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物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

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物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

一、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凤[1](2020)在《纳米探针在牙髓干细胞牙向分化机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牙髓干细胞(DPSCs)是一类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它可以在不同条件诱导下分化成特定的细胞类型,并在牙体修复和牙齿组织再生中起重要作用。当牙齿受到龋齿、磨损、外伤等外界刺激时,牙髓中的牙髓干细胞会被激活、迁移以及分化为分泌牙本质基质的成牙本质细胞,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以防止病变的进展并保护牙本质。这种修复机制一直是牙齿再生组织工程学的热点问题,因此,了解DPSCs牙本质向分化机制,寻找参与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生物学信息,对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和组织工程牙齿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干细胞分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免疫细胞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法、凝胶电泳等。虽然这些生物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但其操作步骤复杂、耗时,难以实现活细胞的无损检测。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引入一种原位无损、简单、快速的细胞分化监测的研究方法。伴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将纳米尺度材料的独特物理化学特性与特定生物分子的传感和性能调控相结合,进而发展了各种纳米探针并开发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继而推动了光电及纳米技术的发展,尤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方面。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细胞内的动态生物过程,同时提供灵敏的指纹光谱,广泛应用于细胞凋亡过程的监测、细胞pH分布等活细胞研究。本论文主要围绕牙髓干细胞牙向分化过程中的生物信息分子差异,利用光谱技术和成像技术去识别和检测牙髓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相关调控因子,以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这项研究中,DPSCs是从年龄在18-25岁健康成年人的第三磨牙牙髓中中提取的。采用组织块联合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同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来鉴定提取的细胞为牙髓干细胞。继而,我们运用分化药物诱导刺激干细胞,建立了DPSCs向牙本质细胞分化的细胞模型。2.分化模型建立后,我们为研究牙向分化的机制,制备了金纳米粒子(AuNPs)细胞核探针。首先,我们采用水热反应法合成了尺寸约为30 nm的AuNPs。然后,利用Au-S键的共价作用的原理,对该金纳米粒子的表面依次进行了巯基-聚乙二醇(PEG)、细胞膜穿透肽(RGD)和细胞核定位信号肽(NLS)的修饰,从而使该金纳米粒子探针具有优良的细胞核靶向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通过明场成像、暗场成像、生物电镜成像及荧光成像来表征该金纳米粒子细胞核探针的靶向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的AuNPs都处于细胞核的内部。同时,细胞毒性检测的结果也表明,该细胞核探针对牙髓干细胞的毒性比较低。实验制备的细胞核探针对牙髓干细胞的分化没有影响,具备良好的SERS基底活性。该金纳米粒子细胞核探针的成功制备为研究牙髓干细胞的分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在研究牙髓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中,我们利用制备的细胞核靶向探针作为SERS增强基底,探究了细胞核内的分子信息变化。在此研究中,采用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对牙髓干细胞及不同分化时间段的牙本质细胞的细胞核进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得到了较强的SERS信号。通过免标记的单细胞SERS光谱,我们分析了牙髓干细胞向牙本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固有的SERS信号变化。结果表明在药物诱导分化刺激14天时色氨酸的含量显着增加。同时,DNA/RNA骨架的振动模式在分化过程中也发生了转变,这表明在分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DNA的复制或转录。在本论文中,我们应用药物刺激DPSCs的定向分化,并利用SERS技术对DPSCs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光谱进行鉴定,确定了色氨酸可能参与了牙本质分化的过程,为牙齿组织工程提供一种可靠的分子水平的研究手段,并拓宽了分化理论的视野。

王雯[2](2020)在《原花青素对纤维桩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A)预处理剂对纤维桩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粘接强度及微渗漏的影响,为临床提高纤维桩粘接耐久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慢速切割机在36颗离体牙的釉牙骨质界上方2 mm处沿垂直于牙长轴的方向截冠。根管预备后,AH Plus糊剂对根管进行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根管口2 mm玻璃离子暂封。样本储存于37℃恒温水浴箱1周后取出,去除玻璃离子,用RTD纤维桩套装钻预备根管,保留根尖4 mm根充物。35%磷酸酸蚀根管15 s,水气冲洗30s,吸潮纸尖去除多余水分。选择与桩道预备钻相匹配的纤维桩。将样本随机分为4组(n=9),A:6.5%PA+不老化,B:6.5%PA+老化,C:95%乙醇+不老化,D:95%乙醇+老化。处理如下:A、B组桩道内涂布6.5%PA 1 min,C、D组桩道内涂布乙醇1 min,然后4组桩道用吸潮纸尖去除多余水分,涂布粘接剂光固化10 s,放置纤维桩光固化40 s。所有样本完成粘接后放置于生理盐水中24 h。A、C组用于即刻粘接强度的测试。B、D组放入冷热循环仪进行老化实验,5℃和55℃各停留30 s,中间间隔10 s,蒸馏水中循环10000次。每组随机选取7个样本用慢速切割机在流水下切取纤维桩的根颈、根中、根尖部1 mm薄片。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薄片微推出实验,用公式P=F/S计算粘接强度,其中P(MPa)为粘接强度,F(N)为纤维桩推出时对应的最大加载力,S为粘接面积。S=p(R+r)[1+(R-r)2]1/2(其中R代表纤维桩冠方半径,r代表纤维桩根方半径)。使用SPSS软件(IBM SPSS 21.0;IBM,Armonk,NY),三因素方差分析粘接强度,检测标准为双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将推出切片在体式显微镜下放大20倍统计断裂模式。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各组断裂模式的差异。检测标准为双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SEM)观察断裂界面。每组剩余2个样本进行印度墨水染色处理。自根尖2 mm以上的牙体表面均匀涂抹指甲油2遍,晾干。浸泡于37℃印度墨水中染色7 d后取出。