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陶瓷的研发

玻璃陶瓷的研发

一、玻璃陶瓷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辅,廖其龙,竹含真,王元林,向光华,朱永昌[1](2021)在《高放核废料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磷酸盐玻璃陶瓷是固化"难溶"核废料的优异基材,具有高的废料包容量和优异的稳定性,因而,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是高放核废料固化处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高放核废料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的类型、固化机理、固化体设计、稳定性及其制备,并对其研究做了展望。其今后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磷酸盐玻璃固化体的中长期化学稳定性、蚀变规律和抗腐蚀机制的研究;关注其物理性能、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2)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的简洁制备工艺技术及其工艺原理,及其对设备和电极的侵蚀和寿命的影响。

王硕[2](2021)在《硼铁硅系玻璃陶瓷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洁[3](2021)在《氧化铈对包钢高炉渣玻璃陶瓷析晶机理及耐腐蚀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炉炼铁产生的高炉渣也愈来愈多。目前,高炉渣的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制备水泥、矿渣砖、硅肥以及玻璃陶瓷等。其中,利用包钢高炉渣制备得到的含稀土玻璃陶瓷综合物化性能优异,作为工业用新型耐磨、耐腐蚀结构材料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其中共生稀土元素在玻璃陶瓷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析晶特性的影响还有待深入分析,尤其是从微观结构层面研究共生稀土元素对高炉渣玻璃陶瓷耐腐蚀性的作用机理。因此,本论文以包钢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制备含稀土玻璃陶瓷,揭示共生稀土铈元素在玻璃陶瓷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玻璃陶瓷析晶特性和腐蚀机理的影响规律,为包钢高炉渣的高值、高效、绿色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包钢工业废渣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在Ca O-Mg O-Al2O3-Si O2(CMAS)系四元相图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的基础实验配方。高炉渣玻璃陶瓷在不同高炉渣含量、外掺氧化铈含量及不同腐蚀环境下的晶体结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理化性能等分别由差热分析仪、Raman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背散射电子衍射仪及万能试验机等设备检测评估。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本文采用传统熔融法制备得到不同高炉渣含量(60、70、80和90 wt.%)的玻璃陶瓷,研究了其对玻璃陶瓷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炉渣含量的增加使玻璃网络中网络修饰离子的含量相应增加,导致玻璃网络结构单元逐渐由聚集态向单体形式转变。同时,高炉渣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辉石相的析出,但却对钙铝黄长石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在背散射电子图像中发现,相界处析出了些许Ce O2晶相。玻璃陶瓷的密度、维氏硬度、抗折强度以及耐酸性均随高炉渣引入量的增加而减小。高炉渣引入量为60 wt.%时制备得到的辉石基高炉渣玻璃陶瓷理化性能最优,其密度、维氏硬度、抗折强度和耐酸性(20 wt.%H2SO4)分别为3.00 g/cm3,10.86 GPa,114.9 MPa和93.77%。在确定最佳高炉渣引入量(60 wt.%)的前提下,通过外掺Ce O2(0、0.5、1.0、1.5、2.0、2.5 wt.%)改变玻璃陶瓷中铈元素的含量,研究了其在玻璃陶瓷中的存在状态以及对玻璃陶瓷形核析晶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网络结构中的Ce4+可以对高炉渣玻璃陶瓷的玻璃网络进行改性,高配位Ce4+的积聚效应可以加强玻璃网络的稳定性,使玻璃网络中的桥氧键含量增加,玻璃陶瓷的聚合程度提高。此外,Ce4+可以通过取代离子半径相近的Ca2+进入透辉石晶体中。同时铈元素还以稀土第二相Ce O2形式稳定存在于相界位置。在确定稀土铈在辉石基玻璃陶瓷中存在位置的基础上,以高炉渣含量为60 wt.%的辉石基玻璃陶瓷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不同腐蚀条件下(常温浸泡与动态冲刷),高炉渣中共生稀土铈元素对辉石基玻璃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和硫酸溶液浓度的提高,高场强的Ce4+与O2-形成的Ce-O键可以稳定地存在于样品表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的连接度,使玻璃陶瓷的耐腐蚀性能提高。不同腐蚀方式下的腐蚀过程基本一致。开始腐蚀时,样品表面的相界位置和缺陷处逐渐出现腐蚀迹象,在硫酸溶液的作用下相界会成为H+离子的扩散通道并不断扩展,接着玻璃相会从相界开始被逐步剥离,玻璃网络结构也逐渐被破坏,使其最终形成孤立的硅酸盐单元,然后被硫酸溶液溶解。

刘丽敏[4](2021)在《氟磷灰石透明玻璃陶瓷材料的制备、结构和发光及温敏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稀土掺杂荧光材料在高压电力系统、油井、生物医学检测等特殊测温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氟磷灰石荧光透明玻璃陶瓷具有声子能量低、高灵敏度、热稳定性好和易制备加工等优点,在上述应用领域具有优势。因此,开展氟磷灰石荧光透明玻璃陶瓷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了稀土掺杂CaF2-ZnO-P2O5-B2O3、BaF2-ZnO-P2O5-B2O3磷酸盐和CaF2-ZnO-P2O5-Ca O-Si O2硅酸盐体系玻璃,并通过可控析晶成功制备了氟磷灰石透明玻璃陶瓷。通过DSC、XRD、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了玻璃的结构和热稳定性;采用TEM表征手段分析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结构和微观形貌。通过测试稀土掺杂玻璃和玻璃陶瓷的透过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研究其发光机制、光学性能和能量传递过程。通过CIE 1931软件计算样品的色坐标和色温。最后利用荧光强度比技术研究样品的光学温敏特性。主要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CaF2-ZnO-P2O5-B2O3体系:Yb3+/Ho3+掺杂CaF2-ZnO-P2O5-B2O3体系玻璃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表明玻璃中的结构基团为[BO4],[BO3]和[PO4]。从Yb3+/Ho3+掺杂玻璃的变功率发射光谱可得到Ho3+在546 nm和659 nm处吸收的激光光子n数量分别为1.71和2.05,说明只有两个光子参与了5F4/5S2→5I8和5F5→5I8跃迁过程。Yb3+/Ho3+掺杂玻璃在980 nm激发下,在453-653 K范围内的绝对灵敏度为0.05 K-1,在653K时,相对灵敏度Sr达到最大值9×10-2%K-1。