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诱导胃上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

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诱导胃上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

一、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论文文献综述)

于雅丽,李振华,牛学恩,李宾[1](2021)在《血清IL-8表达水平和IL-8-251A/T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IL-8-251A/T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胃部内镜筛查以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患者167例(胃癌组),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104例、无幽门螺杆菌感染63例;正常对照者219例(对照组),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78例、无幽门螺杆菌感染141例。检测两组受试者胃液中IL-8水平以及IL-8-251A/T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患者胃液中IL-8水平为(15.21±3.15)μmol/L,高于对照组(11.56±2.7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0,P=0.000)。胃癌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2.28%,显着高于对照组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23,P=0.000),且胃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IL-8-251A/T基因型分布以及IL-8-251A/T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组受试者中,HP感染阳性患者IL-8表达水平显着高于HP感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A基因型IL-8表达水平显着高于AT基因型与TT基因型,AT基因型IL-8表达水平显着高于TT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IL-8-251A/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IL-8-251AA基因型患者胃液中IL-8分泌显着增强,提示IL-8-251AA基因型且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能发生胃癌的风险更高。

张思依[2](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赵巧云[3](2021)在《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胃癌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该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始动因子。H.pylori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Cag A、Oip A、Vac A等调控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利用H.pylori 7.13和CCS9803两种野生菌株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GES-1,构建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进行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H.pylori感染可上调胃上皮细胞GES-1的前列腺跨膜蛋白雄激素诱导基因1(prostat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rogen inducible gene 1,PMEPA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了PMEPA1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过程。PMEPA1是于2000年在前列腺组织中被发现的一种新型雄激素诱导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尔基体等的亚细胞器膜上表达。已知PMEPA1基因是一种TGF-β诱导基因,负性调控TGF-β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MEPA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MEPA1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明确,且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PMEPA1基因干预、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挖掘H.pylori感染致病的新的分子机制及为H.pylori相关胃癌的靶向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1)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的胃癌测序数据,分析PMEPA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中的表达;(2)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收集1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了PMEPA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2.PMEPA1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数据库,评价PMEPA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和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的关系,明确PMEPA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 ROC包对TCGA数据库中的375例胃癌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测序样本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根据PMEPA1的中位表达值,将TCGA数据库的375个胃癌样本分为PMEPA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两个差异基因集富集的生物学过程;(2)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与PMEPA1基因相关的基因进行批量计算,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二)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ylori 7.13和PMSS1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并制备抗Oip A抗原的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oip A基因的敲除效果进行验证;(2)将H.pylori PMSS1野生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与胃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不同时间(1h,3h,6h,12h,24h),检测PMEPA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感染6h时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3)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以不同MOI感染AGS细胞6h,检测PMEPA1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cag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cag A和Hp PMSS1Δcag A)及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分别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和AGS细胞共培养6h,检测PMEPA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H.pylori感染的不同胃黏膜病理阶段的内镜标本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EPA1的表达。(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分别构建过表达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high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GES-1)、敲减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过表达PMEPA1的BGC-823细胞(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BGC-823)。2.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CCK8法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修复实验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PMEPA1与EMT转录因子的相关性;(4)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3.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H.pylori PMSS1的野生菌株、cag A及oip A敲除菌株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及其对照细胞,RTCA技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H.pylori 7.13野生型菌株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transwell实验检测PMEPA1敲减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转录组学样品准备:将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感染PMEPA1lowGES-1及NC-PMEPA1lowGES-1细胞(MOI=100),将Hp7.13wt、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NC-PMEPA1highGES-1细胞(MOI=100),H.pylori感染6h后收集细胞总RNA;同时收集PMEPA1highBGC-823及NC-PMEPA1highBGC-823细胞总RNA;每个组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共收集48个RNA样品。