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固态继电器的配电变压器自动稳压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夏东升,王华芳,马文博,徐晗,顾苏雯,朱跃光[1](2017)在《基于晶闸管的配电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中各配电变压器分布较零散,使得电压调节困难,电压稳定性较差。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对配电变压器输出电压进行调节的系统。该系统用晶闸管代替机械开关,结合嵌入式控制技术,以监测到的变压器二次侧电压为基准,通过切换高压侧分接绕组,在有载情况下自动对输出电压就地进行调节,以提高配网电压稳定性。此外,在对现有无触点有载分接开关的研究基础上,对调压电路拓扑结构进行了改进并设计了合闸保护方案,对电压检测及分接绕组切换算法进行了优化,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制造成本,且使系统运行更加可靠、稳定。现场测试验证了所设计样机的有效性。
牛泽晗[2](2017)在《一种适用于配电变压器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充足的条件下,对配电变压器实现有载自动调压是稳定低压配电系统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传统机械式调压分接开关由于动作时有电弧,因此不适合需要频繁调压的配电变压器使用,而处于研究阶段的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无触点OLTC)虽然动作时无电弧且可频繁动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在现有电力电子元件耐压值低的情况下,仅能对N%5±U分接头实现有载调压,调压范围小,不能满足工程需求;目前研究的无触点OLTC的控制系统位于变压器低压侧,而作为被控制对象的开关执行元件却处在高压侧,当出现高压侧避雷器动作或高压侧单相接地时,OLTC控制系统将因承受高压而击穿;另外在变换分接头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环流,致使开关元件或调压绕组因过流而击穿;且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当出现过流、分接开关被击穿等故障时,变压器将停止运行,供电可靠性低。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无触点OLTC的应用及推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无触点OLTC,该装置采用反并联晶闸管模块作为分接开关执行元件,采用正反调压方式进行调压,以扩大调压范围;控制系统电源及测量电压均通过隔离变压器取自配电变压器一次侧靠近中性点的调压绕组两端,使控制系统对地悬浮,解决其耐压问题;同时在高压侧调压绕组非额定分接头与相连的可控硅模块之间串联三相自动空气开关触点,当出现过流时动作,起到过流保护作用;且将每组三相空气开关的第三对触点及隔离变压器一次侧绕组串联在一起,当发生缺相、过流、分接开关被击穿等故障时,自动空气开关无延时跳开,切断故障电流,同时切断控制系统电源,控制系统自动退出,而与额定分接头相连的可控硅模块采用无源自取能触发方式,在控制系统因断电退出工作时,该模块导通,同时非额定档可控硅模块将因失去触发信号而处于截止关断状态,进而使变压器在额定档位正常运行,保证了供电可靠性。以实验室及哈尔滨格瑞德电力成套设备公司现有设施为基础,分别进行了OLTC监控单元调试、OLTC触发电路测试、样机保护功能测试及样机自动稳压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无触点OLTC的配电变压器在正常运行时,能够根据电网电压的波动,自动调整负荷输出电压,使输出电压保持在标准范围(N?%3 U)内,并能将调压范围扩大至N?%10 U;而在出现分接开关等故障时,空气开关迅速跳闸,有载调压功能退出,变压器自动恢复到额定档位继续供电运行,实现保护调压绕组和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双重功能。
赵玉林,李海凤,牛泽晗,张海燕,寻广朕[3](2016)在《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的一种新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调压技术对稳定电压具有重大意义。有载调压控制系统的耐压问题是限制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工程应用的关键因素,上电时无触点配电变压器的自启动是另一难点。为解决这2方面的问题,文中设计出一种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的新方案,其控制系统的电源和测量电压均取自高压(10 k V)分接头,解决分接开关与控制系统的耐压问题;分接开关和控制系统采用悬浮地技术解决对地耐压问题;采用无源自取能触发方式,并利用一组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在配电变压器上电时实现自启动。模拟实验、理论分析以及近一年的运行试验考核表明,该方案可较好地解决耐压问题,且启动可靠,稳压效果平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赵玉林,牛泽晗,李海凤,汪清[4](2016)在《具有保护功能的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文中研究说明为防止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OLTC)的电力电子组件击穿而引起调压绕组短路进而导致OLTC损坏,设计了一种应用低压空气开关对调压绕组进行过流保护的无触点OLTC。通过低压空气开关、监控系统、触发电路的配合,实现当任一组电力电子组件被击穿时,有载调压功能退出,变压器自动恢复到额定分接头继续运行,从而保证了供电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无触点OLTC在配电变压器一次侧出现环流时,能对调压绕组起到保护作用,使变压器可以在额定分接头下继续工作;在配电变压器正常运行时,所设计的无触点OLTC能根据负载电压变化自动调节变压器输出电压。