在Tb3+/Eu3+掺杂CaF2-ZnO-P2O5-B2O3体系中,通过荧光寿命和Inokuuti-Hirayama模型理论分析Tb3+/Eu3+在玻璃中是以Tb3+→Eu3+的电偶极子-电偶极子相互作用形式进行能量传递。在378 nm近紫外光激发下,Tb3+/Eu3+掺杂CaF2-ZnO-P2O5-B2O3体系玻璃在403-753 K内的绝对灵敏度为1.86%K-1,相对灵敏度在753 K时达到最大1.24%K-1;Tb3+/Eu3+掺杂CaF2-ZnO-P2O5-B2O3体系玻璃在660℃热处理4h析出氟磷灰石(Ca5(PO4)3F,FAP)纳米晶体,大大提高了荧光强度。Tb3+/Eu3+掺杂氟磷灰石玻璃陶瓷在378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在403-753 K内的绝对灵敏度为1.90%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3.4%K-1(753 K)。2.BaF2-ZnO-P2O5-B2O3体系:Tb3+/Eu3+和Tb3+/Sm3+掺杂BaF2-ZnO-P2O5-B2O3体系玻璃的XRD图谱说明玻璃样品均是长程无序的非晶体结构。Tb3+/Eu3+掺杂BaF2-ZnO-P2O5-B2O3体系玻璃在630℃热处理4h析出纳米氟磷灰石(Ba5(PO4)3F,B-FAP)。Tb3+/Eu3+掺杂Ba5(PO4)3F透明玻璃陶瓷在378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在398-573 K温度范围内,最大绝对灵敏度为0.42%K-1(398 K),相对灵敏度为3.4%K-1。Tb3+/Sm3+掺杂BaF2-ZnO-P2O5-B2O3体系玻璃在610℃热处理4h析出纳米氟磷灰石(Ba5(PO4)3F)。从Tb3+/Sm3+吸收和发射光谱之间的光谱重叠可以看出,Tb3+/Sm3+在Ba5(PO4)3F中的能量传递ET是从(Tb3+)供体到(Sm3+)受体。Tb3+/Sm3+掺杂Ba5(PO4)3F透明玻璃陶瓷在378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在298-573 K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敏特性。在298 K时,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均为大最值,分别为0.36%K-1,0.55%K-1。3.CaF2-ZnO-P2O5-Ca O-Si O2硅酸盐体系:玻璃在820℃热处理4h后制备出透明氟磷灰石玻璃陶瓷。氟磷灰石玻璃陶瓷GC820不同功率下的发射光谱说明了只有两个光子参与(2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跃迁过程并产生绿色和红色UC发射。从Yb3+到Er3+的能量传递机制(ET)是Er3+在上转换发射能级上的最可能的途径。Yb3+/Er3+掺杂CaF2-ZnO-P2O5-Ca O-Si O2硅酸盐体系玻璃和Yb3+/Er3+掺杂氟磷灰石玻璃陶瓷在303-678 K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敏特性。玻璃最大绝对灵敏度为0.68%K-1(678 K),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70%K-1(303K)。Yb3+/Er3+掺杂氟磷灰石Ca5(PO4)3F玻璃陶瓷在678 K时Sa最大值为0.69%K-1,在303 K时Sr最大值约为1.71%K-1。结果表明Yb3+/Er3+掺杂CaF2-ZnO-P2O5-Ca O-Si O2硅酸盐体系玻璃和Yb3+/Er3+掺杂Ca5(PO4)3F玻璃陶瓷是一种非接触传感器中具有潜在应用的材料。

吕慧敏[5](2021)在《Dy3+/Eu3+掺杂含NaGd(WO4)2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熔融-晶化法分别制备了Dy3+,Eu3+单掺和Dy3+-Eu3+双掺含Na Gd(WO4)2晶相的透明玻璃陶瓷。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分析,确定在玻璃陶瓷中析出了Na Gd(WO4)2晶相。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晶粒逐渐增多和长大,在热处理时间较长时,会发生晶粒接触现象;通过对光透过率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光透过率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和透过率曲线分析确定了Dy3+和Eu3+单掺,Dy3+-Eu3+双掺前驱体玻璃的最佳热处理条件分别为560℃/2 h、570℃/2 h和560℃/2 h。利用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讨论了Dy3+、Eu3+不同浓度掺杂时,玻璃陶瓷的发光强度。确定了Dy3+、Eu3+单掺的最佳掺杂百分含量分别为0.8%、0.9%,Dy3+-Eu3+双掺的最佳掺杂百分含量为0.8%-0.8%。Dy3+和Eu3+单掺含Na Gd(WO4)2晶相的玻璃陶瓷分别可以实现白光和红光发射。分别计算了Dy3+、Eu3+单掺和Dy3+-Eu3+双掺玻璃陶瓷样品的荧光寿命。通过分析Dy3+-Eu3+共掺玻璃陶瓷样品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发现Dy3+和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并计算了能量传递效率。在一定的条件下,Dy3+-Eu3+共掺玻璃陶瓷可以实现暖白光发射。计算了Dy3+、Eu3+单掺和Dy3+-Eu3+双掺玻璃陶瓷中稀土离子之间的临界距离,并研究了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表明Dy3+/Eu3+掺杂含Na Gd(WO4)2晶相的玻璃陶瓷在W-LED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郭朝华[6](2021)在《Sm3+/Tb3+掺杂含Na3Y(PO4)2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商用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s)可以使用芯片激发荧光粉来制造,但混合在环氧树脂中的荧光粉,在高温和高能激发下会变质,发黄。所以,一种新型的发光基质-透明玻璃陶瓷,具有与玻璃及单晶类似的透明度、可减少光透过的损失、提高发光效率等优点被人们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采用熔融-晶化法制备了Sm3+单掺,Tb3+单掺,Sm3+/Tb3+双掺含Na3Y(PO4)2晶相的玻璃陶瓷。结合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透过率分析分别确定了Sm3+单掺,Tb3+单掺,Sm3+/Tb3+双掺玻璃陶瓷的热处理条件为:660℃、120 min,660℃、120 min,650℃、60 min。根据荧光光谱分析了不同浓度Sm3+、Tb3+掺杂时玻璃陶瓷的荧光强度,确定了Sm3+、Tb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2%,2.0%,Sm3+/Tb3+双掺的最佳掺杂浓度为2.0%-2.0%。由荧光光谱可知Sm3+单掺,Tb3+单掺,Sm3+/Tb3+双掺玻璃陶瓷发生了浓度猝灭现象,根据临界距离判断发生浓度猝灭的原因都为电多级相互作用。利用公式分别计算了Sm3+单掺,Tb3+单掺,Sm3+/Tb3+双掺玻璃陶瓷的荧光寿命。通过分析Sm3+/Tb3+双掺玻璃陶瓷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证明了Tb3+→Sm3+发生了能量转移,并计算了能量转移效率。通过调节Tb3+和Sm3+的掺杂配比可实现由绿光到冷白光的调谐发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Sm3+/Tb3+双掺的玻璃陶瓷可实现白光发射。

