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与近期和长期乳腺癌风险有关

早产与近期和长期乳腺癌风险有关

一、早产与近远期乳腺癌危险有关(论文文献综述)

乔静静[1](2021)在《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母婴近期及远期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据统计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4.8%,至今为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妊娠期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已经被许多学者推荐为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因此该研究将比较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Individualized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IMNT)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差异,为IMNT治疗普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已被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在本院分娩的具有完整分娩记录的641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37名在妊娠期间接受IMNT治疗干预的孕妇纳入干预组,404名接受其他常规传统的孕妇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干预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干预时间等基本信息,另外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的既往史、婚育史、个人疾病史、分娩前生化指标、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等信息收集是通过医院的住院病历系统根据记录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进行检索并导出记录,将收集到信息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并分析。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因素,将产科质量评价的指标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指标作为主要结局,其他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作为次要结局,分别对匹配前后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PSM前干预组孕产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孕期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有明显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心率不齐有明显差异(χ2=10.753,P=0.001);干预组中妊娠期并发症合并肝胆病变的患病率、羊水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产后出血、胎膜缺损、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合并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PSM后两组孕产妇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史、既往史、妊娠期血糖及其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合并心率不齐、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羊水量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10min Apgar评分、会阴Ⅰ度裂伤、合并窒息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肝胆疾病的、早产、新生儿窒息风险分别为OR=0.227,95%CI:0.063-0.817;0R=0.595,95%CI:0.355~0.998;OR=0.101,95%CI:0.103~0.809。(3)PSM前后干预效果评价匹配前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以早产,出血,新生儿低体重,巨大儿,合并PIH,合并心率异常,合并肝胆疾病,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羊水Ⅰ度、Ⅱ度、Ⅲ度污染,胎膜缺损,新生儿窒息为因变量的14个回归模型中;匹配后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除出血、羊水过多、胎膜缺损以外的其余妊娠合并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此外,匹配后增加了以分娩方式和合并肾脏疾病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匹配前妊娠期孕妇合并肝胆疾病、新生儿窒息匹分别为 OR=0.265,95%CI:0.077~0.910、OR=0.187,95%CI:0.043~0.816;匹配后分别为 OR=0.227,95%CI:0.063~0.817;OR=0.101,95%CI:0.013~0.809;(4)不同干预时间比较孕中期干预组、孕晚期干预组孕产妇及新生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三组孕产妇出现并发肝胆疾病的率分别为1.8%、1.0%、6.1%;羊水过少率分别为3.7%、7.0%、13.7%;早产率分别为12.3%、17.2%、24.%;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分别为4.4%、8.2%、14.7;巨大儿出生率分别为5.3%、13.3%、7.8%;会阴Ⅰ度裂伤率分别为16.7%、28.0%、52.5%;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 0.0%、1.0%、4.2%。[结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地均衡了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混杂因素,接受过IMNT治疗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部分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在妊娠期间胆囊结石、肾脏积水以及结石的患病值得引起注意。

陈静思[2](2020)在《孕期过度增重与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及围生结局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与孕妇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以及围生结局的关系,为孕期合理控制体重,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11~2019.05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建档并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年美国IOM推荐的孕晚期体重增长速率及孕期体重增重,将孕妇分为:体重增重过度组45例及增重适中组41例。于分娩前抽取两组孕妇空腹肘静脉血3m L~5m L,并于断脐后1分钟内抽取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2m L,分别检测血糖、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新生儿脐动脉血中PCO2、p H值、乳酸含量;同时应用ELASA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IL-8、IL-6、TNF-α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孕妇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水平以及孕期合并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病情况,比较新生儿出生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1两组孕妇分娩前一般基本资料(年龄、受教育程度、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孕前BMI等)比较显示,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孕妇血清炎性因子均数比较,结果如下:IL-6(0.64±0.36,0.45±0.23)ng/L、IL-8(0.44±0.27,0.33±0.18)pg/m L、TNF-α(0.49±0.37,0.35±0.20)pg/m L、CRP(4.75±2.89,3.57±1.97)mg/L,增重过度组炎性因子水平均高于增重适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糖脂水平均数比较,结果如下:总胆固醇(6.75±0.85,6.21±1.02)mmol/L、甘油三脂(3.69±1.19,2.97±1.11)mmol/L、高密度脂蛋白(2.16±0.41,1.97±0.42)mmol/L、载脂蛋白A(2.30±0.25,2.10±0.35)g/L,增重过度组均高于增重适中组;低密度脂蛋白(3.63±0.67,4.06±0.93)mmol/L、载脂蛋白B(1.26±0.33,1.42±0.32)g/L,增重过度组均低于增重适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空腹血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空腹胆固醇(OR=2.959,95%CI:1.121~6.008,P=0.026)、甘油三脂(OR=2.461,95%CI:1.254~4.832,P<0.01)、载脂蛋白B(OR=0.385,95%CI:0.170~0.873,P=0.022)、超敏C反应蛋白(OR=2.306,95%CI:1.239~4.293,P<0.01)是孕期过度增重的独立危险因素。5围生期宫高(35.27±2.05,33.83±2.24)cm、腹围(105.49±6.03,97.83±4.92)cm、胎盘重量(673.43±138.88,615.00±77.00)g、新生儿体重(3520.67±399.83,3233.66±327.71)g相比,增重过度组均高于增重适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增重过度组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37.8%,40.0%,20.0%)均高于增重适中组(12.2%,14.6%,2.5%,P<0.05)。7增重适中组脐动脉血中乳酸值较增重过度组低(6.93±2.58,8.09±2.22)mmol/L,而p H值较过度增重组高(7.20±0.92,7.16±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脐动脉血PCO2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增重过度组给予产程干预的发生率(42.2%)高于增重适中组(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孕期过度增重的孕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更高,加重孕期炎症状态。2孕期过度增重使糖脂代谢发生紊乱。3孕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超敏C反应蛋白是孕期过度增重的独立危险因素。4孕期过度增重更易分娩巨大儿。5孕期过度增重使产程干预增加,并且发生不良围生结局的概率明显升高,还可能增加新生儿酸中毒的风险。图0幅;表8个;参199篇。

