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电视节目国际化

亚洲电视节目国际化

一、亚洲电视节目的国际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怡[1](2021)在《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进入纪录片的“公众时代”及网络时代之时,受众的真实需求决定着纪录片的走向,观看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越来越要求美食类纪录片有饱满的内容、有趣的形式、更符合下沉市场的话题,纪录片通过不断地更新换代,才能够符合观众的期待。《风味人间》作为我国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代表作之一,在拍摄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也兼具描绘世界饮食文化的功能,因此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传播学视角出发,以《风味人间》系列片为例探讨美食类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其影响,提出问题,寻求优化方法,为其找寻延续IP生命的可能性,希冀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以《风味人间》系列新媒体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话的可能性等多个方面阐述《风味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以建构文化认同的叙事策略为出发点,从饮食符号、叙事、声画等方面梳理唤起受众民族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等的内在机理,同时对《风味人间》的内容叙事策略展开分析讨论。本文认为,《风味人间》在IP营销传播中采取的“线上+线下”策略,既有利于提升海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也产生了实际的经济获利,还对国家形象建构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尽管它在跨文化传播中还存在信息杂糅、缺乏系统的营销手段等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并结合新时期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新变化,从美食类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叙事策略、营销模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探讨跨文化视野下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试图为提高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供思考和借鉴。

李涵[2](2021)在《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问题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考察的重点是中国影视域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着眼于中国影视贸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准确考察“文化折扣”的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能够解决中国影视存在的“文化折扣”的对策和方法。德国人希尔曼·艾格伯最早提出“文化折扣”概念。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米卢斯等人在研究美国电视产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时,也认为在文化贸易中存在“文化折扣”问题,首次将“文化折扣”引入跨文化传播学。霍斯金斯等人相关研究已有20余年,全球影视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研究所用考察的变量条件,已不能完全地解释当今市场的发展情况,尤其不能解释中国影视产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今市场的影响变量作新的梳理,以解释中国影视产业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折扣”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重新解释“文化折扣”的含义及形成的原因,与霍普金斯等人的认识不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造成“文化折扣”的因素,不仅仅是文化,而且包括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由此认识出发,本文首先从管理与技术文化、政策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文化圈层,对“文化折扣”的影响因素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将SWOT分析法与PEST环境分析法相结合,形成SWOT—PEST动态分析法,评价相关要素,可以对同一事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具有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特点。因此本文运用SWOT—PEST模型,把三个文化圈层影响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因素,分为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四类因素,并且把动态的PEST分析嵌入到SWOT分析中,综合考量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与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将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因素放在同一框架内,重新组合,得出系统化的16种子因素分析矩阵,以此来定量定性地分析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影响“文化折扣”强度的因素,并在劣势分析中,顺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文化折扣”的策略。中国影视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依旧突出,摸清“文化折扣”的规律,寻找解决、规避“文化折扣”的方法,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魏兵[3](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陈艳[4](2020)在《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新媒体为大众的建筑作品认知更快速、全面、逼真地传输了文化符号,也搭建了更加广阔多样的文化交流载体。建筑的发展一直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建筑传播内容、方式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也越来越进入了大众的话语。新媒体时代下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在认知途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果上具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建筑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大众对建筑作品的认知特征具有哪些差异?新媒体、传统媒体相比实地参观对大众的建筑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提升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通过结合建筑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梳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过程模式开始,分析了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即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媒介刺激。由此引出本文两个主要线索:(1)建筑和非建筑专业人士不同认知主体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主体差异;(2)媒介转述与在地认知不同认知媒介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媒介差异。在梳理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五个特征变化,即本文的第(3)条线索。然后,结合西安市域范围内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对“主体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西安部分具体建筑作品的认知调查,对“媒介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当代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现存问题,提出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的两个要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特点,并从决策者、建筑师、传播媒体和建筑管理者四个角度的“提升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媒体转述进行建筑作品认知已是当代大众的主要认知方式,然而当代建筑传播媒介多以“吸引眼球、打造流量”为信息创造动力,使得大众接触到的基本建筑信息不足、片面、夸张、美化甚至曲解。在这个建筑认知过程模式中,决策者、建筑师、媒体和建筑经营管理者都负有一定责任:部分建筑师趁着新媒体之风过于强调自我表达,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细节、忽视建筑与城市和本土的关系、忽视建筑文化的考究、缺少与使用者,大众的的交流等;专业媒体在与大众交流时“姿态”较高,可达性又较弱,而非专业媒体则缺乏专业指导,良莠不齐;建筑管理者在线下建筑场地内和线上官方网站上忽视对大众认知途径的搭建……这些都越来越造成建筑行业内外的巨大割裂,以至于面对社会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时,建筑行业内外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抵制”,给这些建筑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另外,通过对大众建筑认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尽管通过媒体转述认识建筑已成为主流,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建筑实地认知体验中,而在实地认知过程中大众最关心的永远是真实的需求,光鲜亮丽的媒体信息都不如用具功能性、实用性、互动性、关注人性、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本质营造的建筑美学打动大众。

