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和纤维食物

结直肠癌和纤维食物

一、结直肠癌与纤维食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冲,尹腾飞,彭红叶,刘吉祥,姚树坤[1](2021)在《生活方式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不良生活方式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生活习惯中饮食习惯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影响程度最大,高脂饮食、低膳食纤维饮食、过度摄入红肉等均可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吸烟、饮酒为公认的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与肠道功能紊乱存在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而饮茶、咖啡以及增强运动等生活习惯则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因此,通过干预生活方式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杨静舒[2](2021)在《饮食记录法联合营养教育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饮食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营养教育、饮食记录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患者健康饮食指数、营养状态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今后结直肠癌患者营养教育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饮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的100名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饮食记录联合营养教育组(DE组)、饮食记录组(D组)、营养教育组(E组)以及对照组(C组)。C组通过拍照方式记录饮食内容,由营养支持专科护士评估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 2010,AHEI-2010)得分,并给予营养建议;D组在C组的基础上,应用3日饮食日记记录饮食;E组在C组基础上,接受营养教育课程;DE组患者在使用3日饮食日记的同时,接受营养教育课程。干预分5个周期完成(每次住院化疗时)。每个周期,评估AHEI-2010、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nutrition assessment,PG-SGA)得分情况,分别于T0、T4评估生存质量得分情况。采用SPSS24.0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1.干预前(1)一般资料:四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高、体重、BMI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5),基线可比。(2)结局指标:四组患者AHEI-2010得分、PG-SGA得分、生存质量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5),基线可比。2.干预后(1)AHEI-2010得分:与T0相比,T4时各组AHEI-2010得分均显着改善(P<0.05),其中从T1开始出现组间差异(P<0.05);不同时间,四组患者AHEI-2010得分存在差异(P<0.001),且与不同干预方式间存在协同作用(P<0.001)。四组患者AHEI-2010得分均随时间变化提高,其中DE组改善效果最明显。(2)PG-SGA得分:与T0相比,T4时四组患者PG-SGA得分显着下降(P<0.05)。不同时间四组患者PG-SGA得分存在差异(P<0.001),时间与不同干预方式不存在协同作用(P>0.05)。四组患者PG-SGA得分均在T1存在不同程度升高,在T2下降,并于T3、T4逐渐平稳,其中DE组T4时仍有下趋势,但与其他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3)生存质量得分:四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未见组间、组内差异。结论:1.系统化营养教育、饮食记录均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AHEI-2010得分,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着。2.系统化营养教育、饮食记录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患者PG-SGA得分以及生存质量得分未见改善,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彭长秀[3](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有关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法对符合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症状管理、自我管理的相关条目进行筛选和讨论,形成了初步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函询,对专家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Pub 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相关文献。应用内容分析法识别,提取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相关条目,并通过小组讨论,去粗存精,形成初步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2)专家函询: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过程中,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课题研究小组对提出意见的条目进行讨论和修订,最后形成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本研究大量查阅文献,通过文献初筛和复筛,选出18篇与直肠癌前切除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文献。文献提取结果显示,加强自我管理能促进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2)专家函询:本次研究经过了两轮次临床专家函询,共17名专家参与函询,问卷回收率达100%,体现出较高积极性。本研究函询的专家权威度Cr值较为理想,第一轮为0.78,第二轮为0.89,说明函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专家意见的集中度用变异系数CV和W系数(Kendall协调系数)表示,第一轮德尔菲函询条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65、0.01~0.43。第二轮专家函询后给出的不同条目意见明显减少,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较上一轮也有明显减少,统计结果显示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3、0.01~0.12,表明两轮函询专家的意见相对集中。首轮专家函询计算的W值为0.104,第二轮的W值为0.437,以P<0.05的统计学显着性检验,我们的结果表明函询专家针对各项条目的意见具有较好的集中度。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症状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提取,确定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的具体指标和实施要点,结合专家函询的结果,形成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