贺娟娟[3](2020)在《孕期焦虑抑郁及邻苯二甲酸酯与胎停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孕期焦虑抑郁与胎停育的关系。2.了解孕妇尿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PAEs)代谢物水平,探讨PAEs对胎停育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胎停育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就诊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孕妇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户籍、BMI、孕周、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孕次等)和可能影响邻苯二甲酸酯(PAEs)暴露的因素(包括吸烟、喝酒、化妆、使用塑料餐具、装修房屋等),同时采集现场尿液30ml。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SSRS)评估孕妇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情况。通过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olid phase extract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PE-HPLC)对内暴露指标4种PAEs代谢物邻苯二甲酸单甲酯(monomethyl phthalate,MMP),邻苯二甲酸单乙酯(monoethyl phthalate,MEP),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onobutyl phthalate,MBP),邻苯二甲酸单苄基酯(monobenzyl phthalate,MBzP)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SG)进行校正。采用Epi Data 3.1录入问卷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和QR)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y-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焦虑、抑郁和PAEs与胎停育的关系,并进行胎停育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本研究共调查271名孕妇,病例组123例,对照组148例。病例组的平均年龄(t=-3.506,P=0.001)和孕次(c2=14.289,P=0.001)均高于对照组。271名孕妇均不吸烟。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职业(c2=16.881,P=0.005)和使用塑料餐具(c2=4.922,P=0.027)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在BMI、孕周、户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饮浓茶或咖啡、化妆、房屋装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1)病例组焦虑平均得分为(44.27±7.95)分,对照组为(42.85±8.3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6,P=0.155);病例组焦虑的检出率为25.20%(31/123),对照组为20.27%(30/148),病例组与对照组焦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613,P=0.453)。通过因子分析将SAS各指标归纳为焦虑-运动性紧张因子、焦虑-情绪障碍因子、焦虑-神经功能障碍因子和焦虑-躯体障碍因子,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发现病例组焦虑-运动性紧张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t=-3.242,P=0.001),且经人口学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焦虑-运动性紧张因子是胎停育的危险因素(调整OR=1.44,95%CI=1.09-1.89)。(2)病例组抑郁平均得分为(49.03±11.45)分,对照组为(46.19±11.1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9,P=0.039);病例组抑郁的检出率为45.53%(56/123),对照组为29.73%(44/148),病例组与对照组抑郁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534,P=0.014)。通过因子分析将SDS各指标归纳为抑郁-精神抑制因子、抑郁-情绪障碍因子和抑郁-躯体障碍因子,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后发现,病例组的抑郁-情绪障碍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t=-3.658,P<0.001),且经人口学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抑郁-情绪障碍因子(调整OR=1.61,95%CI=1.21-2.14)是胎停育的危险因素。(3)病例组社会支持总分为(40.28±6.73)分,对照组为(41.75±6.5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4,P=0.071)。但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主观支持(t=1.997,P=0.047)和社会支持利用度(t=3.265,P=0.001)这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社会支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422,P=0.516)。经人口学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观支持(调整OR=0.85,95%CI=0.74-0.98)是胎停育的保护因素。(4)将年龄、孕次、职业、使用塑料餐具、焦虑-运动性紧张因子、抑郁-情绪障碍因子、主观支持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现年龄越大,越易发生胎停育(OR=1.09,95%CI=1.02-1.17);使用塑料餐具发生胎停育的风险是不使用的1.85倍(OR=1.85,95%CI=1.08-3.18);焦虑-运动性紧张因子(OR=1.39,95%CI=1.05-1.84)和抑郁-情绪障碍因子(OR=1.47,95%CI=1.10-1.95)是胎停育的危险因素。3.研究对象尿PAEs代谢物水平(1)研究对象尿液中4种PAEs代谢物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MEP>MBP>MBzP>MMP。尿液中4种PAEs代谢物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MEP>MMP>MBzP>MBP。尿液中经SG调整和未经SG调整的MMP(Z=-3.898,P<0.001;Z=-3.116,P=0.002)、MBP(Z=-2.198,P=0.028;Z=-2.192,P=0.028)浓度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2)经过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发现,塑料餐具的使用与MMP(r=0.196,P<0.001)、MEP(r=0.099,P=0.046)水平有关。而饮酒、饮浓茶/咖啡、化妆、房屋装修与PAEs代谢物水平无关(P均>0.05)。(3)孕妇PAEs代谢物水平与胎停育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经人口学因素调整和对数转化后的MMP每增加一个单位,其胎停育风险增加37%(调整OR=1.37,95%CI=1.07-1.77)。当把PAEs代谢物浓度转化为四分位数时,MMP(调整OR=2.74,95%CI=1.24-6.03)和MBzP(调整OR=2.22,95%CI=1.01-4.89)的第三四分位数(Q3)相比最低四分位数(Q1)可能会增加胎停育的风险。(4)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都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现年龄越大,越易发生胎停育(OR=1.10,95%CI=1.04-1.17);焦虑-运动性紧张因子(OR=1.40,95%CI=1.07-1.83)、抑郁-情绪障碍因子(OR=1.54,95%CI=1.17-2.02)和MMP(OR=1.37,95%CI=1.07-1.75)均是胎停育的危险因素。(5)交互作用结果显示,焦虑与MMP暴露不存在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1.14(95%CI=-3.87-1.59)、归因比(AP)=-0.39(95%CI=-1.52-0.73)、交互作用指数(S)=0.62(95%CI=0.19-2.01);抑郁与MMP暴露也不存在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0.02(95%CI=-3.25-3.20)、归因比(AP)=-0.01(95%CI=-0.68-0.67)、交互作用指数(S)=0.99(95%CI=0.42-2.33)。结论:(1)孕妇焦虑、抑郁的检出率较高,且孕期焦虑抑郁会增加胎停育的风险。(2)孕妇广泛暴露于PAEs,MMP是胎停育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嘉敏[4](2020)在《miRNA-29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子痫前期病程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各器官功能损伤,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子痫前期的发病率随之升高。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失衡,内皮细胞损伤是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基础,但导致内皮损伤的分子机制未明。本研究探讨子痫前期患者中微小RNA-29b(micro RNA-29b,mi R-29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之间关系及二者对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危重症产科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其中早发型子痫前期2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18例。20例正常胎盘组织作为对照。采用RT-q PCR法检测胎盘中mi R-29b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组织中VEGF-A蛋白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对病程的影响。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为正态分布方差齐同,用sx±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胎盘中mi R-29b和VEGF-A表达水平比较,mi R-29b在EOPE和LOPE患者胎盘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VEGF-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PE组和LOPE组的胎盘mi R-29b和VEGF-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E孕妇胎盘mi RNA-29b与VEGF-A水平的相关性PE患者胎盘mi RNA-29b与VEGF-A水平呈负相关(r=-0.691,P=0.001)。表明PE患者胎盘组织中随着mi RNA-29b表达量增加,VEGF-A表达量有下降趋势;3.mi RNA-29b、VEGF-A与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胎盘中mi R-29b表达与收缩压、舒张压及24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发病孕周、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P<0.05);胎盘VEGF-A蛋白与收缩压、舒张压及24 h尿蛋白呈负相关,与发病孕周、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P<0.05)。结论1.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mi RNA-29b表达上调,VEGF-A表达下调,mi RNA-29b可能靶向调控VEGF-A参与子痫前期的内皮损伤,其表达水平高低影响临床症状的轻重,有望指导临床诊疗。2.mi RNA-29b有望成为区别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的指标。