刘晗[5](2020)在《“韩流”文化对培育文化自信的借鉴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韩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文化立国战略,到20世纪初“韩流”文化进军亚洲,不过短短数十年时间就成功跻身世界文化强国之列,韩国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源于对本国文化价值和文化元素的挖掘和经营。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极大地增强了韩国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总结梳理学术界对文化自信与“韩流”文化现象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其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韩流”文化兴盛的原因,重点研究“韩流”文化成功的经验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激发全体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所提供的有益启示。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部分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阐述文化自信与“韩流”文化的基本理论。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明确了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培育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并且论述了“韩流”文化的源起、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第二,阐述“韩流”文化兴盛的原因及国家意义。“韩流”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功必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对其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韩流”文化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为韩国带来的巨大效益。第三,阐述“韩流”文化对培育文化自信的有益启示。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立足文化根基打造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立法保障文化发展、引导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这四方面来学习借鉴“韩流”文化的发展经验,从而对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给予一定的启示意义。

王媛媛[6](2020)在《《我就是演员》节目模式成功外输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节目模式对外输出,本质是某一核心节目品牌的全球延伸,其输出流向影响着交易双方在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关系。本研究以《我就是演员》节目模式贸易为研究对象,以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从“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和“文化接近性”的理论视角切入,深入剖析这一模式能够成功输出欧美的原因及其完整立体的输出路径,并从中梳理中国模式输出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节目模式的国际贸易主要涉及模式版权方、模式购买方、中介公司三方主体。合作推进阶段,模式购买方挑选模式的关键因素是模式的原创性与品类独特性;简单纯粹的商业行为操作更适合西方买家的交易习惯;中介公司在这一阶段为双方搭建了重要的合作桥梁。交易进行阶段,模式宝典不再是国际模式贸易的必需品,不同地区的交易操作规则并不相同;交易双方对于各自的责任、义务有着十分细致的约定,合同签订慎之又慎;模式售后阶段,国际关系、制作成本等因素都会影响节目模式的海外落地。研究发现,“文化接近性”在具有普适性的节目模式输出中作用十分有限,经过本土化改造的模式节目能够与本土观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深深契合,有效降低媒介资源跨域流动产生的文化折扣。目前,我国节目模式输出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状态,文化逆流强度还远远不够。从全球来看,东方与西方的模式流动仍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非对称”性。未来中国要加快节目模式的输出速度,还需要多方主体从节目原创、版权完善、专业人才培训、产业化运营等角度持续努力,构建完善且系统的模式产业化市场。

独盼盼[7](2020)在《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跨国公司承担了国家间经济往来实体的角色。传媒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开始卷入全球化,因此跨国传媒集团在国际市场上也越来越活跃。美国作为传媒大国,国内传媒集团拥有先进的节目制作技术、富有创意的内容和雄厚的资本,而国内传媒市场已接近饱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传媒集团出于对利润的追逐,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企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美国传媒集团要重视其在华价值链的构建。由于传媒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以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国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使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的构建变得更加复杂。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跨案例研究法。文章首先阐述了传媒产业的涵义和特征,并回顾了价值链相关理论。其次,归纳了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的特征,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再次,重点分析了影响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后结合美国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集团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比较了两者在华价值链的构建以及采取的优化策略的异同。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对中国传媒企业海外价值链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对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的研究,本文发现:第一,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呈现出鲜明特征。将价值链分上下游来看,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的重心在价值链上游,同时重视位于价值链下游的衍生价值的实现;将整个价值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美国传媒集团对整个价值链控制力较弱。其在华价值链构建存在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难以发挥资本优势和难以发挥技术优势的问题。第二,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的构建主要受到传媒集团内部创新能力、营销渠道、人力资本、融资能力的影响和外部政府规制、技术变革的影响。第三,传媒集团进行价值链优化的策略主要有一体化策略和聚焦策略,以渠道为核心环节的传媒集团可采用一体化策略进行价值链优化,以内容为核心的传媒集团应当采用聚焦策略进行价值链优化。

