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缺失突变

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缺失突变

一、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祖俐[1](2020)在《高、低转移肝癌细胞系外显子测序及进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肝癌是全球第六常见的癌症,也是排名第四的癌症死亡原因。中国肝癌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50%以上,大多数肝癌初次诊断时已经伴随远处转移。由于肝癌异质性的存在,肝癌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探究肝癌异质性显得格外重要。方法:对来自同一患者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系(MHCC97-L、MHCC97-H、HCC97LM3)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在Oncotator中注释了测序数据,并找到非沉默类型突变基因。为了探究三株细胞进化关系,用Mega X软件构建了基于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进化树。根据三株细胞突变位点和基因绘制维恩图并计算了异质性。在Excel中统计三株细胞的碱基改变情况、已知肝癌驱动基因和10个经典致癌信号通路上的基因突变情况。为了进一步探究三株细胞的不同,通过分析突变位点找到三株细胞的主干差异突变基因和各自特有的基因,利用STRING构建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找到hub突变基因,在c Bio Portal数据库中查询hub基因的突变与肝癌总生存期(OS)的关系。由于基因突变会影响基因表达,在ULCAN数据库探究了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病人预后影响。挑选感兴趣的突变基因,根据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后用PCR进行验证。结果:三株细胞的突变基因维恩图显示,三株细胞共有4691个突变基因,MHCC97-L特有突变基因243个,MHCC97-H特有突变基因315个,HCC97LM3特有突变基因289个。三株细胞的平均异质性突变率(三株细胞非共有的突变数占的百分比)为16.55%(范围15.38%~18.17%)。基于SNP的进化树显示,MHCC97-H和HCC97LM3在进化关系更近。三株细胞株在7个肝癌驱动基因(ARID1A、CDKN1A、P53、KEAP1、APOB、XPO1、HIST1H1E)和10个经典致癌信号通路基因(如ALK、RET、EGFR、ROS1、KRAS、HRAS、APC等)中存在非沉默突变。在c Bio Portal数据库中,部分从主干差异突变和特有突变中筛选的hub基因突变(SDC1、ITGB4、ITGA4、BPTF、COL4A1、MYOD1、AR、EFTUD2)与肝癌患者更短生存期相关。在ULCAN数据库中,部分关键基因(CDC27、RELA、EIF4E、POXO3、EZH2、POLR2G、WDTC1、DLG、EPRS、EFTUD2)不仅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还与肝癌病人更短生存期相关。在MHCC97-H和HCC97LM3细胞中发现了肝癌驱动基因KEAP1的一个新的纯合移码缺失突变(1334del C,p.P445fs),这导致了KEAP1蛋白的c末端(Nrf2结合区)缺失。结论:WES数据表明,来自同一患者的肿瘤活检标本的HCC细胞系通过在小鼠体内的重复选择获得了不同的转移潜能,它们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遗传关系。肝癌驱动基因中和经典致癌通路上的突变基因,以及从主干突变和特有突变中筛选出来的hub基因,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管莎莎[2](2019)在《肿瘤及外周血循环DNA检测在转移性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转移性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该疾病的确诊依靠穿刺活检取得肿瘤组织,而该操作有创伤性且操作难度大。液体活检技术之一的循环血肿瘤DNA(ctDNA)检测是一项无创、可重复性高的检测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血肿瘤DNA检测在转移性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连续纳入共40名在我中心接受以白蛋白紫杉醇为基础(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或吉西他滨)的一线化疗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采集患者初诊时的肿瘤组织标本及血液标本,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采集血液标本直至病情进展或死亡,对组织及血液标本进行425个基因的二代测序,其中涵盖了广泛的肿瘤相关基因位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由主管医师根据CT影像结果并遵循RECIST1.1标准进行评估,血液学疾病进展被定义为治疗过程定期采集检测的ctDNA基因丰度较既往最低水平时增长1倍或以上,或检测到新的基因改变。