韩玮[4](2021)在《苦豆碱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苦豆碱(ALO)对结直肠癌(CR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苦豆碱在CRC中对miR-296-5p和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苦豆碱抗CRC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ALO处理细胞,MTT法检测CRC细胞增殖。2.q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ALO处理CRC细胞中miR-296-5p的表达。3.利用生物信息网站TargetScan V7.2对基于miRNA序列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4.在室温下转染或共转染miR-296-5p mimics、过表达 STAT3 质粒、miR-296-5p inhibitor、siSTAT3,并且予以 ALO 处理。采用 qRT-PCR 检测处理后CRC细胞miR-296-5p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TAT3的表达情况。5.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LO处理后转染的HCT116和SW480细胞增殖影响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影响情况,最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相关影响情况。6.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ALO对采用不同转染方案的HCT116和SW480细胞迁移影响,使用Transwell侵袭试验细胞侵袭影响。7.采用western-blot检测处理后EMT相关蛋白N-cadhe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影响况。结果:1.采用MTT法检测,结果表明ALO对不同CRC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耐性。其中针对不同的CRC细胞抑制作用不同,以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弱,并且SW480细胞的IC50为 0.611mmol/L,而 HCT116 细胞的 IC50 为 1.141mmol/L。2.通过 StarBasev3.0 分析比较了结直肠腺癌和正常样本miR-296-5p,明确了 miR-296-5p再结直肠腺癌中低表达,再通过 qRT-PCR 验证了 CRC 细胞系(SW480、HCT116、HT29、SW620)内 miR-296-5p 的表达低于人肠上皮细胞HIEC,并且miR-296-5p在SW480细胞表达最高,HCT116表达最低。选择SW480细胞和HCT116细胞做为代表,经过ALO处理24h后,检测两者miR-296-5p表达,结果表明ALO能够上调SW480细胞和HCT116细胞miR-296-5p的表达,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采用TargetScan V7.2对miR-296-5p进行靶基因预后,结果提示STAT3是靶基因,并且目标位点位于3’-UTR。构建野生型(STAT3-WT)和突变型(STAT3-MUT)基因靶点STAT3的3’UTR-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对miR-296-5p表达最低的HCT116细胞行miR-296-5p mimic共转染,对miR-296-5p表达最高的SW480细胞进行miR-296-5p inhibitor共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后,结果提示与STAT3-MUT共转染的细胞相比,miR-296-5p mimic和STAT3-WT共转染的HCT116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抑制,而与miR-296-5p inhibitor和STAT3-WT共转染的SW480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增强,从而证明STAT3是miR-296-5p靶基因。4.miR-296-5p mimics和ALO都抑制了 CRC细胞中STAT3的表达,但miR-296-5p inhibitor增强了 STAT3的表达。从而得出结论:上调MIR-296-5p和ALO处理均抑制STAT3的表达。5.上调miR-296-5p和ALO抑制了 CRC细胞的增殖以及Bcl-2的表达,但促进凋亡以及Bax表达,并且这些作用都通过过表达的STAT3逆转。实验结果表明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CRC细胞增殖和凋亡。6.上调miR-296-5p和ALO抑制了 CRC细胞的迁移、侵袭,并且通过过表达的STAT3逆转。实验结果表明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CRC细胞迁移和侵袭。7.上调miR-296-5p和ALO抑制CRC细胞的N-cadherin的表达,但促进E-cadherin的表达,这些作用可以被过表达的STAT3逆转,结果表明: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ALO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CRC细胞增殖。miR-296-5p在CRC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ALO促进miR-296-5p的表达。STAT3是mi R-296-5p的靶基因,上调miR-296-5p和ALO均抑制STAT3的表达。ALO可以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CRC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和EMT。

罗磊[5](2021)在《辣椒和薄荷对结肠癌“炎癌转化”影响作用的网络药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RC)目前仍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每年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所有肿瘤类型当中分别高居第三位及第二位。炎症,尤其是肠道内慢性炎症目前被广泛认为和CRC的发生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类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终发展为结肠癌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且这一风险与疾病的病程,范围及炎症的严重程度显着正相关。此外,大量的临床观察类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meta分析发现饮食模式(促炎和抗炎饮食)与肠道炎症程度及CRC的风险显着相关。辣椒和薄荷是我们日常饮食及生活用品当中的常用辅料或添加剂,然而关于它们对于CRC或相关的高风险人群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结肠癌“炎癌转化”阶段的影响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测序技术的迭代,人们对于肠道中庞大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中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及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是众多研究中的热点。此外,大量的研究认为饮食可迅速的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显着变化,促炎性饮食(红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为主的西式饮食)可促进致病菌的大量扩增和肠毒性代谢物的累积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CRC的发生,而抗炎性饮食(蔬菜,水果,谷物等高纤维为主的饮食)可促进益生菌及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增殖,进而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浓度而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和维持肠道健康。本次研究我们首先通过借助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及手段分别鉴定了辣椒及薄荷中作用于结肠癌“炎癌转化”途径的有效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并对辣椒和薄荷中有效成分进行相关文献分析;进而通过AOM/DSS(AD)小鼠模型,连续动态观察辣椒素和薄荷醇(辣椒和薄荷的主要成分)饮食对AD小鼠“炎癌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目的:1.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策略,初步判断辣椒和薄荷是否会对结肠癌“炎癌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及物质基础;2.通过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AD小鼠),结合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分别观察并验证辣椒素和薄荷醇对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影响作用;借助16SrDNA测序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观察辣椒素和薄荷醇对AD小鼠肠道菌群及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的影响作用,进而阐明辣椒素和薄荷醇影响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是否与肠道菌群及代谢物相关;3.通过实验验证并揭示辣椒素和薄荷醇饮食对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影响作用及相应分子机制,为结肠癌高风险人群的合理饮食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及内容:网络药理学研究:我们分别运用了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借助TCMSP在线数据库,我们分别收集并分析了辣椒和薄荷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分析GSE68306数据集中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鉴定结肠癌“炎癌转化”中的关键靶基因。