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孔”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锁孔”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一、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毛云飞[1](2021)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GOS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朱卿,陈爱林,戴纯刚,曹栋栋,吴涛,吴垚,兰青[2](2021)在《瘤夹打磨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瘤夹打磨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在手术中采用瘤夹打磨技术进行个体化瘤夹重塑。手术后1周内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估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的夹闭情况。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27例患者共有3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23个,未破裂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9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9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9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17例,经半球间锁孔入路1例。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均夹闭满意,无明显动脉瘤残留。出院时恢复良好25例,轻度残疾2例。随访3~36个月,均无再出血和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瘤夹打磨技术简单、有效,可弥补锁孔入路下手术自由度的限制,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岳学智[3](2020)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岩斜区脑膜瘤为起源自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较难达到全切效果。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关键,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有手术路径短、开颅操作较简单等优势,但对肿瘤暴露不够充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经典颞下入路基础上提出了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该切口入路手术操作简单,于硬脑膜下操作,不易损伤岩浅大神经,考虑有一定应用价值。目的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患者52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传统组(n=31,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改良组(n=21,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肿瘤切除程度、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等。结果1.改良组手术时间(3.53±0.27)h、术后住院时间(7.05±0.79)d短于传统组手术时间(4.07±0.46)h、术后住院时间(7.63±0.81)d,改良组术中出血量(375.26±32.79)m L、输血量(187.95±20.16)m L、住院费用(1.81±0.19)万元,较传统组出血量(418.15±39.41)m L、术后住院时间(326.45±34.98)m L、住院费用(1.96±0.24)万元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2.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改良组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与静脉结构的体积[(4.83±0.52)cm3、(2.26±0.27)cm3、(0.48±0.06)cm3]及在内听道上壁、耳蜗内上壁、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的残余骨质厚度[(1.05±0.14)mm、(1.13±0.14)mm、(1.26±0.15)mm]均少于传统组[(8.34±0.89)cm3、(3.64±0.39)cm3、(1.23±0.16)cm3]、[(2.20±0.27)mm、(2.84±0.29)mm、(3.12±0.35)mm](P<0.05),改良组显露中上斜坡与海绵窦后外侧壁的体积[(1.54±0.19)cm3、(1.35±0.16)cm3]均较传统组[(1.23±0.16)cm3、(1.19±0.14)cm3]多(P<0.05),两组含脑神经体积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改良组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V级切除0例,传统组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3例,两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改良组术前、手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改良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NIHSS评分[(10.08±1.15)分、(8.79±0.92)分、(7.64±0.87)分]及CSS评分[(11.33±1.26)分、(9.03±0.97)分、(8.10±0.91)分]均低于传统组[(11.78±1.26)分、(9.03±0.95)分、(8.72±0.94)分]、[(13.75±1.49)分、(10.24±1.16)分、(9.13±0.95)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6.术后3个月内,改良组并发颅内感染2例(9.52%),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发生,传统组并发脑脊液漏3例(9.68%)、颅内感染5例(16.13%)、皮下积液8例(25.81%),改良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改良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KPS评分[(73.15±7.49)分、(81.36±8.27)分、(85.49±8.62)分]均较传统组[(65.12±6.64)分、(74.19±7.52)分、(79.41±7.96)分]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传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可充分暴露,扩大操作空间,且手术路径短,而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开颅操作更简单,可解决传统入路下创伤较大、住院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尤其在显露中上斜坡、海绵窦后外侧壁方面有更好效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生活质量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陆黎春[4](2020)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苏大附一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7例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9例患者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术后一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前交通动脉瘤闭合情况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切口及骨瓣大小和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内经头颅CT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76.72±43.16)分钟、住院时间(15.13±5.31)天、术中输血2例、切口长度(9.94±1.69)厘米、骨瓣大小(13.73±2.99)平方厘米、住院费用(61826.87±8983.96)元、去骨瓣率0%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219.43±58.94)分钟、住院时间(17.00±5.88)天、术中输血11例、切口长度(16.68±2.70)厘米、骨瓣大小(46.81±25.95)平方厘米、住院费用(67041.00±9225.69)元、去骨瓣率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为(3.92±0.63)分;对照组患者GOS评分为(2.78±0.47)分。GO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精力(Vitality,VT)、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以及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院时PF、RP、BP、GH、VT、SF、RE以及MH评分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脑积水、颅内感染、癫痫、脑脊液漏、面神经损伤、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14/47)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相对于翼点入路手术,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输血,切口较小,具备了有效性、安全性,相比更突出了微创性②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相对于翼点入路来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康复效果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好。③眶上外侧入路适应于Hunt-Hess为Ⅰ-Ⅲ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