对所有纳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分级、转移器官数及基线CA19-9水平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基因改变与生存间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①共纳入40位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39位患者采集到足够检测的肿瘤组织,38位患者采集到初诊时血液标本,截止本次随访终点2018年12月31日,出现27例死亡事件,中位总生存期(OS)为9.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9个月。病理分级为中高分化、基线CA19-9≤1000 u/mL及第6周CA19-9水平降低的患者OS较好;基线CA19-9≤1000 u/mL患者的PFS较长。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CA19-9水平(P=0.013)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病理分级(P=0.011)、基线CA19-9水平(P=0.007)和第6周CA19-9降低(P=0.012)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②40位患者的组织及血液的425个基因二代测序结果提示,出现改变频率最高的前五位基因为 KRAS(35/40,87.5%)、TP53(31/40,77.5%)、CDKN2A(9/40,22.5%)、SMAD4(7/40,17.5%)和 ARID1A(6/40,15.0%)。我们以组织 DNA 作为金标准,评价ctDNA与组织DNA的符合率,结果示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好,ctDNA的诊断精确度为90.0%,诊断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7.3%(Kappa值=0.79,P<0.001)。根据39位患者的组织DNA检测结果,五种基因改变的患者的生存期较正常患者无显着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检测到多基因改变(3-5个基因)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0-2个基因改变的患者的2.77倍(95%CI:1.10-6.97,P=0.031)。根据38位患者初诊时血液DNA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出现SMAD4基因改变患者的PFS和OS均显着低于正常患者(PFS:3.0月vs 5.3月,P=0.003;OS:4.1月vs 9.8月,P=0.005),检测到多基因改变(3-5个基因)的患者的OS显着低于0-2个基因改变的患者(5.8月vs 9.8月,P=0.044)。多因素分析提示,CDKN2A基因改变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是正常患者的3.68倍(95%CI:1.32-10.28,P=0.01);KRAS基因改变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患者的11.27倍(95%CI:2.58 t0 49.24,P=0.01),TP53基因改变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患者的4.22倍(95%CI:1.14 to 15.63,P=0.031),CDKN2A基因改变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患者的3.72倍(95%CI:1.16 to 11.88,P=0.027),SMAD4基因改变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患者的4.93倍(95%CI:1.34 to 18.23,P=0.017),ctDNA检测阳性(以上五个基因任一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阴性患者的5.39倍(95%CI:1.07 to 27.11,P=0.041),出现3-5个基因改变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0-2个基因改变患者的4.13倍(95%CI:1.44to 11.82,P=0.008)。③40位入组患者中,成功采集到27位患者一线化疗过程中至少两次以上血液标本,其中24位患者出现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疾病进展,21位患者被评估为血液学的疾病进展,采用血液学方法检测到疾病进展的时间较影像学方法提前1.04月(平均PFS:5.38m vs 4.34m,P=0.002,配对 t 检验)。结论:ctDNA检测与肿瘤组织DNA检测一致性好,比肿瘤组织DNA检测更适合作为晚期胰腺癌的预后预测指标,由于它具体无创性、可重复性的特点,也适合作为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估和肿瘤进展的监测工具。

