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菌锡的毒性研究

农药菌锡的毒性研究

一、农药毒菌锡的毒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鹏[1](2013)在《三丁基锡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性征和生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丁基锡(tributyltin, TBT)是一种有机锡化合物,能够引起腹足类的性畸变,造成雌鱼的雄性化,具有潜在的类雄/抗雌激素活性,并导致鱼类精子数减少、受精成功率显着下降等一系列生殖损伤,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孔雀鱼的性别二色性和雄鱼的生殖行为被认为是评估环境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敏感且直观的指标。因此,本文选择性成熟的全红白子孔雀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与个体生殖力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来评价三丁基锡对孔雀鱼性征和生殖行为的潜在危害,以产仔数和后代仔鱼畸形率为指标来确定三丁基锡在种群水平对孔雀鱼生殖的影响,并从芳香化酶(P450aromatase, P450arom) mRNA表达、雄激素睾酮(testosterone, T)、雌激素17β-雌二醇(estradiol, E2)分泌等角度探讨三丁基锡产生生殖毒性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机制。(1)5ng/L、50ng/L、500ng/L三丁基氯化锡(tributyltin chloride, TBTCl)暴露孔雀鱼28天,通过测定皮肤中橙色面积和皮肤总面积计算颜色指数。结果表明:50ng/L、500ng/L TBTCl暴露使雌鱼皮肤颜色指数显着增加,雄鱼皮肤颜色指数无明显变化,三丁基锡对雌性孔雀鱼表现出类雄/抗雌激素活性。(2)5ng/L、50ng/L、500ng/L TBTCl暴露雌性孔雀鱼28天,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卵巢组织中芳香化酶mRNA表达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了鱼体性激素含量。结果表明:500ng/L TBTCl暴露组雌鱼卵巢中cyp19a mRNA表达显着降低,抑制芳香化酶将T转化为E2的过程,导致雌鱼E2显着降低。(3)5ng/L、50ng/L、500ng/L TBTCl暴露雄性孔雀鱼28天,采用RIA检测雄鱼体内T含量,通过测定生殖足长度和总体长计算生殖足指数。结果表明:50ng/L TBTCl暴露使雄鱼T含量升高,导致雄鱼生殖足指数增加,三丁基锡对雄性孔雀鱼表现出类雄激素活性。(4)5ng/L、50ng/L、500ng/L TBTCl暴露雄性孔雀鱼28天,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脑中芳香化酶mRNA表达水平,采用RIA检测雄鱼体内E2含量,通过录像分析统计雄鱼对雌鱼的生殖行为。结果表明:各暴露组雄鱼脑中的cyp19a和cyp19b m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鱼体E2含量随TBTCl暴露浓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最终抑制雄鱼的S型展示、追逐、停驻三种生殖行为。(5)对雄性孔雀鱼生殖行为的抑制对产仔数没有影响,但最终导致F1代畸形率显着增加,主要表现为脊柱弯曲和卵黄囊肿。综上所述,本文从分子水平(cyp19a和cyp19b mRNA表达、性激素水平)、组织/器官水平上(性腺指数、颜色指数、生殖足指数)、个体水平(S型展示、追逐、停驻等生殖行为)、种群水平(产仔数和后代畸形率)等不同生物学水平,研究了三丁基锡对雌性、雄性孔雀鱼的生殖毒性和内分泌干扰作用,证实了三丁基锡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干扰性激素平衡,对雌性和雄性孔雀鱼发挥生殖毒性。

王蕊[2](2011)在《食品中重金属及有机锡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重金属与农药残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建立食品中重金属及有机农药残留分析测定的新方法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推动食品安全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蜂蜜、乌药、茶叶、扇贝、梨等食品中的重金属残留及有机锡农药残留测定的新方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其主要研究成果简述如下:1、建立了ICP-AES同时测定蜂蜜中Na、K、Mg、Ca, Sr、Ba、Mn、Fe、Cu、Zn、Al、Se、Ni、Li、V、Cr、Co、Cd、As和Bi等20种元素的分析方法。样品无需消化,直接用硝酸溶解,配成稀酸溶液,上机测定。20种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75.2%-110%,RSD<7.00%,方法检测限在0.0038~0.29 mg/kg之间。将该法应用于野生蜂蜜、桂花蜜、冠生园蜜、洋槐蜜、紫云英蜜、及汪氏蜂蜜中的微量元素的测定,发现蜂蜜中含有丰富的Na、K、Mg、Ca、Se、Fe、Zn、Al等微量元素,不同品种之间含量差别较大;蜂蜜中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很少,符合食品中重金属的限量标准,Cd、Cr、As、Bi在6种蜂蜜中均未检出。2、选择硝酸-双氧水作为消解体系,分别采用微波消解和电热板直接消解法对乌药饮片及其煎煮液进行消解,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了全药、一次煎煮液及二次煎煮液中的Al、B、Ba、Ca、Co、Cr、Cu、Fe、K、Li、Mg、Mn、Ni、P、Pb、V、Zn、Be、Cd、Sr、Na等21种元素。加标回收率在82.0%-11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l0%,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各元素的检测限在0.3μg/L~12.9μg/L之间,能满足中草药中无机元素的测试要求。