高贻宽[5](2020)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颅手术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如何减小开颅手术带来的伤害、寻求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热点,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优化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通过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以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分析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特征;2、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医院影像PACS系统内筛选的100例副鼻窦薄层CT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额窦的结构特点、额窦气化分度、气化体积进行研究,进而科学掌握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特征;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经高年资手术医师在术前判断既能经翼点入路手术又能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手术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序号随机分为翼点入路组(简称翼点组)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组(简称微骨窗组),每组患者各30例。翼点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微骨窗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在术前、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对瘤颈进行精准夹闭;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解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分析(1)尸头灌注良好,标本模型得以构建;(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颞肌的切开长度短、剥离程度小、入路位置基本不会引起额窦意外开放、不需要去除蝶骨嵴;(3)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均能良好地显露鞍区及周围结构;(4)三种不同的入路方式所显露的血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A2: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2: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显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翼点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眶上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8项,额外侧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2.额窦的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1)额窦的大小:左侧额窦的长度为(1.42±0.36)cm,宽度为(0.92±0.23)cm,右侧额窦的长度为(1.44±0.31)cm,宽度为(0.95±0.29.)(2)额窦的气化分度:左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21例(21.0%),Ⅱ度额窦49例(49.0%),Ⅲ度额窦30例30.0%);右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47例(47.0%),Ⅱ度额窦45例(45.0%),Ⅲ度额窦8例(8.0%)。(3)额窦气化容积:男性左侧额窦容积为(4.52±2.08)ml,右侧为(4.13±1.96)ml;女性左侧额窦容积为(2.68±1.76)ml,右侧为(2.52±1.82)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额窦是副鼻窦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腔体,变异类型较为复杂,形态各异,额窦缺失及额窦气化过度均属于额窦发育异常,不同个体间额窦结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体左右两侧的额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额窦CT影像能准确地反映额窦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异程度等解剖特征,通过术前详细阅读患者额窦CT影像,能在设计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方案时,有效避开额窦、减少额窦意外开放风险。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年龄、男女比例、瘤体直径、瘤体指向等)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翼点组的手术时间为(95.23±2.05)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为(55.18±3.12)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翼点组中的出血量为(170.12±5.12)ml,微骨窗组中的出血量为(61.81±4.28)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翼点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8±1.15)万元,微骨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2±1.23)万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12±3.42)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9±3.28)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翼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翼点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6.6%;微骨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颞肌萎缩,所占比例为3.3%,微骨窗组中无颞肌萎缩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翼点组及微骨窗组均无脑脊液漏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微骨窗组中无动脉瘤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翼点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36.7%,微骨窗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所占比例为16.7%,微骨窗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Fisher分级为Ⅲ级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翼点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6.7%,微骨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96.7%。微骨窗组的预后效果明显高于翼点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学结构复杂,位置深、周围神经血管多,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是一种良好的入路形式,解剖显露良好,对机体创伤小。通过采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可重建额窦、蝶骨嵴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立体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额窦及重要神经血管,使术中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动脉瘤颈夹闭更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栋梁,宋海栋,刘波,武广永,焦风,刘如恩[6](2020)在《耳后直切口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耳后直切口锁孔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cerebellar pontine angle,CPA)区肿瘤的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2019年4月我科对52例CPA区肿瘤采用耳后直切口锁孔,经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硬膜间断缝合后用人工硬膜覆盖,小骨瓣复位,术中全程行面、三叉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肿瘤全切除50例(96. 2%),次全切除1例(1. 9%),1例表皮样囊肿因向鞍区生长,一期行翼点开颅全切肿瘤。26例听神经瘤面神经功能保留率61. 5%(16/26)。26例听神经瘤术前尚存在听力20例,术后听力保留10例;其余26例术后听力下降3例(11. 5%)。52例随访3~31个月,中位数16个月,无肿瘤复发,无新发并发症。结论耳后直切口锁孔切除CPA区肿瘤安全可行、微创,值得推广。

