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竹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一、朱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保成[1](2022)在《高速铁路偏压隧道高边坡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应用时必须对隧道洞口的地形、地质与隧道周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地表沉陷、初期支护过量变形、衬砌间裂缝等诸多问题。为探究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在高速铁路偏压高边坡隧道的使用效果,以杭温铁路西安隧道洞口段施工为背景,理论分析表明偏压、高边坡和围岩差等不利因素是影响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的关键,现场采取抗滑桩防偏压、护拱补强、超前管棚预支护和注浆等措施,实现"零开挖"进洞的目标。

周文皎[2](2020)在《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铁路和公路不断向西部山区延伸,线路以各种方式穿越滑坡等不良地质体难以避免,不良地质体对铁路、公路危害极大,影响深远。其中,隧道与不良地质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极其复杂,工程难题众多。本文从近年来所遭遇的隧道穿越滑坡体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原位监测和工程验证等手段,开展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作用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从滑坡发育过程和破坏特征入手,结合隧道穿越滑坡体的部位,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6种隧道破坏模式,即: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和滑体下部-隧道拖曳破坏。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各种破坏模式的特点。(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3种破坏模式,选取西北地区某铁路隧道、广乐高速公路大源1号隧道和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基于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模型,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揭示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表明,隧道穿越滑坡体,滑坡变形直接造成隧道的变形破坏,隧道的开挖可能引起或加剧滑坡的变形发展。不同的滑坡作用模式下隧道的衬砌结构呈现出拉伸、剪切和挤压等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与滑坡的变形特征具有一致性。(3)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基于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破坏模式和作用机理,提出了稳定滑坡基础上的隧道变形控制原则和技术。为了限制局部变形和受力,避免隧道承担和传递滑坡推力,同时达到抑制地下水的目的,在稳定滑坡的基础上,采用洞顶钢花管控制注浆技术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影响范围进行加固。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其加固效果并解决了实际工程难题。

廖波[3](2020)在《城市复杂条件下浅埋偏压隧道结构与支护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隧道进出口段经常受到浅埋偏压、周围建筑物密集、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修建的难度大,风险高。本文以“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隧道工程南段主线进口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合理的隧道结构型式和支护措施。本文主要完成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较系统阐述深浅埋隧道界定方法及适用范围,并分析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结构断面类型,提出跨度和形状非对称的拱形与矩形连拱隧道断面适合半明半暗有交通量差异的偏压隧道型式,为下文选型提供依据和是对非对称结构研究的延伸。对偏压隧道理论推导和力学分析,得出地表倾角、泊松比和开挖距离对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详细分析浅埋偏压隧道常见灾害及相应支护措施作用。2.对开挖路堑和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结构分析,经过地质条件、安全、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分析,得出开挖路堑极大破坏周围环境和不利后期安全运营。以此为基础,运用MIDAS/GTS NX建立二维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模型,分析其结构力学特性,得出墙脚、拱脚及仰拱易出现应力集中,隧道在开挖回填时抗滑桩水平位移一直增大,尤其在左洞暗挖开挖时更明显。通过模拟计算不同荷载释放系数下围岩变形规律,表明支护越早衬砌受力越大,而围岩受力越小,可选择合理的支护时间和参数控制隧道薄弱部位变形。验算了浅埋偏压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结构的安全性。3.研究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荷载分布及理论计算围岩压力,建立荷载-结构模型,验算整个结构的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在相同条件下对比非对称拱形连拱、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轴力、弯矩、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得出非对称拱形连拱结构受力更好、更安全且采用拱形结构可改善结构受力。但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更容易、断面利用率也较高,也满足规范安全性要求,因此选择矩形与拱形五车道连拱隧道结构型式。初步探讨此特殊隧道的应力、应变规律同时得出深埋侧墙脚、框架横梁右端及抗滑桩接触处受偏压影响应力集中,因此是设计和施工中薄弱部位,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4.在实地工程中,对拱顶、边坡、横梁及抗滑桩进行动态监控量测,得出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并通过函数回归分析,预测隧道后期发展情况。对比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好的吻合,表明本项目结构方案具有可靠性,拓展了浅埋偏压隧道非对称结构的型式,可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宝贵经验。

