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一、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与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志锋[1](2021)在《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麦作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最重要栽培草种,由于栽培措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优良品种种子高产潜力受限。施肥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关键措施,而有关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相关机理尚不明晰。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推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于2016至2017年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湟中县设置5个氮肥水平、3个密度水平,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叶片生理、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抗倒伏和土壤养分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解析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高寒地区燕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后降,而秸秆产量持续增加。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2016年和2017年年种子产量分别为4002.0 kg·hm-2和3653.9 kg·hm-2,净收益分别为8191.6元·hm-2和7275.6元·hm-2。(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农艺性状和穗部激素含量。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9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较18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58%、63.09%、145.12%、47.59%和20.78%。燕麦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组合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95.14%和174.03%。(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随播种密度增加,开花期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增加,30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较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的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5.92%、9.69%和21.50%;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赤霉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12.20%、17.80%、19.97、25.82%和12.87%。播种密度增加会导致燕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变薄,主维管束面积和叶绿体数量下降等显微结构变化。但施用适量氮肥可以缓解这一现象,90 kg·hm-2施氮量效果最佳。(4)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旗叶光合作用、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先增后降。90 kg·hm-2施氮量和180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最高,较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提高45.77%。施氮量、播种密度及燕麦种子产量与燕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间显着相关。(5)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形态特征和倒伏性状。燕麦株高、穗部特征、茎部特征及根部特征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粗系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达到最大值。茎部力学特征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倒伏指数最低,第二、第三茎节倒伏指数分别为23.85%和21.53%。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秆弯曲力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间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26~0.756之间,而与穗高系数、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茎秆弯曲性能和茎秆折断弯矩间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82~-0.744之间。(6)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随施氮量增加,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先增后降,而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土壤肥力最佳,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分别增加237.83%、226.36%、40.35%和58.83%。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燕麦田土壤的优势菌门。18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OTU数、香农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最高。综上,施氮量90 kg·hm-2和播种密度180 kg·hm-2是促进燕麦叶片发育、拓展根系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利用和构建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佳组合,这一组合主要通过加强燕麦叶片光合能力、快速补给土壤营养和根际功能微生物群落优化等途径创建燕麦生长最佳空间格局,实现燕麦最佳生长资源获取能力,从而达到最高种子产量。

蒲小剑[2](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表明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陈英花[3](2021)在《植物生长物质和锌、硼对塔额垦区甜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新疆塔额垦区出现甜菜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甜菜产量不稳定,含糖率降低,影响农民收益。施用植物生长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生长、提高叶面光合速率、减缓逆境胁迫,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微量元素如锌和硼,参与植物叶片光合、糖合成以及将其作为贮藏器官有效地运入甜菜根中,进而提高甜菜产量和含糖率。喷施植物生长物质进行化控技术改善甜菜生产质量的研究尚不深入,存在浓度使用不当的问题;微量元素对大田甜菜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并未有太多的研究,大多数以苗期的盆栽研究为主。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甜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通过喷施油菜素内酯、亚精胺、烯效唑和增甘膦,研究各生长物质单独使用及复配组合对甜菜生长、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较优的植物生长物质与微量元素锌和硼配合使用,研究复配施用度甜菜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复配的组合。本研究可为新疆塔额垦区的甜菜增产增糖生产施用新型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肥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于新疆塔额垦区168团1连进行植物生长物质筛选的田间试验,即在甜菜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物质,供试甜菜品种为“Beta 468”。主要从三个时期进行试验,(1)苗期:油菜素内酯(0.10、0.20、0.30 mg/L)、亚精胺(35、70、105 mg/L)、油菜素内酯(0.20mg/L)+亚精胺(70 mg/L);(2)叶丛期:烯效唑(15、30、45 mg/L)、亚精胺(100 mg/L)、烯效唑(30 mg/L)+亚精胺(100 mg/L);(3)糖分积累期:增甘膦(125、250、375 mg/L)、亚精胺(70、140、210 mg/L)、增甘膦(250 mg/L)+亚精胺(140 mg/L)。2020年于新疆塔额垦区163团3连开展了叶丛期微量元素叶面喷施、烯效唑和微量元素复配的田间试验,供试甜菜品种为“Beta 468”。具体试验处理为:5 g/L硫酸锌(Zn)、2 g/L四水八硼酸钠(B)、2 g/L四水八硼酸钠+5g/L硫酸锌(Zn+B);30 mg/L烯效唑(Un)、5 g/L硫酸锌+30 mg/L烯效唑(Un+Zn)、2 g/L四水八硼酸钠+30mg/L烯效唑(Un+B)。