邓昭健,蒋其俊,甘正凯[7](2019)在《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眉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20例为观察组,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经冠状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1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肿瘤切除完整、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野暴露程度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输血例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颅咽管瘤全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头痛、内分泌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嗅觉障碍、视力减退、多尿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经眉弓入路锁孔显微技术治疗颅咽管瘤,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脑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治疗费用、输血例数较少,头痛、内分泌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刘骥[8](2019)在《眶上外侧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与分析眶上外侧与翼点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各种相关数据,为临床工作在术式选择方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3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5例)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B组(38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GOS评分等,最后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数据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unt-Hess分级,眶上外侧入路患者Ⅰ-Ⅱ级32例,Ⅲ级3例,翼点入路患者Ⅰ-Ⅱ级28例,Ⅲ级10例。对于改良Fisher分级,眶上外侧入路患者Ⅰ-Ⅱ级28例,Ⅲ级7例,翼点入路患者Ⅰ-Ⅱ级29例,Ⅲ级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骨瓣面积明显更小(P<0.05)。A组与B组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颞浅动脉损伤、脑脊液漏、颞肌萎缩发生率均显着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状态率均为0。【结论】(1)与翼点入路方式相比,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骨瓣面积明显更小,更符合“微创”理念。(2)与翼点入路相比,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适合推广使用。(3)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中,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高效、安全,有利于患者康复,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合理的选择。

