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体质及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体育锻炼对体质及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一、体育锻炼对体质及机能指标的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程[1](2021)在《不同频次健身操对成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成年女性练习不同节奏、不同编排健身操的强度反应,以及不同频次的健身操干预对于成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科学的健身操练习方法及8周干预对成年女性的健身效果,为国人科学锻炼提供依据。方法:招募40-59岁成年女性,自愿配合参与研究。将41名受试者分成2个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1组为高频次运动组(HF组),每周进行5-6次的健身操锻炼,运动2组为低频次运动组(LF组),每周进行2-3次的健身操锻炼,两个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实验前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同时通过心率表监控和采集受试者心率,比较各节奏健身操的强度反应。结果:随着周数的推移,快节奏曲目(8个八拍/30s)比例从43.48%增加到66.67%,数量从每次10首增加到每次16首。且从第二周开始,中等节奏曲目(6个八拍/30s)比例从50%下降到29.17%,数量从每次12首下降到每次7首。跳4个八拍/30s的曲目时受试者最大心率的56.69±2.43%,跳6个八拍/30s的曲目时达到受试者最大心率的60.32±3.68%,跳8个八拍/30s的曲目时达到受试者最大心率的65.59±4.26%。其运动强度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相比,运动组的体脂肪率和选择反应时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腰围、R-baPWV、臀围、L-baPWV和胸围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1min跪卧撑、体前屈提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组最大摄氧量、闭眼单足站立、肺活量、躯干稳定俯卧撑和FMS总得分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体前屈、躯干稳定俯卧撑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个不同频次运动组相比,HF组体脂肪率、腰围、体脂肪量、皮下脂肪重量、选择反应时、臀围、内脏脂肪重量、胸围、R-baPWV和L-baPWV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腰臀比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闭眼单足站立、FMS总得分、躯干稳定俯卧撑和1min跪卧撑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最大摄氧量、体前屈和肺活量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LF组最大摄氧量提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R-baPWV、胸围、L-baPWV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闭眼单脚站立、肺活量、躯干稳定俯卧撑、1min跪卧撑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每周5次以上健身操干预对健康成年女性减脂塑形有显着效果,且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2.每周2次以上健身操干预对成年女性心肺功能和心血管机能有积极作用;3.不同频次的健身操训练均能有效改善成年女性平衡素质和力量素质,而每周进行5次以上健身操干预还能有效提高灵敏和柔韧性;4.将4个八拍/30s、6个八拍/30s和8个八拍/30s的曲目作为健身操的基本单元,通过改变不同节拍曲目的数量和比例,可以有效改变健身操的运动强度。

王梦雅[2](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王磊[3](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黄芳[4](2021)在《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印发,在促进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协调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应试教育使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体质健康虽然得到关注但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还有许多学校及家长对体育锻炼及体育学习充满排斥。本研究结合实际调查,将对河南省永城市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将更好的协调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分配情况,同时提高学校与家庭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本研究以河南省永城市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小学生体质测试相关项目成绩作为体质健康指标,以小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中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英语成绩作为学习成绩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小学生体质健康对于文化学习的影响作用。并得出以下结果:(1)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除50米跑之外,其余各项体质测试成绩均低于女生。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存在明显的校区差异。(2)小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语文成绩与英语成绩上较好于男生。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存在校区差异,永城市市区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于农村。(3)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显示出小学生的体质越好,学习成绩也就越好。(4)小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并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学习成绩具有积极影响。

张薇[5](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理论,建立影响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青少年体质健康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采集相关信息的问卷为“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首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和差异性。其次,采用AMOS软件,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拟合度。最后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描述。结果:1.身体形态:汉族男生身高和体重均高于蒙古族男生;汉族女生身高高于蒙古族女生,体重则低于蒙古族女生(P<0.05)。2.身体素质:蒙古族男生引体向上和耐力跑成绩优于汉族男生;汉族女生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耐力跑成绩优于蒙古族女生,蒙古族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好于汉族女生(P<0.05)。3.身体机能:汉族男女生的肺活量和握力成绩均好于蒙古族学生(P<0.05)。4.心理健康:汉族男女生的心理积极体验平均分数高于蒙古族男女生;大多数男女生患心理疾病危险性低(P<0.05)。5.影响因素基本情况:(1)家庭因素: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的父母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7%、24.3%、31.1%和29.0%;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父母都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为39.7%、42.1%、51.7%和54.5%。(2)学校因素: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所在学校每周进行2-3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进行1-2次课间操,每学年开展1次运动会,每天在教室上8节以上的课程;反映其所在学校偶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的比例为汉族男生37.7%、汉族女生32.1%、蒙古族男生40.9%、蒙古族女生37.4%。(3)个人因素:5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具有积极的运动动机,90%以上的学生有吃早餐和喝牛奶的习惯。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76.5%、汉族女生67.2%、蒙古族男生50.1%、蒙古族女生47.5%。