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

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

一、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炳然[1](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陈炜炜[2](2021)在《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平胃降逆汤对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效果,探讨和分析平胃降逆汤治疗脾虚湿热型GERD的合理性和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脾虚湿热型GERD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期间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治疗的GERD患者,经各种检查排查后确诊为GERD,并经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型,共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中药组予平胃降逆汤的代煎中药,由武汉市第一医院中药房代煎,200ml/袋,每日1剂,1日2次,1次1袋,早、晚饭后30分钟口服;西药组予泮托拉唑纳肠溶胶囊,每日早餐前1片(40mg)。所有试验者在试验期间必须戒烟酒及浓茶,忌食辛辣、生冷、刺激之物,进食后避免立即卧床,卧床休息时尽量抬高床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或加用药物时需与研究者沟通说明。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在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定。结果1.单项症状疗效:中药组反酸、饱胀、胸闷不舒、不欲饮食、身倦乏力、大便溏薄等几项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说明平胃降逆汤治疗在反酸、饱胀、胸闷不舒、不欲饮食、身倦乏力、大便溏薄症状的疗效优于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2.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差异显着(P<0.01),说明中药组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3.总有效率: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痊愈9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西药组总有效率83.33%,其中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5例。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4.复发率:两组在结束治疗后4周进行回访,中药组复发4例,未复发24例,复发率14.29%;西药组复发9例,未复发16例,复发率36.00%,中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两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平胃降逆汤和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对脾虚湿热型GERD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平胃降逆汤在改善反酸、饱胀、胸闷不舒、不欲饮食、身倦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时效果优于泮托拉唑肠溶胶囊,总有效率高于泮托拉唑肠溶胶囊,并且复发率低。两组在研究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的发生。证实了平胃降逆汤治疗脾虚湿热型GERD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医生进行借鉴、应用和推广。

刘寄龙[3](2021)在《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降逆平流汤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分析降逆平流汤对肝胃郁热型GERD的疗效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肝胃郁热型GERD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GERD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胃镜结果分布情况、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erd Q)评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一组给予降逆平流汤,每日1剂,每天2次,每次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另一组给予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每天1次,每次40mg,早餐前半小时口服。两组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在试验期间,嘱两组患者戒烟酒,忌食巧克力、甜食等容易产酸的食品,睡觉可抬高床头以减少酸反流,保持作息规律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禁止服用影响本次研究疗效判定的相关药物。一个疗程结束后,判断治疗后的效果,观察降逆平流汤组和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Gerd Q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分别在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疗程结束后计算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计算两组的复发率,比较两组复发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反酸、烧心两种主要症状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要症状积分:降逆平流汤组治疗后心烦易怒、两胁胀满、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四种次要症状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而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仅心烦易怒这一症状的积分较前减少(P<0.05),其余三种症状均未见为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降逆平流汤组积分显着低于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积分(P<0.01)。3.Gerd Q量表评分:降逆平流汤组较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更低(P<0.05)。4.总有效率:降逆平流汤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P<0.05)。5.复发率:降逆平流汤组的复发率远远低于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组(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在试验期间相关的检验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降逆平流汤安全可靠。结论降逆平流汤和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均能对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的主要症状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但降逆平流汤对次要症状的改善效果更好,总有效率较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高,其Gerd Q量表评分、复发率均较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低,且试验期间未见不良反应。肯定了降逆平流汤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的疗效及优势,可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周文真[4](2021)在《降逆调胃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中药方剂降逆调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比。通过疗效观察、症状对比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论证中医方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作用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和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健康需要。方法:收集本院国医堂和脾胃肝胆科门诊、住院部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依次将患者编号为1至60号,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用中药降逆调胃汤加减进行治疗,统一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熬制,每袋150ml,1袋/次,每天2次,分早、晚各温服1袋;对照组采用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1粒/次,每天1次,餐前服用。两组患者均服药8周,并排除另服他药、改药或者停药等情况。在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最后在8周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运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积分评价各组患者的复发率情况,对所得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加以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论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深入剖析其治疗机理。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3.33%(P<0.05)。2.对比治疗前后各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总积分上要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统计RDQ积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RDQ积分均有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复发率情况:在8周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8.52%,对照组复发率为44.00%(P<0.05)。5.安全性情况:两组治疗安全性良好,安全性指数均无明显异常。结论:1.降逆调胃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总体优于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降逆调胃汤能有效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胃脘部烧灼不适、嗳气等主要症状,能充分发挥中医循证治本、整体治疗的特色和优势,治疗后在复发率方面也较西药组要低。因此综合比较,降逆调胃汤能较明显地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3.两组均安全可靠,均没有明显不良事件的发生,表明降逆调胃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实用用途,可供临床选用和推广。

