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管理对小麦倒伏的影响研究

氮肥管理对小麦倒伏的影响研究

一、氮肥运筹对小麦倒伏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小飞,张家伟,刘铁宁,任小龙,贾志宽,蔡铁[1](2022)在《小麦抗倒伏研究动态追踪——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追踪小麦抗倒伏研究领域内的发展动态,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对1990—2020年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可视化呈现了该领域的研究态势。结果显示,近30年小麦抗倒伏研究逐渐成为作物学科研究的热点,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英国和中国。抗倒伏研究的代表性刊物为Field Crops Research、《麦类作物学报》等。研究方向主要为小麦倒伏遗传效应及基因定位、茎秆表型及组成物质与抗倒伏性能的关系、倒伏发生的评价与监测、倒伏防控的农艺措施等。随着学科间交叉融合,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及智能调控,将成为小麦抗倒伏研究的重点。该分析结果有利于相关研究者深入了解小麦抗倒伏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小麦抗倒伏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张志伟,魏秀华,于海涛,宋顺,张桂珍,刘亚男,邢利庆[2](2021)在《小麦抗倒伏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倒伏发生后对生产影响极大,因此小麦抗倒性不仅是育种研究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栽培研究的热点。造成小麦倒伏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如大风、病虫害、品种、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化学调控等,评价指标也涵盖形态、结构、成分、生理学以及衍生出的数学模型等方面,部分学者也据此对部分小麦的抗倒性进行了评价。对近年来小麦抗倒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王旭,周洁,朱玉磊,李金鹏,孙建强,李金才,宋有洪[3](2021)在《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第三节间抗倒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烟农19和新麦26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示范场大田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第三节间抗倒性能影响的研究,施氮量分别为135 (N1)、180 (N2)、225 (N3)和270 (N4) kg·hm-2,氮肥基追比分别为10∶0 (R1)、7∶3 (R2)、5∶5 (R3)、3∶7 (R4)。结果表明,从开花期到蜡熟期小麦基部第三节间的抗倒性呈降低的趋势,第三节间有倒伏发生的可能。氮肥运筹方式显着影响冬小麦第三节间倒伏的发生,增施氮肥会导致第三节间的抗倒伏性能降低,适当减少基施氮量的比例有利于提高第三节间的抗倒伏能力。另外在施氮量225 kg·hm-2及基追比为5∶5时第三节间抗倒伏性能最强。第三节间倒伏率与第二节间倒伏率和田间倒伏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三节间可以取代第二节间反映田间倒伏情况。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与基部节间抗倒伏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可能是决定小麦基部抗倒性的关键指标。

张明伟,姚义,田洁,陈京都,唐建鹏,陈明勤[4](2020)在《小麦倒伏原因与防倒抗倒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在粮食总产中的比重很大,而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归纳了小麦倒伏的类型与标准,综述了小麦倒伏的危害,分析了小麦发生倒伏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小麦防倒抗倒技术,以期为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袁圆[5](2020)在《不同密度下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差异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倒伏是制约油菜和小麦高产和优质重要因素。倒伏不利于机械化收获,且阻碍籽粒灌浆,造成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因此,高产和抗倒互相制约。实际生产中,合理密植可协调油菜高产和抗倒的矛盾;小麦密植后,籽粒产量提高,倒伏风险增大,高产和抗倒矛盾突出。故而,不同密度下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存在差异。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油菜试验:以播期(9月25日、10月25日)为主区;品种(华油杂62和沣油520)为裂区,密度(15×104株hm-2(D1)、30×104株hm-2(D2)、45×104株hm-2(D3)和60×104株hm-2(D4)为裂裂区;小麦试验:以播期(9月25日、10月25日)为主区;品种(郑麦9023和襄麦D31)为裂区,播种密度(120×104hm-2(D1)、240×104hm-2(D2)、360×104 hm-2(D3)和480×104 hm-2(D4)为裂裂区。本试验探究在不同播期和密度下,两种作物在农艺性状、力学特性、理化特性及显微结构表现差异,系统揭示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差异形成机理,为油菜和小麦―高密抗倒‖和轻简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9月25日播种,密度增大,油菜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数及每角粒数均减小,小区产量在45×104 hm-2处理达峰值,倒伏指数最小。播期推迟至10月25日,小区产量、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数及每角粒数均显着降低;晚播增密至D4条件下,小区产量在D4密度达到最大值,倒伏指数最小。播期推迟,茎秆高度及干重均显着降低;茎秆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显着下降;木质素合成酶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4-香豆酰-Co A连接酶(4CL)酶活性均显着降低;但植株地上部鲜重降幅较大,倒伏指数下降,抗倒性增强。适期播种时,密度增大,茎秆高度及干重均显着降低,茎秆维管束长度/髓腔外组织宽度等指标参数逐渐增加,茎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与木质素合成相关酶POD、CAD、PAL、4CL的活性增强,茎秆易倒伏部位从主茎中上部转移至主茎中下部,倒伏指数呈先降后趋势。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木质素协调倒伏指数及小区产量的关键指标,茎秆木质素含量及群体木质素总量高,可同时获得较强的茎秆抗倒性及较高的小区产量。(2)10月25日播种,密度增大,小麦千粒重及每穗粒数均下降,籽粒产量在D2或D3达到峰值,倒伏指数较大;播期提前至9月25日,在任何密度下,籽粒产量、千粒重、每穗粒数及有效穗数均显着降低;早播增密,籽粒产量仍在D2或D3密度达到最大值,倒伏指数较大。播期提前,小麦株高及茎秆干重均显着减小;茎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着下降,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4-香豆酰-Co A连接酶(4CL)酶活性均显着降低,但植株地上部鲜重降幅较大,倒伏指数下降,抗倒性增强。适期播种时,密度增大,株高显着增加,茎秆干重显着降低;茎秆机械组织层数等指标参数均逐渐减小,茎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TAL、CAD、PAL、4CL酶活性下降;易倒伏部位主要发生在茎秆基部第2节间处,倒伏指数显着增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木质素为影响倒伏指数及籽粒产量的关键指标,密度增大,茎秆木质素含量低,而群体木质素总量高,可获得较强较高的籽粒产量,但茎秆抗倒性降低。(3)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和小麦产量及抗倒性影响存在差异。油菜和小麦倒伏部位发生不同,密度增大,油菜茎秆易倒伏部位由茎秆中上部转移至下部,小麦茎秆易倒伏部位主要发生在茎秆基部第2节间;油菜茎秆发育进程先慢后快,小麦反之,导致两作物倒伏部位不同。两作物倒伏指数对密度响应不同,密度增加,油菜倒伏指数呈先降后增,抗倒性提高,产量增加,于45×104 hm-2或60×104 hm-2处理产量与抗倒性协调性最佳;而小麦倒伏指数显着增加,倒伏风险增加,240×104 hm-2或360×104 hm-2处理下,产量最佳,高产和抗倒矛盾突出。两茎秆细胞结构特征亦存在异同,两作物在密植条件下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显着减小,单株产量减小;油菜茎秆茎秆维管束长度/髓腔外组织宽度等指标参数增加,抗倒性增强,小麦茎秆机械组织层数等指标参数降低,抗倒性降低。两作物茎秆理化性质影响抗倒性;合理密植,油菜茎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增加,小麦反之,这是两作物抗倒性存在差异重要原因。