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为0.5-1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50.8%、汉族女生53.8%、蒙古族男生44.5%和蒙古族女生49.0%。6.影响因素的模型:(1)在男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三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的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756.23(P<0.01)、GFI=0.968、AGFI=0.955、NFI=0.920、TLI=0.918、CFI=0.935、RMSEA=0.041,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为0.46,身体机能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40。影响因素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学校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25,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67。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显示为:学校因素对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19;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37,个人因素对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3。(2)在女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四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697.51(P<0.01)、GFI=0.967、AGFI=0.954、NFI=0.909、TLI=0.903、CFI=0.923、RMSEA=0.046,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的四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9和-0.23。影响因素的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8和0.33;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0和-0.12,个人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35。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2.在男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最大,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学校因素对体质健康有消极作用。3.在女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影响较大,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形态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学校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个人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

杜娇[6](2021)在《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机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机能影响进行实验干预研究,并同时进行蛙泳、自由泳两种训练模式,根据实验前后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15个二级指标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影响的对比,研究中分析游泳运动是否能够使其达到改善身体形态、增强体质的效果,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继续对运动健身计划进行完善,从而改善现阶段我国肥胖大学生身体健康状态,提高身体素质。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以自愿的方式招募BMI大于28、WHR大于0.8的女子大学生共83名,去除具有运动损伤、遗传疾病、不良嗜好等不利于实验因素的志愿者19名,运用随机数字法将64名合格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32人,一组为自由泳组,另一组为蛙泳组。分组进行八周、每周4次的训练。本实验通过组包干进行训练,并采用前测与后测,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获得研究数据。研究结果:两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体重、BMI、腰围、腰臀围比、脂肪、体脂百分比呈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臀围呈显着性差异P﹤0.05,瘦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自由泳组在体重、BMI上略优于蛙泳组P﹤0.05。其余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安静时心率、血压呈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肺活量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最大摄氧量显着性上升P﹤0.05。两组数据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显着性上升P﹤0.05,800m、50m、立定跳远成绩虽有改善,但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结论:游泳对体重、BMI、身体维度的降低上有效果,起到了改善身体形态的作用;游泳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有一定作用;游泳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稍有作用但无显着性效果。

杨涛[7](2021)在《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影响。以篮球训练课作为训练手段,论证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意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训练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篮球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学生,共113名,年龄13-14岁,随机分组,实验组56名学生(男生33名,女生23名),对照组共57名(男生31名,女生26名)。实验组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篮球训练课程,每周三次课,并在每周五下午大课间进行一次以篮球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对照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的体育课教学,在周五大课间进行自由活动,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与篮球相关的运动。体质健康指标主要是由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身体机能(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50m、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1000m、800m)三方面构成。测试方法按照国家体质测试标准进行身体指标的测试。心理健康主要是关于初中生意志力水平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两方面,工具主要采用《中学生意志力量表》与《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在运动干预前,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前测。经过12周篮球训练干预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次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测试。