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双胎妊娠99例临床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双胎妊娠99例临床分析

一、99例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金晖,李萍,欧阳丽萍,李玲,陈新娟,范建辉[1](2021)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围产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双胎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757例,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双胎GDM组196例,正常双胎组(双胎未合并GDM)561例。收集各组母儿的临床资料、围产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价双胎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双胎GDM组的75 g OGTT FPG、1 h血糖和2 h血糖均大于正常双胎组;双胎GDM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正常双胎组,<37周的早产率大于正常双胎组;双胎GDM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大于正常双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相比,年龄、孕前体重指数(Pre-BMI)、孕次、产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占比、绒毛膜性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值为2.335)、Pre-BMI≥24.0 kg/m2(OR值为2.356)、PCOS病史(OR值为1.932)、糖尿病家族史(OR值为3.127)是双胎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双胎GDM增加了<37周的早产、新生儿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年龄≥35岁、Pre-BMI≥24.0 kg/m2、PCOS病史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双胎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亚男,赵霞,王红彬,王莉,张敬如,袁丽娟,张国华[2](2021)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临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程春花,李根霞,赵蕴卿,吕晓峰[3](2021)在《多胎妊娠延迟分娩1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胎妊娠延迟分娩的围生期管理及母婴结局。方法:选择2013-2021年本院多胎妊娠延迟分娩1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处理、分娩孕周、延迟分娩间隔时间、新生儿及孕妇预后。将病例分为第1个胎儿娩出后1周C反应蛋白(CRP)正常范围组及CRP异常组,分析比较两组出现症状当日、第1个胎儿娩出当日、第1个胎儿娩出后1周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新生儿体重及延迟分娩间隔。结果:7例双胎妊娠,4例三胎妊娠。第1个胎儿平均分娩孕周18.8孕周,分娩体重平均190g,围生儿存活率0%。平均延迟间隔65.9(1~140)d。保留胎儿分娩孕周16~39周,平均分娩孕周28.0周。平均分娩体重1188g。共存活6个,保留胎儿存活6/14,围生期胎儿存活率23.1%(6/26)。存活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260(1550~2950)g。CRP正常组和CRP异常组保留胎儿分娩体重和分娩延迟间隔存在差异(P<0.05)。结论:多胎妊娠延迟分娩可显着延长妊娠孕周,提高围生儿存活率。第1个胎儿娩出后1周的CRP可作为预后预测指标。

黄健[4](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不孕症治疗技术提高,促排卵治疗和辅助生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双胎妊娠发生率已明显增加。在产科并发症中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是极其少见的。以期有良好的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妊娠管理策略。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总共收治的53例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例,搜集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管理策略及母儿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一般情况:双胎妊娠s IUFD在双胎妊娠中的发病率为6.2%。导致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发生的原因包括胎儿因素有脐带异常(15.1%)、先天畸形(7.5%)、双胎输血综合征(3.8%)和胎盘因素(3.8%);母体因素中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例,妊娠期糖尿病4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合并子宫肌瘤3例,合并贫血2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双胎妊娠s IUFD双绒毛膜组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受孕方式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绒毛膜组的发生孕周以及分娩方式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及预后情况:53例病例中有5例放弃治疗选择引产,13例确诊双胎妊娠s IUFD后立即经剖宫产分娩,其余35例均选择期待治疗延长孕周。双绒毛膜组的期待治疗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绒毛膜组的1分钟Apgar评分以及5分钟Apgar评分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双胎妊娠s IUFD的妊娠结局:53例病例中放弃保胎选择引产5例(9.4%);因早产出生后即放弃治疗3例(5.7%);新生儿出生后1天死亡1例(1.9%);新生儿出生后2天放弃治疗1例(1.9%);新生儿出生后10天放弃治疗1例(1.9%)。双胎妊娠s IUFD双绒毛膜组的低出生体重儿(46.7%,75.0%)、早产儿(56.7%,8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绒毛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转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双胎妊娠s IUFD发生在不同孕期的妊娠结局比较:双胎妊娠s IUFD发生在妊娠中期及妊娠晚期组之间的新生儿结局、早产发生率、新生儿转科率、出生体重及分娩孕周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论文回顾性分析五年来在吉大二院住院治疗的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例53例,分析其临床诊治、孕期管理策略及母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得出结论认为,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病例,其死胎原因可能为胎儿因素造成,也可能为母体并发症所致。双绒双胎出现一胎胎死宫内病例,其预后较好于单绒双胎一胎胎死宫内情况。

刘艳[5](2021)在《不同初始胎儿数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近数十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和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呈倍数增加。一次妊娠胎儿数目越多,其母体及胎儿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病率也越高,从而增加了妊娠不良结局、降低了健康新生儿的出生几率。多胎妊娠减胎术(multi-fetal pregnancy reduction,MFPR),则是通过减少胎儿的数目,来降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最初,关于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随着对该手术认可,近来,对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该手术的影响因素方面。目前一些研究表明,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多胎妊娠的初始胎儿数、最终胎儿数、手术实施的时间、手术者的经验等几方面。分析目前的这些研究:1、针对不同初始胎儿数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研究数据中,尚缺乏排除减胎时机以及最终胎儿数的影响,针对初始胎儿数这一问题的列队对照研究,因而缺少检验效能更强的统计依据。