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与颜色无关

绿色食品与颜色无关

一、绿色食品并不在于颜色(论文文献综述)

曹梦微[1](2021)在《基于饲养方式属性的动物性食品偏好与消费动机研究 ——以鸡蛋产品为例》文中认为

陈宁宁[2](2020)在《地理标志区域品牌视阈下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性下降等问题,食品健康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健康的食品,既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需要,又能给农民带来增收,提高农村经济。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致力于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用品牌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所以,如何建设绿色食品品牌以及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品牌知名度低、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品牌繁杂等严重阻碍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因此,明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绿色食品的品质与生产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使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与区域要素有紧密的联系,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为研究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富饶的黑土地孕育了无数优质健康的农产品,绿色食品资源丰富,拥有多个知名绿色食品品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的价值,增强品牌竞争优势,本研究在品牌价值理论、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理论和绿色食品相关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构建地理标志区域品牌视阈下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引入品牌品质、品牌创新、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和社会责任等品牌自身因素作为自变量,地理资源禀赋、区域文化、区域品牌认同、政策法规等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并依据结构方程提出研究假设。选择黑龙江省知名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五常大米”下的绿色食品品牌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23.0和AMOS23.0软件对收集到的309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品牌品质、品牌创新、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和社会责任对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有直接正向影响,区域品牌因素对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有间接影响。在区域品牌因素对绿色食品品牌自身因素和品牌价值之间影响作用的20个调节效应假设中,有2个假设未通过检验,即区域文化在品牌保护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之间没有调节作用,区域文化在社会责任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结合实证结果,本研究为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提出建议:加强质量管控保障绿色食品品牌品质;加大品牌创新投入;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提高品牌保护力度;绿色食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整合发扬区域优秀文化;借力区域品牌认同提升品牌价值。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唐建华[4](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指出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李雪[5](2020)在《留学生“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汉语中,“不是A,而是B”是一种常见的语法句式,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1.学界对“不是A,而是B”的语法关系存有争议且该句式的本体知识研究较为理论化,不能直接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2.在对外汉语研究中没有文章是专门分析“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偏误的;3.从汉语教材对“不是A,而是B”句式的编写来看,教材对该句式的解释较为简单且不全面,以及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解释意见不一。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不是A,而是B”句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偏误分析法、语料库研究法和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对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偏误分析。本文首先结合了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句法成分构成、语义关系和语用特点三方面对“不是A,而是B”句式进行了有效的整理和归纳:“不是A,而是B”句式中的A和B在句法成分构成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是语素+语素、词+词、短语+短语或者词+短语,其中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从“A”和“B”的语义关系来看可以是纠正反驳义、解释说明义、转折义、递进义;从语用角度上来看,语义关系是“纠正反驳义、解释说明义和转折义”的“不是A,而是B”句式属于语义否定,语义关系是“递进义”的句式属于语用否定,并且该句式具有反预期性和主观性。本文继而结合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情况进行了相关统计。根据偏误分析理论,将留学生习得该句式的偏误类型分为遗漏偏误、误用偏误、误加偏误、错序偏误和多重偏误,其中对遗漏偏误、误用偏误和误加偏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接着,笔者又对留学生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汉语的复杂性、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三方面分析了偏误原因。为了了解“不是A,而是B”句式的真实教学情况,笔者还运用了访谈法对在职汉语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不是A,而是B”句式提出了针对性,具有可实际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

阮氏郦(NGUYEN THI LY)[6](2020)在《越南学习者汉语颜色词的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语言中,对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它还触及到了直接影响语言及其相互关系的其他因素。因此,跨文化语言研究的趋势已成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研究必不可少的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越南和中国是邻国,所以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越南跟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颜色词以及颜色词文化内涵也不例外。由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不一样的传统文化和不同的社会状况使得越南和中国在颜色词以及颜色词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选取汉语中的“红”“黄”“白”“黑”和“绿”五种颜色词与相对应的越南语中“??”“vàng”“tr?ng”“?en”和“xanh”五种颜色词进行仔细的对比,并通过对越南学习者进行大量调查,分析偏误类型,提出教学建议。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颜色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是本文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将汉越颜色词的本义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并通过列表的方式对相同颜色词的涵义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找出两者的异同。第二章是本文对越南学习者的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过程中学习者的积极回应速率来反映学习者对汉语的喜爱程度;从作答结果中看出学习者的掌握程度;从调查结果中得出相应的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三章主要是对学生使用汉语颜色词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越南学习者使用汉语颜色词出现的偏误类型包括理解偏误、义译不当偏误、运用偏误和搭配偏误四种类型。笔者针对这些偏误的类型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偏误原因,即中越文化差异、母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合理和教师教学策略不当。第四章是以第三章偏误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由此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相关建议。