荆薇,杨向红[3](2019)在《基因异常对胰腺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接近5%,寻找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全面认识胰腺癌提供了帮助。在胰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多种肿瘤生存相关的重要基因改变,单个或是一组相关基因的改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并有望转化为个体化治疗的有效靶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胰腺癌相关基因改变进行分析归纳,以便对不同的胰腺癌患者进行风险分类,提示预后并指导治疗。

贺小威,徐玲[4](2018)在《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N2A、TP53、RB1和BRCA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CDKN2A、TP53、RB1和BRCA2是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主要通过转录合成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CDKN2A、TP53、RB1和BRCA2基因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近年来对CDKN2A、TP53、RB1和BRCA2在肿瘤中作用以及对患者治疗疗效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旗[5](2017)在《NDY-1、EZH2及P16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基因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EZH2)蛋白、组蛋白去甲基化酶NDY1(not dead yet-1)蛋白以及P16ink4a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探讨NDY1、EZH2及P16ink4a对卵巢癌的发病、侵袭及转移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索NDY1、EZH2及P16在卵巢癌的作用及三者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标本收集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010年至2014的手术患者的切除组织中收取卵巢组织标本95例。2.免疫组织化学法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NDY1、EZH2与P16ink4a蛋白在20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良性卵巢肿瘤以及5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采用无菌PBS缓冲液作为对照,摸索NDY1、EZH2及P16ink4a单克隆抗体所需滴度。3.镜下观察在200倍与400倍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组织以及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NDY1、EZH2和P16ink4a的的表达情况。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用于判断NDY1、EZH2与P16ink4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按照α=0.05水平,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ZH2蛋白的表达特点为: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比例显着增高(76%),明显高于在正常卵巢组织(20%)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48%),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ZH2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卵巢癌组织分级及FIGO分期有关(P<0.05)。2.P16ink4a蛋白的表达特点为:与EZH2相反,P16ink4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例显着降低(48%),明显低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72%)及正常卵巢组织(95%),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外,P16ink4a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分级、FIGO分期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但其与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联(P>0.05)。3.NDY1蛋白的表达特点为:与EZH2相同,NDY1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比例增高(48%),低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40%)及正常卵巢组织(25%),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DY1蛋白与卵巢癌组织分级、FIGO分期级(P<0.05),但其与患者卵巢癌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联(P>0.05)。4.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EZH2与P16ink4a的阳性表达在统计学上呈负相关(r=-0.326,P<0.01),NDY1与EZH2的阳性表达在统计学上呈正相关(r=0.736,P<0.05)。结论:1.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EZH2及NDY1阳性的表达比例较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显着增高;相反的,P16ink4a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较良性卵巢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显着降低,提示NDY1、EZH2与P16ink4a蛋白可能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2.NDY1、EZH2及P16ink4a的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分级、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提示高表达的NDY1、EZH2及P16ink4a的表达下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卵巢癌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能够预测卵巢癌的进展。3.联合检测NDY1、EZH2和P16ink4a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临床上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同时三者也可能作为新的肿瘤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张慧霞[6](2017)在《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食管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2)探讨DNMT1高表达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并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为今后深入探讨食管癌发生机制提供稳定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研究工具;3)探讨叶酸在M N N 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干预作用和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哈族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TALE技术将构建的p XanthoT M V.b a s i c.p u r o-W V 0 1 3 3、p XanthoTMV.basic.puro-WV0132和p XanthoTMV.basic.puro-WV072质粒转染至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并利用嘌呤霉素对DNMT1高表达细胞进行筛选,通过荧光显微镜、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和目的基因DNMT1的表达情况;2)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确定MNNG的恶性转化剂量;采用隔代染毒,每次染毒1小时的方法对细胞进行染毒,之后取不同代次细胞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染毒次数和传代次数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并克隆扩大培养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性转化细胞);裸鼠成瘤实验选用SPF级BALB/c-nu裸鼠24只,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和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转化细胞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每组8只,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 L,按0.2m L/只的剂量接种于裸鼠靠近右侧背部皮下,4周后观察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及其转化细胞(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变程度,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改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HFR和CBS)、DNA修复基因(MGMT)和肿瘤相关基因(P16、RASSF1A和FHIT)等6个基因甲基化状态、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4)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APC和TC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结果:1)pXanthoTMV.basic.puro-WV0133和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 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1.786倍和2.721倍,dnmt1蛋白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2.734倍和3.100倍;其中,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高;2)随着mnng染毒次数和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向不规则形,接触抑制逐渐消失,耐受性逐渐增强,生长速度逐渐增加。染毒14次第27代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在软琼脂上出现细胞集落,中央凸起,由多层细胞组成,而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未出现阳性结果,细胞固缩死亡。接种哈族食管上皮转化细胞-zhz的裸鼠出现肿瘤包块,经组织病理学鉴定为鳞癌;3)在终浓度为1.500×10-5mol/lmnng致癌物的长期暴露之下,(1)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p<0.01)和dnmt1酶活性逐渐降低(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降低(p<0.01),dnmt1酶活性逐渐升高(p<0.01);在相同条件下,晚期阶段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早=0.696,p=0.494;t中=0.605,p=0.551;t晚=2.746,p=0.012);(2)叶酸浓度的增加对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rassf1a和fhit(除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外)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影响,表现为在叶酸高浓度剂量时,mthfr、rassf1a和fhit甲基化出现逆转现象,而对cbs、mgmt和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无影响;(3)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整体上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p<0.01);4)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apc基因逐渐增加,呈现出浓度依赖关系;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各叶酸浓度组细胞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趋势,apc基因逐渐降低,呈现出时间依赖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β-catenin和tc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ap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结论:1)采用tale技术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2)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dnmt1高表达对细胞的恶性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时间缩短;3)与哈族食管上皮细胞相比,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更易受到mnng和低剂量叶酸的损害作用影响,提示高浓度叶酸可降低MNNG对细胞的损伤,可逆转表观遗传学指标的改变,对细胞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4)充足的叶酸可抑制MNNG对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细胞不良反应的作用。