通过cytoscape插件“bisogenet”分别构建辣椒、薄荷靶点和结肠癌“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关系。进一步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我们分别筛选了辣椒、薄荷与结肠癌“炎癌转化”密切相关的关键靶点,并对这些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明确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及效应。通过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辣椒和薄荷对结肠癌“炎癌转化”影响作用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实验研究:我们分别将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trl组),AD组、辣椒素低剂量组(AD/Cap0.01%)、辣椒素中剂量组(AD/Cap0.02%)、辣椒素高剂量组(AD/Cap0.03%);薄荷醇低剂量组(AD/Men1%)、薄荷醇中剂量组(AD/Men1.5%)、薄荷醇高剂量组(AD/Men2%),每组12只。期间分别收集并观察小鼠生存情况、肠道炎症活动情况、体重变化及摄食量,4个月后处死小鼠并收集肝脾、结肠组织及肠内容物,统计并记录肝脾重量,结肠长度及肿瘤数目,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评估肠道组织增殖蛋白变化,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0和MPO)的表达量,流式细胞术观察脾脏中免疫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MDSC)的浸润情况,16SrDNA测序技术分别检测辣椒素和薄荷醇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布特征的影响,GC-MS法分别检测辣椒素和薄荷醇对AD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第一章:42个有效成分(花生酸、亚麻酸、辣椒素等),9个靶点(ESR1、AR、PPARG、GSK3B、BCL2、RB1、APP、LDHA 和 MAPK8)以及 113 个信号通路(病毒致癌作用,PI3K-Akt、MAPK及IL-17信号通路等)被鉴定为辣椒影响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分子途径。进一步通过文献挖掘我们发现了其中26(62%)个成分具有显着的抗炎抗肿瘤效应,而仅仅4(10%)个成分被研究具有一定的促炎作用。第一部分第二章:高剂量辣椒素可显着的降低AD小鼠的生存率,并减轻AD小鼠的体重。和AD组小鼠相比,辣椒素组小鼠具有显着更多的结肠肿瘤数目及更大的肿瘤体积。辣椒素显着的增加了 AD小鼠的结直肠内的炎症活动,表现为和AD组小鼠相比,辣椒素组小鼠呈现显着更高的DAI分数。另外,我们还发现辣椒素显着的促进AD小鼠的肠道组织病理性损伤及炎性浸润,体现为和AD组小鼠相比,辣椒素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评分,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MPO)及β-catenin、Ki67蛋白的表达更高。辣椒素组小鼠脾脏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MDSC细胞数量显着的高于AD组小鼠。此外,辣椒素可显着的影响的AD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分布特征,具体表现在和AD组小鼠相比,辣椒素组小鼠(AD/Cap)具有更高的α多样性;主坐标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了 Ctrl组、AD组及AD/Cap组之间菌群结构分布特征的显着差异性;另外,在属物种水平上,各组样品物种profiling相应的柱状图及top10物种的star图分析结果表明了:AD/Cap组小鼠粪便中Allobaculum(产丁酸菌)的丰度显着低于AD组小鼠;LEfSe分析结果表明了:和AD组小鼠相比,AD/Cap组中Faecalibaculum属的丰度显着更低。进一步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浓度,我们发现和AD组小鼠相比,辣椒素组小鼠粪便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均下降,其中丁酸浓度下降趋势较为显着。第二部分第一章:35个有效成分(薄荷醇、柚皮素、D-柠檬烯、木犀草素等),16个靶点(EGFR、MAPK1、JUN、CDK2、CDK4、TP53、MAPK14、GSK3B 及 HSP90AA1 等)以及 108 个信号通路(PI3K-Akt、MAPK、Wnt、VEGF、JAK-STAT、NF-κB 及 TNF 信号通路等)被鉴定为薄荷作用于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分子途径。通过对其有效成分进行相关文献挖掘,32(91%)个成分具有显着的抗炎抗肿瘤效应。第二部分第二章:薄荷醇可显着的降低AD小鼠的体重,但对AD小鼠的生存率及摄食量无显着的影响。和AD组小鼠相比,薄荷醇显着的减少了 1-3mm大小的肿瘤数目,而对于3-5mm及大于5mm的肿瘤数目没有显着的影响。薄荷醇可显着降低AD小鼠的结直肠炎的炎症活动,表现为和AD组小鼠相比,薄荷醇组小鼠呈现显着更低的DAI分数。薄荷醇显着的减轻肠道组织病理性损伤及炎性浸润,体现为和AD组小鼠相比,薄荷醇组小鼠具有显着更低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MPO)及β-catenin、Ki67蛋白的表达。另外,和AD组小鼠相比,薄荷醇组小鼠的脾脏中具有显着更低水平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MDSC细胞浸润。此外,薄荷醇显着的改变了 AD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成分,具体表现在和AD组小鼠相比,薄荷醇组小鼠(AD/Men)具有更高的α多样性;主坐标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了Ctrl组、AD组及AD/Men组之间菌群结构分布特征的显着差异性;另外,在属物种水平上,各组样品物种profiling相应的柱状图及top10的star图分析结果表明了:AD/Men组小鼠粪便中Allobaculum(产丁酸菌)的丰度显着高于AD组小鼠;LEfSe分析结果表明了:和AD组小鼠相比,AD/Men组中Roseburia和Intestinimonas属的丰度显着更高。各组小鼠粪便中GC-MS的检测结果表明,和AD组相比,AD/Men组小鼠粪便中各种短链脂肪酸的浓度均升高,其中丁酸、丙酸、戊酸及乙酸上升趋势较为显着。结论:辣椒中大部分成分没有促炎致癌作用,但过量摄入辣椒素具有促进CRC“炎癌转化”的风险,这和辣椒素抑制了 AD小鼠产丁酸菌(Allobaculum和Faecalibaculum)的生长,降低AD小鼠粪便中丁酸浓度相关;薄荷中含有大量的抗炎活性成分,且薄荷醇饮食可显着的抑制CRC“炎癌转化”,这和薄荷醇增加了 AD小鼠产丁酸菌(Allobaculum、Roseburia和Intestinimonas)的丰度及粪便中丁酸浓度相关。

孙娜[6](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认为目的:编制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水平,了解策略实施薄弱环节,评价相关干预效果提供测评工具。方法:1.使用检索策略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回顾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编制和依从性理论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建立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条目池。2.通过德尔菲法对临床医学、护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1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咨询,第一轮对问卷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第二轮对各条目与问卷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形成初始问卷。3.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50名实施三联预康复策略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预调查,明确条目表达的可读性及患者的理解程度。4.采用方便抽样法,在2020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对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结直肠外科264名实施三联预康复策略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5.