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一、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红伟,赵云[1](2021)在《CT与二维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与二维超声(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活检结果、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疑似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122例,依照不同检测方法分为B超组与CT组,各61例。CT组使用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B超组使用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对比两组活检结果,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组活检结果、诊断效能、并发症。结果 CT组组织长度、扫描时间、操作时间与B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穿刺次数较B超组少(P<0.05);CT组61例疑似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经手术结果证实阳性49例,阴性12例;经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检出阳性45例,阴性16例。B超组61例疑似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经手术结果证实阳性38例,阴性23例;经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检出阳性35例,阴性26例;CT组诊断肺部周围性病变准确率(90.16%)、敏感性(89.80%)较B超组(72.13%、73.68%)高,漏诊率(10.20%)较B超组(26.32%)低(P<0.05),CT组诊断肺部周围性病变特异度(91.67%)、误诊率(8.33%)与B超组(69.57%、30.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3/61),B超组为8.20%(5/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B超,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诊断肺部周围性病变效果更佳,且CT穿刺次数较B超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龙利[2](2021)在《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和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09月?2020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15例研究对象,研究组34例,对照组81例。其中由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作为研究组,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穿刺病变所在部位、穿刺病变类型及穿刺病灶直径的差异性,对两组研究对象各基线参数进行评估。然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穿刺结果和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刺病变所在部位、穿刺病变类型及穿刺病灶直径等一般资料,经检验,P(29)0.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穿刺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3.83%,经检验,P(27)0.05,两组穿刺准确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肿块型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孤立结节型、多发结节型以及空洞型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病变所在不同部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穿刺准确率,经检验,P(29)0.05,各穿刺部位两组穿刺准确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53%和16.05%。经检验,P(2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较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具有显着的优势。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和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肺部肿块型病变可优选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而其它型可选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陈亚飞[3](2021)在《CT与US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评价CT和超声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1计算机检索国外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同时辅佐其他检索途径,搜集自建库以来至今的CT和超声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部占位性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目标数据。质量评价参考Cochrane质量评价标准。统计学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2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CT或超声引导下PTNB患者的诊断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7篇文献,总共1177名患者,其中超声组502名患者,CT组67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和CT引导的PTNB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3,95%CI(099,107),P=018];CT组PTN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超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7,95%CI(025,053),P<000001];CT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气胸发生率高于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4,95%CI(022,052),P<000001];CT组与超声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0,95%CI(022,114),P=010]。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超声组与CT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超声组病理诊断率8548%,CT组病理诊断率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超声组中气胸3例,出血0例;CT组中气胸5例,出血3例;两穿刺组之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P=0084)、气胸发生率(P=0455)及出血发生率(P=0160)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无论超声还是CT引导的PTNB对于周围型肺占位的诊断都是安全、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2根据病人及病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引导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率,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单卉[4](2021)在《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在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在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法:选择某院接受治疗的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64例,均对其实施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将穿刺活检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评价其诊断肺部空洞性肿块穿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根据患者病灶大小(A1组17例,A2组47例)、空洞壁厚度(B1组20例,B2组44例)及穿刺针长短(C1组36例,C2组28例)分析不同组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64例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经手术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确诊60例,包括恶性病变50例、良性病变10例。