【结果】(1)苗期喷施0.20 mg/L油菜素内酯,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0.53 mg/g,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增加,产量和产糖量分别提高33.73%和25.33%,效果相对较优;其次为浓度105 mg/L亚精胺,与其他喷施处理相比含糖率最高,产糖量较CK提高了16.07%,油菜素内酯和亚精胺的复配组合与单一的油菜素内酯和亚精胺相比,产量和含糖率差异不显着。(2)叶丛期喷施30 mg/L烯效唑,甜菜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0.58 mg/g,叶丛高度降低4.28%,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7.48 t/hm2,根冠比增加0.36,根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加19.86%和19.17%,为叶丛期最佳处理。在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含糖量等方面,烯效唑与亚精胺复配的效果与单一物质喷施相比效果无显着差异。(3)在糖分积累期喷施125 mg/L增甘膦,地下部干物质积累较CK增加17.58%、根冠比增加2.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CK减少14.35%,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加9.76%和12.07%,为该时期较优处理。在干物质积累、产量、含糖率方面,复配组合与单一物质喷施相比差异不显着。(4)在甜菜苗期、叶丛期、糖分积累期进行喷施处理,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均表现为叶丛期喷施处理的效果最优。(5)叶丛期喷施微量元素锌(5 g/L)和硼(2 g/L)的复配、硼、锌,能显着提高叶丛高度,其中锌和硼能增加叶柄长度,喷施处理能显着提高光合性能,促进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使块根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块根碳氮代谢酶活性。其中以锌和硼的复配效果最优,其次为硼和锌,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13.21%、4.78%和2.85%,含糖率增加了3.36%、2.13%和0.19%,产糖量增加了15.72%、6.25%和4.89%。(6)叶丛期喷施烯效唑(Un)及烯效唑和微量元素复配(Un+Zn,Un+B)喷施,都能显着增加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CA酶活性、光合性能,提高了碳氮代谢酶活性,提高产量和含糖率,烯效唑(30mg/L)和硼(2g/L)复配、烯效唑(30mg/L)和锌(5g/L)复配喷施的效果均较优。【结论】甜菜叶丛期喷施30 mg/L烯效唑能够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和含糖率。叶丛期喷施微量元素硼(2 g/L)和锌(5 g/L)的复配喷施可以促进甜菜生长、提高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块根碳氮代谢,提高甜菜产量。叶丛期30 mg/L烯效唑和2 g/L硼复配、30 mg/L烯效唑和5 g/L锌复配喷施能够调控植株生长,促进块根碳氮代谢,提高产量和含糖率,均为较优的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复配的组合。

陆心宇[4](2021)在《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抑制作用的缓解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连作障碍会使黄瓜的生长受抑、产量降低、果实品质变差、病虫害严重,已成为黄瓜优质高产的限制因子之一,自毒作用是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中苯丙酸(PA)是黄瓜最主要的自毒物质。多巴胺(Dopamine DA)具有调节植株生长能力、清除活性氧,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的作用,因此研究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主要的蔬菜作物——黄瓜为研究对象,以抗连作能力较强的‘津优1号’和抗连作能力较弱的‘津研4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3-苯丙酸模拟自毒物质,以多巴胺为缓解溶液灌根,研究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种子、幼苗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苯丙酸胁迫会导致黄瓜种子的萌发率下降、生长指标降低、种子胚根处出现瘤状凸起、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淀粉含量增加,外源多巴胺可以缓解这些现象,提升种子生长的能力。2、苯丙酸胁迫会抑制黄瓜幼苗的生长能力,降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能力,下调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CHLH、HAMA1、POR和CAO的表达量且对抗性较差的‘津研4号’抑制作用更明显,外源多巴胺可以缓解这种不良影响。3、外源多巴胺可以降低苯丙酸胁迫下两个品种黄瓜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提升,进一步提升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的累积,提升黄瓜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苯丙酸胁迫下,‘津优1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受到抑制,而‘津研4号’的SOD活性提升,两个黄瓜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提升,且‘津优1号’的提升更明显,超氧化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受到抑制,其中‘津研4号’的CAT和APX酶活性受抑制更严重,外施多巴胺可以缓解这种不良影响,提升黄瓜幼苗的抗氧化能力,两个品种黄瓜的POD、PPO、CAT和APX酶活性均提升。4、苯丙酸胁迫会抑制黄瓜幼苗的氮同化能力,两个品种黄瓜的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均下降,且‘津研4号’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下降更严重,外施多巴胺可以提升两个品种黄瓜的氮同化能力,相关酶活性均上升。5、苯丙酸胁迫下两个品种黄瓜的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化酶(SPS)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均提升,外施多巴胺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些酶的活性,中性转化酶(NI)活性受到苯丙酸胁迫的抑制,而外施多巴胺可以缓解这种现象。6、苯丙酸胁迫下两个品种黄瓜内源多巴胺含量均提升,且‘津优1号’的提升更明显,外施多巴胺会抑制两个品种黄瓜的内源多巴胺分泌,导致内源多巴胺含量降低。7、苯丙酸胁迫会导致黄瓜各部分元素含量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降低、产生畸形果,外源多巴胺可以缓解这些现象,提升黄瓜的外观品质和产量,减少畸形果。综上所述,苯丙酸胁迫会导致黄瓜种子、幼苗和果实的生长能力降低,且‘津研4号’幼苗受到的抑制更严重,外源多巴胺可以缓解胁迫程度,减少活性氧的积累,提升抗氧化性能,增强光合能力,提升氮代谢和碳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黄瓜的元素吸收,提升果实品质和产量。

聂鑫淼[5](2021)在《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不耐低温,对冷敏感。嫁接是提高黄瓜耐冷性的重要农艺技术。但是,采用耐冷性强的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其果面蜡粉多、商品性下降,因此,生产中以去果面蜡粉能力强的白(黄)籽南瓜为砧木嫁接黄瓜的比例越来越大。研究表明,砧木去果面蜡粉能力与硅吸收分配相关,去果面蜡粉能力强的砧木减少了嫁接黄瓜对硅的吸收。由于硅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对逆境胁迫的抗性,因此,采用去果面蜡粉能力强的砧木嫁接黄瓜减少植株硅吸收通常会导致植株耐冷能力下降,但关于硅和砧木类型影响嫁接黄瓜耐冷性的差异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新泰密刺’自根黄瓜(Z)、去果面蜡粉砧木‘黄诚根2号’嫁接黄瓜(H)和不去果面蜡粉砧木‘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Y)为试材,通过加硅和无硅处理,比较幼苗生长量、电解质渗漏率及渗调物质含量、抗氧化系统变化,并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揭示砧木类型和硅营养对黄瓜耐冷性的影响,以期为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指导。1.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黄瓜幼苗冷害指数增加,不同硅营养水平和砧木类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加硅明显降低了自根和嫁接黄瓜幼苗的受冷害程度,以Z耐冷性提高最明显,H效果最差;无论加硅与否,冷害指数均为Z>H>Y,嫁接提高了黄瓜幼苗的耐低温能力,且Y的作用大于H。砧木提高黄瓜耐冷性的作用大于硅营养。2.与正常生长条件下相比,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长受抑,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加硅和嫁接均降低了低温下幼苗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嫁接缓解低温胁迫的作用大于硅营养,Y的作用大于H。3.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黄瓜的电解质渗漏率(EL)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加硅降低自根和嫁接黄瓜电解质渗漏率,增加脯氨酸含量,以Z变化最明显;与Z相比,H和Y电解质渗漏率较低,脯氨酸含量较高,以Y变化更明显。4.低温逆境下,黄瓜叶片丙二醛含量不断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增加。加硅后,嫁接和自根黄瓜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减少,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无论加硅与否,丙二醛含量均为Z>H>Y,抗氧化酶活性相反。5.转录组测序获得低温胁迫下Z、H、Y加硅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Z有433个DEGs,其中274个上调、159个下调,H有490个DEGs,其中135个上调、355个下调,Y有368个DEGs,其中85个上调、283个下调。硅诱导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MYB44、MYB86、bHLH30、bHLH67、bHLH157、ERF003、ERF54、ERF69、ERF110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防御反应、脱落酸信号传导、乙烯及生长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等途径。6.与Z相比,H有412个DEGs,其中264个上调、148个下调,Y有1217个DEGs,其中679个上调、538个下调。嫁接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ABR1、JUB1、bHLH84、TINY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次生代谢、渗透调节、脯氨酸生物合成、抗氧化系统等途径。