周勇[9](2019)在《眉弓锁孔和Dolenc入路对前床突显露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通过眉弓锁孔入路去除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ACP)显露鞍旁间隙周围结构的可行性方法。2.观察并测量ACP磨除后的鞍旁间隙周围三角,并确定该区域神经血管和解剖结构的位置、相邻关系和可行的操作间隙及范围。3.将眉弓锁孔入路与Dolenc入路显露的鞍旁间隙周围三角进行比较,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1模拟眉弓锁孔入路使用红蓝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研究ACP硬膜外磨除的方法,以及ACP磨除后暴露的鞍旁间隙周围三角的范围,并测量手术所涉及到的重要结构。2模拟Dolenc入路使用显微镜在尸头标本另一侧模拟Dolenc入路,研究经硬膜外磨除ACP及视柱后鞍旁间隙周围三角的暴露范围,并测量手术所涉及到的重要结构。3统计方法测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暴露眶脑膜韧带需磨除的蝶骨嵴范围(见图1表1)(1)眶脑膜韧带内侧位于经眶上孔下缘平行于矢状面的直线与蝶骨嵴相交处,外侧与眶上裂(fissura orbitalis superior,SOF)外侧角相对应,距离眶上孔下缘(A线)约(48.34±1.51)mm。(2)SOF最远侧与眶上孔下缘颅骨外板处间的距离(B线)约(46.92±1.53)mm。(3)外直肌嵴与眶上孔下缘颅骨外板处间的距离(C线)约(55.70±1.19)mm。(4)SOF最远侧与外直肌嵴间的距离(D线)约(17.85±1.16)mm。(5)视神经管(optic canal,OC)眶口与外直肌嵴间的距离(E线)约(10.24±0.33)mm。(6)OC眶口与SOF最远侧间的距离(F线)约(17.59±1.13)mm。2.眶上孔下缘颅骨外板处及翼点至ACP距离(见图1表1)(1)眶上孔下缘至ACP的距离(G线)约(62.85±4.56)mm(2)翼点至ACP的距离(H线)约(50.42±2.58)mm3.Dolenc入路硬膜外磨除ACP范围及磨除后增加的手术操作范围(见表2)(1)磨除范围:以蝶平面后侧垂直平面为基础,可安全移除的ACP长约(9.59±0.18)mm,宽约(12.33±0.15)mm,厚约(5.27±0.23)mm。(2)磨除后增加的术野范围:视神经(optic nerve,ON)长度:磨除ACP前(8.66±0.47)mm,磨除ACP后(20.00±0.86)mm。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长度:磨除ACP前(9.64±0.28)mm,磨除ACP后(13.58±0.52)mm。ICA与ON(Ⅱ间隙)间的宽度:ACP磨除前(4.47±0.65)mm,ACP磨除后(11.57±1.34)mm。ICA与Ⅲ.N间的宽度:ACP磨除前(6.84±0.83)mm,ACP磨除后(9.25±0.95)mm。磨除ACP前后视神经增加的暴露长度和Ⅱ间隙增加的宽度,P<0.05,磨除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磨除ACP前后ICA的暴露长度以及ICA与Ⅲ.N间的宽度没有明显增加,P>0.05,磨除前后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CP磨除后鞍旁间隙解剖三角的大小范围(见表3)(1)Dolenc入路(1)外侧三角(lateral triangle):内侧边为下颌神经V3,长约(5.47±1.30)mm,外侧边为上颌神经V2,长约(11.32±1.16)mm,基底边为圆孔与卵圆孔的连线,长约(11.72±0.98)mm。(2)前外侧三角(Mullan三角):内侧边为眼神经Ⅴ1,长约(12.97±1.26)mm,外侧边为上颌神经Ⅴ2,长约(7.80±1.30)mm,基底边为眼神经Ⅴ1入SOF处与圆孔FR的连线,长约(5.14±1.44)mm。(3)前内侧三角(Dolenc三角):内侧边为视神经Ⅱ.N,长约(9.63±1.13)mm,外侧边为动眼神经Ⅲ.N,长约(10.49±0.88)mm,基底边为OC眶内口和动眼神经Ⅲ.N入鞍旁间隙处的连线,长约(8.93±0.80)mm。(4)旁内侧三角(Paramedial triangle):内侧边为动眼神经Ⅲ.N,长约(10.62±0.68)mm,外侧边为滑车神经Ⅳ.N,长约(11.13±0.99)mm,基底边为动眼神经Ⅲ.N与滑车神经Ⅳ.N入鞍旁间隙处的连线,长约(6.26±0.82)mm。(5)Parkinson三角:内侧边为滑车神经Ⅳ.N,长约(11.11±0.98)mm,外侧边为眼神经Ⅴ1,长约(12.80±0.73)mm,基底边为滑车神经Ⅳ.N入硬膜处与三叉神经Ⅴ.N入Meckel’s囊处的连线,长约(7.28±0.81)mm。(2)眉弓锁孔入路(1)前内侧三角(Dolenc三角):内侧边为视神经Ⅱ.N,长约(8.52±1.12)mm,外侧边为动眼神经Ⅲ.N,长约(9.11±1.08)mm,基底边为OC眶内口和动眼神经Ⅲ.N入鞍旁间隙CS处的连线,长约(7.29±0.92)mm。(2)旁内侧三角(Paramedial triangle):内侧边为动眼神经Ⅲ.N,长约(9.95±0.78)mm,外侧边为滑车神经Ⅳ.N,长约(10.73±0.83)mm,基底边为动眼神经Ⅲ.N与滑车神经Ⅳ.N入鞍旁间隙处的连线,长约(5.96±1.00)mm。(3)Parkinson三角:内侧边为滑车神经Ⅳ.N,长约(10.69±1.11)mm,外侧边为眼神经Ⅴ1,长约(11.62±1.27)mm,基底边为滑车神经Ⅳ.N入硬膜处与三叉神经Ⅴ.N入Meckel’s囊处的连线,长约(6.55±1.42)mm。结论:1.ACP磨除是手术治疗中央颅底病变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对于鞍区和鞍旁病变。在实际手术中,磨除ACP可在直视下行手术操作,增加操作空间,既有利于鞍区病变的切除,也能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通过本研究5例10侧尸头标本的探讨,已证明经眉弓锁孔入路磨除ACP的方法切实可行。3.可通过眶上孔定位眶脑膜韧带位置。4.眉弓锁孔入路对鞍旁间隙上壁的三角能够达到与Dolenc入路相近的显露效果。眉弓锁孔入路对鞍旁间隙外侧壁的三角显露较差,仍需进一步研究手术操作方法或改进手术器械。