李海凤[5](2016)在《基于高压侧取压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负荷多样化致使电压波动问题日趋严重。在无功功率充足的情况下,配电变压器采用有载调压技术是稳定电压最有效的方式。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在未来电网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针对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室在前期针对该项目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并成功研制出变压器样机。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低压绝缘问题,严重影响到其运行的可靠性。作为分接开关的反并联晶闸管位于高压侧,而触发电路以及控制系统位于低压侧,这种方式下,当高压侧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位于低压侧的控制系统以及位于高压侧的分接开关都将承受较高的电压,利用电源变压器和光电耦合器来实现高低压绝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致整个调压装置损坏。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本实验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光纤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电气隔离效果,于是选择将光纤通信与有载调压结合,利用光纤通信技术高压电气隔离的优势,设计了反并联晶闸管光纤触发电路,以及双向晶闸管光纤启动电路,利用光纤技术成功的解决了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高低压绝缘问题,但是由于光纤通信成本较高,不利于今后大面积的推广及应用。为了解决此问题,以便推进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的工程应用,本文设计出一种新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方案,即基于高压侧取压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方案。从配电变压器高压侧A相绕组两分接头间取电压,一方面为整个控制系统提供电源,一方面用于检测电压,这样控制系统和分接开关同样都位于配电变压器高压侧,从根本上解决了高低压侧绝缘问题。本研究方案设计出新的启动方式,不需要专门的启动支路。利用额定档分接开关的导通连接高压绕组与中性点来进行配电变压器的启动。具体过程为在配电变压器上电的瞬间,单片机监控系统存在一定的延时,通过设计触发电路,额定档分接开关利用加在其两端的电压导通,同时为了防止非额定档分接开关也导通产生环流,在非额定档分接开关与熔断器之间安装交流接触器常开触点,这样在上电瞬间只有额定档分接头与中性点间处于导通状态,正常启动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待单片机控制系统延时结束后,进入正常的调压程序,实现有载自动调压。在实验室应用该研究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一台带有过流保护的三相调压柜、一台0.4/10kV升压变压器组成高压调压器,模拟电网电压的变化给30kVA-10/0.4k V的实验样机供电,分别在空载、阻性负载和阻感性负载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启动且可以进行平稳的调压。实验室模拟实验可行后,将该实验装置带到哈尔滨格瑞德电力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进行现场带负荷试验,启动可靠,运行平稳,最后应用该实验方案制作出试验样机,在本车间内作为厂用变挂网运行,样机运行将近一年未出现任何问题。
张吉冬[6](2014)在《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变压器稳定电网电压的有效措施是在无功充足的情况下进行配电变压器的有载调压。现有配电变压器有载调压是通过机械式分接开关实现有载调压的。由于机械式有触点分接开关动作时有电弧,不能频繁动作,因而不适合需要频繁动作的配电变压器使用。选用电力电子元器件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调压分接开关,通过调节有载分接开关闭合与开断状态实现改变一次侧与二次侧的匝数比,从而实现改变二次侧的输出电压值,并且使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可以频繁的进行调压、且调压过程中无电弧现象出现。但是由于固态继电器承受最高电压的水平较低,易发生击穿造成调压分接开关所在回路出现过流现象而影响工作,因此控制系统中的保护环节必不可少。综上,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与现有配电变压器相配套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为研究对象,该分接开关接在高压侧靠近中性点侧95%UN、UN、105%UN三个分接头,控制系统根据检测到的变压器输出电压,控制接在三个分接头上的作为分接开关的电力电子元件的导通与关断,实现变压器高低压侧匝数比的变换,进而达到有载自动调压,使输出电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本文从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出发。考虑其安全性方面,设计了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故障自检测、自处理的故障保护单元。当故障发生时,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故障的实时发现以及故障实时准确地得到处理,避免了由于故障不能及时处理而将可能造成的变压器调节绕组烧损以及对电网稳定性造成的威胁。