2、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有一胎儿异常时,应用减胎术减去异常胎儿则是可行的选择。而临床胎儿超声检查仍是孕期常用检查方法。但通过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畸形往往在较晚的孕周,尤其在双胎妊娠中。在较晚妊娠时间段实施减胎术是否会增加术后的风险?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不同的减胎指征是否影响妊娠结局?这些问题尚待分析评估。3、对于一个已定的妊娠,虽然初始胎儿数是已定而无法改变的,但减胎时机和最终胎儿数则是可以选择和改变,用来改善妊娠结局。所以,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分别研究最佳减胎时机和量化不同最终胎儿数对减胎后妊娠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4、相对于双胎妊娠和三胎妊娠,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发生率相对较小,故为临床咨询提供更多的高序列多胎妊娠数据、讨论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经验、评估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5、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由于其胎盘内吻合血管的存在等因素,为防止保留胎儿潜在的神经损伤或宫内死亡,单绒毛膜双胎妊娠选择性减胎,主要采取脐带血管闭塞技术。其中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对于该手术的手术时机以及减胎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尚待进一步、多方面的评估。基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该研究主要目的:1、首先,通过列队对照研究分析不同初始胎儿数对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2、根据不同初始胎儿数多胎妊娠,即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三胎妊娠、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的减胎特点,排除其它影响因素,依次分别、比较了减胎时机、最终胎儿数、减胎指征等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3、对于高序列(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手术经验进行分享以及手术安全性进行评估。4、对于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实施RFA术选择性减胎,评估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观察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elective fetal 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的不同分期在实施RFA术后妊娠结果的不同和RFA减胎术后相关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一部分:初始胎儿数与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背景及目的:先前关于初始胎儿数对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的研究,均是针对不同初始胎儿数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其妊娠相关结果的的百分数的描述性数据。没有排除减胎时机和最终胎儿数的影响,针对初始胎儿数这一问题进行列队对照研究,因而缺乏检验效能更强的的统计依据。该研究的目的则是在多胎妊娠减胎时机和最终胎儿数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研究了初始胎儿数对多胎妊娠减胎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一、该研究纳入实施减胎手术病例共682例1、104例四胎妊娠,6例三绒毛膜四胎妊娠,减去共享同一绒毛膜的双胎均减为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双胎妊娠;98例四绒毛膜四胎妊娠,减去其中两个胎儿,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104例四胎妊娠中,81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23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2、417例三胎妊娠:109例三胎妊娠减为单胎妊娠,其中85例为双绒毛膜三胎妊娠,减去共享同一绒毛膜的双胎,最终减为单胎妊娠;24例为三绒毛膜三胎妊娠,夫妇双方要求减去2个胎儿,减为单胎妊娠。其中74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35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318例为三绒毛膜三胎妊娠,减去一个胎儿,均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其中214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94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3、161例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减去其中一个胎儿,减为单胎妊娠,47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114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二、减胎手术均采用,经腹穿刺目标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三、将减胎时机分为妊娠11-14+6周和妊娠15-24+6周两时间段:1、分别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将三胎减为单胎与双胎减为单胎的相关妊娠结果进行比较。即在相同减胎手术时间段内、相同的最终胎儿数情况下,研究初始胎儿数为三胎与双胎时妊娠结局的差异。2、分别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将四胎减为双胎和三胎减为双胎的相关妊娠数据进行比较。即在相同减胎手术时间段内、相同的最终胎儿数情况下,研究初始胎儿数为四胎与三胎时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一、三胎减为单胎妊娠与双胎减为单胎妊娠的比较:减胎手术实施时间在11-14+6周和在15-24+6周时,74例三胎减为单胎与47例双胎减为单胎比较;35例三胎减为单胎与114例双胎减为单胎分别进行比较;其中妊娠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平均出生体重、平均出生孕周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二、四胎减为双胎妊娠与三胎减为双胎妊娠的比较:1、减胎手术实施时间在妊娠11-14+6周时:84例四胎减为双胎与214例三胎减为双胎比较,流产率分别为18.5%和6.5%,P=0.002;低出生体重儿率分别为50%和38.2%,P=0.017;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2417.31g±491.83和2561.31g±447.73,其P=0.00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2、减胎手术实施时间在15-24+6周时,23例四胎减为双胎与94例三胎减为双胎比较,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平均出生体重和出生孕周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结果分析: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术,四胎减为双胎与三胎减为双胎妊娠的比较中,流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平均出生体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该组(妊娠11-14+6周,四胎减为双胎妊娠与三胎减为双胎妊娠)比较,其样本量远远大于其他三组,检验效能更强。结论:1、在减胎时机和最终胎儿数相同的条件下,初始胎儿数是多胎妊娠实施减胎术后流产率的重要影响原因之一,初始胎儿数越高,实施减胎术后流产发生率越高。2、在减胎时机和最终胎儿数相同的条件下,最初胎儿数越多,其减胎后新生儿出生体重越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越高。第二部分: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减胎时机及减胎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背景及目的:在我国,胎儿超声检查仍是孕期常用检查方法。但通过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畸形往往在较晚的孕周,尤其在双胎妊娠中。在较晚妊娠时间段实施减胎术是否会增加减胎术后的风险?