彭莉[5](2018)在《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单胎活产孕妇7 68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将孕前体质指数(BMI)分成4组: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932例,BMI 18.523.9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5 320例,BMI 24.027.9 kg/m2为超重组1 172例,BMI≥28.0 kg/m2为肥胖组264例;4组根据孕期增重是否符合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推荐指南分为孕期增重过少、增重适宜和增重过多。分析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并计算出各孕前体质指数组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结果:(1)与孕前正常体质量组相比,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小于孕龄儿(OR=1.72,95%CI:1.302.26)的风险升高,超重和肥胖组发生剖宫产(OR=1.18、1.63)、中转剖(OR=1.46、2.28)、巨大儿(OR=1.20、1.63)、大于孕龄儿(OR=1.30、1.6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02、4.06)、妊娠期糖尿病(OR=2.65、5.47)、未足月胎膜早破(OR=2.48、4.50)、早产(OR=1.77、3.58)和产程延长或停滞(OR=1.31、1.88)的风险升高。(2)与孕期增重符合IOM推荐范围相比,孕期增重过少发生小于孕龄儿(OR=1.29,95%CI:1.011.66)、妊娠期糖尿病(OR=1.95,95%CI:1.632.34)和早产(OR=2.43,95%CI:1.793.31)的风险升高,孕期增重过多发生剖宫产(OR=1.32,95%CI:1.171.50)、巨大儿(OR=2.01,95%CI:1.692.40)、大于孕龄儿(OR=1.90,95%CI:1.622.22)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63,95%CI:1.212.19)的风险升高。(3)在低体质量组内,孕期增重过多发生产后出血(OR=2.81,95%CI:1.117.14)的风险升高。在正常体质量组内,孕期增重过少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OR=1.97,95%CI:1.083.60)的风险升高。在超重组内,孕期增重过多发生中转剖(OR=1.50,95%CI:1.022.21)和产后出血(OR=3.84,95%CI:1.3311.05)的风险升高。在肥胖组内,孕期增重过多发生中转剖(OR=2.49,95%CI:1.045.95)的风险升高。(4)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组足月单胎孕妇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1.516.5 kg、11.016.0 kg、10.015.0 kg和7.013.5 kg。结论:不适宜的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育龄期妇女可通过孕前和孕期体重管理获得良好妊娠结局,我院孕前低体质量和正常体质量孕妇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略低于2009年IOM指南。