松芳[7](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刘美童[8](2020)在《烟台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初的“能吃饱饭”的低层次需求,逐渐提升到“吃饭要吃的好”。绿色食品相比较一般食品而言,提倡绿色、无污染。绿色食品不仅在环保性上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保持了食品原本的营养价值。同时在种植、采摘等流程中更倾向于绿色环保,有效的降低了农药的使用,从而使得食品安全性更有保障,因此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为了能够了解当前城市居民对于绿色食品的购物习惯,本文以烟台市作为案例,从而分析烟台市人民的绿色食品的购买习惯,并对此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从而了解烟台市居民的绿色消费的相关习惯。在研究中,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消费行为理论等多种研究理论,并且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对烟台市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婚姻、教育背景等多因素进行分析,并经过实证分析和统计学分析以及定量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发现,烟台市部分居民对于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根据被调查者的收入、年龄、学历等影响因素有很大关系。同时烟台市居民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也受很多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制约,比如被调查者的购买意愿、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等。最后在本文的对策建议中,基于二大维度进行了对策建议,包括政府建议、企业建议等。其中对于政府建议而言,就要从政策和宣传两个方面进行入手,从而让更多消费者逐渐了解和接受绿色食品。从企业维度而言,就要通过符合消费者口味的绿色食品逐渐来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在消费层次上帮助消费者逐渐塑造食用绿色食品的习惯。此外,也需要对于相关的绿色食品的法律法规也要尽快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通过立法层面来支持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绿色食品的行业发展中来。而且在政府层面上,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对于那些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也要给予坚决的打击,从根本上扞卫真正做绿色食品的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建议上,就需要让企业从人才的培养、引进上下大力气,让企业有更多的资源能够在绿色食品的种植、加工上不断创新,能够生产更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同时也要在行业进行一定的扶持,比如帮助企业提高管理和经营能力等,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李虹慧[9](2019)在《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教育,无论哪种都离不开课堂。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都有无数先辈在为教育事业做出努力。如何让学生有逻辑、更有兴趣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的成长需要环境,课堂中的教学同样需要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能理解问题、掌握知识,同时又能将知识活学活用,是研究教学情境的主旨。依据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选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三个教学内容的六节优质课,从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及地理教学论出发,结合对当前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构建观察框架,就情境构建、情境认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表的设计、观察、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分析,并对同一内容、不同级别课程的情境教学进行共性及差异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情境创设内容符合课程内容要求,与知识点匹配度高,情境持续时长与问题难度成正比,总体难度适宜;(2)情境创设类型中图像情境居高,资料情境次之,实践情境、语言情境等均有体现均有体现,方法以利用图像资源创设情境为主,其次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挖掘教材、利用资料创设情境,总体类型齐全,方法多样;(3)师生互动中无互动、无引导情况频数居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优情况应在2次左右较为合理,整体参与度达良好以上;(4)情境中教师行为丰富,包括讲解、引导、提问、组织、指导,学生反馈多样化,以倾听思考、回答为主。通过以上结论,针对参与优课评选的广大教师提出如下启示:(1)教师应根据问题难度合理分配情境时间,使情境时长与问题难度成正相关;(2)在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类型丰富、方法多样,避免情境单一化,增加课堂趣味性;(3)情境中教师应注重“讲”与“问”结合,增加有效互动的情境,避免学生无意识的回答;(4)教师应根据课程进展合理设置情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刘元震[10](2019)在《ZBYF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还不完善,市场上的有机食品也复杂难辨。ZBYF有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淄博市有机食品龙头企业,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ZBYF如何独树一帜,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抢占国内市场,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ZBYF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产品包装与产品价值不匹配、营销渠道效率低下、促销手段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通过对ZBYF的宏观、微观环境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了ZBYF的主要目标市场为30至50岁本科以上学历中高收入女性群体,锁定淄博地区和一线城市为主攻市场,并依据4P框架制定了营销策略,在产品方面提出开发无盐香椿酱、产品营养组合、精致实用包装等策略;在定价方面制定普通定价、核心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在渠道方面制定设立销售专柜、网络渠道优化、大客户营销等策略;在促销方面提出专柜推广、网络平台推广、电视台砍价、旅游促销等策略。最后,通过制定加强生产条件建设、加大技术研发、融资募股提供资金保障等保障措施,确保营销策略顺利实施。

