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

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

一、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浩[1](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烟海丽,马春英,彭献华,庞飞,李升,贾天明,卫建辉[2](2021)在《儿童重症甲型流感合并急性坏死性脑炎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也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重症流感中的一少部分可进展为坏死性脑炎。坏死性脑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无特异性药物治疗,致病死率高。目前,对坏死性脑炎的早期发现、精确诊治仍有较大困难。因此,早期准确识别与确诊以及有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郭小娟[3](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铁宝[4](2020)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肺功能变化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和非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肺功能主要参数(FVC、FEV1、PEF、MEF25%、MEF50%、MEF75%、MMEF)等8个指标在疾病不同时间节点(入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变化情况,评估MP感染对儿童肺部的损伤程度,并了解上述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时间节点及特点,为MPP患儿恢复期规范治疗、随诊提供实验依据,从而减少MPP患儿气道发生不可逆损害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儿科普通病房(不包括PICU)住院治疗的5-15岁的MPP患儿、非MPP患儿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入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动态监测FeNO及肺功能,比较经过治疗之后同一组患儿前后两个时间点所测的FeNO和肺功能数值的变化;评估两组肺功能各指标在哪一时间点恢复正常(与正常预测值相比);同时比较MPP组和非MPP组两组患儿FeNO和肺功能在同一时间点的区别。结果:1.FeNO变化:两组患儿入院时FeNO均升高,(MPP组:40.30±14.83ppb,非MPP组:26.50±13.79ppb),MPP组FeNO水平升高更明显,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在出院后1个月时复查两组患者FeNO均较入院时下降,并且都恢复到正常范围内(MPP组:17.33±6.29ppb;非MPP组:13.23±9.29ppb)。2.肺功能变化:(1)大气道功能:MPP组与非MPP组两组患儿大气道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在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数<80%),MPP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且FVC和PEF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入院时MPP组患儿大气道功能FVC、PEF的损伤比非MPP患儿更严重。经过治疗,出院后1个月复查肺功能发现两组患儿的指标逐渐升高,达到正常水平(均数≥8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气道功能:两组患儿小气道功能指标MEF25%、MEF50%、MEF75%、MMEF(占预计值百分比)在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数<65%),其中MEF75%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P感染对小气道功能MEF75%的损伤更严重。经过治疗出院后1个月复查MPP组MEF25%、MEF50%、MEF75%、MMEF未达到正常水平(均数<65%),而非MPP组达到正常水平(均数>6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复查MPP组所有指标都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PP组患儿的FeNO值在入院时较正常水平升高,经过治疗在出院后1个月可以降至正常水平。肺功能各项指标在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经过治疗后,大气道通气功能指标在出院后1个月恢复正常。而小气道通气功能的恢复比大气道通气功能恢复慢,出院后3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2.非MPP肺炎患儿FeNO在入院时较正常水平升高,经过治疗后出院后1个月可以降至正常水平。肺功能在入院时各项指标也会降低,经过治疗后大气道通气功能、小气道通气功能在出院后1个月均恢复正常。3.两组肺炎患儿FeNO在入院时会升高。MP感染对肺功能FVC、PEF、MEF75%的影响较其他病原体感染严重。经过治疗,两组患儿大气道损伤同时恢复,而MPP组小气道的损伤的恢复比非MPP组慢。

孙杰[5](2020)在《280例白塞病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80例白塞病(Becet’s Disease,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白塞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白塞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规律,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口腔门诊白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地域、年龄(首发年龄、诊断年龄、住院年龄、各临床特点出现的年龄)、既往史、家族史、首发症状、首诊科室、首诊症状、入院前诊断、病因与诱因、病程(首发症状到本次就诊时间、首发症状到各临床特点出现的时间)、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并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0例白塞病患者中,男性95例(33.93%),女性185例(66.07%),男女比例为1:1.95,发病年龄4-84岁,中位数为34岁,20-40岁(52.14%)发病多见,诊断年龄中位数为37岁。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7.86%,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生殖器溃疡为80.36%,生殖器溃疡中,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4.88±13.04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0.04±16.00岁,女性生殖器溃疡发病年龄早于男性(P<0.05)。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皮疹、丘疹、斑丘疹等)57.14%、关节受累为27.86%、眼部受累为20.36%、消化系统受累为13.57%、心脏受累为8.93%、肾脏受累为6.79%、甲状腺受累为6.79%、神经系统受累为6.07%、血管受累为5.36%、肺部受累为4.29%、血液系统受累为3.75%。