栾丹丹[6](2018)在《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连续测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分析其乳汁分泌规律,探讨影响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在患儿住院期间的泌乳量进行连续测定,并应用早产儿母亲泌乳相关因素综合问卷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其泌乳量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第1~14d平均泌乳量为(0.85±1.92)ml~(535.43±265.97)ml,53%(53/100)的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不足(产后第14d泌乳量<500ml),其平均泌乳量为(341.08±89.70)ml;产妇产后14 d每日泌乳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2848~0.9646,P<0.01),第4 d泌乳量与第14 d泌乳量相关系数为r=0.7070(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泌乳Ⅱ期启动时间、EPDS得分、年龄、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影响产妇泌乳量、导致其泌乳量不足的危险因素。3.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泌乳Ⅱ期启动延迟率为36%。泌乳Ⅱ期启动时间与第1~14d泌乳量均呈负相关(r=-0.525~-0.354,P<0.05/14),泌乳Ⅱ期启动延迟组产妇产后1~14d泌乳量均低于非延迟组产妇(z=-4.89~-3.10,P<0.05/14)。泌乳Ⅱ期启动延迟的影响因素为妊娠高血压疾病、睡眠时间、开奶时间等。4.产后抑郁筛查阳性者占58%。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出,EPDS得分与产后第2d、4d及第l1~14d泌乳量呈负相关(r=-0.381~-0.290,均P<0.05/14),产后抑郁筛查阳性组产妇(EPDS得分≥10分)产后第11~14 d泌乳量低于正常组(z=-3.87~-3.58,P<0.05/14)。结论1.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早期泌乳量少,泌乳量不足情况发生率高。2.产后第4 d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泌乳量观测时间点,对产后第4 d乳量较低的产妇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泌乳。3.产妇年龄、妊娠高血压疾病、泌乳Ⅱ期启动时间,EPDS得分是影响产妇泌乳,导致产后泌乳量不足的主要因素。