董荷荷[6](2020)在《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持续提高单产是我国小麦生产的硬性要求,增加种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是增加单产的重要技术途径。种植密度增加,小麦茎秆细长,充实度降低,木质素积累量下降,群体质量变差,容易发生大面积倒伏,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绝收的现象。不同的抗倒伏品种因遗传背景的差异,在茎秆各类形态指标方面表现有所差异。因此,研究不同抗倒伏品种的小麦在抗倒伏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品种选育以及增加茎秆的抗倒伏能力。小麦茎秆既具有机械刚力又具有柔韧度,因此,评价小麦茎秆质量应综合考虑。研究证明,合理的施氮时期可以改善小麦茎秆的抗倒伏性能,基肥:起身肥:孕穗肥1:1:1施肥可以提高小麦茎秆的质量。在群体增密的条件下,本试验选用抗倒伏品种济麦22(JM22)和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SN16),密度采用300万株·hm-2,氮肥施用300kg·hm-2,氮肥的1/3以及全部磷肥、钾肥作为基肥施用,剩余2/3的氮肥设置四个追施模式。拔节期全施(CK),起身期和孕穗期1:1追施(T1),拔节期和开花期1:1追施(T2),孕穗期全施(T3)。从茎秆的各个节间表观特征、力学特征以及木质素代谢方面来阐述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整体抗倒伏性能和不同抗倒伏品种在相同处理下茎秆抗倒伏性的差异。以期为优化栽培措施提高茎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本试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表观性状的影响不同的追肥时期对小麦的茎秆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试验选取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测量了小麦植株的表观性状,包括株高、节长、重心高度、茎粗、壁厚、茎秆充实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株高差异不显着,重心高度倒伏敏感型品种高于抗倒伏品种,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重心高度所占株高的比例显着增加。孕穗期追肥的处理可以显着增加茎秆的壁厚和茎秆充实度。同一时期相同处理下,不同节间茎秆的壁厚和充实度表现为从基部节间向上依次减小且差异显着。起身期:孕穗期1:1追肥不仅保证了足够的分蘖数,也为后期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了茎秆的充实度。2.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力学特征的影响利用茎秆强度测定仪,选取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三个时期,对两个品种茎秆各节间的抗折力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茎秆的抗折力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表现为T1>T3>T2>CK,成熟期SN16基部第二节间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36.47%,21.07%、18.82%;JM22 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20.13%、16.67%、9.87%(两年抗折力的平均值)在开花期,茎秆的抗折力表现为T1、CK>T2、T3,孕穗期追肥显着增加了茎秆各节间的抗折力。抗倒伏品种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显着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不同节间从基部向上抗折力依次减弱,茎秆抗折力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折力在灌浆期到达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茎秆充实度与抗折力呈极显着正相关。3.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影响试验测定了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木质素的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木质素合成途径起始酶的活性以及三种单体的积累量和规律。结果表明,抗倒伏品种木质素的积累量显着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从开花期到成熟期木质素的积累量和三种单体的积累量一直增加,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木质素合成途径起始酶的活性也在逐渐降低,(T1)起身期:孕穗期追肥可以提高生长后期茎秆各节间木质素的积累量和三种单体积累量的总和,以成熟期第二节间为例,SN16第二节间T1处理S单体比CK、T2、T3增加了13.01%、25.62%、5.55%,JM22 T1处理比CK、T2、T3增加了24.62%、11.34%、11.22%。孕穗期、开花期追肥可以减缓茎秆各节间从开花期到灌浆期、灌浆期到成熟期木质素积累量的降低。拔节期全部追施不利于生育后期木质素合成,茎秆抗折力降低。不同节间之间表现为从基部节间依次向上茎秆中木质素的积累量、S型木质素单体、G型木质素单体以及三种单体的总和呈减少的趋势。说明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及代谢产物有显着影响,在群体增密的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追施氮肥的时期,可以达到提高茎秆质量,增强小麦茎秆整体的抗倒伏能力的目的。4.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合理的施氮时期可以显着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本试验中,孕穗期追肥可以显着增加小麦收获时的千粒重,产量以T1(起身期:孕穗期1:1)追施最高,SN16 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出7.47%、4.37%、5.49%,JM22 T1处理较其它处理高出9.97%、6.58%,12.59%(两年产量的平均值)。虽然T3(孕穗期全部追施)处理千粒重较高,但由于追肥时期过晚,植株成穗数少,导致T3产量低于T1,说明过晚追肥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胡昌录[7](2020)在《水氮及群体调控对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农业的重要区域,冬小麦作为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分与养分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两个因素。