史晓涛[4](2020)在《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控制数值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向山区延伸,隧道必然面临浅埋、偏压及围岩等级较差等不利地质条件,为确保围岩、隧道支护结构和洞口稳定性及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对软弱围岩中的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故深入数值揭示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特点与变形规律显得迫切和必要。论文结合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洪川隧道工程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际施工工况及环境条件,应用有限差分方法构建了数值分析模型模拟由芜湖端向黄山端的隧道施工过程,数值研究了浅埋偏压隧道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与洞口稳定性,以及不连续地层对浅埋隧道施工的影响,进而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数值研究得出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中左洞围岩的水平与竖向最大位移值分别为4.81mm和3.03mm,右洞则为3.33mm和8.58mm,且呈现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规律;围岩与初支间压力和位移均随着开挖的进行逐渐增大,在距上台阶掌子面15m至20m左右的位置逐渐收敛;左右洞锚杆的轴向应力均以拉应力为主,呈现内侧大于外侧的规律,最大值分别为9.5MPa和41.5MPa,表明内侧锚杆对围岩的变形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2)浅埋隧道沿轴向不连续地层施工中,隧洞断面上的围岩应力和变形左右两侧基本对称分布,但左、右隧道围岩的变形大小存在差异,左洞围岩水平与竖向最大位移分别为1.98mm和6.84mm,右洞分别为3.81mm和11.65mm;在隧道右洞穿越不连续地层段时拱顶沉降值较大于左洞,此处支护结构与围岩间连接的整体性相较其他位置较差,产生了较大的竖向位移,表明地层不连续处隧道施工应加强控制。(3)偏压隧道洞口段的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拱顶上方的测点,且隧道轴线左侧地表沉降大于右侧,施工对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范围约在隧道轴线左右两侧20m范围内,并随着支护结构的完成,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由未开挖前的1.27增大至1.32,表明支护结构约束了滑动面的发展;半明半暗支护结构受力形式随着开挖的进行由“受推型”转为“推压组合型”,最终为“受压型”,3个典型截面中“受推型”半明半暗支护结构小主应力最大,其值为6.65MPa且位于暗洞墙脚位置,三种形式均在左边墙及左拱腰位置受力较大。(4)隧道在不同地质条件与不同工况下,模拟计算的拱顶沉降、边墙和拱腰收敛、地表沉降、拱顶和边墙位置围岩与初支间压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基本与实际监测数据吻合,表明了数值计算模型合理可靠,基于数值分析可深入研究不同断面和工况下隧道施工中的应力场与变形规律,也为实际工程施工控制提供了依据。

张秋辉[5](2020)在《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寒区隧道现行设计方法是基于隧道开挖前的冻土状态,按季节冻土段、多年冻土段、非冻土段进行分段设计的,并认为各分段之间的界限基本不变。但负年平均气温区的局部多年冻土隧道和非多年冻土隧道在贯通运行后,洞内气温会逐渐降低,非冻土段围岩会沿隧道径向和纵向逐渐冻结产生新生多年冻土,引起隧道渐冻而形成“渐冻隧道”。隧道渐冻后改变了围岩的冻融状态,原来的分段设计方法便不再适用,将导致防排水系统失效、衬砌冻胀开裂等病害,数十年后全球变暖影响又会产生冻土渐融而引发围岩失稳等病害。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475),在大量收集整理负年平均气温区已建隧道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对比、理论分析、工程资料调研等研究手段,在研究揭示渐冻隧道现象的基础上,论述渐冻隧道的演化模式,分析隧道渐冻渐融时的潜在病害,并提出渐冻隧道衬砌结构、隔热保温及防排水系统的病害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收集整理负年平均气温区已建隧道外的气温、地面温度、隧道内气温随纵向的变化、围岩界面温度、围岩冻融变化等资料,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着眼于负年平均气温区这个关键温度点,分析局部多年冻土隧道内温度沿横向、纵向的发展规律,研究揭示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演化模式;2)研究总结负年平均气温区隧道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和防排水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研究隧道渐冻和渐融情况下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系统及防排水系统的潜在病害;3)基于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潜在病害,研究考虑隧道渐冻和渐融条件下的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系统及防排水系统的病害解决对策;4)以天山胜利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当前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考虑渐冻影响的改进方案。

