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刑侦工作改革 提高协作办案绩效(论文文献综述)
伏佩宣[1](2021)在《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文中提出现代警务模式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警务效能,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已成为警务治理领域发展的普遍共识。起初,公安机关沉浸于新技术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行却发现: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陷入“中等信息化陷阱”。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迅速变化的新兴领域,客观冷静的思考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为重要。究其本质而言警务体系能力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较为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学者以警务体系能力的研究视角对这一现实警务运行困境展开深入分析。警务体系能力是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创新型表述,它是各警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各警种单项效能的简单相加,其核心聚焦于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警务体系能力早在警务组织成立之初就已初具雏形,并随着警务模式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按照警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规律,警务体系能力的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基于科层制背景下的警务体系能力(也可称之为“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和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两个阶段。其中,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是在尝试消除科层制“反攻能”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并随着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时间序列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单位,N市公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警务大脑”建设的先行试点,在这长达三年的“先行先试”过程,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得非常充分,为分析者更好地洞察警务体系能力提供了绝佳的分析“窗口”。有基于此,笔者以“技术—制度”为理论视角,基于技术执行的分析框架对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建设过程进行经验分析,旨在探讨“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这一核心命题。既有警务体系能力是基于科层制背景下产生的,其容易受到科层制背景下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及共识机制的缺失、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封闭和内敛趋向等“反功能”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作为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被技术执行者们赋予“美好想象”,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其陷入了警务治理“困境”。技术执行者们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警务大脑”中的简单嫁接只是单纯地构建了一种基于技术理念的警务体系能力,其仍处于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从N市“警务大脑”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优化和再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本。有基于此,N市公安局在“警务大脑”建设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合成警务机制,通过相应的制度匹配实现信息资源、组织结构和警务要素的整合及警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最终,在信息技术与合成警务机制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总之,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是技术与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暗含着一种网络化逻辑,其在被运用于特定的组织时,提供了一种解决组织联结问题的空前弹性,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通过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通过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生产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合成警务机制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体化的警务模式;从中观层面上推动警务组织结构变革;从微观层面上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其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形塑空间。最终,在“技术—制度”的互构作用下,各警种作战能力达到了有机融合,实现了警务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赵永昕[2](2020)在《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周恩来总理曾指出,“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新的分配系统正在构建之中,旧的分配系统还在完善之中,新旧分配系统的交替使得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过程中某些区域内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的某些环节失衡、社会秩序隐忧、文化变革观念差异化等社会公共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又可能引发“偷、骗泛滥”、“网络暴力盛行”、“校园欺凌多发”等公安问题,威胁社会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性发展,这对我国公安机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前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就曾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要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我国公安机关的基础和根基的区、县公安局,其管理体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安机关能否履行并完成其特定的政治、社会责任,而作为基层公安机关中重要的两大实战部门,刑警中队和派出所承担了基层公安机关的社区治安防范、服务公众、打击犯罪等诸多关键职能,因此刑警中队和派出所的管理体制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刑警中队和派出所的管理体制设置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根据1997年刑侦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责任区刑警中队——即刑所分设警务关系模式。另一种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中出现的“三队一室”、“两队一室”等模式——即刑所一体化警务关系模式。前一种模式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职能交叉、分工不清、警力配置不均衡、防打不能兼顾等,这不利于我国基层公安机关实现最大的效益和效能。而后一种模式是否优于前一种模式在理论上还没有定论,故此成为本文研究与探索的核心内容。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比较研究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公安政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演绎推理、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比较刑所分设警务关系模式与刑所一体化警务关系模式的优劣,进而得出刑所一体化警务关系模式更显优势的结论。