秸秆覆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旱地蓄水保墒措施,但是秸秆覆盖下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及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旱地秸秆覆盖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田间定位试验研究:1)氮素调控对冬小麦群体、水分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2)群体管理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及其作用机制;3)群体管理、氮素运筹和播前底墒耦合作用下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应及机制。三个田间试验分别为:1)氮素调控田间试验(2012.9-2016.6),设置两个施氮水平(150和200 kg ha-1),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三个施氮次数(1、2和3次),试验共计6个处理;2)群体调控田间试验(2012.9-2016.6),设置了两个土壤管理措施,分别为常规不覆盖与秸秆覆盖,每种土壤管理措施下设置高、中、低三个播种密度,同时在秸秆覆盖下的中、高播种密度下设置越冬期根修剪和越冬期冠割,返青期根修剪和返青期冠割,试验共计14个处理;3)底墒、氮素和群体调控耦合田间试验(2013.9-2016.6),该试验通过播前灌溉模拟三个底墒水平(自然雨养,雨养+播前灌66.7 mm,雨养+播前灌133 mm),每个底墒水平下设置2个施氮水平(150和200 kg ha-1),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3个群体调控措施(对照不处理、返青期根修剪和返青期冠割),共计18个处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及结论:1. 氮素调控对小麦群体、水分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四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籽粒产量表现为:2015-2016(7023 kg ha-1)>2013-2014(5430 kg ha-1)>2014-2015(3843 kg ha-1)>2012-2013(3464 kg ha-1)。氮水平以及分次施用均没有显着影响秸秆覆盖冬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籽粒产量、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这与氮水平以及分次施用没有显着影响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特性(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有关。但高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显着降低了冬小麦粒重。施氮量与施氮次数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均没有显着影响。综合以上结果,黄土高原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150 kg ha-1已经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而且氮肥播前一次施用是可行的。2. 秸秆覆盖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四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籽粒产量变化范围为2851-6981 kg ha-1,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5.3-16.2 kg ha-1 mm-1。气候年型与秸秆覆盖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在丰水年,常规不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秸秆覆盖;但在干旱年,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显着高于常规不覆盖。秸秆覆盖与常规不覆盖相比显着提高了土壤储水量,但同时也降低了春季(返青期到拔节期)耕层土壤温度,特别是丰水年。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显着高于常规不覆盖,导致秸秆覆盖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显着低于常规不覆盖。另外,播种密度没有显着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但与高播种密度相比,低播种密度显着提高了冬小麦收获指数。因此,秸秆覆盖下低播种密度(75%常规推荐量)更合适。3. 根修剪及其与密度、底墒、施氮量交互作用下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根修剪处理(试验2和3)较对照冬小麦籽粒产量提高了7%,收获指数提高了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1%,这种效应在低产条件优于高产条件。另外,返青期根修剪冬小麦籽粒产量显着高于越冬期根修剪。返青期根修剪在常规和高播种密度下均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但在高播种密度下的增产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播种密度。在高、低施氮量下返青期根修剪均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但两个施氮量下根修剪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相似。气候年型、播前底墒水平与返青期根修剪的交互作用也显着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在低产且低、中播前底墒水平下返青期根修剪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籽粒产量,但在高播前底墒水平下没有提高。另外,返青期根修剪提高了冬小麦茎秆可溶性糖表观转运量(16%)和表观转运率(9%),这是根修剪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根修剪是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4. 冠割及其与密度、底墒、施氮量交互作用下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冠割处理(试验2和3)较对照没有显着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但冠割处理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了7%,茎秆可溶性糖表观转运率提高了8%,经济效益提高了15%。在低产条件下,越冬期冠割与返青期冠割冬小麦籽粒产量相似,但在高产条件下,越冬期冠割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了冬小麦籽粒产量,而返青期冠割处理的经济效益始终高于越冬期冠割处理。播种密度对冠割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影响不显着,但在常规播种密度下返青期冠割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常规推荐施氮量以及高播前底墒水平下返青期冠割冬小麦能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气候年型与冠割处理的交互作用也显着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在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冠割是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或高收益以及水分高效利用有以下三种措施:(1)在推荐施氮量下,氮肥播前一次施用,同时降低25%播种量;(2)推荐施氮量以及常规播种密度下结合返青期根修剪;(3)推荐施氮量以及常规播种密度下结合返青期冠割。上述三种措施提高冬小麦产量或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主要与构建了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水分利用以及增加花前可溶性糖的转运有关。