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选项分布率、相关系数、临界比值法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内容效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问卷效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折半信度分析问卷信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由运动锻炼(7个条目)、营养补充(6个条目)、心理支持(4个条目)和寻求建议(3个条目)4个维度20个条目组成。2.咨询专家的权威性:本研究专家积极系数较高,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判断依据为0.773,熟悉程度为0.933,个人权威系数在0.750~0.900之间,群体权威系数为0.853;各条目重要性均数为3.667~4.500,变异系数为0.114~0.242。3.问卷回收结果:问卷回收264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4.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05%;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在0.867~1.000之间,问卷总体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27,效正后的Kappa值在0.866~1.000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171~0.453(p<0.001),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26~0.790(p<0.001)。5.问卷信度: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619~0.822;问卷总折半信度为0.886(p<0.001),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691~0.890(p<0.001)。结论:本研究编制的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运动锻炼维度、营养补充维度、心理支持维度和寻求建议维度,共20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的现状。

刘洋[7](2021)在《文献计量分析,荟萃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饮食相关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饮食因素与任何类型的癌症都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与结直肠癌的联系极其紧密。但是由于饮食的数量、模式、烹饪方法的变化,对这些饮食成分对结直肠癌风险的影响有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及荟萃分析对饮食相关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做一综合探讨。研究方法:从Web of science检索饮食与结直肠癌风险研究方面的出版物。使用VOS Viewer 1.6.14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分析。网络图被用来评估不同国家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及关键词的共现。于2009年至2011年在三家医院进行了一项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中的患者按年龄,性别和居住城市进行了单独匹配。该研究最终包括了833例结直肠癌病例对照。应用了结构化问卷,以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人口统计和饮食信息。探究茄科蔬菜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无条件逻辑回归来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s)。系统地搜索了Pubmed从最初至2020年的文章,确定关于番茄和土豆摄入量与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文章。基于异质性,使用了随机模型来汇集所包含的证据,还进行了亚组分析,以检验不同组之间的差异。通过异质性检验分析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发表偏倚也通过Egger检验进行评估。结果:共检索到3779篇与饮食与结直肠癌风险研究相关的文章。我们观察到,自1990年以来,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美国是这一领域的主要贡献者,发表了1636篇论文。观察到国家之间和机构之间的积极合作;在整个病例对照研究中,总茄科植物摄入量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没有显着关联。最高摄入量与最低摄入量的调整后OR为2.97(95%CI:1.40-6.28,P=0.028)。在对特定茄科蔬菜的分析中发现了显着的反相关关系,包括茄子(OR=0.27;95%CI:0.18-0.41),甜椒(OR=0.54;95%CI:0.38-0.75)和番茄(OR=0.53,95%CI:0.33-0.85)。在性别分层分析中,茄子和甜椒仍有显着保护作用(P<0.05)。在癌症亚位点分层分析中,茄子对远端结肠癌无保护作用(OR=1.14,95%CI:0.47-2.77);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食用番茄与预防结直肠癌有关(RR:0.73;95%CI:0.60-0.89),而食用土豆与结直肠癌风险无关(RR:1.09;95%CI:0.95-1.25)。结论:自1990年以来,关于饮食和结直肠癌风险的文章逐年增加,美国贡献了最多的出版物。作者、国家和机构之间开展了积极的合作。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扩大和开发新的主题,比如那些可能降低癌症发生风险的主题。这项研究未发现中国东北人食用茄科蔬菜与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有关,但是茄科蔬菜的特定类型可能对癌症的特定亚组具有保护作用。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食用番茄可预防结直肠癌,食用土豆与结直肠癌风险无关。

才馨迪[8](2020)在《延边地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延边地区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治与筛查结直肠癌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9年11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21例根据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分组,将合并2型糖尿病组为观察组(n=141),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为对照组(n=680),比较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民族、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结直肠癌TNM分期、血常规、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125等,分析延边地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及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21例结直肠癌中直肠癌患者369例(44.9%),结肠癌患者452例(55.1%);结肠癌中男性269例(59.5%)、朝鲜族241例(53.6%),直肠癌中男性246例(66.7%)、朝鲜族 165 例(46.5%);结肠癌中 PLT 260.49±95.98x10^9/L,CA125 9.80(6.13-15.80)U/mL,直肠癌PLT 224.30±71.32x10^9/L,CA125 8.10(5.50-12.50)U/mL,两组在性别、民族、PLT和CA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理类型、吸烟史、饮酒史、WBC、HGB、CEA和CA19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龄组之间相比,18-45岁组21例、46-69岁组514例、≥70岁组286例,46-69岁组患病人数最多;不同年龄组中管状腺癌占最多分别是85.7%、85.4%和86.4%,结直肠癌不同年龄组各项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组主要发病症状均为腹痛及腹部不适及便血,分别占85.6%、56.2%和64.0%,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手术切除共803例,结直肠癌TNM分期Ⅱ、Ⅲ和Ⅳ期的CEA和CA125水平均高于Ⅰ期,Ⅳ期的CA199水平高于Ⅰ期,均P<0.05;Ⅱ期和Ⅲ期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125水平低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直肠癌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7.17%高于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4%及延边州成年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4.3%;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间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Ⅰ期、Ⅱ期和Ⅲ期与Ⅳ期结直肠癌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629例(94.6%)和36例(5.4%),合并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122例(88.4%)和16例(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管状腺癌占比分别为88.7%、85.