实验结果表明乌药中含有丰富的K和Ca元素,Mg、Al、Fe、Mn的含量也相对丰富,而乌药各次煎煮液中无机元素的溶出率各不相同,为进一步探讨乌药中元素含量与其药效的相关性,指导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动植物样品中Li、Be、B、Sc、Ti、V、Cr、Co、Ni、Cu、As、Sr、Mo、Cd、Sn、Sb、La、Hg、T1、Pb和Bi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微波消解动物样品和植物样品的条件,在线加入72Ge、115In、197Au混合内标溶液校正基体干扰和仪器信号漂移,优化了ICP-MS仪器测定条件,通过数学校正方程校正质谱干扰。方法的检出限在0.01ng/L~14.32 ng/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9.00%,并对标准物质茶叶(GBW07605)、扇贝(GBWl0024)进行方法验证,获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能满足动植物样品中痕量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需求。4、建立了ICP-MS测定扇贝和茶叶标准物质中砷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样品后分别用普通模式和碰撞反应接口模式进行了ICP-MS分析,在线72Ge内标溶液校正仪器的信号漂移。比较了两种模式对元素砷的测定差异,发现CRI模式下测定结果更加准确,检测限更低,两种模式下的仪器检测限分别为40.1 ng/L和1.6 ng/L,相对标准偏差在1.1%-5.8%之间。另外,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NaCl基体溶液中的砷的信号,讨论了CRI技术对40Ar35Cl+造成的干扰的消除情况,证明了CRI技术能有效消除基体中产生的40Ar35Cl+对样品中75As+测定的干扰,适用于复杂基体样品中砷的测定。5、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同时测定梨中的毒菌锡与三唑锡的分析的方法,样品以丙酮-乙酸(99:1,v/v)振荡提取,再用正己烷液液萃取,萃取液经固相萃取小柱(硅胶柱)净化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HPLC-ICP-MS进行检测。毒菌锡与三唑锡在0.5~50 ng/m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0与0.9999,检测限为0.25 ng/mL与0.47 ng/mL,在10 ng/g、50 ng/g、100 ng/g三个添加水平上的平均回收率为83.0%-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0%-6.50%。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梨果中有机锡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李祝[3](2008)在《根癌农杆菌拮抗真菌的筛选、发酵及有机锡新化合物抗TMV、抗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由致病性根癌农杆菌和植物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分布于世界各地,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faciens)通过侵染植物的根茎部形成冠瘿瘤,使感病植株生长迟缓,树势弱,产量少,寿命短,直接影响了果树产品的生产,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烟草受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其代谢受到严重影响,光合速率下降,叶片会不均匀地褪绿、枯黄,使植株生长矮小,干物质积累减少,损害烟叶质量,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农业病害之一。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目前根癌病的生防细菌不耐旱,寿命短的缺点,首次从果树根系土壤中筛选拮抗根癌农杆菌的生防真菌,并确定生防真菌的发酵条件,为植物根癌病生防菌株的开发及应用扩大菌种资源;另一部分是针对目前防止TMV的一般药剂很难在不伤害寄主的情况下抑制病毒增殖,首次对南开大学李正名院士提供的有机锡新化合物04-W0319进行了抗TMV活性及机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04-W0319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开发低毒、高效的有机锡新化合物,拓展其应用范围提供参考依据。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从我国12个省市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纯化出152株真菌,采用琼脂柱初筛,得到2株抗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37(简称T-37)的真菌菌株,通过滤纸片法进行对比复筛,证实了此2株菌株对根癌农杆菌具有拮抗作用。根据Raper(1965)关于曲霉属的分类标准,拮抗1号真菌菌株的主要形态特征与他所描述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en 1867)的标准形态基本相同,鉴定该菌株属于曲霉属黑曲霉群的一株黑曲霉,记为黑曲霉xj(Aspergillus niger xj),并将该菌种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根据Brown & Smith(1957)的分类标准,拮抗2号菌株鉴定为轮枝拟青霉,记为轮枝拟青霉49-01(Paecilomyces verticillatus 49-01),为新种。对xi菌株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8个单孢子株,分别记为xj-1、xj-2、xj-3、xj-4、xj-5、xj-6、xj-7、xj-8。通过对菌落生长情况、产孢量、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对T-37抑制活性的综合比较,认为xj-5为优势单孢子株,并对其继代培养后的培养性状及对T-37的抑制活性进行了考察,xj-5单孢子株所表现出的遗传性状较为稳定并且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20.13±0.09 mm)高于对照xj菌株(18.28±0.21 mm)。以xj-5单孢子株作为出发菌株,对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探索。