高建欣[5](2020)在《疏肝降逆方治疗伴焦虑状态的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疏肝降逆方治疗伴焦虑状态的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进而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并评估该方药的安全性。方法:将5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餐前30分钟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片含0.5mg氟哌噻吨及10mg美利曲辛)一次一片,早晨中午各一次。疗程为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自拟疏肝降逆方,服药疗程为8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结束后1周复查胃镜,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调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和半年后行RDQ问卷调查及SAS评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总积分、胃镜下疗效、焦虑状态疗效、RDQ及RSI评分疗效。并对参与试验者随访6个月,观察远期疗效。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处理。结果:(1)在胸胁胀满、胸闷善太息的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51.72%(P<0.05):嗳气、腹胀的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9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57.69%、75.00%具有显着差异(P<0.01);情志不畅时加重时两组总有效率分比为93.33%、51.72%,二者具有极显着差异(P<0.001);反酸、纳差、恶心欲吐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80.87%及77.27%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100.00%、68.97%及88.89%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反酸、纳差、恶心欲吐症状方面疗效相当。(2)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为4.57±3.25,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为8.62±4.60,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RDQ疗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86.67%、65.51%,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胃镜下疗效观察组有效率为96.30%优于对照组的74.07%,P<0.05;(5)两组SAS、RSI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100.0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2.41%、54.55%,且P<0.001,具有极显着差异,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半年后观察组RDQ评分 6.41 ±5.50 与 SAS 评分 46.71±2.91 皆小于对照组的 13.11±7.39、53.68±4.5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疏肝降逆方是治疗伴焦虑状态的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的有效方剂,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酸分泌、精神心理调节、调节胃肠运动、抗炎解痉镇痛及增强免疫力等有关。

张华[6](2020)在《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补中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对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疗效以及食管粘膜的恢复情况,归纳总结中医药临床治疗RE的新思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补中降逆汤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中虚气逆型RE标准的门诊患者,共88例,按先后就诊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42例,对照组脱落5例,最终39例。治疗组予补中降逆汤,1剂/日,2次/日,水冲服400mL,早晚空腹温服,加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次,2次/日,早晚两餐前半小时口服;予对照组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次,2次/日,早晚两餐前半小时口服。疗程8周。治疗期间少吃肥甘厚腻,避免饱食、烟酒,禁服它药,注意防寒保暖,卧需抬高床头。治疗前后对临床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胃镜下食管炎症进行积分,通过SPSS22.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评价补中降逆汤联合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中虚气逆型RE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观察服药前后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及血尿便三大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有无异常,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主要单项症状及中医证候总积分、食管炎症疗效方面的比较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组内比较也有统计差异;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9%,统计学上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补中降逆汤在治疗中虚气逆型RE的过程中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加之联合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用于治疗RE,中医症状、消除食管炎症等方面改善优于单纯西药组,因此为中医药临床治疗RE提供了疗效新证据,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及应用。