考虑其可靠性方面,设置了频率同步单元,使得控制系统采集到的控制信号能及时的跟踪电网频率波动,保证控制系统采集的精准度,减小了采集到电压过零点的数据误差,能够有效地保证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且由于采集的频率信号为电网频率的实际频率,根据电网实际频率周期控制触发脉冲的相位可以有效地避免环流现象的产生,使得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输出电能。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模拟实验表明: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控制二次侧输出电压。根据采集到的电压过零点波形可以看出,采集到的电压频率与电网的实际频率基本一致。当模拟无触点分接开关损坏时,故障自检测、自处理的故障保护单元能够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报警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有效地实现了自动调压,并且调压过程稳定。因此,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在保证自动调压的同时,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宋伟[7](2014)在《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具有自动有载调压功能的配电变压器能够有效解决在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充足的条件下电网末端电压波动的问题,因此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课题所在项目前期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以50kVA配电变压器为平台,基于反并联晶闸管模块为分接开关、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的核心的无触点有载调压装置样机。经实验室模拟试验验证,该样机具备基本调压功能,但在挂网运行试验中为感性负载比重较高的负荷供电时出现了过流保护动作并伴随分接开关被击穿的故障,不能完全可靠工作。因此运行可靠性问题是当前阻碍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的技术关键。本课题所进行的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就是以提高运行可靠性为目标,完成相应理论分析与方案的改进。首先从当前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的构成、工作原理和以往实验结果着手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六项因素有可能对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可靠工作造成影响,其中励磁涌流、过渡支路工作可靠性、反并联晶闸管换向过电压、驱动单元输入输出绝缘能力和单片机程序可靠性将威胁无触点有载调压装置的可靠工作,引发故障。本文分部分针对已确定对运行可靠性产生威胁的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方案:综合考虑励磁涌流、过渡支路和反并联晶闸管换向过电压三个因素,改进了主电路结构,将启动机构与过渡支路合并,合理设置阻容吸收电路参数并将其模块化以提高对反并联晶闸管换向过电压的吸收能力;利用光纤通信技术在高压电气隔离方面的优势,本文设计了反并联晶闸管光纤触发电路,实现位于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反并联晶闸管与位于低压侧的控制单元之间可靠电气隔离;本文以看门狗芯片为核心,设计出各关键控制信号闭锁电路以防止单片机程序紊乱死机造成分接开关的误动。在测试实验中,控制单元故障闭锁装置能够在单片机模拟复位时保持调压装置的工作状态,并且使单片机重新进入程序后从复位前的工作状态开始继续运行。实验室模拟试验和现场带负荷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能够实现基本调压功能,并且在空载合闸、感性负荷接入以及突然切除全部负荷这三种特殊情况下依然能够可靠工作。运行可靠性问题的解决使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不再仅限于理论分析与样机试验的研究程度,有助于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的推广应用。可靠性技术的实现最终能从无触点有载调压的角度促进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让电网末端电力用户得到稳定可靠的电能。
王鹏橙[8](2013)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文中提出电力供电系统中,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和人类对电能利用的可靠性,人们采取很多应对措施,在整个系统无功充足的条件下,其中利用电子元器件进行电压的有载加载自动调压是稳定电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利用实验室模拟,以单片机PIC16F877A为主控制芯片,通过传感器监测变压器二次侧电压的值,经内部程序计算后,得出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导通状态,从而控制一次侧变压器的匝数,进而实现有载自动调压功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论述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发展状况,系统的开发背景,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系统设计的实际意义。论述了本系统设计所涉及到的技术和电力电子器件,包括对PIC16F877A的简介和选型,固态继电器的特性分析和选型,达林顿管的分析和选型。详细论述了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设计过程,包括启动机构方案选取、启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启动机构的整体设计、控制电路的整体设计、光电耦合器的合理选择、独立单元实验、模拟实验、现场装机运行实验。最后以实际试验模拟来验证系统运行的状况,并收集相关数据以对系统进行优缺点的评价。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本系统所设计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能够满足同等级电网作业要求。并且能够准确地、稳定地、快速地进行自动有载调压。系统会自动检测电压波动,当检测到有载电压波动在正负10%时,控制系统会自动调节有载电压的变化,使其波动范围变为5%的稳定运行状态。