张子幸[6](2021)在《钙信号在茉莉酸甲酯调控西瓜低温抗性中的作用及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et Nakai.)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在我国瓜果类蔬菜生产中占首位。但是,西瓜起源于非洲热带地区,喜温耐热,对低温敏感,早春设施栽培时,极易受到持续的倒春寒影响,对西瓜幼苗生长及发育影响较大,直接引起产量及品质的降低。茉莉酸甲酯和钙信号在植物抵御低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二者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西瓜栽培品种‘农科大五号’为试验材料,进行4℃低温处理,研究了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西瓜幼苗低温抗性、CBF基因表达、胞质Ca2+积累、钙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外源CaCl2对西瓜幼苗低温抗性的影响,以及钙通道抑制剂LaCl3处理对MeJA介导的低温抗性的影响,初步解析了Ca2+在MeJA调控西瓜低温抗性中的作用及机理。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适宜浓度外源MeJA(200μmol·L-1)处理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光合能力、缓解氧化胁迫,进而提高西瓜幼苗的抗冷性。2、低温胁迫下,MeJA激活了胞质Ca2+信号。因此,MeJA诱导的西瓜低温抗性与Ca2+信号相关。3、Ca2+诱导的低温抗性与其调控ClCBFs基因表达有关,并且Ca2+信号介导了MeJA对ClCBF1表达的诱导。

沙建川[7](2020)在《苹果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苹果果实品质日益受到重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是苹果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叶片光合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数量。明确光合同化物向果实的转运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将为生产上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以垄栽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Malus pumila Mill.)为试材,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苹果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特性,明确了同化物向果实转运最多的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在关键期内不同枝类叶片和不同叶果距叶片的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特性。并在关键期内分析了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叶果比、氮水平、钾水平、多效唑、脱落酸和赤霉素)对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花后不同时期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特性研究:果实的δ13C值和13C分配率随果实发育时期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花后120~135 d较高,在花后135 d达最高水平。在花后120~135 d叶片在保持较高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叶片Rubisco酶活性开始降低,叶片已出现适度衰老,促进了同化物向外转运。在花后120~150 d,果实单果重和纵横径出现快速增加,为同化物在果实卸载增加了库容。在花后120~135 d,果肉的山梨醇脱氢酶(SDH)和淀粉酶(AM)活性、果肉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以及果柄组织的糖转运蛋白Md SOT1、Md SOT2、Md SOT3、Md SUT1和Md SUT4和果肉己糖转运蛋白Md HT2.2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同时果柄组织和果肉间的山梨醇含量差达全年最高水平。这些因素共同提高了果实库活力,进而提高同化物向果实的转运效率。2.在花后120~135 d,不同枝梢叶片(营养梢、长梢、中梢、短梢、果台副梢和叶丛梢)和距果实不同距离的叶片(距果实20、40、60 cm短梢和长梢叶片,分别用S20、L20、S40、L40、S60、L60表示)的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果实13C累积量为短梢>果台副梢>中梢>长梢>叶丛梢>营养梢;S20>L20>S40>L40>S60>L60。等叶果距下短梢叶片较长梢叶片的13C同化物更多地向果实输送,在叶果距为20、40、60 cm时,果实13C累积量分别增加10.91、5.28、1.14 mg,且在果实13C累积量上叶果距较枝条类型更具支配优势。不同枝梢生长特性表明随着枝条长度增加,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同化物合成水平出现降低趋势,离果实近的叶片呈增强趋势。叶片IAA、G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较长枝条叶片出现积累,叶片ABA含量则在较短枝条富集。3.不同叶果比和摘叶方式(每种叶果比处理分两种摘叶方式,均匀摘叶和留近果叶去远果叶)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摘叶后10 d,摘叶处理均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isco酶活性和叶片糖代谢水平,均以T3处理(叶果比30:1且均匀摘叶)下最高。摘叶后20 d,过度摘叶(T1~T3处理)降低了叶片光合作用和糖代谢水平,加速了叶片衰老;适度摘叶(T4~T6处理)下各项指标均高于摘叶后10 d,均以T4处理(叶果比30:1且留近去远摘叶)下最高。T4处理下的13C自留量和13C输出量分别达最低和最高水平,分别为60.4%和39.6%。果实13C累积量随叶果比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以T4处理最高。同一叶果比处理下留近去远摘叶较均匀摘叶可缓解叶片衰老程度。适度摘叶可提高源叶光合作用和糖代谢水平,防止叶片早衰,促进同化物向果实转运,提高果实品质。4.叶片尿素涂抹浓度对13C同化物和15N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对叶片(短梢、中梢、果台副梢和距果实20 cm内叶片)进行尿素水溶液涂抹,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光合速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S6PDH、SPS酶活和13C同化能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均以0.6%尿素处理最高,其次是0.9%尿素处理。果实13C累积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0.9%尿素涂抹处理最高(1.21 mg·g-1),清水对照最低(0.51 mg·g-1);果实15N累积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一直升高趋势。0.9%尿素涂抹处理使叶片出现适度衰老,尿素浓度过低延缓叶片衰老,过高则使叶片过度衰老。以上结果表明,0.9%尿素浓度处理在维持较高光合作用的前提下使叶片出现适度衰老,利于叶片内部营养物质向外输送,向果实转运的同化物增多,同时避免了过多地氮素向果实的输入,为果实后期糖代谢提供了充分的碳源物质。5.叶片钾素涂抹浓度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对叶片(短梢、中梢、果台副梢和距果实20 cm内叶片)进行钾素水溶液涂抹,K3处理(1.5%K2O)显着提高了叶片Rubisco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山梨醇和蔗糖含量、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S6PDH)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及13C同化能力;提高了果柄组织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Md SOT1、Md SOT2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Md SUT4的表达,促进了糖在果实中的卸载。13C自留量以CK最高,为82.6%,K3处理最低,为60.5%。果实13C累积量随钾素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K3处理最高(1.31 mg·g-1),CK最低(0.57 mg·g-1)。表明叶施钾素水溶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PSII光化学效率和碳同化关键酶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叶片同化物的合成能力和向外输送能力,促进了糖向果实的定向转运,同化物向果实转运数量以1.5%K2O涂抹叶片处理最多。