2.转录组测序及分析:(1)转录组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通过c DNA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测序数据质控、基因注释等步骤获得基因表达量数据;(2)利用DESeq2软件对表达基因进行差异分析,筛选标准为差异基因表达倍数(Fold Change)>1.5,校正P<0.05;(3)采用Goatools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校正P<0.05为显着富集;采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P<0.05为显着富集。结果:(一)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显着高表达(P<0.05),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及多个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2)利用GEPIA数据库,共纳入408例TCGA胃癌样本和211例包含TCGA及GETx数据库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样本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3)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三个胃癌测序数据集(GSE54129,GSE79973,GSE118916),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GEO数据集中,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5)18例胃癌及癌旁手术标本的q RT-PCR及WB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2.PMEPA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HR>1),PMEPA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HR=1.52)、无进展生存期(HR=1.38)及进展治疗后生存期(HR=1.67)显着缩短(P<0.05)。3.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TCGA数据库的胃癌数据集绘制PMEPA1基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说明PMEPA1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GSEA分析结果显示,PMEPA1高表达与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缺氧、Wnt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显着正相关(FDR q-value<0.05);(2)批量相关性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及其相关性基因主要富集在E2F靶基因、有丝分裂纺锤体、MYC靶基因、蛋白质分泌、DNA修复、G2M细胞周期检查点、血管生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紧密连接、EMT等信号通路,其中PMEPA1与EMT信号通路呈显着正相关(校正P值=0.005)。(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Hp7.13和Hp PMSS1菌株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及抗Oip A抗原的兔多克隆抗体。2.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PMEPA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p7.13和Hp CCS9803菌株感染感染GES-1细胞24h,与未感染H.pylori的细胞相比,PMEPA1表达分别上调1.59倍和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 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1、3、6、12、24h,在感染6h和12h时随着MOI增大,PMEPA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在MOI=50表达水平最高(P<0.05),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MOI=100表达最高(P<0.05)。(3)将Hp 7.13和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癌细胞株AGS 6h,随着MOI的增加,PMEPA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其中MOI=50在两个菌株中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 6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7.13wt或PMSS1wt感染后PMEPA1蛋白表达高于未感染的对照组,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的PMEPA1蛋白表达低于野生组;(2)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和AGS细胞6h,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GES-1和AGS细胞后,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时PMEP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野生菌感染的细胞(P<0.05)。4.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1)PMEPA1在炎细胞和腺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核膜。(2)在腺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在炎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重度非萎缩性炎症、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3)在H.pylori感染的标本中,PMEPA1在轻度和重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腺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0.05);在轻度非萎缩性胃炎的炎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H.pylori未感染患者,无论是腺细胞还是炎细胞,PMEPA1的表达在胃癌组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PMEPA1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病变过程。(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PMEPA1low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体外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BGC-823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PMEPA1促进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1)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而PMEPA1lowG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划痕修复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3.PMEPA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1)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了PMEPA1与EMT有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EPA1与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2、Vimentin的编码基因VIM、EMT间充质细胞转录因子ZEB1、TWIST1、TWIST2显着正相关(P<0.05),与Snail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1和Slug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2显着正相关(P<0.0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子编码基因MMP11、MMP14、MMP7、MMP2、MMP1、MMP17、MMP13和MMP24显着正相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MEPA1lowGES-1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高于NC细胞(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细胞(P<0.05),而PMEPA1high GES-1则反之(P<0.05)。4.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和对照细胞,RTCA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18小时后开始促进NC组细胞的增殖,在感染后的40-78h内,Hp PMSS1wt菌株显着促进NC-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而Hp PMSS1Δcag A及Hp PMSS1Δoip A感染组与Hp PMSS1wt感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Hp PMSS1wt菌株及cag A和oip A敲除菌株对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5.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和胃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BGC-82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ylori未感染组中,过表达PMEPA1显着促进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Hp7.13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同时Hp7.13wt感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组(P<0.05);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和NC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同Hp7.13菌株,而迁移能力在PMEPA1highBGC-823细胞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MEPA1敲减对Hp7.13wt感染的胃上皮GES-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7.13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加(P<0.05)。