陈子璋[8](2020)在《国际视角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追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利用"追赶效应"原理,以横纵立体研究视角,结合四大行业(动漫、综艺节目、短视频和会展)产业链发展脉络,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外在动力,洞察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追赶效应"生效前、中、后进行比较,借鉴国际上富有经验的发展模式,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教训,旨在认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所处"追赶效应"的哪一阶段,阐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发展阶段,发掘适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路径,为国内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以中国特色视角,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助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乘胜追击。

周晓东[9](2020)在《国际视野下的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周兵导演拍摄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海外多家媒体电视台播出,可以说周兵很好地贯彻了国家所倡导的“走出去”文化战略,他是国产纪录片国际化产业链中的“受益者”和“标杆”。周兵作品的成功对外输出也促使我们发问:他的纪录片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他的纪录片是如何销往海外?其创作背后是否早已嵌入一种国际视野?他的“成功”是否可以被复制?本文则以周兵成功销往海外及在国外媒体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研究文本,探讨周兵纪录片国际化创作特征以及运营的策略。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四章五部分内容。绪论阐释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与选题相关联的研究成果,陈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一章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周兵纪录片的创作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从选题、叙事方式、跨文化传播中的版本变化三个方面对周兵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了详尽分析,发掘周兵纪录片戏剧化、故事化的艺术特点;第三章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探究了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国际化视听语言特征,即:一种“电影化”的呈现。同时分析了周兵纪录片中“真实再现”手法的创新之处,讨论导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第四章探讨了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成功“走出去”的运营策略,国家政策推动、“多元”集资的方式、海外传播渠道的拓展、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对周兵的纪录片创作全过程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国际化的成功之道,尝试为今后国内外其他纪录片导演拍摄“走出去”的作品提供可参考、效仿、操作的经验,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如何做好国际化传播带来一些启发。

王湲[10](2020)在《《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一大命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故事”概念的提出源于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了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并认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具有多种形式,而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影视传播是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重要载体。纪录片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它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强调从真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以艺术的手段记录社会现实,反映本真世界。纪录片直观真实的视听语言直接诉诸受众的视听感官,更容易跨越国家、地域的异同从而更易获得不同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中外合作栏目《神奇的中国》下多部纪录片的叙事主题、叙事情境和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栏目的叙事策略。作为中外合作制作的纪录片栏目,《神奇的中国》面向国外受众。该栏目纪录片中国故事主题范围选取广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众多人物故事凸显了其人文关怀;叙事形式上,《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以板块状叙事结构为主,在叙事视角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叙事策略上,该栏目结合“他者”视角与“自我”视角,运用微观故事阐释宏观理论,在叙事上保留了主题宏大、深刻特点的同时,结合西方科教频道Discovery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实现融通中外的新表达。

