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黄连、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一、黄连、吴茱萸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春雪[1](2019)在《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成分分析及抑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挥发油和纯露的主要成分,并与新疆罗马洋甘菊和德国洋甘菊进行对比,分析其品质差异;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明确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活性,与新疆罗马洋甘菊以及德国洋甘菊进行对比分析抑菌活性差异。为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最佳提取方法。采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法、减压蒸馏法和乙醚萃取法对罗马洋甘菊挥发油进行精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通过成分比对筛选适合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精制的最佳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检测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主要成分,并与新疆罗马洋甘菊和德国洋甘菊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成分差异;滤纸片法分析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抑菌活性,并与新疆罗马洋甘菊和德国洋甘菊的挥发油以及纯露进行对比分析抑菌活性差异。结果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浸泡时间12h、提取时间3 h;采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法、减压蒸馏法和乙醚萃取法精制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差异较小,无水硫酸钠干燥精制挥发油后酯类成分为64.0%,减压蒸馏精制挥发油后酯类成分占比为67.0%,乙醚萃取法精制挥发油后酯类占比68.0%,主要成分均为α-蒎烯、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基酯和环丙烷羧酸-3-甲基丁基酯等。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占比66.67%,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2-烯酯和松香芹酮等;新疆罗马洋甘菊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占比69.23%,主要成分与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主要成分一致,但含量有较大差异;德国洋甘菊挥发油中烯烃类成分占比50.00%,而酯类成分仅占比9.09%,其主要成分为α-红没药醇氧化物B和母菊奥等。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纯露中酯类成分占比68.75%,主要成分为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基酯和香豆素等,新疆罗马洋甘菊纯露中酯类成分占比70.00%,主要成分为3-甲基-2-丁烯酸-2-戊酯和丁酸-3-甲基丁-2-烯基酯等,与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纯露主要成分差异较大;德国洋甘菊纯露中酯类成分占比63.64%,为α-蒎烯和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基酯等。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对不同受试菌株的抑菌效果(MIC)大小顺序为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疆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效果略高于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新疆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中松香芹酮、2-甲基丁基异丁酸酯和3-甲基-2-丁烯酸-2-戊酯含量较高的缘故;德国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效果略高于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效果,略低于新疆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抑菌效果。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与雪菊、罗勒挥发油和纯露配伍研究中发现,当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与雪菊、罗勒挥发油和纯露比例为1:2时,对受试菌株的抑菌活性最好。结论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的成分均以酯类为主,对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由于地域差异,其主要成分和抑菌活性与新疆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有较大差异。由于种属的差别,德国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与黑龙江罗马洋甘菊以及新疆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在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上有很大差异。

张崇佩[2](2019)在《“樟帮”特色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优选黄连水炒吴茱萸的炮制工艺,比较炮制前后各成分的变化,为吴茱萸饮片的生产提供相关工艺参数和依据,发扬并传承特色炮制技术,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采用UPLC建立不同年份吴茱萸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为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对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L9(34)正交设计表,以黄连的用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min)为考察因素,吴茱萸中酚酸类(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和隐绿原酸)、黄酮类(芦丁、金丝桃苷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生物碱类(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和挥发油类(β-月桂烯、β-萜品烯和(Z)-β-罗勒烯)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炮制工艺。2.基于超高相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3种不同年份共47批吴茱萸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样品进行模式识别。3.