二、绿色食品并不在于颜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并不在于颜色(论文提纲范文)

(2)地理标志区域品牌视阈下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品牌概念
        2.1.2 品牌价值概念
        2.1.3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概念
        2.1.4 绿色食品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品牌价值相关理论
        2.2.2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理论
        2.2.3 绿色食品相关理论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品牌品质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3.2.2 品牌创新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3.2.3 品牌传播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3.2.4 品牌保护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3.2.5 社会责任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3.2.6 区域品牌因素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3.3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3.3.1 变量的操纵性定义与测量
        3.3.2 问卷设计
    3.4 问卷数据收集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4.3.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3.2 调节效应分析
        4.3.3 假设检验总结
    4.4 对实证检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4.1 品牌品质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关系的讨论
        4.4.2 品牌创新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关系的讨论
        4.4.3 品牌传播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关系的讨论
        4.4.4 品牌保护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关系的讨论
        4.4.5 社会责任与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关系的讨论
        4.4.6 区域品牌因素调节效应的讨论
5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视阈下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的建议
    5.1 加强质量管控保障绿色食品品牌品质
    5.2 加大品牌创新投入
    5.3 拓宽品牌传播渠道
    5.4 提高品牌保护力度
    5.5 绿色食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6 整合发扬区域优秀文化
    5.7 借力区域品牌认同提升品牌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3.6. 语料库介绍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7 小结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5.5. 小结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6.2.1. 生成词库理论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6.6. 小结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7.1.1. 语块相关理论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留学生“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不是A,而是B”句式的本体研究
        1.3.2 “不是A,而是B”句式在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语料库研究法
        1.5.3 偏误分析法
        1.5.4 访谈法
第二章 “不是A,而是B”句式的语法分析
    2.1 “不是A,而是B”句式中“A和 B”的构成
        2.1.1 语素+语素
        2.1.2 词+词
        2.1.3 短语+短语
        2.1.4 词+短语
    2.2 “不是A,而是B”句式的语义关系
        2.2.1 纠正、反驳义
        2.2.2 解释说明义
        2.2.3 转折义
        2.2.4 递进义
    2.3 “不是A,而是B”句式的语用特点
        2.3.1 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2.3.2 反预期性和主观性
第三章 留学生对“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情况
    3.1 习得情况
    3.2 偏误类型
        3.2.1 遗漏偏误
        3.2.2 误用偏误
        3.2.3 误加偏误
        3.2.4 错序偏误
        3.2.5 多重偏误
    3.3 偏误分析
        3.3.1 误用偏误分析
        3.3.2 遗漏偏误分析
        3.3.3 误加偏误分析
    3.4 偏误原因
        3.4.1 汉语的复杂性
        3.4.2 学习策略
        3.4.3 学习环境
第四章 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访谈设计
        4.1.1 访谈问题
        4.1.2 访谈对象
        4.1.3 访谈过程
    4.2 访谈分析
        4.2.1 教师认知
        4.2.2 教学现状
        4.2.3 教学建议
第五章 教学建议
    5.1 对比教学
    5.2 情景教学
    5.3 分阶段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越南学习者汉语颜色词的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研究工作
第一章 汉越颜色词对比
    第一节 汉越颜色词的本义对比
        一、红与“??”的本义对比
        二、黄与“vàng”的本义对比
        三、白与“tr?ng”的本义对比
        四、黑与“?en”的本义对比
        五、绿与“xanh”的本义对比
    第二节 汉越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
        一、红与“??”的文化内涵对比
        二、黄与“vàng”的文化内涵对比
        三、白与“tr?ng”的文化内涵对比
        四、黑与“?en”的文化内涵对比
        五、绿与“xanh”的文化内涵对比
第二章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颜色词的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问卷回收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越南学习者使用汉语颜色词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越南学习者使用汉语颜色词的偏误类型
        一、理解偏误
        二、义译不当偏误
        三、运用偏误
        四、搭配偏误
    第二节 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
        一、中越文化差异
        二、母语负迁移
        三、教材编写不合理