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CA-199水平为12.00(5.60-34.75)U/mL高于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肥胖占比34.0%,高血压占比36.2%,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肥胖占比20.6%,高血压占比23.8%,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肥胖的患病率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高于无合并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延边地区结直肠癌以男性为主;结肠癌中朝鲜族占比高。(2)结肠癌中PLT、CA125水平高于直肠癌,可作为鉴别肿瘤部位的参考指标。(3)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分期相对较晚,易发生远处转移。(4)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较高,评估病情时需考虑2型糖尿病导致的指标结果异常。(5)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或高血压的人群应高度警惕结直肠癌的发生。

朱晨辉[9](2020)在《维生素D控制治疗对肥胖小鼠减肥手术后代谢及慢性炎症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维生素D控制治疗对肥胖小鼠减肥术后代谢及慢性炎症状态的影响目的:目前关于机体维生素D水平、肥胖与机体炎症状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十分清楚。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维生素D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进而通过袖状胃切除术(VSG),探讨维生素D对袖状胃切除术后机体代谢以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给予36只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别喂于含维生素D和不含维生素D的标准饲料联合高脂饲料喂养14周,从而建立维生素D缺乏(VDD)以及肥胖小鼠模型,共分为四组:对照组(Ctrl,n=6),维生素D缺乏组(VDD,n=6),高脂饮食组(HFD,n=12)以及高脂饮食+维生素D缺乏组(HFD+VDD,n=12)。与Ctrl组小鼠相比,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小鼠(包括HFD小鼠和HFD+VDD小鼠)的体重显着增加,HFD+VDD小鼠的血浆VD3浓度显着低于HFD小鼠的血浆VD3浓度,DIO小鼠的血糖水平也明显升高,确认肥胖小鼠造模成功。将HFD小鼠和HFD+VDD小鼠再随机分为两组体重匹配组,对其进行VSG手术或Sham手术。术后给予相同饲料继续饲养12周,然后将小鼠处死。所有小鼠每周记录体重,以及食物摄取量。在14周时,经小鼠眼球取血,测定血浆维生素D浓度。处死前一天,经小鼠尾静脉取血,测定血糖以及胰岛素浓度,同时进行OGTT试验。处死小鼠后收集血液并测定血液中维生素D、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浓度以及血浆炎症因子LPS、IL-1β、IL-10的分泌。取内脏脂肪称重并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在手术后的前6周,与sham组小鼠相比,HFD组小鼠和HFD+VDD组小鼠的体重减轻情况相似;与sham组小鼠相比,VSG术后小鼠的食物摄入减少,第7周以后所有小鼠食物摄入量基本相似。HFD-VSG组小鼠和HFD+VDD-VSG组小鼠在VSG术后体重均减轻。与对应的sham组小鼠相比,VSG术后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显着下降(P<0.01),而HFD-VSG组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较HFD+VDD-VSG组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进一步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VSG手术显着改善了高脂饮食喂食的小鼠脂肪细胞的肥大及脂肪变性(P<0.05),但这种变化在HFD+VDD组小鼠中不明显。VSG术后小鼠血清甘油三酯、ALT和AST水平均下降,与HFD+VDD-VSG组小鼠相比,HFD-VSG组小鼠的ALT和AST水平进一步降低。在VSG手术之前,HFD组和HFD+VDD组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及葡萄糖耐量没有显着差异;VSG术后小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明显下降,糖耐量得到改善,而HFD-VSG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HFD+VDD-VSG组小鼠(P<0.05)。HFD-VSG组小鼠表现出更好的胰岛素抵抗降低以及糖耐量的改善。VSG术后小鼠血浆中LPS、IL-1β水平明显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与HFD-VSG组相比,HFD+VDD-VSG组小鼠回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改变更加明显。结论:维生素D对于VSG术后代谢紊乱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包括维持体重减轻、减轻胰岛素抵抗、减轻肠道炎症、改善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这些结果提示,维持血液循环中维生素D的正常浓度对于VSG术后代谢紊乱的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不同体重指数对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在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相关营养状况及炎症指标的差异,探讨不同体重指数对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了 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某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110例,其中排除病理结果不完整、低体重指数、合并其他部位手术、既往有恶性肿瘤或化疗病史、既往有胃大部切除手术史的病人,最终将71例病人按照BMI(Body mass index)分为超重组(BMI≥25kg/m2)27例,正常体重组(BMI<25kg/m2)44例,就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值、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淋巴结获取量、术后病理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的发生情况、肿瘤距肛缘距离、以及腹部手术史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体重组手术时间为(247.84±62.96)min,超重组手术时间为(261.29±52.48)min。正常体重组手术中出血量为(87.27±96.84)ml,超重组为(95.55±88.80)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灶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体标本类型、环周切缘阴性率、肿瘤侵犯肠壁深度、平均肿瘤直径、淋巴结平均数(包括253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清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125、CA19-9、AFP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ALB、PA)以及炎症应激相关指标(WBC、NEU%、NEU)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正常体重组的血红蛋白(127.90±13.35)g/L明显低于超重组(135.74±16.99)g/L,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两组ALB、PA、HGB明显降低,而WBC、NEU%、NEU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相关指标(WBC、NEU%、NEU)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ALB、PA、HGB差异明显,正常体重组指标均低于超重组(P<0.05)。正常体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17例(38.63%),超重组为 17 例(62.96%,P<0.05)。结论:通过本回顾性研究发现,对于不同体重指数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正常组患者在术后有更高的血清白蛋白降低的风险,同时超重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红蛋白值都明显高于正常组,因此,对于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需要个体化的考量患者自身情况,从而加速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研究结果还需要我们在临床上积累更多的数据来加以验证。在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的同时,腰围以及腰臀比等指标的意义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ERAS,我们则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来提供本土化的证据支持。