祝博[7](2017)在《《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说明

熊超[8](2017)在《孕期体重对出生结局及婴幼儿体格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孕期体重是胎儿宫内营养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由孕前基础体重与孕期体重增长累积而成。以往研究认为,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胎儿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可能影响胎儿出生结局及出生后的健康水平,但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大样本队列研究数据。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我国人群的孕期增重推荐范围。因此,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1.通过以人群为基础的大样本队列数据库,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包括孕期体重增长及BMI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Apagr评分的关联,探讨孕前BMI、孕期增重对低出生体重(LBW)、巨大儿、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早产(PTB)、新生儿出生窒息及剖宫产7种出生结局的独立影响及交互作用。2.探讨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对0-2岁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的影响以及与婴幼儿期超重肥胖的关联。3.探讨适合我国人群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推荐范围,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孕前及孕期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第一部分:以武汉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常住并分娩的84,079名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类为:孕前低体重(BMI<18.5kg/m2)、正常体重(BMI:18.5-23.9 kg/m2)、超重(BMI:24-27.9 kg/m2)及肥胖(BMI≥28 kg/m2);根据2009年IOM标准将孕期体重增长(GWG)分为增重不足、增重适当及增重过度3类;将孕期BMI增长值划分为<5 kg/m2、5-10 kg/m2及≥10 kg/m2 3个等级。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Wald test等统计方法分析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水平对胎儿出生体重、Ponderal指数(PI)及Apgar评分的影响以及与LBW、巨大儿、SGA、LGA、早产、出生窒息及剖宫产发生风险的关联,并按孕前BMI分层分析GWG及孕期BMI增长与不同出生结局的关联。2.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队列研究基础上追踪婴幼儿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体格发育情况,分别进行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记录6个月内喂养方式。根据2006年WHO标准计算各月龄WAZ、LAZ、BAZ及HCZ值并进行营养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广义线性回归及非条件logistic 回归等方法分析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水平对婴幼儿各月龄体格发育指标的影响以及与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并按孕前BMI分层进行分析。3.第三部分:以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中具有良好妊娠结局的人群作为参考人群,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水平的参考值范围。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评估LBW、巨大儿、早产风险随孕前BMI水平的连续性变化,对本次研究中拟定的GWG及孕期BMI增长推荐范围与现行的IOM推荐标准进行对比和评估,比较不同增重推荐标准下LBW及巨大儿的风险。结果:1.第一部分:(1)本次研究人群中,LBW、巨大儿、SGA、LGA发生率分别为2.66%、6.59%、3.39%及28.05%。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值与胎儿出生体重、PI值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孕前低体重可增加 LBW(OR=1.25,95%CI:1.11-1.42)及 SGA(OR=1.45,95%CI:1.32-1.59)风险,孕前超重、肥胖可增加巨大儿及LGA风险;GWG 不足时 LBW(OR=l.35,95%CI:1.20-1.52)及 SGA(OR= 1.37,95%CI:1.24-1.51)风险增高,而 GWG 过度时巨大儿(OR=2.34,95%CI:2.18-2.51)及 LGA(OR=1.85,95%CI:1.78-1.92)风险增高;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增高,巨大儿及LGA风险逐渐增高,而LBW及SGA风险逐渐下降(P for trend<0.01)。(2)孕前低体重、超重、肥胖均可增加早产风险,其中孕前肥胖时早产风险最高(OR=2.22,95%CI:1.64-3.02)。GWG不足可增加早产风险,而GWG过高时早产风险下降;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升高,早产风险逐渐下降。对三种不同类型早产分析显示,孕前低体重可增加自发性早产风险,但与胎膜早破(PPROM)及治疗性早产风险无统计学关联;孕前超重、肥胖可显着增加三种类型早产的风险。GWG不足时自发性早产及PPROM风险增加;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增高,三种早产风险均逐渐下降。(3)母亲孕前肥胖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较低(P<0.01);随GWG增高,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均显着增高(P<0.05)。在不同孕前BMI分组中,孕前肥胖的产妇新生儿出生窒息率最高(2.67%),但关联无统计学意义。GWG不足时新生儿出生窒息风险显着增高(OR=1.34,95%CI:1.18-1.52);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升高,出生窒息风险逐渐下降。按孕前BMI分层分析显示,孕前正常体重产妇中,GWG不足可增加出生窒息风险(OR=1.37,95%CI:1.19-1.58),而孕前为低体重时,GWG过度可降低出生窒息风险(OR=0.75,95%CI:0.58-0.97);在孕前低体重及正常体重产妇中,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增高,出生窒息风险均显着下降。(4)孕前超重(OR=1.63,95%CI:1.51-1.75)、肥胖(OR=2.38,95%CI:1.91-2.96)、GWG过度(OR=1.43,95%CI:1.38-1.47)均可显着增加剖宫产几率;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升高,剖宫产几率逐渐升高。不同孕前BMI类别下,GWG过度均可显着增加剖宫产几率。2.第二部分:(1)母亲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水平与各月龄婴幼儿体重、身长、头围及BMI水平间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P<0.01);随母亲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水平增高,各月龄婴幼儿WAZ、LAZ、HCZ及BAZ水平呈现增高趋势。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出生体重、孕周等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组婴幼儿各月龄WAZ及BAZ均下.降,而孕前超重、肥胖组各月龄WAZ及BAZ增高;GWG不足组各月龄WAZ及BAZ下降,I而GWG过度组各月龄WAZ及BAZ均增高;随孕期BMI增长水平增高,各月龄婴幼儿WAZ及BAZ均逐渐增高。(2)各月龄婴幼儿总体超重肥胖发生率均在30%以上。在调整出生体重等因素后,婴幼儿各月龄超重肥胖风险均随母亲孕前BMI、GWG及孕期BMI增长水平增高而显着上升。按孕前BMI分层分析显示:在各类孕前BMI母亲中,GWG过度时1月龄婴儿超重肥胖风险均显着增高;在孕前低体重或正常体重的母亲中,GWG过度可显着增高6-24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风险。3.第三部分:本次研究对孕前BMI的推荐范围为:19.0-21.5 kg/m2。采用限制性立方样图(RCS)以不良出生结局发生风险强度来评估该推荐范围的合理性。RCS模型显示,随孕前BMI水平增高,早产、LBW的OR(95%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分别在孕前BMI为19.0kg/m2、19.5kg/m2左右降至最低点。与设定的参照点(22.0kg/m2)相比,当孕前BMI在19.0-21.5 kg/m2内时,早产、LBW及巨大儿风险均显着降低;相比中国普通成人标准(18.5-24.0 kg/m2),当孕前BMI在本次研究推荐范围内时,早产、LBW及巨大儿发生率均较低。本次研究对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及超重孕妇GWG推荐范围分别为14.5-22.0kg、12.0-20.0kg、9.0-16.5kg;孕期BMI增长推荐范围分别为:5.6-8.4kg/m2、4.7-7.9kg/m2、3.5-6.5kg/m2。本次 GWG/BMI 增长推荐范围对孕前低体重及正常体重产妇中LBW及巨大儿发生风险的评价结果与IOM标准相近,但在孕前超重者中的评估效果优于IOM标准,尤其是对孕前超重者中LBW的风险评估。结论:1.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包括GWG及BMI增长)可影响胎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并与LBW、早产、巨大儿、LGA、SGA等多种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备孕期和妊娠期合理的体重控制对预防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包括GWG及BMI增长)与0-2岁婴幼儿各月龄体重、身长、头围及BMI水平均呈正向关联。