对培养成分中2%的麦芽糖、葡萄糖、淀粉、蔗糖、乳糖、甘油6种碳源和3%的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硝酸铵、氯化铵、脲素6种氮源进行单因素筛选,选择麦芽糖、蔗糖为碳源,酵母膏、蛋白胨为氮源,并设计L9(34)正交实验对C/N进行优化。确定xj-5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2%,蔗糖2%,酵母膏3%,蛋白胨1%。对培养条件中的不同接种量、装液量、培养温度及发酵培养基起始pH值分别进行了筛选。确定xj-5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15%、摇瓶装液量10%、培养温度25℃、发酵培养基起始pH自然。根据以上筛选出的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将xj-5菌株接种摇瓶培养,每隔24h定时取样,测定生物量和抑菌圈直径,绘制发酵动态曲线。结果显示:xj-5菌株直接进入对数生长期,无生长延迟期,这可能是因为加入的液体母种活力强,并且培养条件的差异不大,菌株能很快适应发酵环境,直接进入快速生长期,并且这段时间较长(1-8d),生物量在第8天的时候达到了最大(161.24g/L),同时抑菌成分也在不断分泌与积累。随后延迟期(9-12d)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并在当在第10天的时候,代谢产物的累积达到了高峰,抑菌圈直径达到最大(54.48 mm)。随着发酵培养基营养的耗尽,衰老期的出现(13-15d),毒素的累积及菌体自溶导致生物量急剧下降,而细胞内容物的流出和细胞碎片的产生导致发酵培养基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xj菌株的抑菌成分的活性,以致抑菌圈直径也急剧下降。因此,根据xj-5菌株的发酵动力学的模型,确立xj-5菌株抑菌活性成分的发酵工艺为:制备麦芽糖2%,蔗糖2%,酵母膏3%,蛋白胨1%,pH自然的发酵培养基,将xj-5菌株按15%的接种量,接种到装液量为10%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25℃,120rpm,摇瓶培养10d,收集菌丝体制备发酵浓缩液,滤纸片法测xj-5菌株的抑菌圈直径达54.48 mm。第二部分的研究以心叶烟为材料,得到有机锡新化合物04-W0319对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的治疗效果为49.38%;钝化效果为73.23%;保护效果为48.82%。500μg/mL 04-W0319与TMV体外作用30min,电镜下观察,显示病毒粒体出现断裂现象,粒体结构受到了破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04-W0319对TMV-RNA具有体外降解作用;TMV-CP的UV测定结果反映了04-W0319对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外聚合过程具有抑制作用。对普通烟K326的PAL、POD和S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PAL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00μg/mL 04-W0319处理的烟苗在第7天达到酶活高峰值,第9天降到最低,并且烟草在接种TMV后再用04-W0319处理可使酶活性增加。PO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单独用04-W0319处理的酶活在第7天达到酶活高峰值,烟草在接种TMV后再用04-W0319处理也可使酶活性增加,在第9天达到酶活高峰值,并高于其它处理。SO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TMV处理的酶活于第5天达到一个高峰值,随后酶活在第9天又达到另一个高峰值,接种TMV后再用04-W0319处理的与发病对照的酶活趋势一致,单独用04-W0319处理的烟苗酶活在第5天达到高峰值,并高于其它处理组。K326的胞间蛋白经SDS-PAGE不连续电泳分析表明:化合物04-W0319对K326的胞间蛋白影响不大,并且对PR蛋白的诱导也不强。04-W0319对寄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TMV感染后使得烟草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大大降低,04-W0319处理的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所提高,说明04-W0319能够减少病毒对烟草叶片中叶绿体的破坏作用,增加了叶绿素的含量,从而提高寄主的抗病性;但药剂处理烟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仍然低于健康对照,这也说明04-W0319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因此,04-W0319一方面可在体外与TMV作用,降低TMV的侵染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寄主防御酶系活性和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寄主抗性,抵御TMV的侵染。以PC3、Bcap-37和BGC823肿瘤细胞为材料,04-W0319作用72h对PC3细胞的IC50为0.13μg/mL;作用48h对Bcap-37细胞的IC50为0.18μg/mL;作用48h对BGC823细胞的IC50为0.17μg/mL。细胞毒性实验初步判断:04-W0319诱导3株细胞死亡主要不是通过细胞毒性。划痕标记法实验表明04-W0319可降低3株细胞的运动能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DH活力测定表明:72h内凋亡始终是04-W0319诱导PC3和Bcap-37细胞死亡采用的主要方式;48 h内凋亡始终是04-W0319诱导BGC823细胞死亡采用的主要方式。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结果进一步揭示:0.15μg/mL 04-W0319作用48h,将PC3或Bcap-37细胞阻滞在G2/M期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繁殖;当作用时间延长或作用浓度增高时,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为主;对BGC823细胞,0.15μg/mL 04-W0319作用48h,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并伴随诱导凋亡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繁殖;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04-W0319将BGC823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并伴随着细胞发生坏死。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结果显示:04-W0319可激发PC3、Bcap-37细胞p21蛋白的表达,从而阻碍了细胞通过细胞周期G2╱M期的限制点,抑制细胞的生长。而对BGC823细胞,04-W0319通过抑制CyclinD蛋白的表达,阻碍了细胞通过细胞周期G0/G1期的限制点,抑制细胞的生长。总的来说,04-W0319对3株细胞中的CDK2和CDK4都没有影响,提示04-W0319的作用靶标相对专一。