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对吴茱萸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4.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黄连水炒吴茱萸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1.黄连水炒吴茱萸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吴茱萸:黄连=10:1,炒制温度150℃,炒制时间8 min。2.建立了47批吴茱萸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97),标定了40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12个,运用PCA和OPLS-DA分析,有效区分了3种不同年份的吴茱萸,共筛选出22个质量差异性标志物。3.吴茱萸生品共鉴定出38种挥发油,占挥发油总量的96.65%,黄连制吴茱萸共鉴定出20种挥发油,占挥发油总量的95.12%,甘草制吴茱萸共鉴定出21种挥发油,占总成分的95.13%,开水泡吴茱萸共鉴定出18种挥发油,占总成分的94.2%,黄连水炒吴茱萸共鉴定出36种挥发油占总成分的96.12%。4.从黄连水炒吴茱萸提取物中共鉴定出30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结论:1.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2.通过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对不同年份的吴茱萸进行有效区分,为吴茱萸“陈久者良”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3.HS-GC-MS联用技术能有效用于吴茱萸及其炮制品挥发油成分的测定。4.UPLC-Q-TOF/MS联用技术能快速准确的鉴别黄连水炒吴茱萸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杨琴芳[3](2019)在《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抗炎活性筛选及新香连丸急性毒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抗炎活性为指标,筛选由木香不同部位组成的香连丸,并对活性最高的香连丸进行急性毒性评价,为香连丸剂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香连丸临床用药安全和后续毒理药效实验提供参考。方法及结果1、木香不同部位的制备以及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提取木香的挥发油,并用GC-MS法测定木香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同时木香经75%乙醇回流提取得到木香醇提物,醇提物采用D101大孔树脂柱吸附,分别用8倍柱体积蒸馏水、20%、60%、95%乙醇顺序洗脱。收集水、20%、60%、95%乙醇洗脱液,并减压回收乙醇,冷冻干燥,得到木香水洗脱部位、20%乙醇洗脱部位、60%乙醇洗脱部位和95%乙醇洗脱部位并计算提取率,用HPLC法测定木香不同部位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挥发油的制备及分析显示:水蒸气蒸馏法的挥发油得率为0.69%,去氢木香内酯的相对百分含量为4.58%,乙酸乙酯提取挥发油的得率为5.44%,去氢木香内酯的相对百分含量为43.89%,说明乙酸乙酯提取无论是挥发油得率还是有效成分含量均比水蒸气蒸馏法高。木香醇提物经D101大孔树脂分段,得水洗脱部位188.49 g(相对于生药得率37.80%),20%乙醇洗脱部位7.08 g(1.42%),60%乙醇洗脱部位9.58 g(1.92%),95%乙醇洗脱部位21.50 g(4.30%)。进一步HPLC分析显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主要集中于95%乙醇洗脱部位,总含量达到36.14%,而原药材中只有1.85%,其有效成分转移率达到了84.01%。2、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的制备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萸黄连按照中国药典方法炮制,并用45%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分别与木香水洗脱部位、20%乙醇洗脱部位、60%乙醇洗脱部位、95%乙醇洗脱部位、挥发油部位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香连丸的处方制成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并命名为香连丸1-5,并对其中主要成分小檗碱、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进行含量测定。以乙腈(A)-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30%A;15-40 min,70%A);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显示萸黄连渗漉提取后,得浸膏86.56 g,得率为28.57%。HPLC结果显示香连丸1-5中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51.08 mg/g、58.34 mg/g、54.12 mg/g、52.70 mg/g、53.57 mg/g,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于香连丸4和香连丸5最高,分别为21.91 mg/g、22.61 mg/g。3、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抗炎活性筛选采用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筛选了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最佳浓度为1μg/mL,LPS(1μg/mL)处理小鼠巨噬细胞后,其NO、TNF-α、IL-6的生成量以及TNF-α、IL-6、COX-2、iNOS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香连丸4和5可明显降低细胞中NO、TNF-α、IL-6的水平,同时可降低细胞中TNF-α、IL-6、COX-2、iNOS蛋白的表达量(P<0.01),而香连丸1-3则无此作用。同时小鼠实验结果表明,香连丸4和香连丸5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肿胀度抑制率分别达到55.12%、56.24%(1285 mg/kg,以生药计),而此时阿司匹林的抑制率为47.10%(150 mg/kg)。综合考虑提取成本、效率等因素,选取木香95%乙醇部位组成的香连丸并命名为新香连丸。4、新香连丸的急性毒性研究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技术指导原则》,提前进行预实验,结果显示新香连丸引起100%小鼠死亡剂量(Dm)和0%小鼠死亡剂量(Dn)的剂量分别为37.28 g/kg、4.68 g/kg。因此正式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新香连丸(4.68 g/kg、7.86 g/kg、13.21 g/kg、22.19 g/kg、37.28 g/kg(组间剂量比为1:1.68))对小鼠进行2次/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6 h,观察14天,记录小鼠存活情况,测定其LD50,并对小鼠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中GSH、SOD、MDA的含量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回肠中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新香连丸对小鼠的毒性作用与剂量成正相关,其LD50为11.56g/kg,95%的置信区间为8.39 g/kg-15.17 g/kg。