(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在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GES-1过表达PMEPA1后共有1025个差异基因,敲减PMEPA1后共有1376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运动相关如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间黏附作用、趋化运动、黏附过程、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运动的调节等生物过程;(3)差异基因富集到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TGF-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PMEPA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转录水平的影响:(1)共有132个差异基因;(2)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外基质组成、组织形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TGF-β的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3)主要富集到的KEGG通路包括耶尔森菌感染、小细胞肺癌、内吞、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CM-受体相互作用。综上,PMEPA1过表达或敲减主要影响细胞运动、迁移、细胞黏附、受体配体相关作用、TGF-β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2.H.pylori感染对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ylori感染对敲减PMEPA1的GES-1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细胞后,分别有2315和959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富集的GO通路相似,主要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分裂、血管发育的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3)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H.pylori感染对过表达PMEPA1的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感染NC-PMEPA1highGES-1后,共有1646个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Hp7.13wt与Hp7.13Δcag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7条信号通路,主要有肿瘤中的micro RNAs、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FOX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说明cag A可能通过以上这些通路起作用。(3)Hp7.13wt与Hp7.13Δoip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未富集到KEGG通路。综上,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其中毒力因子Cag A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PMEPA1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敲减对Hp7.13(或PMSS1)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组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相似,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癌症中胆碱代谢、细胞衰老、Hippo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酶抑制耐受、癌症中的micro RNA、Fox O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等;(2)PMEPA1过表达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其对照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相似,主要的GO富集有TGF-β的反应、趋化性的调节、质膜粘附分子的粘附、细胞对生长因子刺激反应等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的KEGG富集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综上,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过程中,PMEPA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结论:1.PMEPA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2.PMEPA1高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EMT表型相关。3.H.pylori感染调控PMEPA1的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部分依赖于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的作用。4.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PMEPA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

沈芯[4](2021)在《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刺激胃上皮(AGS)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索机体针对Hp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体外构建pET-32a-UreB载体,将质粒转染到BL21菌株内,IPTG诱导其UreB蛋白表达,通过NI柱对蛋白进行纯化后,采用SDSPAGE技术和蛋白印迹法进行鉴定,最后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检测该蛋白浓度。将纯化的UreB蛋白按照不同浓度加入胃上皮(AGS)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外培养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经100ng/m L佛波酯诱导贴壁后,再用LPS诱导其M1型极化。收集经UreB刺激AGS细胞的培养上清和对照组上清,并与巨噬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分泌IL-6、IL-10、TNF-ɑ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巨噬细胞M1和M2亚型的分子标志物CD86、CD163基因m RNA水平,判断巨噬细胞极化的方向。使用琼脂平板计数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吞噬体和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对两组AGS细胞上清中含有的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两个差异表达的代谢物AMP和GMP进行验证。将外源性添加AMP、GMP的AGS细胞培养上清分别加入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标志物,琼脂平板计数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结果:(1)成功构建pET-32a-UreB载体,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菌株BL21后诱导82k Da的融合蛋白的表达,用Ni-NTA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并通过SDS-PAGE电泳和蛋白印迹法鉴定为UreB蛋白。(2)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5~40μg/m L UreB蛋白处理胃上皮(AGS)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随着UreB蛋白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3)ELISA结果显示,将UreB诱导AGS细胞凋亡后的培养上清加入到THP-1来源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与PBS处理AGS细胞的培养上清对照组相比,TNF-α和IL-6分泌显着降低,而IL-10分泌显着升高。通过对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检测发现,实验组巨噬细胞M1亚型标记物CD86、i NOS表达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M2型标记物CD163和Arg1表达水平上升。琼脂平板计数法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内吞噬体和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降低。(4)火山图分析显示,在AGS细胞上清中质谱分析共计检测到453种代谢产物,相比于PBS对照组,UreB刺激组有40种表达上调,16种表达下调。用ELISA验证其中的AMP及GMP,发现UreB刺激组AMP和GMP分泌水平升高。外源AMP添加组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即M1亚型标记物CD86、i NOS表达水平下降,M2型标记物CD163和Arg1表达水平上升,TNF-α和IL-6显着降低,而IL-10分泌升高;同时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和吞噬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降低。而外源GMP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未发现有明显差异。结论:(1)成功构建pET-32a-UreB载体,制备出高纯度的UreB重组蛋白,UreB蛋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AGS细胞凋亡。