文章主要按以下结构展开:第一章为绪论,从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开始阐述,梳理国内刑所警务关系模式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原则、思路与方法进行描述。第二章为刑警中队与派出所改革回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刑侦体制改革回顾,二是派出所及其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文中重点回顾了刑警中队与派出所的公安政策文件的变化,进而分析在刑所分设警务关系模式下,刑警中队与派出所出现职能交叉、分工不清、警力配置不均衡、防打不能兼顾等问题的客观性。第三章主要阐述相关理论和假设,为第四章的分析做铺垫。第四章的分析分为三部分:一是刑所警务关系模式基层警员的心理、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的可能性分析。二是刑所警务关系模式中层警员的心理、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的可能性分析。三是刑所警务关系模式高层警员的心理、行为的可能性分析。第五章以第四章的分析为基础,用3E标准(含人民群众满意度)衡量、比较两种刑所警务关系模式,进而得出刑所一体化警务关系模式更显优势的结论。第六章以全国各地警务改革为样本,提取警务改革中的刑所警务关系模式,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做验证。第七章是对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改革的建议。第八章是对该研究的总结,论述该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高新星[3](2020)在《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处于全国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体系最末端的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是整个防范打击治理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兼顾“效率”和“合作”前端载体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建设运行仍处于初级阶段。地市级中心建设运行受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的导向作用;中心内部合成的实现程度;联席成员单位的支持协作力度;社会资源的获取方式和利用率;专业力量与专案工作的效能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地市级中心的顺畅运行起着决定作用。地市级中心实体化运转之后,在防范打击治理工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瓶颈与问题:一是受限于滞后的理念,责任意识的缺失;二是专业力量不足,合成效果欠佳;三是跨界兼容壁垒重重,科技参与度低;四是内外部资源融合度差,研判成果少;五是重打轻防导致防不胜防;六是协作不力,打击犯罪新机制难以落实;七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驱动力不足。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地市级中心效能难以发挥到极致。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首先,需要树立合成作战的理念指导侦查实战,创新打法;加强专职力量,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以专制专、以快制快。其次,深化中心内外部资源深度融合,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推进;增强跨区域协作,落实打击犯罪新机制。最后,完善相关的配套保障和考核奖惩、约束激励机制,逐步推进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优化,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打造亮点,实现防范打击治理效能的迭代升级,实现“防得住、打得透、治得好”,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陈艺如[4](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公安机关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部门,如何适应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如何全面履行打防管控的现代警务职能,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公安机关通过建立集约高效的合成作战模式,形成由公安警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是适应现代警务改革、有效打击违法犯罪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公安机关合成作战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对合成作战模式进行分析。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为例,从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现状出发,对合成作战的参与主体及其协同关系、运行机制及特点进行研究,找出在实践过程中,合成作战模式参与主体存在合成作战能力不强、职能部门联动不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缺点,运行过程存在部门相互推诿、数据资源分散、信息反馈验收混乱的缺陷,配套保障存在专业人才紧缺、经费使用受限、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并对产生合成作战模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不同警种之间协同意识淡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社会配合热情偏低;部门设置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存在壁垒、监督评估没有跟进;编制配备长期紧缺、运行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等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从提升合成作战的协同意识、健全合成作战的运行制度、加强合成作战的保障措施三大方面,提出优化公安机关合成作战模式的对策建议:强化主体意识、转变政府理念、引导社会联动;完善协作机制、整合深层资源、明确奖惩绩效;充实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升级装备技术。
郝云峰[5](2020)在《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以南京市M派出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公安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改革的重要思想,坚持系统化、工程化、项目化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呈现出改革层次高、覆盖面广、技术代入感强等诸多亮点。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基层组织和一线综合性战斗实体,处于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最前沿。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复杂,派出所的职责任务越来越重、工作密度强度逐渐增大。其原来的警务机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治安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警务机制改革。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坚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指示要求,以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框架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思想,紧盯“平安南京”建设目标,深入总结全国公安机关“四化”建设经验,积极推进派出所各项警务工作机制改革。进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态势提供了机制保障,也为基层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实践丰硕成果。然而基层派出所警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犯罪形态也在不断地进行演化。警务工作机制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其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始终没有终点。我们今后的警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将不断地产生新的突破。