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雪[1](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王畅[2](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朱俊[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刘芳华[4](2020)在《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研究 ——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材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是对外传播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的媒介之一。目前常见的中医汉语教材都是国内人士编写,它们在课文主题的选择、内容编写、词汇选择及编排等方面都做了有益探索,在对外汉语的中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研究这类教材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问题。本文从中医汉语教材的现状、中医词汇特性、翻译原则和策略入手,结合现行的国际通用中医英文翻译标准,对教材中的中医词汇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中医词汇数量繁多,国内现行教材也难以囊括全部,为了更具针对性,本文主要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中心来展开研究,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可行性;第二部分分析《中医汉语综合教程》里面的中医词汇及其英文翻译,其内容主要包括对现行中医汉语教材的分析、对《中医汉语综合教程》的中医词汇编排及分类的分析、以及结合中医词汇翻译的国际标准对教材中医词汇翻译的分析等;第三部分则是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教材的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中医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对此次研究存在的缺陷及不足进行了反思。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通过与同类中医教材比较,我们认为《中医汉语综合教程》无论在中医词汇的选择、英文翻译体例、课文难易度安排还是在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因此,该教材可以作为代表来帮助我们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在翻译体例、译词选择、语言简洁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中医词汇的错译、对译项过多、忽视文化背景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体系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译词选择不恰当以及译者在理解中医概念上出现了偏差乃至错误等。由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和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包括:保持译词的词性一致、对无法完全对译的词汇补充翻译、对多译项进行最优筛选以及避免同译词造成的理解模糊,等等。

黄瀚锋(Wong Hon Foong)[5](2019)在《伤寒六经辨证新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的中医经典,存在着理论学习与临床运用不相衔接的问题。《伤寒论》作为公认的经方着作,其六经辨证却被定位为只适用于狭义伤寒。六经辨证不受重视,还体现在经方学习热衷于方证对应,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干框架的六经辨证却鲜见临床方面的进展。支离破碎的现象,严重危及了中医整体辨治思维的建立。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研究拟:○1重新探索六经辨证的内涵,了解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的关联。○2如何在六经辨证内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使六经辨证在临床上真正能够起到基础性的引领作用。方法:首先熟读伤寒原着,系统查阅隋唐至民国时期代表医家的相关着作,以及知网内的近现代中医药期刊、杂志相关文献。接着,运用文献通考和逻辑概念的思辨方式,按历史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整理六经辨证的内涵,分析其与卫气营血、三焦、病邪、气血津液、脏腑等辨证论治模式的内在关联。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六经九分法进行一元化处理,以期明确六经辨证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结果:当今中医界所面对的问题,其根源来自于历代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或误区。六经的概念,虽然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改变,但其辨别表里寒热虚实的内涵却是不变的,此即六经的根本作用,也是各种辨证论治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六经九分法则是以治法对六经辨证作了高度抽象的诠释和概括,强调气机的顺畅和脾胃的健全是所有治疗大法中的关键,对所有疾病的辨证论治皆具有指导意义,扩展了六经辨证的适用范畴。其优势还在于面对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检查指标异常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辨别患者体质,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本文也采用兼证的概念,使运用六经九分法分析临床复杂的病情时变得相对简练、便捷,以帮助初学者更易于掌握正确的辨证诊疗方向,达到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以相兼证简易操作的六经九分法,其具体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得到证实。结论:六经辨证在当今的临床仍然具有实用性,当前临床常用的多种辨证模式,其历史根源和内涵皆演变自伤寒六经辨证。