龚潇坤[7](2020)在《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秋露饮对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胃动素的影响。探讨秋露饮通过提高血清胃动素水平,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临床机制,为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客观临床依据。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观察组及西药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中药饮品秋露饮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56天)。治疗前后分别予反流性疾病问卷来评估其反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来评价临床不适症状,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价睡眠状况。以人血清胃动素ELISA试剂盒检测入组患者的血清胃动素水平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1)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RDQ临床愈显率为94.0%,对照组为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药观察组在反酸、烧心方面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当;(2)治疗8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反流性疾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相当(P>0.05)。可见,中药饮品秋露饮及奥美拉唑肠溶片均可缓解患者反流情况,且二者疗效相当。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各项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反酸、烧心方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反酸、烧心两项中两组疗效相当(P>0.05);观察组在胸闷气短、口干、乏力、自汗、盗汗、眩晕、膝酸软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疗程结束后,中药观察组及西药对照组血清胃动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中药观察组血清胃动素水平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4)经过8周治疗,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均有改善,中药饮品秋露饮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较好。结论:(1)中药饮品秋露饮可改善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情况、躯体临床不适及睡眠质量。(2)中药饮品秋露饮可能通过升高血清胃动素水平来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蓝斯莹[8](2020)在《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加味旋代颗粒对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及BLI内镜下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7例病例分为2个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旋代颗粒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做出疗效评估及安全性的评估。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中医证候改善作用,前者优于后者;3.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分级、次要症状积分分级组间比较除纳差症状外其它症状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反酸、烧心、胸胁胀痛、便溏、情绪不畅、嗳气、善太息、心烦易怒以及泛吐清涎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纳差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4.内镜下比较:治疗后两组在白光胃镜下炎症分级、BLI胃镜下IP CL分型比较,经检验组内P<0.05,组间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均可改善黏膜炎症及IPCL结构,两者疗效相当;5.焦虑抑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焦虑疗效、抑郁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加味旋代颗粒在治疗RE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时不仅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反流、烧心等症状,对食管黏膜炎症的改善及IPCL结构改善具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显着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2.加味旋代颗粒治疗RE临床复发率低,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叶少情[9](2020)在《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研究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在临床症状、胃镜表现、近期复发率等方面对此病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符合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对就诊患者先按就诊顺序编号,然后参照随机数字表分组,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过程中剔除/脱落3例,纳入疗效评估共67例,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予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停药后比较两组病例症状疗效、内镜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对痊愈及显效病例进行2月随访,以评价近期复发率。结果:(1)总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RDQ总积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为88.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愈显率为75.75%,对照组为44.1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DQ积分总有效率为87.87%,对照组为82.3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DQ积分愈显率为60.60%,对照组为26.4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为85.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痊愈率为81.81%,对照组为76.4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胃脘痞满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泛吐清涎、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症痊愈时间:反酸痊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主症两组比较,试验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近期复发率:随访2月,试验组中医证候复发率为16.00%,对照组为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确切。与单用雷贝拉唑比较,能明显降低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近期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