本文经过深入扎实的调研,结合笔者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选择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南京市M派出所为研究样本,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综合运用公安社会学理论、警力无增长改善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基础理论,充分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郑州、大庆、辽源、武汉等国内公安改革样板经验,提出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希望能给理论研究者和改革推动者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闫亮[6](2019)在《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县级公安系统的警务运行机制,主要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为主。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造成运行机制停留在业务的“条、块”层面,缺少业务的相互协作,进而影响到警务运行机制的运行。以A县公安系统警务运行机制为例,警务运行机制逐渐呈现出决策机制不顺畅、执行机制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相对落后等状况。因而,本文通过对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能够有利于优化A县公安机关警务资源、提高警务运行效率、有力地促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警务运行机制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同时对国内外关于警务运行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本文研究的思路。其次,对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县级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进行界定,并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行政组织管理理论、公安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等。再次,对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的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先是对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模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改革中取得的主要成效。第四,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采用访谈调查的方式,对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归纳为警务决策机制不顺畅、警务执行机制执行不到位、警务监督机制不健全、警务保障机制比较落后等四个方面。并分析了主要的原因。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的三大基础理论,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警务决策机制、健全警务执行体系、完善警务监督机制、构建固本强基的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实现了推进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优化途径的突破。
陈晨[7](2019)在《云南县级公安机关警力资源配置研究 ——以Y县公安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历史性变革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现代文明的飞速进步,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凸显不均衡、不完善的问题,致使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的增多、民众诉求的上升等情况频繁出现,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矛盾纠纷难于化解,公安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日趋繁重的任务,同时因为国家编制政策的限制,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在编制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深入探究公安机关警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而优化警力资源的配置,促进公安机关不断提高警务工作运行的效能,大幅提升打防管控各方面工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从云南省县级公安机关的基本共性展开分析,充分吸纳无增长改善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耗散结构论、政府再造论等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梳理统计Y县公安局的基本情况和警力资源配置现状,发现Y县公安局存在警力资源严重不足、警力资源管理薄弱、警务运行机制不畅、警力资源保障滞后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制度、管理、文化三个层面的成因,并分别借鉴国内外各三个优化警力资源配置的先进成功经验,最终结合Y县公安局实际情况,从深化警力资源重组改革、推动警力资源管理升级、创新规范警务运行机制、健全警力资源保障平台、文化育警塑造优良警队五个方面提出优化警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力求实现Y县公安局警力资源的无增长改善。
卫国华[8](2019)在《侦查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侦查机关的职能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犯罪逐渐呈现新的态势,使得案件侦查难度加大,我国现行侦查体制在面临新的犯罪态势时其局限性已逐渐开始暴露,外在表现为对案件的侦破工作呈现疲软乏力。在我国当前深化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侦查体制改革作为其中一个环节,也面临着改革的内在动力与外在需求。本文拟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及新时期犯罪的新态势作为出发点,通过梳理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发展,分析现行侦查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各地改革实践进行调研,借鉴域外相关制度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我国侦查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为完善我国侦查体制改革提供建议及进路。文章主要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从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研究和阐述,分析国内外关于侦查体制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描述,国内对侦查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形态下进行的改革为主要依据,而国外对侦查体制或警察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则较少。第二章为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沿革,从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我国侦查体制的发展历程分为初步构建期、巩固发展期、改革探索期,并对不同时期我国侦查机关内部诸如侦查机构、侦查人员专业化发展、侦查队伍培养机制等进行描述,并对历史上我国侦查机关尝试的改革如责任区刑警队的建立及侦审一体化改革等措施进行评析,分析其利弊,以期对后续侦查体制改革提供经验。第三章为侦查体制现状及改革实证评析,对我国现行侦查体制进行描述,并分析现行侦查体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犯罪所呈现的不同形态造成的影响,使得其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的犯罪形势。基于此,各地侦查机关尝试对现行侦查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对各地改革实践进行调研,总结改革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分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尚未突破的难点,对后文改革的构思形成指导。第四章为域外侦查体制比较考察,对域外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的侦查体制或警察制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美国侦查体制概况及英国侦查体制发展概况及动向,日本警察管理体制发展的历史节点及事权划分,形成对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台湾作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然而其侦查体制与大陆侦查体制隔绝多年,缺乏交流与沟通,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体制道路,因此通过分析日据时期及1945年至今的侦查体制以期对我国侦查体制改革提供建议。第五章为侦查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对作为研究工具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述与厘清,包括整体性治理理论、组织结构变革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针对的是组织结构宏观层面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变革理论针对的是侦查机关内部的机构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其效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针对的是警力资源的职业管理及职业规划,从人本角度出发,促进警察职业化的发展。第六章为侦查体制改革的完善进路,分析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原则,遵循渐进性、系统性、本土化及统筹协调等原则,通过改革实现深化侦查体制改革、提升打击犯罪效能、优化侦查资源配置的目标,对侦查体制改革的思路进行整体把控,进而从顶层设计、运行机制及主要措施等方面对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完善。