二、亚洲电视节目的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电视节目的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1)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文化传播”历史渊源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理论梳理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美食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相关问题梳理
    第一节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
        三、中外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认知阻碍:意识形态偏见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文化折扣
        三、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社交困境: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虚无
    第三节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一、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内在建构:文化间性理论
        二、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外在建构:虚拟社群中的身份认同
        三、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载体:食物、味道、记忆
第二章 《风味人间》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建构策略
    第一节 饮食符号唤醒民族认同
        一、器具的使用唤醒民族认同
        二、节庆仪式唤醒集体记忆
        三、食物符号的意义唤醒文化记忆
    第二节 叙事之中彰显身份认同
        一、故事叙述:时空切换中体现身份流转
        二、叙事方式:差异比较中找寻文化共性
        三、叙事视角:全知角度彰显多元身份
    第三节 声画之中传递情感认同
        一、镜头与画面
        二、主题音乐与配乐
        三、解说词与音响
第三章 《风味人间》的文化对话营销策略
    第一节 “风味”IP为认同基础的文化对话模式
    第二节 “风味”IP的线上营销与跨屏互动
        一、跨媒介多渠道营销:凸显营销传播的衍生价值
        二、营销手段的个性化:凸显“风味”的文化间性
    第三节 《风味人间》的线下分享与主题体验
        一、线下讲座与交流:分享风味的中国与世界
        二、IP跨界联名:文化与创意的双重叠加
        三、主题体验:社交与场景交互作用
第四章 《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获利:版权买进与首映权的争夺
    第二节 文化影响:文化认同的提升
        一、激发美食爱好者的情感认同
        二、唤醒离散族群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建构:从“中国宣传”到“中国传播”
第五章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提升
    第一节 《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中的不足
        一、叙事过程中信息杂糅
        二、缺乏系统的营销传播
    第二节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启示
        一、增强文化接近性,树立国际视野
        二、高语境向低语境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提升
        一、文化对话策略: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二、叙事方法策略:树立受众观
        三、营销手段策略:品牌化与市场化
        四、传播渠道:跨媒介多媒体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问题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2 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的影响因素
    2.1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概况
    2.2 文化结构差异对“文化折扣”的影响
        2.2.1 影视管理与技术文化对“文化折扣”的影响
        2.2.2 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折扣”的影响
        2.2.3 精神文化对“文化折扣”的影响
3 SWOT—PEST模型分析
    3.1 SWOT—PEST模型内涵及应用范围
    3.2 SWOT—PEST模型建构
        3.2.1 确立模型
        3.2.2 子因素指标分析
    3.3 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政策环境分析
        3.3.1 政策优势
        3.3.2 政策劣势
        3.3.3 政策机遇
        3.3.4 政策挑战
    3.4 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经济环境分析
        3.4.1 经济优势
        3.4.2 经济劣势
        3.4.3 经济机遇
        3.4.4 经济挑战
    3.5 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社会环境分析
        3.5.1 社会优势
        3.5.2 社会劣势
        3.5.3 社会机遇
        3.5.4 社会挑战
    3.6 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技术环境分析
        3.6.1 技术优势
        3.6.2 技术劣势
        3.6.3 技术机遇
        3.6.4 技术挑战
    3.7 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降低“文化折扣”的策略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3)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于传播学的建筑认知
    2.1 建筑传播过程
    2.2 建筑认知过程
        2.2.1 内力因素:认知结构
        2.2.2 外力因素:媒介刺激
        2.2.3 建筑的认知模式
    2.3 建筑认知要素
        2.3.1 传播者系统
        2.3.2 认知途径
        2.3.3 认知主体
        2.3.4 认知内容
    2.4 社会大众认知心理和行为反应
        2.4.1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期待阶段
        2.4.2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展开阶段
        2.4.3 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弥散阶段
        2.4.4 建筑作品认知的行为反应
3 媒介影响下建筑认知的发展与变革
    3.1 在地认知
    3.2 媒介转述认知
        3.2.1 语言认知
        3.2.2 图像认知
        3.2.3 拟像认知
        3.2.4 现象认知
    3.3 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特征的变化
        3.3.1 从“独乐”到“众乐”
        3.3.2 从“单向”到“双向”
        3.3.3 从“定时”到“即时”
        3.3.4 从“固定”到“移动”
        3.3.5 从“表面”到“内涵”
    3.4 认知媒介的特征变化
        3.4.1 建筑作品的特征变化
        3.4.2 建筑媒介信息的特征变化
4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研究
    4.1 西安建筑作品的媒介信息概况
        4.1.1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师
        4.1.2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作品
    4.2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
        4.2.1 问卷调查
        4.2.2 认知地图调查
        4.2.3 小结——主体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3 西安具体建筑作品的在地认知调查
        4.3.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4.3.2 陕西历史博物馆
        4.3.3 西安星巴克钟鼓楼店
        4.3.4 西安网红书店
        4.3.5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4.3.6 小结——媒介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4 问题总结
        4.4.1 建筑师
        4.4.2 传播媒体
        4.4.3 建筑管理者
5 研究结论
    5.1 新媒体时代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
        5.1.1 功能、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虑
        5.1.2 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5.2 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
        5.2.1 创作原则
        5.2.2 创作内容
        5.2.3 创作方式
        5.2.4 创作传播
    5.3 新媒体时代引导大众建筑认知的策略
        5.3.1 决策者
        5.3.2 建筑师
        5.3.3 传播媒体
        5.3.4 建筑管理者
6 总结
    6.1 回顾与总结
    6.2 遗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Ⅰ 图表目录
    附录 Ⅱ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整合分析
    附录 Ⅲ 合作课题研究:媒体转述下的西安建筑作品认知研究
    附录 Ⅳ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Ⅴ 认知地图调查
    附录 Ⅵ 图说建筑师|宣言|建筑&媒体1-2
致谢

