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总碱的 MS/MS 和 LC-MS/MS 研究

黄连总碱的 MS/MS 和 LC-MS/MS 研究

一、黄连总碱的MS/MS及LC-MS/MS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顺连[1](2021)在《川贝母生物碱检测方法建立及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为百合科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区。川贝母不仅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也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传统中药材。本课题主要以川贝母中生物碱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川贝母中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https://tcmspw.com/tcmspsearch.php)、靶点GO富集分析、靶点KEGG Pathway富集分析以及靶点PPI分析等这些分析手段,更近一步的分析川贝母中生物碱与炎症通路相关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UPLC-MS/MS法测定采自青海果洛州班玛县川贝母中的四种生物碱成分,贝母素乙、贝母素甲、西贝母碱、贝母辛,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系统适用性的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对照品中间点溶液四种生物碱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符合方法验证评价标准;专属性结果表明,四种生物碱色谱峰形良好,且空白中没有干扰峰,符合方法验证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四种生物碱的回收率,所以本研究中将西贝母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检出限定义为0.0025μg/g(计算公式为0.001μg/m L×5m L/2g),定量限为0.0075μg/g(计算公式为3倍检出限);四种生物碱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符合方法验证评价标准;平行制备6份样品,上机测试,四种生物碱含量测定的重复性良好,测定结果RSD均小于10%,符合方法验证评价标准;四种生物碱含量测定准确度良好,回收率在71%-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符合方法验证评价标准;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分别放置0h、1h、3h、6h、12h后对其测定,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为10%,符合方法验证评价标准。(2)在川贝母生物碱提取方法的对比中,以提取的四种活性成分生物碱得率为指标,对比加热回流法、渗漉法、超声波法、浸渍法,结果表明加热回流提取的效果最佳。然后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加热回流提取川贝母中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温度55℃、提取溶剂比例4:1、提取时间50min、料液比:1:40,在此条件下,川贝母中生物碱的得率为0.18%。验证实验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3)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川贝母中的生物碱Peimine Verticine、Impericine、Ebeiedinone、Peimisine、Isoverticine Korseveriline、Korseverinine、Delavinone、Solanidine、Ebeiedine verticinone、Imperialine Sipeimine进行炎症相关的分析,最终得到了活性生物碱、靶点以及PI3—At signaling pathway、Insulin resistance、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Influenza A、Tuberculosis等这些通路和炎症的Network图,分析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

王荣荣[2](2021)在《心速宁胶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并且危险性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心速宁胶囊是由黄连、半夏、茯苓、枳实、常山、莲子心、苦参、青蒿、人参、麦冬、甘草十一味中药组成,对于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且自上市以来尚无明显副作用。其化学成分复杂,且药效物质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了16种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氯化钡的方法构建大鼠心律失常模型,从心电图、生化指标两方面对心速宁胶囊进行药效评价;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深入挖掘潜在的生物学信息,进一步探讨心速宁胶囊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作用机制。本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对心速宁胶囊挥发性成分、醇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59种醇溶性成分包括18个生物碱,黄酮类33个,香豆素类5个,醇胺类2个,三萜类1个,通过与标准品比对,共确证了槐果碱、苦参碱、小檗碱、巴马汀、甘草素等10个化学成分,同时还对其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总结;共鉴定出9种水溶性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类和一些有机酸、糖类等。利用LC-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心速宁胶囊的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通过倍比稀释法实现了对其含量差异悬殊的多种成分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16个指标成分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精密度RSD的值均小于等于2.06%,重复性RSD的值均小于等于2.9%,稳定性RSD的值均小于等于2.42%,16种化合物的加样回收率均在95.96%-104.73%之间,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通过尾静脉注射氯化钡的方法构建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评价心速宁胶囊抗心律失常的药效作用。心电图监测发现,心速宁胶囊可显着推迟氯化钡诱导大鼠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并缩短持续时间(p<0.05)。与模型组相比,心速宁胶囊可显着提高大鼠左心室中Na+-K+-ATP酶活性(p<0.01)。通过对各组大鼠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共筛选出69个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对含量分析,心速宁胶囊对其中26种代谢物具有回调趋势。对所筛选的26种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心速宁胶囊可以改善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过程。本文通过多种分析技术对心速宁胶囊进行定性分析,初步明确了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16种化学成分的LC-MS方法,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尾静脉注射氯化钡构建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发现心速宁胶囊可显着推迟其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并缩短持续时间,并可改善改善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过程,初步探讨了心速宁胶囊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王圆圆[3](2021)在《苦地丁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草Corydalis Turcz.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疔疮肿痛等。地丁草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全国多数地区均可种植。苦地丁中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成分,然而,产地、采收期、加工方式、野生型和栽培型等对苦地丁中的成分具有一定影响,从而导致苦地丁品质各异。本课题采用HP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苦地丁中1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UV-VIS技术对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及蛋白质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式、野生型与栽培型的苦地丁药材的含量差异;采用HPLC-Triple TOF MS/MS和GC-MS技术对苦地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式、野生与栽培苦地丁药材差异性化学成分,并找出其量的变化规律,为品质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数据参考。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苦地丁化学成分定量分析采用UV-VIS技术对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HPLC-QTRAP-MS/MS技术对苦地丁中18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含量结果综合评价,品质较高的苦地丁药材产自河北省。不同采收期的苦地丁样品中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含量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四月中下旬至五月初的苦地丁中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总含量较高;不同采收期的苦地丁药材中18种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较难直观比较综合质量,故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安国市的苦地丁药材较适宜的采收时间为四月中下旬至五月初,这也与传统采收时间相符合。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苦地丁中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微波60℃干燥的苦地丁中总生物碱、总黄酮含量较高,晒干的苦地丁中总多糖、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不同加工方式的苦地丁中18种化学成分含量结合干燥时间、能耗结果显示晒干法、鼓风50℃、微波50℃干燥法较适宜。野生型与栽培型的苦地丁药材成分含量差异明显,根据含量结果综合来看野生型药材品质高于栽培型。(2)苦地丁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采用HPLC-Triple TOF 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地丁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GC-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高分辨质谱获得的精确分子量、碎片离子峰、色谱保留时间与数据库、参考文献结合进行差异性化学成分鉴别;通过PCA及OPLS-DA找出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型的苦地丁中的差异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其中不同产地的苦地丁药材中共鉴定出9个差异化学成分和5个脂溶性差异成分;野生型与栽培型苦地丁共鉴定出10个差异化学成分和16个脂溶性差异化学成分;不同采收期的苦地丁中共鉴定出39个脂溶性差异成分;不同加工方式的苦地丁共鉴定了 37个差异化学成分、38个脂溶性差异成分。