郑巍,王石[7](2012)在《p16与口腔癌》文中研究指明p16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主要在G1期向S期的转换过程中发挥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同cyclinD1竞争与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4/CDK6结合,抑制其激酶的活性,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研究表明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以缺失、突变或甲基化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中,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现就p16在口腔癌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刘枫,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邹多武,满晓华,方琳[8](2007)在《胰液中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改变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液中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5~2006年30例来自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胰腺疾病患者入选,采用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下放置鼻胰管收集胰液.沉渣涂片H-E染色进行细胞学检查.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胰液及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单纯胰液细胞学检查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40%(8/20).特异性为100%(10/10).阳性预测值为100%(8/8),阴性预测值为45.4%(10/22).诊断准确性60.0%(18/30)。所有胰液标本均成功抽提出DNA.30例胰腺疾病患者胰液标本进行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检测.其中20例胰腺癌患者胰液中p16基因甲基化率为35%(7/20).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囊腺瘤患者胰液中无p16基因甲基化。胰液中p16基因甲基化与常规细胞学联合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55%(11/20),特异性为100%(10/10).阳性预测值为100%(11/11).阴性预测值为52.6%(10/19).诊断准确性70%(21/30)。结论:鼻胰管收集的胰液可用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测胰液中p16基因甲基化改变与细胞学联合更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杨卫华[9](2007)在《胰腺癌中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及其蛋白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胰腺癌中p16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p16蛋白与原发性胰腺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6例胰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状况,并结合临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46例原发性胰腺癌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3%(19/46)和95.7%(44/46),两者相比有差异显着性(P<0.01)。p16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的大小、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转移相关(P<0.05)。结论p16蛋白失表达与原发性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胰腺癌恶性程度及其侵袭能力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发生p16蛋白失表达的胰腺癌预后不良。第二部分胰腺癌中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46例胰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并结合临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46例胰腺癌中18例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异常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9.1%;癌旁组织中3例甲基化,甲基化率为6.5%,二组间相比有差异显着性(P<0.01)。p16蛋白阳性的19例胰腺癌标本,均未检出基因甲基化;p16蛋白缺失的27例标本,有18例检出基因甲基化,甲基化率39.1%,基因甲基化与p16蛋白缺失有明显关系(P<0.05)。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异常甲基化的发生率与胰腺癌的大小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但在组织分化程度、有无转移、TNM分期上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改变可能影响p16蛋白的表达;p16甲基化、蛋白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p16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可能成为胰腺癌诊断及预后的候选标志物之一。

杜国威[10](2007)在《转移性NSCLC组织中p16、nm23和VEGF的表达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p16、nm23及VEGF在NSCLC中的表达,探讨p16、nm23和VEGF与NSCLC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旨在为转移性NSCL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p16、nm23、VEGF在80例NSCLC组织和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并探讨NSCLC发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对上述指标表达的影响及预后关系。总结p16、nm23、VEGF在转移性NSCLC的表达的特点。探讨p16、nm23、VEGF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p16、nm23、VEGF在80例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0.00%、55.00%、76.25%,在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95.00%、90.00%、20.00%。p16、nm23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肺良性病变,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VEGF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肺良性病变,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2)p16、nm23、VEGF在60岁以下组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2.38%、54.76%、76.19%,60岁以上组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47.37%、55.26%、76.32%,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三者在男性组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47.92%、54.17%、77.08%,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3.13%、56.25%、75.00%,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3)p16、nm23、VEGF在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8%、58.33%、72.92%,在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88%、50.00%、81.25%,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4)p16、nm23、VEGF在周围型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52.17%、76.09%,在中央型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58.82%、76.47%,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5)p16、nm23、VEGF在肿瘤直径≤3cm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71.43%、60.71%,而在肿瘤直径>3cm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46%、46.15%、84.62%,p16、nm23在肿瘤直径≤3cm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3cm组,VEGF在肿瘤直径≤3cm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肿瘤直径>3cm组,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6)p16、nm23、VEGF在中、高分化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0.38%、64.15%、66.04%,在低分化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29.63%、37.04%、96.30%,p16、nm23在中、高分化癌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癌组,VEGF在中、高分化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分化癌组,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7)p16、nm23、VEGF在Ⅰ-Ⅱ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67.86%、69.64%,在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3%、25.00%、91.67%,p16、nm23在Ⅰ-Ⅱ期组阳性表达率高于Ⅲ-Ⅳ期组,VEGF在Ⅰ-Ⅱ期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组,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8)p16、nm23、VEGF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0%、46.55%、86.21%,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8%、77.27%、50.00%,p16、nm2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VEGF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9)p16、nm23、VEGF在转移性NSCL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09%、40.91%、84.09%,在非转移性NSCL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8%、77.27%、50.00%,p16、nm23在转移性NSCLC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非转移性NSCLC组,VEGF在转移性NSCLC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转移性NSCLC组,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10)p16、nm23、VEGF均与NSCLC预后有关,异常表达越多,预后越差。结论p16、nm23、VEGF均在NSCLC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在NSCLC中的表达与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无关,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有关。p16、nm23、VEGF均与NSCLC预后有关,异常表达越多,预后越差。联合检测p16、nm23、VEGF对于NSCL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二、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低转移肝癌细胞系外显子测序及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1.2 DNA提取
    1.3 DNA样本评估及全外显子测序
    1.4 Oncotator注释突变体
    1.5 三株细胞的进化树以及突变基因分布
    1.6 功能富集分析
    1.7 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
    1.8 HUB基因突变与HCC病人预后关联分析
    1.9 HCC中 HUB基因的表达与病人预后关联分析
    1.10 三株细胞的差异蛋白质中的基因突变分析
    1.11 突变基因KEAP1 分析及PCR验证
2 结果
    2.1 根据WES分析三株细胞的突变情况
    2.2 肿瘤驱动突变基因和致癌信号通路上的突变情况
    2.3 三株细胞的共有突变基因分析
    2.4 三株细胞的特有突变基因分析
    2.5 HCC中 HUB基因的表达与病人预后关联分析
    2.6 三株细胞差异蛋白质中的基因突变分析
    2.7 突变KEAP1 基因分析和PCR验证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癌的主要驱动基因与肿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课题项目