流动水下刮净指甲油并充分冲洗。干燥后将样本避光浸泡于5%的硝酸溶液中,待细针能顺利穿透样本时取出样本,蒸馏水充分冲洗,乙醇梯度脱水后浸泡于水杨酸甲酯中至透明,后取出保存于甘油中。在20倍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微渗漏情况。结果:1.微推出试验:根管不同部位的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颈部粘接强度最高,根尖部粘接强度最低;PA预处理组粘接强度高于乙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化后粘接强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不同部位和PA预处理的交互作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不同部位和老化的交互作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PA预处理和老化的交互作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不同部位,PA预处理和老化的交互作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模式统计及SEM代表性图象:根颈,根中,根尖三个部位的断裂模式均以混合破坏为主,未见牙本质内聚破坏。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微渗漏结果: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样本染色结果,A组可见根尖微量染色,B组可见根尖少量染色。C组样本的纤维桩根方可见少量染色,D组样本的纤维桩侧方及根方均可见染色。结论:PA作为预处理剂可以提高纤维桩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即刻和老化后的粘接强度。PA预处理根管牙本质在老化前和老化处理后均能够减少纤维桩微渗漏的发生。

叶岚[3](2020)在《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骨缺损的修复依旧是临床一大重要问题,目前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材料种类较多,但这些材料均有各自的优缺点。牙本质作为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牙本质的处理方式有:煮沸、脱矿、煅烧、液氮冷冻等。经过处理的牙本质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促进新骨形成。而单独使用异种未脱矿牙本质能否达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否能够促进新骨形成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将异种未脱矿牙本质作为移植材料,与自体骨移植材料进行比较,以观察异种牙本质成骨效果。方法1.动物分组:雄性纯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约2.5kg,每只兔子颅骨制备四个骨缺损区,每只兔子骨缺损区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人牙本质组,B组为自体牙本质组,C组为自体骨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2.牙本质制备方法:将收集的人健康前磨牙(因正畸原因拔除)及拔除的兔中切牙清洗干净,去除表面软组织及髓腔内牙髓,磨除牙釉质及牙骨质。将其磨碎成直径为2-3mm的小块,使用0.2%氯已定溶液浸泡10min;3.动物实验:麻醉后,用手术刀片,在颅顶作约5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骨膜,暴露颅骨,用环形钻在颅骨区颅中缝两侧各制备两个直径8mm的骨缺损,术中将取出的兔颅骨骨质磨成2-3mm的骨块,快速将处理好的人牙本质块、自体牙本质块、自体骨各约0.3g随机放入骨缺损区,并留空白对照,覆盖Bio-Gide膜,创口分层严密缝合;4.观察方法:术后严密观察兔子精神状况、饮食情况,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各处死8只兔子得到术区标本,观察术区皮肤色、形、质的变化,是否存在炎症反应;骨缺损部位是否密实,是否有纤维包裹,采用Micro-CT观察并计算骨体积分数,组织学观察新骨形成面积及炎症细胞的数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饲养期间所有兔子无畏寒、发热征象,手术伤口无红肿、渗血现象,术区未见感染,毛发重新生长,无动物死亡。术后4周,可见骨缺损区表面有纤维包裹;术后8周,异种牙本质组、自体牙本质组与自体骨组骨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界限不明显,材料变得密实;术后12周,此三组骨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的界限更为模糊,材料密实,而空白组实验区域密实度较差;2.Micro-CT示:异种牙本质组、自体牙本质组与自体骨组相比成骨量相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三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4周,牙本质组均可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新生骨组织围绕移植材料周围分布,并可见少量炎症细胞,可见牙本质块位于骨缺损区,牙本质周围呈现虫蚀状吸收,随着时间增加,牙本质吸收增多,新骨形成更多,炎症细胞减少。异种牙本质、自体牙本质和自体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异种牙本质和自体牙本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随着时间增加,新骨形成量增加;2.异种牙本质作为移植材料,并未见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牙本质的免疫原性较低;3.牙本质较易获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新骨形成,有望为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伍甜甜[4](2016)在《原花青素促进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漂白剂、激光和树脂的广泛应用,口腔治疗能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牙髓细胞氧化应激,对其造成伤害。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盖髓剂不具有抗氧化作用,且可能引起牙髓炎症和牙本质桥疏松。为了在治疗过程中抑制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并促进牙髓修复,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和预实验发现了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这一具有潜力的抗氧化型盖髓剂,并观察了PA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活性和成牙本质分化的影响。此外,为了探讨原花青素调控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机制,本研究对矿化相关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牙髓细胞矿化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评估。方法1.改良组织块法获得人牙髓细胞后,采用过氧化氢(H2O2)作为诱导剂建立HDPCs氧化应激模型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状态。通过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PA对HDPCs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过氧化保护作用。2.选择毒性较小的PA浓度处理细胞,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以及钙结节染色的方法评估PA对牙髓细胞体外矿化的影响。