(2)UreB处理AGS细胞凋亡后的培养上清对巨噬细胞存在免疫抑制的效应,可通过释放AMP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杨慧君[5](2021)在《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青海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胃腺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的H.pylori基因型,比较分析不同疾病间表达差异,初步探讨H.pylori基因分型对相关性疾病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162例,经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证实存在H.pylori感染的并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CNAG、CAG、GC的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胃镜活检提取胃粘膜组织并分离培养获得H.pylori菌株,将上述获得的菌株提取DNA,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的菌株基因型,包括CagA、Vac A(s1、s2、m1、m2)、Ure A、Ure B,bab A,oip A等基因,分析上述各基因型与三组疾病之间的关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实验共收集有H.pylori感染的162例胃粘膜样本,其中测序成功78例。CagA基因共检测出72例,总体检出率为92.31%(P>0.05)。Bab A、Oip A、Ure A、Ure 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4.1%、23.08%、64.10%、79.49%(P>0.05)。Vac A基因亚型Vac As1、Vac A s2、Vac A m1、Vac A m2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64%、15.38%、42.31%、53.85%(P>0.05)。H.pylori各基因型在三组疾病间的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H.pylori基因型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在Vac A基因型中感染率最高。结论:1.青海地区H.pylori感染人群中CagA基因、Vac A基因及尿素酶基因是本地主要基因型,并且存在H.pylori多型的混合感染。2.Vac A基因具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最常见的亚型。3.H.pylori基因型的分布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但未发现其与疾病病理类型相关,因此不能作为判断慢性胃炎是否能发展成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标志。

敦泽,郭立芳[6](2020)在《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Hp)在我国的感染率较高,是引起胃肠疾病的重要因素[1],除了会引发宿主一系列的胃肠道症状和组织损伤以外,还会致使肿瘤细胞生长,是一种不可小觑的致癌因素。为此,我们有必要明确Hp的致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更为广泛的治疗思路。Hp致病机制大致可以分为黏附机制、引起症状和胃黏膜损伤的机制、免疫机制和致癌机制几大类,现分别进行综述。1 黏附、定植机制鞭毛是Hp的重要结构,分为鞭毛细丝和钩子,它们都是由蛋

张美怡[7](2020)在《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作用乳杆菌的筛选及其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根除H.pylori是预防胃肠道疾病的有效手段。而目前的疗法频繁使用抗生素,H.pylori出现的抗药性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大大降低了其治疗有效性。大量细胞和动物实验证明乳杆菌具有拮抗H.pylori并降低其定殖的作用效果,然而相关的临床研究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外商业菌株如鼠李糖乳杆菌GG。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筛选潜在抗H.pylori感染的菌株,并评价其临床作用效果,以期开发可用于干预治疗H.pylori感染的自主知识产权乳杆菌。首先评价了98株乳杆菌体外抑菌能力和降低H.pylori粘附胃上皮细胞的作用效果,发现其中66株乳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在9.41-13.88 mm之间),其中9株乳杆菌能显着降低H.pylori粘附(粘附率降低值在24.76%-31.26%之间)。选取了7株可有效抑菌和降低H.pylori粘附的乳杆菌,并进一步结合16S rRNA扩.增子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考察其在小鼠胃部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乳杆菌灌胃后,小鼠胃部菌群多样性明显提升,Lactobacillus、Proteus、Enterococcus等微生物的丰度发生显着变化。6株乳杆菌可在小鼠胃部定殖超过一天,其中4株乳杆菌(卷曲乳杆菌G14-5M、鼠李糖乳杆菌JS-SZ-2-1、瑞士乳杆菌M2-09-R02-S146和植物乳杆菌CCFM8610)定殖时间超过3天,故挑选相关菌株进行临床实验评价。临床实验招募了97名H.pylori阳性患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服用安慰剂和4种乳杆菌,一个月后测定指标评价效果。结果表明4株乳杆菌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H.pylori感染,包括降低临床受试者14C呼气值(Urea breath test,△UBT 71.58-120.40 dpm/mmol)和减轻H.pylori感染引起的胃肠症状(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 3.62-5.00),卷曲乳杆菌G14-5M和瑞士乳杆菌M2-09-R02-S146还可以降低受试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含量。此外,乳杆菌干预过程中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无明显变化,且干预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进一步对乳杆菌抗H.pylori的体外效果和临床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受试者H.pylori定殖密度降低值与乳杆菌抑制H.pylori粘附率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到了0.96。最后,结合这4株菌的基因组和抗生素表型实验初步评估4株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这4株菌均含有抵御外源物质侵入的CRISPR-Cas系统,且不存在有潜在危害性的毒力因子。虽然4株菌都携带抗性基因,但除植物乳杆菌CCFM8610外其余3株菌的抗性基因均不在前噬菌体上,转移的可能性较低。抗生素表型实验结果表明,含抗性基因较多植物乳杆菌CCFM8610表现出多重抗性,其余3株菌只对一种或两种抗生素表现出抗性,总体安全性相对较高。

闫康鹏[8](2021)在《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胃癌在中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有超过300,000人死于胃癌,胃癌的生存率低下主要归因于其早期检测率低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亦或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一旦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年。尽管可以对晚期胃癌进行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但联合化疗持续时间可能会因毒性反应而受限,因此,胃癌,尤其是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且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来完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位于人常染色体8q24,其编码的PSCA多肽属于Thy-1/LY-6家族,是由包含12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蛋白。研究表明PSCA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和增殖调节,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本研究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初步研究胃癌常用化疗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这项研究中,对于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内热灌注化疗(IHPC)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受试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构成比、民族、年龄、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生活习惯、家族史、胃癌患者基本疾病信息(诊断、分期、病理类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支数≥1支,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每周≥3次,累计饮酒时间≥1年。标本采集:禁食12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安静的休息1小时后,病人使用一次性采血装置将5 m L静脉血液放置EDTA抗凝管中,采集实验基因组RNA后,在-80℃冷冻保存。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CCK-8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影响。(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3)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6)q RT-PCR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影响。3.腹腔热灌注化疗协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这项研究中,回顾性统计了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90名PSCA基因人群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住院,并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明确。(2)所有病例都接受了胃癌的腹腔镜探查术明确合并腹膜转移。在对照组中,常规引流管放置,依次缝合关闭腹腔,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止痛、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随后定期化疗随访。在IHPC组,将具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导管于术后分别在肝脏的表面、脾窝和盆腔进行放置,并分别固定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左下腹壁上。