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显微切除6例经验

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显微切除6例经验

一、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六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孙广超[1](2021)在《神经内镜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囊肿开窗术合并囊肿-腹腔分流术联合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自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头痛起病6例,体检发现3例,癫痫发作与头晕起病各为2例,1例患者以视物模糊前来就诊,1例患者以走路不稳前来就诊。所有患者术前经CT及MRI确诊。均应用神经内镜囊肿开窗术合并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均行MRI或CT复查。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为3~57岁,平均27±17岁。术后随访3-75个月,平均为24.4±17.8个月。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囊肿消失9例(9/15,60%)、囊肿缩小6例(6/15,40%)。术后1年囊肿消失11例(11/15,73%)、囊肿缩小3例(3/15、20%)。并发症有:颅内感染2例(2/15,13.3%)、切口愈合不良1例(1/15,6.7%)、硬膜下积液2例(2/15,13.3%)、分流管梗阻1例(1/15,6.7%)。结论:神经内镜囊肿开窗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能结合两种术式的优势,症状改善率高、囊肿体积缩小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

蒋宏[2](2021)在《“双镜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的“双镜联合”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其中11例为“双镜联合”下手术治疗的桥小脑角脑膜瘤(双镜联合组),另外28例为单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镜组)。结果双镜联合组中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9例,近全切除2例,肿瘤全切率81.8%;显微镜组中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19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67.9%。两组病例均达到了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对于内听道前后型脑膜瘤,双镜联合组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71.4%,显微镜组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6.7%。结论“双镜联合”手术模式是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处理长入内听道或蔓延至幕上的桥小脑角脑膜瘤有较大的优势。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的“双镜联合”手术能够互补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王文雄[3](2020)在《听神经瘤切除术的面神经功能保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面神经功能障碍是目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减少其发生是我们的手术原则。所以术前面神经解剖定位判断对于神经保护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术者制定术前计划,保护面神经。我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相对位置关系,术中联合电生理监测,与单纯显微手术、电生理监测下手术组相互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异,进而提出更加有利于面神经保护的策略。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临床及病理诊断为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瘤)患者143例。根据入组标准,将所收集病例分为三组,单纯显微手术组33人、应用电生理监测下手术组61人、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定位联合电生理监测组49人。所有患者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月随访,将患者患侧面神经功能按照House-Brackmann(H-B)分级以ⅠⅡ级为轻度异常,ⅢⅣ级为中度异常,ⅤⅥ级为重度异常分为3组,所分组病例通过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三组之间面神经功能分级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定位联合电生理监测组病例有效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患侧面神经的FA值、ADC值及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依照HB分级,将面神经功能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5个因素与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结果:1.术后病例单纯显微手术组肿瘤全切除17例(51.52%),次全切除16例(48.48%)。应用电生理检测下手术组肿瘤全切除45例(73.77%),次全切除16例(26.23%)。2.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定位联合电生理监测组发现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上1/3共计17例(34.69%),腹侧居中16例(32.65%),腹侧下1/3共计9例(18.37%),肿瘤上极5例(10.21%),肿瘤下极1例(2.04%),神经显示欠佳1例(2.04%)。肿瘤全切除36例(73.47%),次全切除13例(26.53%)。3.患者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单纯显微手术组轻度异常11人,中度异常19人,重度3人;应用电生理监测下手术组患者最多,轻度异常39人,中度异常21人,重度1人,且后三年患者神经功能较前三年减轻,弥散张量成像定位联合电生理监测组组患者轻度异常42人,中度异常7人。4.应用SPSS22.0软件对3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比较发现,三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两两相互比较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7。5.我们研究发现对于肿瘤最大径约2-4cm听神经瘤患者,肿瘤的最大径大于3cm、弥散张量成像FA小于0.35、ADC值大于2.85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均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弥散张量成像可较准确描记面神经的走行,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可描绘面神经与听神经瘤之间的位置关系。2.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电生理监测组病例术后面神经功能与单纯应用电生理监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可辅助术者制定手术计划,保护面神经。3.肿瘤最大径、弥散张量成像特异性参数FA、ADC值,与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有相关性,可作为影响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

