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花蕾不死

为了花蕾不死

一、为了花蕾不再夭折(论文文献综述)

刘苹[1](2020)在《北京地区三种栎属植物杂交与种子扩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繁殖更新是森林植物能够保持种群延续和群落稳定的重要过程。壳斗科栎属(Quercus)植物的杂交、种子扩散等影响种群更新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槲栎(Q.aliena)、槲树(Q.dentata)和栓皮栎(Q.variabilis)是北京地区的主要乡土树种,理解其繁殖更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本研究于2018年3-10月在北京市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2019年3-10月在北京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三种栎属植物的物候监测。在萌芽期和开花期物候变化频繁,每两到三天观察一次,结实期每周观察一次,其余时期两周观察一次。两年的观测均发现三种栎属植物的花期物候存在重合期,2018年上方山三种栎属植物的花期至少重合11d,2019年鹫峰三种栎属植物花期至少重叠4d。2018年和2019年4-5月分别在上方山和鹫峰进行了三种栎属植物的杂交实验。从雄花出现开始,每天观察生长情况。上方山累计杂交授粉套袋262个,结果表明,人工授粉使栎属植物克服了杂交受精前障碍,成功交配形成合子,但是杂交果在后期大量发生胚败育,只产生3颗不能萌发的种子,即未产生可育后代。鹫峰杂交授粉套袋591个,但果实后期大量落果,最终只产生1颗不育的种子。两次杂交实验表明三种栎属植物之间的杂交同时受到受精前和受精后障碍的共同影响,杂交成功率低。2018年10月到2019年3月,在上方山进行了三种栎属植物的种子扩散实验。选择6个样地,用1800颗种子,通过野外释放种子,并用红外相机记录种子被取食或移动的全过程,再追踪种子的去向。最后根据动物取食的顺序和种子去向,并结合种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食物的选择策略。结果发现,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取食主要取决于种子大小和种皮厚度。动物更喜欢原地取食个头小、种皮薄的槲树种子,个头和种皮厚度处于中间值的槲栎种子次之,并贮藏个头大、种皮厚的栓皮栎大种子。这是动物对种子营养价值、捕食风险、单粒种子收益等因素进行整体考量之后的结果。本论文为栎属植物的繁殖更新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理论支持,为同域分布不同物种的繁殖和扩散研究提供参考。

杨小方[2](2020)在《《星火燎原》(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美国作家安妮塔·伍瑞芙所着的小说《星火燎原》一书前六章进行的英译汉翻译实践而写成。该小说以1947年缅因州森林大火为背景,讲述女主人公格蕾丝在经历火灾后,由顺从的家庭主妇蜕变为一个独立的女人。小说生动地刻画了格蕾丝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从因婚姻产生的沮丧,面对火灾的恐惧和无助,到勇敢追求幸福的情感变化。其中与格蕾丝情感变化相关的文学语言、对话和心理描写是翻译的难点。本翻译报告重点分析译者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解决这些难点。文学语言的翻译上,采取语义延伸、四字格、分译、重构等技巧确保译文流畅易懂,实现对目的语结构对象的顺应。在翻译对话和心理活动时,译者利用增译、省略等技巧使译文更连贯,逻辑层次更分明,借助汉语语气副词将人物情感传译清楚,以达到顺应原文语境的目的。本报告论证了顺应技巧在翻译《星火燎原》中文学语言及语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一翻译实践对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王行[3](2020)在《孙惠芬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经验性特征,大部分作品出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孙惠芬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来自于自己的日记,这篇改变孙惠芬命运的作品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也规约了她的创作路线,于是孙惠芬沿着这条经验性的创作道路坚持走了下去,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纵观孙惠芬的整体创作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创作路线,她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没有走出辽南,坚持辽南故事的文学书写。孙惠芬所有的辽南故事几乎都围绕着故乡展开,十里洼、歇马山庄和上塘村都源自孙惠芬故乡山咀子的文学想象,它们共同构成了孙惠芬完整的文学故乡。孙惠芬的文学创作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文学划分依据于作家创作特征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孙惠芬利用的文学创作资源主要来自于童年故乡记忆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作家心灵史的文学源头。童年经验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早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部分中国当代作家也都承认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童年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孙惠芬也曾坦言自己小说创作的念头就源于童年的经历,而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歇马山庄》正是源于对童年故乡的想象。