死亡小鼠初步解剖发现其肝脏色泽暗沉,肝组织充血,胃及小肠胀气,小肠有水肿、瘀血症状,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同时处死存活小鼠发现脏器肉眼均未见有明显病变。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中毒死亡小鼠肝脏、小肠出现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同时,与正常组比较,中毒死亡小鼠肝脏中GSH、SOD含量显着下降(P<0.01,P<0.05),MDA含量显着上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中毒死亡小鼠回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综上所述,木香95%乙醇洗脱部位和木香挥发油均是增强香连丸抗炎活性的活性部位,其抗炎活性可能与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有关。由萸黄连醇提物和木香95%醇提取物配成的新香连丸的LD50为11.56 g/kg,按照WHO颁布的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说明其具有微毒性,其靶向器官可能是肝脏和小肠。

冯国彬[4](2017)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左金丸和香连丸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应用色谱-质谱联用分离检测技术,对左金丸和香连丸及组成单味药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左金丸和香连丸的化学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索其抗腹泻、胃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两种分离检测技术,通过对左金丸和香连丸及组成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提取物的分离检测,获得其色谱质谱数据,并结合数据库和文献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PharmMapper服务平台、TTD和DrugBank数据库建立多成分-多靶点网络,采用MAS在线分析系统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然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左金丸和香连丸抗腹泻、胃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网络模型并加以分析。结果 挥发油部分左金丸共鉴定出63种化合物,香连丸鉴定出76种化合物;单味药黄连、吴茱萸、木香分别获得80、78、76种化合物。醇提取物提取部分左金丸和香连丸中鉴定出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碱。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出左金丸中有30个活性成分作用于10个靶点,关联到27条通路;香连丸中有45个活性成分作用于12个靶点,涉及28条通路。结论 本研究从挥发油和醇提取物两方面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左金丸和香连丸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组成,构建出的左金丸和香连丸的抗腹泻、胃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模型体现出药对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药对左金丸和香连丸的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文[5](2016)在《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药性研究》文中指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况。”药对”是依据药性以及七情和合理论的两味中药固定配伍形式。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属寒热配伍代表性药对。基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理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后寒、热药性发生变化,其治疗的证候也有所不同。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对寒热模型都有治疗效果,但在具体生化指标上无法体现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后药性的差异。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基于全局观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与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辨证观相一致。因此,为了阐明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引起的药性变化,揭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内涵,本文以大鼠胃热证和胃寒证模型表征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的寒热药性变化,采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揭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胃热证、胃寒证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研究1.基于GC-MS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胃热证、胃寒证大鼠整体代谢变化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发现正常组、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大鼠明显聚为3类,说明三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动物模型在内源性代谢产物表达上有显着差异。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与大鼠胃热证相关的36个潜在生物标记物,与大鼠胃寒证相关的16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研究发现与胃热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和与胃寒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虽有重叠,但是大多数不同,即使影响的生物标记物一样,调节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分胃热证和胃寒证的标志性成分。本文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方法寻找与胃热证以及胃寒证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胃热证主要影响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合成类固醇等代谢通路。胃寒证主要影响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2.