周洁,王旭,朱玉磊,刘惠惠,陈翔,魏凤珍,孙建强,宋有洪,李金才[8](2019)在《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氮肥运筹对小麦茎秆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和新麦26为供试材料,通过氮肥施用量和基追比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施氮量设135、180、225和270 kg·hm-2四个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氮肥基追比设10∶0、7∶3、5∶5和3∶7四个水平,分别用R1~R4代表),分析了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茎秆基部第二、第三节间抗倒特征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倒伏程度和倒伏率均随着氮肥总施用量和基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4水平下烟农19和新麦26的株高、重心高度比N1水平分别增加8.73%和12.9%。在N4R1处理下倒伏率最大,达到56%。在N3条件下小麦茎秆基部第二、第三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均高于其他施氮水平,较N1水平分别增加18.89%、15.16%、33.03%、48.42%和48.95%。在相同氮肥施用总量条件下,R3处理的茎秆粗度、秆壁厚度显着大于其他处理,以N3R3处理的茎秆基部第二、第三节间抗倒形态特征最优。在相同追肥比例条件下,不同施氮总量间小麦产量表现为N3>N4>N2>N1;当氮肥总施用量相同,不同追肥比例下产量表现为R3>R2>R1>R4;两个品种产量均以N3R3处理最大,分别为8 279.14和8 062.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N1R1处理分别增产21.75%和15.8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225kg·hm-2、基追比5∶5可作为淮北平原小麦的抗倒、丰产与稳产的氮肥运筹模式。

周洁[9](2019)在《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和新麦26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追比对小麦基部第二和第三节间形态结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群体动态调控及茎秆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机理,以期探索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为淮北平原小麦高产稳产、抗倒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小麦群体茎蘖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在拔节期最大,小麦拔节期后迅速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着提高小麦群体数(P<0.01),但拔节期后,高氮处理下群体茎蘖数减少速率显着大于低氮处理(N4>N3>N2>N1),在N3R3处理下群体茎蘖数最大,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追肥比例的增加可降低小麦茎蘖消亡,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分蘖成穗率(R4>R3>R2>R1)。由此可见,前期增加基肥量可提高小麦分蘖期群体茎蘖数,保证小麦冬前营养供给,但基肥量过高在拔节期小麦无效分蘖显着增加,造成小麦群体茎蘖数过大,不利于小麦生长,降低小麦抗倒伏能力。拔节期追肥有利于保证小麦生殖生长期小麦养分供应充足,增加群体有效穗数。合理氮肥运筹可减少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小麦产量。2.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倒伏程度和倒伏率均随着施氮量和基肥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其中,两供试品种株高、重心高度在N4水平下最大,比最低水平NI条件下分别增加8.73%、12.9%;倒伏率与倒伏程度在N4R1处理倒伏率最大,达到56%。在N3条件下基部第二、三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茎秆强度与抗倒伏指数均高于其它氮肥水平,相比N1条件下分别增加18.89%、15.16%、33.03%、48.42%、48.95%。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R3处理的茎秆粗度、秆壁厚度显着大于其它处理,以N3R3处理基部第二、三节间抗倒形态特征显着优于其它处理。两品种间相比,烟农19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显着大于新麦26(P<0.01),新麦26基部节间茎秆机械强度、秆壁厚度和抗倒指数显着大于烟农19,新麦26倒伏面积与倒伏程度显着小于烟农19,因此在合理氮肥运筹方式保证小麦抗倒伏的情况下,品种自身遗传特性是小麦抗倒伏的前提。小麦不同茎蘖抗倒伏能力呈现出主茎穗>第一分蘖穗>第二分蘖穗。3.随着施氮量增加,显着增加穗长、单穗重、单穗粒数、分化小穗数(P<0.01),不同基追比差异并不显着,氮肥后移显着降低退化小穗数,增加粒重,提高穗部结实率,不同基追比对穗长、单穗粒数影响差异不显着。主茎穗分化小穗数大于其两个分蘖穗,第二分蘖穗退化小穗数显着大于主茎穗和第一分蘖穗(P<0.01),合理氮肥运筹方式下增加分化小穗数,降低退化小穗数,提高小麦产量。4.小麦籽粒产量在135~225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25kg.hm-2时产量反而降低(N3>N4>N2>N])。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基追比呈现出R3>R2>RI>R4,两供试品种均在N3R3组合达到最大,分别为8279.14kg hm-2、8062.36kg.hm-2,两品种相比产量最低的N1R1处理分别增产21.75%、15.8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225kg·hm-2,基追比5:5可作为淮北平原小麦的高产、稳产、抗倒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

张傲[10](2019)在《密度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产量形成和抗倒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稳产高产、资源高效是小麦生产技术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是协调群个体矛盾,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技术。本论文在2016-2018连续2年,在河北省辛集市和石家庄市藁城区2地,开展了密度和施氮量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产量形成和抗倒性的影响。试验以种植密度为主区(D240,240万株·hm-2;D300,300万株·hm-2;D360,360万株·hm-2;D420,420万株·hm-2;D480,480万株·hm-2;D540,540万株·hm-2),以施氮量为副区(N120,120 kg·hm-2;N180,180 kg·hm-2;N240,240 kg·hm-2;N300,300 kg·h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同一生育时期的小麦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162017年辛集试验站,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除成熟期)均以D480处理最高。不同密度间成穗数的变化范围为659.2771.1万·hm-2,D480与D360和D420差异不显着。干物质积累量在D240、D300、D420和D480之间差异不显着。20172018年藁城试验站,除拔节期和成熟期外,其他各个生育时期均以D480的总茎(穗)数最高。不同密度之间的穗数与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差异不显着。2.冬小麦的LAI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均在孕穗期达到最高值。20162017年,小麦的LAI各个时期(除起身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除花后24 d)D480处理最高,并且各个时期D480均显着大于D240。20172018年,起身期和拔节期小麦的LAI以D480最高,显着大于D240、D300。孕穗期和开花期以D420最高,开花期各密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花后24 d,以D360处理的LAI最高,显着大于D480,但与其他密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3.