孙惠芬的童年记忆充满了“60后”作家普遍性的苦难记忆,这种苦难感对于乡村出身的孙惠芬而言,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贫乏,而这种苦难体验最终内化成孙惠芬的性格,进而又外化为细腻、琐碎而又悲伤的文学风格。孙惠芬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来自于她的青年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的孙惠芬充满了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心怀青少年叛逆情绪的“怨乡”情结,“逃离”乡村走进城市成为青年孙惠芬的人生理想。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了文学“自叙传”的特征,借助小说抒发个人情感、情绪,很多作品也都取材于青年时期的真实生活经历。《小窗絮雨》《变调》《孤独者之歌》《小镇文化人》《来来去去》等小说,既是她青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她青年时代情感和经历的文学表现。进入新世纪后的孙惠芬来到了人生的中年阶段,同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和写作,开始进入文学创作的“中年写作”阶段,这也是她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此时的孙惠芬离开了小城庄河进入大连市文联工作,成为了真正的城里人,但是却失去了身份的自我认同,走上了“精神返乡”的文学之路。孙惠芬的“中年写作”虽然失去了“青春写作”的活力,但是却拥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在情感上开始由己及人,扩展了情感关注的对象,将对自我情感和心理的关注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群体。在立场上表现出鲜明的底层立场,坚定地为乡村和农民发声,尤其关注那些进城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孙惠芬文学创作进入第四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是《寻找张展》,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现改变了孙惠芬的文学格局,她终于开始创作关于城市和城里人的小说,开始关注城市青年的精神困境。可以说《寻找张展》是孙惠芬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完成从农民到市民身份转变的作家,这部作品也可以视之为孙惠芬文学进城的开篇之作。这部小说的出现也意味着孙惠芬终于从身体进城进入了精神进城,在精神上真正融入了城市,实现了身份的自我认同。孙惠芬这次文学进城的实验性写作,是否意味着城市文学将成为她创作的常态?还有待于我们拭目以待。孙惠芬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和文体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出身于传统乡村的孙惠芬从小就接受到来自母亲和奶奶的言传身教,从而养成了传统女性的道德品质,传统乡村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内化为她人格特征的基本底色。因此我们可以从孙惠芬的小说中看到她的传统特征,经常以传统乡村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审美标准,表现出对乡村传统女性的欣赏和认同,正如《静坐喜床》中那位“坐床”的新嫁娘。这种价值观念最终外化为“圣母”情结,而男性的“圣母”情结最终内化为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自觉地认同了来自男性的带有压抑、强制和霸权色彩的女性角色定位,并将“圣母”形象变成女性的一种人生追求。这种“圣母”形象在《蟹子的滋味》《给我漱口盂儿》《秉德女人》等作品中大量出现,以文学的方式将家庭生活中的那些“母亲”打造成为“圣母”。但是随着孙惠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她开始关注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期那些身处裂变中的现代农民,那些游走于城乡间的农民工,既失去了乡村的文化之“根”,又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惑。而在那些进城农民工群体中,女性农民工更是身处于社会底层的底层,她们遭受来自城市更为深刻的创伤。而农民工的大量进城造成了乡村的“空巢”,“空巢”乡村里那些留守女性既要承担丈夫离去后的劳动压力,又要承受丈夫缺席后的性压抑和性苦闷。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开始出现了新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在裂变中的乡村寻找新的生存之路。孙惠芬本是一位并不注重小说技巧的作家,但是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也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孙惠芬的小说叙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叙事立场和叙事视角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女性作家孙惠芬小说叙事经常表现出女性叙事视角,但是却并未表现出偏执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形成了叙事立场和叙事视角的二元悖论关系。孙惠芬在乡土小说创作中坚持的底层立场,使她一直坚定地站在乡村和农民的立场上发声,在作品中则表现出一种乡村叙事视角。进城后的孙惠芬不仅拥有了城市身份,也拥有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开始以知识分子启蒙主义的文学立场观照中国乡村、关心现代农民,以城市叙事视角观察中国乡村的现代性之变。在小说文体上孙惠芬也相继做出过实验性的写作尝试,从最初的散文化乡土小说到后期的方志体小说和“非虚构写作”,孙惠芬表现出自觉的小说文体创新意识。孙惠芬的文学创作深受沈从文和萧红影响,尤其是他们文学创作中的散文化倾向,散文化小说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和文体上,还表现在艺术精神上。