此外,使用奥沙利铂(200mg)、5-氟尿嘧啶(1000mg)分两次剂量,依次行序贯腹腔灌注化疗,每隔一天重复一次,总共4次。将体外循环管与高热化疗机连接,并安装合适的测温装置后,向灌注袋中加入2000ml5%葡萄糖溶液+100 mg奥沙利铂或0.9%氯化钠溶液2000ml+500 mg 5-氟尿嘧啶加入循环泵和加热系统。待化疗液温度稳定到38°C后,将引流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管,并将灌注速度调整到500 ml/min,温度逐渐升高,使患者适应环境,温度控制在43°C 60分钟。之后,腹腔中残留液的体积允许小于1500 m L,将循环管道及引流管与低负压引流袋相连。治疗后定期化疗随访。结果: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1)PSCA表达于胃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沉默。此外,胃癌的发生与PSCA基因rs2294008T/C多态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增加低分化、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2)本研究共包括549名胃癌患者和592名健康对照组患者。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都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因素(59.22±10.94 vs.58.45±11.74,P=0.421)和性别因素(P=0.485)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和饮酒有显着差异。(3)我们发现携带rs2294008 CT/TT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与患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年轻群体(OR=1.40,95%CI=1.00-1.94,P=0.049),男性群体(OR=1.39,95%CI=1.06-1.84,P=0.019),从不吸烟者(OR=1.43,95%CI=1.03-1.97,P=0.031),长期饮酒者(OR=1.60,95%CI=1.01-2.55,P=0.048),以及非贲门肿瘤部位(OR=1.43,95%CI=1.11-1.85,P=0.006)。(4)发现rs2976392与m RNA表达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于rs2294008与m RNA表达之间。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敏感,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敏感。(2)在MGC-803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抑制效果更显着。(3)Annexin V/PI双染法发现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促进凋亡效果更显着。(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显着抑制MGC-803细胞G1期和S期细胞,而G2/M期细胞显着增加,出现阻滞细胞周期G1期的现象;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5)通过DAPI染色法检测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出现递增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6)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低表达,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7)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8)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表达;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效果更显着。3.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IHPC组的45例患者中,有19例CR病例(42.2%)、9例PR病例(20%),7例SD病例(15.6%),10例PD病例(22.2%),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52.1%(12/23),中分化腺癌为61.5%(8/13),印戒细胞癌为44.4%(4/9)。总有效率(CR+PR)为53.3%(24/45)。在对照组的45例中,有15例CR病例(33.3%),10例PR病例(22.2%),8例SD病例(17.8%)和12例PD病例(26.7%),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44.4%(12/27),中分化腺癌为60.0%(6/10),印戒细胞癌为12.5%(1/8)。总有效率(CR+PR)为42.2%(19/45)。(2)研究发现,在IHPC组中,有9例显着改善,16例改善,12例稳定和8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改善-稳定)率为82.2%(37/45)。在对照组,有7例显着改善,14例改善,13例稳定和11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率(改善+稳定)为75.6%(34/4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两组患者腹痛的发病率分别为35.6%和28.9%,其中轻度疼痛为主,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在IHPC组,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显着减少(6.7%),在对照组中1名患者显着减少(2.2%),白细胞数在使用G-CSF下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在IHPC组分别4例(8.9%)和7例(15.6%),在对照组分别为4例(8.9%)和2例(4.5%)。手术前两组肝肾功能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此外,手术后两组患者之间未发现ALT和TBIL水平的统计显着差异(p=0.135,p=0.097)。但是,IHPC组中的s Cr和BUN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s Cr和BUN水平(p=0.016,p=0.010)。在大多数病例可出现I级发热、恶心和呕吐,治疗后病情可减轻。腹腔热灌注患者未发现出血、血尿、腹泻、皮疹、过敏、灌注导管堵塞或脱落、手术切口或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在手术后的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名患者(2.2%)和3名患者(6.7%)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无患者(0%)和1名患者(2.2%)出现反流食管炎并发症,2名患者(4.4%)和1名患者(2.1%)出现肠梗阻并发症,和1个病人(2.1%)和无病人(0%)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4)IHP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随访中,IHPC组总生存率17.8%(8/45),无进展生存率66.7%(30/45)。在对照组中,总生存率为13.3%(6/45),无进展生存率为42.2%(19/45)。结论:(1)我们调查了PSCA基因rs2976392 G>A和rs2294008 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关系。验证了两个PSCA基因rs2294008 C>T和rs2976392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增加有显着关联。(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和HGSMC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能力都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GC-803细胞中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阻滞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递增的趋势,其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下这种效果更显着。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处理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和蛋白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3)PSCA基因人群合并腹腔转移胃癌患者应用IHPC与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他们的OS和PFS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郑丽[9](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收集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李天望主任专家门诊就诊,经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并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确诊为Hp感染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酶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克拉霉素50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每日2次,疗程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荆花胃康胶丸240mg,每日2次,疗程14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纳差、嗳气)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并停药1个月后复查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统计Hp根除情况,并且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胃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项症状改善情况:(1)腹痛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胀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差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嗳气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1)腹痛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2)腹胀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3)纳差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纳差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嗳气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嗳气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组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根除率为96.9%,对照组根除率为76.4%。