小麦旗叶的SPAD在花后21 d迅速下降,20162017年开花期以D480最高,花后7 d至21 d以D360处理最高。20172018年开花期的旗叶SPAD以D240处理最高,花后7 d至21 d以D420处理最高,D240和D300与D420差异不显着。两年小麦的透光率变化不尽相同。20162017年,旗叶层透光率随密度增加而递减。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倒二叶层与倒三叶层透光率分别以D360和D300处理最小。20172018年,开花期和灌浆中期各叶层的透光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D480与D540处理的透光率较小。4.各处理的灌浆速率随生育进程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20162017年在花后18 d和20172018年在花后24 d最高。20162017年花后6 d18 d灌浆速率以D240处理最高,花后24 d以D300处理最高,并显着大于D480处理。20172018年花后6 d以D540处理最高,但与D240处理差异不显着。花后18 d24 d以D240处理的灌浆速率最高。低密度在花后各时期维持较高的灌浆速率。5.比较20162017年辛集试验站产量以及产量构成,不同密度处理千粒重差异较小。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D300显着大于其余密度,D300和D240的穗粒数差异不显着。密度间穗粒数差异最大能达到3.48个,穗数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D300、D360、D480和D540处理的穗数较高。20172018年藁城试验站各密度处理的千粒重、穗数差异不显着,D240、D300处理的穗粒数显着大于其他密度。6.两年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对密度的响应有所差异,小麦基部第一节长度、第二节长度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20162017年株高、重心高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D480处理最高。20172018年株高和花后30 d的重心高度以D540处理最高;两年的第一节间长度和第二节间长度(除花后20 d以D480最高)以D540处理最高,20172018年在花后20 d的第一、二节间长度D540处理显着高于D240;第一、二节间杆壁厚度、粗度、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D240处理(除20162017年花后20d一节杆壁粗度以D300最高)最高。20162017年各密度处理杆壁厚度差异不显着,机械强度D240显着高于D540。20172018年花后20 d D240处理的杆壁厚度显着高于D540处理,花后30 d差异不显着;两年试验中一、二节间杆壁粗度和充实度D240显着高于D540。7.20162017年成熟期氮素积累不同密度间比较,积累总量、叶片、穗部和籽粒中氮素积累均以D540处理最高,并且显着高于D240处理。茎鞘的氮素积累量在817kg·hm-2之间,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在120170 kg·hm-2之间。20172018年氮素积累总量、叶片和穗部以D420处理最高。茎鞘的氮素积累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其范围在2950 kg·hm-2之间。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在100130 kg·hm-2之间。两年不同施氮量比较,籽粒氮素积累分别以N240和N300处理最大,但与其他施氮量处理差异不显着。综合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抗倒能力的研究结果,D300和D360处理产量较高。虽然高密度(D480和D540)在总茎(穗)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LAI优于D300和D360处理。但高密度的旗叶的透光率、千粒重和穗粒数和均较低,造成群体遮蔽,产量下降,并增加倒伏风险。不同施氮量对群体总茎(穗)数、LAI、干物质积累量、透光率、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不显着,表明较低施氮量也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从节约成本和高产角度综合考虑,在河北省不同年型下适宜密度在每公顷300万360万之间,适宜施氮量为120㎏·hm-2。

二、氮肥运筹对小麦倒伏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肥运筹对小麦倒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抗倒伏研究动态追踪——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小麦倒伏研究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
    2.2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
    2.3 高被引文章
    2.4 国内外主要期刊
    2.5 主要学科
    2.6 研究方向
    2.7 研究热点
3 结论与讨论

(2)小麦抗倒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倒伏影响因素研究
    1.1 播种方式
    1.2 水肥管理
    1.3 化学调控
    1.4 品种特性
2 抗倒伏指标研究
    2.1 直接指标
    2.2 改良指标
3 抗倒品种筛选
4 讨论

(3)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第三节间抗倒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与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倒伏时间、倒伏率及倒伏系数
        1.2.2 茎秆主要形态指标
        1.2.3 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
        1.2.4 茎秆化学成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小麦基部节间倒伏率和倒伏部位的关系
    2.2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基部第三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伏指数的差异
    2.3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花后茎秆基部第三节间干重的影响
    2.4 氮肥运筹方式对基部节间化学成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小麦倒伏原因与防倒抗倒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倒伏的类型与标准
2 小麦倒伏成因
    2.1 品种的基因型差异
        1)植株的形态差异与抗倒性。
        2)品种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性。
        3)品种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性。
    2.2 气候条件
    2.3 栽培因素
        1)种植密度。
        2)氮肥用量及运筹。
        3)水分。
        4)病虫草害。
3 小麦防倒抗倒技术
    1)选择抗倒品种。
    2)适期播种,合理设置种植密度。
    3)中耕镇压。
    4)科学平衡施肥。
    5)适时化控。
    6)科学管水。
    7)倒伏后的补救。
4 结 语
    1)小麦品种选育与抗倒伏。
    2)小麦高产施肥与抗倒伏。
    3)小麦化控与抗倒伏。

(5)不同密度下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差异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油菜和小麦生产现状
        1.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1.2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
    1.2 油菜和小麦倒伏研究进展
        1.2.1 油菜倒伏类型及原因
        1.2.2 小麦倒伏类型及原因
    1.3 茎秆性状影响抗倒性的机理