孙惠芬以散文体进行小说创作,经常模糊掉个体生活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性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小说中真假难辨。孙惠芬在长篇小说《上塘书》中采用了方志体的文体结构,方志体小说不是孙惠芬的首创,它来源于方志小说,表现出对于真实性的文学追求。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采用的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以非虚构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真实感,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揭示出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绝望,直击“非正常死亡”及其背后隐藏的“自杀遗族”问题。以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文学的边界,具有文学意义和价值。

勒格阿呷[4](2020)在《吉赫丁古的彝文诗歌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赫丁古是彝文当代诗歌的先驱者之一,他对彝文诗歌的发展成效卓越,他的诗歌具有结构灵动、语言流畅,情感丰富饱满等特点,是彝文旧体诗和新体诗的桥梁。除此之外,诗人在彝文诗歌意象的塑造上也别具一格,这些意象群给他的诗歌意境带来独特的审美观照,也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表征。诗人英年早逝诗篇零散在外,幸而杰觉伊泓他们收集整理了《吉赫丁古诗歌选读》。因彝文本解读的局限性,目前无人从意象出发,去挖掘诗人隐藏在诗中的情感和意志,无法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展现出来。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研究吉赫丁古彝文诗歌的意象极其重要和必要。本文主要从自然意象、理想意象和生死意象展开探讨,其中自然意象有:“阿吉”、“花”和“水”意象,给诗歌营造一种自然的生态意境美。“阿吉”意象寄寓了民族精神与个人品格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向往之情;“花”意象是彝族文化的折射,串联起族群文明的深沉记忆,也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水”创生生命又毁灭生命,象征了彝族在恶劣环境中的艰难历史,多种形态的水意象象征了百味人生姿态,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意和热爱;理想意象包括笔意象、比翼双飞意象和春天意象。笔意象是诗人渴望知识和文明对愚昧无知憎恨的情感渗透,比翼双飞意象是诗人向往爱情对世俗包办婚姻的抵触,春天意象是诗人向往美好人生,源于对贫苦大众的怜悯和关怀;生死意象主要从祖先、彩虹意象来展开论述,祖先意象是诗人寻找一种生的归属感和死的归宿感,对祖界的诗意回归,彩虹意象既是诗人精神的归属,也是诗人对未来彼岸世界的的憧憬和向往。体现了诗人一种超然物外,看透生死的崇高境界。

马小薇[5](2019)在《今文《尚书》焦点凸显方式研究》文中提出无论从共时角度还是从历时角度来看,语言结构与信息交流的需求密切相关。世界任何语言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语言的结构就是为信息交流的具体需要而不断自我调适的结果。因此,作为说话人想要重点表达的新信息(即焦点),在语言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凸显。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又云“《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其意为《尚书》虽佶屈聱牙,但作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对话实录,其信息传递是畅达的,新旧信息的交替不存在任何障碍。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的焦点凸显方式,虽然还不如现代汉语那么丰富,但已经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今文《尚书》中既有自然焦点,也有对比焦点。自然焦点也叫常规焦点,出现在句尾。“汉语中在句法允许的条件下,把信息焦点置于句末”的特性在今文《尚书》中表现得已经非常明显,中性句的新信息绝大多数落在述题之上,其功能特征是:[+突出][-对比],我们可以通过“尾重原则”对自然焦点进行确认。“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条件下,随着句子由左向右移动,句子成分负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的特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今文《尚书》对话中也常使用对比这种强调手段,以突出或者改变信息的中心,对比焦点功能特征是:[+突出][+对比],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对比项对之进行确认。隐性与显性对比焦点的同时存在,表明今文《尚书》时代,汉语凸显焦点的方式已初具规模。今文《尚书》是记言之作,对话信息丰富,虽无实际语音为可靠证据,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文语境和行文逻辑来确定逻辑重音,从而确定焦点信息,特别是反问句与祈使句中的焦点信息。今文《尚书》中通过一定的词汇形式标记出焦点位置的方式也很多。实词“使”“欲”“为”“在”“曰”、虚词“则”“有”、特殊词汇“惟”等可以确定为明显的焦点标记;提顿词凸显、否定词凸显、范围副词凸显等方法可确定说话人想要重点表达的新信息。这些方式有些是先秦其它典籍所共有的,也有些是今文《尚书》所独有的。今文《尚书》具有不少句法特点,它呈现了商周时期独特的语言风貌,比如成分重叠,平行结构,成分倒装中宾语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被动句处于语意被动句向形式被动句发展的过渡阶段等。这些语言特征,使得今文《尚书》突显焦点的句法手段也呈现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样式。今文《尚书》焦点凸显方式的梳理与总结,是继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尚书》语言之后新的尝试。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视角,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今文《尚书》的信息结构,对挖掘汉语独特的语言功能亦不无裨益。