治疗后两组患者根除率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6.0%;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8.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以明显提高其根除率及改善临床症状,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铋剂四联疗法,但两者间不良反应反生情况无明显差别,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临床推广意义,为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尹晶晶[10](2020)在《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胃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极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影响全世界人群的健康。中国作为全球胃癌高发区之一,每年因胃癌所致的健康及经济负担极大。多数胃癌早期不易发现,严重影响胃癌病人的治疗及预后,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生理及精神痛苦。因此,研究胃癌的易感性是十分必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一类重要的突变,很多基因的SNPs与胃癌易感性相关,可以作为胃癌易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炎症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而白细胞介素(白介素),是一类炎症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研究表明白介素(Interleukin,IL)基因的SNPs对胃癌的易感性也会产生影响。虽然已经发现多种ILs基因的SNPs与胃癌易感性相关,但现有的关于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间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找出与胃癌易感性有关的I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并对筛选出的SNPs在河南省汉族人群样本中进行实验,验证其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初步探索与胃癌易感性相关位点突变对生物学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1)基于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找出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使用NoteExpress软件整理检索后获得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实验对象、研究内容为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获得不同遗传模型下(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两者关系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对应置信区间(95%CI),找出四种模型下均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2)基因分型实验验证meta分析所得结果: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对meta分析所得四种遗传模型下均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进行基因分型实验,检测是否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并分析是否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本研究依据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和病例组采用频数匹配的方式,对两组人群的性别及年龄(±2岁)进行匹配。样本量计算采用PASS 15.0软件,纳入胃癌病例和对照人群各660例。对meta分析结果确定的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采用iMLDRTM多重SNP检测方法(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在两组样本中进行基因分型实验。(3)对基因分型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后得到的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基于生物信息学,利用3dSNP以及VarCards在线分析网站,探索突变可能导致的生物学功能改变。(4)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 21.0软件,依据样本类型使用t检验或χ2验,分析病例及对照组间差异。拟合优度χ2检验用于检测各SNP在对照人群中是否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SNPs与胃癌之间的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PARP(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用于评价SNPs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SNPs与吸烟、饮酒等因素间)通过多因子降维法检验(MDR3.0软件)。结果(1)Meta分析所得不同遗传模型下与胃癌易感性有关的ILs基因及其SNP为:IL-1B基因rs1143627(隐性模型),IL-1B基因rs16944(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IL-6基因rs1800796(共显性模型),IL-8基因rs4073(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IL-10基因rs1800896(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IL-1 7F基因rs763780(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四种遗传模型下关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rs1800896及rs763780进行后续基因分型实验。(2)分型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L-17Frs763780与胃癌易感性密切相关:调整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显性模型中rs763780 CT基因型、显性模型中(CT+CC)基因型以及超显性模型中CT基因型也都提高了胃癌的患病风险(OR=1.41,.95%CI:1.08-1.86;OR=1.41,95%CI:1.08-1.84;OR=1.40,95%CI:1.07-1.84)。rs763780 CT基因型在年龄≥60岁组人群中(OR=1.59,95%CI:1.06-2.38)、男性人群中(OR=1.44,95%CI:1.05-1.98)、不吸烟者(OR-1.43,95%CI:1.01-2.02)、饮酒人群(OR=1.96,95%CI:1.19-3.25)及无胃癌家族史者(OR=1.41,95%CI:1.07-1.85)中均提示为危险因素;rs763780显性模型中的突变基因型(CT+CC),在年龄≥60岁组人群中(OR=1.54,95%CI:1.04-2.30)、男性人群中(OR=1.42,95%CI:1.04-1.94)、不吸烟者(OR=1.45,95%CI:1.03-2.04)、饮酒人群(OR=2.04,95%CI:1.24-3.35)及无胃癌家族史者(OR=1.40,95%CI:1.07-1.84)中均为危险因素,提示相应基因型携带者更有可能患胃癌。而IL-10 rs1800896实验结果经统计分析后显示其与胃癌易感性无关。(3)假阳性报告率分析结果显示,(CT/TT)或(CT+CC/TT)模型下,rs763780在全人群、年龄≥60岁、男性、非吸烟人群、饮酒者以及无胃癌家族史人群中的FPRP(False-positive report probability)值均小于预设值0.5,可以认为变异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有意义。(4)MDR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具有吸烟、饮酒史且携带有rs763780 C等位基因的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含有这三项的人群的2.37倍(OR=2.37,95%CI:1.86-3.01)。(5)利用在线分析网站3dSNP以及VarCards对rs763780所导致的生物功能的可能影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rs763780的变异在染色体层面对其相关联的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他们所调控的生物学功能,但对其所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等的影响程度较弱。结论(1)IL-17F rs763780(T>C)与胃癌易感性增加相关,而IL-10 rs1800896(T>C)暂未发现与胃癌易感性相关。(2)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吸烟、饮酒史且携带有rs763780 C等位基因的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更高,即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3)rs763780的变异可能影响其在染色质环中相关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关于rs763780携带者胃癌易感性增加的具体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IL-8表达水平和IL-8-251A/T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幽门螺杆菌感染标准
        1.2.2 胃液IL-8水平检测
        1.2.3 IL-8-251A/T多态性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胃液中IL-8水平比较
    2.2 两组受试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L-8-251A/T分布情况
    2.3 不同IL-8-251A/T基因型患者胃液中IL-8表达情况
3 讨论

(2)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1.3 菌群与免疫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讨论与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ylori主要的致癌因子
