠动力药、对症处理等,但多数治疗都存在不良反应且疗效有限,存在局限性,这种单一的防治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安全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早日恢复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当前,大量研究报道中医药在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疗效显着且经济安全,其以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合治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针灸作为外治法之一,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通过经络系统发挥疗效,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疗简便效廉,安全副作用少、历史悠久,探究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疗效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科室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穴位促进胃肠蠕动、胃电活动相关。脑肠肽是近年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相关文献报道胃癌术后出现的脑肠轴功能失调、脑肠肽分泌紊乱可能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本科室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与脑肠肽水平的关系和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相关脑肠肽的调节作用,以阐明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和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胃促生长素(Ghrelin)三种脑肠肽水平,研究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之间关系;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疗效和可能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实验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将SD大鼠108只,雌雄各半,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84只大鼠造模,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电针组,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并予以电针干预,每次20min,每日1次,共12天;多潘立酮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溶液灌胃,每日一次,连续12天;正常组、假手术、模型组每日捆绑固定20min,连续干预12天。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活动度。第12天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予以酚红灌胃、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取出胃、小肠、下丘脑组织,测量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大鼠GAS、MTL水平,选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1行为学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正常;造模后,相比正常组大鼠,造模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扎堆、蜷缩,活动度减少;干预治疗后,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大鼠精神状态均较前明显好转,活动度明显增加。1.2体重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体重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体重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与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体重方面多潘立酮组与电针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1.3进食量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进食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造模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三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2.胃排空率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胃排空率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小肠推进率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小肠推进率方面,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和电针组在大鼠小肠推进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GAS和MTL水平4.1血清GAS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AS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GAS水平均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血清MTL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TL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MTL水平均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自表达水平5.1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多潘立酮组、电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2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以电针为干预因素,以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为干预对象,选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物,根据造模后大鼠行为学方面变化、体重下降、进食量减少、胃排空减慢指标判断造模大鼠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疾病模型;经干预后,模型组大鼠血清GAS、MTL、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模型大鼠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AS、MTL、Ghrelin这三种脑肠肽水平分泌下降相关。2.经治疗后,发现电针及多潘立酮均可促进模型大鼠胃排空、促进胃肠动力,升高模型大鼠血清GAS、MTL水平,上调模型大鼠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表明电针和多潘立酮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与上调这三种脑肠肽水平有一定关系;另在胃排空率、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电针组优于多潘立酮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在促进胃排空和上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且电针较多潘立酮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小,因此,值得推荐电针作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3.本研究表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水平异常具有一定关系,电针和多潘立酮可能通过调节异常脑肠肽水平,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王晓阳[8](2020)在《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为改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12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肠内营养乳剂瑞代,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八珍汤,持续观察两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清前白蛋白、免疫指标(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CD4+/CD8+)、C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血清前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7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前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CRP水平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前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CD4+/CD8+、CRP水平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免疫指标的改善、炎症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疗效明显,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王慧[9](2020)在《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现状,探索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对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为进一步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样选取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食管癌围手术期接受免疫营养支持的18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lavien-Dindo并发症评价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管理,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免疫营养成份的单因素分析免疫营养支持时机:纳入本研究176名病人均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其中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免疫营养支持61例,占34.6%;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115例,占65.4%;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在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各方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途径:本研究176名病人均应用肠外营养(PN)途径行免疫营养支持,其中57.4%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口服营养补充(ONS),42.6%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管道喂养(TF);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在术前梗阻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病理类型、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成份:本研究176名病人所用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居多,共96例,占54.5%;其次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共38例,占21.6%;第三位为应用复合辅酶,共33例,占18.8%;联合应用病人较少,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5例,占2.8%,应用复合辅酶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4例,占2.3%。免疫营养支持成份在月收入、术前梗阻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年龄、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术式、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为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197,回归系数分别为1.775、-0.184,P<0.05),开胸手术、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为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296,P<0.001)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95,P=0.013)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术后住院时间。3.