王树成[9](2019)在《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管理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安改革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并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国内学者在研究公安改革路径时,提出了警力下沉、外勤化、流程再造等观点,但普遍存在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且未以具体地方为例剖析实验。本文以组织结构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客观分析了滨州市公安局存在的垂直组织架构复杂、横向组织设置僵化、部门职责交叉或限定过死、警务静态化运转、指挥权过泛、人员晋升空间小、流动性差、部门考核过多过滥、民警考核过分迎合民众期望等问题,并得出了公安机关在政府机关中与其他机关趋同、地域化部门设置标准单一、幕僚职能部门划分过细、部门警种职能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与业务特点不匹配、缺乏持续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了进一步明确组织目标;优化地域化部门设置,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并厘定部门职责,强化直线职权部门,减少幕僚职权部门;立足职能定位,创新警务运行机制;建立与公安机关任务、性质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绩效管理指标的具体改革措施。
王刚[10](2019)在《视频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型犯罪的出现给侦查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犯罪态势,公安机关必须在侦查观念、制度以及方法上进行全面优化,大力提升犯罪打防控的作战能力。在此背景下,视频侦查孕育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视频侦查焕发出强大实战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侦查体系和犯罪防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视频侦查被誉为侦查破案的四大支撑手段之一。刑事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首先会考虑运用视频侦查。视频侦查不仅仅成为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合成作战体系落地实施,形成打击力量的前置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视频侦查与公安信息化、大数据侦查一起,推动我国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并走向世界侦查工作的前列。视频侦查的繁兴,既是“控发案、压增速”基本目标下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体系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应对犯罪形势发展变化的必要手段。近些年来,中国刑事案件发案总体比较稳定,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数量连年降低,社会安全指数名列世界前列,这都说明中国现代侦查工作理念、制度、方法技术上的先进性,其中中国特色的视频侦查功不可没。视频侦查是现代侦查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侦查与现代侦查方法的融合创新,使新时代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前进。在总结现代侦查战法规律的基础上,公安机关侦查部门逐步探索形成了从视频轨迹到人的侦查途径,成为当前打击刑事犯罪的基本路径和范式。在不断深化的刑事司法工作改革的背景下,视频侦查规范化既是侦查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系列创新的有力回应。当然,视频侦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视频侦查打击效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由导论和五章内容构成,按照视频侦查的理论引入——机理研究——运用现状——问题分析——优化与构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在犯罪日益网络化、技术化、职业化,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复杂的今天,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和证实犯罪的难度大,凸显公安机关应对犯罪的诸多被动与压力。视频侦查是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创新和应对犯罪新情势的有效手段。视频侦查理论研究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信息论角度,分析视频侦查是信息在侦查工作领域展现所出来效用,即情报导侦;二是从系统论上看,视频侦查利用视频影像、犯罪嫌疑人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等系统要素来发挥侦查破案的作用,即视频侦查机理研究。三是在视频侦查的证据链构建上,提出以视频影像为中心来搭建“两关系三要素”视频侦查证据链模型。在视频侦查的现实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工作的实际状况,分析视频侦查的现实不足,最后提出优化视频侦查的对策方案。第一章阐述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视频侦查的原理和视频侦查的意义三个方面。本文认为,视频侦查的准确定义,是指侦查人员借助于视频技术,在侦查活动中利用视频影像和轨迹,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侦查线索与犯罪证据的一种专门方法。视频侦查具有直观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发挥着发现犯罪、收集线索、证实犯罪三大功能。本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视频侦查的原理:信息转移、情报导侦、同一认定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在实践层面的基本理论依据。视频侦查的普及是有效应对刑事犯罪新趋势的需要,回应了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第二章解读视频侦查机理,即视频侦查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出侦查破案效果的。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视频侦查发挥作用是依靠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影像、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三个要素,视频影像是基础,视频轨迹最重要和普遍,涵盖视频影像的基本信息。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围绕以上三要素来形成有效的破案线索并来构建视频侦查证据链。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要求视频侦查人员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然后在此基础上,视频侦查人员对视频轨迹进行有效分析,直到获取有效的破案线索和案件证据。第三章是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从社会公众、视频侦查主体的认知考察、实务效能调查、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状况四个维度,对实践层面的视频侦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以走访调查和数据统计方式,对视频侦查的实践运用状况进行分析。