    1.3 H.pylori感染胃黏膜改变的关键分子PMEPA1
第2章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2.2.2 组织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2.2.3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2.2.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
        2.3.2 PMEPA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3 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2.3.4 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
    2.4 讨论
第3章 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3.1.2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3.1.3 质粒及感受态细胞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1.6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幽门螺杆菌的复苏、鉴定、传代
        3.2.2 H.pylori7.13和PMSS1 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3 制备抗oipA重组抗原的免疫兔多克隆抗体
        3.2.4 细胞培养及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3.2.5 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3.2.6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3.2.7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
        3.2.8 细胞转录组学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p7.13和PMSS1 菌株的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3.3.2 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中PMEPA1的表达水平
        3.3.3 H.pylori cag A和 oipA影响胃上皮细胞PMEPA1的表达
        3.3.4 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慢病毒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4.2.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4.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增殖实验
        4.2.4 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4.2.5 划痕修复实验
        4.2.6 克隆形成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成功构建PMEPA1过表达和敲减稳转细胞株
        4.3.2 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3.3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PMEPA1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改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流程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测序样品的RNA验证
        5.3.2 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3 Hp感染对过表达或敲减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4 PMEPA1对不同Hp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小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PMEPA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UREB诱导胃上皮(AGS)凋亡上清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株及菌株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设备
        1.1.4 实验耗材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菌培养
        1.2.3 构建UreB蛋白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1.2.5 BCA法检测细胞因子
        1.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1.2.7 平板菌落计数法
        1.2.8 免疫荧光法检测吞噬功能
        1.2.9 细胞RNA的提取
        1.2.10 RNA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1.2.11 RNA逆转录为cDNA
        1.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13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UREB蛋白诱导ACS细胞凋亡
        1.3.2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导致巨噬细胞M2极化
        1.3.3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导致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
    1.4 讨论
第二章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UPLC-MS/MS法检测代谢产物
        2.2.3 ELISA法检测代谢产物
    2.3 实验结果
        2.3.1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有代谢产物释放异常
        2.3.2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
        2.3.3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诱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变
    2.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致病性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情况
致谢

(5)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尿素呼气实验检测方法及判读
    2.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其厂家
    2.3 实验方法
        2.3.1 胃粘膜标本的采集
        2.3.2 材料准备
        2.3.3 H.pylori菌株鉴定方法
        2.3.4 幽门螺旋杆菌DNA的提取
        2.3.5 PCR反应体系
        2.3.6 具体基因检测对应添加引物情况
        2.3.7 一代建库
        2.3.8 一代测序
    2.4 技术路线图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ylori菌株中CagA、babA、ureA、ureB、oipA基因扩增结果
    3.2 样本中H.pylori基因型中的检测结果
    3.3 H.pylori各基因型与各组疾病的关系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献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CagA基因及VacA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黏附、定植机制
2 症状及损伤机制
3 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
4 免疫机制
5 致癌机制
6 展望

(7)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作用乳杆菌的筛选及其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幽门螺杆菌及其潜在致病效应
        1.1.1 H.pylori的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
        1.1.2 H.pylori感染的临床影响
        1.1.3 H.pylori感染的防治策略
    1.2 乳杆菌抗H.pylori感染的研究进展
        1.2.1 乳杆菌抗H.pylori感染的体外实验研究
        1.2.2 乳杆菌抗H.pylori感染的动物实验研究
        1.2.3 乳杆菌抗H.pylori感染的临床实验研究
    1.3 乳杆菌抗H.pylori感染的机理研究
        1.3.1 抑制H.pylori生长
        1.3.2 抑制H.pylori粘附
        1.3.3 降低H.pylori体内定殖
        1.3.4 其他机理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和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2 体外实验方法
        2.2.1 实验菌株的保藏和培养
        2.2.2 乳杆菌抑菌效果的测定
        2.2.3 乳杆菌抑制H.pylori粘附能力的测定
        2.2.4 细胞IL-8分泌量的测定
        2.2.5 乳杆菌下调H.pylori毒力因子表达的测定
        2.2.6 抗生素对乳杆菌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2.2.7 乳杆菌安全性预测
    2.3 动物实验方法
        2.3.1 灌胃菌株的制备
        2.3.2 动物实验设计
        2.3.3 乳杆菌在胃部定殖量的测定
        2.3.4 乳杆菌在胃部丰度变化的测定
    2.4 临床实验方法
        2.4.1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2.4.2 实验分组与设计
        2.4.3 实验产品及其活菌数的测定
        2.4.4 临床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拮抗H.pylori乳杆菌的体外初筛
        3.1.1 乳杆菌对H.pylori生长的抑制作用
        3.1.2 乳杆菌对H.pylori粘附AGS细胞的抑制作用
        3.1.3 复筛动物实验菌株的选择
    3.2 基于乳杆菌在小鼠胃部定殖能力对乳杆菌的复筛