        1.3.1 茎秆形态特征
        1.3.2 茎秆显微结构
        1.3.3 茎秆化学成分
        1.3.4 茎秆木质素代谢与倒伏的关系
    1.4 栽培因子对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1.4.1 品种对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1.4.2 播期对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1.4.3 密度对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方法
    2.3 油菜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油菜样品采集
        2.3.2 产量及其构成
        2.3.3 倒伏相关指标
        2.3.4 茎秆主要成分测定方法
        2.3.4.1 茎秆木质素含量测定
        2.3.4.2 茎秆可溶糖测定
        2.3.4.3 茎秆半纤维素测定
        2.3.4.4 茎秆纤维素测定
        2.3.5 花期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
        2.3.6 茎秆显微结构的测定方法
        2.3.7 气象数据的计算方法
    2.4 小麦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小麦样品采集
        2.4.2 产量及其构成
        2.4.3 倒伏相关指标
        2.4.4 茎秆主要成分测定方法
        2.4.4.1 茎秆木质素含量测定
        2.4.4.2 茎秆可溶糖测定
        2.4.4.3 茎秆半纤维素测定
        2.4.4.4 茎秆纤维素测定
        2.4.5 乳熟期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
        2.4.6 茎秆显微结构的测定方法
        2.4.7 气象数据的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
        3.1.1 不同播期和密度下油菜生育期及气象因子差异
        3.1.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影响
        3.1.2.1 产量及其构成
        3.1.2.2 各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
        3.1.2.3 倒伏相关性状
        3.1.2.4 成熟期农艺性状
        3.1.2.5 茎秆发育动态
        3.1.2.6 茎秆显微结构
        3.1.2.7 茎秆主要成分
        3.1.2.8 茎秆主要成分与显微结构、倒伏指数及小区产量的关系
        3.1.2.9 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
    3.2 小麦
        3.2.1 不同播期和密度下小麦生育期及气象因子差异
        3.2.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影响
        3.2.2.1 产量及其构成
        3.2.2.2 各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
        3.2.2.3 倒伏相关性状
        3.2.2.4 成熟期农艺性状
        3.2.2.5 茎秆发育动态
        3.2.2.6 小麦茎秆显微结构
        3.2.2.7 茎秆主要成分
        3.2.2.8 茎秆主要成分与显微结构、倒伏指数及小区产量的关系
        3.2.2.9 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
    3.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两作物产量及抗倒性影响比较
        3.3.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和小麦产量影响异同
        3.3.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影响异同
4 讨论
    4.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4.1.1 不同播期下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1.2 不同播期下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1.3 不同播期下密度对油菜和小麦产量影响差异
    4.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倒伏的影响
        4.2.1 不同播期下种植密度对油菜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4.2.2 不同播期下种植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4.2.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影响差异
    4.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和倒伏的影响
        4.3.1 密度和播期协调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生理机制
        4.3.2 密度和播期协调小麦产量和抗倒性的生理机制
        4.3.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和小麦产量和抗倒性影响差异机理
5 结论
    5.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产量和倒伏的影响
    5.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倒伏的影响
    5.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和小麦产量和倒伏影响差异
参考文献
致谢

(6)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茎秆表观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
        1.2.2 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的关系
        1.2.3 茎秆微观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
        1.2.4 木质素合成调控与抗倒伏的关系
        1.2.5 施氮时期与抗倒伏的关系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取样方法
        2.3.2 小麦茎秆各节间形态指标的测定
        2.3.3 小麦茎秆各节间抗折力的测定
        2.3.4 小麦各节间木质素总量的测定
        2.3.5 小麦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测定
        2.3.6 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活的测定
        2.3.7 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含量的测定
        2.3.8 成熟期产量及构成要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时期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1.1 施氮时期对小麦灌浆期株高及重心高度的影响
        3.1.2 施氮时期对小麦各节间茎粗壁厚的影响
        3.1.3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充实度的影响
        3.1.4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抗折力的影响
    3.2 施氮时期对小麦各节间木质素合成调控的影响
        3.2.1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2 施氮时期与各节间木质素单体积累规律的关系