刘伟[6](2019)在《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很多公路在西部地区需要穿越各系山脉,采用穿山隧道是最便捷的通行方式。开展对黄土地区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及隧道口滑坡体的研究可以对隧道入口段的黄土滑坡进行超前预测预报,可为黄土地区研究公路隧道滑坡体预测及治理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陕西宝鸡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口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口滑坡体与隧道工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隧道入口处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分析,得知隧道左线拱顶距离滑动面垂直长度为0.514m,其中大部分距离滑动面垂直距离大于5m,衬砌的受力和变形受滑动体滑动干扰较小,局部距滑动面垂直距离较近时衬砌的受力和变形受滑动体滑动干扰较大。(2)通过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滑坡体与隧道的相互作用机理,总结出影响滑坡产生灾变的关键因素,进而对滑坡体引起的隧道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隧道进口段“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模型。(3)隧道入口段滑坡在隧道开挖初期相对稳定,当掌子面推进至50m时,滑坡体下滑位移随着开挖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其后,下滑位移速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到达监测段时下滑速率达到最大值,通过隧道的初始运行和二次支护,工作面推进到监测段30m后,滑坡变形基本稳定。(4)采用现场监控测量的手段,对隧道进口段滑坡进行监测和分析,受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控制,表层岩石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使围岩压力显着增加,隧道上方近地表监测点的最终沉降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隧道刚开始施工时拱顶的沉降量相对较高,随着大断面隧道继续深入,其支护措施和抗滑桩支护效果越来越明显,断面拱顶沉降位移逐步趋于稳定。

崔文东[7](2019)在《子长至安塞二级公路隧道衬砌裂缝形成机理与整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在隧道建设过程中,由于隧道的前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不够准确、设计和施工方法不够合理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会导致一些隧道在建成之后的运营期间出现衬砌开裂、渗漏水、路面沉降变形等病害。其中,裂缝就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分析裂缝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是广大学者一直关心的技术问题之一。本文依托子安二级公路芽坪沟隧道,采用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芽坪沟隧道裂缝形成机理及处治措施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芽坪沟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裂缝产生的机理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给出了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2、通过对隧道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嵌补隧道衬砌裂缝加固、混凝土套拱加固、嵌补隧道衬砌裂缝及混凝土套拱加固处理三种整治隧道衬砌裂缝的措施。3、采用MIDAS/GTS NX软件,对三种处理隧道裂缝措施的受力与变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整治后隧道衬砌裂缝的沉降量逐渐减小,隧道结构所受的应力逐渐减弱。其中采用嵌补隧道衬砌裂缝及混凝土套拱加固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最终确定芽坪沟运营隧道衬砌裂缝处理方法采用嵌补隧道衬砌裂缝及混凝土套拱加固整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条件下的运营隧道衬砌裂缝的处治提供借鉴。

丰逍野,孙晓强,吴启[8](2016)在《高铁隧道洞口浅埋段浅层蠕动滑坡体综合治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高铁隧道洞口浅埋段出现浅层蠕动滑坡体,致使隧道无法正常进洞施工,对后期运营安全造成隐患。通过分析滑坡体产生原因,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受力推演,制定了先回填反压、再施做抗滑桩支挡、辅以封闭裂缝和截排水的滑坡体综合治理技术。通过系列举措最终实现了滑坡体的稳定治理,保障了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

尹航[9](2016)在《隧道洞顶地表及套拱变形开裂综合处理》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平南隧道进口段浅埋、偏压等不良地质情况,分析了隧道洞顶地表、套拱变形开裂原因,通过隧道洞顶坡面裂缝、山体位移防护治理的工程实例,设计了用护拱配合回填反压支挡仰坡及微型钢管桩支护边坡的工程方案,顺利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工程完成后效果良好。

赵建军[10](2016)在《范家坪隧道进口滑坡及整治方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兰渝铁路范家坪隧道进口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桥台及桥隧间路基靠近滑坡边界的侧边缘,铁路右侧上跨既有国道、且紧邻白龙江桥工程设置复杂。滑坡对铁路隧道、桥梁、既有国道及白龙江造成极大的安全影响,通过补勘情况、变形及原因分析,提出滑坡体整治方案,以确保安全。

二、朱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偏压隧道高边坡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进洞施工技术方案
    2.1 工程地质特点
        2.1.1 偏压严重
        2.1.2 埋深浅,地质结构复杂
        2.1.3 地下水位高,对施工影响大
    2.2 方案优缺点分析
        2.2.1 放坡开挖进洞方案
        2.2.2 “零开挖”进洞方案
    2.3 进洞技术方案
        2.3.1 洞外施工方案
        2.3.2 洞内施工方案
        2.3.3 水害解决方案
        (1)进洞前阶段
        (2)隧内阶段
    2.4 施工流程
3 监控量测分析
    3.1 监测项目
        3.1.1 浅埋段地表沉降观测
        3.1.2 护拱沉降及位移监测
        3.1.3 抗滑桩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3.2 监测结果分析
4 结论