        3.2.1 不同乳杆菌在小鼠胃部的定殖时间及定殖量变化情况
        3.2.2 小鼠胃部菌群中乳杆菌比例的变化及其对菌群组成的影响
    3.3 乳杆菌抗H.pylori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
        3.3.1 临床受试者基线信息
        3.3.2 实验产品活菌数变化情况
        3.3.3 乳杆菌干预对受试者体内H.pylori定殖量的影响
        3.3.4 乳杆菌干预对受试者GSRS评分的影响
        3.3.5 乳杆菌干预对受试者血清PG水平的影响
        3.3.6 乳杆菌干预对受试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3.7 乳杆菌干预对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3.3.8 体外效果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4 乳杆菌安全性的初步评估
        3.4.1 乳杆菌的抗侵袭能力分析
        3.4.2 乳杆菌的潜在毒力基因分析
        3.4.3 乳杆菌的耐药基因分析
        3.4.4 乳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表型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实验相关图表

(8)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
    1.2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
    1.3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
    1.4 胃癌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4.1 研究对象
        1.4.2 放射化疗
        1.4.3 其他治疗方法
第2章 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和标本收集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1.4 主要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PSCA基因rs2294008和m RNA表达
        2.2.2 PSCA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
        2.2.3 PSCA多态性与胃癌风险关联分层分析
        2.2.4 PSCA基因rs2294008和rs2976392 的联动失衡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的抑制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 细胞的生长曲线
        3.2.2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3.2.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4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阻滞胃癌细胞周期
        3.2.5 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3.2.6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表达
        3.2.7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蛋白表达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对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疗效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治疗方法
        4.1.3 评价指标
        4.1.4 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短期疗效评价
        4.2.2 KPS评价
        4.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2.4 患者生存随访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癌:回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9)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Hp根除方案
    2.2 Hp感染及根除标准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各项症状改善情况
    4.3 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
    4.4 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
    4.5 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4.6 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
    4.7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p的研究
        1.1 Hp的致病因子及其治病机制
        1.2 Hp感染现状
        1.3 Hp感染途径
        1.4 Hp的诊断
        1.5 Hp的治疗
        1.6 Hp西医治疗的优劣势
    2 中医学对Hp的研究
        2.1 中医对Hp的认识
        2.2 Hp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3 Hp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
        2.4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2.5 Hp中医治疗的优劣势
    3 荆花胃康胶丸的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4.2 根除率分析
        4.3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患者临床症状评估表
    附录三 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表
致谢

(10)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
        2.1.1 文献检索与收集
        2.1.2 文献纳入
        2.1.3 文献资料分析、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生物学实验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研究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
    2.3 基因分型实验验证后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的生物学功能初探
3 结果
    3.1 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ILs基因SNPs及相应文献的基本信息
        3.1.3 Meta分析结果
        3.1.4 敏感性分析
        3.1.5 发表偏倚分析
    3.2 基因分型实验结果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3.2.2 SNPs的分型结果
        3.2.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2.4 两个SNPs和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3.2.5 两个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分层分析
        3.2.6 假阳性报告率分析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评估
        3.2.7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3.3 rs763780的生物学功能初探
        3.3.1 rs763780三维染色质环作用关系
        3.3.2 rs763780所致蛋白质功能影响预测
4 讨论
    4.1 本研究概述
    4.2 I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4.3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胃癌的影响
    4.4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rs763780生物学功能初探
    4.5 本研究优点及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细胞介素:胃癌相关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因子
    1 白细胞介素简介
    2 白细胞介素与常见恶性肿瘤的关系
    3 常见胃癌相关信号通路
    4 白细胞介素参与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等过程的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IL-8表达水平和IL-8-251A/T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J]. 于雅丽,李振华,牛学恩,李宾. 热带医学杂志, 2021(12)
  • [2]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思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巧云. 南昌大学, 2021(01)
  • [4]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 沈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D]. 杨慧君. 青海大学, 2021(01)
  • [6]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敦泽,郭立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0(08)
  • [7]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作用乳杆菌的筛选及其临床效果评价[D]. 张美怡. 江南大学, 2020(01)
  • [8]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D]. 闫康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9]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郑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D]. 尹晶晶.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基因型诱导胃上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