一是调查了社会公众、公安民警、侦查人员以及检察官、法官对视频侦查的认知情况,重点对视频侦查打击和证实犯罪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本文对视频侦查工作的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章第三节检视刑事诉讼各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情况。第四章分析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问题。一是视频侦查的认识和主体观念落后。社会公众对视频侦查认知比较浅显,视频侦查观念比较落后。二是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影响了视频侦查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视频侦查机构建设上比较混乱,有关人员组成复杂等诸多问题。三是实践运用层面,视频侦查面临方法落后、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机制对接不力、反视频侦查行为的难题。四是受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视频侦查碎片化、视频侦查取证工作薄弱和证明体系缺失的影响,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第五章针对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视频侦查优化路径和对策。首先是视频侦查理念形成:视频侦查法治观、视频侦查先行观、视频侦查证据观;其次完善视频侦查制度体系;三是运用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深化视频侦查启发法,推动视频轨迹引导侦查和有效应对反视频侦查行为;四是积极拓展视频侦查平台,引入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的视频侦查力量。逐步推进视频侦查取证工作,打造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和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据证明体系。本章的重点提出视频侦查证据链的建构模型及其关键技术方法。视频侦查证据链的深化运用,需要司法机关协调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运用。视频侦查是也存在完善的空间。从方法上看,视频侦查还有与现代侦查技术深度融合和运用的潜力。视频侦查的证据链建设,视频轨迹和视频影像的证据化运用,有待理论创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也存在着上述问题的困扰,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深化刑侦工作改革 提高协作办案绩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刑侦工作改革 提高协作办案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1)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 |
1.2.2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研究 |
1.2.3 警务效能研究 |
1.2.4 已有研究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
1.3.1 个案研究 |
1.3.2 N市公安局图景 |
1.3.3 个案进入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理解警务体系能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警务体系能力的概念解读 |
2.1.1 体系 |
2.1.2 警务体系 |
2.1.3 体系能力 |
2.1.4 “警务体系能力”的释义 |
2.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2.1 理论基础:“技术—制度”的互构论 |
2.2.2 分析框架:技术执行 |
3 既有警务体系能力的“反功能” |
3.1 在分割中协同:动力不足与共识机制的缺失 |
3.1.1 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 |
3.1.2 警种分工过细导致共识机制的缺失 |
3.2 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两面性:在开放与封闭间徘徊 |
3.2.1 社会安全形势变化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取向 |
3.2.2 警务在综合治理的显性取向:开放与整合 |
3.2.3 一种“暗存”的反向运动:封闭和内敛趋向 |
3.3 小结:“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
4 “警务大脑”: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 |
4.1 “警务大脑”初期架构及新技术之期望 |
4.1.1 “警务大脑”的初期架构 |
4.1.2 新技术之“美好想象” |
4.2 治理“乌托邦”:基于技术实体警务体系能力的现实困境 |
4.2.1 工作增负:技术的有效性困境 |
4.2.2 孤岛现象:警务治理的内卷化困境 |
4.2.3 虚拟的美丽:警务治理的“唯技术主义”困境 |
4.3 小结:组织表面秩序下隐藏着巨大的无序 |
5 制度匹配与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
5.1 制度匹配:合成警务机制的确立 |
5.1.1 信息资源整合:从分散走向共享 |
5.1.2 组织结构整合:综治警务一体化 |
5.1.3 警务要素整合:“情指行”一体化 |
5.2 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
5.2.1 技术制度调适:警务流程再造 |
5.2.2 新技术的“刚性外显”与组织运行 |
5.3 小结:技术扎根的深层基础 |
6 技术与制度的互构: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 |
6.1 信息技术: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
6.1.1 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
6.1.2 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
6.2 合成警务机制: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形塑 |
6.2.1 宏观层面:构建一体化警务模式 |
6.2.2 中观层面: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
6.2.3 微观层面: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 |
6.3 小结:技术与制度的互构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对刑警中队、派出所警务关系的探讨 |
1.3.2 刑警中队、派出所警务模式改革实践的相关观点 |
1.3.3 刑侦体制改革研究 |
1.3.4 派出所职权演变研究 |
1.3.5 小结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原则、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原则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2 刑警中队与派出所改革回顾 |
2.1 刑侦体制改革回顾 |
2.1.1 1997年之前刑侦体制改革历程 |
2.1.2 1997年刑侦体制改革 |
2.2 公安派出所及其管理体制改革回顾 |
2.2.1 公安派出所的由来 |
2.2.2 建国后公安派出所的发展 |
2.3 小结 |
3 相关理论和假设 |
3.1 政治学相关理论 |
3.1.1 政治权力约束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2 经济学相关理论 |
3.2.1 外部成本内在化理论 |
3.2.2 企业一体化理论 |
3.2.3 “经济人”假设理论 |
3.3 管理学中的责权利一体化理论 |
3.4 行政学中的官僚制理论 |
3.5 公安政策学相关理论 |
4 刑警中队、派出所的警务人员的心理、行为的可能性分析 |
4.1 刑所警务关系模式基层警员的心理、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的可能性分析 |
4.1.1 基层警员追求低风险、轻负担的可能性分析 |
4.1.2 基层警员追求自身权益的可能性分析 |
4.1.2.1 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
4.1.2.2 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
4.1.2.3 警力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 |
4.2 刑所警务关系模式中层警员的心理、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的可能性分析 |
4.3 刑所警务关系模式高层警员的心理、行为的可能性分析 |
4.4 小结 |
5 对两类警务关系模式的比较 |
5.1 两种警务关系模式3E比较 |
5.1.1 成本比较 |
5.1.2 效率比较 |
5.1.3 效益比较 |
5.2 小结 |
6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
6.1 铜陵市公安局警务改革中的刑所警务关系模式 |
6.2 咸阳市公安局渭城分局警务改革中的刑所警务关系模式 |
6.3 广安市公安局警务改革中的刑所警务关系模式 |
6.4 天津市公安局警务改革中的刑所警务关系模式 |
6.5 小结 |
7 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改革建议 |
8 结语 |