3.PA预处理细胞复合材料载体后,观察HDPCs在裸鼠体内形成牙本质样结构的情况。4.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与Wnt通路抑制剂Dkk-1对HDPCs通路关键分子β-catenin表达的影响,观察Wnt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5.使用成功干扰Wnt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剂处理条件作用于HDPCs后,再检测PA对HDPCs矿化的影响。结果1.20,50μmol/L H2O2处理细胞4h诱导细胞凋亡而100μmol/L H2O2处理4h诱导大量细胞坏死,5-20mg/L的PA对HDPCs活性无明显影响,且能抑制H2O2引起的细胞活性降低。2.PA在5-2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促进HDPCs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矿化基因表达水平提高以及钙结节形成增加。3.20mg/L的PA促进HDPCs在裸鼠背部皮下形成牙本质样结构。4.PA能够上调HDPCsβ-catenin的表达,且在30分钟达到高峰;300μg/L的Dkk-1作用于细胞2h,能够抑制PA引起的β-catenin上调。5.采用Dkk-1作用于HDPCs后,PA促进HDPCs矿化的效应减弱。结论1.H2O2能够诱导牙髓细胞凋亡和坏死,对牙髓细胞产生损伤。2.5-20mg/L的PA对HDPCs不具有明显毒性且能够对氧化应激的HDPCs起到保护作用。3.PA能够促进HDPCs体外成牙本质分化。4.PA能够促进HDPCs在动物体内形成牙本质样结构。5.Wnt/β-catenin通路是PA促进HDPCs矿化的调控途径之一。

毛丽霞[5](2016)在《牙髓干细胞复合微纳结构HA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表面微纳结构形貌修饰的羟基磷灰石(micro-nano structured hydroxyapatite,mnHA)生物陶瓷复合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效果。首先,分离培养牙髓干细胞并探讨其干细胞特性及成骨向分化能力;其次,体外研究mnHA对DPSCs的生物学作用;最后,在大鼠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中探讨mnHA复合DPSCs的体内成骨效果。材料和方法1.采用改良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牙髓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Stro-1+人牙髓干细胞。通过CCK8检测人DPSCs的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波形丝蛋白(Vimentin)、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S-100 和 Stro-1 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干细胞表面特征性标志物CD29、CD44、CD90、CD105、CD34、CD45 的表达。2.体外诱导人DPSCs成脂向分化,油红染色观察成脂诱导后脂滴的形成情况。成骨诱导液诱导人DPSCs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观察成骨诱导后细胞的成骨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I型胶原(collagen I,Col I)、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mRNA 的表达。3.体外分离培养大鼠DPSCs后分别接种到mnHA生物陶瓷和表面光滑致密的传统HA生物陶瓷上。通过细胞骨架蛋白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TT、ALP 染色和活性检测以及 Real-time PCR 检测mnHA生物陶瓷对DPSCs的粘附、增殖以及促进成骨/成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4.建立大鼠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并植入材料进行修复。实验分为五组:(1)传统表面光滑致密的HA生物陶瓷(HA);(2)表面微纳结构形貌修饰HA生物陶瓷(mnHA);(3)传统表面光滑致密的HA生物陶瓷复合大鼠DPSCs(HA+DPSCs);(4)表面微纳结构形貌修饰HA生物陶瓷复合大鼠DPSCs(mnHA+DPSCs);(5)空白对照组(Control)。通过 Micro-CT、四环素/茜素红/钙黄绿素三色序列荧光染色以及组织学观察并检测新骨的形成和矿化情况。结果1.通过改良组织块结合免疫磁珠法成功分离并纯化人DPSCs。人DPSCs形态多呈长梭形,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90、CD105、CD29和Stro-1,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阴性表达。2.人DPSCs成脂向诱导后,油红染色可见脂滴形成。成骨向诱导后,人DPSCs具有较强的成骨向分化潜能。在成骨诱导过程中,人DPSCs ALP染色呈阳性,同时ALP mRNA表达水平升高;成骨相关基因Col I和Runx2 mRNA的表达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OCN 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诱导21天茜素红染色可见矿化结节形成。3.与传统表面光滑致密的HA生物陶瓷相比,表面微纳结构形貌修饰的HA生物陶瓷可明显促进大鼠DPSCs的早期粘附、增殖、成骨向分化以及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ALP活性明显增加,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N、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和牙本质基质蛋白 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以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mRNA的表达增高。4.大鼠牙槽骨缺损修复体内实验发现,材料修复组骨体积和组织体积的比值(bone volume relative to 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序列荧光染色和新骨形成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mnHA组BV/TV、Tb.Th、Tb.N、序列荧光染色和新骨形成较HA组高,而mnHA生物陶瓷复合DPSCs后可进一步增强其在体内的成骨效果。结论1.通过改良组织块联合免疫磁珠分选法可成功培养并获得纯度较高的人DPSCs,所获得的细胞具备了间充质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表型和特性,具有较强的成骨向分化潜能,在成骨、成脂诱导液作用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2.与传统表面致密、光滑的HA生物陶瓷相比较,表面微纳结构形貌修饰的HA生物陶瓷具有促进DPSCs早期粘附、增殖、成骨向分化和成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微米棒/纳米棒组合结构的表面形貌接近于正常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3.在大鼠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中,mnHA生物陶瓷复合大鼠DPSCs可以在体内明显促进新骨形成和矿化,mnHA陶瓷材料可以作为潜在的仿生生物活性材料用于牙槽骨修复。