徐智杰[4](2019)在《耳后C形口应用于乙状窦后入路的切口设计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不同的手术切口会影响手术的效果,耳后C形口作为一种便捷、安全、并发症少的开颅方式正逐渐被临床医师所接受。本文通过对该切口手术效果的分析及不同切口间的比较,探讨耳后C形口应用于乙状窦后入路的切口设计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显微手术346例,其中经耳后C形口33例,经直切口313例。分析33例经耳后C形口病例的手术效果,同时比较不同切口手术的开关颅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耳后C形口的手术效果:33例经耳后C形口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开颅操作,均未对肌肉进行切割,未出现静脉窦破裂出血、硬膜撕裂等严重副损伤,术中术野暴露良好,术后全部实现骨瓣复位和硬膜、肌肉、皮肤的严密缝合,完成解剖复位。出院时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皮瓣无缺血坏死发生,无耳廓及枕部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及麻木感。2两种手术切口的比较:经耳后C形口手术的病例开关颅时间均较直切口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耳后C形口手术的病例中出现皮下积液者1例,无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发生,合计1例,并发症发生率3.0%;经直切口手术的病例中出现脑脊液漏者13例,皮下积液者34例,切口感染者6例,合计50例(同时具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者合计1例),并发症发生率16.0%。经耳后C形口手术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直切口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C形口这一切口设计应用于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操作简便,对肌肉无切割,骨瓣易成型,手术视野暴露良好,较直切口开关颅更快,并发症更少,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姚冰,朴浩哲[5](2013)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32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病例,分析手术技术特点和术中操作注意事项。结果神经内镜术中观察9例内容物术中全切,另外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肿瘤内容物残留。借助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后肿瘤内容物残余病人中18例得到全切。10例患者术后小脑症状缓解,5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及颜面部麻木症状缓解,听力下降病例3例好转,2例病人术后有面瘫,2例病人术后发热考虑为无菌性脑炎发生,经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应用,在切除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过程中优势突出,其多角度的观察,利用自然缝隙间操作,可以全切肿瘤,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李亮[6](2012)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症状,临床上常不易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对于术中胆脂瘤的切除程度,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到2011年8月期间,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79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胆脂瘤。通过整理入院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录像资料,查阅文献,跟踪随访,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31.8个月),其中27例失访,52例获得完整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2例三叉神经痛型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77±11.85岁,平均首发症状年龄37.26±10.89岁,平均症状持续时间6.57±5.30年。本组均未达到完整切除肿瘤,仅残余少量包膜的肿瘤次全切除47例,残留部分内容物及包膜的肿瘤大部切除5例;术中见三叉神经REZ区存在血管压迫者5例(9.6%),同时加行MVD。术后(出院时)临床痊愈者44例(84.6%),有效7例(13.5%),无效1例(1.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面部感觉减退5例(9.6%),复视3例(5.8%),面瘫4例(7.7%),听力下降6例(11.5%),耳鸣1例(1.9%),无菌性脑膜炎5例(9.6%),脑脊液漏3例(5.8%)其中耳漏1例(1.9%)、切口漏2例(3.8%),切口感染1例(1.9%),臂丛神经损伤1例(1.9%),口周疱疹8例(15.4%)。平均随访31.8个月,随访结果:痊愈43例(82.7%),有效4例(7.7%),疼痛复发5例(9.6%)(其中2例术后3个月内疼痛消失分别于1年和2年后疼痛复发),面部感觉减退4例(7.7%);复视1例(1.9%);面瘫2例(3.8%);听力下降6例(11.5%);耳鸣1例(1.9%)。结论:1.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大多无明显区别,但两者比较,前者以发病年轻化为其特性,故对于患有三叉神经痛的青中年患者,应重视排除前者的发生。2.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首选的手术路径。3.手术的原则是在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胆脂瘤包膜及内容物;尤其是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三叉神经痛型胆脂瘤,应尽量切净三叉神经周围的包膜,并仔细探查三叉神经REZ,如合并动脉压迫者应加行MVD予全程减压;对于胆脂瘤包膜与神经、血管、脑干等粘连紧密和肿瘤延伸范围广手术操作不能直视者,予以保留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包膜和部分不能直视的胆脂瘤内容物。4.重视对胆脂瘤术后无菌性脑膜炎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术中轻柔操作避免伤及肿瘤周围颅神经,特别注意面听神经的保护。