(2)肿瘤及外周血循环DNA检测在转移性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40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与预后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部分 肿瘤及外周血循环DNA检测在转移性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基因异常对胰腺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的基因变化
    1.1 KRAS基因
    1.2 SMAD4/DPC4基因
    1.3 CDKN2A/P16INK4a基因
    1.4 TP53基因
2 非经典的基因变化
    2.1 BRAF基因
    2.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基因
    2.3 PIK3CA基因
    2.4 RUNX3基因
    2.5 MDM2基因
    2.6 DNA修复相关基因突变
3 联合多个基因改变
4 展望

(4)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N2A、TP53、RB1和BRCA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DKN2A
    1.1 CDKN2A和卵巢癌
    1.2 CDKN2A和胰腺癌
    1.3 CDKN2A和肺癌
    1.4 CDKN2A和淋巴瘤
    1.5 CDKN2A和黑色素瘤
    1.6 CDKN2A和恶性胶质瘤
2 TP53
    2.1 TP53和胃癌
    2.2 TP53和结肠癌
    2.3 TP53和三阴性乳腺癌
    2.4 TP53和食管癌
    2.5 TP53与卵巢癌
    2.6 TP53和非小细胞肺癌
3 RB1
    3.1 RB1和卵巢癌
    3.2 RB1和肺癌
    3.3 RB1和膀胱癌
4 BRCA2
    4.1 BRCA2和乳腺癌
    4.2 BRCA2和卵巢癌
    4.3 BRCA2和胰腺癌
    4.4 BRCA2与前列腺癌
5 结语与展望

(5)NDY-1、EZH2及P16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REFERENCES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综述 NDY1、EZH2 及 P16 与肿瘤发生发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TALE技术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NNG诱导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的干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p16与口腔癌(论文提纲范文)

1 p16基因的概述
    1.1 p16基因的发现
    1.2 p16基因的分子结构
    1.3 p16基因的表达产物及功能
2 p16与肿瘤
3 p16与口腔癌
4 p16基因与基因治疗
7 结 语

(8)胰液中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改变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胰液标本的获得
    1.3 胰液DNA抽提
    1.4 胰液中p16基因甲基化检测
        1.4.1 亚硫酸氢钠修饰
        1.4.2 甲基化PCR扩增
    1.5 组织标本中p16基因甲基化检测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鼻胰管胰液收集
    2.2 胰液标本细胞学检测
    2.3 组织标本中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
    2.4 胰液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
3讨论

(9)胰腺癌中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及其蛋白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胰腺癌中P16 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胰腺癌中P16 基因甲基化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转移性NSCLC组织中p16、nm23和VEGF的表达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正文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低转移肝癌细胞系外显子测序及进化分析[D]. 李祖俐.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2]肿瘤及外周血循环DNA检测在转移性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管莎莎.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3]基因异常对胰腺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J]. 荆薇,杨向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19(05)
  • [4]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N2A、TP53、RB1和BRCA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贺小威,徐玲.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1)
  • [5]NDY-1、EZH2及P16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D]. 王旗.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6]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张慧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7]p16与口腔癌[J]. 郑巍,王石. 医学综述, 2012(10)
  • [8]胰液中p16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改变及其意义[J]. 刘枫,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邹多武,满晓华,方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06)
  • [9]胰腺癌中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及其蛋白表达分析[D]. 杨卫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转移性NSCLC组织中p16、nm23和VEGF的表达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杜国威. 青岛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缺失突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