江炅坡[6](2019)在《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文中提出周汉反教案发生在1890年代,前后历时8年,多次引起外交冲突。这是一起在籍士绅反洋教事件,牵涉政治、外交、法律等多方面因素。为了妥善解决周汉案中存在的“两难”情况,清政府相关主办官员仔细斟酌周汉的罪名认定,并多次改变对周汉的处理策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周汉反教案的起源问题,认为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与嘉托玛(Christopher Thomas Gardner,1842-1914)等人所代表的外国势力推动了此案的形成,并促进了湖南反教形象的塑造。在探讨外部因素的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清政府内部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两湖督抚斗争对清政府转变处理策略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补充论述了 1892-1898年间中外双方围绕周汉的交涉过程,丰富了周汉反教案的内容。经过论证,本文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认为陈宝箴逮捕周汉,是在对国内外形势判断后的主动选择,而非迫于英国领事压力的结果,并由此探讨了清政府教案政策的转变问题。此外,本文运用《宁乡大屯营周氏四修族谱》等新材料,探究了周汉的早年经历及其关系网络。这不仅丰富了周汉的人物形象,还有助于理解清政府多次转变处理策略的具体原因。最后,本文还将周汉反教案置于更长的时段进行观察,考察了 1898年代迄今周汉形象的变化过程,借以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潮变迁的脉络。

刘醒龙[7](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认为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钟正林[8](2017)在《水要说话》文中研究指明开卷不可忽略夜色如柴锅下的锅墨子。天亮前的黑黢,是房子外的村子,越来越瘦的村子。老易站在屋檐下,盯着平原深处的皇天坝被天边的光亮映出水墨的褶皱。他在想着光亮里的那个人。自己将要去见的那个人,其实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与他一点也亲热不起来,可又不得不去找。他与老婆芝芝在床上翻来覆去,磕绊了多少回,可最终还是得去

徐进[9](2016)在《灰毡毛忍冬的生殖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三个代表性开花类型的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殖结构特征、开花物候及动态、繁育系统、传粉机制及果实发育过程研究,阐明灰毡毛忍冬的生殖生物字特性,为提高灰毡毛忍冬的药用花蕾产量和育种研究奠定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器结构:三个类型品种中开花型品种金花期柱头高和雄蕊高最大,分别为62.70 mm,60.20 mm,显着高于开花型品种银花期、大白期和花蕾型黄白期的柱头高和雄蕊高,中间型品种的柱头高和雄蕊高显着低于开花型和花蕾型花部的柱头高和雄蕊高;三个品种花部的雄蕊高度略低于柱头;中间型品种银花期和大白期花药长最大,分别为6.04 mm和5.67 mm,显着大于花蕾型品种黄白期的花药长,开花型品种银花期和大白期的花药长显着低于花蕾型品种黄白期花药。中间型品种银花期和大白期,花蕾型品种黄白期花药宽最大,且无显着差异,显着大于开花型品种的花药宽度。金花期的花药已散发了部分花粉,花药干瘪。中间型花药存在中隔突出的情况,部分花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变异的情况。2.开花习性:三个灰毡毛忍冬品种花蕾开放前,均是唇瓣盖住旗瓣,测定发现各个品种各时期的唇瓣长均略高于旗瓣长。开花型和花蕾型品种开花前柱头均顶至花蕾顶端,开花型品种大白期和花蕾型品种黄白期时,柱头生长受阻后,花柱盘绕的情况,中间型品种大白期柱头距花蕾顶部有一段中空距离;开花型灰毡毛忍冬花蕾开放时,其柱头以及花药伸长顶住花瓣,造成花筒中上部裂开,花丝及柱头中部弯曲伸出后,靠花丝和柱头张力将花瓣打开:中间型灰毡毛忍冬开花前花筒顶端中空,花药和花柱未接触花部顶端,开花时,花瓣自动打开,上下唇瓣卷曲,露出花药和柱头,花丝柱头彼此分离。灰毡毛忍冬种群花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传统开花型灰毡毛忍冬的花期持续时间为39 d,中间型灰毡毛忍冬的花期持续时间为19 d,花蕾型灰毡毛忍冬的花期则不开花。传统型灰毡毛忍冬的单花花期4~6 d,中间型灰毡毛忍冬的单花花期为3~6 d。两种类型的始尬花时时间相差10d左右,花期长度相差20 d左右,开花型灰毡毛忍冬始开花后11d左右进入盛花期,盛花期后10d进入开花末期,中间型始开花后3d进入盛花期,盛花期3d后进入末花期,两种类型的花期长度以及开花集中度差异较大;中间型与开花型区别在于中间型灰毡毛忍冬的成熟时期较为集中,蕾期长且花期短,花蕾型灰毡毛忍冬整个生育期里其花瓣始终未打开。3.繁育系统:开花型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型,异交为主自交为辅;中间型繁育系统为异交型;花蕾型繁育系统为异交型,其花粉可能不育或者存在自交不亲和的情况。初步观察发现访花昆虫有15种,访花昆虫数量及频率最高在盛花期,开花前期和末期访花昆虫种类和数量较少。访花昆虫频率最高的为膜翅目昆虫,蜜蜂是最为有效的传粉昆虫。此外,风也是其传粉的重要媒介。4.果实发育及生理:灰毡毛忍冬果实发育纵径先于横径,开花后3d后花冠脱落,之后花萼逐渐退化,10d左右花萼完全退化,果实进入生长发育时期。果实形态发育分为膨胀期(开花后至花后50d)、充实期(开花后50 d至80 d)成熟期(开花后80 d至100d)、脱落期(开花后100 d之后)。脱落期果实开始脱水萎焉、脱落。灰毡毛忍冬的整个生长期果实形态纵径大于横径,颜色由绿色开始逐渐加深至紫色,最后变黑紫色。整个生长期果实表面均有一层白色粉末覆盖。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即先增加后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呈双峰曲线,即先增加再减少后一直增加;淀粉含量变化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时间节点均在40 d和80 d左右,此时间段为灰毡毛忍冬果实成熟的重要阶段。