(5)“韩流”文化对培育文化自信的借鉴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文化自信研究现状
        2.“韩流”文化研究现状
        3.“韩流”文化对培育文化自信的借鉴意义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文化自信与“韩流”文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文化自信相关理论概述
        1.文化自信的理论提出
        2.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
        3.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二)“韩流”与“韩流”文化
        1.“韩流”的源起
        2.“韩流”文化的表现形式
        3.“韩流”文化的特点
二、“韩流”文化兴盛的原因及意义分析
    (一)“韩流”文化兴盛的原因
        1.推行“文化立国”政策
        2.建立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
        3.确立“三精”文化发展战略
        4.充分利用大众媒体
    (二)“韩流”文化兴盛的国家意义
        1.增强国家实力
        2.提升国家形象
        3.推动文化外交
        4.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三、“韩流”文化对培育文化自信的有益启示
    (一)立足文化根基打造文化强国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完善文化立法保障文化发展
        1.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
        2.设立文化管理机构
        3.树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理念
    (三)引导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3.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四)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
        1.构建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
        2.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3.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就是演员》节目模式成功外输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理论视角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2 推进机制:西方开始“依赖”东方模式
    2.1 契机初现,三方主体形成
        2.1.1 上门买卖:欧美主动联系合作
        2.1.2 竭尽全力:中方推进合作进程
        2.1.3 未雨绸缪:CAA中国免费中介
    2.2 多方助力,输出条件成熟
        2.2.1 收视夺目:原创模式品类独特
        2.2.2 集团支持:外部环境开放宽松
        2.2.3 经验丰富:模式清晰易于复制
    2.3 利益博弈,成功游说欧美
        2.3.1 商业合作:轻松简单的交易氛围
        2.3.2 平等交流:互不退让的利益争夺
    小结
3 交易机制:双方“相互依赖”趋向“对称”
    3.1 宝典需求因时而新,国际惯例并非一成不变
        3.1.1 交易传统:模式宝典重中之重
        3.1.2 推陈出新:飞行制片成为主力
        3.1.3 签署合约:双方完成最终协定
    3.2 合同敲定困难重重,模式输出并非一帆风顺
        3.2.1 等待回应:跨国贸易效率低下
        3.2.2 局势紧张:中美关系危如累卵
    3.3 合约勾兑反反复复,模式方占据主导优势
        3.3.1 输出壁垒:欧美忧虑文化入侵
        3.3.2 中方主导:IOI妥协修改合同
    小结
4 售后机制:权力“非对称”性重新显现
    4.1 节目模式售卖完成,无法落地将功亏一篑
        4.1.1 持续推进:海外生产任重道远
        4.1.2 外销欧美:多个标准界定输出
    4.2 节目模式走出国门,文化实力在显着提升
        4.2.1 正向能量:节目价值全球传递
        4.2.2 文化自信:模式外输影响深远
    4.3 模式输出降低折扣,文化接近性作用有限
        4.3.1 普世标准:演技审美世界统一
        4.3.2 买家行为:事先评估跨地影响
    小结
5 反思借鉴:中国模式“渐入佳境”
    5.1 多重原因导致模式输出滞后
        5.1.1 国情差异:国外模式更具优势
        5.1.2 政策阻塞:限制较多补助较少
        5.1.3 抄袭成性:知识产权环境恶劣
    5.2 多个主体夯实模式输出基础
        5.2.1 内容为王:加强原创梳理宝典
        5.2.2 意识培养:主观意志驱动输出
        5.2.3 各就各位:专业工种专业人才
    5.3 多方联动完善模式输出系统
        5.3.1 资金扶持: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5.3.2 产权保护:节目模式可版权性
        5.3.3 市场细分:构建输出系统产链
6 总结
参考文献