曹璐靖,詹淑玉,姬翔宇,郑博鸿,叶春颖,陈姿伊,刘国强,丁宝月[4](2021)在《近五年中药提取物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提取物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分析多种活性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阐述中药复杂体系的体内过程,对于帮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药研究思路、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研究者对中药提取物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该文对近五年来中药提取物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生物样本分析技术、中药复杂体系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中药炮制和疾病状态对中药提取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等提供参考。

赵田园[5](2020)在《中药白屈菜中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中药化学成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体系,特别是生物碱类的化合物。生物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分离纯化工作变得异常艰巨,一直以来都是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一大难题。本论文针对生物碱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的难点,以中药白屈菜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从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制备和表征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生物碱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的难点,构建了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二维离线反相色谱分离方法,将发展得到的二维分离体系应用于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中。通过试验条件的优化和线性放大实现了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大规模制备。然后利用质谱和核磁等表征手段对白屈菜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屈菜生物总碱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N-甲基金罂粟碱((S)-N-Methylstylopine)和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Noroxyhydrastinine)为白屈菜中首次分离。实验表明,构建的二维离线反相色谱分离体系实现了对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高效分离纯化制备。针对核磁共振等传统化合物鉴定方法时间长、工作量大等问题,研究了基于HPLC-Q-TOF/MS的白屈菜生物碱化学成分快速鉴定方法。通过分析白屈菜中不同种类生物碱的质谱数据,归纳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相关文献,对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结构鉴定,并用对照品进行了验证。结果从白屈菜生物总碱提取物中共鉴定得到21个生物碱化合物,其中N-甲基金罂粟碱((S)-N-Methylstylopine)为白屈菜中首次报道,二氢黄连碱(Dihydrocoptisine)和去甲基白屈菜碱(Norchelidonine)为白屈菜中首次用该技术鉴定。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特点,对天然产物复杂体系中成分的初步定性研究,以及对生物碱分离纯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建立了一种二维离线反相液相色谱制备生物碱的方法,实现了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并利用液质联用法(LC-MS)对白屈菜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认识中药物质基础,提升中药分离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倩[6](2019)在《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过度形成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引起的相关疾病。血栓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的脑血管、心血管及外周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展方向。天然来源的动植物材料如传统中药、功能性食物等具有显着的抗血栓活性,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1)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以及干扰血栓扩大的抗凝剂;(2)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抑制剂;(3)能直接溶解已形成血栓的溶栓剂。课题组前期对31种活血化瘀中药及14种功能性食物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发现其中部分天然产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说明这些天然产物中确实存在活血化瘀的相关活性物质。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基于离线液相色谱(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快速有效地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卷柏)及功能性食物(柑橘属柠檬)中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活性成分,并对天然产物及相应活性成分的相关药理作用进行评价。期望筛选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具体的药效物质,在验证其活性的基础上,对活性较好的单体进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此外,建立针对活性中药丹参中极性丹酚酸的快速富集分离方法。系统地为上述药物和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章节: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血栓形成过程及目前天然产物抗血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抗血栓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药效机理对于药物筛选与研发的必要性。介绍了LC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分离工具在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详细描述了基于离线LC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目前的研究和应用趋势。通过描述该技术的基本思路和进展情况,阐明了本研究选题及研究的目的、技术背景和立论依据。论文第二章采用离线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延胡索和川芎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延胡索总生物碱提取物(TAE)中有5个能与血小板结合的化合物包括海罂粟碱、脱氢紫堇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及紫堇碱。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5个化合物对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85μg/mL),并且其中4个(海罂粟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和紫堇碱)的抗血小板作用为首次发现。此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总含量约占TAE的21%,是延胡索TAE中的主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而川芎中有5个化合物包括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能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其中洋川芎内酯A和Z-蒿本内酯能明显抑制THR诱导的洗涤血小板聚集,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另外3个成分体外抗聚集活性较弱。结合含量测定和体外活性测试的结果,发现川芎醇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两个成分表现了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尽管由于亲和力-内在活性的限制,血小板萃取结合HPLC分析在筛选天然产物中的特异性活性成分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方法确实能快速地缩小复杂基质中活性化合物范围,为具体成分筛选提供便利。论文第三章采用血小板吸附中空纤维LC-DAD生物指纹图谱方法,对丹红混煎剂中潜在的血小板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与空白纤维对比,从丹红混煎液中共找出12个靶向血小板的成分。结合LC-MS/MS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体外试验证实了其中3个化合物包括苯丙氨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三种激动剂THR、二磷酸腺苷(ADP)以及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直接抑制作用。通过构效关系理论推测与丹酚酸A和丹酚酸B拥有相似丹参素结构单元的另外2个已筛选出但未获得单体的化合物丹酚酸H/丹酚酸I和丹酚酸L可能也具有血小板抑制活性。吸附性中空纤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直接血小板亲和萃取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减轻了血小板萃取不断离心分离过程中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筛选时长。该方法可用于寻找其他活血化瘀药材中的其他活性化合物。论文第四章采用THR亲和超滤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川芎中潜在的THR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比较活性和失活THR的超滤萃取结果,找到川芎醇提物中共8个能与活性THR结合的成分,并鉴定了其中3个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体外活性实验测试证明其中异绿原酸C和洋川芎内酯I具有较好的THR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6.48μM和197.23μM)。进一步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个化合物都能与THR具有催化活性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合且有较低的结合能。此外,另有4个与所筛选出的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异绿原酸A和B、洋川芎内酯J和N在与THR的分子对接分析中也显示了与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非常类似的THR结合能量以及结合位点,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成为潜在的THR抑制剂。