以相兼证操作的六经九分法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更贴近初学者的学习需求,以简便的方式指导临床,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准确的基本方向,也为方证对应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裴铮[6](2018)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性眼病的理论探讨及在眼科血证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在明确血瘀性眼病的概念的基础上,探索活血化瘀法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规律,并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性眼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通过阅读古籍及现代文献,分析血瘀与眼病的关系,以明确对血瘀性眼病概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初步整理活血化瘀法在眼科血证方面的治疗经验,探讨活血化瘀法在眼病当中治疗作用的发展演变及用药规律,并为眼科血证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活血化瘀法在眼科治疗上应用广泛,尤其多用于眼科血证的治疗,但治疗效果具有双面性,合理进行药物配伍,掌握用药时期,可有效减少其治疗的负面作用,提高临床效果。结论:血瘀性眼病既包括各种眼科出血性疾病,又包括血液微循环障碍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引起的血液粘滞,如内障眼病中由于炎性、渗出、变性及萎缩引起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性眼病,其方药应攻伐有度,辩证明确,用药合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临床作用。

马芳芳[7](2018)在《艾灸养生与禁忌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考证古今艾灸养生的定义和实际含义,梳理古代针灸专篇专着中艾灸用以预防疾病、强壮补虚、益寿延年的养生宜忌情况,探索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利弊,以期为现代艾灸养生学术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采用文献学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医养生学、针灸学和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代艾灸养生宜忌和具体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通过检索《中华医典》光盘,对“逆(针)灸”之名实进行考辨,探究逆灸与艾灸养生的关系。通过选取秦汉至明清以“灸法”“灸例”“针灸门”“针灸篇”“灸经”等命名的40本针灸专篇专着,以“艾”“灸”为检索关键词逐页检索相关内容,整理涉及艾灸养生适应证、常用穴位和禁忌症情况,统计艾灸养生证候、常用穴位、灸量和功效,以及艾灸禁忌穴、禁忌证候、灸误类型和原因,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1)艾灸养生三因制宜辨证施灸。艾灸用于养生,根据不同时令、季节气候因时制宜,依据不同地理、物候环境因地制宜,依据不同人群、少长老幼、体质禀赋等因人制宜辨证施灸。《内经》中涉及灸法共34篇,其中《灵枢经》16篇,《素问》18篇,记载寒证、陷下则灸之、病生于脉、经络虚、阴阳皆虚、风证6种证候适宜艾灸的病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灸法适宜用于脉陷下的少阴病和厥阴病的病证6条。隋唐时期有6本医籍记载艾灸养生适宜证12条,主要包括温/疮病、风疾、脚气、中风、痈疽、虚疾、年三十以上灸三里穴和小儿老人宜灸等。宋金元时期有12本医籍记载艾灸养生适宜证27条,主要包括预防风疾、寒疾、虚劳、脚气、中风、痈疽、心忧悲、嗜卧、灸三里下气和长寿灸。明清时期有14本医籍记载艾灸养生适宜证37条,主要包括虚劳、脚气、中风、痈疽、温/瘟病、表寒证、小儿疳瘦、五劳七伤、注夏赢瘦、灸痔漏和长寿灸。(2)常用艾灸养生穴位。通过以“虚”“劳”“五劳”“七伤”“羸瘦”为关键词检索40部古代艾灸专篇专着,整理常用艾灸养生穴位共25个,按出现频次排序主要有膏肓俞、足三里、气海、肾俞、魂户、支正和关元。按照身体部位划分,常见艾灸养生穴位分布在腹部、背部、腰部和下肢。按照经络归经划分,常见艾灸养生穴位分布在膀胱经、任脉、胃经和肾经。艾灸灸量以灸壮频次排序主要为三壮、百壮至二三百壮,五壮、七壮和灸随年壮。(3)艾灸禁忌。古代医籍整理统计共57个禁灸穴。禁灸部位为头颈部血管及眼球周围腧穴、胸背部、怀孕妇女腹部、四肢部大的血管神经或关节处。现代临床验证禁灸穴只有5个,如头维、哑门、人迎、丝竹空、承泣。历代艾灸禁忌病候共28条。《内经》记载厥逆、息积、阴阳俱溢、阴阳俱不足、毒邪发于胸胁部5种病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不宜灸的病证2条(115、116条),包括热证禁灸、阴虚禁灸、痉病有灸疮、饮酒大醉等艾灸禁忌和灸误变证。隋唐时期有6本医籍记载艾灸禁忌记载共13条,其中包括病症忌灸(忌过灸、伤寒忌灸证、瘴气候忌灸、霍乱不可逆灸、消渴百日以上忌灸)、孕妇忌灸、小儿忌灸(小儿变蒸忌灸、小儿忌妄针灸、小儿胃热忌灸、小儿立夏后忌灸、小儿戒逆针灸),以及忌灸八木之火和饮酒醉忌灸。宋金元时期有12本医籍记载艾灸禁忌记载共11条,其中包括病症忌灸(忌过灸、伤寒忌灸证、消渴百日以上忌灸、疽不宜灸、虚劳病暑月忌灸)、孕妇忌灸、小儿忌灸(小儿忌妄针灸、小儿戒逆针灸、小儿热极生风、小儿风疹眼暗),以及过灸年老热厥头痛。明清时期有14本文献记载艾灸禁忌记载共13条,其中包括病症忌灸(热证、过灸、伤寒忌灸证、夏月灼艾火逆、三伏治嗽忌灸)、小儿忌灸(小儿戒逆针灸、小儿囟门未合忌灸、年少灸三里伤目),以及过灸(臂脚穴忌灸、过灸致灸疮坏证、过灸年老热厥头痛、头不可多灸、无病忌灸)。结论:艾灸疗法确有预防疾病、强壮补虚和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但运用时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三因制宜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遵循灸治宜忌并紧密结合临床医疗。艾灸养生在古代并无专篇专着记载,相关内容散见于针灸医籍中。通过考辨古代医籍中“逆灸”一词不等同于现代艾灸养生的概念。因为“逆灸”虽有未病先迎预先灸之义,但所涉病证仅限新生儿痉病和霍乱两者,而古代医家从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考量,皆强调须“戒逆针灸”。“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艾灸养生谚语,最早出自南宋初年《琐碎录》,足三里艾灸原为防治“风疾”而设,以宣通脏腑气血为宜,非特指三里灸为化脓灸之意。