梁绮明[6](2015)在《新型生物玻璃牙髓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牙髓是为牙体提供营养、形成牙本质的软组织;在临床的牙体修复治疗中,牙髓裸露通常使用氢氧化钙或三氧化矿物凝聚体进行覆盖治疗。然而,目前在科研和临床上使用的盖髓材料均存在不足。研究开发出一种具有合适的物化性能、能诱导牙髓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利于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盖髓材料受到广泛关注。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等对牙髓-牙本质的修复有着重要作用,但生物活性大分子在体内不能长期稳定存在。本文围绕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在牙髓修复的应用展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为用于负载促进牙髓修复的生物大分子的介孔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有机模板法,通过调节硅、钙、磷源的加入比例合成出不同组分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其中,生物玻璃微球中Ca O的最大含量在15%左右。玻璃微球中CaO、P2O5比例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球的形貌,并使硅氧网络中的非桥氧增多,体外矿化活性提高。通过使用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调和液与一定组分的的上述生物活性玻璃微球拌和得到具有自固化特性的生物活性玻璃盖髓材料,固化产物为K3CaH(PO4)2晶体和羟基磷灰石晶体。不同组分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球所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盖髓材料的抗压强度不同,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形貌不同。经养护,K3CaH(PO4)2晶体逐渐转化为羟基磷灰石晶体。通过在调和液中添加短链海藻酸钠,可以改善生物活性玻璃盖髓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水散性以及降解性能。以乙酸乙酯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微乳液为模板,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加入氨水作为模板腐蚀剂和玻璃溶胶的催化剂,合成出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通过氨水的浓度可以控制生物活性玻璃的粒径以及孔结构。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分别制备出具有放射状孔结构的球形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和具有层状结构的松果状生物玻璃颗粒。该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以及优秀的蛋白吸附能力和持续缓释能力,是良好的蛋白载体材料。

陈超群[7](2015)在《戊二醛预处理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牙本质龋是口腔临床的常见病之一。矿化的胶原是牙本质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牙本质龋的发生,往往是牙本质胶原内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溶解性脱矿与修复性再矿化交替发生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胶原网状结构塌陷,脱矿的胶原纤维空间内被水分子充盈。牙本质龋引起的牙本质缺损是不可逆的损伤,若未及早发现和治疗,波及牙髓,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牙本质仿生矿化则是一个应用纳米技术理论来模仿生物矿化过程的概念验证策略,利用渗透入胶原纤维内的无定形磷酸钙相变为羟基磷灰石晶体的过程来置换脱矿胶原纤维内的水分子,形成与天然牙本质在形貌、尺度和等级结构上相似的无机-有机物复合体。这种模拟生理过程的脱水机制,除了可以形成胶原纤维内的矿物并恢复其机械性能,还可以使牙本质中的内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僵化,从而从根本上更好的保护脱矿的牙本质胶原纤维,同时达到组织重建的目的。因此,仿生再矿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牙本质修复方法,通过完成脱矿牙本质胶原的再矿化,模拟形成与天然牙本质相似的形貌、等级结构及生物学性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及重建牙体组织。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已研究了脱矿牙本质的原位仿生再矿化,但存在耗时较久的问题。因此,探索一种耗时短、易操作的再矿化技术以贴近临床基本需求成为本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戊二醛(GA)是广泛应用的交联剂,研究表明戊二醛分子对钙离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戊二醛为五碳双官能团分子,在分子两端各有一个醛基,能与胶原纤维表面的氨基酸残基(Lys和Hyl基团)发生交联反应。同时,醛基是羰基的一种特殊表型,通过对胶原醛基化修饰,诱导羰基于胶原表面,可促进矿化的发生。目的基于戊二醛分子对胶原组织的钙化能力,本实验旨在研究戊二醛诱导的胶原交联反应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的影响。本研究涉及了无定形磷酸钙对牙本质的直接修复作用;利用醛基的诱导钙化特性,发展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加快牙本质矿化的方法;最后从力学和生物学性能两方面对再矿化的牙本质层进行检测,评估牙本质再修复的潜能。方法1.样本制备。选取近期新鲜拔除的无龋坏第三磨牙,保存在4℃的0.1 wt%麝香草酚溶液中。所收牙齿经患者知情同意,并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用于实验。使用前,用高速涡轮机去净冠部牙釉质,用慢速切割机(BoeckelerInstruments,Tucson,USA)垂直于牙体长轴切除釉牙骨质界以下的牙根部分,形成牙本质块。在蒸馏水冷却下将牙本质块切成两种不同三维大小的样本:牙本质片(10.0 mm×8.0 mm × 1.0 mm),共计126个样本;牙本质条(10mm × 0.8 mm ×0.8 mm),共计72个样本。所获样本用35%的磷酸酸蚀10秒,牙本质脱矿深度达2~4μm厚,二蒸水冲洗,备用。2.研究戊二醛分子对牙本质胶原结构的影响。通过拉曼光谱仪(RamanAnalysis)分析GA与胶原的交联反应。继而将GA处理过的样本(实验组)与未GA处理(对照组)应用于脱矿牙本质的仿生再矿化对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表征牙本质胶原的超微结构及矿化程度。3.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将快速修复的牙本质进行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检测。应用纳米压痕仪(Nanoidentation)检测再矿化牙本质层的机械性能,酶解实验(Enzymatic Degradation)检测再矿化的胶原,测试矿化对生物降解的抵抗作用,评估矿物对胶原的保护能力。结果1.拉曼检测结果表明,5%GA与脱矿牙本质层反应3min就能使胶原发生交联反应,形成更紧密的胶原纤维网络状结构,同时不影响单根胶原的主体构架。2.电镜结果显示,GA处理再矿化2d牙本质(实验组),未GA处理矿化7d牙本质(对照组)与天然牙本质的形貌结构和矿化结晶度相似,但GA预处理后矿化时间从7d缩短至2d,由此提出戊二醛处理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的促进作用。3.纳米压痕检测发现:GA处理矿化2d(实验组),未GA处理矿化7d(对照组)的弹性模量和纳米硬度与天然牙本质相近。验证GA预处理是一种加快牙本质修复的潜在有效的方法。4.酶解实验发现:单纯交联作用是增强酶抵抗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无论是GA处理矿化2d(实验组),还是未GA处理矿化7d(对照组),已矿化胶原均比单纯交联胶原抵抗酶解能力更强,从而说明矿物对胶原有力的保护作用。提示交联与矿化联合应用的可行性。结论GA预处理能有效促进牙本质的仿生再矿化。拉曼光谱检测GA与胶原发生的交联反应。电镜观察发现再矿化层与天然牙本质在形貌和等级结构上的相似性。机械性能检测得出再修复的矿化层具有与天然牙本质相近的力学性能。同时,酶解实验表明矿物是保护胶原相对有效的方法。因此,利用戊二醛分子促进牙本质仿生矿化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为今后牙本质快速有效的组织重建提供参考。