亲和超滤萃取能实现蛋白质靶标和小分子化合物快速分离,通过活性和失活酶的筛选结果比对能增加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应用于靶向酶或其他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活性成分筛选上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论文第五章采用基于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的方法筛选柠檬提取物中的抗血小板化合物。结果表明柠檬提取物中的7个标志性化合物是柠檬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UPLC-IT-TOF-MS技术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包括2个香豆素、1个类黄酮、1个三羧酸和1个苯酞类化合物。验证了其中4个化合物即氧化前胡素水合物、柠檬酸、香叶木苷、柠檬内酯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300μM)。此外,基于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推测柠檬内酯可能通过TXA2/TPβ/GPCR(i)/PI3K/Rap-1b途径抑制血小板功能,并且可能对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栓素A2(TXA2)的关键环氧化酶(COX-1)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章通过引入化学计量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对传统的活性指导下的植物化学分离过程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化,通过分析较初级分离阶段获得的不同极性流分中的组分,挖掘其中的差异组分和潜在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植物化学分离的过程,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论文第六章应用谱效关系的理念,对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卷柏炭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止血活性,可以缩短肝素钠病理性出血模型大鼠尾部出血时间(BT)、升高全血粘度(WBV)及血浆粘度(PV)、降低红细胞沉降(ESR)、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而卷柏提取物对BT、WBV、PV、ESR和红细胞压积(PCV)都没有显着影响。通过HPLC-DAD和LC-MS分析卷柏和卷柏炭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共鉴定出11个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并对其中两个代表了变化趋势的化合物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进行抗/促凝活性分析。发现二氢咖啡酸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升高的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止血活性,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缩短凝血时间;而穗花杉双黄酮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降低的化合物,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活血的作用。说明由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卷柏和卷柏炭对凝血系统起到完全相异的作用。这对临床上两种药物用于凝血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一些参考。论文第七章基于葫芦[6]脲(CB[6])促进的叠氮-炔基的环加成反应制备了固定在Fe3O4@SiO2纳米粒子上的氨基封端的超分子CB[6]准轮烷复合物材料,对丹参中的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萃取条件下材料的吸附能力,推测材料对丹酚酸可能的阴离子交换、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等吸附机制。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说明材料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所采用的材料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吸附性能,对多个丹酚酸包括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都具有非常快速的吸附速率(10 min以内)以及相当高的吸附量(15-80 mg/g)。同时材料还兼具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在应用于复杂加标丹参样品中的一些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萃取中显示出较高回收率(95.1%-106.5%)。所建立的针对丹参中几个代表性活性丹酚酸的快速高效萃取方法也有助于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应用。论文第八章为总结与展望。本文围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为核心,以LC技术为基础,通过基于离线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对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和食物柠檬中的活血成分进行了筛选,同时对中药卷柏炮制前后与血栓形成相关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包括血流变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系统相关指标药理活性的评价和验证。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柠檬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柠檬内酯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探索。本研究还采用了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的方法对丹参中具有潜在抗血栓作用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萃取。总之本研究以LC为分析手段,结合生物活性测定,着重发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以高灵敏度、准确可靠地分离、筛选和鉴定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目标,建立了包含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超滤筛选、中空纤维固定化、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以及谱效分析等筛选方法,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理作用评价、作用机理探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有利于天然产物的质量筛查及物质基础探索,也有利于不断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挖掘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分离研究及天然产物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吴方[7](2018)在《岩黄连总生物碱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的干预治疗作用,从而揭示岩黄连总碱的肝保护作用机制。2.鉴定大鼠灌胃岩黄连后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活性生物碱成分的代谢产物,为进一步探讨岩黄连在体内代谢过程提供依据。方法:1.将4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岩黄连总碱(TACS)组和联苯双酯(BP)组。模型组、TACS组和BP组皮下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空白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的橄榄油溶液,每周一次,共8周。TACS组、BP组和空白组分别灌胃给予TACS、BP和蒸馏水,每周一次,共8周。末次给药后采集大鼠24h尿液样本。2.采用血清生化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结合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评价慢性肝损伤的病理过程及岩黄连总碱的干预作用。3.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寻找模型组和空白组尿液代谢组分差异,结合数据库分析其差异物质与慢性肝损伤可能存在的关系,旨在发现与慢性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靶点;进一步表征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发现与肝保护作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靶点。4.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 MS)检测大鼠灌胃岩黄连水提物后,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样本中岩黄连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的体内代谢产物。5.采用MassLynx 4.1软件,并结合质量亏损过滤技术(MDF)去除内源性物质对检测代谢产物的干扰,从而分析岩黄连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1.经过岩黄连总碱干预的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明显降低(P<0.05),ALB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组织中MDA明显降低(P<0.001),SOD和GSH明显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岩黄连总碱组大鼠肝损伤程度得到改善。2.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尿液样本中找到7个差异代谢物被视为是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α-酮戊二酸、柠檬酸、二甲胺、苯乙酰甘氨酸、肌酐和马尿酸的水平显着下降,牛磺酸水平显着升高。主要影响三羧酸(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3.岩黄连总碱对CCl4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尿液α-酮戊二酸、柠檬酸和马尿酸的水平有上调作用,对牛磺酸水平有下调作用。因此,推测岩黄连总碱通过调节三羧酸(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来纠正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4.在大鼠的血液、尿液、胆汁和粪便样本中检测到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小檗碱的原型、羟基化、去甲基化、还原及葡萄糖醛酸化与硫酸结合等多个代谢产物。结论:1.岩黄连总碱能干预性治疗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生化指标紊乱及组织病变。2.