将此句释为反复“灸疮”,是对《备急千金要方》“失气阳厥”诸症才用逾百壮灸和《针灸资生经》“报灸”法的误解。三里穴保健可选指压、搓摩、深汤足浴等法,从安全性考量,寒象明显者宜以悬空、隔物等温和灸调理。针对古人有“灸必发疮”才能见效之说,考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但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并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因此“灸必发疮”之说并非艾灸养生的得效标志。灸性温热有其特定的适宜证候和灸法禁忌,“养生以不伤为本”,艾灸养生的要务首先需明辨灸禁及误区,以避免艾灸不慎所致伤害。古代医籍记载的禁灸穴、禁灸脉证病候以及艾灸时间气候禁忌,主要是从反面为艾灸养生起到警示作用,以防平人艾灸养生不遵循三因制宜、辨证施灸的原则,任意滥施产生坏证、灸误之弊。通过对艾灸养生的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文献,强化艾灸养生安全和辨证施灸养生观,弘扬正确养生观念与方法,有利于制定一套具有中医特色及现实指导意义的艾灸养生规范提供文献和理论参考。

张盈盈[8](2017)在《肺癌用药规律挖掘及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现代文献及导师治疗肺癌的临床用药规律,探究芪连扶正胶囊对肺癌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6年之前在中国知网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文献,建立肺癌用药数据库;第二部分通过门诊跟诊收集导师肺癌处方,建立导师肺癌处方数据库。前两部分均使用IBM SPSS 19.0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Clementinc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及临床实际总结现代文献及导师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第三部分制备含药血清,常规培养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各用药组IL-10、TGF-β 1 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各用药组 IL-10、TGF-β1、Foxp3 mRNA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文献部分收集到1990年至2016年间符合要求的179篇文献,共有处方209个,涉及药物238味,最常用的的高频药物为:黄芪、白术、茯苓、麦冬、甘草、白花蛇舌草、党参、半夏、薏苡仁、北沙参;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出现频率最多,其次为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用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平、寒、温为主,用药多归肺、脾、胃经;常用药对为: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陈皮和半夏,北沙参和麦冬,当归和川芎,卷柏和紫参。临床部分共纳入病例366例,收集处方560首,涉及药物159味,导师常用高频药物为:重楼、甘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黄芩、太子参、前胡、白前、紫苏梗和麦芽;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导师用药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物多归肺、胃、脾经:常用药对为:白术和枳壳,大蓟和小蓟,陈皮和半夏,蛇莓和白英,白前和前胡,紫苑和款冬花。实验部分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可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能够抑制IL-10、TGF-β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同时可下调Foxp3 mRNA的表达。结论:1.肺癌的用药思路基本一致,总体上以扶正祛邪为准绳,用药与肺的生理特点相符合;2.芪连扶正胶囊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可能与下调某些抑制性免疫因子的表达有关。

毛峥嵘[9](2015)在《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后通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整理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渊源,并通过门诊跟师、既往研究中的文献成果,分析挖掘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思想,并择要整理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病以及经方证治中风的临床经验;2.在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观察宣白承气汤灌肠联合常规治疗对痰热腑实证昏迷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等的影响,以从临床试验中探讨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方法:1.通过王新志教授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结合王新志教授平时言传身教、既往医论着述、学术报告及其学生以往的研究成果,探讨整理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王新志教授临床论治疾病的学术思想,追溯其独特学术论点的形成背景,并按中医学基本理论,总结和挖掘蕴藏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核心;另外,根据3年跟师经历,结合临床医案,择要整理王新志教授治疗中风病证治以及经方证治的临床经验。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医痰热腑实证型入组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宣白承气汤方浓煎液400ml(温度36-38℃),保留灌肠(要求肛管插入深度在20-30cm),配合常规治疗(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休克复苏治疗,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照组使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灌肠深度和保留灌肠时间同治疗组)联合常规治疗组(方法同治疗组),12小时1次,疗程3-6d。