于立红,王孟雪,张有利[4](2008)在《有机锡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毒性》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船舶防污涂料中的有机锡化合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使性畸变、干扰钙代谢和抑制Na+/H-交换;聚氯乙烯(PVC)稳定剂中的MMT、DMT、MBT和DBT对饮用水的污染;农用杀虫剂和杀菌剂中有机锡化合物对植物、水体的污染及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寿林飞[5](2006)在《有机锡杀菌剂毒菌锡的残留及光降解研究》文中指出三苯基氢氧化锡是一种有机锡类化合物,主要用作马铃薯地杀菌剂,目前国内尚无简单、有效的残留分析方法和合理使用准则,而且也未见相关的光解动态研究类文章。本研究采用HPLC方法,探索和建立了三苯基氢氧化锡的残留分析方法,并且进行了其在马铃薯地的残留降解研究。由于光致降解是三苯基氢氧化锡在马铃薯地使用后的主要降解途径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农药的药效、农药在环境中的消失动态,而且其某些光解产物对生态环境又可产生潜在毒性的危害。因此进行该类农药的光致降解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所通过参与研制开发了国内甚至全世界第一台可控温控光强光照培养箱,进一步对三苯基氢氧化锡光化学降解进行研究,本文进行氙灯、紫外灯等不同光源、pH值、温度、腐殖酸、不同溶剂和药剂不同浓度等对三苯基氢氧化锡的光解影响研究,并应用LC-MS/MS技术对光解产物进行了检测,探讨了光解作用的可能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三苯基氢氧化锡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盐酸和丙酮为提取剂,以一定比例的乙腈和盐酸、氯化钠水溶液为流动相,用HPLC检测,回收率(82.5%~94.9%)和灵敏度(8×10-9g)均达到残留分析要求,此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 2.从三苯基氢氧化锡在马铃薯上的残留降解情况可知,消解动态结果显示:三苯基氢氧化锡在土壤中的降解相对较快,三苯基氢氧化锡在植株上的半衰期长于土壤,浙江诸暨植株短于福建厦门,浙江诸暨土壤长于福建厦门土壤。其降解规律皆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三苯基氢氧化锡在马铃薯中无残留;而在土壤中,施药次数越多,施药浓度越高,采样距最后一次喷药时间越短,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也越高。通过在福建、诸暨两年两地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三苯基氢氧化锡在马铃薯生态系中降解不迅速,收获时,三苯基氢氧化锡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1mg/kg。 3.三苯基氢氧化锡的光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①在不同波长下光分解速度有明显差异,波长越短光解作用最强;②而在氙灯的不同光强下,三苯基氢氧化锡在甲醇溶液中的光解速度随着光强的增大而逐渐增大。③其它因子如pH值、温度、不同溶剂、腐殖酸以及不同药剂浓度等都对三苯基氢氧化锡的光解有影

王珊珊[6](2005)在《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锡化合物主要用于塑料工业生产的稳定剂和催化剂以及防污涂料,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目前已经证实世界各地海域的有机锡含量超标,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研究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毒性对于探讨其致毒机理以及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水试验法评价了五种有机锡化合物的毒性效应,并初步探讨了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对其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锡化合物对两种水生生物均显示出较强的毒性,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毒性效应均为三丁基锡>四丁基锡>二丁基锡>一丁基锡,但由于种间差异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同一有机锡化合物对两种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差异明显。同时,有机锡化合物自身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结构也影响着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在同一取代系列中,取代烷基数目越多,其疏水性越大,毒性也越大,但是当取代烷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分子体积过大,毒性反而降低。 接着以实验得出的有机锡对生物毒性数据lgEC50为因变量,一阶价电连接性指数1xV,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为自变量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通过分析认为1xV与-lgEC50正相关,说明在同一取代基系列中,取代基越多,其毒性也越大。lgKow与-lgEC50正相关,说明分子的疏水性越强,有机锡化合物越容易与生物体结合,