基于UPLC-QTOF-MS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胃热证大鼠整体代谢变化本文通过PCA图发现正常组、胃热证组明显聚为2类,说明二种不同生理状态下动物模型在内源性代谢产物表达上有显着差异。其中共筛选出10个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方法寻找与胃热证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胃热证主要影响甘油磷脂代谢。3.基于数据融合的胃热证大鼠模型代谢通路分析采用Multi-block PCA算法融合基于UPLC-QTOF-MS和GC-MS的胃热证大鼠血浆代谢组学数据,通过PCA图发现正常组、胃热证组明显聚为2类,说明二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动物模型在内源性代谢产物表达上有显着差异。各区块的载荷图共筛选出47个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其生物标记物与GC-MS、LC-MS代谢组学筛选的生物标记物有重合。本文采用代谢通路智能分析寻找与胃热证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胃热证主要影响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合成类固醇、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该结果与GC-MS、LC-MS胃热证代谢组学代谢通路研究有重合。但通过Multi-block PCA算法融合发现胃热证还影响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柠檬酸循环中涉及的一些代谢中间体已经证明是炎症信号。该研究说明数据融合能发掘更多的信息,更合理解释胃热证所致疾病相关机理。二、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药性变化机理研究1.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模型的影响研究从PCA得分图中发现左金丸和反左金丸都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胃热证,左金丸更靠近正常组、反左金丸更靠近模型组。左金丸影响与胃热证相关的5个代谢通路,L-酪氨酸、肌醇-1-磷酸、丙酮酸、L-苯丙氨酸、胆固醇和菜油甾醇等内源性代谢物被显着回调到正常水平。反左金丸调节3个与胃热证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L-酪氨酸、胆固醇、菜油甾醇等内源性代谢物显着改变。说明对胃热证的治疗,左金丸药性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理论。肌醇-1-磷酸、丙酮酸、L-苯丙氨酸、酪氨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别左金丸和反左金丸治疗胃热证的生物标记物。研究发现黄连和吴茱萸都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胃热证,由PCA得分图可见,黄连组更靠近正常组、吴茱萸组更靠近正常组。提示对胃热证的治疗,左金丸中黄连起主要作用,黄连药性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理论。针对胃热证模型,本文比较小檗碱干预前后代谢谱的的变化。从PCA图中发现,小檗碱与黄连组距离较近并有部分重合,说明小檗碱和黄连在治疗胃热证上的作用接近。揭示小檗碱可能是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也提示小檗碱具有“热性”的性质。2.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模型的影响研究本文发现左金丸、反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都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胃热症,从PCA得分图中发现左金丸组更靠近正常组、反左金丸组更靠近模型组,黄连组更靠近正常组、吴茱萸组更靠近模型组。左金丸、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通过降低磷脂类代谢物,纠正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紊乱,PC(19:0)、LysoPC(16:0)、LysoPE(20:0)、PS(18:1)、肾上腺素等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别左金丸和反左金丸治疗胃热证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研究小檗碱干预前后胃热证代谢谱的的变化,从其PCA图中发现小檗碱和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作用比较相近,揭示小檗碱可能是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也提示小檗碱具有“热性”的性质。3.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寒模型的影响研究本文发现对于胃寒证的治疗中,对1H-吲哚-2,3-二酮、谷氨酰胺、甘油-3-磷酸和核糖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反左金丸接近正常组,左金丸接近模型组。这说明对胃寒症的治疗,反左金丸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理论。此外,研究发现左金丸组与反左金丸组相比较,容易产生偏性,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苯甲酸的调节都产生偏向模型的趋势,但是左金丸组的偏向性更强。除此之外在对葡萄糖、十七酸,乳酸,甲基磷酸酯的调解中也存在这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代谢物4-羟基丁酸、2-氨基丁酸、癸酸和十四烷酸的含量偏低,左金丸和反左金丸都能使代谢物的含量升高,但是左金丸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对“寒者寒之”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发展。1H-吲哚-2,3-二酮、谷氨酰胺、甘油-3-磷酸和核糖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别左金丸和反左金丸治疗胃寒证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发现对于胃寒证的治疗中,对4-羟基丁酸、棕榈油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吴茱萸组接近正常组,黄连组接近模型组。提示对胃寒症的治疗,吴茱萸药性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理论,黄连吴茱萸药对中吴茱萸起主要作用。此外本文发现黄连与吴茱萸相比较,容易产生偏性。如黄连和吴茱萸对D-半乳糖-1,4-内酯的调节都产生偏向模型的趋势,但是黄连的偏向性更强。除此之外在对D型半乳糖-1,4-内酯、十七酸,葡萄糖,乳酸的调解中也存在这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代谢物代谢物癸酸和十四烷酸的含量偏低,黄连和吴茱萸都能使代谢物的含量升高,但是黄连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提示黄连可能会加重胃寒证病症的发展。