田璐[10](2020)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肠息肉是指于肠腔粘膜表面突出的肉眼可见的各种隆起,凸向肠腔,还未确定病理性质的息肉样病变。据研究报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大概在1.4%至20.4%,是大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1],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一半以上的大肠癌是由于肠道腺瘤息肉的癌变所致,因此,大肠腺瘤息肉是最多见的大肠癌癌前状态,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上升的态势,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以及生活节奏都产生显着变化,根据2017年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当前,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虽然渐趋深入,不过治疗手法上较为单一,现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应用最为广泛且最为成熟的技术,但切除息肉未能改变患者机体内环境,因而复发率及恶变率仍居高不下,这使得结直肠息肉的预防更显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列举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有关临床症状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观察表(附录二)。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西省中医院(73例),山西省人民医院(134例),山西大医院(70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20例),共297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山西省中医院(89例),山西省人民医院(86例),山西大医院(41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10例),共226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对问卷中所调查的相关危险因素各自单独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各因素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进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与生活中危险因素的联系。同时,对上述29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的汇总,对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进而对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山西地区结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结果: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风险是男性的53%;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在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着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既往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群的2.264倍,长期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2.369倍;5.纤维蔬菜的摄入,按照250g/日的标准设定,纤维蔬菜的摄入量越多,摄入频率越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越低,发病风险是摄入不足人群的32.7%;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是规律饮食人群的5.731倍。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进食陈醋越多,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越低,偶尔食用,其腺瘤性息肉发病率,为很少或不食用的42.9%,经常食用,比例可进一步降至3.7%;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湿象重于热象;第二、脾虚湿蕴证,第三、寒湿阻滞证,第四、气滞湿阻证,第五、瘀血内停证,还有少量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研究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着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长期吸烟人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高于不吸烟人群。5.足量纤维蔬菜的摄入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

二、结直肠癌与纤维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直肠癌与纤维食物(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方式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饮食方式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1.1 高脂饮食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1.2 高蛋白饮食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1.3 低膳食纤维饮食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1.4 过量摄入红肉与肉加工品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1.5 辛辣刺激饮食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2 饮茶、咖啡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3 吸烟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4 饮酒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5 运动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6 排便习惯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7 心理健康状况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8 小 结

(2)饮食记录法联合营养教育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饮食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饮食记录法
        1.2.2 饮食质量评价方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与脱落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抽样方法与分组
        2.3.3 样本量的估计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收集工具
        2.4.2 营养评估工具
        2.4.3 生存质量评估工具