冯春国,高鹏,王先祥,程宏伟,汪宇扬,王卫红[7](2011)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CPA)表皮样囊肿的优势。方法 28例CPA表皮囊肿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术中采用神经内镜探查并切除残余肿瘤。结果手术全切21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者18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其中以面神经功能障者6例,表现为不全性周围性面瘫;2例表现为听神经损害,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能提高CPA表皮样囊肿的全切率,同时降低手术操作对肿瘤周围组织的损害,减少术后并发症。

缪星宇,师蔚,柯连蔚[8](2007)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疗效。方法:本组共12例,均为颅内胆脂瘤,手术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在显微镜下切除大部分肿瘤后,再用神经内镜进行探查,切除残余肿瘤。结果: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均未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王永红,仝海波,范益民,刘跃亭,郝解贺[9](2007)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优势。方法采用颞下经幕入路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10例,枕下入路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2例。结果显微镜下手术后应用神经内窥镜观察,8例均有肿瘤残留,全切10例,次全切2例,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扩大了桥小脑角区的手术视野,可以观察到手术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的部位,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舒凯[10](2007)在《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研究一、神经内镜下鞍区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鞍区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尸头标本上采用常规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镜下解剖侧裂并以脑压板牵开额叶、颞叶,在不同角度神经内镜辅助下解剖鞍区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剖间隙,能够在保全正常结构的前提下观察到鞍区各结构。1.1颈内动脉池:主要包含颈内动脉床突上段、PcoA、AchoA和钩动脉;1.2视交叉池:该池包绕视神经和视交叉,其下连接到漏斗和垂体柄,并与鞍隔相连,外侧与颈内动脉池相邻,后方与终板池下部连接,底部与脚间池共用一壁,即Liliquist膜;1.3终板池:位于终板前方,借室管膜和薄层终板与三脑室相隔;1.4脚间池:位于间脑下方,呈圆锥形,侧面与颞叶内面和海马旁回相邻,前下达斜坡,后下达桥脑上缘,后外侧与环池相接。2.1第一间隙: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距离5.5±1.1mm,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10.5±1.3mm;2.2第二间隙:其三边长度分别为6.5±0.6mm,6.8±0.8mm,4.1±0.3mm;2.3第三间隙:其三边长度分别为8.7±0.7mm,6.7±0.6mm,4.4±1.0mm;2.4第四间隙:ACA自ICA分叉处发出后,向内前方走行14.8±1.2mm后通过AcoA与对侧ACA相沟通,AcoA全长1.8±0.2mm。3.1颈内动脉:两侧ICA间距最短的部位75%在床突上,12.5%在海绵窦,12.5%在蝶窦内。3.2大脑中动脉:上、下干大小不一,上干为主者25%,下干为主者31.25%,两干口径相等者占18.75%,多支以及大小不等者占25%;3.3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两侧相等者占43.75%,左侧大于右侧占37.5%,右侧大于左侧占18.75%。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较大,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4后交通动脉:一侧PcoA发达、管径大于或与PCA相当者占31.25%,伴有同侧PCA交通前段不发达。结论神经内镜可以多角度全景式观察,能绕过神经、血管,观察其深面的结构,临床应用可显着提高肿瘤全切率,并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应用解剖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解剖结构的特点,探讨神经内镜在经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鼻蝶入路,观察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各解剖结构的特点及距离。结果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开口距离64.3±3.2 mm,鼻根到蝶窦开口距离44.8±2.4 mm,蝶窦开口到蝶筛隐窝7.3±3.4 mm,鞍底到鼻小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12.5±2.3 mm。蝶窦口纵径3.5±1.5 mm,蝶窦口横径1.2±0.5 mm,蝶窦口前上端距中线3.0±1.0 mm,蝶窦口下外端距中线3.9±1.2 mm。蝶窦口到同侧视神经11.6±1.8 mm,蝶窦口到同侧颈内动脉13.7±2.2 mm,蝶窦口到鞍结节15.6±3.0 mm,蝶窦口到鞍背22.6±3.2 mm。内窥镜在窦内可以看到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及鞍底前壁与视交叉前沟下方骨壁转折处的陷窝,转折处常为鞍底打开的中心。0°内镜难以达到满意的鞍内及鞍上暴露,30°镜头可获得理想的暴露,可清楚的看到垂体柄、海绵窦内侧壁、鞍隔、鞍隔孔、前后床突、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沟、视交叉前间隙、漏斗等结构。讨论神经内镜独特的直观视角,结合专用器械,内镜下经单鼻孔入路可充分暴露蝶鞍区各解剖结构,术者必须熟悉各定位要点和解剖变异的内镜表现,方可避免正常结构的损害,达到安全有效地全切病变。三、神经内镜下侧脑室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窥镜下脑室内结构在各视角下的表现及距离,为安全地脑室内操作提供有效参考资料。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上依侧脑室前后角不同的手术入路,观察并测量侧脑室内各解剖标志的特点及距离。