三、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与内源性代谢物关联性研究通过OPLS关联化学成分和左金丸、反左金丸、吴茱萸、黄连各给药组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现黄连吴茱萸药对中八个化合物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表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主要关联34个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其中发现有22个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变化有以下规律:黄连组与左金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反左金丸组和吴茱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左金丸与正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反左金丸组和模型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左金丸与反左金丸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通过化学成分关联的内源性代谢物完全可以表征左金丸和反左金丸药性差异的实质,说明对胃热证的治疗,左金丸药性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理论。本文将筛选到的生物标记物经过代谢通路智能分析发现左金丸、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主要会对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丙酮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谷胱甘肽新陈代谢和柠檬酸循环(TCA循环)代谢通路产生不同影响。该结果与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互相验证。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变化与丙酮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存在线性关系,说明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主要是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四、乙醇致胃溃疡模型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及应用1.乙醇致胃溃疡模型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发现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左金丸有优于反左金丸的趋势,该结果与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胃热证模型的治疗效果类似。说明乙醇致胃溃疡模型可以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相关的炎症因子调节方向一致,这与左金丸和反左金丸胃热证的治疗机理研究现状也是一致。研究发现黄连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明显的保护作用,吴茱萸效果不明显。2.比较黄连中主要生物碱对乙醇致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本文发现硫酸小檗碱对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要强于盐酸小檗碱,提示小檗碱的成盐方式和溶解度对胃热证的治疗效果影响比较大。此外,黄连中巴马汀、药根碱、黄连碱对大鼠胃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但硫酸小檗碱和巴马汀效果最好,揭示小檗碱和巴马汀可能是黄连治疗胃热证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相关机理研究中发现,黄连生物碱主要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治疗胃热证。3.比较小檗碱及苦瓜叶皂苷成分配伍对对乙醇致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为从天然资源中开发抗胃溃疡药物,本文以组分配伍的模式将苦瓜叶皂苷与小檗碱配伍,比较小檗碱、苦瓜叶皂苷、苦瓜叶皂苷与小檗碱配伍对乙醇诱发的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苦瓜叶皂苷与小檗碱配伍后,其对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强于小檗碱和苦瓜叶皂苷。

王静,林晶晶,沈涛,高沁诗[6](2015)在《黄连吴茱萸配伍研究述评》文中提出辛开苦降属中医性味配伍法之一,而黄连吴茱萸配伍是辛开苦降配伍的代表,临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文章从二者配伍的理论基础、古代文献研究、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黄连吴茱萸配伍提供参考。

严优芍,钟伟健,孙悦[7](2014)在《肉桂与黄连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考察肉桂与黄连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及黄连-肉桂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提取物中挥发油成分。结果:与黄连配伍后,肉桂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变,但绝大多数成分含量有所下降,同时有12个成分在配伍后消失,新增成分1218个。结论:GC-MS法能全面地反映肉桂与黄连配伍后挥发油各个成分的变化,为两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8](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张克[9](2011)在《黄连饮片与配伍后成分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黄连以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但配伍后黄连有效成分与饮片中有效成分差异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黄连近年来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

黄雪君[10](2011)在《黄连吴茱萸药对在药物吸收模型上的生物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在较全面综述近年来对黄连、吴茱萸配伍的研究进展及药物肠吸收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把用于化学药物吸收研究的体外和在体模型,应用于中药复方药对研究,通过建立中药吸收研究的体外和在体模型,采用指纹图谱法分析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前、配伍后及代谢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试图阐明该药对化学成份在这两种药物吸收模型上的表达,并结合药动学参数,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的配伍规律。目的通过对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比(黄连:吴茱萸=1:1、2:1、6:1)进行在体肠吸收和Caco-2细胞模型上的吸收表达研究,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的配伍规律。方法1运用指纹图谱技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整体角度比较黄连单煎液、吴茱萸单煎液、黄连吴茱萸合煎液不同配比中化学成分的差异,综合考察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2采用单向灌流法研究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大鼠在体肠吸收,麻醉并固定大鼠,沿腹中线于剑突下2cm处打开腹腔,分离待考察肠段,两端切口插管并结扎,每种药物按照0.2mL·min-1的流速灌流30min,收集出口管中灌流液,进行高效液相检测。