梁淑轩,孙汉文[7](2004)在《有机锡的环境污染及监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有机锡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从环境中有机锡的来源、有机锡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有机锡的形态分析技术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梁淑轩[8](2003)在《环境和生物体金属元素的痕量分析及形态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痕量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是国际上现代分析化学的前沿课题,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痕量分析研究为锡筛选出最佳基体改进剂,硝酸锶可使锡的允许灰化温度明显提高,灵敏度和检出限分别改善45倍和51倍,显着优于文献报道值。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二元合金相图研究揭示出基体改进机理和原子化机理。将基体改进及与悬浮进样有机结合为粉煤灰和环境水体痕量锡的直接测定建立了灵敏可靠的新方法。为HG-AAS常规信号和导数信号分别建立了数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提出了直接测定环境样品中锡的导数—HGAAS分析新方法,其灵敏度较常规法提高43倍。分子吸收光谱研究也为化工废水痕量锡的分析优选出高灵敏度显色反应体系。药用植物元素的痕量分析研究首次为3种药用植物中Se,Ge,Zn,Fe,Cu,Mn等6种有益元素和6种中草药中的锰及灵芝和香菇中的Ge建立了系列高灵敏度GFAAS新方法,并探讨了元素含量与药用价值的关系。研制出超短柱GC-AAS联机技术并首次成功地用于汞和混苯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发现了无机形态汞进入人体后可发生烷基化而产生了Me2Hg和MeHgCl,同一人体同一形态烷基汞在血细胞、血浆和尿液中的浓度依次降低。提出了摄汞小白鼠体内以肾脏蓄积为主的无机汞的分布规律。建立了CGC—AAS联用体系并应用于锡的化学形态分析。探讨了以三苯基氯化锡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斜生栅藻对三苯基锡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三苯基锡浓度超过4μg·L-1,表现出其抑制作用。

上官小来,徐根林,夏月娥,刘亚玲[9](2000)在《农药毒菌锡的毒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按照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对毒菌锡原药进行了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蓄积性毒性试验,亚慢性(90天)混饲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试验,以及Ames试验和皮肤致敏试验.结果显示雌、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分别为162、200mg/kg,蓄积系数≥1.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6mg/kg.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试验,以及Ames试验和皮肤致敏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二、农药毒菌锡的毒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毒菌锡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丁基锡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性征和生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有机锡的污染现状及环境危害性
    1.1 有机锡的来源
    1.2 有机锡的环境污染
        1.2.1 世界范围的有机锡污染
        1.2.2 我国水环境有机锡污染现状
        1.2.3 有机锡的生物富集作用
    1.3 有机锡的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
        1.3.1 对浮游动物生殖的影响
        1.3.2 造成腹足类性畸变
        1.3.3 对鱼类的生殖内分泌干扰作用
        1.3.4 三丁基锡生殖内分泌干扰作用机制
    1.4 研究展望
        1.4.1 深入探究三丁基锡对性激素的合成、转运及代谢的影响
        1.4.2 开展三丁基锡与其它内分泌干扰物联合暴露作用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2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性征和生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性征的影响
        2.2.2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生殖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性征和生殖的影响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孔雀鱼卵巢 cyp19a cDNA 片段的克隆
        3.2.2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3.2.3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 cyp19a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
        3.2.4 三丁基锡对孔雀鱼 cyp19b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2)食品中重金属及有机锡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重金属分析
        1.2.1 重金属的种类及危害
        1.2.2 食品中重金属的污染途径
        1.2.3 食品中重金属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
        1.2.4 食品中重金属前处理技术