杨胜银[8](2014)在《脱矿牙本质基质骨诱导性及相关细胞鉴定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DDM诱导成骨过程中各种细胞演变过程的观察和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进行免疫组化鉴定,TRAP染色对破骨细胞进行观察,探讨DDM诱导成骨机制的细胞理论框架和成骨方式。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在24只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竖脊肌区制备标准一致的四个肌袋位点,随机选取三个位点为实验位点,植入DDM50mg (湿重,下同),另一位点为对照位点,空白对照,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4周、8周、12周、16周和20周处死动物获取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TRAP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鉴定。采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组织切片累积光密度值(IOD),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进行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所有动物完全苏醒,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自如,正常饮食;创口未见开裂,无红肿、出血及渗出。术后第三天,创口已部分愈合,部分缝线被兔咬断。术后一周,术区毛发逐渐生长,部分已覆盖愈合的创口,所有动物精神状况良好,饮食、活动正常。获取组织标本时,随时间的增加,可见DDM与肌肉组织紧密融合;所有标本均未见DDM周围组织红肿、化脓等现象。2.组织学观察(1)HE染色对照组中,见肌纤维并行排列,肌纤维之间有细胞核位于胞质的周边,呈梭形;第一周至二十周的组织切片中,肌肉组织中均未见有炎性细胞侵入。实验1周组,见DDM与周围组织贴附,部分可见贴附不紧密,有间隙;细胞呈环形包绕DDM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小血管、炎性细胞、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2周组,细胞紧密贴附DDM,周围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可见嗜碱性细胞。3周组,DDM间组织可见条索状形成,可见团状淡蓝色软骨样基质、均质红染的软骨样基质和呈立方状的成骨样细胞。4周组,DDM周围可见均质红染的骨样基质,立方状的成骨样细胞被覆基质表面。8周组,DDM颗粒边缘见重新矿化,呈紫蓝色,边缘可见吸收凹陷,细胞贴附;有骨样基质形成,表面有立方状成骨样细胞,外围有嗜酸性细胞。12周组和16周组,DDM之间可见空泡状脂肪细胞,团状无孔均质红染骨样组织,边缘有立方状成骨样细胞被覆,血管出现,其内见双凹状红细胞。20周组,DDM周围组织中可见软骨样基质,成骨样细胞被覆表面,DDM可见矿化区,呈紫蓝色,外周有一层成纤维细胞形成膜状结构。(2)免疫组化染色和TRAP染色1)CD44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CD44阳性表达第一周可见在DDM周围的组织中,并未紧贴DDM,然后逐渐靠近DDM,表达逐渐增强,至第四周达高峰,而第四周至第二十周,阳性表达逐渐减弱,说明间充质干细胞由周围组织逐渐向DDM聚集。方差分析:第一周与第二、三、四、八、十二周,第二周与第一、三、四、二十周,第三周与第一、二、四、八、十六、二十周,第四周与各时间点,第八周与第十六、二十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2)ALP免疫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实验组中ALP阳性表达部位靠近DDM,逐渐向外围扩展。ALP表达的数量由第一周逐渐增强,至第四周达到峰值,而第四周后,阳性表达逐渐降低。说明成骨细胞开始由DDM边缘开始,逐步向外围生长成熟,第四周后成骨细胞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方差分析:第一周与第三、四、八周,第二周与第三、四、十六、二十周,第三、四周与各时间点,第八周与第十六、二十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3)Ⅱ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第一周可见DDM周围有Ⅱ胶原阳性表达,并逐渐增多,第四周阳性表达略有减低,第八周时达到顶峰,此后略有减低,但未随时间的增加而出现明显减少;对照组无阳性表达。方差分析:第一周与其他各时间点之间,第二周与第八周,第四周与第八周,第八周与第二十周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4) TRAP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对照可见酶活性部位呈红橙色,分布于胞质内,细胞核为阴性。空白对照和实验组中均未见阳性表达,说明在本实验观察周期内无破骨细胞生成。结论:1、DDM植入兔竖脊肌袋,在观察周期内,无组织炎症、免疫排异和坏死,表明DDM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2、组织学观察,DDM周围出现软骨样基质、骨样基质、软骨样细胞、成骨样细胞,表明DDM异位诱导成骨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同时表明DDM具有骨诱导性。3、从实验周期内观察,无论软骨样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量还是维持时间,均比成骨样细胞多和长,表明DDM异位诱导成骨方式主要是软骨内成骨,是否膜内成骨尚需进一步研究。4、在本实验观察周期内,TRAP染色显示无破骨细胞出现或者生成。

江龙[9](2014)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机理的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及文献复习,我们得出如下假设:1. CXCR4阳性牙髓细胞(CXC chemokine receptor4-positive dental pulp cells,CXCR4+DPCs)可能是牙髓在形成修复性牙本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干/前体细胞;2.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可能是牙髓损伤后启动牙髓修复反应的重要启动因子;3.去铁胺(Deferoxamine, DFO)可能通过HIF-1α促进牙髓组织的修复能力。为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采用免疫磁珠筛选CXCR4+DPCs并进行鉴定,然后考察CXCR4+DPCs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从而证明CXCR4+DPCs具有干细胞的特性;采用DFO处理DPCs,观察其修复能力的变化,并结合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探讨DFO通过HIF-1α调节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分子机理。材料和方法1.采用免疫磁珠筛选CXCR4+DPCs并进行鉴定,然后考察CXCR4+DPCs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2.不同浓度DFO作用DPCs不同时间后,从对细胞活性、增殖及迁移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挑选出DFO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3.以腺病毒作为载体,构建HIF-1α shRNA,转染DPCs,干扰HIF-1α基因的表达并进行验证。4.体外观察DFO作用HIF-1α基因沉默前/后DPCs成牙本质分化能力的变化。5.观察DFO预处理HIF-1α基因沉默前/后DPCs在体内形成牙本质样组织的情况。结果1.