6.多效唑对秋梢生长及13C同化物和15N向果实转运的影响:随多效唑浓度增加,秋梢叶片的IAA、GA3、和ZR含量降低,ABA含量增加。多效唑处理还降低了秋梢叶片的叶面积、秋梢长度、每枝叶片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但是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当多效唑浓度超过1500 mg·L-1时,各项指标出现明显变化,过度抑制了秋梢生长。13C和15N同位素双标记表明多效唑处理协调了果实膨大期的秋梢和果实的碳氮营养,降低了秋梢叶片的δ13C和Ndff值,减少了果实中的氮积累,但增加了果实中的碳积累。并且适宜浓度多效唑处理(1000~1500 mg·L-1)提高了果实产量、品质以及树体贮藏营养。7.外源脱落酸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在果实膨大后期对果实进行脱落酸涂抹,随ABA浓度增加,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蔗糖转运蛋白基因Md SUT1和Md SUT2.2与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Md SUT3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以100 mg·L-1ABA处理最高。Fluridone处理(ABA生物合成抑制剂)则显着抑制了糖代谢酶活性和糖转运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其他处理,100 mg·L-1ABA处理显着减少了叶片13C含量,增加了果实13C含量,提升了13C同化物由叶向果的转运速率。适宜浓度外源ABA提高了成熟期果实可溶性糖含量。8.外源GA3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在幼果期对果实进行GA3涂抹,随着GA3浓度增加,苹果的单果重、果实纵横径、种子和果肉GA3含量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200 mg·L-1 GA3处理时达到最高。较其他处理,200 mg·L-1GA3处理显着减少了叶片13C含量,增加了果实13C含量,提升了13C同化物由叶向果的转运速率。100~300 mg·L-1外源GA3提高了成熟期果实可溶性糖含量。

宋佳媚[8](2020)在《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养生长期低温抑制水稻生长,延长水稻生育期,从而导致水稻减产。锌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并能提高其抗逆性,因此合理施锌可能是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促进分蘖生长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采用水培试验,设置温度(12℃与20℃),供锌浓度(0.005 mg Zn·L-1、0.01 mg Zn·L-1和0.02 mg Zn·L-1)以及供锌时间(低温前与低温后)处理,通过分析水稻生长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氮代谢、激素代谢等相关指标,明确低温条件下锌对水稻低温抗性及低温后水稻分蘖生长恢复的影响,为低温年合理施锌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营养生长期低温显着抑制水稻分蘖生长与养分吸收。低温使水稻叶龄与分蘖分别减少0.98片叶(P<0.05)与0.51个?株-1(P<0.05);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较常温处理分别降低22.97%、22.73%和17.50%,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同时,低温降低水稻生物量以及氮与锌积累量,增加MDA的积累,并增加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锌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促进分蘖恢复。增加供锌使低温胁迫下水稻分蘖增加5.54%(P<0.05),减少供锌分蘖减少4.06%(P<0.05)。低温后施锌能促进水稻生长恢复,恢复常温2周时分蘖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5.32%(P<0.05);恢复常温培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时,增加供锌水稻分蘖恢复至正常水平;减少供锌分蘖显着低于正常水平。恢复常温培养至有效分蘖临界期时,低温处理较常温处理相差2天,不同锌水平间无显着差异。锌能使低温胁迫下水稻的根系活力维持较高水平,进而促进养分吸收与物质积累。增加供锌显着增加低温胁迫下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同时,水稻NR与GS活性,地上部氮积累和锌积累与正常锌浓度相比也显着增加;减少供锌GS活性减少17.65%(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差异。低温后增加供锌显着增强氮代谢,促进氮吸收,恢复常温培养2周时水稻氮积累即恢复至正常水平;减少供锌地上部氮积累减少13.62%(P<0.05)。此外,低温后增加供锌也促进锌的吸收,培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时水稻锌积累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分蘖增加量与锌积累增加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锌能减轻MDA对水稻的危害,增强水稻低温抗性。低温胁迫下增加供锌使水稻MDA含量减少26.39%(P<0.05),基本维持正常水平;同时,增加供锌水稻SOD、POD与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增强。减少供锌水稻MDA含量增加19.95%(P<0.05),SOD、POD和CAT活性显着降低。低温下锌能促进水稻激素合成与转运,调节激素平衡。低温促进水稻IAA与CTK积累,分蘖芽IAA与根尖CTK含量分别增加29.63%(P<0.05)和49.26%(P<0.05),但分蘖芽中CTK/IAA值降低17.42%(P<0.05)。增加供锌虽然促进低温下IAA与CTK的积累并增加CTK/IAA值,但未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低温后增加供锌增强分蘖芽中IAA与CTK合成关键基因,以及IAA转运关键基因的表达,使CTK含量增加23.27%(P<0.05),CTK/IAA值增加23.35%(P<0.05)。综上所述,锌能增强水稻低温抗性,减少低温对水稻分蘖的抑制,低温后增加供锌能促进分蘖的恢复,而供锌浓度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因此,低温年为了防止生育期延迟导致的水稻减产,应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水稻品种,同时增加锌肥施用。

杨洪雷[9](2020)在《叶面喷施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干旱胁迫是威胁植物生长和生存的主要危害之一,锌(Zn)和钼(Mo)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植物体内多种代谢活动。但是目前Zn和Mo对桑树抵御土壤干旱胁迫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桑5801一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分别喷施蒸馏水(H2O)、0.02%Zn SO4(Zn)、0.01%Na2Mo O4(低浓度Mo)、0.1%Na2Mo O4(高浓度Mo)和0.02%Zn SO4+0.01%Na2Mo O4(Zn+低浓度Mo)溶液后进行干旱胁迫,用称重法使正常浇水处理组保持80%基质饱和含水量,干旱处理组保持20%基质饱和含水量处理7天。分析比较试验苗的根系形态、生长指标及组织含水量、光合色素、氮磷、渗透调节物质、淀粉、丙二醛(MDA)等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酶的差异,评价了不同Zn、Mo盐溶液处理对桑树抵御干旱胁迫的影响,并揭示了其生理调节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喷施处理试验苗株高、生长速率、各部分生物量、根含水量均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根和叶中淀粉含量降低,根和叶总氮(N)含量提高,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提高。根中总磷(P)含量降低,叶中提高。根和叶中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提高。叶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ú?)含量减少,过氧化氢含量(H2O2)增加,相对应地,叶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2.不同喷施处理试验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响应有所不同,其中,Zn+低浓度Mo处理试验苗生长速率高于其它处理,并接近正常浇水水平,暗示二者对生长具有协同刺激作用。单独施用Zn或低浓度Mo,干旱胁迫下试验苗总叶绿素积累增加量相对较大,但二者混施并没有形成叠加效应。在干旱胁迫条件下,Zn+低浓度Mo处理试验苗根中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叶中Zn和高浓度Mo处理淀粉含量最高。Zn+低浓度Mo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根中总N含量,而低浓度Mo处理提高了叶中总N、硝态氮和总P含量。3.低浓度Mo处理显着提高了叶中Pro含量,且仅有这一处理根中Pro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显着提高。Zn和Mo单施或混施均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且Zn和低浓度Mo单施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最高。而Zn和低浓度Mo混施却显着提高了叶中可溶糖含量,其效果优于单施,这与该处理叶中淀粉含量大幅下降有关。4.不同喷施处理试验苗干旱胁迫下根和叶中H2O2和O2ú?含量差异不明显,MDA含量对干旱的响应也无明显规律,可见本研究中叶面喷施Zn和Mo盐溶液对桑树抗旱性的影响可能与活性氧(ROS)直接关联较小。在抗氧化保护酶系统中,低浓度Mo处理试验苗干旱胁迫下叶中CAT、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较高,暗示喷施低浓度Mo能较好地激活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以降低干旱诱导的氧化胁迫对试验苗的伤害作用。综上所述,混施Zn和低浓度Mo或者单施低浓度Mo均能缓解土壤干旱胁迫对桑树幼苗的伤害,但Zn和Mo参与调节抗旱性的机理可能有所不同。Zn+低浓度Mo提高了多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并可能在调节糖代谢途径,特别是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从而提高细胞渗透调节能力,降低了干旱胁迫对生长的抑制,而Zn和低浓度Mo本身可能参与蛋白质代谢,特别是在抗氧化保护酶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促进植株对干旱诱导的氧化胁迫的耐受性。