吴涛[7](2021)在《白榴石玻璃陶瓷精密磨削形貌与损伤深度建模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种玻璃陶瓷体系不断被研究完善,玻璃陶瓷已然成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陶瓷材料之一,白榴石玻璃陶瓷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断裂韧性及生物相容性,通常被用于高性能义齿材料。但是,作为一种难加工的硬脆材料,该材料在磨削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表面和亚表面损伤,严重影响材料的性能。为了提高白榴石玻璃陶瓷的精密磨削加工质量,有必要对材料在磨削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准静态条件下纳米压痕实验获取了白榴石玻璃陶瓷在纳米及亚微米尺度下的弹性回复率、硬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通过纳米划痕实验研究了不同刻划参数对材料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材料的脆塑转变现象。研究表明,白榴石玻璃陶瓷在磨削过程中同时发生材料的塑性去除与脆性去除,两者共同参与材料磨削表面形貌的构成。其次,在Jupyter-Notebook的环境下,完成了精密磨削过程中砂轮磨粒形状与位置、弹塑/脆塑转变深度及磨粒切削深度的计算,分析了材料在不同磨削条件下的变形及去除方式,建立了精密磨削过程中工件所受磨削力及表面形貌仿真计算模型。基于断裂力学的相关理论,完成了精密磨削亚表面损伤深度模型的构建。最后,开展了白榴石玻璃陶瓷及氧化锆增强硅酸锂玻璃陶瓷的精密磨削实验,设计了多组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精密磨削过程中不同磨削参数对磨削效果的影响,并完成了对精密磨削过程中工件受力、表面形貌及亚表面损伤深度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砂轮粒度、工件进给速度及磨削深度都会影响材料磨削质量,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磨削仿真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加工情况,可用于指导材料的精密磨削加工。

王思颖[8](2021)在《Sm3+,Eu3+掺杂Na2O-La2O3-MoO3-SiO2系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Na2O-La2O3-MoO3-SiO2(NLMS)系玻璃陶瓷作为基质材料,在加入Sm3+、Eu3+以及Sm3+-Eu3+的前提下,通过熔融-晶化法分别制备出橙红光、红橙光以及红光发光材料。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组成NLMS系玻璃陶瓷所需的原料,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配方并进行实验,从而对前驱体玻璃的原料配比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组成。通过高温熔融退火技术制备出前驱体玻璃样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过率曲线对Sm3+单掺、Eu3+单掺和Sm3+-Eu3+共掺杂前驱体玻璃样品的最佳热处理条件进行讨论分析,最终确定:Sm3+单掺的成核温度条件为521℃/0.5 h、析晶条件为630℃/2 h;Eu3+单掺的成核条件为525℃/0.5 h、析晶条件为620℃/2 h;Sm3+-Eu3+共掺成核条件为511℃/0.5 h、析晶条件为630℃/2 h。通过激发光谱分别确定了Sm3+单掺、Eu3+单掺和Sm3+-Eu3+共掺杂玻璃陶瓷的最佳激发波长,并在特定激发波长下根据发射峰强度变化趋势确定了Sm3+,Eu3+和Sm3+-Eu3+在玻璃陶瓷样品中最佳掺杂浓度为:0.5%Sm2O3、0.7%Eu2O3和0.5%Sm2O3-0.7%Eu2O3,并探究了发生浓度猝灭的原因。计算了不同浓度的Sm3+、Eu3+和Sm3+-Eu3+共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荧光寿命。通过Sm3+-Eu3+共掺杂玻璃陶瓷的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证明了从Sm3+到Eu3+存在能量传递,计算了能量传递效率。通过改变Sm3+-Eu3+共掺杂的浓度,计算对应的色度坐标,可以实现从橙光区向红光区的移动,从而提高红光的色纯度,表明Sm3+-Eu3+共掺杂NLMS系玻璃陶瓷在红光材料领域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王力颖[9](2021)在《Dy3+/Sm3+掺杂含磷酸钆钠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商用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存在显色指数低、荧光寿命短和污染环境等等缺点。为了找到W-LED的良好替代品,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稀土掺杂的玻璃陶瓷具有密封性好、显色指数高和环保等优点被人们发现。本文采用熔融-晶化法制备了Dy3+单掺、Sm3+单掺和Dy3+/Sm3+双掺含Na3Gd(PO4)2晶相的玻璃陶瓷。对制得的玻璃陶瓷进行X射线衍射测试,通过与标准卡片对比确定得到含Na3Gd(PO4)2晶相的玻璃陶瓷。结合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透过率曲线确定Dy3+单掺、Sm3+单掺和Dy3+/Sm3+双掺玻璃陶瓷的最佳热处理条件分别为660℃/2 h、650℃/2 h和640℃/2 h。在最佳热处理条件下,三组玻璃陶瓷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过率分别为76.5%、82.5%和77.5%,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发现玻璃陶瓷中晶粒分布均匀。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不同掺杂浓度的Dy3+、Sm3+和Dy3+/Sm3+掺杂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进行研究。由发射光谱强度确定了Dy2O3单掺、Sm2O3单掺和Dy2O3/Sm2O3双掺玻璃陶瓷样品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7%、0.8%和0.7%-0.8%。估算了临界距离,发现引起浓度猝灭的主要原因为电多级相互作用。对Dy3+/Sm3+双掺玻璃陶瓷样品的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分析,发现Dy3+到Sm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并计算了Dy3+到Sm3+的能量传递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Dy3+到Sm3+的能量转移遵循偶极-四级相互作用。对Dy3+/Sm3+双掺玻璃陶瓷样品进行色度坐标分析,发现0.7%Dy2O3-0.8%Sm2O3掺杂玻璃陶瓷的色度坐标值接近白光区。说明Dy3+/Sm3+掺杂含Na3Gd(PO4)2晶相玻璃陶瓷在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习娟[10](2020)在《低温共烧硼酸盐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了适应无线通讯设备的发展及满足高性能微波器件的要求,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微波器件微型化、高集成化、多功能化、轻量化、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关键技术。LTCC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εr<10)、高品质因数(Q×f≥5000 GHz)、近零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f)和低烧温度(≤950°C)的特性。近几年,在LTCC基础上开发了超低温共烧陶瓷(Ultra-low Temperature Co-firing Ceramic,ULTCC)材料。ULTCC与传统的LTCC相比更加节能环保,生产周期短,并能够与半导体、金属甚至塑料集成。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超低介电常数(εr)、高品质因数(Q×f)和近零谐振频率系数(τf)的ULTCC介质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三类低温共烧微波介电陶瓷材料。