结果侧脑室前角到室间孔为(30.3±2.2)mm;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侧壁的高度分别为(16.7±2.1 mm),(16.1±3.0)mm,(23.0±3.6)mm和(18.0±1.6)mm, (17.0±1.9)mm, (24.1±2.5)mm及(13.1±1.7)mm,(8.6±1.3)mm,(15.5±1.4)mm;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86.5±6.3)mm,(59.6±6.4)mm,(56.3±5.2mm);由丘脑结构形成的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部的弓形隆起高度为(9.9±1.6)mm,侧脑室三角部的最大宽度为(9.3±2.1)mm,三角部上方侧脑室的宽度为(8.3±2.0)mm,三角部下方侧脑室的宽度为(9.4±1.8)mm;眉弓上方侧脑室手术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6±2.5) mm, (55.6±2.4) mm,冠状缝前侧脑室手术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29.4±2.8)mm、(55.4±3.0) mm。经额角入路观察侧脑室体部、枕角,三脑室底部、后部;经枕角观察到从颞角到额角的脉络丛。在侧脑室内观察的重要‘路标’是室间孔处的Y形结构。结论冠状缝前入路及纵裂入路对于室间孔区病变的暴露和操作有明显优势,操作距离相对较短,容易经室间孔向第三脑室前部推进。眉弓上方入路中由于神经内窥镜的轴线与侧脑室前部一致,有利于前角及体部病变的暴露和操作,且对脑功能的影响较小。侧脑室后角入路比较适合处理三角部及侧脑室体后部的病变。四、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第三脑室系统结构在各手术入路的解剖距离及神经内镜下表现,为三脑室内病变神经内镜手术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在2具新鲜尸头标本和6具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室间孔入路三脑室手术操作,观察并测量侧脑室及三脑室内各解剖标志并记录其内镜下表现。结果本组尸头标本中中间块出现率75%,长径为5.4±1.2(3.2-9.6)mm,短径为2.7±0.9(l.4-5.1) mm。经侧脑室前角入路进入侧脑室后可看到室间孔、脉络丛,进到三脑室内可看到中间块前缘、三脑室顶部的脉络丛结构及前联合、终板结构、视交叉隐窝、漏斗隐窝、中间帆后部、松果体隐窝、后联合、导水管上口。结论室间孔较小时可通过切断同侧穹隆柱扩大室间孔或通过脉络膜裂进入第三脑室;中间块缺如或较小时,工作镜多可顺利暴露三脑室下部及中间块后方结构;三脑室前、中部病变由于接近室间孔,可采用经室间孔入路;三脑室内中、后部病变可采用经脉络膜裂入路。五、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应用解剖研究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6具12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2具4侧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采用常规乙状窦后入路,内镜与显微镜结合,对该区血管神经关系进行解剖学研究。并对15例听神经瘤、6例胆脂瘤、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手术中应用内镜对该区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通过置入不同角度的内镜和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剖间隙,能够在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清晰地观察到CPA区所有的神经血管结构。不同角度的内镜在不同层面的观察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为了解桥小脑角区解剖提供更多的信息。术中在内镜辅助下可提高肿瘤全切率。结论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具有不同的视觉特点,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的解剖显示并不完全相同。只有全面了解神经内镜下的定位标志和重要结构解剖特点,才能在术中熟练地操作。内镜能越过浅层的阻挡结构,深入到桥小脑角的深部间隙,看到显微镜下显示不清的或不在直线视野内的显微解剖结构。在临床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保全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一、内镜辅助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及相关入路比较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不同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辅助作用及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经蝶手术的500例垂体腺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疗效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改良经口鼻蝶入路200例(内镜辅助20例),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250例(内镜辅助20例),单鼻孔直接经蝶窦入路50例(内镜辅助10例)。结果经蝶手术并发症较少,各组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辅助神经内镜后肿瘤全切率有所提高。结论神经内镜可观察到显微镜管状视野的盲区,提高肿瘤的全切率,为术者提供较显微镜更好的深部照明及图像放大,增加术者对蝶窦及鞍内、鞍上解剖结构的细致观察,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的保障。二、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颅内胆脂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内胆脂瘤25例,单纯桥脑小脑角区17例,其中8例从桥脑小脑角延伸至幕上鞍区、斜坡、第三脑室或对侧桥脑小脑角区。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7例、翼点入路4例、颞下入路3例、对应的半球入路1例,手术中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尔后再以神经内镜深入探查并切除残留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在显微镜下切除满意后,神经内镜深入探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肿瘤残留,予以内镜下清除。术毕肿瘤全切23例(92%)。术后21(84%)例原有症状明显缓解,4(16%)例症状部分缓解。结论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临近结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

二、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六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六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镜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蛛网膜囊肿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与增大机制
    2.4 组织学特点
        2.4.1 大体观察
        2.4.2 组织学病理
        2.4.3 细胞病理学
    2.5 分类方法