首诊症状中以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合并其他症状最常见,首诊科室以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54.39%、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55.74%、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升高14.84%、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 ratio,NEUT)升高15.23%、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21.36%、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升高16.04%、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升高10.38%、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升高3.32%、C3升高5.19%、C3降低7.08%、C4升高6.10%、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升高8.29%。实验室检查中,各项指标男女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78例患者行针刺试验检查,阳性44例(56.41%),男性15例(19.23%),女性29例(37.18%),可疑阳性6例。46例行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组织37例,消化道黏膜8例,外阴黏膜组织1例,皮肤组织及外阴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炎,多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消化道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或者慢性炎伴急性炎。结论:1.白塞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差异,但女性生殖器溃疡发病年龄早于男性。2.白塞病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合并其他症状最为常见,首诊科室以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3.在白塞病患者中,女性结节性红斑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皮疹、毛囊炎、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女性。4.相较于有生殖器溃疡BD患者,无生殖器溃疡BD患者更易并发眼部病变。

杨梦歌[6](2019)在《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B/MyD88和血清IL-39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 B/My D88和血清IL-39的表达,探讨Rel B、My D88和IL-39与NMOSD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在检测PBMC中Rel B/My D88的表达部分,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之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的NMOSD患者21例,同期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16例。在检测血清IL-39的表达部分,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2月之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的NMOSD患者50例,同期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order,NND)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78例。所有NMOSD患者均经过两位神经免疫专业医生诊断,并符合2015年诊断新标准。对全部入组NMOSD患者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本研究获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1.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MOSD组和HC组外周血PBMC中Rel B和My D88蛋白的表达;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NMOSD组、NND组和HC组血清IL-39的表达;3.分析Rel B、My D88和IL-39的表达水平与NMOSD患者EDSS评分和年复发率ARR的相关性。结果:1.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 B蛋白的表达较HC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2.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My D88蛋白的表达较H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1);3.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 B/My D88的表达与EDSS(P=0.3532,P=0.1782)和ARR(P=0.3077,P=0.7141)均无明显的相关性;4.NMOSD患者血清IL-39的水平较NND组和H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2,P<0.0001);5.NMOSD患者血清IL-39的水平与EDSS呈正相关(P=0.0337),与ARR无明显的相关性(P=0.9150)。结论:1.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 B蛋白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2.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My D88蛋白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升高;3.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 B/My D88蛋白的表达与EDSS和ARR均无明显的相关性;4.NMOSD患者血清IL-39的水平较NN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升高;5.NMOSD患者血清IL-39的水平与EDSS呈正相关,与ARR无明显的相关性。

马改英[7](2019)在《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颅内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的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1-1至2018-12-31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MS的患者(n=46例)及与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n=35例)的头颅MRI图像中PVS的特征。所有MRI图像由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生应用RadiAnt DICOM Viewer 2.2.4软件工具进行判读分析,并对临床信息采取盲法原则。主要分析测量指标包括:1)在T2加权图像测量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三个层面的PVS不同形态的直径及数目;2)比较MS患者和健康组的颅内PVS大小和数目差异;3)将MS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组,分析两组患者颅内PVS大小和数目的差异;4)急性期MS依据发作次数分为首次发作组和复发组,分析两组间颅内PVS特征与年龄、性别及血液与脑脊液指标的差异。结果:MS患者(女:男=31:15,年龄37.59±11.76)的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三个层面PVS的发生率分别为93.5%,93.5%,95.7%。与此对比,对照组(女:男=26:9,年龄35±11.62)三个不同层面PVS的发生率分别为85.7%,60.0%,88.6%。两组间半卵圆中心PVS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层面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皮层下白质:P=0.282;基底节区:P=0.395)。