        1.2.5. 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1.3 食品中有机锡农药残留分析
        1.3.1 有机锡农药概述
        1.3.2 有机锡农药残留及其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ICP-AES同时测定蜂蜜中的20种无机元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ICP-AES工作参数
        2.2.4 样品前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仪器测定条件的优化
        2.3.2 硝酸用量的影响
        2.3.3 样品的稀释倍数的影响
        2.3.4 仪器检测限和方法检测限
        2.3.5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2.3.6 样品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ICP-AES测定乌药及其煎煮液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及样品
        3.2.3 仪器工作参数
        3.2.4 样品的预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析谱线的选择
        3.3.2 水份的测定
        3.3.3 检测限的测定
        3.3.4 测定结果
        3.3.5 回收率及精密度
    3.4 结论
第4章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用于动植物样品中多种微量元素同步测定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装置
        4.2.2 样品与试剂
        4.2.3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4.3.2 测定条件的优化
        4.3.3 酸度对测定信号的影响
        4.3.4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4.3.5 标准物质分析
        4.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结论
第5章 普通模式与碰撞反应接口(CRI)模式-ICP-MS法测定扇贝和茶叶标准物质中As的比较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波条件的选择
        5.3.2 仪器工作参数的优化
        5.3.3 酸度对灵敏度的影响
        5.3.4 干扰及消除
        5.3.5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实验
        5.3.6 标准物质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HPLC-ICP-MS法同时测定梨中的毒菌锡与三唑锡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6.3.2 HPLC-ICP-MS的联机条件的优化
        6.3.3 样品前处理的选择
        6.3.4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6.3.5 稳定性试验
        6.3.6 加标回收实验
        6.3.7 样品分析
    6.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的相关论文

(3)根癌农杆菌拮抗真菌的筛选、发酵及有机锡新化合物抗TMV、抗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根癌农杆菌拮抗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一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癌病防治研究进展
        1.1.1 瘿木与根癌土壤杆菌的关系
        1.1.2 根癌农杆菌的研究地位
        1.1.3 根癌病防治的传统农业措施
        1.1.4 根癌病的生物防治
        1.1.5 结语
    二 研究路线设计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路线
    三 实验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实验方法
    四 结果与讨论
        4.1 根癌农杆菌拮抗真菌的筛选结果
        4.2 拮抗菌株的鉴定
        4.3 xj单孢子菌株生长、产孢及抗T-37活性的比较
        4.4 培养基成分对xj-5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4.5 培养条件对xj-5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4.6 xj-5菌株的发酵动力学
第二部分 有机锡新化合物抗TMV、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的研究
    一 文献综述
        1.1 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1 有机锡化合物的抑菌、杀虫活性
        1.1.2 有机锡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1.1.3 结语
    二 研究思路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路线
        2.2.1 化合物04-W0319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内容及路线
        2.2.2 化合物04-W0319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内容及路线
    三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化合物04-W0319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材料
        3.1.2 化合物04-W0319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化合物04-W0319抗烟草花叶病毒机制的研究方法