最后,对前测与后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在实验前测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各项前测指标数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方面:与前测相比,两组身高均有显着性增长(P<0.01),两组体重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实验组BMI指数的后测数据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BMI后测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后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身体机能(肺活量)方面,实验组后测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后测无明显变化(P>0.05),但两组后测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上,实验组男女生坐位体前屈、50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800m、1000m素质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而男生引体向上素质在干预后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男生坐位体前屈发生显着性降低(P<0.05),男女生其他身体素质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后测横向比较显示: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方面的各项指标在干预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方面,实验组男、女生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柔韧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力量耐力素质(仰卧起坐)方面,实验组女生后测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力量耐力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下肢力量素质(立定跳远、50m)方面,实验组男女生两项指标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下肢力量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耐力素质(800m、1000m)方面,实验组两项指标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耐力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而在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引体向上)方面,实验组男生后测成绩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但两组数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初中生意志力水平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结果(P<0.01)。实验组果断性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意志力四个维度前后测纵向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意志力水平后测横向比较上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这三个维度,实验组后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结果(P<0.05);果断性方面,实验组后测结果虽然优于对照组后测结果,但两组数据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结果(P<0.05)。对照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后测横向比较上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后测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得分(P<0.05)。结论:(1)12周篮球运动干预后,对初中生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方面的某些指标,如身高、体重、BMI、肺活量等的影响,从纵向比较,后测数据有所变化;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横向比较,后测数据无显着差异。(2)篮球运动对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指标有明显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力量耐力素质(仰卧起坐)、下肢力量素质(立定跳远、50m)和耐力素质(800m、1000m)上,实验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引体向上)影响较小。(3)12周篮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意志力水平、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均比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在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三个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另一方面,实验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组成绩。

陈瑶[8](2021)在《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数据》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安徽省20-69岁人群体质现状、特征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人群体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为提升该群体体质健康水平、进而改进全民健身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以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中安徽省采集的39803名20-69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年龄、性别、城乡进行划分。采用问卷调查法、指标测量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体质监控的数据收集,采用Excel 2016、SPSS 23.0软件进行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分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体质不合格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情况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87.23%,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其中60-69岁老年的体质达标率与全国相比差距最大,比全国总体水平低3.8个百分点。不同年龄间体质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95,P<0.001),两两比较显示:每两个年龄组间体质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的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5,P=0.972)。2.健身活动政策与设施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超过95%的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村)没有发放体育锻炼补贴,超过全国总体百分比;超过70%的调查对象居住或工作场所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随着年龄增长,有活动场地、设施的人数百分比逐渐降低。3.体力活动情况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交通方式的比例增高(?2=2595.848,P<0.001);20-39岁组与40-59岁组工作均以轻体力活动作业为主,而60-69岁年龄组大多工作为重体力活动作业;各年龄组日常闲暇时活动均以无体力消耗为主的活动,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无体力活动的占比逐渐减少(?2=172.738,P<0.001)。总体上20-69人群工作时以轻体力活动为主,闲暇时以无体力消耗活动为主,表明20-69人群存在体力活动不足的现象。4.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体育锻炼人群的33.7%。各年龄组体育锻炼以中等强度为主,占比在50%以上;锻炼项目选择比较单一,各年龄组均以步行为主要锻炼项目;各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都是以娱乐消遣、体力活动增加为主要目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时间”。5.安徽省居民体质不合格率及可能的原因三个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均与体质不合格率呈负相关;体育锻炼对20-39岁群体体质状况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对40-69岁群体有影响;职业类型与体质不合格率相关;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40-69岁体质不合格率一直偏高,无职业人群20-69岁均处于体质不合格率偏高状态;随年龄增长,乡村体质不合格率不断上升,40-69岁明显高于城镇;不同年龄段,体质不合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不同:20-39岁,体质不合格率高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和职业类型;40-59岁主要为是否锻炼和城乡类型;60-69岁主要为是否坚持锻炼。结论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总体上存在体力活动不足的现象,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体质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不同。本研究结果提示后期分年龄段进行预防干预可能有效。此外,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体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值得被期待。