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给予昏迷程度(Glasgow评分)、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统计患者的28天病死率。结果:1.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重视基础,师法经典:强调整体观与动态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辨证,务求其本;证候辨析,经方配伍。(2)博采众长,贴切临床:中风强调要分四期论治:先兆期——重预防,防患未然;急性期——辨中经络中脏腑,通腑化痰为先;恢复期——把握时机,针药并用早活动;后遗症期——补气活血起沉疴。(3)古为今用,堪具匠心:常用辨治中风十法具体为:平肝熄风法,通腑排毒法,清热化痰法,活血化瘀法,填精补髓法,益气活血通络法,健脾利湿法,养心安神法,醒脑开窍法,回阳固脱法;针对闭脱互见证,认为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王新志教授临床经验研究结果:(1)在中风病证治方面,倡导醒神开窍清痰热,补气活血通经络,滋阴养肾火归元,祛风邪调营卫,益肾生髓充元神。(2)在中风后通腑证治有自己独到经验:通腑化痰调气机,通腑泄热平肝阳,通腑化瘀熄肝风,通腑滋阴镇肝风,通腑宣肺畅气机。(3)另外,导师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脑泻火舒筋脉,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气,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润肠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镇惊安神散郁结,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络散风寒。3.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肠外营养时间、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1.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特色鲜明,重视基础,师法经典,强调整体观与动态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张辨证的基本法则是明确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注重证候的主次、趋势、缓急。临床擅长中风病的治疗,强调中风要分四期论治,创制辨治中风十法,同时,在一些经方的使用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使用宣白承气汤方浓煎液保留灌肠,配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痰热腑实证型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减少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减轻腹胀程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少病死率。

蓝丽霞[10](2012)在《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妇科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班秀文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7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对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及疑难杂症造诣尤深。目的:整理研究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妇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对班秀文教授临证医案、学术专着、公开发表论文等资料的整理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结果:研究论文分为“生平”、“治学精神”“学术思想”、“临证医案”四个方面,①生平:介绍班老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②治学精神:总结为“熟读经典,勤精不倦”、“虚心好学,笔耕不辍”、“师古不泥,实践创新”。③学术思想:概括为“以脏腑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以调补肝肾为本”、“治妇必治血”、“承仲景之学,活用六经辨证”、“重视奇经八脉”、“临证用药,别具一格”六个方面。④临证医案:分别从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四类妇科病中选录班老临证医案,并总结证治经验。

二、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1.1 病名来源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2.2 危险因素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4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4.2 中医证型结果
        4.3 用药频次统计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5 讨论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的估算
        1.2 研究对象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安全指标检测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人组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4 讨论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研究 ——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二、《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及其英文翻译
    2.1 中医汉语教材概况
        2.1.1 早期的两本中医汉语教材
        2.1.2 《中医汉语综合教程》