马梦文[10](2020)在《外源酚酸对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属于多年生葫芦科栝楼属草质藤本植物,在我国属于特色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综合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药食两用特性促使栝楼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栝楼连作障碍逐渐凸显,严重影响栝楼品质、产量等。研究表明,化感自毒物质是导致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栝楼根系分泌物和茎叶浸提液能够引起栝楼幼苗化感效应。目前从栝楼茎叶中鉴定出多种化感物质,酚酸类含量较高,但具体酚酸对栝楼的化感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采用土培法,研究栝楼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和肉桂酸对栝楼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栝楼幼苗叶片中赤霉素、吲哚乙酸、水杨酸和脱落酸含量。旨在弄清酚酸类物质对栝楼幼苗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清栝楼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奠定理论基础,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来缓解自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这对栝楼生产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和肉桂酸对株高、根长、鲜重、根鲜重、叶绿素a、叶绿素b、根系活力和蒸腾速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羟基苯甲酸处理后明显抑制株高、根长、鲜重、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且随着胁迫浓度升高而加强,其中低浓度能够促进根鲜重和根系活力,100-150mg/kg浓度下蒸腾速率抑制效果最强;苯甲酸处理后降低幼苗株高、鲜重、根鲜重、叶绿素a、b、a+b和根系活力,50-100mg/kg促进了其蒸腾速率和鲜重,略高于对照组;肉桂酸处理后,株高、根长、鲜重、根鲜重、叶绿素含量均受到抑制,其中50-100mg/kg浓度时根系活力与对照接近,无明显差别。2.低浓度对羟基苯甲酸能够显着提高SOD、POD、CAT活性,并且能降低MDA含量,但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逐渐增强,MDA含量也不断升高;苯甲酸对SOD、POD、CAT活性抑制效果在3种酚酸中表现最强,并提高了MDA含量;肉桂酸处理7d,栝楼叶片MDA含量出现最大值,此时最高达到对照组的7.43倍,CAT活性受抑制率为53.51%,POD在21d时各组指标与对照组相近,接近正常水平,SOD活性在21d时达到最大降幅为28.48%。3.3种酚酸改变栝楼根际土壤酶系统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其中肉桂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强于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达对照组酶活性水平的1.18倍;蔗糖酶受到3种酚酸作用后,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7.22%、49.51%和57.91%;脲酶活性方面,对羟基苯甲酸50mg/kg处理组对其有促进效果,之后表现为抑制;50-100mg/kg苯甲酸提高了脲酶活性,第二周期(20d)活性低于第一周期(10d);肉桂酸在第一周期对脲酶活性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受到3种酚酸处理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抑制了细菌和放线菌的产生,增加了真菌的繁殖。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结构组成有一定关联性。4.HPLC测定栝楼叶片IAA、GA3、SA和ABA含量发现,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效果的GA3、IAA和SA在经过3种酚酸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种酚酸对GA3最大抑制率为44.64%、51.41%和52.55%,表现出肉桂酸化感效应时间更短;IAA经过酚酸处理后,低浓度促进了IAA的合成,植物自身通过此途径调节化感作用的损害,超过一定浓度后,IA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SA含量水平受肉桂酸影响最为显着,苯甲酸次之。ABA属于植物生长抑制类激素,3种酚酸显着增加了ABA含量,加快了植物叶片衰老进程,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处理后3个时期中ABA含量最大降幅达49.14%,苯甲酸处理后ABA含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43倍,肉桂酸作用后最高达对照组的236.03%。

二、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与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与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1.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6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田间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回归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2.2.2 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2.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穗部激素含量的影响
        2.2.5 施氮量与播种密度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各指标与种子产量的相关分析
        2.2.7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
        3.2.5 叶片生理特性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6 激素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7 叶片显微结构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2.5 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形态特征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株高及穗部特征分析
        5.2.2 茎秆表型特征分析
        5.2.3 根系特征分析
        5.2.4 茎秆力学特征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特征的影响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组成与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6.2.4 土壤养分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植物生长物质和锌、硼对塔额垦区甜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甜菜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2.2 叶面肥的研究进展
        1.2.3 植物生长物质对作物生长的研究
        1.2.4 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5 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及浓度筛选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栽培管理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甜菜叶丛期叶面喷锌、硼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栽培管理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甜菜叶丛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产质量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栽培管理
        2.3.3 试验设计
        2.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及浓度筛选研究
    3.1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1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处理后对甜菜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
        3.1.2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3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的影响