卢乐年,许小兵,骆实,郑大海,容耔耘,林发牧,柯以铨[10](2018)在《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内镜组(35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锁孔组(27例)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术前、术后7 d GCS评分变化;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2组的预后情况。结果内镜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短于锁孔组,术中失血量少于锁孔组,血肿清除率高于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锁孔组(5.71%vs. 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内镜组GCS评分等级优于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镜组预后效果优于锁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锁孔显微手术相比,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可缩短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低。

二、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动脉瘤患者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GOS评分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结构
    3.2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3.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手术预后情况
    3.4 手术时机的选择
    3.5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的常用手术入路
    3.6 常用手术入路对比
    3.7 眶上外侧入路的适应症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前交通动脉瘤及微骨窗入路相关简介
    1.1 前交通动脉瘤
        1.1.1 前交通动脉瘤定义特征
        1.1.2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1.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诊断
        1.1.4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1.5 显微手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1.1.6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1.2 微骨窗入路手术
        1.2.1 微骨窗入路简介
        1.2.2 微骨窗入路的分类
        1.2.3 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简介
    1.3 讨论
二、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2 结果
        2.2.1 尸头灌注结果
        2.2.2 手术入路对比
        2.2.3 颞肌切开长度
        2.2.4 颅底显露范围
        2.2.5 血管显露长度分析
        2.2.6 手术显露分级
    2.3 讨论
三、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额窦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扫描
        3.2.2 额窦气化分度
        3.2.3 额窦气化腔容积
        3.2.4 额窦的结构
        3.2.5 额窦CT影像
    3.3 讨论
四、3D-Slicer 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手术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1.5 观察指标
    4.2 结果
        4.2.1 基本信息
        4.2.2 手术时间
        4.2.3 术中出血量
        4.2.4 治疗费用
        4.2.5 住院时间
        4.2.6 面神经额支损伤
        4.2.7 颞肌萎缩
        4.2.8 脑脊液漏
        4.2.9 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
        4.2.10 并发症情况
        4.2.11 Fisher分级与术后并发症
        4.2.12 预后情况
    4.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耳后直切口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技巧
        3.1.1 术野显露
        3.1.2 切除肿瘤
    3.2 直切口锁孔的优势
    3.3 小结与不足

(7)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定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8)眶上外侧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眉弓锁孔和Dolenc入路对前床突显露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器械及材料(见图2图3)
    2.标本灌注
    3.实验方法
    4.统计方法
结果
    1.暴露眶脑膜韧带磨除的蝶骨嵴范围(见图1表1)
    2.眶上孔下缘颅骨外板处及翼点至ACP距离(见图1表1)
    3.Dolenc入路ACP磨除范围及磨除后增加的术野范围(见表2)
    4.ACP磨除后鞍旁间隙解剖三角的大小范围(见表3)
讨论
    一.磨除ACP的临床应用意义
    二.本研究磨除ACP的方法
    三.眉弓锁孔入路和Dolenc入路的比较
        1.眉弓锁孔入路
        2.Dolenc 入路
    四.临床应用
临床病例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缩略词表
附表
附录
致谢

(10)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方法
        1. 内镜组:
        2. 锁孔组: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二、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三、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四、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五、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头颅CT影像图比较
讨论

四、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动脉瘤患者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 毛云飞. 当代医学, 2021(27)
  • [2]瘤夹打磨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朱卿,陈爱林,戴纯刚,曹栋栋,吴涛,吴垚,兰青. 中华医学杂志, 2021(02)
  • [3]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D]. 岳学智.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4]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D]. 陆黎春. 苏州大学, 2020(02)
  • [5]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高贻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耳后直切口锁孔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J]. 王栋梁,宋海栋,刘波,武广永,焦风,刘如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0(01)
  • [7]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J]. 邓昭健,蒋其俊,甘正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06)
  • [8]眶上外侧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研究[D]. 刘骥.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9]眉弓锁孔和Dolenc入路对前床突显露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周勇. 青岛大学, 2019(02)
  • [10]神经内镜与锁孔显微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J]. 卢乐年,许小兵,骆实,郑大海,容耔耘,林发牧,柯以铨.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05)

标签:;  ;  ;  ;  

“锁孔”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