    2.2 《教程》中医词汇
        2.2.1 中医词汇的选择及编排
        2.2.2 中医词汇分类
    2.3 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的原则及标准
        2.3.1 中医词汇英文翻译原则
        2.3.2 中医词汇翻译标准
    2.4 《教程》中医词汇特点及英文翻译
        2.4.1 《教程》中医词汇的不同情形及翻译处理方式
        2.4.2 《教程》中医词汇英语翻译的可行性
        2.4.3 与同类教材的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的对比
    2. 5本章小结
三、《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3.1.1 译词与原词词性不对应
        3.1.2 译词不能准确表达原词的含义
        3.1.3 原词的对译项过多
        3.1.4 不同原词使用同一译词
    3.2 《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问题归因
        3.2.1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3.2.2 英汉词汇的不对应性
        3.2.3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充分
    3.3 《教程》中医词汇英文翻译改进建议
        3.3.1 掌握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策略和技巧
        3.3.2 译词与原词的词性保持一致
        3.3.3 对无法对译的词汇补充翻译
        3.3.4 对多项译项进行筛选
        3.3.5 避免近义译词造成理解模糊
    3.4 本章小结
四、结语
    4.1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4.2 研究的反思及不足
    4.3 中医汉语教材编写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伤寒六经辨证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伤寒论》与六经病证
    1.1 .六经病证的出处
        1.1.1 .《伤寒论》的成书与六经病脉证的出现
        1.1.2 .仲景遗书的散乱与首次编撰
        1.1.3 .《伤寒论》与六经辨证的形成
    1.2 .六经病证的作用
        1.2.1 .分清疾病的阴阳寒热属性
        1.2.2 .确定表里深浅、在气在血的疾病部位
        1.2.3 .归纳正邪虚实的关系
        1.2.4 .推测病势的传变
        1.2.5 .指导处方用药
        1.2.6 .判断转归预后
    1.3 .六经病证的应用价值
        1.3.1 .概括八纲性状,作为诊治凭据
        1.3.2 .鉴别病证,提供准确诊断依据
        1.3.3 .疾病、证候之结合诊断
        1.3.4 .根据诊断,对病证施予治疗
2.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
    2.1 .隋唐时期
        2.1.1 .隋唐的时局环境
        2.1.2 .隋唐的辨证诊疗成就
    2.2 .宋金元时期
        2.2.1 .宋金元的时局环境
        2.2.2 .宋金元的辨证诊疗成就
    2.3 .明清时期及以后
        2.3.1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时局环境
        2.3.2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辨证诊疗成就
3.六经辨证与六经九分法
    3.1 .六经九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1.1 .继承六经,从治法执简创新
        3.1.2 .包罗八纲,比附证治
        3.1.3 .蕴含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3.1.4 .反映脏腑与气血津液辨证
        3.1.5 .涵盖证素辨证
    3.2 .六经九分法的具体开展
        3.2.1 .以六经分类为辨证纲领
        3.2.2 .以基本治法为论治依归
        3.2.3 .合病、并病的相兼
    3.3 .六经九分法的优势
        3.3.1 .以治法提炼六经的内涵,使其升华为辨证普遍性
        3.3.2 .作为方证对应的基础
        3.3.3 .气机顺畅和脾胃健全是为治法的关键
        3.3.4 .在无明显症状时,以辨别体质指导治疗
    3.4 .六经九分法的临床运用案例举隅
        3.4.1 .痰湿咳嗽
        3.4.2 .气虚便秘
        3.4.3 .虚寒胃痞
        3.4.4 .血虚痹证
4.六经辨证的变通
    4.1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4.1.1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辨证
        4.1.2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兼证
    4.2 .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4.2.1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辨证
        4.2.2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兼证
    4.3 .用六经九分法看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案例
        4.3.1 .外感发热
        4.3.2 .血热鼻衄
5.六经辨证的细化
    5.1 .六经辨证和病邪辨证的关系
        5.1.1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辨证
        5.1.2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兼证
    5.2 .六经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
        5.2.1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辨证
        5.2.2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兼证