        3.1.4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根长和根围的影响
        3.1.5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的影响
    3.2 烯效唑、亚精胺调控甜菜叶丛生长的研究
        3.2.1 烯效唑、亚精胺对甜菜叶片数、株高的影响
        3.2.2 烯效唑、亚精胺对甜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烯效唑、亚精胺对甜菜叶丛期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4 烯效唑、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根长和根围的影响
        3.2.5 烯效唑、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的影响
    3.3 增甘膦、亚精胺对块根糖分积累期增糖效应的研究
        3.3.1 增甘膦、亚精胺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2 增甘膦、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根长、根围的影响
        3.3.3 增甘膦、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的影响
    3.4 不同喷施时期对甜菜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5.2 烯效唑、亚精胺调控甜菜叶丛生长的研究
        3.5.3 增甘膦、亚精胺对块根糖分积累期增糖效应的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叶丛期叶面喷锌、硼对甜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株高、叶柄长度和叶片数的影响
    4.2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光合性能的影响
    4.3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CA活性的影响
    4.4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5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块根根长和根围的影响
    4.6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块根GOGAT、GS和 NR活性的影响
    4.7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块根转化酶、SS和SPS的影响
    4.8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产量、含糖率的影响
    4.9 讨论
    4.10 小结
第五章 叶丛期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5.1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株高、叶柄长度的影响
    5.2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5.3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叶绿素含量和CA活性的影响
    5.4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5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块根GOGAT、GS、NR的影响
    5.6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块根SS、SPS、Inv的影响
    5.7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收获时根产量、含糖率的影响
    5.8 讨论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抑制作用的缓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
        1.1.1 土壤理化性状变劣
        1.1.2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1.1.3 土壤微生物变化及土传病虫害的影响
        1.1.4 自毒作用的影响
    1.2 自毒作用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1.2.1 自毒作用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1.2.2 自毒作用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
        1.2.3 自毒作用破坏抗氧化系统影响氧化还原平衡
        1.2.4 自毒作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1.2.5 自毒作用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与活性
        1.2.6 黄瓜根系分泌物苯丙酸的研究现状
    1.3 自毒作用的缓解研究
        1.3.1 选育优质抗性品种
        1.3.2 改变常规栽培方式
        1.3.3 生物炭吸附
        1.3.4 营养学手段的应用
    1.4 多巴胺对植物生理效应的影响
        1.4.1 植物中的多巴胺
        1.4.2 植物中多巴胺的合成与代谢
        1.4.3 多巴胺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以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种子幼芽生长的影响
        2.2.2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幼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2.3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幼芽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氮同化能力以及碳代谢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3.1.2 田间管理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生长的影响
        3.2.2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
        3.2.3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4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2.5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碳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2.6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内源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生长的影响
        3.3.2 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
        3.3.3 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3.4 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氮代谢酶的影响
        3.3.5 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碳代谢酶的影响
        3.3.6 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内源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元素吸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元素吸收的影响
        4.2.2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果实产量的影响
        4.2.3 多巴胺对苯丙酸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各部分元素吸收的影响
        4.3.2 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1.1.1 生长发育
        1.1.2 细胞膜系统
        1.1.3 抗氧化系统
        1.1.4 渗透调节系统
        1.1.5 分子代谢途径
    1.2 嫁接提高植物耐冷性的作用
        1.2.1 嫁接的作用
        1.2.2 嫁接提高植物耐冷性的作用
        1.2.3 嫁接提高植物耐冷性的机制
    1.3 硅对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1.3.1 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硅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4 植物转录组技术及其应用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冷害指数
        2.3.2 黄瓜生长与干物质积累量
        2.3.3 电解质渗漏率
        2.3.4 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
        2.3.5 游离脯氨酸含量
        2.3.6 转录组测序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液硅浓度对自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3.1.1 幼苗冷害指数
        3.1.2 幼苗生长
        3.1.3 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3.1.3.1 电解质渗漏率
        3.1.3.2 脯氨酸含量
        3.1.4 幼苗抗氧化系统