(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
        1.2.2 滑坡体与隧道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创新
二、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
    2.1 滑坡和隧道的相互作用
        2.1.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1.2 滑坡-隧道的相互作用
    2.2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
        2.2.1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
        2.2.2 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
        2.2.3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
        2.2.4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
        2.2.5 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
        2.2.6 滑坡下部-隧道拖曳破坏
    2.3 本章小结
三、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的机理分析
    3.1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的机理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1.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1.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1.5 基于数值模拟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3.1.6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式破坏模式下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2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的机理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滑坡及隧道变形特征
        3.2.3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开挖对滑坡影响分析
        3.2.4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
    3.3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的机理分析
        3.3.1 工程背景
        3.3.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3.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3.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3.5 基于数值模拟的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分析
        3.3.6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
    4.1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原则
    4.2 主要支挡加固措施
        4.2.1 抗滑桩
        4.2.2 预应力锚索框架
        4.2.3 钢花管
    4.3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综合控制技术
        4.3.1 西北某铁路隧道-滑坡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2 大源1号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3 水墩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城市复杂条件下浅埋偏压隧道结构与支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偏压隧道结构研究现状
        1.2.2 浅埋偏压隧道支护措施研究现状
    1.3 浅埋偏压隧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总结
    1.4 文章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线路
第二章 浅埋偏压隧道特性分析
    2.1 浅埋隧道分析
        2.1.1 深埋与浅埋界定方法
        2.1.2 浅埋隧道分界方法分析
    2.2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断面型式
        2.2.1 曲中墙连拱隧道
        2.2.2 直中墙连拱隧道
        2.2.3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
        2.2.4 非对称矩形连拱隧道
        2.2.5 非对称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
    2.3 偏压隧道力学分布特征分析
        2.3.1 偏压下地层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2.3.2 偏压地形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2.4 常见浅埋偏压隧道灾害与支护措施
        2.4.1 洞外灾害及支护措施
        2.4.2 洞内灾害及支护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埋偏压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3.1 依托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及相邻主要建(构)筑物
        3.1.4 工程地质评价
    3.2 隧道结构选型
        3.2.1 明挖路堑方案
        3.2.2 棚洞的特性
    3.3 浅埋偏压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力学特性模拟计算
        3.3.1 地层-结构法原理
        3.3.2 大型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简介
        3.3.3 计算参数选取
        3.3.4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模型的建立
        3.3.5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模拟结果力学特征分析
        3.3.6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截面验算
        3.3.7 非对称拱形隧道验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4.1 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方案
    4.2 荷载计算
        4.2.1 结构计算模型简化
        4.2.2 矩形棚洞荷载计算
        4.2.3 连拱隧道深浅埋计算
        4.2.4 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4.3 荷载-结构法原理
    4.4 隧道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及力学特征分析
        4.4.1 本构模型的选取
        4.4.2 模型的建立
        4.4.3 矩形与拱形隧道计算结果力学特征分析
        4.4.4 隧道衬砌截面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验算
        4.4.5 横梁强度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验算
        4.4.6 抗滑桩截面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验算
    4.5 非对称隧道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6 隧道方案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现场监测及数据分析
    5.1 监控量测设计
        5.1.1 现场监测的内容
        5.1.2 监控量测控制值及频率
    5.2 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5.3 隧道监测结果与回归分析
        5.3.1 拱顶沉降与水平收敛量测
        5.3.2 拱顶实测数据回归分析
    5.4 边坡及框架棚洞监测成果分析
        5.4.1 边坡监测成果分析
        5.4.2 抗滑桩监测成果分析
        5.4.3 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控制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2.2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与洞口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半明半暗特殊支护结构施工力学效应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实例数值分析模型构建
    2.1 洪川隧道工程概况
        2.1.1 工程特点
        2.1.2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1.3 隧道主体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
    2.2 数值分析模型构建
        2.2.1 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2.2.2 不同地质条件下数值分析模型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控制研究
    3.1 隧道施工过程中位移场数值研究
        3.1.1 左洞施工过程中位移场数值分析
        3.1.2 右洞施工过程中位移场数值分析
    3.2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力场数值研究
        3.2.1 左洞施工过程中应力场数值分析
        3.2.2 右洞施工过程中应力场数值分析
    3.3 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3.2.1 k109+560处支护结构位移场和应力场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3.2.2 k109+570处支护结构位移场和应力场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浅埋地层不连续段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4.1 隧道左洞围岩与支护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4.1.1 开挖中围岩应力和变形数值分析