        3.2.2 化合物04-W0319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方法
        3.2.3 统计分析方法
    四 结果与讨论
        4.1 化合物04-W0319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结果
        4.1.1 化合物04-W0319抑制TMV的药效筛选结果
        4.1.2 化合物04-W0319对TMV的作用
        4.1.3 化合物04-W0319对寄主防御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4.1.4 化合物04-W0319对寄主胞间蛋白的影响
        4.1.5 化合物04-W0319对寄主绿素含量的影响
        4.2 化合物04-W0319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结果
        4.2.1 化合物04-W0319对细胞作用条件的选择
        4.2.2 化合物04-W0319对细胞杀伤作用的对比
        4.2.3 化合物04-W0319诱导细胞死亡途径的探索
结论
    1 主要成果
        1.1 根癌农杆菌拮抗真菌的筛选与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1.2 有机锡新化合物抗TMV、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的研究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有机锡杀菌剂毒菌锡的残留及光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1.1、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1.2、农药对生物相的影响
        1.1.3、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农药降解和转化对自然环境、生物体的残毒影响
    1.3 农药污染的控制
        1.3.1、农药的合理使用
        1.3.3、农药污染的消除方法
        1.3.4、农药的避毒措施
        1.3.5、高效安全农药的研发
    1.4 有机锡化合物残留及其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5 农药在环境中的光降解研究
        1.5.1 农药光化学研究现状
        1.5.2 农药光化学的生态环境效应
        1.5.3 农药光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6 毒菌锡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研究现状转化研究现状
        1.6.1 三苯基氢氧化锡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毒菌锡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药品
        2.1.2 仪器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检测器的线性
        2.2.2 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灵敏度及色谱图
    2.3 讨论
        2.3.1 毒菌锡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2.3.2 毒菌锡HPLC分析的条件
第三章 毒菌锡在马铃薯地环境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最终残留及消解动态的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50%毒菌锡悬浮剂在马铃薯上的消解动态
    3.3 讨论
        3.3.1 50%毒菌锡悬浮剂在马铃薯地的消解动态
        3.3.2 50%毒菌锡悬浮剂在马铃薯地的最终残留
第四章 三苯基氢氧化锡光降解动力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品和试剂
        4.1.2 仪器和设备
        4.1.3 三苯基氢氧化锡在不同光照波长下的光解试验
        4.1.4 三苯基氢氧化锡在氙灯不同光强下的光解试验
        4.1.5 影响三苯基氢氧化锡光解的其它影响因子
        4.1.6 三苯基氢氧化锡光解产物的测定方法
        4.1.7 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苯基氢氧化锡在不同光波长下的光降解
        4.2.2 三苯基氢氧化锡在氙灯不同光强下的光降解
        4.2.3 影响三苯基氢氧化锡降解的其它主要因子
        4.2.4 三苯基氢氧化锡光解产物的分析鉴定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6)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1.1 有机锡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
        1.1.1 有机锡化合物的污染来源
        1.1.2 有机锡化合物的自然降解
        1.1.3 单体生物毒性效应
        1.1.4 生物富集效应毒性
        1.1.5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1.2 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毒性评价方法
        1.2.1 藻类急性毒性实验
        1.2.2 蚤类急性毒性实验
    1.3 预测有机化合物毒性的相关研究方法
        1.3.1 典型有机化合物生物毒性反应机理
        1.3.2 预测有机化合物毒性的相关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二、有机锡化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实验
    2.1 实验部分
        2.1.1 受试化合物
        2.1.2 斜生栅藻的培养
        2.1.3 实验用仪器
        2.1.4 实验条件