韩雪敏[9](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肢肌力是人们顺利完成走、跑、跳等动作的重要保障,是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基本要素。我国有关青少年体质报告指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其中女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更加明显,比男生更易发生运动损伤。有研究表明,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提高人体在运动中的跑跳能力,为人体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提供保障。大众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徒手操化练习,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陶冶美的情操。有氧踏板操是在徒手健美操的基础上,利用踏板器械做踏上、踏下的练习来增加运动强度,通过克服自身重力,达到增强腿部力量,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及心肺功能。基于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57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和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练习为运动干预手段,对比分析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效果,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多种选择,为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堂内容,推动有氧踏板操在高校的普及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大众健美操组大众健美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无显着差异,屈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屈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无显着性差异,屈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与实验前比较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有氧踏板操组有氧踏板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无显着差异,屈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膝关节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肌总功、屈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伸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膝关节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屈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长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和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练习均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而不同的练习形式对下肢膝、踝关节的屈肌、伸肌刺激效果不同,对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也不同。(2)大众健美操练习更有利于增强女大学生踝关节的屈肌力量,对提高踝关节跖屈背屈的协调性及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3)有氧踏板操练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膝关节的屈伸肌力量和踝关节的伸肌力量,且对伸肌的刺激效果优于屈肌,另对提高女大学生的1min深蹲成绩,发展下肢力量耐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4)大众健美操结合踏板操练习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对增强下肢爆发力有积极影响。

许庆[10](2020)在《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体质健康和执行功能发展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两个核心因素,体质中的BMI、力量素质和心肺耐力与执行功能具有相关性,12-14岁青少年的部分身体素质和执行功能发展均处于敏感期,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此时期寻求有效的提升办法非常重要。中高强度体育活动对体质和执行功能水平提升效果显着。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参加中高强度体育活动主要集中于学校。大课间具有常规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开展频率均可以得到保障。健身操具有强度易控、适合集体练习和受青少年喜爱等优点,适合在大课间开展。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健身操作为干预项目,在大课间开展为期10周的干预,观察对12-14岁不同BMI水平初中生体质和执行功能产生的效果,为今后促进初中生体质和执行功能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该项目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在学校的推广及其他研究者开发新的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上海市兰生复旦中学146名12-14岁初中生被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74人,对照组72人。依据性别和中国肥胖工作组设置的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进一步分为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男、女组。干预组完成10周,每周4次,每次15分钟的自编健身操运动,运动强度控制在64%-85%HRmax;对照组参加学校组织的常规大课间活动,内容为慢跑和广播体操,时间、频率和周期均与干预组相同,运动强度在≤63%HRmax。采用Polar OH1课堂心率监测系统监测两组学生心率。干预前后完成体质(身高、体重、腰围、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50m跑和20m SRT)和执行功能(刷新、抑制和转换功能)测试。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基线体质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同质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体质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差异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交互作用显着指标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基线体质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差异均不显着,经过10周健身操干预后:(1)身体形态方面,两组超重肥胖女生BMI和腰围的时间及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超重肥胖女生BMI和腰围干预前后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不显着。(2)身体素质方面,两组纵跳和50m跑的时间及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正常体重男生、正常体重女生、超重肥胖男生和超重肥胖女生纵跳及50m跑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50m跑差异不显着,纵跳差异显着(p<0.05)。(3)身体机能方面,两组20m SRT圈数和VO2max的时间及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正常体重男生、正常体重女生、超重肥胖男生和超重肥胖女生20m SRT圈数和VO2max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显着(p<0.05)。(4)抑制功能方面,两组抑制功能反应时的时间及交互作用不显着。两组抑制功能反应时干预前后差异均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不显着。(5)刷新功能方面,两组刷新功能反应时的时间和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正常体重男生、正常体重女生、超重肥胖男生和超重肥胖女生刷新功能反应时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显着(p<0.05)。(6)转换功能方面,两组转换功能反应时的时间及交互作用不显着。两组转换功能反应时干预前后差异均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1)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干预可以提升12-14岁初中生心肺耐力、下肢力量和速度素质,对超重肥胖女生具有减肥效果。(2)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干预可以提升12-14岁初中生刷新功能水平。