MS患者的皮层下白质(数目:9 vs 3;大小:5 vs 0)、半卵圆中心(数目:5 vs 1;大小:2.5 vs 0)、基底节区(数目:6 vs 3;大小:2 vs 1)三个层面的PVS数目、大小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01)。发作期MS患者不同层面的PVS数目、大小和缓解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层下白质数目:9 vs 4;大小:5 vs0,半卵圆中心数目:6.5 vs 3;大小:3 vs 0,基底节区数目:6.5 vs 4;大小:3 vs 0;P<0.05)。急性期首次发作和复发的MS患者三个层面的PVS数目(P=0.867,P=0.767,P=0.868)和大小(P=0.807,P=0.332,P=0.400)无显着性差异。结论:PVS并非MS患者特有,健康人也会出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患者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三个层面PVS数目更多,直径更大。PVS数目、大小可能与疾病分期相关,疾病发作期较缓解期可见较多扩大的PVS,但在疾病发作期PVS数目和大小可能与发作次数无关。第二部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患者的颅内PVS影像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7-1-1至2018-12-31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NMOSD的患者(n=65例)及与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n=35例)的头颅MRI图像中PVS的特征。所有MRI图像由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生应用RadiAnt DICOM Viewer 2.2.4软件工具进行判读分析,并对临床信息采取盲法原则。主要分析测量指标包括:1)在T2加权图像测量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三个层面的PVS不同形态的直径及数目;2)比较NMOSD患者和健康组的颅内PVS大小、数目差异;3)将NMOSD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分成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组,分析两组患者颅内PVS大小和数目的差异;4)急性期NMOSD依据发作次数分为首次发作组和复发组,分析两组间颅内PVS特征与年龄、性别及血液与脑脊液指标的差异。结果:NMOSD患者(女:男=56:9,年龄:40.22±11.75)的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三个层面PVS的发生率分别为87.7%,83.1%,81.5%。与此对比,对照组(女:男=26:9,年龄:35±11.62)三个不同层面PVS的发生率分别为85.7%,60.0%,88.6%。两组间三个层面PVS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765,P=0.360,P=0.360)。MS患者的皮层下白质(数目:4 vs 3;大小:1 vs 0)、半卵圆中心(数目:3 vs 1;大小:1vs 0)的PVS数目、大小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基底节区(数目:3vs 3;大小:1 vs 1)的PVS数目、大小无显着性差异(P=0.445,P=0.312)。和缓解期相比,发作期NMOSD患者皮层下白质(3 vs 0)、半卵圆中心(2 vs0)PVS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皮层下白质(5 vs 4)、半卵圆中心(3 vs 3)的PVS数目,基底节区PVS的大小(2 vs 2)、数目(1 vs1)无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急性期NMOSD首次发作和复发时三个层面PVS数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目:P=0.743,P=1.00,P=0.101;大小:P=0.750,P=0.798,P=0.472),但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及脑脊液指标对比分析显示,两组间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PVS在NMOSD患者和健康人均可出现,和健康人相比,NMOSD患者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两个层面PVS数目更多,直径更大,而基底节区无差别。颅内PVS的大小可能与疾病分期相关,在发作期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PVS直径扩大。疾病发作期颅内PVS的数目和大小可能与发作次数无关。第三部分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对比研究目的:比较MS和NMOSD患者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三个层面的PVS影像特征差异。方法:病例收集、PVS判读同第一、二部分,比较MS、NMOSD、对照组三组间颅内不同层面的PVS数目、大小差异,进一步比较MS和NMOSD患者的颅内不同层面的PVS数目、大小差异。结果:MS、NMOSD、对照组三组间颅内不同层面的PVS数目、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下白质数目:9 vs 4 vs 3;大小:5 vs 1 vs 0;半卵圆中心数目:5vs 3 vs 1;大小:2.5 vs 1 vs 0;基底节区数目:6 vs 3 vs 3;大小:2 vs 1 vs 1),MS和NMOSD两组间颅内不同层面的PVS数目、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下白质数目:9 vs 4;大小:5 vs 1;半卵圆中心数目:5 vs 3;大小:2.5 vs 1;基底节区数目:6 vs 3;大小:2 vs 1)。结论:PVS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症相关,与健康人相比,MS和NMOSD患者的颅内不同层面PVS数目更多,直径更大。PVS可能是鉴别MS和NMOSD的影像学特征之一,MS较NMOSD患者的颅内不同层面PVS数目更多,直径更大。

韦贺[8](2018)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血清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nducible costimulator ligand,ICOSL)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7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MG患者37例外周血标本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1:1.18;平均年龄56.84±14.33(18-76)岁;病程5(2,48)月;其中眼肌型19例、全身型18例(依据改良Ossermannn分型),伴胸腺瘤9例、非胸腺瘤28例,早发型15例(发病年龄≤50岁)、晚发型22例(发病年龄>50)。同时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查体中心31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38,平均年龄50.10±17.02(20,82)岁。分离收集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成员血清中可溶性ICOS(sICOS)、可溶性ICOSL(sICOSL)的浓度,检验两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MG病例组血清sICOS[53.86(36.53,77.20)pg/ml]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30.97(24.45,56.94)pg/ml,P=0.001];MG病例组血清sICOSL[218.00(144.53,317.81)pg/ml]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150.00(114.95,195.68)pg/ml,P=0.002]。(2)亚组结果:眼肌型MG、全身型MG,胸腺瘤MG和非胸腺瘤MG血清sICOS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2,P=0.010,P=0.008,P=0.003);早发型MG、晚发型MG血清sICOS均显着高于同质健康对照组(P=0.021,P=0.004);MG血清sICOSL水平眼肌型、非胸腺瘤、晚发型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亚组(P<0.001,P=0.002,P=0.004),而血清sICOSL全身型、早发型、胸腺瘤亚组MG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MG患者血清sICOSL的表达水平与MMT评分呈负相关(r=-0.416,P=0.012),与QMG评分、ADL评分无明显相关;此外未发现MG患者血清sICOS浓度水平与QMG评分、MMT评分、ADL评分明显相关。结论MG患者血清sICOS、sICOSL表达水平升高,提示ICOS/ICOSL信号通路与MG免疫致病关系密切,可能参与MG的免疫致病。