濮琦琳[10](2016)在《“庄子梦”阐释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览《庄子》全书,涉梦寓言数量繁多,自成一体。前人说梦多采用神秘的梦兆模式,而庄子打破“占梦”,转为自由式创作。他革新结构,开创新的叙述方式,哲理深邃,情感丰沛,开拓了中国史上浪漫多彩的梦文学。而当前的相关研究较为零散,有待进一步分析。故本文梳理《庄》学专着中的“庄子梦”,在后世诗文中挖掘材料,从“庄子梦”的阐释和接受出发进行研究。本文第一章,总括庄子之梦,认为其本质可概括为“自然”,乃“篇篇以自然为宗”。另外“真人无梦”是其“梦”哲学构设中的最高境界。具体分析何谓“真人”,何谓“真人无梦”,“真人如何无梦”。而从历史地位来看,中国梦文学虽历史悠久,但至庄子才陡然一变,跳出窠臼,转为自由式创作。庄子是梦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本文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庄子梦”寓言,分别是“庄周梦蝶”、“髑髅见梦”和“其他四梦”(包括“栎社见梦”、“文王见梦”、“宋元君梦神龟”和“郑缓魂托梦”)。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展开讨论,一是“庄子梦”的阐释,聚焦于后世《庄子》学专着。二是“庄子梦”的接受研究,梳理文人在创作中征引的“庄子梦”。在“庄子梦”的阐释方面,《庄》学专着的论述多围绕梦的哲学寓意展开讨论,在文学意义和美学效果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但大旨不离庄子本意。而文人再创作的“庄子梦”与原文相比则有了很大的变动。思想方面,逐渐从抽象的哲理走向通俗世界;文学方面,从自然白描转为浓情重彩;后世影响方面,“庄子梦"已然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宝库。总之《庄子》绘梦色彩斑斓,恢愧懦怪,极富风采,独具个性,具有深远绵长的哲学、文学、美学意义。文人“揽其余芳”,在此基础上,再解再编,创造了大量新的后世“庄子梦”。这些后世“庄子梦”在历史变迁中逐渐与《庄子》合二为一,成为庄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了花蕾不再夭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花蕾不再夭折(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三种栎属植物杂交与种子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壳斗科栎属的研究概况
        1.1.1 壳斗科栎属的简介
        1.1.2 壳斗科栎属的研究进展
    1.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研究概况
        1.2.1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简介
        1.2.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物候初步观测研究
    2.1 引言
        2.1.1 物候学的研究概况
        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物候观测结果
        2.3.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物候观测图谱
    2.4 讨论
3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杂交研究
    3.1 引言
        3.1.1 杂交实验的研究概况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时间、地点和亲本选择
        3.2.2 花粉采集与收藏
        3.2.3 人工授粉及管理
    3.3 结果
    3.4 讨论
4 啮齿动物对槲栎、槲树、栓皮栎种子扩散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种子扩散的研究进展
        4.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物理特性
        4.3.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化学特性
        4.3.3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命运
        4.3.4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扩散距离
        4.3.5 不同动物扩散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种子的差异
    4.4 讨论
        4.4.1 种子物理特性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4.4.2 种子化学特性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4.4.3 种子特性与扩散距离的关系
        4.4.4 不同动物对种子扩散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星火燎原》(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1.1 The Writer Anita Shreve