在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相对于单纯减少胎儿数目,因胎儿畸形、母体因素的减胎是否影响妊娠结局?这些问题有待分析评估。该研究的目的则是分析手术时机及减胎指征对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减胎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尤其对妊娠较晚时间实施减胎术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方法:一、本研究纳入双绒毛膜双胎妊娠180例,其中47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114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19例在妊娠25周及以后实施减胎手术。比较三组妊娠结果,分析减胎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评估较晚妊娠时间实施减胎术的手术风险。二、180例病例中,141例因双胎之一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实施减胎手术(胎儿异常组);20例因经济等社会因素单纯要求减少胎儿数目(减少数目组);19例因母体因素,为母体健康或增加获得健康孩子的几率而实施减胎手术(母体因素组)。比较三组相关妊娠结果,分析减胎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三、减胎手术均采用,经腹穿刺目标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结果:一、11-14+6周组、15-24+6周组、25周及以后组三组比较:1、早产率分别为:17.0%、15.8%、42.1%;三组比较 P=0.023,15-24+6周组与25周及以后组比较P=0.013。2、低出生体重儿率:11-14+6周组与25周及以后组比较,P=0.007;15-24+6组与25周及以后组比较,P=0.011。3、平均出生体重:三组比较F=3.106,P=0.048;组间两两比较,11-14+6周组与25周以后组比较,P=0.018,15-24+6组与25周及以后组比较,P=0.040;4、平均出生孕周:三组间比较,F=2.692,P=0.071,组间两两比较,15-24+6组与25周及以后组比较,P=0.025。二、胎儿异常组、母体因素组、减少数目组三组比较:1、平均减胎孕周:三组间比较,F=14.231,P=0.000,组间两两比较:减少数目组与胎儿异常组比较,P=0.000;母体因素组与胎儿异常组,P=0.001;2、平均出生体重:三组间比较,F=5.951,P=0.003,组间两两比较:母体因素组与减少数目组比较P=0.001;母体因素组与胎儿异常组比较,P=0.0013、平均出生孕周分别为:37.91±2.33 周、36.08±2.91 周、37.93±1.96周;三组比较F=2.070,P=0.130;组间两两比较,胎儿异常组与母体因素组比较,P=0.045。结论:1、在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根据我们的结果,在11-14+6实施减胎术其结果最好,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术,相对安全。妊娠25-周后实施减胎术可增加早产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2、在减胎指征的分析中,胎儿异常(结构及染色体异常)并不增加减胎术风险。相对于胎儿异常及减少数目组,母体因素因其本身存在着不利于妊娠的原因,其实施减胎后妊娠结局较差。第三部分:三胎妊娠中减胎手术时机与最终胎儿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背景与目的:对于一个已定的妊娠,虽然初始胎儿数是已定而无法改变的,但减胎时机和最终胎儿数则是可以选择。所以,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分别研究最佳减胎时机和量化不同最终胎儿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先前的研究,在三胎妊娠中,尚缺少排除最终胎儿数的影响,单独针对减胎时机这一因素研究,也缺少妊娠15周以后实施减胎术的数据;同时在三胎妊娠的研究中,也缺少排除减胎时机的影响,单独针对最终胎儿数对减胎后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该研究主要是在初始胎儿数(三胎)和最终胎儿数相同的情况下,评估减胎时机对减胎后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在初始胎儿数(三胎)及减胎时机相同的情况下,评估最终胎儿数对减胎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一、本研究纳入三胎妊娠417例1、109例三胎妊娠减为单胎妊娠,其中85例为双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妊娠(dichorionict triamniotic triplets,DCTA),减去共享同一绒毛膜的双胎,最终减为单胎妊娠;24例为三绒毛膜三胎妊娠,夫妇双方要求减去2个胎儿,减为单胎妊娠。其中74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35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2、318例为三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妊娠(tichorionict triamniotic triplets,TCTA),减去其中一个胎儿,最终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其中214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94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二、减胎手术均采用,经腹穿刺目标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三、减胎手术时机和最终胎儿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1、减胎手术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在三胎减为单胎中,比较在妊娠11-14+6周和妊娠15-24+6周的减胎术后的妊娠结局;在三胎减为双胎妊娠中,比较在妊娠11-14+6周和妊娠15-24+6周妊娠的减胎术后的妊娠结局。2、最终胎儿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术时,将三胎减为双胎妊娠与三胎减为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在15-24+6周实施减胎术时,三胎减为双胎妊娠与三胎减为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一、减胎手术时机对妊娠结果的影响:1、109例三胎妊娠减为单胎妊娠,其中74例在妊娠11-14+6实施减胎术,35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术。两组比较:1)流产率分、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308例三胎妊娠减为双胎妊娠,其中214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术,94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术。两组比较:1)流产率分别为:6.5%与14.9%,P=0.0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平均出生体重、平均出生孕周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二、最终胎儿数对妊娠结果的影响:1、417例三胎妊娠中:288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术,其中74例减为单胎妊娠,214例减为双胎妊娠;两组比较:1)早产率分别为:8.1%与36.0%,P=0.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低出生体重儿率分别为:8.5%与38.2%,P=0.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093.24g±516.67与2561.31g±447.73,P=0.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平均出生孕周分别为:38.50±2.08周与36.71±2.05周;P=0.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129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术,其中35例减为单胎妊娠,94例减为双胎妊娠。两组比较:1)早产率的比较中P=0.04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低出生体重儿率分别为12.5%与41.7%,P=0.00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出生体重分别为:3028.13g±566.96 与 2529.71g±445.82,P=0.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当多胎妊娠初始胎儿数与最终胎儿相同的情况下,减胎时机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与妊娠15-24+6周相比较,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术能够减少术后流产的发生。