孙猛,赵玉林,付岩[9](2012)在《农村电网自动稳压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经技术改造,农网电压质量有所提高,但波动范围仍然超出国家规定允许值,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研究一种基于固态继电器的采用对农网配变电压器调压绕组正反串联,实现稳定农村电网电压目的的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接线及其控制方式。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表明,这种稳压技术具有调压范围大,元件实际承受电压低,结构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农村电网。
孙猛[10](2012)在《基于正反调压方式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农村电网特别是处于电网末端远离变电站的农村电网电压的波动范围较大,超出了国家的允许值,给电力设备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在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充足的情况下,加装有载自动调压设备是稳定系统电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一种基于正反调压方式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该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元件作为分接开关接入配电变压器,并应用单片机技术,在系统上电后,通过监测变压器二次侧电压,确定分接头应处的位置,将调压绕组与主绕组串联或反串联,进而改变配电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压值,从而实现有载自动调压功能。本课题采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执行机构,设计了三种有载调压方案。直接连接方案存在固态继电器耐压水平不足的缺点,从而提出链式连接方案:而链式连接方案接入电路的固态继电器过多,进而在进行切换时导致谐波产生。因此最终选择了正反调压方案作为有载分接开关的主电路接线方案。正反调压方案与直接连接方案相比,在调节绕组个数和元件最高耐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调压范围增大一倍;正反调压方案与链式接法相比,可以使串联工作的固态继电器个数较少,可使工作可靠性提高和和降低变压器的谐波污染;采用正反调压方案,每次切换分接头每相只改变两个固态继电器工作状态,使得控制结构和控制流程简单化。根据选择的正反调压方案,本课题选择了40A/660V过零型固态继电器作为分接开关的执行机构,并在固态继电器交流侧两端接入RC缓冲保护电路,同时确定了过渡电路中过渡电阻的大小,并设计了固态继电器切换的工作流程。根据主接线方案及固态继电器的工作流程,本文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及软件结构。为确保配电变压器在上电后就能投入有载调压工作,本文设计了晶闸管反并联为主体的启动机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正反调压技术,当电网电压在额定电压的87.3%~113.3%范围内波动时,可以将输出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97%103%范围内,电压变化率下降了20个百分点;当电网电压在额定电压的85.5%~114.3%范围波动时,运用正反调压方式可将输出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的95%~104%范围内,电压变化率下降了19.8个百分点。正反调压技术实现了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的功能,达到了稳定电网电压的目的。在调压过程中,输出电压波形良好,无冲击电流及谐波的产生。正反调压技术具有调压范围大、工作性能稳定,可频繁调节等特点。因此,正反调压技术适用于农村电网,尤其是电压波动范围较大的农村地区。
二、基于固态继电器的配电变压器自动稳压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固态继电器的配电变压器自动稳压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晶闸管的配电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工作原理 |
1.1 系统启动过程 |
1.2 系统调压过程 |
1.3 过渡过程分析 |
2 控制系统设计 |
2.1 驱动电路设计 |
2.2 系统软件设计 |
2.2.1 主程序设计 |
2.2.2 电压调节子程序设计 |
3 试验分析 |
4 结语 |
(2)一种适用于配电变压器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无触点OLTC总体方案设计 |
2.1 无触点OLTC的功能设计要求 |
2.2 无触点OLTC主电路设计 |
2.2.1 当前OLTC主电路设计方案 |
2.2.2 基于正反调压的主电路设计方案 |
2.2.3 正反调压方式可行性分析 |
2.2.4 主电路设计方案的确定 |
2.3 无触点OLTC的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无触点OLTC的硬件选型 |