        3.2.3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3.2.4 施氮时期对各节间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施氮时期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1.1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抗折力的影响
        4.1.2 施氮时期对茎秆各节间表观性状的影响
    4.2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合成调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2.1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积累量与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2.2 施氮时期对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的活性及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2.3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2.4 施氮时期对木质素单体的积累的影响
    4.3 施氮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氮及群体调控对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秸秆覆盖小麦产量效应
        1.2.2 秸秆覆盖土壤水分效应
        1.2.3 秸秆覆盖土壤温度效应
        1.2.4 群体调控小麦产量效应
        1.2.5 氮素调控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2.6 底墒水对小麦的影响
        1.2.7 水氮及冠层调控交互效应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1(氮素调控田间原位试验)
        2.3.2 试验2(群体调控田间原位试验)
        2.3.3 试验3(底墒、氮素运筹和群体调控耦合试验)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5 数据计算与分析
第三章 氮肥调控对旱地秸秆覆盖冬小麦籽粒形成、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1 结果
        3.1.1 秸秆覆盖下氮肥分次施用冬小麦的群体动态
        3.1.2 秸秆覆盖下氮肥分次施用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特性
        3.1.3 秸秆覆盖下氮肥分次施用冬小麦花后粒重动态
        3.1.4 秸秆覆盖下氮肥分次施用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3.2 讨论与小结
        3.2.1 施氮量对旱地秸秆覆盖冬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2.2 施氮次数对旱地秸秆覆盖冬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秸秆覆盖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收获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结果
        4.1.1 土壤水热特征
        4.1.2 冬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变化
        4.1.3 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4.1.4 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
    4.2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根修剪可提高旱地秸秆覆盖冬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
    5.1 结果
        5.1.1 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
        5.1.2 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储水量变化
        5.1.3 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1.4 根修剪对冬小麦茎秆可溶性糖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5.2 讨论与小结
        5.2.1 根修剪及其与播种密度、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旱地秸秆覆盖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2 根修剪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花前茎秆可溶性糖转运及其对产量贡献的影响
第六章 冠割与密度、底墒及氮素交互影响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
    6.1 结果
        6.1.1 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
        6.1.2 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6.1.3 冬小麦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及其表观转运
        6.1.4 经济效益
    6.2 讨论与小结
        6.2.1 冠割处理对秸秆覆盖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6.2.2 冠割与播种密度、施氮量、播前底墒及气候年型的交互作用
        6.2.3 冠割处理对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今后的研究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与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倒伏时间、倒伏率及倒伏系数调查
        1.2.2 茎秆主要形态指标和干物质输出率测定
        1.2.3 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指数测定
        1.2.4 产量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倒伏率和倒伏程度的影响
    2.2 氮肥运筹对小麦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的影响
    2.3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秆基部节间干重的影响
    2.4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 讨 论
    3.1 氮肥运筹优化茎秆抗倒伏性能特征
    3.2 氮肥运筹对不同品种及节间抗倒性的影响

(9)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1.1 不同小麦品种间抗倒伏性差异
        1.1.2 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与抗倒性的关系
        1.1.3 氮肥运筹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
        1.1.4 氮肥运筹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1.1.5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品种与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倒伏时间、倒伏率及倒伏系数调查
        3.2.2 茎秆主要形态指标测定
        3.2.3 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指数测定
        3.2.4 群体动态与干物质积累
        3.2.5 穗部结实特性的测定
        3.2.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茎蘖动态及倒伏的影响