2、当减胎手术时机与初始胎儿数相同的情况下,最终胎儿数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最终胎儿数目与早产率呈正相关、与出生体重及出生孕周呈负相关;与减为双胎妊娠相比较,减为单胎妊娠,更为提高新生儿围产期结局。第四部分: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背景与目的:相对于双胎妊娠和三胎妊娠,高序列(higher-order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发生率相对较小,故单独针对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研究数据相对缺乏。但随着胎儿数目的增高,妊娠相关风险更大。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高序列多胎妊娠数据、讨论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经验、评估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该研究则提供了单独针对高序列多胎妊娠样本量较大的研究数据,分享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手术经验,评估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一、该研究纳入131例高序列多胎妊娠。四胎妊娠104例、五胎妊娠20例、六胎妊娠5例、七胎妊娠1例、八胎妊娠1例。共131例高序列多胎妊娠,其中122例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101例非减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为对照组。二、减胎手术均采用,经腹穿刺目标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三、共131例高序列多胎妊娠,其中122例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93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手术,29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手术。1、分析131例高序列多胎妊娠实施减胎术后的相关妊娠结局。介绍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经验。2、122例高序列多胎妊娠减为双绒毛膜双妊娠与未减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的相关妊娠结果比较。结果:一、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后的妊娠结局1、104例四胎妊娠。6例三绒毛膜四胎妊娠,减去共享同一绒毛膜的双胎均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98例四绒毛膜四胎妊娠,减去其中两个胎儿,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流产率、28-33+6周分娩率、34-36+6周分娩率分别为:20.2%、5.8%和30.8%。平均出生孕周为:36.71 ± 1.64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450.42g±438.88。2、五胎妊娠20例,均为五绒毛膜五胎妊娠。8例共实施2次减胎手术,每次减去1-2个胎儿,间隔5-7天后再次行减胎手术,其中2例流产;12例经过1次减胎手术,其中6例流产。20例五胎妊娠中,1例减为单胎妊娠,14例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5例减为三绒毛膜三胎妊娠。流产率、28-33+6周分娩率、34-36+6周分娩率分别为:40%、15%和15%。平均出生孕周为:36.09 ± 2.60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144.62g ± 544.31。3、六胎妊娠5例。均为六绒毛膜六胎妊娠;4例共实施2次减胎手术,每次减去2-3个胎儿(仅1例1次减去3个胎儿),间隔5-7天后再次行减胎手术。1例在实施第1次减胎手术后5天流产。成功4例中:其中1例例减为单胎妊娠,3例减为双胎妊娠。1例流产,流产率为20%、1例在34-36+6周分娩,其早产率20%,3例均在37周后分娩。平均出生孕周为:37.11 ± 0.43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640.29g±241.03。4、七胎妊娠1例,每次减去2个胎儿,每次减胎手术间隔5-7天,行第三次减胎术后流产。5、八胎妊娠1例,每次减去2个胎儿,共实施3次减胎术,每次减胎手术间隔5-7天,最终保留2个胎儿,于妊娠35周分娩。出生体重分别为2000g和 2200g。二、高序列多胎妊娠减为双胎妊娠与非减胎双胎妊娠比较131例高序列多胎妊娠,122例减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其中93例在妊娠11-14+6周实施减胎术,29例在妊娠15-24+6周实施减胎术,与101例非减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比较:1、流产率分别为:21.50%、24.14%、8.91%;11-14+6周组与非减胎组比较,P=0.014,15-24+6周组与非减胎组比较,P=0.049,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2、早产率、平均出生孕周、平均出生体重、胎儿生长不均衡率、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的比较,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序列多胎妊娠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较为罕见。2、五胎及以上多胎妊娠减胎时,可分多次减胎,每次间隔5-7天,一次减去胎儿数以1-2个为宜。3、与非减胎双胎比较,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流产率较高。但实施减胎术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序列多胎妊娠的妊娠结局。4、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并不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第五部分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射频消融减胎术中时机与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背景及目的: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妊娠,由于两个胎儿共享一个胎盘,胎盘内吻合血管的存在等因素,而出现特殊并发症,如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双胎反向动脉灌注(twin reversed arterialperfusion,TRAP)、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elective fetal 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双胎贫血-多血序列征(twin anemia polycythemia sequence,TAPS)、双胎其一胎儿畸形或死亡等。这种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其妊娠结局较差,但选择性减胎术能够有效改善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妊娠结局。为防止保留胎儿潜在的神经损伤或宫内死亡,单绒毛膜双胎妊娠选择性减胎,主要采取脐带血管闭塞技术。其中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因其简单、有效等优势在临床较为推荐。该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复杂性MC双胎妊娠,实施RFA术选择性减胎,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TTTS与SIUGR的不同分期在实施RFA术后妊娠结果的不同和RFA减胎术后相关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一、实施射频消融术选择性减胎的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妊娠66例,胎儿畸形 26 例;TTTS 22 例,其中 5 例 TTTS-Ⅱ 期,14 例 TTTS-Ⅲ 期,3 例 TTTS-Ⅳ期;SIUGR14例,10例SIUGR-Ⅱ期,4例SIUGR-Ⅲ期;TRAP 4例。28例在妊娠16-20+6周实施RFA选择性减胎术,38例在21周及以后实施RFA选择性减胎术。二、减胎手术均采用RFA术:超声引导下17G针穿刺入目标胎儿脐带腹腔段,逐渐加大功率至抓头温度达100-110℃,监测目标胎儿脐带血流及胎心,可重复1-3个循环,每个循环需间隔1分钟进行冷却,脐带血流消失至胎心消失为成功。结果:一、减胎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66例MC双胎妊娠中,其中28例在妊娠16-20+6周实施RFA,38例在妊娠21周及以后实施RFA,二组比较:1、减胎孕周分别为:18.66±1.33周和24.18±1.92周,P=0.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在减胎孕周有差异的基础上,其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平均出生孕周及平均出生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二、减胎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66例MC双胎妊娠中,胎儿畸形26例、TTTS 22例、SIUGR 14例;TRAP 4例,将四组相关妊娠结果进行比较。