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模型可引起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显着变化,明显扰动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而岩黄连对这些扰动的代谢通路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鉴定了岩黄连中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在可逆向鉴定被吸收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群的确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阐明岩黄连活性成分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黄爱华[8](2017)在《两面针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两面针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的功效。近年来,两面针被开发成多种制剂、日化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关于两面针的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其发挥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体内过程的报道相对较少。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两面针中生物碱成分的吸收、代谢及主要入血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阐明两面针药效物质基础和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两面针质量评价体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及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1.两面针水提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分析两面针水提液样品,获得样品中各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高分辨质谱数据。通过与对照品和参考文献的数据进行比对,总结不同结构生物碱质谱裂解规律,对两面针提取液样品的各个色谱峰进行结构鉴定。2.两面针中代表性单体化合物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分析大鼠分别灌胃给药木兰碱30 mg/kg、α-别隐品碱20 mg/kg、茵芋碱20 mg/kg,收集血浆、尿液及粪便样品,采用UPLC-Q-TOF-MS/MS进行分析的,获得各样品中代谢产物的保留时间、高分辨质谱数据。利用MetabolitePilotTM代谢软件,结合原型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对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3.两面针水提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分析采用UPLC-Q-TOF-MS/MS分析大鼠灌胃给药两面针水提液后的血浆、尿液及粪便样品,获得各样品中代谢产物的保留时间、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两面针水提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数据,鉴定各生物样品中两面针的原型成分。结合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单体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信息,重点比对分析两面针提取液中这3种生物碱这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使用MetabolitePilotTM代谢软件,初步鉴定两面针提取液中的其他生物碱在体内的代谢产物。4.两面针主要入血成分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LC-QqQ-MS/MS),建立能够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的LC–MS/MS法,并成功将其应用于两面针中主要入血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1.两面针水提液的生物碱类特征成分在两面针水提液中共鉴定出4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16个化合物为首次在两面针中报道。47个生物碱分别为阿朴芬类8个、普罗托品类4个、苄基异喹啉6个、四氢原小檗碱类2个、原小檗碱类4个、苯并菲啶类12个,喹啉类9个,其它生物碱类2个。实验结果显示两面针中生物碱的种类较为丰富,就质谱响应水平来看,各类生物碱在两面针中的含量差异明显,以木兰碱、N,N-二甲基莲叶桐种碱、蝙蝠葛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为主要成分。2.两面针中代表性单体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大鼠灌胃给药木兰碱后,共鉴定出8个代谢产物,其中包括7个Ⅰ相代谢产物和1个Ⅱ相结合代谢产物。Ⅰ相代谢产物主要包括(1)甲氧基的去甲基、双去甲基,(2)氧化,(3)脱氢,(4)成酮。Ⅱ相代谢产物仅检测到甲基化结合产物。大鼠灌胃给药α-别隐品碱后,共鉴定出25个代谢产物,其中包括14个Ⅰ相代谢产物和11个Ⅱ相结合代谢产物。Ⅰ相代谢产物主要包括(1)甲氧基的去甲基,(2)亚甲二氧基开环、亚甲二氧基开环后去甲基,(3)母核上的氧化,(4)上述三种的组合。Ⅱ相代谢产物主要是Ⅰ相代谢产物的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结合产物及少量葡萄糖结合产物。大鼠灌胃给药茵芋碱后,共鉴定出16个代谢产物,其中包括10个Ⅰ相代谢产物和6个Ⅱ相结合代谢产物。Ⅰ相代谢产物主要包括(1)甲氧基的去甲基化、双去甲基,(2)氧化,(3)氧化后水解,Ⅱ相代谢产物主要是去甲基及氧化后的葡萄糖醛酸化或硫酸化产物。3.两面针水提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大鼠灌胃给药两面针水提液后,血浆中,尿液中,粪便中分别检出42、63、61个化学成分,合计为84个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其中包括46个原型成分,38个代谢产物。在血浆中仅发现19个两面针原型成分,在尿液中检测到27个,粪便中检测到42个。其中17个原型成分仅在粪便中检测到,推测原因可能与这些成分在两面针中含量相对较低或吸收相对较差有关。与单体化合物代谢产物相比,水提液给药后代谢途径较为一致,同时各单体部分代谢产物也是两面针水提液中原型成分。4.两面针中主要入血成分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首次建立了能够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的LC–MS/MS法。该方法的方法学考察符合相关要求,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大鼠灌胃给药两面针水提液后血浆中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的药动学研究。两面针提取液大鼠灌胃给药后,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均在大鼠体内迅速吸收。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的达峰浓度Cmax为112.69±18.79、100.28±49.91和8.91±1.89 ng/ml,Tmax分别为和1.05±0.71、0.47±0.13和0.38±0.12 h。结论:本研究首次对两面针及其3种主要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体内外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了两面针水提液被大鼠吸收进入体内的主要原型成分及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对于阐明两面针的药效物质基础、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两面针中木兰碱、α-别隐品碱、茵芋碱等三种成分能被大鼠迅速吸收、代谢,结合它们的体内外药理活性,推测它们为两面针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值得深入探讨,并应确立为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而普遍关注的两面针碱由于口服吸收差,其在体内如何发挥药效,需要进一步明确。

刘秀斌[9](2017)在《基于同位素标记L-酪氨酸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LC-Q/TOF MS和自建生物碱类化合物数据库建立快速鉴定博落回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方法,利用饲喂13C同位素标记前体的方法,对博落回物种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并发现博落回物种中可能存在血根碱生源合成新旁路。同时基于LC-QQQ MS/MS建立检测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途径中21个前体、中间体和终产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的这些代谢物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建立的LC-Q/TOF MS定性分析方法,在博落回不同器官中总找到700多个特征离子峰,采用数据库和MS/MS质谱裂解规律鉴定了58个特征离子峰为生物碱,其中30个生物碱通过对照品得以确认,19个生物碱为已报道的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前体化合物,此外(s)-norlaudanosoline、(s)-6-O-methylnorlaudanosoline、(s)-norreticuline 3个化合物首次在高等植物中发现。2.采用LC-QQQ 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不同器官中的量化表征,结果表明这些中间代谢产物在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博落回中主要生物碱为苯并菲啶类生物碱血根碱(SAN)、白屈菜红碱(CHE)和普洛托品类生物碱原阿片碱(PRO)和别隐品碱(ALL)、其次为四氢小檗碱类生物碱N-methylstylopine(cp14)和N-methylcanadine(cp21)。PRO和ALL分别为SAN和CHE的间接前体,是博落回中累积量最高的生物碱,主要分布在根中,含量最高累积量接近30 mg/g,为花、叶和果实累积量的1.52倍。cp14和cp21分别为PRO和ALL生源合成的直接前体,主要累积在花和果实中,最高含量接近5 mg/g。其他中间代谢物累积量虽然相对较低,但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同样存在组织特异性。将这些中间代谢物在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的组织特异性分布规律与博落回不同器官的转录组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挖掘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基因提供重要指导[119]。此外,本研究首次在高等植物中对(s)-norlaudanosoline、(s)-6-O-methylnorlaudanosoline、(s)-norreticuline进行准确定量分析,结合本课题关于博落回基因组、转录组和酵母异源表达研究认为博落回植物中可能存在(s)-norlaudanosoline—>(s)-6-O-methylnorlaudanosoline—>(s)-norreticuline—>(s)-reticuline的代谢途径[119]。3.构建了以[ring-13C6]-tyrosine作为饲喂前体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根据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与非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之间保留时间一致和精确质量数相差6.0204Da的特征筛选出179个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通过自建生物碱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了44个化合物,其中20个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为已报道罂粟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合成的前体或中间代谢物,通过同位素示踪酪氨酸在博落回植株中的代谢流,证实了博落回中存在已报道的通过罂粟、花菱草等多物种已确证的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另外,根据13C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已有生源合成途径,对博落回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进行新的演绎和推测,发现博落回中可能还存在血根碱生源合成新旁路,即从scoulerine—>N-methylscoulerine—>N-methylcheilanthifoline—>N-methylstylopine—>protopine。