二、体育锻炼对体质及机能指标的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锻炼对体质及机能指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频次健身操对成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成年人体质状况调查
    2.2 我国成年人健身活动调查
    2.3 健身操的起源、概念与特点
    2.4 健身操的益处
    2.5 健身操对健康成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2.5.1 健身操对健康成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现状
        2.5.2 健身操对健康成年女性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2.5.3 健身操对健康成年女性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2.6 健身操干预的强度、时间、周期和频次的研究
    2.7 健身操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调查法
        3.3.2 文献研究法
        3.3.3 实验法
        3.3.3.1 各身体素质指标测试
        3.3.3.1.1 身体形态指标测试
        3.3.3.1.2 生理机能指标测试
        3.3.3.1.3 运动素质指标测试
        3.3.3.1.4 动作功能性筛查测试(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
        3.3.3.1.5 血管机能测试
        3.3.3.2 健身操运动干预
        3.3.3.2.1 运动方案
        3.3.3.2.2 运动监控
        3.3.3.2.3 实验控制
        3.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健身操不同节奏的曲目安排
    4.2 健身操过程中强度的监控
    4.3 健身操运动对受试者体质健康的影响
        4.3.1 健身操运动对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4.3.2 健身操运动对受试者身体形态的影响
        4.3.3 健身操运动对受试者生理机能的影响
        4.3.4 健身操运动对受试者运动素质的影响
        4.3.5 健身操运动对受试者FMS得分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健身操的设计
    5.2 健身操运动对成年女性减脂的影响
    5.3 健身操运动对成年女性呼吸机能的影响
    5.4 健身操运动对成年女性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5.5 健身操运动对成年女性运动素质的影响
    5.6 健身操运动对成年女性FMS得分的影响
    5.7 不同锻炼频率的健康效应差异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2)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2.1.2 体质相关概念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3)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2.1.4 文献述评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3.1.1 因素筛选方法
        3.1.2 研究过程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3.2 因素界定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因素结构分析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4.2 研究假设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4.3.1 问卷题目类型
        4.3.2 问卷设计原则
        4.3.3 问卷题目设计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4.4.1 预调研
        4.4.2 正式调研
        4.4.3 结果分析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国内研究现状
    2.2 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
    2.3 学习主观意识的相关研究
        2.3.1 学习主观意识的概念界定
        2.3.2 学习主观意识的相关研究
        2.3.3 体育锻炼对学习主观意识的培养
    2.4 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体质健康测试法
        3.2.4 学习成绩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统计
        4.1.1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统计
        4.1.2 小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结果
    4.2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差异性
        4.2.1 体质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4.2.2 体质各指标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4.2.3 小结
    4.3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4.3.1 体质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4.3.2 体质各指标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4.3.3 小结
    4.4 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内在影响机制
        4.4.1 体育锻炼
        4.4.2 体育锻炼对学习主观意识的影响
5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主观意识调查问卷
致谢

(5)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1.2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
        1.1.3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质健康概述
        2.1.1 体质
        2.1.2 健康
        2.1.3 体质健康
        2.1.4 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的研究
    2.2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2.2.1 家庭因素
        2.2.2 学校因素
        2.2.3 个人因素
    2.3 结构方程理论
        2.3.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
        2.3.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2.3.3 结构方程理论的相关研究
        2.3.4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的基本条件
        2.3.5 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
        2.3.6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2.3.7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2.3.8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标准
        2.3.9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过程
        2.3.10 结构方程模型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及优点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资料来源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假设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样本基本情况
    4.2 体质健康基本情况
        4.2.1 身体形态
        4.2.2 运动能力
        4.2.3 身体机能
        4.2.4 心理健康
    4.3 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4.3.1 家庭因素
        4.3.2 学校因素
        4.3.3 个人因素
    4.4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4.1 测量模型
        4.4.2 结构模型
        4.4.3 结构方程模型