杨帆[9](2016)在《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T淋巴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多发性硬化是一种T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T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执行炎症过程,在临床症状的复发及缓解占据重要作用。疏肝健脾固髓方是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经验方,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提示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观察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T细胞亚群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其治疗多发性硬化的靶点。1.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目的:研究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前后T细胞亚群的改变。方法:利用中医证候调查表将所有多发性硬化患者每次就诊的中医表征进行量化处理,对所有症状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研究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对所有患者每次就诊时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急性期采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稳定期采用疏肝健脾固髓方加减治疗,每3个月检测一次。结果:男女患者发病年龄相比较无显着差别(P=0.493,P>0.05),男女患病人数比例约为1:3,各年龄段的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别(x2.418,p=0.659,P>0.05)。MS患者特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肢体麻木最常见,占66.7%;其次为感觉异常和肢体无力,各占60.3%。MS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症状有3项,分别为神疲乏力(65.1%)、腰膝酸软(55.6%)、情绪低落(50.8%);出现率在40-50%的症状有5项,分别为汗多(47.6%)怕冷(46%)、多梦(46%)、心烦(41.3%)、健忘(41.3%);出现率在30-40%的症状有6项,分别为少气懒言、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大便粘腻、头昏沉、胸闷;舌象中出现最多的是舌体胖大(12.7%)、舌色淡(60.3%)、苔薄(76.2%);脉象中出现最多的是脉细(52.4%),其次为脉沉(44.4%)多发性硬化患者激素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与激素治疗前相比降低41%,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0,P<0.05);其余各T细胞亚群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值在激素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345,P>0.05)。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与治疗前相比降低12%,差异有显着意义(P=0.000,p<0.05):CD3+CD4+CD8-T细胞绝对值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5%,但无显着意义(P=0.097,P>0.05);其余各T细胞亚群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206,P>0.05)。结论:(1)各年龄阶段中男女患者人数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3.2,符合相关文献的研究。(2)临床证候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候为肾精亏虚,其次为肝郁、脾虚,舌脉的表现也是以虚证为主。说明多发性硬化的证候表现是以肾精亏虚为主,肝郁、脾虚等为辅,为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了证候学依据。(3)激素和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推测其在MS病程中促进炎症的发生,而激素和疏肝健脾固髓方都能通过在疾病不同阶段显着改善CD3+CD4-CD8-T细胞达到抗炎作用。(4) CD3+CD4+T细胞亚群作为T辅助细胞,代表了免疫应答的激活程度,在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后CD3+CD4+ T细胞绝对值比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疏肝健脾固髓方对EAE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EAE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立激素对照组、EAE模型组和疏肝健脾固髓方组。观察疏肝健脾固髓方干预EAE后各炎症因子的变化,利用高通量蛋白液相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炎症因子的变化,这些因子为:ⅠL-23、IL-17E/IL-25、GM-CSF、IL-12p70、IL-17F、IL-17A、TNF-a、 1FN-γ、IL-4、IL-10,探讨疏肝健脾固髓方对EAE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1)本实验应用MOG35-55多肽片段诱导C57BL/6小鼠制备慢性迁延型动物模型,并观察了其完整的病程变化,并且观察到了复发缓解的现象。(2)正常脑和脊髓组织中未见血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EAE组脊髓组织切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并呈袖套样改变等炎症表现,脊髓炎性反应程度明显较大脑严重。激素组和疏肝健脾固髓方组脑和脊髓组织切片可见微血管增生,但疏肝健脾固髓方组微血管增生更为明显,且脑组织神经细胞肿胀、呈空泡状改变。(3)各组炎症因子在不同时间的变化:EAE模型组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疏肝健脾固髓方组各时间点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激素组TNF-a的表达在4周时与0周时相比显着降低(P=0.030,P<0.05),其余各炎症因子不同时间无显着性差异。(4)在相同时间各组炎症因子的变化:造模前(即0周)各炎症因子在EAE组、激素组、疏肝健脾固髓方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在造模后4周TNF-a疏肝健脾固髓方组与激素组相比显着升高(P=0.002,P<0.05)。