李文[10](2016)在《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况。”药对”是依据药性以及七情和合理论的两味中药固定配伍形式。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属寒热配伍代表性药对。基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理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后寒、热药性发生变化,其治疗的证候也有所不同。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对寒热模型都有治疗效果,但在具体生化指标上无法体现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后药性的差异。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基于全局观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与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辨证观相一致。因此,为了阐明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引起的药性变化,揭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内涵,本文以大鼠胃热证和胃寒证模型表征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的寒热药性变化,采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揭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胃热证、胃寒证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研究1.基于GC-MS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胃热证、胃寒证大鼠整体代谢变化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发现正常组、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大鼠明显聚为3类,说明三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动物模型在内源性代谢产物表达上有显着差异。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与大鼠胃热证相关的36个潜在生物标记物,与大鼠胃寒证相关的16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研究发现与胃热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和与胃寒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虽有重叠,但是大多数不同,即使影响的生物标记物一样,调节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分胃热证和胃寒证的标志性成分。本文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方法寻找与胃热证以及胃寒证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胃热证主要影响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合成类固醇等代谢通路。胃寒证主要影响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2.基于UPLC-QTOF-MS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胃热证大鼠整体代谢变化本文通过PCA图发现正常组、胃热证组明显聚为2类,说明二种不同生理状态下动物模型在内源性代谢产物表达上有显着差异。其中共筛选出10个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方法寻找与胃热证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胃热证主要影响甘油磷脂代谢。3.基于数据融合的胃热证大鼠模型代谢通路分析采用Multi-block PCA算法融合基于UPLC-QTOF-MS和GC-MS的胃热证大鼠血浆代谢组学数据,通过PCA图发现正常组、胃热证组明显聚为2类,说明二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动物模型在内源性代谢产物表达上有显着差异。各区块的载荷图共筛选出47个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其生物标记物与GC-MS、LC-MS代谢组学筛选的生物标记物有重合。本文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寻找与胃热证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胃热证主要影响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合成类固醇、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该结果与GC-MS、LC-MS胃热证代谢组学代谢通路研究有重合。但通过Multi-block PCA算法融合发现胃热证还影响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柠檬酸循环中涉及的一些代谢中间体已经证明是炎症信号。该研究说明数据融合能发掘更多的信息,更合理解释胃热证所致疾病相关机理。二、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药性变化机理研究1.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模型的影响研究从PCA得分图中发现左金丸和反左金丸都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胃热证,左金丸更靠近正常组、反左金丸更靠近模型组。左金丸影响与胃热证相关的5个代谢通路,L-酪氨酸、肌醇-1-磷酸、丙酮酸、L-苯丙氨酸、胆固醇和菜油甾醇等内源性代谢物被显着回调到正常水平。反左金丸调节3个与胃热证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L-酪氨酸、胆固醇、菜油甾醇等内源性代谢物显着改变。说明对胃热证的治疗,左金丸药性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理论。肌醇-1-磷酸、丙酮酸、L-苯丙氨酸、酪氨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别左金丸和反左金丸治疗胃热证的生物标记物。研究发现黄连和吴茱萸都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胃热证,由PCA得分图可见,黄连组更靠近正常组、吴茱萸组更靠近正常组。提示对胃热证的治疗,左金丸中黄连起主要作用,黄连药性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理论。针对胃热证模型,本文比较小檗碱干预前后代谢谱的的变化。从PCA图中发现,小檗碱与黄连组距离较近并有部分重合,说明小檗碱和黄连在治疗胃热证上的作用接近。揭示小檗碱可能是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也提示小檗碱具有“热性”的性质。2.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模型的影响研究本文发现左金丸、反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都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胃热症,从PCA得分图中发现左金丸组更靠近正常组、反左金丸组更靠近模型组,黄连组更靠近正常组、吴茱萸组更靠近模型组。左金丸、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通过降低磷脂类代谢物,纠正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紊乱,PC(19:0)、LysoPC(16:0)、LysoPE(20:0)、PS(18:1)、肾上腺素等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别左金丸和反左金丸治疗胃热证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研究小檗碱干预前后胃热证代谢谱的的变化,从其PCA图中发现小檗碱和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作用比较相近,揭示小檗碱可能是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也提示小檗碱具有“热性”的性质。3.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寒模型的影响研究本文发现对于胃寒证的治疗中,对1H-吲哚-2,3-二酮、谷氨酰胺、甘油-3-磷酸和核糖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反左金丸接近正常组,左金丸接近模型组。这说明对胃寒症的治疗,反左金丸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理论。此外,研究发现左金丸组与反左金丸组相比较,容易产生偏性,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苯甲酸的调节都产生偏向模型的趋势,但是左金丸组的偏向性更强。除此之外在对葡萄糖、十七酸,乳酸,甲基磷酸酯的调解中也存在这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代谢物4-羟基丁酸、2-氨基丁酸、癸酸和十四烷酸的含量偏低,左金丸和反左金丸都能使代谢物的含量升高,但是左金丸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对“寒者寒之”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发展。1H-吲哚-2,3-二酮、谷氨酰胺、甘油-3-磷酸和核糖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别左金丸和反左金丸治疗胃寒证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发现对于胃寒证的治疗中,对4-羟基丁酸、棕榈油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吴茱萸组接近正常组,黄连组接近模型组。提示对胃寒症的治疗,吴茱萸药性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理论,黄连吴茱萸药对中吴茱萸起主要作用。此外本文发现黄连与吴茱萸相比较,容易产生偏性。如黄连和吴茱萸对D-半乳糖-1,4-内酯的调节都产生偏向模型的趋势,但是黄连的偏向性更强。除此之外在对D型半乳糖-1,4-内酯、十七酸,葡萄糖,乳酸的调解中也存在这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代谢物代谢物癸酸和十四烷酸的含量偏低,黄连和吴茱萸都能使代谢物的含量升高,但是黄连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提示黄连可能会加重胃寒证病症的发展。三、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与内源性代谢物关联性研究通过OPLS关联化学成分和左金丸、反左金丸、吴茱萸、黄连各给药组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现黄连吴茱萸药对中八个化合物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表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主要关联34个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其中发现有22个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变化有以下规律:黄连组与左金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反左金丸组和吴茱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左金丸与正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反左金丸组和模型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左金丸与反左金丸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通过化学成分关联的内源性代谢物完全可以表征左金丸和反左金丸药性差异的实质,说明对胃热证的治疗,左金丸药性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理论。