        4.1.2 支护结构变形规律数值分析
    4.2 隧道右洞围岩与支护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4.2.1 开挖中围岩应力和变形数值分析
        4.2.2 支护结构变形规律数值分析
    4.3 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4.3.1 k109+460处支护结构变形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4.3.2 k109+470处支护结构变形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明半暗偏压隧道洞口稳定性及力学特征研究
    5.1 地表变形及洞口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5.1.1 地表变形数值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5.1.2 未开挖状态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5.1.3 左洞支护闭合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5.1.4 右洞支护闭合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5.2 隧道半明半暗支护结构力学特征研究
    5.3 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变形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区隧道温度场特性研究现状
        1.2.2 寒区隧道隔热保温技术研究现状
        1.2.3 寒区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2 有渐冻趋势隧道不同类型冻土段的设计
    2.1 衬砌结构防抗冻设计
        2.1.1 现行规范及细则中的设计规定
        2.1.2 衬砌结构防冻的分段设计
        2.1.3 衬砌结构抗冻的分段设计
    2.2 隔热保温层设计
        2.2.1 现行规范及细则中的设计规定
        2.2.2 不同冻土层中隔热保温层的作用和控制标准
        2.2.3 隔热保温层的分段设计
    2.3 防排水系统设计
        2.3.1 防水系统的分段设计
        2.3.2 排水系统的分段设计
    2.4 小结
3 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渐冻和渐融时潜在病害分析
    3.1 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演化模式
        3.1.1 渐冻隧道现象
        3.1.2 渐冻隧道的演化模式
    3.2 隧道渐冻过程中的潜在病害分析
        3.2.1 衬砌结构的渐冻病害
        3.2.2 隔热保温系统的渐冻病害
        3.2.3 防排水系统的渐冻病害
    3.3 隧道渐融过程中的潜在病害分析
        3.3.1 多年冻土的渐融病害
        3.3.2 非冻土渐冻后的渐融病害
    3.4 负年平均气温区隧道的渐冻现象
    3.5 小结
4 既有隧道渐冻和渐融时病害的治理措施
    4.1 既有隧道渐冻病害的治理措施
        4.1.1 渐冻引起的非冻土段渗漏水治理
        4.1.2 排水系统冻结失效的治理
        4.1.3 衬砌结构渐冻病害的治理
        4.1.4 控制并利用渐冻现象
    4.2 既有隧道渐融病害的治理措施
        4.2.1 对既有隧道进行有效的监测
        4.2.2 渐融引起的排水系统失效的治理
        4.2.3 渐融引起的衬砌结构破坏的治理
    4.3 小结
5 新建隧道渐冻和渐融时病害的预防设计对策
    5.1 衬砌结构预防设计对策
        5.1.1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抗渗等级
        5.1.2 减弱衬砌受到的冻融循环作用速率和作用次数
        5.1.3 衬砌结构荷载计算考虑渐冻的影响
    5.2 隔热保温层预防设计对策
    5.3 防排水系统预防设计对策
        5.3.1 采用新型的堵水疏水措施
        5.3.2 排水设计中供热、伴热系统的使用
        5.3.3 使用新型防寒泄水洞
    5.4 小结
6 依托工程设计方案
    6.1 依托工程概况
        6.1.1 工程区域气候条件
        6.1.2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
        6.1.3 工程区域水文条件
        6.1.4 依托工程穿越冻土情况
    6.2 不考虑渐冻和渐融的设计方案
        6.2.1 衬砌结构设计
        6.2.2 保温结构设计
        6.2.3 防排水系统设计
        6.2.4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3 考虑渐冻和渐融的设计方案
        6.3.1 衬砌结构设计
        6.3.2 保温结构设计
        6.3.3 防排水系统设计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6)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黄土隧道洞口段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与隧道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4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隧道工程设计简介
        2.3.1 隧道工程设计
        2.3.2 施工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3.1 滑坡的形成机理
        3.1.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2 几种影响因素形成滑坡的成因与分析
    3.2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3.2.1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变形特性分析
        3.2.2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受力特性分析
    3.3 滑坡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
        3.3.1 隧道受力分析
        3.3.2 偏压隧道的受力分析
    3.4 隧道进口段“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措施
    4.1 隧道进口段滑坡稳定性分析
        4.1.1 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1.2 滑坡稳定性分析
    4.2 隧道进口段综合治理措施
    4.3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
        4.3.1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方案
        4.3.2 隧道开挖及支护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工程监测
    5.1 监控测量的目的
    5.2 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5.2.1 主要监测内容
        5.2.2 监测方法及分析
    5.3 滑坡治理效果与监测分析
        5.3.1 坡体位移监测分析
        5.3.2 抗滑桩变形监测分析
        5.3.3 隧道衬砌变形及受力监测分析
        5.3.4 隧道上部地表监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子长至安塞二级公路隧道衬砌裂缝形成机理与整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隧道衬砌裂缝机理分析
    2.1 隧道衬砌裂缝的分类
        2.1.1 根据隧道受力变形及张裂特征分类
        2.1.2 根据隧道裂缝自身走向分类
        2.1.3 根据隧道裂缝产生原因分类
    2.2 隧道衬砌裂缝产生原因
        2.2.1 根据衬砌结构自身分析
        2.2.2 根据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2.2.3 根据施工因素分析
    2.3 隧道衬砌裂缝产生机理分析
        2.3.1 隧道周边围岩变形机制
        2.3.2 隧道衬砌结构变形机制
    2.4 隧道衬砌裂缝产生危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芽坪沟隧道衬砌裂缝发育特征
    3.1 工程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概况
        3.1.2 隧道建筑限界与内轮廓
        3.1.3 隧道结构设计
    3.2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方案及结果
        3.2.1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方案
        3.2.2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结果
    3.3 隧道衬砌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芽坪沟隧道衬砌裂缝处治措施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地质情况
        4.1.2 设计情况及支护参数
    4.2 隧道衬砌裂缝整治方案
        4.2.1 隧道衬砌裂缝的整治原则
        4.2.2 隧道衬砌裂缝整治方案
    4.3 隧道模型建立
        4.3.1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4.3.2 分析单元选定
        4.3.3 隧道计算模型建立、网格划分及参数选取
    4.4 隧道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1 嵌补隧道衬砌裂缝加固后结构受力及变形分析
        4.4.2 混凝土套拱加固处理后结构受力及变形分析
        4.4.3 嵌补隧道衬砌裂缝及混凝土套拱加固处理后结构受力及变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铁隧道洞口浅埋段浅层蠕动滑坡体综合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滑坡发现过程及发展
3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概念
    3.2 现状调查
    3.3 稳定性分析
4 滑坡体综合治理
    4.1 回填反压及削坡减重
    4.2 封闭裂缝
    4.3 增设抗滑桩
        4.3.1 抗滑桩的作用
        4.3.2 抗滑桩布置与施工
    4.4 综合排水措施
    4.5 治理效果
5 结语