3 Caco-2细胞在transwell培养板上形成紧密完整的单细胞层后,将药物用HBSS液稀释至最大细胞无毒浓度。细胞层A面加0.5 mL药物,B面加1.5mL HBSS液,然后把Transwell培养板放在37℃孵箱里孵育,在0,30,60,90,120min从B面收集接受液0.5mL,并立即加等量HBSS液,考察药物中成分在细胞层的吸收情况,并计算能表达的成分和特征的吸收程度。4取家兔随机分成3组,麻醉后,分离一侧颈总动脉,插管固定,各组动物灌胃给药,均于给药前和给药后在固定时间点自颈总动脉采集1mL血样,肝素抗凝,3000rpm离心10min得血浆样品,各样品进行相应处理后直接注入色谱仪中,得出样品药物浓度。5取动物随机分组,各给药组灌胃给药每天一次,末次给药1h后分别进行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对内毒素所致大鼠发热及对小鼠小肠推进度的实验。结果1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黄连中各组分的溶出率明显减少,但其溶出率与黄连及吴茱萸在药对中所占的比例有关,黄连比例越大,吴茱萸比例越小,溶出率越大。而黄连和吴茱萸配伍则有利于吴茱萸中主要生物碱的溶出。2肠段及浓度对于不同配比的黄连吴茱萸的小肠吸收并无明显影响,但黄连吴茱萸2:1和6:1在相同肠段比黄连吴茱萸1:1的吸收要好,说明随着黄连比例的增加,药物的吸收也呈上升趋势。增加黄连的配伍比例,均有利于黄连和吴茱萸主要化学成份的吸收,且黄连吴茱萸配比为6:1时促进了黄连活性成分与吴茱萸活性成分的小肠吸收。3黄连吴茱萸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吸收的转运速率,其中黄连吴茱萸6:1的巴马汀Papp比黄连吴茱萸1:1及2:1的要高,差异有显着性4小檗碱、巴马汀及药根碱血浆动力学参数与黄连吴茱萸配比的比例并不呈现相关性,说明不同的吴茱萸比例配伍黄连在体内吸收利用及消除均不同,但黄连吴茱萸2:1时三个生物碱的CL较小,t1/2β则均较大,说明这个比例的配伍在体内主要往周围组织分布。5黄连吴茱萸2:1及黄连吴茱萸6:1镇痛效果比较明显,有缩短潜伏期和减少扭体次数的作用;黄连吴茱萸6:1及黄连吴茱萸2:1对降低发热大鼠肛温有一定影响;黄连吴茱萸1:1及6:1有一定的止泻作用。

二、黄连、吴茱萸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连、吴茱萸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成分分析及抑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芳香植物概述
    1.2 罗马洋甘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植物挥发油研究进展
    1.4 植物纯露研究进展
    1.5 抑菌实验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主要成分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2.2.2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精制方法优化
        2.2.3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洋甘菊挥发油性状分析
        2.3.2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
        2.3.3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不同方法精制结果分析
        2.3.4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与新疆罗马洋甘菊、德国洋甘菊挥发油成分差异
    2.4 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纯露成分分析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2 方法
        3.2.1 罗马洋甘菊纯露的提取
        3.2.2 罗马洋甘菊纯露的浓缩
        3.2.3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3.3 实验结果
        3.3.1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纯露成分分析
        3.3.2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与新疆罗马洋甘菊、德国洋甘菊纯露成分差异
    3.4 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抑菌活性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微生物菌种
        4.1.2 仪器
        4.1.3 材料
    4.2 方法
        4.2.1 挥发油和纯露提取
        4.2.2 溶液的配制
        4.2.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2.4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4.2.5 不同芳香植物挥发油和纯露配伍不同比例配置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分析
        4.3.2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与雪菊、罗勒挥发油配伍抑菌活性分析
        4.3.3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纯露的抑菌活性分析
        4.3.4 黑龙江罗马洋甘菊纯露和雪菊、罗勒纯露配伍抑菌活性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樟帮”特色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非挥发性指标成分的测定
        2.2 挥发性指标成分的测定
    3 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的优选
        3.1 正交设计与结果
        3.2 工艺验证试验
    4 讨论
第二章 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
        3.1 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共有峰的确定
        3.2 吴茱萸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3.3 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4 讨论
第三章 吴茱萸及其炮制品UPLC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吴茱萸炮制品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2.6 方法学考察
        2.7 样品含量的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吴茱萸及其炮制品挥发性成分研究
    1 仪器与药材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HS-GC-MS条件
        2.3 样品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黄连水炒吴茱萸UPLC-Q-TOF/MS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3)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抗炎活性筛选及新香连丸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研究主要内容