黎晨玉[10](2020)在《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指导,随症加减治疗中虚气逆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通过与西药泮托拉唑肠溶胶囊对照,观察GERD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的改善情况、GERD-HRQL量表评分、复发率以及RE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此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家耀医师门诊的患者,经问诊、检查后诊断为GERD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烟酒史、GERD-HRQL评分、胃镜评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以健脾益气化湿理气为治疗原则,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二次服,饭前半小时,水煎温服。对照组: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 po bid,空腹半小时服。八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胃镜结果、GERD-HRQL评分、RDQ量表评分。临床收集的数据均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组GER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痊愈者有20例,显效者有8例,有效者有9例,无效者有5例;对照组痊愈者有18例,显效者有6例,有效者有6例,无效者有1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变为88.1%和71.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GERD疗效与对照组相同。(2)2组GERD患者各个症状改善比较:针对常见症状如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反胃、咽部不适、吞咽困难、腹痛、嗳气、上腹胀等,治疗组均可有效改善上述症状。对照组对除吞咽困难外的上述其他症状可有效改善(P<0.05)。说明除对照组无法改善吞咽困难症状外,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症状。(3)2组GERD患者之间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对改善烧心、反胃、上腹胀的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对其他症状的改善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烧心、反胃、上腹胀症状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4)2组GERD患者GERD-HRQL量表评分及满意度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GERD-HRQL量表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2组间GERD-HRQL量表评分下降差值进行比较,治疗组评分显着降低(P<0.05)。针对于GERD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满意度:治疗组满意者32人、一般者10人、不满意者0人;对照组满意者18人、一般者12人、不满意者12人。治疗组GERD-HRQL满意率为7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2.9%,(P<0.05)。(5)2组GERD患者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痊愈20例,复发3例;对照组痊愈18例,复发8例。复发率治疗组15.0%低于44.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有效降低复发率。(6)2组RE患者胃镜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中有36例RE患者,其中痊愈者有12例,显效者有10例,有效者有9例,无效者有5例;对照组中有32例RE患者,其中痊愈者有9例,显效者有7例,有效者有5例,无效者有1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优于对照组的65.6%,并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在胃粘膜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够治疗中虚气逆证型的GERD,且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某些症状的改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复发率及胃粘膜的改善上均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提示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以健脾益气化湿法为治则,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在中虚气逆证型GERD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二、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研究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3 中医治疗方法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征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方法
        5 治疗手段
        6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2 GerdQ量表结果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6 复发率对比
        7 血清MTL、VIP结果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第五节 讨论
        1 组方思路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4 研究结果分析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GERD的认识
        1.1 概念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学对GERD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3 胃食管反流病之脾虚湿热证
        3.1 脾虚湿热证选证述要
        3.2 脾虚湿热证中医各家治法
    4 导师健脾和胃法立法述要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疗效比较
        2.3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总结讨论
    1 平胃降逆汤处方分析
        1.1 平胃降逆汤组方分析
        1.2 平胃降逆汤单味中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1.5 研究对象的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基本资料
        2.3 试验处理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2.6 安全性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主要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对比
        3.2 中医次要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对比
        3.3 治疗前后Gerd Q量表积分比较
        3.4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5 复发率比较
        3.6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中医药对GERD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
        1.3 病位
        1.4 病性
        1.5 病理产物
    2 西医对GERD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3 导师对肝胃郁热型GERD的认识
    4 气机升降理论及其运用
        4.1 气机升降理论的历史溯源
        4.2 导师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及运用
    5 降逆平流汤的组方思路及其方义
    6 降逆平流汤的药物组成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降逆调胃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GERD的中医研究进展
    2 GERD现代医学认识
    3 研究与思考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标准
        1.1 临床病例的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脱落、剔除、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一般治疗(两组均适用)
        2.2 药物治疗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随访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1 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治疗后研究数据比较与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3.4 结论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导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见解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原则
    3 降逆调胃汤用药依据
        3.1 方药剖析
        3.2 单味药物分析
    4 验案举隅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疏肝降逆方治疗伴焦虑状态的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病例剔除标准
        (六) 病例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及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二) 治疗方法
    三、观测指标
        (一) 安全性指标
        (二) 疗效性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五、疗效判定标准
        (一)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三) 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四) RDQ评分疗效评价标准
        (五) 焦虑状态疗效判定标准
        (六) 食管外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六、研究结果
        (一) 两组临床单项症状疗效比较,见表11。
        (二)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12。
        (三)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见表13。
        (四) 两组RDQ评分疗效比较,见表14。
        (五)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15。
        (六) 两组焦虑状态疗效比较,见表16。
        (七) 两组治疗前后RSI疗效比较,见表17。
        (八) 远期疗效比较
        (九) 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从中医学角度讨论GERD
        (一) 中医归属及历史沿革
        (二)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辨证分型
        (四) 肝胃不和型GERD治法治则
    二、从现代医学角度讨论GERD
        (一) 定义
        (二) 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三) 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 治疗
    三、从中医学“郁证”角度讨论焦虑状态
        (一) 病名
        (二) 病因病机
        (三) 治法治则
        (四) 中医学治疗
    四、疏肝降逆方的理法方药分析
        (一) 方药组成
        (二) 方解
        (三) 现代药理研究
    五、疏肝降逆方作用探讨
        (一) 抑制胃酸分泌
        (二) 精神心理调节
        (三) 抗炎、解痉、镇痛
        (四) 调节胃肠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GERD的中医药发展进程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获得成果