通过DSC、FT-IR、XRD、SEM、EDS及网络矢量分析仪等对材料的烧结特性、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和微波介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如下结果:1.Cu O-Zn O-B2O3(CZB)陶瓷体系:结果表明,添加Li2O可以降低陶瓷烧结温度。陶瓷的主晶相为Zn(BO3)2和Cu B2O4,析出的Li2Cu O2和Li2B4O7两种晶相和Cu O/Zn O摩尔比变化直接相关。随着Cu O/Zn O摩尔比的变化,Q×f由8800GHz增加到38093GHz,τ?从-7.57ppm/℃变化至-1.24ppm/℃。当Cu O/Zn O摩尔比为1,烧结温度为785℃时,获得最佳微波介电性能:?r=2.86,Qxf=38093 GHz(16 GHz),τ?=-2.17ppm/℃,并实现了与金属Cu电极的共烧,满足了LTCC材料的使用要求。2.Cu O-Zn O-B2O3-Li2O(CZBL)玻璃陶瓷体系: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升高,从基体玻璃依次析出Zn B4O7,Cu B4O7和Li2Cu B4O8晶相,不过,烧结温度进一步升高,晶相的含量有所降低。当烧结温度为620℃时,CZBL有最佳微波介电性能:εr=3.33,Q×f=17724 GHz,τf≈0 ppm/℃,实现了与金属Ag和Al电极的共烧,满足了ULTCC材料的使用要求。3.CZBL玻璃/陶瓷(Al2O3、Mg Al2O4和Si O2)复合材料体系:XRD结果表明,CZBL玻璃与Al2O3陶瓷发生反应生成Cu2Al6B4O17。随着Al2O3质量增加,Q×f的变化范围为7860~38557GHz。经640℃烧结,复合10wt%Al2O3的玻璃/陶瓷材料具有最佳微波介电性能:εr=3.79,Q×f=38557GHz,τf≈0 ppm/℃。研究发现,CZBL玻璃未与Mg Al2O4陶瓷发生反应。当复合10wt%Mg Al2O4在烧结温度为660℃时,获得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εr=4.18,Q×f=24029GHz和τf≈-5.22 ppm/℃。对于CZBL玻璃/Si O2陶瓷复合材料而言,在烧结过程中,Si O2会进入CZBL玻璃,起到网络形成体的作用,并对复合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有影响。当复合20wt%Si O2烧结温度为720℃时,CZBL玻璃/Si O2陶瓷复合材料具有最佳微波介电性能:εr=3.3,Q×f=11642GHz和τf≈-9.7ppm/℃。以上性能结果表明,CZBL玻璃/陶瓷(Al2O3、Mg Al2O4和Si O2)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低温共烧陶瓷领域。

二、玻璃陶瓷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陶瓷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放核废料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
    1.1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的主要类型
    1.2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机理
    1.3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设计
    1.4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中微晶相控制
    1.5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稳定性
2 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的制备工艺
    2.1 析晶法(熔融法)
    2.2 烧结法
    2.3 “熔融-缓冷”法
    2.4 “高温加热-冷却”法
    2.5 其他方法
3 核废料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展望
4 结 论

(3)氧化铈对包钢高炉渣玻璃陶瓷析晶机理及耐腐蚀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高炉渣的概述及国内外现状
        1.1.1 高炉渣概述
        1.1.2 高炉渣的利用现状
    1.2 高炉渣玻璃陶瓷
        1.2.1 高炉渣玻璃陶瓷概述
        1.2.2 高炉渣玻璃陶瓷的析晶热力学研究
        1.2.3 高炉渣玻璃陶瓷的析晶动力学研究
    1.3 稀土元素对玻璃陶瓷结构的影响
        1.3.1 稀土元素在白云鄂博原矿及尾矿中的赋存状态
        1.3.2 稀土元素对玻璃陶瓷的影响研究
    1.4 玻璃陶瓷的耐腐蚀研究
        1.4.1 玻璃陶瓷腐蚀的基本原理
        1.4.2 提高玻璃陶瓷腐蚀特性的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过程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研究方案设计
    2.3 高炉渣玻璃陶瓷结构表征与物化性能检测
        2.3.1 差热分析
        2.3.2 拉曼光谱分析
        2.3.3 物相分析
        2.3.4 表面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2.3.5 电子背散射衍射
        2.3.6 体积密度检测
        2.3.7 维氏硬度检测
        2.3.8 抗折强度检测
        2.3.9 腐蚀实验检测
3 高炉渣含量对玻璃陶瓷结构及物性的影响
    3.1 基础玻璃配方设计
    3.2 基础玻璃析晶热效应分析
    3.3 基础玻璃结构分析
    3.4 物相分析
    3.5 微观形貌分析
    3.6 理化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CeO_2含量对玻璃陶瓷析晶机理的影响
    4.1 样品制备
    4.2 基础玻璃析晶热效应分析
    4.3 基础玻璃结构分析
    4.4 物相分析
    4.5 微观形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炉渣玻璃陶瓷的耐酸机理研究
    5.1 高炉渣玻璃陶瓷的析晶动力学
    5.2 物相分析
    5.3 腐蚀时间对高炉渣玻璃陶瓷结构的影响
        5.3.1 样品制备
        5.3.2 玻璃陶瓷结构分析
        5.3.3 微观形貌分析
    5.4 酸溶液浓度对高炉渣玻璃陶瓷结构的影响
        5.4.1 样品制备
        5.4.2 玻璃陶瓷结构分析
        5.4.3 微观形貌分析
    5.5 动态冲刷对高炉渣玻璃陶瓷结构的影响
        5.5.1 样品制备
        5.5.2 腐蚀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5.5.3 腐蚀样品横截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氟磷灰石透明玻璃陶瓷材料的制备、结构和发光及温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
        §1.2.1 稀土元素简介
        §1.2.2 稀土元素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
    §1.3 荧光玻璃和玻璃陶瓷
        §1.3.1 荧光玻璃材料
        §1.3.2 荧光玻璃陶瓷材料
    §1.4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温度传感
        §1.4.1 基于荧光强度比温度传感的原理
        §1.4.2 基于荧光强度比温度传感的研究现状
    §1.5 氟磷灰石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
    §2.1 样品的制备方法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法物相分析(XRD)
        §2.3.2差热分析(DSC/DTA)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拉曼光谱分析
        §2.3.6 透过光谱分析
        §2.3.7 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分析