第1章 木香不同部位制备及成分分析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2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木香不同部位制备
        1.2.2 木香醇提物大孔树脂分段
        1.2.3 木香各部位主要成分含量及转移率测定
    1.3 实验结果
        1.3.1 木香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结果
        1.3.2 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标准曲线
        1.3.3 木香药材含量测定结果
        1.3.4 木香各部位经大孔树脂分离后得率
        1.3.5 木香各部位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及转移率
    1.4 小结
第2章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的制备以及含量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萸黄连的制备和提取
        2.2.2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的制备
        2.2.3 HPLC测定各香连丸中主要成分含量
    2.3 实验结果
        2.3.1 萸黄连提取结果
        2.3.2 混合对照品的标准曲线
        2.3.3 精密度实验
        2.3.4 稳定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
        2.3.6 不同香连丸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抗炎活性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及培养
        3.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3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和LPS对 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LPS对 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3.2.5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NO含量的影响
        3.2.6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3.2.7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炎症因子的表达的影响
        3.2.8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2.9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RAW264.7 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3.3.2 LPS对 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3.3.3 NO标准曲线的绘制
        3.3.4 不同LPS浓度对RAW264.7 分泌NO的影响
        3.3.5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3.3.6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
        3.3.7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IL-6 水平的影响结果
        3.3.8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TNF-α、IL-6 蛋白的影响结果
        3.3.9 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新香连丸的急性毒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药物
        4.1.4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预实验
        4.2.2 正式实验
        4.2.3 肝脏组织中GSH、SOD、MDA含量的检测
        4.2.4 回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
        4.2.5 数据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小鼠死亡情况及 LD_(50)
        4.3.2 新香连丸对小鼠毒性症状的影响
        4.3.3 新香连丸对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4.3.4 新香连丸对小鼠回肠形态的影响
        4.3.5 新香连丸对小鼠肝脏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4.3.6 新香连丸对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与意义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左金丸和香连丸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左金丸
    1.2 香连丸
    1.3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左金丸和香连丸色谱-质谱联用的定性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与材料
    2.2 方法
        2.2.1 挥发油提取方法
        2.2.2 醇提物提取方法
        2.2.3 挥发油提取物溶液
        2.2.4 醇提取物溶液
        2.2.5 正构烷烃混合物溶液
        2.2.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2.2.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2.2.8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2.9 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正构烷烃混合物保留指数
        2.3.2 挥发油成分解析
        2.3.3 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
    2.4 小结
第3章 抗腹泻、胃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靶点预测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
        3.2.1 活性成分的选择
        3.2.2 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3.2.3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3.2.4 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左金丸的活性成分的筛选
        3.3.2 香连丸的活性成分的筛选
        3.3.3 潜在的作用靶点的预测和筛选
        3.3.4 相关靶点的富集和通路注释分析
        3.3.5 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构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介绍