4周时IFN-y激素组与EAE组相比显着降低(P=0.029,P<0.05)。4周时IFN-y疏肝健脾固髓方组与EAE组相比显着降低(P=0.021,P<0.05),余炎症因子无显着变化。结论:(1)通过对EAE的长期观察,我们选择造模后14天的EAE小鼠作为开始药物治疗的时间点。并确定在4周时检测TNF-α, IFN-γ作为检测较为敏感的时间和指标。(2)提示疏肝健脾固髓方和激素均通过抑制IFN-γ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3)提示激素可能通过降低TNF-α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而疏肝健脾固髓方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激素组不同,激素对TNF-α有所降低,而疏肝健脾固髓方对TNF-α有所升高,但它们的影响都较弱(它们与EAE组比较均无差异),提示TNF-α在EAE中的作用可能较为复杂。3.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基因靶点研究目的:研究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的基因靶点。方法:以Multiple sclerosis为疾病名称,在OMIM数据库中查找与之相关的基因:基于疏肝健脾固髓方的药物组成,在TCMSP数据库中寻找相应的靶点,将经DrugBank数据库中验证的靶点予以保留,然后将疾病相关基因及各个药方的靶点分别映射于STRING数据库进行网络构建,采用DAVID软件对各个网络进行功能的富集分析,从KEGG Pathway角度,保留P<0.05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功能分析。结果:Tnf、Stat3、Vegfa、1117a 和 I12ra具有较高的网络介数和网络度,在多发性硬化相关基因网络中有重要的地位。疏肝健脾固髓方作用靶基因T nf、Vegfa在多发性硬化相关基因中同时具有较高的介数和网络度。结论:疏肝健脾固髓方作用靶基因与多发性硬化相关基因存在重叠,这些重叠基因很可能是上述方药治疗多发硬化的起效点。其中Tnf、Vegfa在多发性硬化相关基因中同时具有较高的介数和网络度,提示这两个靶基因可能是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关键位点。

陈国超[10](2016)在《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多发性硬化本虚标实之特点,肾虚是病机之根源,湿热是病机演变之产物,此特点贯穿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的始终,是多发性硬化的基本病机。选取督脉为主的穴位,治疗组用清利湿热之行水膏加减贴敷于大椎等所在、补肾温阳之扶阳益火膏加减贴敷于命门等所在;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穴位贴敷,比较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治疗效果,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思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随机序列,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予基础治疗方案+药物穴位贴敷,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方案+安慰剂穴位贴敷。药物穴位贴敷的清利湿热用行水膏加减,补肾温阳用扶阳益火膏加减;行水膏及安慰剂用米醋调和,贴敷于督脉的大椎等穴位;扶阳益火膏及安慰剂用姜汁调和,贴敷于督脉的命门等穴位,每日一次,每次4-6小时,疗程28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EDSS总分变化情况,以及在锥体功能、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大脑(精神)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视觉功能单项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21例,其中治疗组11例,脱落1例(因家住外地不能如期随访而脱落);对照组10例,最终20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经t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扩展残疾状态量表中的锥体系统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视觉功能、大脑(精神)功能的各项评分、Barthel指数、EDSS总分、中医临床症状总分等基线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大脑(精神)功能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锥体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视觉功能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在锥体功能方面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EDSS总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EDSS评分。在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总分(8.60±1.89)与对照组总分(8.3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采用行水膏与扶阳益火膏的督脉贴敷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研究结论:在辨证论治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针对多发性硬化的病机,加入外治法穴位贴敷督脉的方药,能有效地缓解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拓展了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治疗手段,有助于形成病机与证候并重的内外治法合用的系统治疗。

二、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五、总结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儿童重症甲型流感合并急性坏死性脑炎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辅助检查
2 治疗
3 讨论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1.1 病例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统计指标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6.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讨论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肺功能变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内外表现及远期并发症的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280例白塞病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分组设计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首诊情况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组织病理检查
讨论
    1.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BD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3.男性与女性BD患者对比分析
    4.BD有无生殖器溃疡对比分析
    5.BD和妊娠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塞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B/MyD88和血清IL-39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章 综述