        §2.3.8 变温发射光谱分析
        §2.3.9 色坐标(CIE)与色温分析
第三章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氟硼酸盐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Yb~(3+)/Ho~(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
        §3.2.1 Yb~(3+)/Ho~(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制备
        §3.2.2 Yb~(3+)/Ho~(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结构分析
        §3.2.3 Yb~(3+)/Ho~(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分析
        §3.2.4 Yb~(3+)/Ho~(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能量传递分析
        §3.2.5 Yb~(3+)/Ho~(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荧光温敏特性分析
    §3.3 Tb~(3+)/Eu~(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和玻璃陶瓷
        §3.3.1 Tb~(3+)/Eu~(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制备
        §3.3.2 Tb~(3+)/Eu~(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分析
        §3.3.3 Tb~(3+)/Eu~(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能量传递及Inokuti-Hirayama模型分析
        §3.3.4 Tb~(3+)/Eu~(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的荧光温敏特性分析
        §3.3.5 Tb~(3+)/Eu~(3+)共掺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结构分析
        §3.3.6 Tb~(3+)/Eu~(3+)共掺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分析
        §3.3.7 Tb~(3+)/Eu~(3+)共掺氟硼酸盐玻璃陶瓷的荧光温敏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E双掺Ba-Zn-P-B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敏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Tb~(3+)/Eu~(3+)共掺Ba-Zn-P-B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
        §4.2.1 Tb~(3+)/Eu~(3+)共掺氟磷灰石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制备
        §4.2.2 Tb~(3+)/Eu~(3+)共掺Ba-Zn-P-B玻璃和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结构分析
        §4.2.3 Tb~(3+)/Eu~(3+)共掺Ba-Zn-P-B玻璃和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和能量传递分析
        §4.2.4 Tb~(3+)/Eu~(3+)共掺Ba-Zn-P-B体系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荧光温敏特性分析
    §4.3 Tb~(3+)/Sm~(3+)共掺Ba-Zn-P-B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
        §4.3.1 Tb~(3+)/Sm~(3+)共掺Ba-Zn-P-B体系玻璃的制备
        §4.3.2 Tb~(3+)/Sm~(3+)共掺Ba-Zn-P-B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的结构分析
        §4.3.3 Tb~(3+)/Sm~(3+)共掺Ba-Zn-P-B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
        §4.3.4 Tb~(3+)/Sm~(3+)共掺氟磷灰石玻璃陶瓷的荧光温敏特性分析44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b~(3+)/Er~(3+)共掺硅酸盐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Yb~(3+)/Er~(3+)掺杂CaF_2-ZnO-P_2O_5-Ca O-SiO_2体系玻璃的制备
    §5.3 Yb~(3+)/Er~(3+)共掺CaF_2-ZnO-P_2O_5-Ca O-SiO_2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的结构分析..
    §5.4 Yb~(3+)/Er~(3+)共掺CaF_2-ZnO-P_2O_5-Ca O-SiO_2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
    §5.5 Yb~(3+)/Er~(3+)共掺CaF_2-ZnO-P_2O_5-Ca O-Si O_2体系玻璃和玻璃陶瓷的荧光温敏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Dy3+/Eu3+掺杂含NaGd(WO4)2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白光LED概述
        1.2.1 白光LED照明光源主要特点
        1.2.2 实现白光LED方法
    1.3 稀土离子发光理论
    1.4 稀土发光基质材料
    1.5 玻璃陶瓷概述
        1.5.1 玻璃的晶化过程
        1.5.2 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
    1.6 钨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6.1 工艺
        1.6.2 结构
        1.6.3 性能和应用
    1.7 Dy~(3+)/Eu~(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7.1 Dy~(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7.2 Eu~(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7.3 Dy~(3+)/Eu~(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8 粉体、陶瓷和晶体存在的问题
    1.9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研究方案设计
    2.3 表征方法
        2.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4 光透过率分析
        2.3.5 荧光光谱分析
        2.3.6 量子效率分析
第3章 Dy~(3+)掺杂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3.1 前驱体玻璃的组成及制备
    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5 光透过率分析
    3.6 发光性能研究
        3.6.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
        3.6.2 Dy~(3+)掺杂玻璃陶瓷量子效率研究
        3.6.3 Dy~(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荧光寿命研究