1、早产率分别为:26.9%、54.5%、7.1%和 25%,四组比较,P=0.023,TTTS组与SRUGR两组间比较P=0.004。2、低出生体重儿率分别为:15.0%、61.1%、0、和33.3%;四组比较P=0.003,胎儿畸形组与TTTS组比较P=0.03,TTTS组与SIUGR组比较P=0.007。3、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2835.10g±603.25、2296.44g±808.23、3315.00g±349.61 和 2516.67g± 1086.66 四组间比较,F=4.557,P=0.007,胎儿畸形组与TTTS组比较P=0.02,TTTS组与SIUGR组比较P=0.001。4、平均出生孕周分别为:37.61±2.67 周、34.34±3.83 周、38.00±1.21周和35.67±4.42周,四组比较F=4.402,P=0.008,胎儿畸形组与TTTS组比较P=0.002,TTTS 组与 SIUGR 组比较 P=0.008。三、TTTS与SIUGR的不同分期相应的妊娠结果1、TTTS Ⅱ期、Ⅲ期、Ⅳ期实施RFA术后,活产率分别为:80%、64.3%、100%2、SIUGR Ⅱ期、Ⅲ期实施RFA术后,活产率分别为:50%、75%四、复杂性MC双胎妊娠实施RFA选择性减胎后,妊娠并发症的观察:66例病例中,3例出现PPROM,2例在胎儿畸形组,1例在TTTS组。保留胎儿宫内死亡3例,2例在胎儿畸形组,1例在TTTS组。孕期及出生后观察,无保留胎儿神经系统损伤情况出现。结论1、在复杂性MC双胎妊娠中,实施RFA选择性减胎治疗,手术实施的孕周对妊娠结果无明显影响。2、复杂性MC双胎妊娠的类型是影响妊娠结果的因素,相对于胎儿畸形、SIUGR、TRAP,TTTS术后的结果较差。

李馨[6](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生原因、对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影响、临床处理、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6年09月至2021年0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合并sIUFD(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不合并sIUFD(且相同MC与DC比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间母体一般情况、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2)研究组按发生sIUFD双胎的绒毛膜性分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3.1例及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双胎59例;按发生sIUFD孕周分早孕期30例,中孕期35例及晚孕期25例;按发生sIUFD原因分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5例及其他原因85例;医源性减胎18例及其他原因72例;按sIUFD死胎位置分靠近宫颈口 14例及远离宫颈口 26例,分析各组间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3)分析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sIUFD终止妊娠的时间及方式。[结果](1)一般情况:sIUFD组平均产次小于对照组(P<0.05);sIUFD组辅助生殖受孕率、不规律产检率、不良孕产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平均年龄、平均孕次、孕前体质指数、肥胖率、高龄率、分娩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IUFD发生原因:死因不明占60.0%(54例)、医源性减胎占20.0%(18例)、胎盘因素占11.2%(10例)、胎儿先天异常占3.3%(3例)、母体因素占3.3%(3例)、脐带因素占2.2%(2例)。(3)sIUFD母体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sIUFD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①sIUFD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高于对照组,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比较:MC双胎组存活胎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均高于DC双胎组(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孕周发生sIUFD存活胎儿结局比较:中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低于晚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组、早孕期发生sIUFD与晚孕期发生sIUFD组间存活胎儿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晚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新生儿转NICU发生率高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转NICU率(P<0.05);晚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中孕期发生sIUFD与早孕期发生sIUFD组间早产、转NICU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④因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因其他原因发生sIUFD(P<0.05)。⑤减胎组与非减胎组间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活产、早产、新生儿出生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死胎靠近宫颈内口较死胎远离宫颈内口早产率高(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23.5%(4例)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8.8%(10例)表现为出血性脑损伤,17.6%(3例)表现为颅内囊性结构(不能明确是否为出血灶)。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发生sIUFD占17.6%、sIUFD发生孕周≥28周占52.9%、分娩孕周<37周占100.0%均高于非脑损伤组(0.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减胎发生sIUFD、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sIUFD、MC双胎率、阴道分娩率与非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终止妊娠的时间与方式:M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大于D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P<0.05)。M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均小于D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P<0.05)。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中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无明显差异(P>0.05)。M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661,p=0.010),D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383,p=0.007)。sIUFD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不良孕产史、不规律产检、MC双胎、辅助生殖受孕双胎是发生sIUFD的相关因素。(2)本研究sIUFD发生原因不明占最多,产科医师应明确发生原因、明确存活胎儿染色体及结构是否异常,对后续治疗及下次妊娠意义重大。(3)sIUFD母体不良妊娠结局主要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应关注整个孕期血压情况。(4)sIUFD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增加,主要表现为存活胎儿妊娠丢失、早产的发生率增加,活产率下降。MC双胎发生sIUFD、中晚孕期发生sIUFD、因TTTS发生sIUFD、死胎靠近宫颈内口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以上人群应加强产检,进行早产预测与评估。(5)本研究结果表明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主要与早产有关,产前应完善存活胎儿头颅核磁检查,产后应关注其远期预后。(6)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发生sIUFD、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丢失率高,若胎儿已具备存活能力,应考虑终止妊娠。早中孕期发生sIUFD严密监测下可选择继续妊娠;晚孕期发生sIUFD应结合发生原因,适时终止妊娠。