3.1 分接开关的选择 |
3.1.1 不平衡运行中性点偏移理论分析 |
3.1.2 晶闸管模块选型 |
3.2 RC吸收电路器件选型 |
3.3 过渡电阻选型 |
3.4 自动空气开关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无触点OLT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要求 |
4.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4.2.1 单片机选型 |
4.2.2 电源模块设计 |
4.3 电压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4 电压过零采集电路设计 |
4.5 控制信号输出电路设计 |
4.5.1 上电闭锁电路 |
4.5.2 控制信号驱动电路 |
4.5.3 控制信号闭锁电路 |
4.6 分接开关触发电路设计 |
4.6.1 非额定档分接开关触发电路 |
4.6.2 额定档分接开关触发电路 |
4.6.3 过渡支路开关触发电路 |
4.7 本章小结 |
5 无触点OLT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程序的设计要求 |
5.2 控制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
5.2.1 检测电路子程序设计 |
5.2.2 调压子程序设计 |
5.2.3 故障闭锁子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
6.1 实验目的 |
6.2 OLTC监控单元的调试实验 |
6.3 OLTC触发电路测试实验 |
6.4 样机保护功能测试实验 |
6.5 样机自动稳压测试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具有保护功能的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接开关主电路 |
1.1 分接开关的构成 |
1.2 自动稳定输出电压原理 |
1.3 保护功能实现原理 |
2 触发电路 |
2.1 Ⅰ、Ⅲ档位分接开关触发电路 |
2.1.1 电路构成 |
2.1.2 电路工作原理 |
2.1.3 组件参数设计与验证 |
2.2 Ⅱ档位分接开关触发电路 |
3 自动空气开关的选择 |
4 整机实验结果及分析 |
5 结语 |
(5)基于高压侧取压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本实验室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案 |
1.3.1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1.3.2 研究的实施方案 |
2 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总体实施方案的设计 |
2.1 主电路总体接线图 |
2.2 调压原理理论分析 |
2.2.1 变压器调压的基本原理 |
2.2.2 本研究方案有载调压分接头的设置 |
2.3 本研究方案变压器运行流程及调压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执行机构各单元组成及工作原理 |
3.1 分接开关的选择 |
3.1.1 不平衡运行过程中性点偏移情况 |
3.1.2 分接开关的确定 |
3.2 阻容吸收电路的设计 |
3.3 过渡支路的设计 |
3.4 启动功能的实现 |
3.4.1 采用蓄电池供电的启动方式 |
3.4.2 接触器启动方式 |
3.4.3 基于光纤触发的双向晶闸管启动方式 |
3.4.4 本研究方案启动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4 有载调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4.1.1 +5V直流电源电路单元 |
4.1.2 采集电压单元 |
4.1.3 电压过零检测单元 |
4.1.4 控制信号输出电路 |
4.1.5 复位电路 |
4.1.6 故障闭锁电路 |
4.2 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的结构设计 |
4.2.2 触发分接开关子程序的设计 |
4.2.3 故障闭锁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触发电路的设计及触发功能的实现 |
5.1 SCR触发电路 |
5.2 SCR触发电路参数设计与验证 |
5.2.1 SCR触发电路元件参数选择 |
5.2.2 SCR触发电路元件参数的实验验证 |
5.3 TRIAC触发电路 |
5.4 本章小结 |
6 有载自动调压运行试验与结果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室模拟实验 |
6.3 现场带负荷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控制触发板实物图 |
附录 B 控制触发功能实验室检测实验连接图 |
附录 C 无触点有载调压装置实验室模拟实验图 |
附录 D 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现场试验实物图 |
附录 E 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样机实物图 |
附录 F 控制系统调压程序 |
附录 G 无触点有载调压整机实验的原理接线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2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调压原理 |
2.1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选择 |
2.2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主电路 |
2.3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过渡回路 |
2.4 小结 |
3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 |
3.3 电源电路 |
3.4 采集单元 |