本文将筛选到的生物标记物经过代谢通路智能分析发现左金丸、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主要会对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丙酮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谷胱甘肽新陈代谢和柠檬酸循环(TCA循环)代谢通路产生不同影响。该结果与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互相验证。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变化与丙酮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存在线性关系,说明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主要是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四、乙醇致胃溃疡模型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及应用1.乙醇致胃溃疡模型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发现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左金丸有优于反左金丸的趋势,该结果与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胃热证模型的治疗效果类似。说明乙醇致胃溃疡模型可以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相关的炎症因子调节方向一致,这与左金丸和反左金丸胃热证的治疗机理研究现状也是一致。研究发现黄连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明显的保护作用,吴茱萸效果不明显。2.比较黄连中主要生物碱对乙醇致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本文发现硫酸小檗碱对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要强于盐酸小檗碱,提示小檗碱的成盐方式和溶解度对胃热证的治疗效果影响比较大。此外,黄连中巴马汀、药根碱、黄连碱对大鼠胃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但硫酸小檗碱和巴马汀效果最好,揭示小檗碱和巴马汀可能是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相关机理研究中发现,黄连生物碱主要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治疗胃热证。3.比较小檗碱及苦瓜叶皂苷成分配伍对对乙醇致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为从天然资源中开发抗胃溃疡药物,本文以组分配伍的模式将苦瓜叶皂苷与小檗碱配伍,比较小檗碱、苦瓜叶皂苷、苦瓜叶皂苷与小檗碱配伍对乙醇诱发的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苦瓜叶皂苷与小檗碱配伍后,其对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强于小檗碱和苦瓜叶皂苷。

二、黄连总碱的MS/MS及LC-MS/MS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连总碱的MS/MS及LC-MS/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贝母生物碱检测方法建立及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贝母属植物研究现状
        1.1.1 资源分布
        1.1.2 植物学特征
        1.1.3 化学成分
    1.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1.3 川贝母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
        1.3.1 渗漉提取法
        1.3.2 加热回流提取法
        1.3.3 浸渍提取法
        1.3.4 超声提取法
    1.4 贝母类药材药理学研究
        1.4.1 镇咳作用
        1.4.2 祛痰作用
        1.4.3 平喘作用
        1.4.4 抗菌作用
        1.4.5 镇静、镇痛作用
        1.4.6 心血管作用
        1.4.7 抗溃疡作用
        1.4.8 抗肿瘤作用
        1.4.9 其他
    1.5 网络药理学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UPLC-MS/MS法测定青海川贝母中的生物碱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试剂和耗材
        2.1.2 标准品
        2.1.3 仪器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色谱条件
        2.2.4 质谱条件
        2.2.5 检出限与定量限
        2.2.6 线性与范围
        2.2.7 空白试验
        2.2.8 系统适用性
        2.2.9 专属性测定
        2.2.10 精密度测定
        2.2.11 准确度实验
        2.2.12 溶液稳定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3 检出限与定量限
        2.3.4 线性与范围
        2.3.5 系统适用性
        2.3.6 专属性
        2.3.7 精密度
        2.3.8 准确度
        2.3.9 溶液稳定性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川贝母中生物碱提取方法的选择
    3.1 川贝母中生物碱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响应面优化川贝母中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于川贝母中生物碱抗炎分子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获取川贝母中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1.2 活性化合物靶点的筛选
        4.1.3 获取川贝母-炎症相关的靶点
        4.1.4 药物靶点生信分析
        4.1.5 炎症相关通路图
        4.1.6 蛋白相互作用
        4.1.7 构建药物-靶点-通路之间的网络分析图
    4.2 研究结果
        4.2.1 川贝母中的活性生物碱
        4.2.2 川贝母生物碱中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4.2.3 药物靶点的生信分析
        4.2.4 川贝母-炎症靶点的筛选
        4.2.5 构建炎症相关的通路图
        4.2.6 靶点PPI分析
        4.2.7 构建活性生物碱-靶点-炎症通路的network图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心速宁胶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心速宁胶囊的化学成分表征
    1.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和样品
    2.实验方法
        2.1 挥发性成分
        2.2 醇溶性成分
        2.3 水溶性成分
    3.实验结果
        3.1 挥发性成分分析
        3.2 醇溶性成分分析
        3.3 水溶性成分分析
    4.小结
实验二 心速宁胶囊的多成分定量分析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 提取条件的优化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LC-MS检测条件
    3.实验结果
        3.1 线性关系考察
        3.2 精密度考察
        3.3 重复性考察
        3.4 稳定性考察
        3.5 加样回收率实验
        3.6 样品含量测定
    4.小结
实验三 心速宁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效学评价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药物配制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模型制备
        2.4 样本采集
        2.5 试剂盒测定
        2.6 代谢组学分析
        2.7 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
        3.1 心速宁胶囊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影响
        3.2 心脏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变化
        3.3 血清中MDA和 SOD含量的变化
        3.4 代谢组学结果
    4.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律失常分子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1.心律失常发病相关机制
        1.1 离子通道
        1.2 其他机制
    2.抗心律失常药物
        2.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2.2 抗心律失常中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苦地丁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苦地丁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 苦地丁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3 苦地丁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产地苦地丁的品质研究
    第一节 基于HPLC-QTRAP-MS/MS技术的不同产地苦地丁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UV-VIS技术的不同产地苦地丁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成分的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不同产地苦地丁的差异性成分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采收期苦地丁的品质研究
    第一节 基于HPLC-QTRAP-MS/MS技术的不同采收期苦地丁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UV-VIS技术的不同采收期苦地丁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成分的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不同采收期苦地丁的差异性成分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加工方式苦地丁的品质研究
    第一节 基于HPLC-QTRAP-MS/MS技术的不同加工方式苦地丁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UV-VIS技术的不同加工方式苦地丁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成分的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基于HPLC-Triple TOF-MS/MS、GC-MS/MS技术的不同加工方式苦地丁的差异性成分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野生型与栽培型苦地丁的品质研究
    第一节 基于HPLC-QTRAP-MS/MS技术的野生型与栽培型苦地丁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UV-VIS技术的野生型与栽培型苦地丁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蛋白质成分的定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野生型与栽培型苦地丁的差异性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近五年中药提取物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提取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本分析技术