8.1 总结 |
8.2 该研究的创新 |
8.3 该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成立背景和运行现状考察 |
2.1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成立背景和必要性 |
2.2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职能定位 |
2.3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运行现状考察 |
3 影响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建设运行的因素分析 |
3.1 思想认识与工作理念 |
3.2 警种合成与内部协作 |
3.3 联席成员单位间支持协作 |
3.4 社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
3.5 专门力量与专案工作机制 |
4 目前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
4.1 打击防范理念滞后,责任意识缺失 |
4.1.1 难以突破传统侦查打击理念的桎梏 |
4.1.2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不力 |
4.2 专业队伍建设缺失,合成打击不力 |
4.2.1 队伍专职不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受限 |
4.2.2 合成作战成效欠佳,难以握指成拳 |
4.3 跨界系统兼容性差,技术更新慢应用率低 |
4.3.1 系统壁垒林立,跨界融合受限 |
4.3.2 打防技术应用的滞后性凸显 |
4.4 内外部资源融合难,研判效能低下 |
4.4.1 资源融合度有限,难以满足实战需求 |
4.4.2 网络虚拟性给侦查研判造成极大困难 |
4.5 重打击轻防范治理,导致久治不绝 |
4.5.1 以打促防成效有限,事前防范见效慢 |
4.5.2 有限力量深陷破案打击之中疲于应付 |
4.6 跨区域协作配合难,影响打防成效 |
4.6.1 不同地区公安机关之间协作存在障碍 |
4.6.2 涉境外案件侦办屡屡受限困难重重 |
4.7 考核奖惩机制缺位,无法激发潜力 |
4.7.1 内部激励不足,积极性不高 |
4.7.2 外部约束乏力,参与度较低 |
5 优化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的对策建议 |
5.1 突破传统侦查理念束缚,以合成作战理念服务侦查实战 |
5.2 建设完善专业队伍专业力量,创新打法改变传统模式 |
5.3 以快制快以专业对职业,提升打击犯罪的科技参与度 |
5.4 实现内外部资源深度融合,提升研判效能服务实战需要 |
5.5 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运作,实现中心打防效能最优化 |
5.6 加强区域协作打破地域限制,落实打击犯罪新机制 |
5.7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配套保障机制激发活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协同治理视角下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合成作战模式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公安机关 |
二、合成作战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运用 |
第三节 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 |
二、形成阶段 |
三、发展阶段 |
第三章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合成作战模式的参与主体 |
一、公安局内设专门机构 |
二、政府职能部门 |
三、社会各界力量 |
第二节 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
一、公安内部的协同关系 |
二、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关系 |
第三节 合成作战模式的运行机制 |
一、三即十快机制 |
二、联席会议机制 |
三、双向移送机制 |
四、5+X会商机制 |
第四节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特点 |
一、整合现有资源 |
二、突出专业主导 |
三、建立快速协作机制 |
第四章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参与主体的缺点 |
二、运行过程的缺陷 |
三、配套保障的问题 |
第二节 泉州合成作战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协同认知尚不到位 |
二、协作流程有待优化 |
三、保障措施仍需加强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经验 |
一、温州公安纵向联动 |
二、三明公安横向合作 |
第二节 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启示 |
一、重视意识层面 |
二、坚持优势互补 |
三、发挥保障作用 |
第六章 优化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合成作战模式的协同意识 |
一、强化主体意识 |
二、转变政府理念 |
三、引导社会联动 |
第二节 健全合成作战模式的运行制度 |
一、完善协作机制 |
二、整合深层资源 |
三、明确奖惩绩效 |
第三节 加强合成作战模式的保障措施 |
一、充实人才队伍 |
二、加大经费投入 |
三、升级装备技术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以南京市M派出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
(一)警务机制改革基于社会转型的新变化 |
(二)警务机制改革基于社区功能的新拓展 |
(三)警务机制改革基于公安工作的新要求 |
(四)警务机制改革基于基层治理的新实践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一)为解决新时期派出所工作的现实困境提供参考 |
(二)为完善公安基层工作理论体系提供样本 |
(三)探索适合南京市基层派出所的警务机制改革模式 |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概念探析与实践基础 |
一、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概念探析 |
(一)关于派出所 |
(二)关于公安改革 |
(三)关于警务机制改革 |
二、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实践基础 |
(一)第一阶段:“一公”至文革前 |
(二)第二阶段:文革期间 |
(三)第三阶段: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初期 |
(四)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九公”前 |
(五)第五时期:“十九公”后至党的十八大 |
(六)第六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
第二章 南京市M派出所警务机制的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南京市M派出所警务机制基本情况 |
(一)辖区基本治安状况分析 |
(二)南京市M派出所警务运行情况 |
二、南京市M派出所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治安工作效能弱化 |
(二)刑侦打击导向偏差 |
(三)社区警务水平有限 |
(四)队伍建设层次不高 |
三、南京市M派出所机制相关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以往对于技术手段在公安工作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上把握不准 |
(二)以往对于实战效能与公安工作环境变化的协调性上把握不准 |
(三)以往对于执法规范在公安工作价值追求的紧迫性上把握不准 |
(四)以往对于队伍管理在公安工作长效发展的科学性上把握不准 |
第三章 国内外基层警务机制改革经验借鉴 |
一、部分发达国家基层警务机制改革经验 |
(一)英国的邻里警务模式 |
(二)法国的城市巡逻机制 |
(三)德国的“柏林模式” |
(四)美国的“纽约模式” |
(五)日本的“交番制” |
二、部分国内基层警务机制改革经验 |
(一)河南的“撤分局模式” |
(二)大庆的“撤所模式” |
(三)辽源的“警署模式” |
(四)武汉的“主动警务模式” |
三、国内外基层警务机制改革经验启示 |
(一)思维力维度:要树立先进的警务理念 |
(二)指挥力维度:要精简内设机构和管理层级 |
(三)战斗力维度:要全面优化警力 |
(四)服务力维度: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
(五)支撑力维度:要注重调查研究和立法工作 |
(六)信息力维度: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
第四章 南京市基层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对策建议 |
一、聚焦智慧警务建设,推进派出所基础信息化转型 |
(一)树立派出所信息引领理念 |
(二)优化派出所信息感知能力 |
(三)拓展派出所信息获取渠道 |
(四)转变派出所信息运用机制 |
(五)提高派出所信息服务水平 |
二、聚焦实战效能建设,推进派出所警务实战化转型 |
(一)提升派出所警情应急处置水平 |
(二)改善派出所辖区治安防控态势 |
(三)促进派出所综合打击整体效能 |
(四)支撑派出所实战能力持续增长 |
三、聚焦法治公安建设,推进派出所执法规范化转型 |
(一)增强执法能力 |
(二)规范执法程序 |
(三)完善执法制度 |
(四)严格执法管理 |
(五)强化执法监督 |
(六)优化执法环境 |
四、聚焦职业警队建设,推进派出所队伍正规化转型 |
(一)增强支部组织力 |
(二)严明法纪约束力 |
(三)提升工作创新力 |
(四)加强民警战斗力 |