    2.5 预实验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7.1 自愿原则
        2.7.2 保密原则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脱落病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3.2.1 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3.2.2 患者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3.2.3 患者营养相关资料比较
    3.3 结局指标结果
        3.3.1 AHEI-2010 得分比较
        3.3.2 PG-SGA得分比较
        3.3.3 生存质量得分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四组结直肠癌患者AHEI-2010 得分比较分析
    4.2 四组结直肠癌患者PG-SGA得分比较分析
    4.3 四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分析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知情同意书
    附录2: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卡氏评分表
    附录4:AHEI健康膳食指数量表
    附录5:PG-SGA评估表
    附录6:生存质量量表
    附录7:三日饮食记录表
    附录8:患者营养档案总结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概念
        1.1.2 LARS流行病学特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1.3 LARS的治疗护理现状
        1.1.4 自我管理模式及项目概述
        1.1.5 自我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1.1.6 症状管理理论概念
        1.1.7 症状管理理论为构建LARS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1.1.8 LARS自我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9 构建LARS自我管理方案的必要性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LARS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的构建
    2.1 组建研究小组团队
    2.2 文献研究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筛选
        2.2.3 文献筛选结果
        2.2.4 文献资料提取
        2.2.5 证据综合
    2.3 专家函询——德尔菲法的实施
        2.3.1 专家的选择
        2.3.2 专家函询过程
        2.3.3 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3.4 研究结果
        2.3.5 最终的LARS患者自我管理方案
3 讨论
    3.1 症状经历
    3.2 症状管理策略
    3.3 管理效果
4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4.1 结论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苦豆碱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祖国医学部分
        1.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历史沿革)
        2.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疾病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证型的认识
        2.4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辨病、辩证治疗的认识
        2.5 祖国医药抗结直肠肿瘤的优势
        2.6 中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3. 中药苦豆子及其成分苦豆碱的研究进展
        3.1 中药苦豆子的研究进展
        3.2 苦豆碱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部分
        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病因及机制的研究
        1.1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
        1.2 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
        2 microRNAs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2.1 microRNAs与结直肠癌相关机制研究
        2.2 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临床应用
        3 结直肠癌EMT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ALO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株的培养
        2.2 ALO处理结直肠癌细胞
        2.3 MTT实验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浓度ALO对不同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2 ALO对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的IC50
        4. 总结
    第二部分 ALO对miR-296-5p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利用生物信息网站StarBasev3.0分析miR-296-5p的表达
        2.3 qRT-PCR检测miR-296-5p在不同人结直肠癌细胞及人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2.4 qRT-PCR检测ALO处理后SW480和HCT116细胞miR-296-5p的表达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tarBasev3.0分析miR-296-5p的表达
        3.2 qRT-PCR检测miR-296-5p在不同人结直肠癌细胞及人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3.3 qRT-PCR检测ALO处理后SW480和HCT116细胞miR-296-5p的表达
        4. 总结
    第三部分 STAT3和miR-296-5p存在结合位点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TargetScan V7.2靶基因预测
        2.3 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STAT3 3'UTR片段设计和合成
        2.4 质粒的建立、提取及鉴定
        2.5 细胞转染
        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 V7.2显示STAT3是miR-296-5p的靶基因
        3.2 miR-296-5p mimics能够抑制STAT3-荧光素酶活性
        3.3 miR-296-5p inhibitor增强STAT3-荧光素酶活性
        4. 总结
    第四部分 ALO和miR-296-5p对结直肠癌细胞STAT3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ALO处理结直肠癌细胞
        2.4 qRT-PCR实验
        2.5 Western blot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qRT-PCR检测miR-296-5p mimics、STAT3过表达、ALO等不同处理后HCT116细胞中miR-296-5p的表达
        3.2 qRT-PCR检测miR-296-5p inhibitor、siSTAT3、ALO等处理后SW480细胞中miR-296-5p的表达
        3.3 Western blot检测miR-296-5p mimics、STAT3过表达、ALO等处理后HCT116细胞中STAT3的表达
        3.4 Western blot检测miR-296-5p inhibitor、siSTAT3、ALO等不同处理后SW480细胞STAT3的表达
        4. 总结
    第五部分 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Clone formation assay)
        2.4 细胞凋亡检测(Cell apoptosis detection)
        2.5 Western-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克隆形成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增殖