        2.1.5 斜生栅藻生长抑制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有机锡化合物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2.2.2 讨论
    2.3 本章小结
三、有机锡化合物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实验
    3.1 实验部分
        3.1.1 受试化合物
        3.1.2 大型蚤的培养
        3.1.3 实验用仪器
        3.1.4 实验条件
        3.1.5 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有机锡化合物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实验
        3.2.2 讨论
        3.2.3 有机锡对藻类毒性与对蚤类毒性相关关系分析
    3.3 本章小结
四、有机锡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活性(QSAR)研究
    4.1 分子连接性指数方法
        4.1.1 实验方法
        4.1.2 参数计算
        4.1.3 结果与讨论
    4.2 量子化学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参数计算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环境和生物体金属元素的痕量分析及形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痕量锡的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1.1 锡的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1.2 锡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1.3 锡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第二章 基体改进效应和原子化机理研究
    2.1 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锡最佳基体改进剂的筛选
    2.2 热解涂层管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锡最佳基体改进剂的筛选
    2.3 基体改进效应机理与原子化机理研究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锡的分析方法研究
    3.1 基体改进效应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环境水体中的痕量锡
    3.2 悬浮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粉煤灰中的痕量锡
    3.3 导数-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锡
    3.4 聚乙烯醇增溶锡-二甲酚橙高灵敏显色反应体系测定痕量锡的研究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药物中的痕量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
    4.1 药用植物中六种痕量营养元素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研究
    4.2 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六种中草药中痕量锰
    4.3 热解石墨管-电热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植物样品中痕量锗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及形态分析应用研究
    5.1 形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5.2 超短柱气相色谱与原子吸收联用技术的优化及其在甲基汞形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5.3 染毒小白鼠体内汞的分布及形态转化研究
    5.4 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分离测定混苯类化合物的研究
    5.5 毛细管气相色谱-石英炉原子吸收联用系统用于甲基锡形态分析研究
    5.6 有机锡对藻类的毒性研究
    5.7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农药毒菌锡的毒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丁基锡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性征和生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吴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2]食品中重金属及有机锡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D]. 王蕊. 南昌大学, 2011(04)
  • [3]根癌农杆菌拮抗真菌的筛选、发酵及有机锡新化合物抗TMV、抗癌机制研究[D]. 李祝. 贵州大学, 2008(03)
  • [4]有机锡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毒性[J]. 于立红,王孟雪,张有利.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2)
  • [5]有机锡杀菌剂毒菌锡的残留及光降解研究[D]. 寿林飞. 浙江大学, 2006(09)
  • [6]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方法研究[D]. 王珊珊. 北京化工大学, 2005(07)
  • [7]有机锡的环境污染及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梁淑轩,孙汉文.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06)
  • [8]环境和生物体金属元素的痕量分析及形态分析研究[D]. 梁淑轩. 河北大学, 2003(02)
  • [9]农药毒菌锡的毒性研究[J]. 上官小来,徐根林,夏月娥,刘亚玲. 浙江化工, 2000(S1)

标签:;  ;  ;  

农药菌锡的毒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