严密监测下M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4周,D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6周以上。(7)sIUFD不是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叶颖[7](2021)在《小剂量阿司匹林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等诸多药理作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LDA,50-150mg)被发现在预防高危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妊娠期高血压(GHP)相关疾病的预防。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潜在的增加出血、消化道穿孔等风险,目前关于其适用人群、剂量、时机在不同的指南以及不同的医疗中心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具有子痫前期(PE)高危风险的孕妇,许多循证医学证据已证明LDA具有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的效果。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初产妇、双胎妊娠是否应该使用阿司匹林,目前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同时,LDA对于小于胎龄儿(SGA)以及早产(PTB)是否能起到预防作用,目前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另外,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理作用,在孕期使用是否会增加产时及产后出血(PPH)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目的:本研究就LDA能否改善两类特殊孕妇(健康初产妇、双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进行探究。初产妇人口基数庞大,且具有子痫前期中危风险特征,目前研究对于阿司匹林是否能降低该人群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具有争议,所以健康初产妇成为了我们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双胎孕妇具有PE高危风险的特征(ACOG指南,2019),但目前尚缺乏明确的临床证据证明LDA对其不良妊娠结局有改善作用,也值得进一步探索。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健康(无合并症)初产妇人群和双胎妊娠孕妇人群进行研究。目前关于初产妇的临床研究较多,各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且具有争议,故我们结合现有的临床证据,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来探究LDA是否能降低健康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对于双胎妊娠孕妇,由于目前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所以我们展开了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来探究LDA是否能改善双胎妊娠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首先我们对LDA是否能改善健康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主要方法如下:通过对Embase、Pub Med、Medline、Cochrane中央对照试验注册中心(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对截至2020年8月30日报道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以确定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纳入标准:1)随机对照试验;2)使用空白或者安慰剂作为对照;3)入组的对象是健康的初产妇;4)结局指标至少包含PE,PTB,SGA中的一项。排除标准:1)研究纳入了非健康初产妇;2)未明确受试对象为低危/健康初产妇的研究。健康初产妇的定义为:入组时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可能影响到妊娠结局的全身性疾病的无生产史的孕妇。我们从文章中提取如下信息: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研究设计、随机盲法、对照组类型、样本量、随机分组孕周、用药时间、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依从性。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PE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PTB、SGA的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PPH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质量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PRISMA)工具的首选报告项目进行评估,并使用Cochrane手册评估每个纳入试验的质量。由两位研究者分别进行评估,然后讨论最终决定。漏斗图用于评估发表偏倚,由Review Manager 5.3软件完成。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计算每个研究的个体相对风险(RRs),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95%可信区间(CI)的综合分析。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双胎妊娠孕妇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其主要方法如下:研究对象来自于医疗中心1以及医疗中心2的双胎孕妇。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纳入观察对象,直至2018年12月份停止纳入。在医疗中心1产科进行建档的产妇常规地在孕12-16周开始被给予100mg/天的阿司匹林服用,直至孕第35周停药,并作为阿司匹林组(LDA组);而在医疗中心2的双胎孕妇,则常规不使用阿司匹林,并作为对照组(NC组)。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孕妇年龄为18-45岁之间;2)经彩超证明为双活胎的孕妇;3)入组登记时的孕周不大于16+0周;4)能自行签署并知晓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即将入组LDA组的孕妇有阿司匹林禁忌症(如过敏性疾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凝血异常、严重肝肾疾病等);2)在入组前一个月服用过抗凝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者。本研究的主要随访结局指标为PE的发生率,次要随访结局为PTB、SGA的发生率,安全性结局为PPH的发生率。对于结局指标,我们主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以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程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荟萃分析显示,LDA显着降低了健康初产妇PE的发生率(RR:0.71,95%CI:0.50-0.99,P=0.05)。亚组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孕第16周以后开始使用LDA及使用剂量≤75mg时对减少PE发生率的作用最为明显(RR:0.42,95%CI:0.24-0.77,P=0.004)。同时,在使用剂量≤75mg时,LDA能显着降低SGA的发生率(RR:0.77,95%CI:0.63-0.96,P=0.02)。但在该剂量下不能有效降低<37周早产(RR:1.07,95%CI:0.87-1.33,P=0.33)和<34周早产(RR:0.91,95%CI:0.65-1.29,P=0.61)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在LDA使用剂量为60-100mg之间时,其并不会明显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RR:1.34,95%CI:0.96-1.89,P=0.09)。双胎队列研究的一共随访了932例孕妇,其中LDA组277例,对照组655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LDA组的235例孕妇和对照组中的235例孕妇配对良好,并具有相似的人口学特征。对这470例双胎孕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了剂量为100mg/d的LDA的剂量下,双胎妊娠孕妇PE的发病率显着降低(RR:0.42,95%CI:0.20-0.85,P=0.019)。同时LDA也显着降低了双胎孕妇<34周的PTB率(RR:0.50,95%CI:0.29-0.86,P=0.013),但LDA并不能明显降低SGA的发生率(RR:0.74,95%CI:0.55-1.00,P=0.063)。我们的结果还显示,在该使用剂量的情况下,LDA不会明显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RR:0.89,95%CI:0.35-2.26,P=1.000)。敏感性分析显示,LDA对于PE和PTB的预防也是有效的,且不会明显增加PPH的风险。LDA不能明显降低SGA的发生率,但可以观察到LDA组的SGA率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为了明确LDA对于SGA的保护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大型临床研究来探索。结论:LDA对于健康初产妇、双胎孕妇PE发生率的预防都有明显的作用。同时LDA对于健康初产妇SGA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LDA对于早产的预防在健康初产妇中作用不明显,但却在双胎妊娠孕妇中有明显的作用。本研究针对两类不同的孕妇人群分别进行了研究,对于不同风险的人群,LDA可能对不同的妊娠结局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同时,LDA的最适剂量、最适使用时机也可能在不同孕妇人群中不一样,这些问题也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探索。