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增重过度均为0-2岁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次研究首次通过大样本队列数据库探索适合我国人群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包括GWG及BMI增长)参考值范围,能较好地评估早产、LBW及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王淑平[9](2020)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健康孕妇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探索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提供新的中医理论依据参考。(2)从临床疗效、症状表现、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围产结局等方面研究茵陈蒿汤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影响,进而探讨茵陈蒿汤的作用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体内相关免疫指标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Treg平衡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作用。(4)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茵陈蒿汤对于Th17/Treg平衡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茵陈蒿汤对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以及住院部就诊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孕妇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1.2研究方法对130例正常孕妇及130例ICP孕妇均采用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及资料调查表》进行详细询问调查。研究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中的9个亚量表共60个条目的问题,每个问题均按5级评分,原始分值为1-5分,根据条目问题的不同有逆向评分(即5-1分);回答全部问题后,计算原始分值与转化分值,进而判定体质类型。1.3观察指标(1)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分析;(2)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型结果;(3)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相关性分析。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2.1研究对象上述1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中符合湿热内蕴型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0例作为常规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上述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6)符合上述ICP湿热内蕴型辨证标准;(7)纳入本研究前未进行ICP相关治疗且近期未使用性激素相关药物;(8)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治疗且对研究干预过程(服药、复查等)依从性高。2.2研究方法收集三组纳入对象基本资料,包括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民族、文化程度、ICP史等,研究对象采用口服熊去氧胆酸(进口药物注册证号:H20150365),每日15mg/kg·d,连续14天一个疗程。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茵陈蒿汤(茵陈18g,大黄6g,栀子9g),每日1剂,水煎至150ml,分早晚温服,连续14d。常规组正常孕妇不做药物干预治疗,仅定期按常规进行常规孕检。2.3观察指标(1)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产次、ICP史、焦虑抑郁、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2)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含量(IL-17、TGF-β、IL-35)(4)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6)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围产结果情况(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围产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与对照组130例正常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民族分布、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文化程度等个人基础资料方面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在130例对照组健康孕妇中,平和质状态为68例,占比52.3%,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中平和质状态为10例,占比7.7%,二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主要分布于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66例(50.8%)、24例(18.5%)、12例(9.2%),并且该三种体质分布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湿热质状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呈现正相关性(OR>1,P<0.05),且平和质可能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潜在保护因素(OR<1,P<0.05)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的影响(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纳入对象在年龄、孕周、产次、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ICP史高于健康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IL-17水平含量显着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且体内血清TGF-β、IL-35水平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免疫指标细胞因子TGF-β、IL-35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IL-17降低幅度与TGF-β、IL-35增加幅度要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二组IL-17、TGF-β、IL-35含量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皮肤瘙痒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皮肤瘙痒评分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0例、12例、7例,无效例数为1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8例、10例,无效例数为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7%,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围产结局方面,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例数低于对照组,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污染、围产儿死亡例数二者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在围产结局方面比较均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比较,早产、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数显着高于常规组,且二者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ICP史、焦虑抑郁、TBA、ALT、AST、TBIL与围产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OR>1,P<0.05)。结论:(1)中医体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湿热质、痰湿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存在正相关性,而平和质状态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保护因素,说明湿热质、痰湿质体质状态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上可尝试通过调和、药物等方式纠正患者偏颇体质进行防治ICP。(2)茵陈蒿汤有利于缓解IC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含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改善妊娠结局以及降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茵陈蒿汤对于调节Th17/Treg平衡具有正面效果,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促进初始CD4+T细胞更多分化为Treg细胞,增加ICP患者体内细胞因子TGF-β以及IL-35的表达,并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降低IL-17的含量,减轻ICP患者免疫损伤,进而改善ICP患者病症及预后。