        2.5.1 依据病因学分型
        2.5.2 依据发生部位分型
        2.5.3 依据病理学分型
        2.5.4 依据组织学分型
        2.5.5 依据CT脑池造影分型
        2.5.6 Galassi分类法(中颅窝囊肿的分类方法)
        2.5.7 依据临床表现分型
    2.6 影像学检查
    2.7 鉴别诊断
    2.8 临床表现
        2.8.1 中颅窝、颞窝及大脑凸面IAC
        2.8.2 鞍上池IAC常可表现出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的症状
        2.8.3 后颅窝中线IAC
        2.8.4 桥小脑角区IAC
        2.8.5 小脑IAC
        2.8.6 四脑室IAC
        2.8.7 颅底IAC
        2.8.8 IAC破裂
    2.9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2.9.1 治疗目的
        2.9.2 手术适应症
        2.9.3 手术方法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3.1 病例资料
    3.2 一般资料
    3.3 术前影像学检查
    3.4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第4章 结果
    4.1 术后疗效
    4.2 影像学改变
    4.3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4.4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5.1 临床特点
    5.2 影像学特点
    5.3 手术治疗
        5.3.1 目前临床主要手术方式
        5.3.2 联合入路的优势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双镜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听神经瘤切除术的面神经功能保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常规检查
        1.2.2 弥散张量成像检查
        1.2.3 神经电生理监测
        1.2.4 手术方式
        1.2.5 HouseBrackmann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面神经保留及肿瘤切除率
    2.2 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分级
    2.3 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听神经瘤中面神经保留现状
        3.1.1 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
        3.1.2 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
    3.2 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
    3.3 局限性及展望
4 结论
    4.1 术中面神经保护
    4.2 术后面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耳后C形口应用于乙状窦后入路的切口设计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桥小脑角区疾病临床诊治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检查
    1.4 手术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6)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8)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影像学检查:
    3. 手术方式:
结 果
讨 论

(10)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应用解剖学研究
    前言
    一、神经内镜下鞍区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三、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四、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应用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五、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一、内镜辅助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及相关入路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二、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六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镜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D]. 孙广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双镜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D]. 蒋宏.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听神经瘤切除术的面神经功能保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文雄.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4]耳后C形口应用于乙状窦后入路的切口设计及疗效分析[D]. 徐智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中的应用[J]. 姚冰,朴浩哲. 安徽医药, 2013(12)
  • [6]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手术治疗[D]. 李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7]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J]. 冯春国,高鹏,王先祥,程宏伟,汪宇扬,王卫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12)
  • [8]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J]. 缪星宇,师蔚,柯连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06)
  • [9]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J]. 王永红,仝海波,范益民,刘跃亭,郝解贺.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7(11)
  • [10]神经内窥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舒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桥小脑角巨大表皮样囊肿显微切除6例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