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的敏感度为96.15%、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3.73%。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与不同病灶大小、不同空洞壁厚度、不同穿刺针长度无关(P>0.05)。结论: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检查效果理想,诊断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杨婉[5](2021)在《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制一种新型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提高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定位的精准度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文分为模拟实验和临床研究,模拟实验:采用体积约25cm×20cm×15cm猪肉模拟正常人体肌肉组织,使用黏土制作数个棱长分别为5mm、10mm、15mm的正方体模拟病灶,计划距体表深度分别为30mm、50mm、80mm,将模拟病灶根据大小、深度分散放置在模拟正常肌肉组织的猪肉内,在同层面内计划进针角度为0°、25°、50°。比较CT引导下使用定位装置辅助穿刺与徒手穿刺模拟病灶的进针角度误差和穿刺准确率。临床研究:回顾性选择我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徒手穿刺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1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穿刺定位装置辅助穿刺。两组患者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7~87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年龄、病灶大小、进针深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穿刺进针次数、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T引导下徒手穿刺及使用定位装置穿刺模拟病灶共578次,实验组穿刺准确率高达94.8%,对照组穿刺准确率仅为51.7%,实验组穿刺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进针角度误差分别为1°(0°,1°)和3°(1°,7°),实验组进针角度误差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穿刺偏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穿刺偏斜率分别为2.4%和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分别为(1.60±0.83)次和(3.06±1.02)次,实验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CT扫描次数分别为(5.00±1.0)次和(6.19±1.94)次,手术时间分别为(16.9±5.2)min和(21.7±5.8)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缩短,平均CT扫描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研制的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设计合理,实用性强,使用此定位装置辅助穿刺能够明显提高CT引导下穿刺准确率,提高穿刺精度及安全性。

王璇璇[6](2021)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对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共纳入2018年9月份至2020年12月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人11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同轴法穿刺,研究组采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组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55例病人中47例获得特异性病理组织标本,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2.16%,有16例发生气胸,其中3例给予胸腔置管引流,3例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后仅剩少量气胸,气胸发生率为29.09%,干预处理率为10.90%。有14例出现出血,其中咯血1例,少量血胸3例,出血发生率为25.45%,少量血胸发生率为5.45%,咯血率为1.82%。研究组55例病人中获得特异性病理组织标本52例,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6.30%。有7例出现气胸,均为少量气胸,无需干预处理,气胸发生率为12.73%。有10例出血,其中咯血1例,少量血胸1例,出血发生率为18.18%,少量血胸发生率、咯血率均为1.82%。研究组气胸并发症发生(12.73%vs29.09%)、干预处理率(0.00%vs10.9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少量血胸发生率研究组小于对照组(1.82%vs5.45%)。两组患者均无重度气胸、皮下气肿、重度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与单纯同轴法相比,能有效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气胸发生率,但不能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黄海东[7](2020)在《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早期筛查、检测是改善肺癌整体预后的关键。肺部实性病变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影像学表现之一,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or Tomography,C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病灶被发现,病灶的良恶性确诊仍然依据病理学诊断。传统的支气管镜技术可获得中央气道腔内病灶的病理诊断,但对于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诊断率较低。支气管腔内超声(endobroncheal ultrasonography,EBUS)和相关导引技术的发展,使得借助支气管镜技术从人体自然腔道微创获得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的病理诊断成为可能,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长海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肺周围、气道管壁外病灶患者,根据病变部位肺内不同分布,分别采用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诊断肺段支气管管壁外实性病变和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灶的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诊断方法,评价各种诊断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第一部分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研究目的评价经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多种导引技术在肺周围性实性病灶(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PPL)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间,94例患者的94个实性肺周围性实性病灶,采用经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5组不同组合的导引技术开展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进行分析。结果1.综合导引技术A组(单用超声小探头)诊断率为65.0%(13/20),B组(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为75.6%(34/45),C组(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透视)为81.8%(9/11),D组(虚拟支气管镜导航+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透视)为91.7%(11/12)。2.94例患者中活检病理组织诊断性率为56.4%(53/94),结合刷检、灌洗后的诊断率为74.5%(70/94)。3.