成功分离和鉴定CXCR4+DPCs,证实其具有增殖能力强及多向分化能力特点。2.10μM DFO处理DPCs48h,可促进其增殖和横向迁移,并能提高其HIF-1α的表达,但是对其细胞活性和趋化作用的影响不明显。3. HIF-1α干扰腺病毒(pAd/pENTR/shRNA-/GFP-HIF-1α)在mRNA水平的干扰效率为73.4%,并在蛋白水平成功阻断了DFO促进DPCs HIF-1α的表达效果。4.10μM DFO处理DPCs48h,可以在体外促进其成牙本质分化。几个与成牙本质分化相关的基因也被上调。沉默HIF-1α基因后,DFO成牙本质分化的促进作用即被消除。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10μM DFO预处理DPCs48h后,可在体内形成更多的牙本质样组织,沉默HIF-1α基因后,DPCs几乎不能形成牙本质样组织。结论1.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分离CXCR4+DPCs,并证实其具有DPSCs的特性。2. DFO处理DPCs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0M,最佳处理时间为48h。3.成功构建HIF-1α干扰腺病毒(pAd/pENTR/shRNA-/GFP-HIF-1α)。4. DFO可以在体外和体内促进DPCs成牙本质分化。沉默HIF-1α基因后,DFO的促进作用即被消除。

柴雪[10](2013)在《rhBMP2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盖髓剂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牙髓疾病治疗中活髓保存治疗是最符合生物学观点的方法,在其治疗中盖髓剂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盖髓剂的不断改进非常重要[1-2]。在目前所用的众多盖髓材料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一直普遍关注的材料之一,尤其是BMP2因其与牙本质形成和牙齿发育形成关系最为密切而备受关注[3-4]。有报道认为BMP2用做盖髓治疗,短时期内便可形成大量修复性牙本质封闭露髓孔,有利于牙髓的恢复[5]。但是当BMP2单独在体内应用时,很快就会被稀释或是被蛋白酶破坏,对牙髓细胞的作用时间短,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生物性能;而且不能为牙本质形成提供支架,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以生物可降解聚合材料为载体制备微球技术的发展,对蛋白和多肽类运载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因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可生物降解、无毒性;材料本身及其降解产物均对多肽类、蛋白等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用于临床。以PLGA为载体包载BMP2制备缓释微球可以解决BMP2在应用时的不足,既能起到缓释作用;又可以保护相关因子的活性。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bumin,BSA)为模型蛋白,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通过改变影响微球制备的相关因素,结合对微球包封率,24h突释量和表观形态的观察,得出在BSA投药量为10mg,外水相PVA浓度为10g/L,NaCl浓度为50g/L,复乳的匀质速度为10000r/min时制备的微球24h突释量小,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均匀,表面光滑,无粘连。实验二用实验一探索出的微球优化制备条件制备出rhBMP2-PLGA缓释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观形态并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通过ELISA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第1d,3d,7d,14d,28d微球释放量。结果表明:优化工艺下制备的rhBMP2-PLGA微球冻干后呈白色粉末状,无塌陷现象;微球形态圆整均匀,表面光滑,无粘连;微球粒径分布呈正态分布,分布范围集中,大部分微球粒径分布在3um4um之间。rhBMP2-PLGA微球的包封率72.5%±4.17%,微球的载药率为0.38%±0.24%。rhBMP2-PLGA缓释微球体外释放1d时载有rhBMP2的微球释放量为19.36%±1.83%,表现为突释性,这主要是由于微球表面的药物释放所致,随后释放比较缓慢,但累计释放量持续增加,到28d时达到52.76%±3.7%。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能够制备出粒径适宜,形态均匀完整的rhBMP2-PLGA缓释微球。rhBMP2-PLG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和生物活性,能够长时间的缓慢释放生长因子,是一种理想的生长因子载体和缓释系统。实验三以2条健康比格犬为实验对象,选取42颗牙齿,将42颗牙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7组(rhBMP2组,rhBMP2-PLGA微球组,胶原组,牙科专用抗生素组,抗生素﹢rhBMP2-PLGA微球混合组,胶原﹢rhBMP2-PLGA微球混合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颗牙。在实验牙的咬合面机械暴露牙髓1mm,并经过处理后将材料覆盖在露髓处,三个月后用MicroCT观察新形成的牙本质。结果表明:单纯使用rhBMP2可以观察到有完整的牙本质钙化桥生成,但量相对于其他组来说较少;单纯使用胶原也可生成完整的牙本质桥,表明胶原可以诱导牙髓细胞的分化和牙本质的生成;单独使用牙科专用抗生素时,生成牙本质的效果并不佳,说明抗生素对牙髓细胞无诱导作用;rhBMP2-PLGA单独用于盖髓时虽然没有复合牙科专用抗生素或胶原时生成的牙本质桥厚,但相对于单纯使用胶原生成的牙本质桥较厚。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rhBMP2组、rhBMP2-PLGA组和胶原组的牙本质桥以骨样牙本质为主;而抗生素和rhBMP2-PLGA混合组与胶原和rhBMP2-PLGA混合组的牙本质桥以管样牙本质为主。所以复合牙科专用抗生素和rhBMP2-PLGA进行盖髓术后对牙髓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较其它组强,在相同时间内形成较厚且完整牙本质桥,具有良好的盖髓效果,为其用于临床提供可行性。

二、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探针在牙髓干细胞牙向分化机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牙髓干细胞分化的进展
        1.2.1 牙源性分化
        1.2.2 DPSCs成脂肪向分化
        1.2.3 DPSCs成骨分化
        1.2.4 DPSCs的神经分化
        1.2.5 牙髓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
        1.2.6 牙髓干细胞重建角膜
        1.2.7 牙髓干细胞的血管生成分化(缺血治疗)
        1.2.8 牙髓干细胞的肝细胞分化
        1.2.9 干细胞的获取及展望
    1.3 纳米探针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1.3.1 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用于金属离子传感和成像的纳米探针
        1.3.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3.3 金纳米粒子的生物功能化
        1.3.4 纳米探针的应用
    1.4 表面增强拉曼概述及在医学中应用的进展
        1.4.1 表面增强拉曼概述
        1.4.2 表面增强拉曼(SERS)结合细胞核探针的应用
        1.4.3 SERS在免疫识别方面应用和优势