        3.1.4.1 丙二醛含量
        3.1.4.2 抗氧化酶活性
    3.2 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3.2.1 幼苗冷害指数
        3.2.2 幼苗干物质积累
        3.2.3 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3.2.3.1 电解质渗漏率
        3.2.3.2 游离脯氨酸含量
        3.2.4 幼苗抗氧化系统
        3.2.4.1 丙二醛含量
        3.2.4.2 抗氧化酶活性
    3.3 硅和砧木类型影响黄瓜幼苗耐冷性的转录组分析
        3.3.1 测序数据与其质量控制
        3.3.2 差异基因数据的整体质量评估
        3.3.3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3.3.4 不同硅营养水平黄瓜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3.3.4.1 自根黄瓜
        3.3.4.2 嫁接黄瓜
        3.3.5 不同砧木类型嫁接黄瓜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3.3.6 不同硅营养水平黄瓜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3.3.6.1 自根黄瓜
        3.3.6.2 嫁接黄瓜
        3.3.7 不同砧木类型嫁接黄瓜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3.3.8 受硅营养影响的耐冷候选基因分析
        3.3.8.1 自根黄瓜
        3.3.8.2 ‘黄诚根2 号’嫁接黄瓜
        3.3.8.3 ‘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
        3.3.9 受嫁接砧木类型影响的耐冷候选基因分析
        3.3.9.1 ‘黄诚根2 号’嫁接黄瓜
        3.3.9.2 ‘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
4.讨论
    4.1 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耐冷性的影响
    4.2 硅和砧木类型营养对黄瓜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钙信号在茉莉酸甲酯调控西瓜低温抗性中的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1.1.2 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1.1.3 低温胁迫对西瓜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茉莉酸甲酯的研究进展
        1.2.1 茉莉酸甲酯的发现和生物合成
        1.2.2 茉莉酸甲酯在植物生理上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西瓜幼苗低温抗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MeJA处理对西瓜幼苗叶片表型的影响
        2.2.2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MeJA处理对西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2.2.3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MeJA处理对西瓜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2.2.4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MeJA处理对西瓜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2.5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MeJA处理对西瓜叶片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钙信号参与MeJA调控西瓜低温抗性中的作用及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eJA诱导低温抗性和ClCBFs基因表达
        3.2.2 MeJA处理对胞内钙信号的影响
        3.2.3 MeJA处理对钙信号解码基因表达的影响
        3.2.4 钙介导MeJA诱导的低温抗性和ClCBFs表达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苹果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苹果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研究进展
    1.2 源库特性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1.2.1 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2 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3 流系统及其作用
    1.3 源库关系的调控策略
        1.3.1 叶片营养与衰老调控
        1.3.2 叶果比调控
        1.3.3 果实库强调控
    1.4 植物激素在同化物向果实转运中的作用
    1.5 苹果糖代谢相关酶及糖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1.5.1 果实糖代谢相关酶研究进展
        1.5.2 苹果糖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1.6 ~(13)C稳定同位素在植物光合同化物转运与分配中的应用
    1.7 技术路线
    1.8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2 测定方法
        2.2.1 植株解析样品测定
        2.2.2 叶片生理特性及光合参数测定
        2.2.3 激素含量测定
        2.2.4 山梨醇和蔗糖含量测定
        2.2.5 糖代谢酶活性测定
        2.2.6 果实品质测定
        2.2.7 山梨醇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测定
        2.2.8 苹果根系贮藏营养测定
    2.3 ~(13)C和~(15)N计算公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果实发育期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
        3.1.1 不同时期果实δ~(13)C值
        3.1.2 不同器官~(13)C分配率
        3.1.3 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酶活性
        3.1.4 果实单果重、纵横径和硬度
        3.1.5 果肉和果柄山梨醇和蔗糖含量
        3.1.6 果肉激素含量
        3.1.7 果肉糖代谢酶活性
        3.1.8 果肉和果柄山梨醇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及果肉己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
    3.2 不同枝位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运输与分配特征
        3.2.1 不同梢类叶片光合特性
        3.2.2 不同梢类叶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
        3.2.3 不同梢类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3.2.4 标记叶片和果实~(13)C分配参数
        3.2.5 果实~(13)C累积量
        3.2.6 果实、标记叶片和其他器官~(13)C分配率
    3.3 关键时期源强调控对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3.3.1 叶果比和摘叶方式对苹果~(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3.2 氮水平对苹果叶片~(13)C同化物和~(15)N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
        3.3.3 钾水平对苹果果实膨大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3.3.4 多效唑对果实膨大后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4 关键时期库强调控对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3.4.1 外源ABA对苹果果实膨大后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3.4.2 外源GA_3对苹果幼果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及糖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4.1 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
    4.2 明确同化物向果实转运较多的叶片类型
    4.3 关键时期源强调控措施与叶片同化物转运
        4.3.1 叶果比调控
        4.3.2 叶片营养调控
        4.3.2.1 叶片氮素调控
        4.3.2.2 叶片钾素调控
        4.3.3 秋梢管理
    4.4 关键时期库强调控措施与叶片同化物转运
        4.4.1 外源脱落酸调控果实库强
        4.4.2 外源赤霉素调控果实库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低温对水稻的影响
        1.2.2 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理
        1.2.3 影响分蘖生长的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稻品种
        2.1.2 供试营养液
        2.1.3 培养期间温度变化情况
        2.1.4 水培装置
    2.2 试验设计