提高活检病理诊断率的因素包括:采用带鞘管的超声小探头为基础的多项导引技术联用、非下叶病灶、病灶直径>2cm、超声小探头位于病灶内部和采用静脉麻醉复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4.所有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左上叶尖后段操作出现超声小探头插入端损坏。结论1.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安全、有效。2.活检联合刷检及灌洗有助于提升诊断率。第二部分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诊断肺段支气管管管壁外实性病变研究目的探讨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conventional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C-TBNA)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法(Radial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RP-EBUS)诊断位于段支气管(第3到5级)管壁外肺实性病灶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经胸部CT证实16例病人位于段支气管近端管外肺实性病灶16个,穿刺前先予超声径向探头探查,确认管外病灶位置后,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法穿刺病灶获取病理组织,对照外科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操作中并发症开展数据分析。结果1.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16例组织送检病理结果证实14例病灶为恶性,其中肺腺癌8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2例未发现恶性病变。2.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联合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的获取组织病理诊断准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3.75%、87.5%、12.5%;3.2例穿刺后出血大于5ml的并发症,经支气管腔内处理即缓解。结论1.经典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可用于位于段支气管近端管外病灶的诊断。2.该方法诊断率、敏感度高,无高危并发症发生,但需注意穿刺后出血的并发症。第三部分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研究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对47例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经胸部CT扫描发现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共78枚肿大淋巴结,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行弹性超声分型,根据颜色分布将淋巴结分为三型:Ⅰ型,非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为主,Ⅱ型,部分蓝色,部分非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Ⅲ型,蓝色为主;然后再行经支气管腔内超声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送检病理证实其良恶性。结果1.EBUS-TBNA后送检病理证实恶性淋巴结33枚,良性淋巴结45枚。2.78枚淋巴结超声弹性成像分型为:Ⅰ型淋巴结中,26/27(96.3%)良性,1/27(3.7%)为恶性,Ⅱ型淋巴结中,15/20(75.0%)为良性,5/20(25.0%)为恶性,Ⅲ型淋巴结中,4/31(12.9%)为良性,27/31(87.1%)为恶性。3.将Ⅰ型淋巴结定义为良性,Ⅲ型淋巴结定义为恶性,此类分法后超声弹性成像对肺门及纵隔恶性淋巴结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43%、86.67%、96.30%.结论1.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进行超声图像分型。2.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判断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王晓涛[8](2020)在《超声造影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医院收治的经CT诊断的周围型肺肿块病变且紧贴胸膜患者14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引导方式分为超声造影组(n=83)和常规超声组(n=58)。常规超声组于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前仅接受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组接受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检查,详细记录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明确诊断患者分为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病灶直径、病灶血流信号、病灶内部回声情况。将超声造影组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比较分析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患者造影剂增强类型、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并将有意义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指标纳入ROC曲线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组和常规超声组不同病灶直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41例患者中,取材失败5例,取材成功136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97例恶性病变,39例良性病变。超声造影组83例患者中,取材失败1例,取材成功82例;其中恶性病变59例,良性病变23例。常规超声组58例患者中,取材失败4例,取材成功54例;其中恶性病变38例,良性病变16例。恶性病变病灶直径为(6.38±2.07)cm,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的(4.19±1.0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7例恶性病变患者中,血流信号分布为:0级13例,Ⅰ级25例,Ⅱ级52例,Ⅲ级7例;39例良性病变中,血流信号分布为:0级19例,Ⅰ级14例,Ⅱ级5例,Ⅲ级1例;恶性病变血流信号分级显着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7例恶性病变中,不均匀低回声65例,均匀低回声32例;39例良性病变中,不均匀低回声20例,均匀低回声19例。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的内部回声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超声造影组83例患者中,恶性病变59例,超声造影显示不均匀增强54例,均匀增强5例;良性病变23例,超声造影显示不均匀增强13例,均匀增强10例。良恶性病灶在增强模式上有明显差异(P<0.05)。5、恶性病变患者病变-肺时间(Tat)、造影剂到达时间(Arrive time,AT)显着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显着低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患者开始增强时间(Lung-arrive time,L-A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以及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将Tat、AT、MTT纳入ROC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t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18,且以Tat≥2.060 s判断周围型肺肿块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3%和 92.56%。7、病灶直径<3 cm,超声造影组21例,常规超声组20例;对于直径<3 cm患者病灶一次取材成功率,超声造影组和常规超声组患者一次取材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灶直径<3 cm患者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超声造影组显着低于常规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病灶直径≥3 cm患者,超声造影组63例,常规超声组37例;对于病灶直径≥3 cm患者一次取材成功率,超声造影组显着高于常规超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灶直径≥3 cm患者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超声造影组显着低于常规超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周围型肺肿块恶性病变病灶直径往往大于良性病变病灶直径。2、相较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行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不管肿块大小,超声造影引导穿刺均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病灶直径≥3 cm者,超声造影引导穿刺可显着提高一次取材成功率。3、超声造影可以较好地对周围型肺肿块良恶性病变进行判断,特别是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指标Tat、AT,对周围型肺肿块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临床依据。4、超声彩色血流信号可以用于周围型肺肿块良恶性病变的初步评估判断。