        4.4.4 模型识别及修正
5 分析与讨论
    5.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模型分析
        5.1.1 身体形态
        5.1.2 运动能力
        5.1.3 身体机能
        5.1.4 心理健康
    5.2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
        5.2.1 家庭因素
        5.2.2 学校因素
        5.2.3 个人因素
    5.3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模型性别差异分析
        5.3.1 男生模型
        5.3.2 女生模型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机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有氧运动干预肥胖人群减肥的相关研究
        2.2.2 游泳运动及其他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的相关研究
        2.2.3 游泳运动及其他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群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2.2.4 游泳运动及其他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群身体机能的相关研究
        2.2.5 游泳运动及其他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群身体成分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4.1 实验设计
        4.1.1 研究指标的选取及测量
        4.1.2 实验方案的制定
        4.1.3 运动强度的控制
    4.2 技术路线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实验前自由泳组与蛙泳组测试数据对比
    5.2 实验后自由泳与蛙泳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5.3 实验后自由泳与蛙泳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5.4 实验后自由泳与蛙泳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5.5 实验后自由泳与蛙泳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
    5.6 实验后自由泳组与蛙泳组实验结果对比
第6章 结果分析
    6.1 游泳运动的特点和供能分析
    6.2 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分析
        6.2.1 体重和BMI
        6.2.2 腰围、臀围和腰臀围比
    6.3 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6.3.1 肺活量及最大摄氧量
        6.3.2 血压
        6.3.3 安静时心率
    6.4 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6.4.1 力量及速度素质
        6.4.2 耐力素质
        6.4.3 柔韧性素质
    6.5 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变化分析
        6.5.1 体脂及脂肪重量
        6.5.2 瘦体重及肌肉重量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
        1.1.2 青春期阶段初中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1.1.3 篮球运动的特点符合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特点
    1.2 应用价值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质健康
        2.1.2 心理健康
        2.1.3 意志力
        2.1.4 核心自我评价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外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2.3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意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
        2.2.4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意志力影响的研究
        2.2.5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影响的研究
    2.3 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前测横向对比结果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前后测纵向对比结果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后测横向对比结果
    4.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4.2.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意志力水平的影响结果
        4.2.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影响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开展的必要性
        5.1.1 篮球运动有效促进初中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5.1.2 篮球运动有效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分析
        5.2.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形态影响的分析
        5.2.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机能影响的分析
        5.2.3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分析
    5.3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意志力水平影响的分析
        5.3.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影响的分析
        5.3.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果断性影响的分析
    5.4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影响的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篮球训练课周次安排日程表
    附录2 八年级篮球训练课教案(节选)
    附录3 中学生意志力量表
    附录4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4.1 问卷调查方法
        2.4.2 指标测量方法
    2.5 组织管理与质量控制
        2.5.1 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2.5.2 测试阶段质量控制
        2.5.3 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分年龄组健身活动政策与设施
    3.3 分年龄组日常交通、工作状态和闲暇时体力活动
        3.3.1 日常交通方式的体力消耗
        3.3.2 工作时体力消耗
        3.3.3 闲暇时的体力活动情况
    3.4 分年龄组体育锻炼情况
        3.4.1 过去一年中是否参加过体育锻炼
        3.4.2 体育锻炼的频度(仅统计过去1 年中体育锻炼者)
        3.4.3 每次锻炼时长
        3.4.4 锻炼时身体感受
        3.4.5 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
        3.4.6 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3.4.7 影响体育锻炼的障碍
        3.4.8 分年龄组患病情况
    3.5 分年龄组体质指标
    3.6 研究对象“体质评级”
    3.7 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体质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1 20-39 岁年龄组
        3.7.2 40-59 岁年龄组
        3.7.3 60-69 岁年龄组
    3.8 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体质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8.1 20-39 岁年龄组
        3.8.2 40-59 岁年龄组
        3.8.3 60-69 岁年龄组
4.讨论
    4.1 安徽省体质监测合格得分情况
    4.2 健身活动政策与设施
    4.3 体力活动情况
    4.4 体育锻炼情况
    4.5 常见体育锻炼项目
    4.6 体育锻炼的原因与障碍
    4.7 研究对象体质评级情况
    4.8 安徽省居民体质不合格率及可能的原因