杨珍珍[8](2021)在《宫颈环扎术对双胎妊娠孕妇母儿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孕中期出现无痛性宫颈缩短或扩张的双胎妊娠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双胎妊娠合并宫颈功能不全(Cervical Insufficiency,CI)孕妇行经阴道宫颈环扎术(Cervical Cerclage,CC)的临床疗效,同时探究不同宫颈情况下行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对双胎妊娠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改善母儿结局提供依据,为规范治疗双胎妊娠合并CI患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产科产检且住院分娩的孕中期出现无痛性宫颈缩短或扩张的97例双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实施宫颈环扎术分为两组,其中48例行CC治疗的为手术组,49例期待治疗的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差异。并将研究对象进一步根据宫颈情况分成4个亚组:宫颈剩余长度(≥1.5 cm,<1.5 cm)和宫颈扩张(<2 cm,≥2 cm),比较各亚组母儿结局的差异。结果1.手术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手术组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34周前的胎膜早破、分娩孕周<24周、<28周、<32周、<34周的发生率、新生儿围产期死亡、活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率、机械性通气使用率、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宫颈裂伤、胎盘早剥、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及组织绒毛膜羊膜炎、活产新生儿住院费用、新生儿脓毒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综合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宫颈剩余长度≥1.5cm时,手术组延长孕周的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32周的自发性早产率(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SPTB)及活产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剩余长度<1.5cm时,手术组孕妇延长孕周、活产儿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而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32周的SPTB、活产儿NICU总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分娩孕周、PPROM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NICU入住率、新生儿机械通气使用率、新生儿综合患病率、新生儿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宫颈扩张<2.0cm时,手术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活产儿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手术组<32周的SPTB发生率、新生儿NICU入住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新生儿综合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发生PPROM、产后出血量、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新生儿NICU总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新生儿死亡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宫颈扩张≥2.0cm时,手术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发生PPROM、<32周的SPTB发生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产后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共分娩24个胎儿,其中18个为活产儿,对照组共分娩18个胎儿,无活产新生儿。结论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双胎妊娠合并CI患者的有效手术方式,可延长孕周,降低<24周、<28周、<32周、<34周的自然分娩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在改善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同时不增加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分层分析,CC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宫颈较短(<1.5cm)或宫颈扩张双胎患者的母儿结局,但对于宫颈剩余长度≥1.5cm的双胎妊娠,并不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袁文静,刘惠娜,于俊杰,吴莹,张振宇,赵先兰[9](2021)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结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抽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双胎资料完整的产妇618例,依据绒毛膜性分为双绒双羊(DCDA)、单绒双羊(MCDA)、单绒单羊(MCMA)和绒毛膜性不详者。分析DCDA、MCDA者围生期情况。结果 618例双胎中,DCDA 449例,MCDA 137例,MCMA 1例,绒毛膜性不详31例。618例双胎孕妇中,早产473例(76.5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3例(29.61%)。MCDA孕妇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过少的发生率较高(χ2=4.392、5.946、4.433、4.534,P=0.036、0.015、0.035、0.033);DCDA孕妇胎膜早破、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高(χ2=5.013、5.741,P=0.025、0.018)。存活儿中入住NICU 588例,死亡23例,新生儿畸形13例。MCDA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高于DCDA新生儿(χ2=11.517、8.894、18.013,P=0.001、0.003、0.001)。结论与DCDA比较,MCDA孕妇早产和妊娠期高血压、胎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更高。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10](2021)在《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20年更新)》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双胎妊娠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基于近5年发表的国内外双胎相关文献、指南及专家共识,围绕原指南梳理的临床问题,采用GRADE方法对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对2015年版本的双胎指南推荐或专家共识进行更新。

二、99例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9例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绒毛膜性双胎临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特殊信息评判标准