王星[9](2020)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影响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605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胸部平扫及增强CT检查明确存在肺内病变,但经常规影像学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均无法明确诊断,且无肺部穿刺禁忌症。记录病变位置、大小、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病变组织病理类型。将病变按位置分为胸膜下组及非胸膜下组,根据并发症有无,分为气胸组、肺出血组、气胸并肺出血组及正常组,计算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各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5例患者中穿刺成功并病理回报590例,穿刺并取材成功率97.5%。病变位置分布:右肺上中叶135例(22.8%)、右肺下叶165例(28.0%)、左肺上叶119例(20.2%)及左肺下叶171例(29.0%)。病变大小分布:病变最大径<2cm组107例;2-3cm组148例;3-5cm组192例及>5cm组143例。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分布:0cm组51.9%、<1cm组5.9%、1-3cm组30.3%、3-5cm组10.3%及>5cm组1.5%。恶性病变达395例(66.9%),非恶性病变中,良性肿瘤112例(19.0%),炎性病变83例(14.1%)。590例患者中共发生气胸199例(33.7%),肺出血共164例(27.8%),同时出现气胸及肺出血63例(10.6%)。影响胸膜下组气胸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大小(P=0.002)。影响非胸膜下组气胸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穿刺针走行区域平扫CT值(P=0.035)、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P=0.003)、穿刺针经过胸壁厚度(P=0.020)。影响非胸膜下组肺出血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P=0.000)、穿刺针走行区域△CT值(P=0.001)、病变大小(P=0.034)、患者体位(P=0.014)。影响气胸、肺出血同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P=0.000)、穿刺针走行区域△CT值(P=0.000)。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以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是影响非胸膜下组气胸、肺出血、气胸并肺出血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CT值为影响非胸膜下组肺出血、气胸与肺出血共存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一诗[10](2020)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在中国建立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目的:弥漫性肺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DLD)是呼吸科临床上比较难诊断的一类疾病,明确诊断一般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目前获取组织标本的方法主要有经支气管钳夹活检(transbronchial forceps biopsy,TBFB)、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PCLB)和外科肺活检(surgical lung biopsy,SLB)。TBFB因其获取组织标本小,质量较差,难于满足病理需要;经皮肺穿刺活检同样存在标本小常难满足病理需要的问题,且有发生气胸和血气胸的风险。SLB因创伤大,费用高,受心肺功能限制多,临床应用少。为了解决诊断DLD获取满意肺组织标本的问题,我们拟在国内率先建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ransbronchial Cryobiopsy,TBCB)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两名DLD患者,这两名患者通过影像学和常规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获得患者同意后为他们在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镜下进行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手术过程、并发症、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结果、治疗效果等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初步验证在我国现有医疗条件下开展TBC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病例1,女,58岁,因“咳嗽2个月,加重伴咳痰、间断发热1个月”,入院诊断:(1)Ⅰ型呼吸衰竭;(2)双肺弥漫性病变待查:结缔组织相关性肺疾病?肺结核?肺部肿瘤?感染:真菌感染?(3)干燥综合征?。实施TBCB术,取得8块肺组织,组织块大小直径3-5 mm,术中局部支气管内少许出血,均经抽吸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气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术后病理诊断:肉芽肿性炎,考虑结核。根据病理结果诊断双肺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部CT见病灶明显吸收。2.病例2,女,50岁,4年前确诊淋巴瘤,间断多次化疗,1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伴有间断发热,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弥漫性病变。实施TBCB术,取得组织标本4块,标本直径约5 mm,术中局部支气管内少许出血,均经抽吸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气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术后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活检组织培养提示:假似肠膜明串珠菌。经多学科会诊后排除淋巴瘤肺内浸润,考虑为肺部细菌感染,因假似肠膜明串珠菌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故将抗生素调整为利奈唑胺+青霉素抗感染。结论: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能在我国现有医疗条件下开展,适用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但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在中国建立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目的:我们于2015年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硬质支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诊断弥漫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取得很好效果,因获得的组织块大,质量好,绝大部分病例获得了明确的病理或病原学诊断结果,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单位准备开展该项技术。但硬镜技术要求较高,国内能开展硬镜技术的单位尚不多,限制了TBCB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文献对TBCB技术进行了改进,探索仅在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的可能性。