(7)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传媒产业的涵义
        二、传媒产业的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传统价值链理论
        二、虚拟价值链理论
        三、本文的理论应用
第二章 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特征及困境
    第一节 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特征
        一、价值链重心上游分布
        二、重视衍生价值实现
        三、价值链控制力较弱
    第二节 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困境
        一、难以构建完整的价值链
        二、难以发挥资本优势
        三、难以发挥技术优势
第三章 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内部因素
        一、创新能力
        二、营销渠道
        三、人力资本
        四、融资能力
    第二节 外部因素
        一、政府规制
        二、技术变革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新闻集团在华价值链分析
        一、企业概况
        二、美国新闻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分析
        三、美国新闻集团在华价值链优化策略
    第二节 维亚康姆集团在华价值链分析
        一、企业概况
        二、维亚康姆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分析
        三、维亚康姆集团在华价值链优化策略
    第三节 案例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三、案例总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际视野下的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周兵纪录片概况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
        一、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史
        二、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国际传播简况
    第二节 周兵纪录片
        一、周兵纪录片创作及其影响
        二、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及其作品的国际传播
第二章 国际视野下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文本创作
    第一节 国际传播背景下的创作选题分析
        一、创作选题的目的
        二、创作选题的特点
    第二节 国际视野下的叙事方式和特点
        一、以“人物故事”为核心建构文本
        二、戏剧化的叙事方式
        三、空间与观点的国际化呈现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版本变化
        一、文化折扣的影响
        二、叙事节奏的改变
第三章 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国际化视听语言特征
    第一节 电影化拍摄方式呈现视觉盛宴
        一、镜头语言电影化打造纪录片精美画面
        二、依托电影新技术绘制纪录片奇观画面
    第二节 电影化声音处理营造听觉震撼
        一、高水准电影化配乐
        二、专业级解说词配音
    第三节 “真实再现”手法的创新
        一、转场的变化
        二、人物同期声的运用
        三、明星出演
第四章 周兵作品“走出去”的运营策略
    第一节 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国内外“多元”集资
    第二节 拓展海外传播渠道
        一、发挥传统媒体的坚实力量
        二、借助纪录片国际传播新平台
    第三节 市场营销的国际化
        一、根据受众明确目标市场
        二、打造纪录片国际品牌
结语
附录 :对周兵导演的采访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概况及理论梳理
    2.1 《神奇的中国》栏目概况
        2.1.1 《神奇的中国》栏目介绍
        2.1.2 美国Discovery频道概述
        2.1.3 五洲传播中心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栏目纪录片
        2.2.2 中国故事
        2.2.3 叙事学理论
第3章 《神奇的中国》栏目故事主题分析——“讲什么”
    3.1 研究样本和故事题材
    3.2 故事主题分类
        3.2.1 以“丝绸之路”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主题
        3.2.2 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为主题
        3.2.3 以中国特色民俗文化为主题
    3.3 故事主题特点
        3.3.1 主题选取范围广阔
        3.3.2 主题选取突出时代感
        3.3.3 主题选取凸显人文关怀
第4章 《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形式分析——“怎么讲”
    4.1 《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情境
        4.1.1 叙述者:多样化
        4.1.2 叙事人称:自我陈述和画外音
        4.1.3 叙事视角:灵活多变
    4.2 《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结构
第5章 《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策略总结和启示
    5.1 故事化策略——宣传与娱乐并重
    5.2 微观叙事呈现中国故事宏观主题
    5.3 “他者讲述”与“自我讲述”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四、亚洲电视节目的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D]. 陈静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问题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李涵.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韩流”文化对培育文化自信的借鉴意义研究[D]. 刘晗.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我就是演员》节目模式成功外输的路径研究[D]. 王媛媛.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7]美国传媒集团在华价值链构建研究[D]. 独盼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国际视角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追赶效应”研究[A]. 陈子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管理创新成果汇编(一), 2020
  • [9]国际视野下的周兵历史文化纪录片研究[D]. 周晓东. 兰州大学, 2020(01)
  • [10]《神奇的中国》栏目纪录片叙事研究[D]. 王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亚洲电视节目国际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