        1.1.2 The Source Text The Stars Are Fire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1.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Stars Are Fire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ng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3.1 The Adaptation Theory
    3.2 Adaptation to Target Language
        3.2.1 The Lexical Level
        3.2.1.1 Semantic Extension
        3.2.1.2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2.2 The Syntactic Level
        3.2.2.1 Division
        3.2.2.2 Omission
        3.2.2.3 Restructuring
    3.3 Adaptation to Characters’Personalities and Emotions
        3.3.1 The Translation of Dialogues
        3.3.1.1 The Addition of Modal Particles and Adverbs
        3.3.1.2 Omission
        3.3.1.3 Colloquialism
        3.3.2 The Translation of Monologues
        3.3.2.1 Amplification
        3.3.2.2 Cohes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Summary and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Works Cited
Appendix

(3)孙惠芬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孙惠芬小说主题的研究
        (二)关于孙惠芬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孙惠芬小说叙事策略的研究
        (四)跨领域(学科)研究以及同其它他作家比较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作家的“心灵史”与文学创作的互构
    第一节 童年、故乡与土地:作家文学创作的源泉
        一、童年记忆的文学转换
        二、文学故乡的建构和超越
        三、农民作家的土地情怀
    第二节 文学的“自叙传”:逃离故乡与初进文坛的精神困境
        一、“走出去”的执着与“走向哪里”的精神困境
        二、城市身份与乡村立场的二元关系
        三、从心灵写作到心理描写的文学转型
    第三节 “中年写作”的危机与精神还乡的痛楚
        一、作为“现象”存在的“中年写作”
        二、“中年写作”:在焦虑和沉思中走向岁月的积淀
        三、“重返故土”的精神升华与文学超越
第二章 孙惠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过日子:中国传统女性的“圣母”形象
        一、过日子:中国传统乡村道德伦理的养成
        二、中国传统乡村的“圣母”情结与文学的“圣母”形象
        三、走下神坛的“圣母”:中国传统女性最后的挽歌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乡村女性形象
        一、留守女性的生命痛感
        二、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期的新女性形象
        三、进城女性的生命之殇
    第三节 孙惠芬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
        一、成为历史景观、进入文学视野内的农民工
        二、土地的逃离和故乡的叛逆
        三、农民工的“伤痛城市”
        四、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精神徘徊
第三章 孙惠芬小说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多元化的叙事立场与位移的叙事视角
        一、小说的叙事立场与叙事视角
        二、非女权主义叙事立场下的女性叙事视角
        三、底层立场与乡村叙事视角
        四、知识分子的叙事立场与城市叙事视角
    第二节 “自语式”的文学叙事策略
        一、女性絮语式的文学自叙传
        二、传统家族意识下的“家族叙事”
        三、家庭观念与“家庭叙事”
    第三节 辽南地域文化下的“辽南叙事”
        一、辽南民风民俗与“辽南叙事”
        二、基于辽南乡村的日常生活叙事
        三、辽南鬼神文化下的“鬼神叙事”
        四、作为文学故乡的上塘与上塘叙事的延伸
第四章 孙惠芬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散文化乡土小说:从文体的自发到自觉
        一、散文化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和文体传承
        二、语言的散文化和地方性
    第二节 方志体小说:从文体的自发到自觉
        一、从方志小说到方志体小说
        二、方志体小说的结构特征
        三、方志体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实验
        一、虚构文学的“非虚构写作”
        二、中国乡村自杀遗族的“非虚构”写作
        三、对于“底层之痛”的非虚构式呈现
        四、文学性的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吉赫丁古的彝文诗歌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选题缘由