3.5 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
3.6 执行电路 |
3.6.1 蜂鸣器电路 |
3.6.2 继电器电路 |
3.7 复位电路 |
3.8 触发电路 |
3.9 小结 |
4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思想 |
4.2 软件程序中的寄存器简介 |
4.3 数值介绍 |
4.4 各端口初始化设置 |
4.5 初始化中断 |
4.6 主程序设计 |
4.7 采集部分 |
4.7.1 采样算法 |
4.7.2 AD程序设计 |
4.8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触发子程序设计 |
4.9 小结 |
5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1 控制系统的干扰构成 |
5.2 控制系统干扰的来源和途径 |
5.3 干扰信号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
5.4 电磁兼容措施 |
5.4.1 PCB电路板的选取 |
5.4.2 PCB电路板的元器件布局 |
5.4.3 PCB电路板的地线设计 |
5.4.4 PCB电路板的电源线设计 |
5.4.5 PCB电路板的信号线设计 |
5.5 小结 |
6 实验室模拟性实验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电压过零检测部分 |
6.2.1 电压过零检测部分实验方法 |
6.2.2 电压过零检测部分实验结果 |
6.3 自动保护单元 |
6.3.1 自动保护单元实验方法 |
6.3.2 自动保护单元实验结果 |
6.4 整体运行实验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课题所在研究室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实施方案 |
2 影响变压器样机运行可靠性因素的分析 |
2.1 当前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的结构 |
2.1.1 分接开关 |
2.1.2 驱动单元 |
2.1.3 检测单元 |
2.1.4 控制单元 |
2.2 影响工作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
2.2.1 启动装置退出可靠性 |
2.2.2 励磁涌流和电动机启动电流的影响 |
2.2.3 过渡支路工作可靠性 |
2.2.4 反并联晶闸管换向过电压 |
2.2.5 驱动单元高低压绝缘问题 |
2.2.6 单片机程序紊乱、死机故障 |
2.3 本章小结 |
3 主电路及控制程序的改进 |
3.1 过渡支路开关改进方案 |
3.1.1 机械触点式开关 |
3.1.2 电力电子式开关 |
3.1.3 两种改进方案的比较 |
3.2 阻容吸收电路 |
3.3 控制程序的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4 反并联晶闸管光纤触发方案的设计 |
4.1 自取能式过零触发电路 |
4.1.1 过零触发电路 |
4.1.2 改进后的过零触发电路 |
4.2 光纤触发方案 |
4.2.1 触发方案总体结构 |
4.2.2 反并联晶闸管光纤触发电路 |
4.2.3 高压取能直流供电电路 |
4.3 实验电路参数设计与验证 |
4.3.1 自取能式过零触发电路实验 |
4.3.2 改进后的自取能式过零触发电路实验 |
4.3.3 直流供电电路 |
4.3.4 整体验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控制单元故障闭锁装置 |
5.1 单片机程序紊乱引发故障的电气原理 |
5.1.1 变压器上电运行流程 |
5.1.2 当前触发控制信号输出电路图的介绍 |
5.1.3 当前触发控制信号输出电路图的弊端 |
5.2 看门狗芯片的选用 |
5.2.1 看门狗芯片的工作原理 |
5.2.2 看门狗芯片的选择 |
5.3 故障闭锁装置的电路设计 |
5.3.1 故障闭锁装置的设计思路 |
5.3.2 故障闭锁装置的设计原则 |
5.3.3 上电复位通知电路 |
5.3.4 触发控制信号闭锁电路 |
5.3.5 中间继电器线圈控制信号闭锁电路 |
5.4 故障闭锁装置的程序流程 |
5.5 故障闭锁装置的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整机试验 |
6.1 实验室模拟试验 |
6.1.1 试验目的 |
6.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6.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2 现场带负荷试验 |
6.2.1 试验目的 |
6.2.2 试验方法 |
6.2.3 试验过程 |
6.2.4 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发展概况分析 |
1.1.1 我国智能电网概况 |
1.1.2 后劲十足的智能变电站 |
1.1.3 电能信息采集设备需求不断增加 |
1.1.4 智能配电产业增速较高 |
1.1.5 特高压期待政策出手 |
1.2 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选题背景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和电子器件的选择 |
2.1 PIC单片机的选型 |
2.2 固态继电器选型 |
2.3 ULN2003的选型 |
第3章 系统启动机构的设计 |
3.1 主接线的设计 |
3.1.1 基于固态继电器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主线方案 |
3.1.2 固态继电器的应用 |
3.1.3 主接线的设计 |
3.1.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3.2 启动机构的设计 |
3.2.1 启动机构方案的选择 |
3.2.2 主电路的设计 |
3.2.3 启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
3.2.4 光电耦合器的选择 |
3.3 模拟实验 |
3.3.1 独立单元实验 |
3.3.2 装机运行实验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总流程图 |
4.2 系统设计的详细原理 |