(6)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测项目、方法
        3.1 安全性观测
        3.2 临床单项症状观察
        3.3 中医证候疗效观测
        3.4 电子胃镜疗效观测
    4.疗效评价
        4.1 安全性评定
        4.2 中虚气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3 电子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中医证状积分比较
        6.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3 治疗前后食管炎症比较
        6.4 食管炎症改善疗效比较
        6.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学术理论依据及处方思路
    2.处方来源及方义分析
    3.现代药理研究
    4.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对 RE 治疗作用的机制探微
        4.1 补中降逆汤
        4.2 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
    5.实验结果分析
    6.生活调护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概况研究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与分类
        1.2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
        1.3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
        1.3.1 食管括约肌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3.2 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障碍
        1.3.3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损害
        1.3.4 食管裂孔疝
        1.3.5 食管胃角变钝
        1.3.6 心理社会因素
        1.3.7 其他因素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1.4.1 一般治疗
        1.4.2 药物治疗
        1.4.3 内镜下治疗
        1.4.4 手术治疗
    2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概况
        2.4.1 经方与时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概况
        2.4.2 自拟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概况
        2.4.3 中成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概况
        2.4.4 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况
    3 导师谢胜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认识
        3.1 导师谢胜教授从五脏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3.2 导师谢胜教授对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认识
        3.3 导师谢胜教授从调整肺肾枢机以调整脾胃枢机的理论论治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
        3.4 导师谢胜教授从肺主治节理论论治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入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项目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疗效指标
        2.4 疗效标准
        2.4.1 临床疗效标准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的比较
        3.2.1 RDQ临床愈显率比较
        3.2.2 反流性问卷积分比较
        3.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4 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积分比较
        3.2.5 血清胃动素水平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组方的确立
        1.1 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组方思路
        1.2 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研究结果分析
        2.1 RDQ临床愈显率及RDQ研究结果
        2.2 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结果
        2.3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研究结果
        2.4 血清胃动素研究结果
        2.5 安全性评价结果比较
    3.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
    附表2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
    附表3 中医主症评分表
    附表4 中医次症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流行病学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反流性食管炎镜下诊断
        1.4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
        1.5 反流性食管炎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2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1 病名、病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情志和反流性食管炎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检查仪器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内镜检查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评分标准
        2.7 安全性监测指标
        2.8 疗效评价
        2.9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数
        3.2 基本资料分析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疾病分析
        3.4 结果
    4 讨论
        4.1 加味旋代颗粒的研究
        4.2 对照组用药的选择
        4.3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从肝论治探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案和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6 终止标准
        2.3 治疗方法
        2.3.1 分组情况
        2.3.2 一般治疗
        2.3.3 药物治疗
        2.4 观察内容
        2.4.1 一般项目观察指标
        2.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2.4.3 西医疗效观测指标
        2.4.4 中医疗效观测指标
        2.4.5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评估
        2.4.6 不良事件处理原则
        2.5 随访
        2.6 统计分析
    3.统计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分析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2 RDQ疗效分析
        3.3.3 内镜疗效分析
        3.4 不良反应评价
        3.5 安全性分析
        3.6 复发率分析
    4.讨论
        4.1 西医对RE的认识
        4.1.1 流行病学
        4.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4.1.3 临床表现及诊断
        4.1.4 治疗方法
        4.2 中医对RE认识
        4.2.1 历史源流
        4.2.2 病因病机
        4.2.3 治疗方法
        4.3 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疗法的确立
        4.3.1 病因病机探讨
        4.3.2 中西医并用优势
        4.3.3 方案确立
        4.3.4 外台茯苓饮方解
        4.3.5 药物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1.经方结合西药
        1.1 半夏厚朴汤
        1.2 旋覆代赭石汤
        1.3 四逆散
        1.4 半夏泻心汤
        1.5 小柴胡汤
        1.6 小陷胸汤
    2.自拟方结合西药
    3.中成药口服结合西药
    4.中医外治结合西药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反流疾病问卷(RDQ,耐信量表)
附件2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传统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中医病因
        2.2 中医病机
        3 辨证论治
        4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4.1 一气周流的理论基础
        4.2 一气周流的理论内涵
        4.3 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 概念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食管裂孔疝
        2.2 屏障结构功能下降
        2.3 食管清除功能下降
        2.4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2.5 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
        2.6 酸袋学说
        2.7 细胞分子学水平
        2.8 基因水平的易感因素
        2.9 HP感染
        3 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内镜治疗
        3.3 外科治疗
        3.4 改变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二组GER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二组GERD患者各个症状改善比较
        2.3 二组GERD患者之间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
        2.4 二组GERD患者GERD-HRQL量表评分及满意度比较
        2.5 二组GERD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2.6 二组RE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基础方分析
    3 一气周流指导下随症之遣方用药
        3.1 重视中土,推崇阳气
        3.2 左右升降,一气周流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RDQ量表
    附录3 GERD-HRQL量表
    附录4 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D]. 陈炜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D]. 刘寄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降逆调胃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 周文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疏肝降逆方治疗伴焦虑状态的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临床疗效观察[D]. 高建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 龚潇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D]. 蓝斯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D]. 叶少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 黎晨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标签:;  ;  ;  ;  

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3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