方法:2016年7月至2016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弥漫性肺疾病患者,获得患者同意后实施了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送病理及病原学等相关检查,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手术过程、标本情况、并发症、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结果等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初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患者共取活检48次,每例患者平均活检8次,获得标本块数511块(平均8块),每次活检均取得组织标本,标本大小236mm2(平均14.3±8.6 mm2)。2.获得标本送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会诊后均获得确切病理诊断:矽肺1例,肺结核1例,结蹄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1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ith organizing pneumonia,BOOP)1例。3.每次活检出血量012m L(平均1.3±2.7 m L,使用负压吸引或局部喷洒冰盐水、巴曲亭、0.1‰肾上腺素均能顺利止血),术中术后均生命体征平稳,随访72 h内无气胸、大咯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已完成的6例软镜下TBCB,不论是标本质量还是并发症控制能力都与硬镜下操作无异。随着软镜下TBCB开展的增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将得到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病因不明的DLD患者38例,其中35例同意在硬质支气管镜或软性支气管镜下实施了TBCB。将获取的35例患者标本分别作病理、病原微生物培养等检查,并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确定DLD的病因,明确TBCB对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诊,并观察记录TBCB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35例DLD患者接受了TBCB,其中硬质支气管镜下完成24例,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11例。有3例患者因不愿再接受有创检查而退出。TBCB操作时间(51.8±19.2)min,组织标本数量为6(5,8)块/例,标本大小为15(9,20)mm2。明确诊断33例(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8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8例,职业性肺损伤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3例,结核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特殊细菌感染1例,过敏性肺炎1例,结节病1例),病因确诊率94.3%(33/35)。发生气胸3例(其中少量1例,中量1例,大量1例),经抽气或闭式引流后气胸均吸收;24例硬镜下TBCB均有出血(轻度11例,中度12例,重度1例),经止血处理后出血均停止。对明确诊断的33例患者进行相应治疗,随访1个月,痊愈1例(3.0%),好转17例(51.5%),稳定11例(33.3%),恶化4例(12.1%)。结论:TBCB对DLD病因确诊率高,安全性好。第四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与标本尺寸、组织学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关系:一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TBCB冷冻时间与活检样本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第二个目的是在不同的冷冻时间条件下系统地评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活检的组织学质量。方法:纳入根据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诊断为疑似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但进一步检查未得到明确临床诊断的患者,获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冷冻活检并参与临床此项研究,冷冻活检时冷冻探头冷冻时间从3 s递增至6 s,活检后记录活检样本的大小、组织学质量以及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信息。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3例患者,获得了143个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组织样本。活检样本的平均横截面积范围为9.1±4.3至18.83±7.4mm2。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冷冻时间和活检样本尺寸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所有冷冻活检样本中肺实质均保存良好,其中108(75.52%)个样本有足够的大小。31(93.94%)例患者的样本在组织病理学上足以确定特定的病理特质。尽管更长的冷冻时间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组织样本,但并未观察到冷冻时间在病理诊断效能上有统计学差异。当冷冻时间超过5 s时,观察到水肿发生率(22.86%)明显增高。X线检查发现104(72.73%)次活检有出血,33位患者中有4(12.12%)例出现气胸。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严重出血(分级>1)的风险显着增加,并在5 s时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最佳的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为3-4 s,能获得足够大小的活检样本,同时能够保证较少并发症的发生。第五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用不同直径冷冻探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目前在弥漫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诊断上是重要的可辅助外科肺活检的诊断技术。TBCB常用的冷冻探头有1.9 mm和2.4 mm两种不同直径的规格,在探头大小的选择上尚无研究数据可供参考。本研究拟评估TBCB使用两种规格探头对病理诊断的有效性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完全随机设计、单中心的临床试验。招募从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8月19日的双肺弥漫性病灶,病因不明确并拟完善TBCB的患者,随机分别入组大探头组(2.4 mm直径)和小探头组(1.9 mm直径)。主要研究终点为病理诊断确诊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标本大小、标本质量、出血量和气胸发生率。结果:从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8月19日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招募56例患者,最终入组患者48例,大探头组25例,小探头组23例。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和年龄相似。大探头获取的TBCB组织标本病理诊断确诊率明显高于小探头(72.0%vs30.4%,P=0.010)。在相同的冷冻时间(4 s),小探头获取的标本面积显着小于大探头组(6.0mm2 IQR(3.5-8.0)vs 12.0 mm2 IQR(8.0-15.0),P=0.000)。延长小探头的冷冻时间至5 s,其获取的标本大小仍小于大探头组(8.0 mm2 IQR(6.0-11.5)vs 12.0 mm2 IQR(8.0-15.0),P=0.006)。当小探头冷冻时间延长至6 s、7 s,两组间标本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10,0.904)。大探头组所获取活检组织标本的完整性(94.8%vs 79.5%,P=0.002)和具有典型病理学特征的病灶成分(62.5%vs39.5%,P=0.002)优于小探头组,标本中含有的肺泡结构大小探头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值为0.605)。无论冷冻探头大小,TBCB操作中均有不同程度出血量和气胸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中使用2.4mm的大探头获取的标本更大,结构更完整,典型病灶成分更多,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确诊率31.6%,安全性与小探头相当。本研究为临床上运用TBCB对冷冻探头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TBCB的诊断有效性。

二、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T与二维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B超组
        1.2.2 CT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活检结果
    2.2 诊断结果
    2.3 诊断效能
    2.4 并发症
3 讨论