    四、研究现状述评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吉赫丁古彝文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第一节 阿吉(?)意象:民族精神与个人人格的塑造
    第二节 (?)(花)意象:族群文明与美好人生的探索
    第三节 (?)(水)意象:艰难历史与百味人生的回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吉赫丁古彝文诗歌中的理想意象
    第一节 (?)(笔)意象:对知识文明的渴望
    第二节 (?)(比翼双飞)意象: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第三节 (?)(春天)意象:对美好人生的憧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赫丁古彝文诗中的生死意象
    第一节 祖先(?)意象:对祖界的诗意回归
        一、生的归属感
        二、死的归宿感
    第二节 彩虹(?)意象:此岸与彼岸的精神之桥
        一、精神的归属:物我合一
        二、未来的憧憬:彼岸之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吉赫诗题的访谈录(部分)
附录二 吉莫石日的访谈录(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今文《尚书》焦点凸显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焦点相关研究
        1、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
        2、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
        3、绝对信息焦点和相对信息焦点
        4、结构性焦点和语气性焦点
        5、信息焦点、对比焦点、语义焦点和话题焦点
        6、静态焦点和动态焦点
        7、对比性焦点和非对比性焦点
        (二) 今文《尚书》语法相关研究
    二、今文《尚书》中的焦点表达
        (一) 今文《尚书》中的自然焦点
        (二) 今文《尚书》中的对比焦点
        1. 显性对比焦点
        2. 隐性对比焦点
    三、课题研究价值
        (一) 专书语言研究价值
        (二) 汉语史研究价值
        (三) 训诂学研究价值
第一章 今文《尚书》焦点凸显的语音手段
    第一节 焦点的重音凸显
    第二节 今文《尚书》中的问答重音
        一、附带疑问语气的问答重音
        二、附带反问语气的逻辑重音
        三、附带祈使语气的呼告重音
        (一) 表示命令语气
        (二) 表示禁止语气
        (三) 表示请求语气
        (四) 表示劝诫语气
第二章 今文《尚书》焦点凸显的词汇手段
    第一节 实词凸显
        一、动词
        (一) “使”
        (二) “欲”
        (三) “为”
        (四) “在”
        (五) “曰”
        (六) “以”
        二、副词
        (一) 否定副词
        (二) 范围副词
    第二节 虚词凸显
        一、感叹词
        (一) 呜呼
        (二) 咨
        (三) 嗟
        (四) 吁
        (五) 都
        二、表提顿的语气词“乎”
        三、连词“则”
        四、词头“有”
    第三节 今文《尚书》中典型的焦点标记词“惟”
        一、“惟”与数词搭配,凸显时间焦点
        二、“惟”含“是”义,凸显宾语为信息焦点
        三、“惟”含“连”义,凸显“惟”后的信息焦点
        四、“惟”含“有”义,凸显数量结构为焦点
        五、“惟”在句首,凸显主语为信息焦点
        六、“惟”与“非”搭配,凸显“惟”后的信息焦点
        七、“惟”含“则”义,凸显“惟”后的分句
第三章 今文《尚书》焦点凸显的语法手段
    第一节 成分重叠
        一、词语重叠
        二、双重否定
        (一) 罔不/罔非
        (二) 罔…不
        (三) 不…不
        (四) 无不
    第二节 成分倒装
        一、陈述句中宾语前置的不常见形式凸显
        (一) 代词宾语+动词谓语
        (二) 名词宾语+动词谓语
        (三) 惟+名词宾语+动词谓语
        (四) 惟+名词宾语+代词+动词谓语
        二、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不常见形式
        (一)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谓语
        (二) 主语+代词宾语+否定词+动词谓语
        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第三节 平行结构
    第四节 形式被动句
        一、动词+于+主动者
        二、否定副词+动词+于+主动者
        三、于+动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周汉反教案的调查与交涉(1890-1891)
    第一节 长江教案期间的外国舆论
    第二节 杨格非追查教案的发现
    第三节 列强眼中的周汉反教案
第二章 周汉与宁乡周氏家族的关系网络(1390-1903)
    第一节 宁乡周氏家族的早期发展(1390-1850)
    第二节 湘军与周氏家族的际遇(1850-1903)
    第三节 周汉的早年经历及其人脉(1861-1890)
第三章 周汉反教案的处置(1891-1892)
    第一节 “从缓察办”策略的出台
    第二节 两湖督抚的权力斗争
    第三节 恽祖翼赴湘查办结果
第四章 周汉反教案的后续交涉(1892-1898)
    第一节 英法领事赴湘事件
    第二节 反教风波之后的湖南、周汉与周氏家族
    第三节 周汉案的后续交涉与落幕
第五章 周汉形象的符号化及其流变(1898-2018)
    第一节 排外旧党与湖南维新期间的周汉形象(1898-1900)
    第二节 反教士绅与清末民初的周汉形象(1900-1930)