2 中药提取物复杂体系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1 活性单体与中药提取物药代动力学比较
    2.2 药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 中药炮制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4 疾病状态对中药提取物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5 结语

(5)中药白屈菜中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2.1 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2.2 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2.3 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制备研究
        1.2.4 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析表征研究
    1.3 白屈菜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3.1 中药白屈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1.3.2 白屈菜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制备与表征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制备
    2.1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分离方法的建立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2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制备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3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表征
        2.3.1 白屈菜中分离纯化的生物碱类化合物信息
        2.3.2 白屈菜中分离纯化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质谱表征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样品准备
        3.1.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3.1.4 质谱分析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3.2.2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分析
        3.2.3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3.2.4 白屈菜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质谱定性结果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制备化合物的质谱分析谱图
附录B 制备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血栓性疾病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简介
    1.2 天然产物抗血栓研究进展
        1.2.1 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相关因子
        1.2.2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相关因子
        1.2.3 作用于纤溶过程相关因子
    1.3 基于离线液相色谱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1 基于离线LC分离的生物指纹图谱技术
        1.3.2 基于L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
        1.3.3 基于谱效学研究
    1.4 本文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立论依据
        1.4.3 研究内容
2 血小板萃取筛选中药延胡索和川芎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动物与药材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样品制备
        2.2.5 血小板萃取筛选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2.6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 HPLC分析条件建立
        2.2.7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LC-MS成分鉴定
        2.2.8 延胡索TAE、川芎EAE及其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验证
        2.2.9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主要成分HPLC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PLC分离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成分
        2.3.2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组成成分鉴定
        2.3.3 血小板亲和萃取条件优化及结果
        2.3.4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2.3.5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相关成分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生物指纹图谱用于丹参-红花混煎剂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动物与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样品制备
        3.2.5 HPLC-DAD及 LC-MS分析条件建立
        3.2.6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丹红混煎液中生物活性成分
        3.2.7 丹红混煎液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的SEM表征
        3.3.2 筛选条件下血小板存活率测定
        3.3.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3.3.4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筛选条件优化及结果
        3.3.5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LC-MS/MS结构鉴定
        3.3.6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超滤离心结合液质分析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凝血酶抑制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川芎醇提物制备
        4.2.5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靶向THR成分
        4.2.6 川芎醇提物及阳性阴性药的HPLC-DAD及 LC-ESI-MS分析条件建立
        4.2.7 川芎醇提物及其活性成分体外THR抑制活性评价
        4.2.8 川芎醇提物活性化合物与THR的 In silico分子对接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滤离心筛选方法的可靠性
        4.3.2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提取物中的THR抑制剂条件优化及结果
        4.3.3 液质分析鉴定川芎醇提物中靶向THR成分的结构
        4.3.4 体外THR抑制活性测试
        4.3.5 THR和已鉴定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
        4.3.6 THR和相似结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
    4.4 本章小结
5 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表征柠檬中抗血小板活性成分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动物与食物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样品制备
        5.2.5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5.2.6 柠檬提取物LC及 LC-MS分析
        5.2.7 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2.8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柠檬提取物血小板毒性测试及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评价
        5.3.2 活性指导下柠檬LEE分离
        5.3.3 柱色谱流分组成成分及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3.4 标志性成分质谱鉴定
        5.3.5 标志性成分活性分析
        5.3.6 柠檬内酯与血小板结合后对血小板内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比较及其活性转变物质基础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动物与药材
        6.2.2 仪器与试剂
        6.2.3 主要溶液配制
        6.2.4 样品制备
        6.2.5 动物体内实验组别设置
        6.2.6 卷柏炒炭前后体内止血活性测试
        6.2.7 卷柏炒炭前后HPLC-DAD及 LC-IT-TOF-MS分析条件建立
        6.2.8 卷柏炒炭前后差异成分止血活性验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卷柏炒炭前后对止血过程相关参数影响测定
        6.3.2 卷柏炒炭前后成分变化分析
        6.3.3 特征性变化成分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活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氨基封端的超分子葫芦[6]脲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用于丹参中丹酚酸萃取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药材
        7.2.2 仪器与试剂
        7.2.3 合成2-叠氮基乙胺
        7.2.4 炔基化Fe_3O_4 纳米颗粒制备
        7.2.5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颗粒制备
        7.2.6 磁性固相萃取流程
        7.2.7 样品制备
        7.2.9 HPLC分析
        7.2.10 LC-MS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合成2-叠氮乙胺
        7.3.2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表征
        7.3.3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萃取条件优化及保留机制研究
        7.3.4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7.3.5 比较点击前后材料吸附能力变化