    5.3 .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
        5.3.1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辨证
        5.3.2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兼证
    5.4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气血津液、脏腑辨证案例
        5.4.1 .外感风寒证
        5.4.2 .虚寒痛经
        5.4.3 .脾虚少腹悸动证
6.六经辨证的补充
    6.1 .辨病的问题
        6.1.1 .古今疾病概念的区别
        6.1.2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2 .对症的问题
        6.2.1 .《伤寒论》的对症举例
        6.2.2 .《金匮要略》的对症举例
        6.2.3 .温病的对症举例
    6.3 .证、病、症的整体观
        6.3.1 .中医证、病、症整体观图形的意义和重要性
        6.3.2 .中医辨证、辨病和对症的整体观图形
7.总结
8.创新点
9.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伤寒六经辨证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待发表文章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论坛

(6)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性眼病的理论探讨及在眼科血证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瘀与眼病的关系
    1 血瘀的概念、源流认识
    2 祖国医学关于血瘀性眼病的整体认识
        2.1 对血瘀性眼病的认识
        2.2 关于血瘀性眼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西医关于出血性眼病的认识
第二部分 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与在眼科血证的应用概要
    1 活血化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 活血化瘀法在眼科血证中的应用
        2.1 活血化瘀理论在眼科血证治疗中的发展
        2.2 对眼科血证治法的各家认识
        2.3 活血化瘀法在眼科血证中应用的诊治要点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法在眼科血证中的临床运用
    1.对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概要
        1.3 典型医案
    2.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概要
        2.3 典型病案
第四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活血化瘀法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艾灸养生与禁忌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艾灸养生保健及其禁忌的研究现状
    1 艾灸养生的现代研究概况
        1.1 文献研究
        1.2 实验研究
        1.3 临床研究
    2 灸法禁忌误区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文献研究
        2.2 临床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3.1 研究现状分析
        3.2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古今艾灸养生定义的考证
    1 现代艾灸养生(保健灸)定义
        1.1 教材中的“艾灸养生”与“保健灸”
        1.2 专着中的“艾灸养生”与“保健灸”
        1.3 辞书中的“艾灸养生”与“保健灸”
        1.4 小结
    2 古代艾灸养生定义
        2.1 古无艾灸养生专篇或专着
        2.2 “逆灸”非古代艾灸养生考辨
        2.3 小结
    3 讨论
        3.1 艾灸养生,实为治病之辅
        3.2 艾主灸百病,实指灸效,非宜百病
        3.3 养生秉中和,无疾勿艾,虚者慎灸
    4 结论
        4.1 艾灸应属临床治疗学范畴,养生当依循灸法宜忌
        4.2 历代古医书中无艾灸养生之名,但有艾灸防病保健延寿记载
第三部分 古代艾灸养生记载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检索文献
        1.3 查阅文献与资料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2.3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4 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2.5 明清时期(1368~1911年)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艾灸疗法源流发展考
        1.1 灸法起源
        1.2 先秦古籍中灸法文献考辨
        1.3 隋唐时期艾灸兴盛背景分析
        1.4 宋代后灸疗地位下降原因探讨
        1.5 小结
    2 艾灸养生考辨
        2.1 三因制宜施灸
        2.2 辨证论治施灸
        2.3 常见艾灸养生穴位
        2.4 小结
    3 艾灸禁忌考辨
        3.1 禁灸穴
        3.2 禁灸部位
        3.3 禁灸脉证病候
        3.4 艾灸时间气候禁忌
        3.5 小结
    4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考辨
        4.1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出处考
        4.2 三里灸原为防治“风疾”而设
        4.3 三里灸目的为宣通“五脏六腑之沟渠”
        4.4 小结
    5 “灸疮”不宜艾灸养生考辨
        5.1 “灸疮”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
        5.2 化脓灸特指“发灸疮”法
        5.3 灸疮坏证考辨
        5.4 讨论