        1.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2.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研究概况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二、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胃热证和胃寒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引言
    第一节 基于GC-MS的胃热证和胃寒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的胃热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基于数据融合的胃热证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药性变化机理研究
    一、引言
    第一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证大鼠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热证大鼠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对胃寒证大鼠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连吴茱萸药对化学成分与内源性代谢物关联性研究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结论
第五章 乙醇致胃溃疡模型作为胃热证模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及应用
    第一节 黄连吴茱萸药对对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黄连中主要生物碱对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小檗碱及苦瓜叶皂苷成分配伍对乙醇致胃溃疡的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黄连吴茱萸配伍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吴茱萸配伍的理论基础
2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文献分析
3黄连、吴茱萸配伍的现代研究
4问题与展望

(7)肉桂与黄连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材与试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1 黄连-肉桂挥发油的提取称取
        2.3.2 单味肉桂挥发油的提取
3 结果
    挥发油含量测定
    3.2 挥发油
4 讨论

(8)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3 讨论

(9)黄连饮片与配伍后成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连饮片化学成分的研究
    1.1 生物碱类
    1.2 微量元素
    1.3 挥发油类
2 黄连饮片在配伍使用后成分变化
    2.1 配伍后煎剂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
    2.2 配伍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3 配伍对水提液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10)黄连吴茱萸药对在药物吸收模型上的生物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研究进展
        1 黄连、吴茱萸的文献记载
        2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的历史沿革
        3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
        4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的药理研究
        5 小结
    第二章 药物吸收模型
        1 体外法
        2 在体法
        3 体内法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化学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大鼠在体肠灌注实验研究
        一、单向灌流法研究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化学成份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黄连、吴茱萸配伍药效实验研究
        1 供试品制备
        2 剂量设置
        3 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4 对内毒素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5 对小鼠小肠推进度的影响
        6 讨论
    第四章 黄连吴茱萸配伍细胞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黄连、吴茱萸配伍代谢动力学实验研究
        1 供试品制备
        2 药代动力学实验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药物吸收模型方法学分析
    2 各种吸收模型结果相关性分析
    3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规律的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黄连、吴茱萸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罗马洋甘菊挥发油和纯露成分分析及抑菌实验研究[D]. 付春雪.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2]“樟帮”特色黄连水炒吴茱萸炮制工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 张崇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木香不同部位香连丸抗炎活性筛选及新香连丸急性毒性研究[D]. 杨琴芳. 西南大学, 2019(06)
  • [4]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左金丸和香连丸的化学成分研究[D]. 冯国彬. 佳木斯大学, 2017(03)
  • [5]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药性研究[D]. 李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黄连吴茱萸配伍研究述评[J]. 王静,林晶晶,沈涛,高沁诗. 辽宁中医杂志, 2015(11)
  • [7]肉桂与黄连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 严优芍,钟伟健,孙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22)
  • [8]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9]黄连饮片与配伍后成分对比研究[J]. 张克. 中国当代医药, 2011(26)
  • [10]黄连吴茱萸药对在药物吸收模型上的生物表达研究[D]. 黄雪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黄连、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