吴远珏[10](2019)在《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估孕妇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并探讨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为孕期合理的膳食指导提供理论依据。(2)评估不同食物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并探讨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为预防GDM提供有效的膳食建议。(3)探讨孕早期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的关系,筛选出敏感的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为GDM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进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ongj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ohort,TMCHC)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的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孕妇孕期膳食摄入情况,通过膳食分析软件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利用残差法对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能量调整;根据2011年新的GDM诊断标准对随访到孕24-28周的孕妇进行OGTT筛查和GDM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膳食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分层分析探讨GDM潜在的危险因素对膳食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膳食胆固醇与孕妇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2)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孕期不同食物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层分析探讨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水平与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3)第三部分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孕妇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产次等因素按1:2配比筛选GDM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基线血清多种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采用酶法测定基线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LDL-C),酶联免疫法测定基线血清胰岛素水平。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清胰岛素等指标的相关性。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2124人,共诊断GDM 207例,发病率为9.7%;膳食胆固醇的平均摄入量为379.1 mg/d,其中有71.0%的孕妇膳食胆固醇醇摄入量超过300 mg/d;残差法能量调整的胆固醇摄入量的五分位数分组后各组GDM的发病率依次为6.8%、8.7%、9.4%、1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调整孕妇的年龄、孕前BMI、产次、文化水平、家庭月人均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GDM诊断前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from pregnancy to OGTT,GWGO)、膳食维生素E、维生素C、总膳食纤维、总能量摄入、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情况后,与能量校正的胆固醇摄入水平最低的分位(Quintile 1,Q1)相比,摄入量较高的第四分位(Quintile 4,Q4)、最高分位(Quintile 5,Q5)组发生GDM的风险均增高,相应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s)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分别为1.75(1.03,3.00)、2.10(1.24,3.58)(P for trend=0.003)。此外,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每增加100 mg/d,OGTT空腹血糖水平上升0.01 mmol/L,OGTT 1小时血糖水平上升0.07 mmol/L,GDM发生风险增加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负荷血糖增加0.03 mmol/L,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5)。分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膳食胆固醇与GDM风险的关联并没有受到孕前BMI、年龄、产次、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所有相互作用均P>0.05)。(2)孕期不同膳食来源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人群孕期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鸡蛋,鸡蛋来源胆固醇占总膳食胆固醇的64.2%,其次是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随后依次为红肉、奶类及其制品类以及其他食物(包括禽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鸡蛋来源胆固醇显着增加GDM的发生风险。与Q1组相比,第二分位(Quintile 2,Q2)组、第三分位(Quintile 3,Q3)组并没有显着增加GDM的风险,但摄入量较高的Q4组和Q5组发生GDM的风险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ORs以及95%CIs分别为1.07(0.61,2.23)、1.55(0.92,2.61)、1.90(1.13,3.17)、1.83(1.08,3.07)(P for trend=0.005),但并未观察到红肉、水产品、奶类及奶制品和其他食物来源的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鸡蛋胆固醇摄入量每增加100mg/d,OGTT空腹血糖水平上升0.01 mmol/L,GDM发生的风险增加16%。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鸡蛋摄入量为7或>7个/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分别是鸡蛋摄入量<3个/周的孕妇的1.99倍(OR:1.99,95%CI:1.15,3.46)和2.51倍(OR:2.51,95%CI:1.38,4.56)。鸡蛋摄入量每增加1个/周,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7%(OR:1.07,95%CI:1.02,1.11),与鸡蛋摄入量<7个/周的孕妇相比,摄入量≥7个/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48%(OR:1.48,95%CI:1.09,2.00)。分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鸡蛋来源胆固醇与GDM风险的关联并没有受到孕前BMI、年龄、产次、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所有相互作用均P>0.05)。(3)孕早期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的关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匹配变量(年龄、孕前BMI、产次、采血孕周)进行配对,共纳入156名孕妇,其中GDM病例52名,对照组104名。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和合成标志物之间呈现负相关。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考虑配对设计,调整研究对象的文化水平、家庭月人均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孕早期体重增加、基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后,血清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甾烷醇与TC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GDM发生风险增加70%(OR:1.70,95%CI:1.04,2.76),而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胆甾烷醇、菜油固醇、β-谷固醇与TC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SD,GDM发生风险分别降低42%、42%和38%,并且发现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甾烷醇)与吸收标志物(β-谷固醇、菜油固醇、胆甾烷醇、豆固醇)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SD,GDM发生风险的OR及95%CI分别为2.02(1.18,3.45)、2.16(1.24,3.75)、2.07(1.22,3.51)、1.85(1.1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武汉城市孕妇孕期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摄入量为379.1 mg/d,并且有71.0%的孕妇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超过300 mg/d。孕期高胆固醇摄入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且胆固醇摄入量与空腹血糖和1小时负荷血糖呈显着正相关。(2)本研究人群孕期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鸡蛋。孕期高鸡蛋胆固醇摄入或高鸡蛋摄入(≥7个/周)均显着增加GDM发生的风险。(3)血清较低的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或较高的合成标志物水平及较高的合成标志物与吸收标志物比值会显着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孕早期胆固醇高合成和低吸收的代谢状态,可能是孕妇发生GDM的高危因素。