(五)优化警队软实力 |
(六)改善职业吸引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县级公安机关 |
2.1.2 警务运行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政组织管理理论 |
2.2.2 公安管理理论 |
2.2.3 行政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措施及成效 |
3.1 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总体情况 |
3.1.1 A县的基本概况 |
3.1.2 A县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现状 |
3.2 A县公安机关警务取得的主要成效 |
3.2.1 应急指挥机制走向现代化 |
3.2.2 信息警务机制基础不断稳固 |
3.2.3 社区警务机制不断向深入发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 警务决策机制运行不顺畅 |
4.1.1 机构设置不科学 |
4.1.2 角色定位泛服务化 |
4.2 警务执行机制执行不到位 |
4.2.1 管理手段重管控、轻治理 |
4.2.2 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
4.3 警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
4.3.1 监督权力配置不合理 |
4.3.2 监督机关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
4.3.3 警务绩效考核不客观 |
4.4 警务保障机制比较落后 |
4.4.1 物质保障不能满足现代警务需要 |
4.4.2 社会福利保障较为落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部门间协作制度和技术存在制约 |
5.1.1 “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的影响 |
5.1.2 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 |
5.2 警务权威逐渐弱化 |
5.2.1 传统管理模式和意识的影响 |
5.2.2 人民法律意识缺失 |
5.2.3 警力资源不足 |
5.3 警务奖惩机制不健全 |
5.3.1 制约机制不完善 |
5.3.2 激励机制不健全 |
5.4 警务保障机制不完善 |
5.4.1 警务保障经费不足 |
5.4.2 警务信息化机制不完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路径 |
6.1 优化原则 |
6.1.1 坚持综合警务改革顶层设计 |
6.1.2 坚持综合警务改革整体推进 |
6.1.3 坚持综合警务改革以警为要 |
6.2 优化路径 |
6.2.1 完善警务决策机制 |
6.2.2 健全警务执行体系 |
6.2.3 完善警务监督机制 |
6.2.4 构建固本强基的保障体系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云南县级公安机关警力资源配置研究 ——以Y县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警力资源配置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警力 |
二、警力资源 |
三、警力资源配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无增长改善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耗散结构论 |
四、政府再造论 |
第三节 基本原则和形式 |
一、警力资源配置原则 |
二、警力资源配置形式 |
第二章 Y县公安局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一、Y县基本情况 |
二、Y县公安局基本情况 |
第二节 Y县公安局警力资源配置现状 |
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二、物力资源配置现状 |
三、财力资源配置现状 |
四、警务工作运行现状 |
第三章 Y县公安局警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警力资源严重不足 |
一、警力总量不足 |
二、警力素质偏低 |
第二节 警力资源管理薄弱 |
一、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
二、绩效考核效果不明显 |
第三节 警务运行机制不畅 |
一、警务运行模式粗放 |
二、非警务活动占用较多 |
第四节 警力资源保障滞后 |
一、警务运行保障不到位 |
二、教育培训成效不明显 |
第四章 Y县公安局警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一节 制度层面 |
一、专项编制有限 |
二、人才招录欠缺 |
三、职责定位不准 |
第二节 管理层面 |
一、管理理念滞后 |
二、考核导向易变 |
三、奖励机制单一 |
第三节 文化层面 |
一、文化育警不充分 |
二、组织文化不重视 |
三、个体效能观偏差 |
第五章 国内外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
第一节 国外经验 |
一、美国警力资源配置经验 |
二、日本警力资源配置经验 |
三、韩国警力资源配置经验 |
第二节 国内经验 |
一、香港警力资源配置经验 |
二、浙江警力资源配置经验 |
三、深圳警力资源配置经验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启示 |
第六章 Y县公安局警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深化警力资源重组改革 |
一、动态调整警察编制,规范管理警辅力量 |
二、定期轮岗交流,实践“一警多能” |
第二节 推动警力资源管理升级 |
一、调整组织机构,推动警力下沉 |
二、完善绩效考核,激发民警潜力 |
第三节 创新规范警务运行机制 |
一、推行情报主导,合成作战模式 |
二、规范警务运行,回归公安主业 |
第四节 健全警力资源保障平台 |
一、健全财物保障,加快警力升级 |
二、突出专业精神,训练紧贴实战 |
第五节 文化育警塑造优良警队 |
一、创造文化环境,培育民警道德 |
二、注重公共关系,塑造良好形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侦查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 |
1.5.1 论文框架 |
1.5.2 创新之处 |
2 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沿革 |
2.1 侦查体制的初步构建期(1949-1978) |
2.1.1 侦查职能部门的初设 |
2.1.2 专业侦查机构的形成 |
2.1.3 侦查制度和方针的雏形 |
2.2 侦查体制的巩固发展期(1979-1996) |
2.2.1 侦查主体的专业化发展 |
2.2.2 侦查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
2.2.3 侦查队伍培养机制的逐渐成熟 |
2.3 侦查体制的改革探索期(1997-2018) |
2.3.1 责任区刑警队的建立 |
2.3.2 侦审一体化改革 |
2.4 小结 |
3 侦查体制现状及改革实证分析 |
3.1 现行侦查体制概况及评析 |
3.1.1 侦查部门急速膨胀 |
3.1.2 侦查行为易受干扰 |
3.1.3 侦查部门无法充分协作 |
3.1.4 管理层级增多导致警力资源浪费 |
3.2 部分地区侦查改革实践 |
3.2.1 HH市:“三级一体”警务改革 |
3.2.2 SS市:合成作战机制改革 |
3.2.3 XX市某区和PP县:管理三级架构式改革 |
3.3 各地改革实践评析 |
3.3.1 存在错误认知 |
3.3.2 事权划分不明 |
3.3.3 缺乏整体联动 |
3.3.4 难点尚未突破 |
3.3.5 配套措施缺位 |
3.4 小结 |
4 域外侦查体制比较考察 |
4.1 英美侦查体制评析及启示 |
4.1.1 英国侦查体制发展动向 |
4.1.2 美国侦查体制发展概况 |
4.1.3 英美侦查体制的启示 |
4.2 日本侦查体制的发展及特点 |
4.2.1 日本警察管理体制的历史节点 |
4.2.2 日本警察的事权划分 |
4.2.3 日本侦查体制的启示 |
4.3 我国台湾侦查体制的发展及评析 |
4.3.1 日据时期台湾侦查体制的特点 |
4.3.2 1945年至今的台湾侦查体制 |
4.3.3 我国台湾地区侦查体制评析 |
4.4 小结 |
5 侦查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5.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5.1.1 整体性治理的内涵框架 |
5.1.2 整体性治理的整合进路 |
5.1.3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侦查体制改革 |
5.2 组织结构变革理论 |
5.2.1 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
5.2.2 决定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 |
5.2.3 组织理论关于结构变革研究的演进脉络 |
5.2.4 组织结构变革理论与侦查体制改革 |
5.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5.3.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框架 |
5.3.2 侦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
5.3.3 侦查人员的职业发展管理 |
5.3.4 侦查人力资源与侦查体制改革 |
5.4 小结 |
6 侦查体制改革的完善进路 |
6.1 侦查体制改革的目标 |
6.1.1 深化侦查体制改革 |
6.1.2 提升打击犯罪效能 |
6.1.3 优化侦查资源配置 |
6.2 侦查体制改革的原则 |
6.2.1 渐进性原则 |
6.2.2 系统性原则 |
6.2.3 本土化原则 |
6.2.4 统筹协调原则 |
6.3 侦查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 |