(9)隧道洞顶地表及套拱变形开裂综合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现场情况
3 分析过程
4 处理方案
5 结语

(10)范家坪隧道进口滑坡及整治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及原工程措施
    1.1 工程概况
    1.2 原设计工程措施
2 滑坡病害发展及措施补强过程
3 补充勘察及变形监测情况
4 滑坡概况及稳定性评价
    4.1 滑坡范围判定
    4.2 滑坡稳定性分析
5 滑坡原因分析
6 滑坡整治方案
7 结论

四、朱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偏压隧道高边坡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研究[J]. 刘保成. 铁道建筑技术, 2022(01)
  • [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D]. 周文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城市复杂条件下浅埋偏压隧道结构与支护措施研究[D]. 廖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控制数值研究[D]. 史晓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D]. 张秋辉.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6]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D]. 刘伟. 长安大学, 2019(01)
  • [7]子长至安塞二级公路隧道衬砌裂缝形成机理与整治措施研究[D]. 崔文东. 长安大学, 2019(01)
  • [8]高铁隧道洞口浅埋段浅层蠕动滑坡体综合治理技术[J]. 丰逍野,孙晓强,吴启. 中国港湾建设, 2016(11)
  • [9]隧道洞顶地表及套拱变形开裂综合处理[J]. 尹航. 北方交通, 2016(06)
  • [10]范家坪隧道进口滑坡及整治方案分析[J]. 赵建军. 甘肃科技, 2016(01)

标签:;  ;  ;  

竹亭隧道暗洞山体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