4.2.1 信号调理及采样保持电路 |
4.3 检测电路与触发电路 |
4.4 电源部分设计 |
4.5 变压器二次侧降压设计 |
4.6 A/D采集的变化电压的设计 |
4.7 控制系统复位电路的设计 |
4.7.1 上电复位POR |
4.7.2 上电定时器PWRT |
4.7.3 掉电复位锁定BOR |
4.8 一次侧电压过零监测电路的设计 |
4.9 软件设计 |
4.9.1 主程序的设计算法 |
4.9.2 驱动固态继电器的算法 |
第5章 耐压措施的研究 |
5.1 提高整体分接开关耐压的措施 |
5.1.1 极间障的引入 |
5.1.2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
5.2 提高变压器油油质绝缘耐压的措施 |
5.2.1 理论分析 |
5.2.2 变压器油绝缘耐压实验 |
5.2.3 改进措施 |
第6章 系统实验 |
6.1 实验方案的整体设计 |
6.2 实验数据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农村电网自动稳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反调压分接开关的主电路及调压过程 |
1.1 正反调压主电路 |
1.2 自动调节过程 |
2 正反调压各开关元件承受电压分析 |
3 自动稳压控制系统的组成 |
3.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2 控制系统软件组成 |
4 模拟实验调压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 |
(10)基于正反调压方式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2. 有载调压分接开关主电路设计 |
2.1 电力电子元件的选择 |
2.2 有载分接开关主电路的设计 |
2.2.1 直接连接方案 |
2.2.2 链式连接方案 |
2.2.3 正反调压方案 |
2.2.4 最终方案的确定 |
2.3 固态继电器应用性能分析与选择 |
2.3.1 固态继电器的选择 |
2.3.2 固态继电器保护电路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正反调压控制策略的研究 |
3.1 过渡电阻的选择 |
3.2 正反调压各开关元件承受电压分析 |
3.3 正反调压自动调节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正反调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正反调压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4.1.1 电源单元 |
4.1.2 数据采集单元 |
4.1.3 电压过零检测单元 |
4.1.4 复位单元 |
4.1.5 接口电路 |
4.1.6 驱动单元 |
4.2 正反调压控制系统软件的实现 |
4.2.1 主程序结构 |
4.2.2 单片机P0口数据的变化流程 |
4.2.3 固态继电器触发子程序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正反调压分接开关启动机构的设计 |
5.1 启动机构方案的选择 |
5.2 晶闸管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
5.3 启动机构的设计 |
5.3.1 触发机构的设计 |
5.3.2 退出机构的设计 |
5.3.3 启动机构的整体电路 |
5.4 元器件参数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6. 正反调压结果与分析 |
6.1 理论调压结果及分析 |
6.2 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基于固态继电器的配电变压器自动稳压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晶闸管的配电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系统设计[J]. 夏东升,王华芳,马文博,徐晗,顾苏雯,朱跃光. 高压电器, 2017(12)
- [2]一种适用于配电变压器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D]. 牛泽晗.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3]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的一种新方案[J]. 赵玉林,李海凤,牛泽晗,张海燕,寻广朕. 电网技术, 2016(12)
- [4]具有保护功能的配电变压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J]. 赵玉林,牛泽晗,李海凤,汪清.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6(09)
- [5]基于高压侧取压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的研究[D]. 李海凤.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6]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吉冬. 东北农业大学, 2014(12)
- [7]无触点有载调压配电变压器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宋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8]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D]. 王鹏橙.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1)
- [9]农村电网自动稳压技术的研究[J]. 孙猛,赵玉林,付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5)
- [10]基于正反调压方式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技术的研究[D]. 孙猛.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