    第三节 1930年代以降的周汉形象变化(1930-201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周汉的评论资料辑录(1898-2018)
附录二 周汉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8)水要说话(论文提纲范文)

1. 隐痛
2. 糟蹋
2. 叹息
3. 猫戏老鼠
4. 书和笔
5. 陷阱
6. 名字
7. 真伟大

(9)灰毡毛忍冬的生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灰毡毛忍冬研究进展
        1.1.1 灰毡毛忍冬的形态特征
        1.1.2 灰毡毛忍冬的生境及主要分布
        1.1.3 灰毡毛忍冬的繁殖技术
        1.1.4 灰毡毛忍冬的化学成分
        1.1.5 灰毡毛忍冬的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1.1.6 灰毡毛忍冬的药理作用
        1.1.7 灰毡毛忍冬的毒理作用
    1.2 药用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花芽分化
        1.2.2 开花习性与花期
        1.2.3 药用植物的授粉结实
        1.2.4 药用植物中的不育现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灰毡毛忍冬生殖结构特性
        2.2.2 开花物候及动态
        2.2.3 繁育系统
        2.2.4 传粉媒介
        2.2.5 果实形成过程
    2.3 数据整理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灰毡毛忍冬生殖结构特性
        3.1.1 花部综合特征观察
        3.1.2 花部微观结构观察
        3.1.3 小孢子体、大孢子体的发育过程
    3.2 开花物候及动态
    3.3 繁育系统
        3.3.1 花粉活力的测定
        3.3.2 柱头可授性的测定
        3.3.3 花粉-胚珠比的检测
        3.3.4 杂交指数的估算
        3.3.5 套袋、去雄及人工授粉试验
    3.4 传粉媒介
        3.4.1 访花昆虫种类
        3.4.2 访花频率及日活动规律的观察
    3.5 果实发育形成过程
        3.5.1 果实发育时期
        3.5.2 果实形成过程外部形态测定
        3.5.3 浆果形成过程生理变化测定
4 讨论
    4.1 三种类型灰毡毛忍冬的生殖结构特性比较
    4.2 灰毡毛忍冬大小孢子形成过程
    4.3 三种类型灰毡毛忍冬的开花物候及传粉机制
    4.4 三种类型灰毡毛忍冬的繁育机制
    4.5 灰毡毛忍冬果实形成过程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0)“庄子梦”阐释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梦”概述
    第一节 “庄子梦”的核心:自然之道
    第二节 “庄子梦”的最高境界:真人无梦
        一、何谓“真人”
        二、何谓“真人无梦”
        三、“真人”如何“无梦”
    第三节 论梦成就:集大成者
        一、庄子之前的梦——神秘梦兆
        二、庄子绘“梦”——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 庄周梦蝶
    第一节 周蝶互化——《庄》学专着中的“庄周梦蝶”
        一、“梦”与“觉”
        二、“齐物论”
        三、“物化”
    第二节 人生如梦——文学作品中的“庄周梦蝶”
第三章 髑髅见梦
    第一节 齐同生死——《庄》学专着中的“髑髅见梦”
    第二节 慨叹生死——文学作品中的“髑髅见梦”
第四章 其他四梦
    第一节 栎社见梦
        一、无用之用
        二、“散木支离得自全”
    第二节 文王托梦
        一、无为而治
        二、“渭川其钓莫钓”
    第三节 宋元君梦神龟
        一、大知小知
        二、“神龟曳尾,大胜刳肠”
    第四节 郑缓魂托梦
        一、安其所安
        二、“偏拙功名郑缓儒”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庄》学专着中的“庄子梦”
    附录二 文学作品中的“庄子梦”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为了花蕾不再夭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地区三种栎属植物杂交与种子扩散研究[D]. 刘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星火燎原》(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杨小方. 暨南大学, 2020(04)
  • [3]孙惠芬小说创作研究[D]. 王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吉赫丁古的彝文诗歌意象研究[D]. 勒格阿呷.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今文《尚书》焦点凸显方式研究[D]. 马小薇. 扬州大学, 2019(02)
  • [6]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D]. 江炅坡. 浙江大学, 2019(01)
  • [7]黄冈秘卷[J]. 刘醒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2)
  • [8]水要说话[J]. 钟正林. 红岩, 2017(05)
  • [9]灰毡毛忍冬的生殖生物学研究[D]. 徐进.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 [10]“庄子梦”阐释与接受研究[D]. 濮琦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标签:;  ;  ;  ;  

为了花蕾不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