        3.6.4 Dy~(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色度坐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u~(3+)掺杂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4.1 前驱体玻璃组成
    4.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5 光透过率分析
    4.6 发光性能研究
        4.6.1 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
        4.6.2 Eu~(3+)掺杂玻璃陶瓷的荧光寿命研究
        4.6.3 Eu~(3+)掺杂玻璃陶瓷的色度坐标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Dy~(3+)-Eu~(3+)掺杂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5.1 前驱体玻璃的组成
    5.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5.3 X射线衍射分析
    5.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5.5 光透过率分析
    5.6 发光性能研究
        5.6.1 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
        5.6.2 Dy~(3+)-Eu~(3+)共掺玻璃陶瓷的能量传递研究
        5.6.3 Dy~(3+)-Eu~(3+)共掺玻璃陶瓷样品荧光寿命研究
        5.6.4 Dy~(3+)-Eu~(3+)共掺玻璃陶瓷的色度坐标和色温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Sm3+/Tb3+掺杂含Na3Y(PO4)2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玻璃陶瓷概述
        1.2.1 玻璃陶瓷的组成
        1.2.2 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离子掺杂发光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Sm~(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Tb~(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 Sm~(3+)/Tb~(3+)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磷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材料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 样品的表征
        2.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4 光透过率分析
        2.3.5 荧光光谱分析
第3章 Sm~(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基质玻璃的组成及制备
    3.2 Sm~(3+)掺杂玻璃和玻璃陶瓷的表征
        3.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2.4 光透过率分析
    3.3 Sm~(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发光性能研究
        3.3.1 Sm~(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3.3.2 Sm~(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荧光寿命研究
        3.3.3 Sm~(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色度坐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b~(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基质玻璃的组成及制备
    4.2 Tb~(3+)掺杂透明玻璃和玻璃陶瓷样品的表征
        4.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2.4 光透过率分析
    4.3 Tb~(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发光性能研究
        4.3.1 Tb~(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4.3.2 Tb~(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荧光寿命研究
        4.3.3 Tb~(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色度坐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m~(3+)/Tb~(3+)双掺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基质玻璃的组成及制备
    5.2 Sm~(3+)/Tb~(3+)双掺玻璃和玻璃陶瓷的表征
        5.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5.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5.2.4 光透过率分析
    5.3 Sm~(3+)/Tb~(3+)双掺透明玻璃陶瓷样品发光性能研究
        5.3.1 Sm~(3+)/Tb~(3+)双掺透明玻璃陶瓷样品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5.3.2 Sm~(3+)/Tb~(3+)双掺透明玻璃陶瓷样品荧光寿命研究
        5.3.3 Sm~(3+)/Tb~(3+)双掺玻璃陶瓷样品能量传递
        5.3.4 Sm~(3+)/Tb~(3+)掺杂透明玻璃陶瓷样品色度坐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白榴石玻璃陶瓷精密磨削形貌与损伤深度建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白榴石玻璃陶瓷研究现状
        1.2.2 玻璃陶瓷材料去除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磨削加工表面形貌建模研究现状
        1.2.4 磨削加工亚表面损伤深度模型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纳米压/划痕的材料磨削去除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白榴石玻璃陶瓷纳米压痕实验
        2.2.1 实验准备及方法
        2.2.2 材料弹性回复率计算
        2.2.3 材料纳米硬度计算
        2.2.4 材料弹性模量计算
    2.3 白榴石玻璃陶瓷纳米划痕实验
        2.3.1 实验准备及方案
        2.3.2 变切深纳米划痕实验分析
        2.3.3 恒切深纳米划痕实验分析
        2.3.4 考虑应变率影响的纳米划痕实验分析
    2.4 白榴石玻璃陶瓷磨削去除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密磨削形貌及损伤深度预测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相关基础模型构建
        3.2.1 磨粒形状定义
        3.2.2 磨粒位置定义
        3.2.3 弹塑转变深度及脆塑转变深度模型
        3.2.4 磨粒切削深度计算
    3.3 精密磨削过程磨削力模型
        3.3.1 弹/塑性接触的平均接触应力计算
        3.3.2 弹/塑性接触的接触面积计算
        3.3.3 弹/塑性接触切削力模型