        7.3.6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可重复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7.3.7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的萃取性能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
        7.3.8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应用于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丹酚酸萃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
    C 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岩黄连总生物碱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肝保护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鼠灌胃岩黄连后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主要代谢产物的鉴定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综述 中药体内代谢产物鉴定策略
    1.研究思路
    2.样本处理与检测技术
    3.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两面针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两面针研究现状
        1.1 化学成分
        1.2 药理活性
        1.3 两面针药物代谢及动力学研究
    2 喹啉和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2.1 异喹啉类生物碱
        2.2 喹啉类生物碱
第二章 UPLC-Q-TOF-MS分析鉴定两面针水提液中生物碱类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1.1 试药
        1.2 仪器
    2 方法
        2.1 供试品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3.1.1 阿朴芬类生物碱
        3.1.2 普罗托品类生物碱
        3.1.3 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3.1.4 N-甲基四氢原小檗碱类生物碱
        3.1.5 原小檗碱类生物碱
        3.1.6 苯并菲啶类生物碱
        3.2 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3.3 其它类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两面针水提液中三种主要化合物代谢产物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1.1 试药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2.2 动物给药和样品采集
        2.3 样品处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木兰碱的代谢研究
        3.2 α-别隐品碱的代谢研究
        3.3 茵芋碱的代谢研究
    4 讨论
第四章 两面针水提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1.1 试药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两面针提取液的制备
        2.2 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2.3 动物给药和样品采集
        2.4 样品处理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两面针中原型药的鉴别
        3.2 两面针中药物代谢产物的鉴别
    4 讨论
第五章 两面针水提液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1.1 试药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仪器条件
        2.2 两面针水提液的制备
        2.3 溶液的配制
        2.4 血浆样品的制备
        2.5 方法学验证
        2.6 药动学分析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3.2 大鼠口服给药两面针水提液后的药代动力学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基于同位素标记L-酪氨酸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博落回研究进展
        1.1.1 博落回植物学特征
        1.1.2 博落回化学成分
        1.1.3 博落回药理研究
        1.1.4 博落回提取工艺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5 博落回资源利用与开发
    1.2 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3 血根碱等BIAS化合物的生源合成途径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第2章 建立LC-MS快速检测博落回中生物碱类组分的定性分析方法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博落回混合样制备
        2.2.2 LC-Q/TOF MS分析方法的建立
        2.2.3 生物碱质谱数据库的建立
        2.2.4 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中间代谢物的获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析条件的优化结果
        2.3.3 博落回不同器官中生物碱类组分定性分析
        2.3.4 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中间代谢物结构表征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博落回不同器官中血根碱生源合成中间体代谢轮廓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标准品混标溶液配制
        3.2.3 供试样制备方法
        3.2.4 色谱条件优化
        3.2.5 质谱条件优化
        3.2.6 LC-QQQ MS/MS色谱质谱条件
        3.2.7 分析方法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3.3.2 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3.3.3 分析方法验证
        3.3.4 血根碱生源合成中间代谢物的代谢轮廓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同位素示踪博落回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中间产物研究
    引言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博落回组培苗培育[127]
        4.2.2 同位素酪氨酸饲喂博落回组培苗体系的构建
        4.2.3 酪氨酸溶液配制
        4.2.4 样品预处理
        4.2.5 供试液制备
        4.2.6 供试液LC-MS分析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同位素标记示踪 13C标记化合物化合物的查找
        4.3.2 同位素标记示踪博落回异喹啉类生物碱生源合成中间代谢物的鉴定
        4.3.3 同位素标记示踪血根碱和白屈菜碱红碱生源合成途径中间体分析
        4.3.4 博落回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生源途径新旁路的探索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介绍
        1.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2.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研究概况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二、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胃热证和胃寒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引言
    第一节 基于GC-MS的胃热证和胃寒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的胃热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基于数据融合的胃热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药性变化机理研究
    一、引言
    第一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证大鼠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证大鼠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寒证大鼠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与内源性代谢物关联性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结论
第五章 乙醇致胃溃疡模型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及应用
    第一节 黄连吴茱萸药对对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黄连中主要生物碱对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小檗碱及苦瓜叶皂苷成分配伍对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黄连总碱的MS/MS及LC-MS/MS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贝母生物碱检测方法建立及提取工艺的研究[D]. 徐顺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2]心速宁胶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王荣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苦地丁品质评价研究[D]. 王圆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近五年中药提取物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 曹璐靖,詹淑玉,姬翔宇,郑博鸿,叶春颖,陈姿伊,刘国强,丁宝月.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5]中药白屈菜中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制备与表征[D]. 赵田园.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D]. 张倩. 重庆大学, 2019(01)
  • [7]岩黄连总生物碱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D]. 吴方.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 [8]两面针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黄爱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基于同位素标记L-酪氨酸研究博落回中血根碱生源合成途径[D]. 刘秀斌.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10]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药性研究[D]. 李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黄连总碱的 MS/MS 和 LC-MS/MS 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