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为总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203,回归系数分别为1.318、-1.714、0.486,P<0.05),高龄、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途径为病人总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171,P=0.031)与总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223,P=0.005)与总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总住院时间。4.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ics回归模型:R2=0.236,纳入模型中的年龄(OR=1.365,P<0.05)、受教育程度(OR=0.973,P<0.05)、营养风险(NRS)评分(OR=0.113,P<0.05)、免疫营养治疗途径(OR=1.662,P<0.05)与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龄、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术前即存在营养风险、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为食管癌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32,P=0.022)与术后并发症存在正相关。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1.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主要包括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目前大部分食管癌手术病人仍仅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主要为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及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PN+ONS为目前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主要支持途径,术前梗阻程度影响免疫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且单一应用者比例高于联合应用者,术前梗阻程度、月收入影响制剂的选择。2.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影响食管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较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宫兆倩[10](2020)在《健脾化瘀方对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评价健脾化瘀方对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探究常规西医治疗加健脾化瘀方中西医联合对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治疗的优势,以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外科手术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及推广。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入住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普通外科病房中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抗感染、补液和营养支持等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脾化瘀方。两组的观察疗程均设定为5天,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前及术后第3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住院天数以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等情况,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第3天WBC计数和住院天数比较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术后第1天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以及恶心呕吐中医证候单项评分比较中,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在术后第3、第5天中医证候总评分以及恶心呕吐中医证候评分以及术后第1、第3、第5天腹痛、腹胀、神疲乏力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中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达到100%,其中试验组治愈率为26.67%,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3.33%,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显效率为73.33%,有效率为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健脾化瘀方整体上来说可明显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的应用及推广。

二、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方药规律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经方枳术汤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基本情况
        (二) 纳入标准
        (三) 研究对象分组
        (四) 排除标准
        (五) 围手术期处理
        (六) 手术方法
        (七) 数据来源
        (八) 观察指标
        (九) 吻合口漏的诊断标准
    二、统计分析
        (一) 临床特征描述
        (二) 危险因素分析
        (三) 列线图的建立
        (四) 列线图的验证
第3章 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
    四、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
    五、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病例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围手术阶段的营养支持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7)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胃癌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 胃癌和胃癌术后并发症
        3. 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二、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认识
        2. 中医药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1.3 所需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治疗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体重和进食量)
        4.2 对各组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
        4.3 对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4.4 对各组大鼠血清GAS、MTL水平的影响
        4.5 对各组大鼠胃及下丘脑组织Ghrel 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命名
        5.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
        5.3 选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意义
        5.4 腧穴处方选用原则
        5.5 选用多潘立酮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原因
        5.6 检测指标选择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分析
        5.7 脑肠肽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
        5.8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选择
    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2.研究设计
        2.1 试验设计及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内容
        3.1 一般内容
        3.2 实验室指标及临床并发症
    4.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基线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检验分析
    3.疗效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3水平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4水平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A水平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M水平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G水平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 CD4+/CD8+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后 CRP 水平比较
        3.9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及分析
    1.本研究结果分析
    2.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1 流行病学研究
        3.2 危险因素
        3.3 发病机制
    4.本课题立论依据
        4.1 中医选方依据
        4.2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
    5.选题特色
    6.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9)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相关概念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调查方法
    4.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5.伦理学原则
    6.质量控制
    7.技术路线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及临床结局资料
    3 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临床结局的相关分析
讨论
    1 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免疫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相关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及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
    附录3 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系统分级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健脾化瘀方对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中止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试验人群基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指标
        4.4 评价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2 中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3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 西医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肠内营养粉剂对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 朱明炜,崔红元,李子建,刘承宇,韦军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1)
  • [2]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D]. 张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D]. 夏兆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使用口服营养补充的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07)
  • [7]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D]. 杨丽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八珍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瑞代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D]. 王晓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王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健脾化瘀方对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D]. 宫兆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胃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