        5.5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
    1 对艾灸养生的总体认识
        1.1 对艾灸养生适应证和常见穴位的认识
        1.2 对艾灸养生禁忌的认识
    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2.1 对“逆灸”和艾灸养生关系进行考辨
        2.2 分析艾灸养生宜忌,强调三因制宜、辨证施灸原则
        2.3 对“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进行考辨
        2.4 “灸疮”不宜艾灸养生考辨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肺癌用药规律挖掘及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文献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处方收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资料的一般情况
        3.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3.3 药物分类频数统计结果
        3.4 清热药和补虚药进一步分类结果
        3.5 药物的性味、归经频数统计结果
        3.6 聚类分析结果
        3.7 关联规则
    4 讨论
        4.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4.3 中医在肺癌维持治疗中的地位
        4.4 结合研究结果分析肺癌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处方收集
        2.2 处方录入
        2.3 数据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历资料概况
        3.2 处方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3.3 药物分类频数统计结果
        3.4 清热药和补虚药进一步分类结果
        3.5 药物性味、归经情况统计结果
        3.6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3.7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导师临证经验总结
        4.2 导师对肺癌的认识
        4.3 导师用药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及细胞来源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芪连扶正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
    3 细胞培养
        3.1 细胞复苏
        3.2 细胞培养及传代
        3.3 细胞冻存
        3.4 细胞计数方法
    4 检测指标与方法
        4.1 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4.2 Elisa法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RT-PCR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6.2 各组IL-10和TGF-β1的表达情况
        6.3 各组IL-10、TGF-β1、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
    7 讨论
        7.1 芪连扶正胶囊简介
        7.2 中医药在肿瘤免疫中的治疗作用
        7.3 肿瘤与免疫的关系
        7.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9)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后通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王新志教授学术渊源探讨
    一、导师小传
    二、医风高洁
    三、学无止境
    四、学术渊源
        (一)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阐发
        (二)现代医家对中风后通腑的学术思想
        (三)中风后通腑的临床研究
    五、治学严谨
    六、笔耕不辍
第二部分 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
    一、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整理
        (一)重视基础 师法经典
        1、整体观与动态辨证相结合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灵活辨证 务求其本
        4、证候辨析 经方配伍
        (二)博采众长 贴切临床
        1、中风四期论治
        1.1 先兆期——重预防,防患未然
        1.2 急性期——辨中经络中脏腑,通腑化痰为先
        1.3 恢复期——把握时机,针药并用早活动
        1.4 后遗症期——补气活血起沉疴
        2、研制中风验方
        (三) 古为今用堪具匠心
        1、辨治中风十法
        1.1 平肝熄风法
        1.2 通腑排毒法
        1.3 清热化痰法
        1.4 活血化瘀法
        1.5 填精补髓法
        1.6 益气活血通络法
        1.7 健脾利湿法
        1.8 养心安神法
        1.9 醒脑开窍法
        1.10 回阳固脱法
        2、闭脱互见
        (四)索本求源 临证六法
        1、各种辨证方法的基本法则是明清病位、病因、病性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性
        2. 辨证还要注意证候的主次、趋势、缓急
        2.1 审主次
        2.2 察趋势
        2.3 明缓急
    二、导师临床经验整理
        (一)中风病证治经验
        1、醒神开窍清痰热
        2、补气活血通经络
        3、滋阴养肾火归元
        4、祛风邪调营卫
        5、益肾生髓充元神
        (二)中风后通腑证治经验
        1、通腑化痰调气机
        2、通腑泄热平肝阳
        3、通腑化瘀熄肝风
        4、通腑滋阴镇肝风
        5、通腑宣肺畅气机
        (三)经方证治经验