    1. NF-κB概述
    2. RelB的生物学特征
        2.1 RelB基因的结构和表达
        2.2 RelB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2.3 RelB与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
        2.4 RelB的免疫调节作用
    3. 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
    4. IL-39 的分子和功能
第二章 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B/My D88的表达及意义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仪器与耗材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上样蛋白样品的制备
        2.3.2 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第三章 NMOSD患者血清IL-39 的表达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
    3.2 试剂盒与仪器
        3.2.1 试剂盒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标本采集
        3.3.2 ELISA测定
    3.4 AQP4 IgG测定
    3.5 统计分析
    3.6 实验结果
    3.7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对比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血管周围间隙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方法
        2.1 试剂准备
        2.2 试验步骤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重症肌无力组和健康对照组一般状况比较
    2 MG患者外周血sICOS、sICOSL的上调表达
    3 MG依据受累肌肉和发病年龄不同分型亚组差异性比较
    4 MG患者依据胸腺状态不同亚组差异性比较
    5 MG患者血清sICOS、sICOSL表达与MG严重度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COS/ICOSL共刺激信号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T淋巴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一览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发性硬化相关免疫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 T细胞免疫机制进展
        1. CD4 T细胞
        1.1 Th1/Th2细胞
        1.2 Th17细胞
        1.3 Treg细胞
        2. CD8T细胞
        (二) 小鼠EAE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作用
        1. IL-21
        2. IL-23
        3. TNF-α
        4. IFN-γ
        5. IL-17A
        6. IL-17F
        7. IL-12p70
        8. GM-CSF
        9. IL-4
        10. IL-10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 关于病名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现状
        4.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机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肝健脾固髓方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疏肝健脾固髓方影响EAE炎症因子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小鼠EAE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程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疏肝健脾固髓方对EAE组织病理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疏肝健脾固髓方对EAE炎症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基因靶点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10)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1. 病症名称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1. MS流行病学资料
    2. MS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
    3. MS病因
    4. MS发病机制
    5. 辅助检查
    6. 治疗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随机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观察时点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指标
        2.7 数据管理
        2.8 统计分析
        2.9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治疗MS的理论探讨
        4.3 行水膏与扶阳益火膏治疗MS的方药分析
        4.4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附录二 Kurtzke扩展的功能障碍状况量表(EDSS)
    附录三 扩充致残量表(EDSS)
    附录四 Barthel指数量表
    附录五 中医临床症状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儿童重症甲型流感合并急性坏死性脑炎1例报告[J]. 烟海丽,马春英,彭献华,庞飞,李升,贾天明,卫建辉.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02)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肺功能变化的分析[D]. 铁宝.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5]280例白塞病临床回顾性分析[D]. 孙杰.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NMOSD患者外周血PBMC中RelB/MyD88和血清IL-39的表达及意义[D]. 杨梦歌. 吉林大学, 2019(11)
  • [7]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颅内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D]. 马改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D]. 韦贺. 青岛大学, 2018(03)
  • [9]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T淋巴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D]. 杨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10]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D]. 陈国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Emery-Dreifuss综合征合并变应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