    1.5 纳米探针在干细胞分化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1.6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第2章 牙髓干细胞的获取、鉴定及分化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一人DP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2.3 原代人牙髓干细胞DPSCs的分离、扩增及纯化
        2.2.4 人牙髓干细胞DPSCs的鉴定
        2.2.5 结果与讨论
    2.3 实验二人牙髓干细胞牙向分化模型的建立
        2.3.1 材料与试剂
        2.3.2 仪器与设备
        2.3.3 细胞培养
        2.3.4 药物刺激下的DPSCs分化
        2.3.5 分化诱导药物的生物相容性
        2.3.6 茜素红染色鉴定干细胞分化
        2.3.7 DPSCs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
        2.3.8 牙本质唾液磷酸蛋白(DSPP)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2.3.9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金纳米粒子细胞核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2 设备
        3.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细胞核SERS探针的制备
        3.2.5 细胞的培养及探针的靶向实验样本制备
        3.2.6 暗场成像检测
        3.2.7 细胞核荧光成像
        3.2.8 细胞生物电镜金纳米探针在细胞核的分布
        3.2.9 牙髓干细胞对细胞核SERS探针的内吞量检测
        3.2.10 DPSCs细胞提取细胞核测定NT-AuNPs的含量
        3.2.11 细胞毒性实验
        3.2.12 金纳米粒子探针表面增强拉曼SERS光谱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核探针制备及表征
        3.3.2 细胞核探针内吞量检测
        3.3.3 细胞核探针荧光成像的靶向性
        3.3.4 透射电镜成像验证细胞核探针靶向性
        3.3.5 细胞核探针在细胞内明、暗场成像靶向性验证
        3.3.6 细胞核对金纳米探针的吸收测试
        3.3.7 细胞核探针SERS光谱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原位SERS光谱研究牙髓干细胞药物刺激牙向分化过程中细胞核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
        4.2.3 细胞核探针及分化诱导液与牙髓干细胞细胞核作用
        4.2.4 细胞核原位SERS光谱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胞核探针对牙髓干细胞细胞核分化的影响
        4.3.2 原位SERS光谱的重复性验证
        4.3.3 DPSCs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原位SERS光谱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原花青素对纤维桩粘接耐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PA预处理剂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及断裂模式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PA预处理剂对纤维桩粘接微渗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胶原的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用品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放射学检查
    3.3 组织学检查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牙本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原花青素促进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原花青素对人牙髓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原花青素对人牙髓细胞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原花青素对人牙髓细胞过氧化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原花青素对人牙髓细胞矿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原花青素促人牙髓细胞矿化的体内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原花青素对WN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WNT通路在原花青素促人牙髓细胞矿化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牙髓干细胞复合微纳结构HA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牙髓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生物学特性检测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人牙髓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评价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微纳结构形貌修饰HA陶瓷作用牙髓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部分 微纳结构形貌修饰HA陶瓷复合牙髓干细胞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和科研成果目录
临床病例报告

(6)新型生物玻璃牙髓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牙髓、牙本质组成与结构
        1.2.1 牙本质
        1.2.2 牙髓
    1.3 盖髓材料
        1.3.1 氢氧化钙
        1.3.2 三氧聚合物凝聚体
        1.3.3 磷酸钙类生物材料
        1.3.4 生物活性材料
    1.4 生物活性玻璃
        1.4.1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
        1.4.2 生物活性玻璃的磷灰石形成机制
        1.4.3 生物活性玻璃的基因激活作用
    1.5 生物玻璃在.腔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1.5.1 牙周疾病的治疗
        1.5.2 颌面骨缺损的治疗
        1.5.3 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
        1.5.4 无机填料
    1.6 本课题的设计与创新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亚微米生物玻璃微球的组分调控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亚微米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制备
        2.2.3 体外矿化活性表征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亚微米生物玻璃微球的组分与形貌
        2.3.2 亚微米生物玻璃微球的硅网络分析
        2.3.3 亚微米生物玻璃微球的孔结构分析
        2.3.4 亚微米生物玻璃微球体外矿化性能分析
        2.3.5 亚微米生物玻璃微球的体外离子释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制备
        3.2.3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外观