        3.3.4 脆性去除磨削力模型
    3.4 精密磨削表面形貌仿真模型
        3.4.1 塑性去除表面形貌生成方法
        3.4.2 脆性去除表面形貌生成方法
    3.5 精密磨削亚表面损伤深度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精密磨削实验及相关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精密磨削实验设计
    4.3 磨削力仿真模型验证
    4.4 磨削表面形貌仿真模型验证
    4.5 磨削亚表面损伤深度模型验证
    4.6 基于材料去除率的磨削规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8)Sm3+,Eu3+掺杂Na2O-La2O3-MoO3-SiO2系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玻璃陶瓷的概述
    1.3 玻璃陶瓷的制备工艺
        1.3.1 烧结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熔融-晶化法
    1.4 稀土发光材料
        1.4.1 发光原理
        1.4.2 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
        1.4.3 Sm~(3+),Eu~(3+)单掺及Eu~(3+)-Sm~(3+)共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稀土碱金属双钼酸盐发光材料
        1.5.1 稀土碱金属双钼酸盐的结构
        1.5.2 稀土碱金属双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1.6 存在的问题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路线设计
        2.1.1 配方设计
        2.1.2 实验流程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2.3 玻璃陶瓷的制备
    2.4 性能表征
        2.4.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4 光透过率分析
        2.4.5 荧光光谱分析
        2.4.6 色度坐标分析(CIE)
第3章 Sm~(3+)掺杂NLMS系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前驱体玻璃的原料配比
    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5 X-射线能谱分析(EDS)
    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7 透过率分析
    3.8 Sm~(3+)掺杂玻璃陶瓷发光性能的研究
        3.8.1 荧光光谱分析
        3.8.2 荧光寿命分析
        3.8.3 色度坐标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Eu~(3+)掺杂NLMS系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前驱体玻璃的原料配比及制备
    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6 透过率分析
    4.7 Eu~(3+)掺杂玻璃陶瓷发光性能的研究
        4.7.1 荧光光谱分析
        4.7.2 荧光寿命分析
        4.7.3 色度坐标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Sm~(3+)-Eu~(3+)掺杂NLMS系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前驱体玻璃的原料配比
    5.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5.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5.6 透过率分析
    5.7 Sm~(3+)-Eu~(3+)掺杂玻璃陶瓷发光性能的研究
        5.7.1 荧光光谱分析
        5.7.2 荧光寿命分析
        5.7.3 Sm~(3+)-Eu~(3+)共掺玻璃陶瓷样品能量传递
        5.7.4 色度坐标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Dy3+/Sm3+掺杂含磷酸钆钠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玻璃陶瓷材料
        1.2.1 玻璃陶瓷的组成
        1.2.2 玻璃陶瓷制备方法
        1.2.3 玻璃陶瓷分类
        1.2.4 玻璃陶瓷应用
    1.3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简介
        1.3.1 稀土离子发光特性
        1.3.2 稀土离子光谱
        1.3.3 稀土掺杂荧光粉简介
        1.3.4 稀土掺杂玻璃材料
        1.3.5 稀土掺杂玻璃陶瓷材料
    1.4 磷酸盐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设备及化学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化学试剂
    2.2 实验工艺流程图
    2.3 性能表征
        2.3.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透过率曲线分析
        2.3.5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第3章 Dy~(3+)掺杂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前驱体玻璃制备及原料组成
    3.2 晶相与结构表征
        3.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2.2 X射线衍射图谱(XRD)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SEM)
    3.3 透过率曲线
    3.4 Dy~(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发光性能研究
        3.4.1 Dy~(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3.4.2 Dy~(3+)能级图
        3.4.3 Dy~(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荧光寿命研究
        3.4.4 Dy~(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色度坐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m~(3+)掺杂玻璃陶瓷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前驱体玻璃制备及原料组成
    4.2 晶相与结构表征
        4.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2.2 X射线衍射图谱(XRD)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SEM)
    4.3 透过率曲线
    4.4 Sm~(3+)掺杂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
        4.4.1 Sm~(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4.4.2 Sm~(3+)能级图
        4.4.3 Sm~(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荧光寿命研究
        4.4.4 Sm~(3+)掺杂玻璃陶瓷样品的色度坐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y~(3+)/Sm~(3+)掺杂玻璃陶瓷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前驱体玻璃的制备及原料组成