        4.1.1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茎蘖动态和单位面积成穗数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倒伏时期与倒伏率及倒伏程度的影响
    4.2 氮肥运筹方式对主茎穗与分蘖穗节间形态及抗倒指数影响
        4.2.1 氮肥运筹方式对主茎穗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的影响
        4.2.2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第一分蘖穗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的影响
        4.2.3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第二分蘖穗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的影响
    4.3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花后茎秆基部节间干重的影响
    4.4 主茎穗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指数相关性分析
    4.5 氮肥运筹方式对主茎穗和分蘖穗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4.6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 讨论
    5.1 适宜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优化茎秆抗倒伏性能特征
    5.2 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品种及节间抗倒性差异影响机理
    5.3 氮肥运筹方式改善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增加产量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密度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产量形成和抗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3 种植密度与冬小麦抗倒伏的关系
        1.2.4 施氮量与冬小麦抗倒伏的关系
        1.2.5 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状况
    2.2 试验设计和实施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基本苗和总茎数
        2.3.2 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叶面积指数(LAI)动态
        2.3.3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
        2.3.4 透光率
        2.3.5 全氮含量
        2.3.6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2.3.7 株高和节间长度
        2.3.8 茎秆性状和抗倒指数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育时期的冬小麦日均温和累积降雨量变化
    3.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消长的影响
        3.2.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2.3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3.2.4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SPAD值的影响
        3.2.5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透光率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3.3.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3.3.3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3.4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成熟期氮素积累的影响
    3.4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抗倒性的影响
        3.4.1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的影响
        3.4.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基部节间粗度和秆壁厚度的影响
        3.4.3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基部节间充实度的影响
        3.4.4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基部节间机械强度的影响
        3.4.5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基部节间抗倒指数的影响
        3.4.6 冬小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形态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密度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密度对冬小麦抗倒性影响
    4.3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影响
    4.4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抗倒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氮肥运筹对小麦倒伏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抗倒伏研究动态追踪——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 汪小飞,张家伟,刘铁宁,任小龙,贾志宽,蔡铁. 中国农学通报, 2022(05)
  • [2]小麦抗倒伏研究进展[J]. 张志伟,魏秀华,于海涛,宋顺,张桂珍,刘亚男,邢利庆.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9)
  • [3]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第三节间抗倒性能的影响[J]. 王旭,周洁,朱玉磊,李金鹏,孙建强,李金才,宋有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02)
  • [4]小麦倒伏原因与防倒抗倒技术研究进展[J]. 张明伟,姚义,田洁,陈京都,唐建鹏,陈明勤.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5]不同密度下油菜和小麦抗倒性差异形成机理研究[D]. 袁圆.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6]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D]. 董荷荷.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7]水氮及群体调控对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机制[D]. 胡昌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J]. 周洁,王旭,朱玉磊,刘惠惠,陈翔,魏凤珍,孙建强,宋有洪,李金才. 麦类作物学报, 2019(08)
  • [9]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D]. 周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密度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产量形成和抗倒性的影响[D]. 张傲.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氮肥管理对小麦倒伏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