        3.3.2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抗压强度
        3.3.3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固化时间
        3.3.4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物相分析
        3.3.5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显微结构
        3.3.6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固化原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制备
        4.2.3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材料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抗水散性
        4.3.2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抗压强度
        4.3.3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固化时间
        4.3.4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物相分析
        4.3.5 生物玻璃-海藻酸钠盖髓材料的显微结构分析
        4.3.6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体外矿化性能分析
        4.3.7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离子溶出行为
        4.3.8 生物玻璃盖髓材料的降解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牙髓修复用生物玻璃蛋白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2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载体的合成
        5.2.3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载体的蛋白装载与释放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工艺对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载体形貌的影响
        5.3.2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载体的成分分析
        5.3.3 纳米生物玻璃载体的孔结构分析
        5.3.4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载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5.3.5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载体的体外矿化性能
        5.3.6 牛血清蛋白的吸附与释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戊二醛预处理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8)脱矿牙本质基质骨诱导性及相关细胞鉴定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器械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2.2.2 标本采集
        2.2.3 石蜡切片制作
        2.2.4 HE染色
        2.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RAP染色
    2.3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组织学观察
        3.2.1 HE染色
        3.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RAP染色
4 讨论
    4.1 DDM骨诱导机理的探讨
    4.2 DDM异位诱导成骨方式的探讨
    4.3 DDM组织相容性的观察
    4.4 免疫组化的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文章情况
致谢

(9)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机理的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绪论
第1部分:CXCR4~+DPCs 的分离和鉴定
第2部分:DFO对 DPCs生物学性能影响
第3部分:HIF-1α干扰腺病毒的构建、制备及鉴定
第4部分:DFO 对 DPCs 成牙本质分化的体外影响
第5部分:DFO 对 DPCs 成牙本质分化的体内影响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rhBMP2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盖髓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牙髓的损伤修复
    二、骨形成蛋白研究进展
    三、高分子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四、PLGA 研究进展
实验一 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RHBMP2 缓释微球的制备及相关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RHBMP2-PLGA 缓释微球用于犬牙直接盖髓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探针在牙髓干细胞牙向分化机制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家凤. 吉林大学, 2020(08)
  • [2]原花青素对纤维桩粘接耐久性的影响[D]. 王雯.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3]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叶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原花青素促进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 伍甜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牙髓干细胞复合微纳结构HA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毛丽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新型生物玻璃牙髓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梁绮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3)
  • [7]戊二醛预处理对牙本质仿生再矿化影响的研究[D]. 陈超群. 浙江大学, 2015(04)
  • [8]脱矿牙本质基质骨诱导性及相关细胞鉴定的实验研究[D]. 杨胜银.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9]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机理的相关实验研究[D]. 江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10]rhBMP2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盖髓剂的实验研究[D]. 柴雪.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牙本质陶瓷粉、非胶原蛋白及其复合物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