    5.2 晶相与结构表征
        5.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5.2.2 X射线衍射图谱(XRD)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SEM)
    5.3 透过率曲线
    5.4 Dy~(3+)-Sm~(3+)掺杂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研究
        5.4.1 玻璃陶瓷的激发光谱
        5.4.2 玻璃陶瓷的发射光谱
        5.4.3 玻璃陶瓷的荧光寿命曲线
        5.4.4 Dy~(3+)-Sm~(3+)掺杂玻璃陶瓷的能量传递机制研究
    5.5 玻璃陶瓷的色度坐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低温共烧硼酸盐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波介质陶瓷的概述
        §1.2.1 相对介电常数
        §1.2.2 介电损耗
        §1.2.3 谐振频率温度系数
    §1.3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
    §1.4 低温共烧微波介电陶瓷研究与发展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测试工艺
    §2.1 实验原料及测试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
    §2.2 样品的制备及工艺流程图
    §2.3 样品组成、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FT-IR测试
        §2.3.2 DSC测试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5 微波介电性能的测试
第三章 CuO-ZnO-B_2O_3陶瓷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3.1 引言
    §3.2 CuO-ZnO-B_2O_3陶瓷
        §3.2.1 不同CuO/ZnO摩尔比的硼酸盐陶瓷
        §3.2.2 不同CuO/ZnO硼酸盐陶瓷的物相分析
        §3.2.3 不同CuO/ZnO比和烧结温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3.2.4 烧结温度和CuO/ZnO比对样品微波介电性能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O-ZnO-B_2O_3-Li_2O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4.1 引言
    §4.2 CuO-ZnO-B_2O_3-Li_2O玻璃陶瓷
        §4.2.1 CuO-ZnO-B_2O_3-Li_2O玻璃陶瓷的制备
        §4.2.2 烧结温度对CZBL玻璃陶瓷的相组成影响
        §4.2.3 烧结温度对CZBL玻璃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4.2.4 烧结温度对CZBL玻璃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O-ZnO-B_2O_3-Li_2O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5.1引言
    §5.2 CuO-ZnO-B_2O_3-Li_2O/Al_2O_3陶瓷复合材料
        §5.2.1 CZBL/Al_2O_3 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组成和烧结温度对CZBL/Al_2O_3复合材料相组成的影响
        §5.2.3 组成和烧结温度对CZBL/Al_2O_3玻璃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5.2.4 组成和烧结温度对CZBL/Al_2O_3复合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影响
    §5.3 Cu O-Zn O-B2O3-Li2O/尖晶石陶瓷复合材料
        §5.3.1CZBL玻璃/尖晶石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组成和烧结温度CZBL玻璃/MgAl_2O_4复合材料的影响
        §5.3.3 烧结温度和组成对CZBL玻璃/MgAl_2O_4复合材料的影响
        §5.3.4 烧结温度和组成CZBL玻璃/MgAl_2O_4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影响
    §5.4 CuO-ZnO-B_2O_3-Li_2O/SiO_2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5.4.1 CZBL玻璃/SiO_2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5.4.2 烧结温度对CZBL玻璃/SiO_2陶瓷物相影响
        §5.4.3 组成和烧结温度对CZBL玻璃/SiO_2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5.4.4 组成和烧结温度对CZBL玻璃/SiO_2材料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玻璃陶瓷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放核废料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研究进展[J]. 王辅,廖其龙,竹含真,王元林,向光华,朱永昌.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21
  • [2]硼铁硅系玻璃陶瓷的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 王硕.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3]氧化铈对包钢高炉渣玻璃陶瓷析晶机理及耐腐蚀特性的影响[D]. 马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4]氟磷灰石透明玻璃陶瓷材料的制备、结构和发光及温敏特性研究[D]. 刘丽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5]Dy3+/Eu3+掺杂含NaGd(WO4)2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吕慧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6]Sm3+/Tb3+掺杂含Na3Y(PO4)2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郭朝华.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7]白榴石玻璃陶瓷精密磨削形貌与损伤深度建模及实验研究[D]. 吴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Sm3+,Eu3+掺杂Na2O-La2O3-MoO3-SiO2系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D]. 王思颖.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9]Dy3+/Sm3+掺杂含磷酸钆钠晶相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王力颖.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10]低温共烧硼酸盐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 习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玻璃陶瓷的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