(2)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影像引导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CT与US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CT与 US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CT与 US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影像技术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在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穿刺活检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2.2 不同大小病灶经皮穿刺活检诊断效能比较
    2.3 不同空洞壁厚度经皮穿刺活检诊断比较
    2.4 不同穿刺针长度经皮穿刺活检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5)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模拟实验
        2.1.1 研究对象
        2.1.2 设备与材料
        2.1.3 穿刺定位装置的制作
        2.1.4 穿刺定位装置使用方法
        2.1.5 实验研究方法
    2.2 临床研究
        2.2.1 临床资料
        2.2.2 设备与材料
        2.2.3 术前准备
        2.2.4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两组进针角度误差、头足侧偏斜率及穿刺准确率比较
    3.2 不同模拟病灶大小、距体表深度及穿刺角度的穿刺准确率分析
    3.3 两组进针次数、扫描次数及手术时间比较
    3.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6)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同轴法联合密封剂预防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径向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诊断段支气管管壁外孤立性肺实性病变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支气管腔内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8)超声造影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资料
        1. 一般资料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 仪器与设备
    (二) 研究方法
        1. 超声检查
        2. 超声造影检查
        3.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引导下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
        4. 图像分析
        5. 分析结果描述
        6. 刺阳性标准
        7. 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超声造影组与常规超声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穿刺活检病例结果
    (三) 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的病灶直径比较
    (四) 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的血流信号比较
    (五) 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的内部回声情况比较
    (六) 超声造影组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患者造影剂增强类型比较
    (七) 超声造影组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患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比较
    (八) T_(at)、AT、MTT在判断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中的评估价值分析
    (十) 病灶直径≥3cm患者超声造影组和常规超声组一次取材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超声及相关技术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9)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选择
        1.1.2 检查方法
        1.1.3 观察资料及研究内容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病变位置分布
        1.2.2 病变大小分布
        1.2.3 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分布
        1.2.4 病理结果
        1.2.5 并发症情况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检查方法
        2.1.3 分组
        2.1.4 观察资料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胸膜下组结果
        2.2.2 非胸膜下组结果
        2.2.2.1 影响气胸发生率的因素
        2.2.2.2 影响肺出血发生率的因素
        2.2.2.3 影响气胸、肺出血同时发生率的因素
    2.3 讨论
        2.3.1 胸膜下组影响气胸发生率因素分析
        2.3.2 非胸膜下组影响气胸发生率因素分析
        2.3.3 非胸膜下组影响肺出血发生率因素分析
        2.3.4 非胸膜下组影响气胸、肺出血同时发生率因素分析
        2.3.5 局限性与不足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在中国建立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中国建立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设备及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与标本尺寸、组织学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关系:一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用不同直径冷冻探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编着作、指南等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申请的课题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项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

四、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T与二维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周围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J]. 田红伟,赵云.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4)
  • [2]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D]. 龙利.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CT与US引导下PTNB对周围型肺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D]. 陈亚飞. 大理大学, 2021(09)
  • [4]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在肺部空洞性肿块患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研究[J]. 单卉. 淮海医药, 2021(03)
  • [5]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杨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研究[D]. 王璇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黄海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8]超声造影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D]. 王晓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D]. 王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D]. 李一诗.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X线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