        2.2.1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生长及其抗性的影响
        2.2.2 低温后施锌对水稻分蘖生长恢复的影响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生长量
        2.3.2 根系活力
        2.3.3 植株养分含量
        2.3.4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2.3.5 丙二醛含量
        2.3.6 抗氧化酶活性
        2.3.7 激素含量
        2.3.8 激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叶龄
        3.1.2 分蘖数量
        3.1.3 物质积累
        3.1.4 养分积累
    3.2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其抗性的影响
        3.2.1 分蘖
        3.2.2 根系活力
        3.2.3 物质积累
        3.2.4 氮代谢
        3.2.5 锌积累量
        3.2.6 抗氧化系统
        3.2.7 激素含量
    3.3 低温后施锌对水稻分蘖生长恢复的影响
        3.3.1 叶龄与生育期
        3.3.2 分蘖
        3.3.3 物质积累
        3.3.4 氮代谢
        3.3.5 锌积累
        3.3.6 激素代谢
4 讨论
    4.1 低温对水稻的影响
    4.2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
    4.3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氮代谢与物质积累的影响
    4.4 锌对水稻低温抗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营养生长期低温抑制水稻生长
    5.2 增加供锌促进低温后水稻分蘖生长与恢复
    5.3 低温下增加供锌增强水稻根系活力,促进养分代谢与物质积累
    5.4 增加供锌减少MDA产生,增强水稻低温抗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叶面喷施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干旱胁迫对植物个体形态及生长的影响
        1.1.2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MDA积累的影响
        1.1.4 干旱胁迫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1.5 干旱胁迫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1.1.6 干旱胁迫条件下水孔蛋白的响应
    1.2 锌(Zn)对植物的影响
        1.2.1 Zn及含Zn酶
        1.2.2 Zn与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
        1.2.3 Zn对氮及核酸代谢的影响
        1.2.4 Zn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2.5 Zn与植物生长素(IAA)代谢
    1.3 钼(Mo)对植物的影响
        1.3.1 Mo的吸收和转运
        1.3.2 Mo对氮代谢的影响
        1.3.3 Mo对叶绿素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1.3.4 Mo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4 Zn、Mo之间的关系
    1.5 桑树抗旱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Zn、Mo盐溶液的初筛及叶面喷施Zn、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条件下桑树生长的影响
    2.1 Zn、Mo盐溶液的初筛
    2.2 Zn、Mo盐溶液的进一步筛选及生长指标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根系形态和植物生长
        2.4.2 生物量和根冠比
        2.4.3 组织含水量
    2.5 讨论
第三章 叶面喷施Zn、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条件下桑树生理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处理
    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光合色素和淀粉含量
        3.4.2 氮、磷含量
        3.4.3 渗透调节物质
        3.4.4 活性氧
        3.4.5 抗氧化酶系统
    3.5 讨论
        3.5.1 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光合色素和糖的影响
        3.5.2 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氮、磷含量的影响
        3.5.3 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渗透调节物质影响
        3.5.4 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抗氧化酶系统及活性氧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外源酚酸对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连作障碍与自毒作用
    1.2 自毒物质的作用机理
        1.2.1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1.2.2 影响植物生物膜系统
        1.2.3 影响细胞分离、伸长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1.2.4 影响植物体内抗氧化物酶活性
        1.2.5 影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活性
        1.2.6 影响植物根部活力及对水分、养分吸收
        1.2.7 影响植物根部土壤酶活性
        1.2.8 影响植物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外源酚酸对栝楼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酚酸对栝楼生长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酚酸对栝楼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不同酚酸对栝楼根系活力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2.3 讨论
3 外源酚酸对栝楼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酚酸对栝楼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2 不同酚酸对栝楼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酚酸对栝楼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2.4 不同酚酸对栝楼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4 外源酚酸对栝楼根际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酚酸对栝楼根际土壤酶活的影响
        4.2.2 不同酚酸对栝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2.3 土壤酶活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5 外源酚酸对栝楼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和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酚酸对GA3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酚酸对IAA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酚酸对SA含量的影响
        5.2.4 不同酚酸对ABA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6 结论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与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D]. 贾志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植物生长物质和锌、硼对塔额垦区甜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陈英花. 石河子大学, 2021
  • [4]外源多巴胺对苯丙酸胁迫下黄瓜抑制作用的缓解机理研究[D]. 陆心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硅和砧木类型对黄瓜幼苗耐冷性的影响[D]. 聂鑫淼.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钙信号在茉莉酸甲酯调控西瓜低温抗性中的作用及机理[D]. 张子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苹果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沙建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8]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D]. 宋佳媚.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叶面喷施Zn和Mo盐溶液对干旱胁迫下桑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D]. 杨洪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10]外源酚酸对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 马梦文.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