        4.8.1 年龄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2 性别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3 受教育程度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4 体育锻炼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5 职业类型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6 城乡对体质不合格影响及可能原因
        4.8.7 三个年龄组体质不合格率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4.9 研究不足及展望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参考文献
附录
    一、本人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综述 成年人体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

(9)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下肢肌力是人体实现身体活动的重要根基
        1.1.2 大学生身体素质备受关注,女生体质下降显着
        1.1.3 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广泛开展,深受女大学生喜爱
        1.1.4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练习形式存在差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众健美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有氧踏板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下肢肌力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实验组基本情况、下肢肌力的比较
        3.1.1 实验前各实验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3.1.2 实验前各实验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1.3 实验前各实验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2 大众健美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3.2.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2.2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3 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3.3.1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4 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3.4.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4.2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3.5 实验后各实验组基本情况、下肢肌力的比较
        3.5.1 实验后各实验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3.5.2 实验后各实验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3.5.3 实验后各实验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膝、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4.1.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4.1.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4.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
        4.2.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影响的分析
        4.2.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1min深蹲成绩影响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10)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儿童青少年体质研究概述
        2.1.1 体质定义及相关概念
        2.1.2 儿童青少年体质现状
        2.1.3 体质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1.4 儿童青少年体质提升途径
        2.1.5 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2.1.5.1 不同运动方案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2.1.5.2 健身操运动方案对体质改善的可行性
    2.2 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研究概述
        2.2.1 执行功能概念和测量方法
        2.2.2 执行功能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2.3 执行功能的可塑性及训练提升方法
        2.2.4 运动干预方案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2.2.4.1 慢性运动方案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影响
        2.2.4.2 健身操作为运动干预项目对执行功能改善的可行性
    2.3 体质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概述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概述
        2.4.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
        2.4.2 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2.5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运动强度监测结果
    4.2 体质各指标比较结果
        4.2.1 干预前体质各指标同质性检验
        4.2.2 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比较结果
        4.2.3 干预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结果
        4.2.4 干预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比较结果
    4.3 执行功能各子功能比较结果
        4.3.1 干预前执行功能各子功能同质性检验
        4.3.2 干预前后抑制功能比较结果
        4.3.3 干预前后刷新功能比较结果
        4.3.4 干预前后转换功能比较结果
5.讨论与分析
    5.1 大课间健身操强度分析
    5.2 干预前后对体质的影响
        5.2.1 干预前后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5.2.2 干预前后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5.2.3 干预前后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5.3 干预前后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5.3.1 干预前后对抑制功能的影响
        5.3.2 干预前后对刷新功能的影响
        5.3.3 干预前后对转换功能的影响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不足与展望
8.参考文献
9.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体育锻炼对体质及机能指标的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频次健身操对成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D]. 王宇程.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4]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D]. 黄芳.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D]. 张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游泳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机能影响的研究[D]. 杜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涛. 扬州大学, 2021(09)
  • [8]安徽省20-69岁居民体质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4年国民体质测试数据[D]. 陈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韩雪敏. 苏州大学, 2020(03)
  • [10]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D]. 许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体育锻炼对体质及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