6.3.1 优化改革顶层设计 |
6.3.2 完善侦查工作机制 |
6.3.3 深化现有改革措施 |
6.4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管理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标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组织管理 |
2.1.2 地方公安机关 |
2.2 组织管理优化的理论依据 |
2.2.1 组织结构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设置现状 |
3.1.1 各类公安机关的设置 |
3.1.2 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变化 |
3.2 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垂直组织架构复杂,横向组织设置僵化 |
3.2.2 部门职责交叉或限定过死 |
3.2.3 警务静态化运转,指挥权过泛 |
3.2.4 人员晋升空间小,流动性差 |
3.2.5 对部门考核过多过滥,对民警考核不切实际的迎合民众期望 |
第4章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
4.1 公安机关在政府中的定位与其他部门趋同 |
4.2 公安机关内设警种部门职能定位不清 |
4.2.1 市级公安机关实战部门职能定位不清晰 |
4.2.2 着装执法执勤警种身份定位不清 |
4.3 部门划分标准单一或划分过细 |
4.3.1 地域化部门划分标准过于单一 |
4.3.2 幕僚职权部门划分过细 |
4.4 运行机制与业务特点不匹配 |
4.4.1 外勤式、动态化警务模式尚未建立 |
4.4.2 直线职权部门职能发挥不力 |
4.4.3 战备支援力量建设和使用机制缺位 |
4.5 缺乏持续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
4.5.1 缺少队伍年龄结构长远规划 |
4.5.2 缺少适龄适岗的岗位交流机制 |
4.6 缺少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
4.6.1 考核目标设置不科学,考核缺乏全程性 |
4.6.2 考评取向过于主观化、情感化 |
第5章 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管理优化的路径 |
5.1 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组织目标,确定组织成长方向 |
5.2 优化地域化部门设置,扩大管理幅度 |
5.2.1 优化公安分局设置 |
5.2.2 优化派出所设置 |
5.2.3 整合地方与油田公安机关 |
5.3 强化直线职权部门,减少幕僚职权部门 |
5.3.1 强化直线职权部门 |
5.3.2 减少幕僚职权部门 |
5.4 立足职能定位,创新警务运行机制 |
5.4.1 建立以巡逻、社区警务为主要形式的派出所勤务模式 |
5.4.2 制服警察综合执法 |
5.4.3 建立机动、快速、有力的警务支援机制 |
5.4.4 建立非警务活动分流机制 |
5.5 建立与公安机关任务、性质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5.5.1 建立“可上可下”的岗位调整机制 |
5.5.2 建立轮岗交流制度 |
5.5.3 建立长远的民警招录规划 |
5.5.4 充分、合理使用警务辅助人员 |
5.6 合理设置绩效管理指标 |
5.6.1 围绕组织目标,注重整体考核、全局考核 |
5.6.2 考核主体多样化,注重日常考核,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视频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视频侦查概述 |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内涵 |
一、视频侦查的定义 |
二、视频侦查的特点 |
三、视频侦查的功能 |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原理 |
一、信息转移 |
二、情报导侦 |
三、同一认定 |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意义 |
一、应对刑事犯罪的新情况 |
二、侦查模式转型的新需要 |
三、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 |
第二章 视频侦查机理 |
第一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及要素 |
一、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 |
二、视频影像要素 |
三、特殊行为和活动要素 |
四、视频轨迹要素 |
第二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核心——视频轨迹 |
一、视频轨迹的形成 |
二、视频轨迹的结构 |
三、视频轨迹的特性 |
第三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 |
一、视频轨迹追踪 |
二、视频轨迹分析 |
三、视频轨迹的线索形成 |
四、视频轨迹的证据转化 |
第三章 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 |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实务调查 |
一、社会公众的认知情况 |
二、视频侦查的主体考察 |
三、视频侦查的使用状况 |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运行 |
一、视频影像搜集 |
二、视频侦查线索落地 |
三、视频侦查取证 |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检视 |
一、侦查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 |
二、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
三、审判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
第四章 视频侦查的现存问题 |
第一节 视频侦查人员的问题 |
一、视频侦查观念落后 |
二、人员构成复杂效率低 |
三、视频侦查行为不规范 |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 |
一、视频侦查机构不规范 |
二、视频侦查法制不齐备 |
三、视频侦查机制不通畅 |
第三节 视频侦查应用的掣肘 |
一、视频侦查方法应用落后 |
二、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对接不力 |
三、反视频侦查行为频发 |
第四节 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的不足 |
一、视频侦查碎片化的制约 |
二、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 |
三、视频侦查取证薄弱和视频影像证据证明体系的缺失 |
第五章 视频侦查的优化 |
第一节 视频侦查理念导引 |
一、视频侦查法治观 |
二、视频侦查先行观 |
三、视频侦查证据观 |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跟进 |
一、视频侦查管理制度 |
二、视频侦查运行制度 |
三、视频影像证据应用规范体系 |
第三节 视频侦查方法改善 |
一、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 |
二、视频侦查启发法 |
三、视频轨迹引导侦查 |
四、识别反视频侦查行为 |
第四节 视频侦查平台拓展 |
一、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 |
二、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体系 |
三、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明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深化刑侦工作改革 提高协作办案绩效(论文参考文献)
- [1]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D]. 伏佩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2]刑所警务关系模式比较研究[D]. 赵永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3]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研究[D]. 高新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协同治理视角下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研究[D]. 陈艺如. 华侨大学, 2020(01)
- [5]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以南京市M派出所为例[D]. 郝云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A县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优化研究[D]. 闫亮. 燕山大学, 2019(06)
- [7]云南县级公安机关警力资源配置研究 ——以Y县公安局为例[D]. 陈晨.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侦查体制改革研究[D]. 卫国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9]滨州市公安机关组织管理优化路径研究[D]. 王树成.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视频侦查研究[D]. 王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