        1.3.1 绒毛性质
        1.3.2 母体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
        1.3.3 新生儿结局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母体情况
    2.2 妊娠并发症
    2.3 不同绒毛性双胎分娩孕周分布
    2.4 不同绒毛性双胎新生儿结局比较
3 讨论
    3.1 双胎妊娠母体并发症
    3.2 不同绒毛性双胎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
    3.3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与早产
    3.4 不同绒毛性双胎围产儿结局

(3)多胎妊娠延迟分娩1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娩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第1胎分娩情况
    2.3 延迟分娩间隔期间产科处理
    2.4 保留胎儿分娩结局及预后
    2.5 胎盘病理检查及感染情况
    2.6 CRP与保留胎儿分娩体重及延迟间隔
3 讨论
    3.1 延迟分娩的条件和时机
        3.1.1 延迟分娩的绒毛膜性质
        3.1.2 尝试延迟分娩孕周
    3.2 延迟分娩的临床处理
        3.2.1 宫颈环扎术
        3.2.2 减胎处理
        3.2.3 预防感染
        3.2.4 CRP的应用价值
    3.3 母婴结局
        3.3.1 围生儿结局
        3.3.2 并发症

(4)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胎妊娠
        2.1.1 双胎妊娠的类型
        2.1.2 双胎妊娠的诊断
        2.1.3 双胎妊娠的并发症
    2.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
        2.2.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流行病学
        2.2.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因
        2.2.3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影响存活胎儿结局的因素
        2.2.4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影响存活胎儿结局的发病机制
        2.2.5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管理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治疗及预后情况
    4.3 双胎妊娠sIUFD的妊娠结局
    4.4 双胎妊娠sIUFD发生在不同孕期的妊娠结局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因及发病率
    5.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存活胎儿的危险因素
    5.3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管理策略
        5.3.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围产期管理
        5.3.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终止妊娠的时机及分娩方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不同初始胎儿数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初始胎儿数与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绒毛膜双胎妊娠中减胎时机及减胎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三胎妊娠中减胎手术时机与最终胎儿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高序列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射频消融减胎术中时机及指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与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英文论文3
英文论文4

(6)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小剂量阿司匹林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健康初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一项荟萃分析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双胎妊娠结局的影响: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的观察性队列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妊娠期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宫颈环扎术对双胎妊娠孕妇母儿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 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2 双胎妊娠患者宫颈环扎的手术指征
    3.3 宫颈环扎对双胎合并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母儿结局的影响
    3.4 不同宫颈情况下行宫颈环扎术对双胎合并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母儿结局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20年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原有推荐需要更新,或需要增加新的推荐
    (一)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
    (二)双胎妊娠早产的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
    (三)双绒毛膜双胎的孕期并发症
    (四)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期特殊并发症
二、推荐未更新,但形成推荐的证据需要更新
    (一)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及分娩孕周问题1:双胎延迟分娩如何处理?
    (二)双绒毛膜双胎孕期并发症
    (三)单绒毛膜双胎孕期特殊并发症
三、双胎临床研究领域最新热点问题

四、99例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围产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崔金晖,李萍,欧阳丽萍,李玲,陈新娟,范建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9)
  • [2]不同绒毛膜性双胎临床妊娠结局分析[J]. 王亚男,赵霞,王红彬,王莉,张敬如,袁丽娟,张国华.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09)
  • [3]多胎妊娠延迟分娩11例临床分析[J]. 程春花,李根霞,赵蕴卿,吕晓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07)
  • [4]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D]. 黄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不同初始胎儿数多胎妊娠减胎术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估[D]. 刘艳. 山东大学, 2021(11)
  • [6]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D]. 李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小剂量阿司匹林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D]. 叶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宫颈环扎术对双胎妊娠孕妇母儿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珍珍.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结局分析[J]. 袁文静,刘惠娜,于俊杰,吴莹,张振宇,赵先兰.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6)
  • [10]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20年更新)[J].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1(01)

标签:;  ;  ;  ;  ;  

不同分娩方式双胎妊娠9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