        1、清脑泻火舒筋脉——葛根黄芩黄连汤
        2、温中和胃降逆气——吴茱萸汤
        3、釜底抽薪润肠道——大承气汤
        4、镇惊安神散郁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温经络散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三部分 宣白承气汤灌肠对痰热腑实证昏迷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研究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项目
    4、统计学方法
    5、一般资料
    6、治疗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AP及机械通气指标变化
        6.2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的比较
    7、讨论
        7.1 增加胃肠蠕动,降低腹内压
        7.2 保护肠道黏膜,防止菌群移位
        7.3 浊气下降,神明得开
        7.4 减轻肺水肿,改善呼吸功能
结语
    1、本论文总结了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2、本论文对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与总结
    3、宣白承气汤灌肠对痰热腑实证昏迷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4、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妇科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班秀文生平和治学精神
    1. 班秀文生平
    2. 治学精神
        2.1 熟读经典,勤精不倦
        2.2 虚心好学,笔耕不辍
        2.3 师古不泥,实践创新
第二部分 班秀文学术思想
    1 以脏腑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
    2 以调补肝肾为本
        2.1 调补肝肾的重要性
        2.1.1 妇女的经、带、胎、产和肾有直接关系
        2.1.2 肝藏血而主生发,在妇女为先天
        2.2 调补肝肾的临床应用
        2.2.1 月经病
        2.2.2 带下病
        2.2.3 妊娠病
        2.2.4 产后病
    3 治妇必治血
        3.1 经本阴血,经病要治血
        3.2 带下多湿,治带不忘瘀
        3.3 孕病之治,要顺气养血
        3.4 产后之治,要养血化瘀
    4 承仲景之学,活用六经辨证
    5 重视奇经八脉
        5.1 奇经八脉的重要性
        5.2 奇经八脉在妇科中的重要性
        5.3 妇科的奇经八脉用药
    6 临证用药,别具一格
        6.1 药以冲和为贵
        6.2 善用花类药
        6.3 善用藤类药
        6.4 藤类药组方配伍的数据挖掘研究
        6.4.1 研究的目的
        6.4.2 本研究应用的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介绍
        6.4.3 研究方案
        6.4.3.1 研究对象
        6.4.3.2 纳入标准
        6.4.3.3 数据库建立及预处理
        6.4.3.4 数据处理
        6.4.4 挖掘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班秀文妇科临证经验
    1 月经病
        1.1 病因
        1.2 病证
        1.2.1 虚证
        1.2.2 郁证
        1.2.3 瘀证
        1.3 诊断
        1.3.1 经行的先后
        1.3.2 经色的淡紫
        1.3.3 经质的浓稀
        1.3.4 经量的多少
        1.4 分型论治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气虚证
        1.4.5 气滞(气郁)证
        1.4.6 血瘀证
        1.4.7 痰湿证
        1.4.8 脾虚证
        1.4.9 肾虚证
        1.5 月经病分类论治
        1.5.1 崩漏
        1.5.2 痛经
    2 带下病
        2.1 病因多端,以湿为主
        2.2 治疗多法,祛湿为先
        2.3 治湿不忘瘀
    3 妊娠病
        3.1 妊娠恶阻
        3.2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4 产后病
        4.1 补血与化瘀
        4.2 柔养与息风
        4.3 通利与固涩
        4.4 温药与凉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班秀文学术思想研究现状

四、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中医词汇的英文翻译研究 ——以《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为例[D]. 刘芳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伤寒六经辨证新探[D]. 黄瀚锋(Wong Hon Foong).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性眼病的理论探讨及在眼科血证中的临床应用[D]. 裴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艾灸养生与禁忌的古代文献研究[D]. 马芳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肺癌用药规律挖掘及芪连扶正胶囊对A549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D]. 张盈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后通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 毛峥嵘.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10]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妇科学术思想研究[D]. 蓝丽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