        四、教师教学策略不当
第四章 对越南学习者汉语颜色词教学建议
    第一节 对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重视颜色词的汉越词教学
        二、运用对比的方法
    第二节 对学生的学习建议
        一、注重课外实践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三节 对教材的建议
        一、增强颜色词编排的科学性
        二、重视颜色词的文化实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7)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烟台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
        1.6.1 技术线路图
        1.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分析
        2.1.1 绿色食品概念
        2.1.2 有机食品
        2.1.3 无公害农产品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绿色价值理论
        2.2.2 消费者绿色需求理论
        2.2.3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2.3 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因素
        2.3.1 社会文化因素
        2.3.2 绿色教育因素
        2.3.3 消费者自身因素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3.1 烟台市绿色食品消费调查问卷
        3.1.1 问卷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2 城镇居民对绿色食品的统计分析
        3.2.1 样本特征统计性描述
        3.2.2 城镇居民对绿色食品的消费特征统计分析
        3.2.3 城镇居民对绿色食品的认知行为统计学分析
        3.2.4 烟台居民对绿色食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结论
第4章 烟台市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方法
        4.1.1 因子分析方法
        4.1.2 logistic回归模型
    4.2 消费动机的因子分析
        4.2.1 信度检测
        4.2.2 效度检验
        4.2.3 因子分析结果
    4.3 回归分析
        4.3.1 因变量
        4.3.2 自变量
    4.4 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回归结果
        4.4.1 多重共线性诊断
        4.4.2 模型适用性检测
        4.4.3 回归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大宣传提高居民绿色食品认知水平
        5.2.2 树立居民正确的家园意识和环保责任意识
        5.2.3 根据不同特征的消费群体实施针对性的策略
        5.2.4 加强绿色食品的监督管理
        5.2.5 完善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关于烟台市城镇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信效度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课堂观察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认知学习理论
    2.4 情境学习理论
    2.5 地理教学系统论
    2.6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观察
    3.1 观察对象的选取
    3.2 情境构建视角观察表的设计与观察
    3.3 情境认识视角观察表的设计与观察
    3.4 教师行为视角观察表的设计与观察
    3.5 学生行为视角观察表的设计与观察
第四章 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分析
    4.1 共性分析
    4.2 差异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10)ZBYF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营销研究
        1.2.2 国内学者对有机食品营销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创新
第二章 ZBYF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ZBYF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2.1.1 产品策略分析
        2.1.2 定价分析
        2.1.3 营销渠道分析
        2.1.4 促销分析
    2.2 ZBYF有机食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2.1 产品方面
        2.2.2 定价策略单一
        2.2.3 营销渠道效率低下
        2.2.4 促销手段推广效果欠佳
第三章 ZBYF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微观环境分析
        3.1.1 ZBYF内部环境分析
        3.1.2 ZBYF竞争环境分析
    3.2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法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3.5 结论分析
第四章 ZBYF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4.1 STP营销战略设计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营销组合策略制定
        4.2.1 产品策略
        4.2.2 定价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推广
第五章 ZBYF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生产条件建设
    5.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5.3 强化资金保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绿色食品并不在于颜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饲养方式属性的动物性食品偏好与消费动机研究 ——以鸡蛋产品为例[D]. 曹梦微.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地理标志区域品牌视阈下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陈宁宁.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5]留学生“不是A,而是B”句式的习得偏误分析[D]. 李雪. 河北大学, 2020(08)
  • [6]越南学习者汉语颜色词的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D]. 阮氏郦(NGUYEN THI LY).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8]烟台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美童.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9]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为例[D]. 李虹慧. 延边大学, 2019(01)
  • [10]ZBYF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刘元震.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绿色食品与颜色无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