二、早产与近远期乳腺癌危险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与近远期乳腺癌危险有关(论文提纲范文)

(1)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定义
    1.2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1.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近、远期的影响
    1.5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与治疗
    1.6 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概述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4 样本量
    3.5 研究方案
    3.6 效果评价指标
    3.7 指标收集
    3.8 资料分析
    3.9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一般结果
        4.1.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描述
        4.1.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
        4.1.3 婚育史比较
        4.1.4 孕期血糖及其控制情况
        4.1.5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4.1.6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2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结果
        4.2.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
        4.2.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结果
        4.2.3 婚育史比较结果
        4.2.4 孕产妇血糖及其控制比较结果
        4.2.5 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4.2.6 主要指标比较结局比较结果
        4.2.7 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比较
        4.2.8 次要结局胎儿指标比较结果
        4.2.9 次要结局新生儿指标比较结果
        4.2.10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3 PSM前后干预效果比较
    4.4 不同干预时间结果比较
        4.4.1 不同干预时间OGTT结果
        4.4.2 不同干预时间的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4.4.3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结果
        4.4.4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胎儿指标结果
        4.4.5 不同干预时间的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5.讨论
    5.1 IMNT与孕产妇并发症
        5.1.1 IMNT治疗对早产率的影响
        5.1.2 IMNT治疗对母体心率异常的影响
        5.1.3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肝胆病症的影响
        5.1.4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肾脏病症的影响
        5.1.5 IMNT治疗对羊水量与羊水性质的影响
    5.2 IMNT与新生儿并发症
        5.2.1 IMNT治疗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5.2.2 IMNT治疗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5.3 IMNT治疗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5.4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应用
6.本研究的局限性
7.结论
8.建议
    8.1 对IMNT的实施方案制定指南或共识
    8.2 加强多学科、多中心的交流
    8.3 增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对IMNT的认识并推广实施
    8.4 加强IMNT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1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宝典
附录3 糖尿病饮食处方
附录4 膳食日志及血糖测量表
附录5 信息记录
附录6 PSM匹配过程及结果
综述 真实世界研究在围产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孕期过度增重与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及围生结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实验室检测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孕妇分娩前基本特征比较
        1.2.2 孕期过度增重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2.3 孕期过度增重对糖脂水平的影响
        1.2.4 孕期过度增重与血清炎性因子、糖脂水平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1.2.5 孕期过度增重与围生结局的关系
    1.3 讨论
        1.3.1 孕晚期体重增加过度使炎症反应加重
        1.3.2 孕期过度增重使糖脂代谢水平发生紊乱
        1.3.3 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对母亲的影响
        1.3.4 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对胎儿的影响
        1.3.5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孕期过度增重对血清炎性因子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2.1 孕期过度增重的原因及诊断标准
        2.1.1 孕期过度增重的原因
        2.1.2 孕期过度增重的诊断标准
    2.2 孕期过度增重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2.1 孕期血清炎性因子的产生机制
        2.2.2 孕期血清炎性因子的特点
    2.3 孕期过度增重及血清炎性因子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2.3.1 对母亲妊娠结局的影响
        2.3.2 对胎儿的影响
    2.4 孕期过度增重的预防及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A 孕妇及新生儿相关资料记录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孕期焦虑抑郁及邻苯二甲酸酯与胎停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Ⅹ
前言
第一部分 孕期焦虑抑郁与胎停育的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收集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现状
        2.3 研究对象焦虑、抑郁的因子分析
        2.4 心理因素及社会支持与胎停育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胎停育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邻苯二甲酸酯与胎停育的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尿液中PAEs代谢物水平
        2.3 研究对象行为特征与PAEs代谢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4 PAEs代谢物水平与胎停育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胎停育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6 胎停育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miRNA-29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子痫前期病程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3.2 miR-29b和 VEGF-A在子痫前期与正常产妇胎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3.3 PE孕妇胎盘miRNA-29b与 VEGF-A水平的相关性
    3.5 miR-29b和 VEGF-A在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4 讨论
    4.1 子痫前期内皮损伤机制
    4.2 miRNA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4.3 miR-29b和VEGF的联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miRNA在妊娠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孕期增重与母婴结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常用缩略词表
致谢

(6)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水平
    3 产后14d每日泌乳量相关关系分析
    4 产后第14d泌乳量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不足的发生情况
    6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不足影响因素分析
    7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泌乳Ⅱ期启动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早期泌乳状况
    2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14d泌乳量相关分析
    3 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不足影响因素分析
    4 减少产后泌乳量不足发生的相关策略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孕期体重对出生结局及婴幼儿体格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出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0-2岁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适宜范围的探讨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孕期增重对母婴健康的近远期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认识
        1.1.2 中医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1.1.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及产后相关病症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西医认识及诊治发展状况
        1.2.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解释
        1.2.2 ICP临床症状表现
        1.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引发因素与病理机制
        1.2.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依据
        1.2.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西医治疗简述
    1.3 Th17/Treg在 ICP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3.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
        1.3.2 Th17/Treg平衡与ICP发生发展的关系
        1.3.3 Th17/Treg平衡对ICP患者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2.1 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ICP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中医体质判定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中医体质分型方法
        2.3.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4.1 两组纳入对象个人基础资料比较
        2.4.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比较
        2.4.3 中医体质分型与ICP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2.5.2 中医体质分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2.5.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
第三章 茵陈蒿汤治疗ICP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3.1.1 研究对象
        3.1.2 ICP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终止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干预措施
        3.2.2 皮肤瘙痒症状评分标准
        3.2.3 临床疗效判定
        3.2.4 中医证候积分判定
        3.2.5 观察内容
        3.2.6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三组纳入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3.2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3.3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3.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3.6 三组纳入对象围产结局情况比较
        3.3.7 围产儿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4 讨论
        3.4.1 茵陈蒿汤治疗ICP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3.4.2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预后及围产结局的影响
        3.4.3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体内免疫细胞Th17/Treg平衡的影响
    3.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伦理审查批件

(10)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孕期不同来源的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附录2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致谢

四、早产与近远期乳腺癌危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乔静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孕期过度增重与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及围生结局的关系[D]. 陈静思.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孕期焦虑抑郁及邻苯二甲酸酯与胎停育的相关性研究[D]. 贺娟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4]miRNA-29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子痫前期病程中的作用机制[D]. 孙嘉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 彭莉. 苏州大学, 2018(01)
  • [6]NICU住院早产儿母亲产后泌乳量及相关因素研究[D]. 栾丹丹. 滨州医学院, 2018(07)
  • [7]《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7(12)
  • [8]孕期体重对出生结局及婴幼儿体格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D]. 熊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9]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王淑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D]. 吴远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早产与近期和长期乳腺癌风险有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