        3.2 克隆形成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增殖
        3.3 细胞凋亡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凋亡
        3.4 细胞凋亡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增殖
        3.5 HCT116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3.6 SW48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4. 总结
    第六部分 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划痕愈合实验
        2.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3. 结果
        3.1 划痕愈合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迁移
        3.2 划痕愈合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迁移
        3.3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侵袭
        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侵袭
        4. 总结
    第七部分 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 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Western blot实验
        3. 结果
        3.1 Western blot检测HCT116细胞EMT相关蛋白N-cadherin(N-cad)和E-cadherin(E-cad)的表达
        3.2 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EMT相关蛋白N-cadherin (N-cad)和E-cadherin (E-cad)的表达
        4.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辣椒和薄荷对结肠癌“炎癌转化”影响作用的网络药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饮食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2. 肠道菌群介导的饮食对结肠癌“炎癌转化”的调控作用
    3. 中医药对结肠癌“炎癌转化”的认识
    4. 科学问题的提出
第一部分 辣椒饮食(促炎性饮食)对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影响作用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辣椒影响结直肠癌“炎癌转化”过程的网络药理研究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辣椒素促进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辣椒素促进结肠癌“炎癌转化”的药效学研究
        1. 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辣椒素促进结肠癌“炎癌转化”的机制研究
        1. 目的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薄荷饮食(抗炎性饮食)对结肠癌“炎癌转化”的影响作用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薄荷影响结直肠癌“炎癌转化”过程的网络药理研究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薄荷醇抑制结直肠癌“炎癌转化”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薄荷醇抑制结肠癌“炎癌转化”的药效学研究
        1. 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薄荷醇抑制结肠癌“炎癌转化”的机制研究
        1. 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论文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综述 基于肠道菌群的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炎癌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4.1 加速康复
        1.4.2 预康复
        1.4.3 三联预康复策略
        1.4.4 依从性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回顾
        2.2.2 专家咨询
        2.2.3 预调查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4.1 条目分析
        2.4.2 问卷信效度检验
    2.5 质量控制
        2.5.1 问卷编制阶段
        2.5.2 问卷调查阶段
        2.5.3 数据录入、分析阶段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专家咨询结果
        3.1.1 专家基本资料
        3.1.2 咨询结果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3 项目分析
    3.4 效度分析
        3.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4.2 各因子之间及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性
        3.4.3 内容效度分析
    3.5 信度分析
    3.6 最终问卷
    3.7 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现状
4 讨论
    4.1 问卷的编制过程评价
    4.2 问卷的信效度评价
        4.2.1 问卷的效度评价
        4.2.2 问卷的信度评价
    4.3 问卷的重要性
    4.4 问卷的应用价值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症患者三联预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文献计量分析,荟萃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饮食相关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文献计量分析
        2.1.1 数据来源和检索策略
        2.1.2 数据分析
    2.2 病例对照研究
        2.2.1 伦理声明
        2.2.2 研究对象
        2.2.3 .数据收集
        2.2.4 统计分析
    2.3 .荟萃分析
        2.3.1 文献检索策略
        2.3.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3 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2.3.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计量分析
        3.1.1 被引文献前10位
        3.1.2 发文数量
        3.1.3 发文量前十名作者,国家,机构,期刊
        3.1.4 Lotka定律
        3.1.5 布拉德福定律
        3.1.6 国家和机构合作
        3.1.7 关键词共现
    3.2 病例对照研究
        3.2.1 基本特征
        3.2.2 饮食习惯和选择膳食摄入量
        3.2.3 基于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3.2.4 亚组分析
    3.3 荟萃分析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3 Meta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
        3.3.4 异质性检验
        3.3.5 发表偏倚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饮食相关因素与结直肠癌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延边地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结直肠癌的分组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延边地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
    3.2 结直肠癌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结直肠癌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维生素D控制治疗对肥胖小鼠减肥手术后代谢及慢性炎症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维生素D控制治疗对肥胖小鼠减肥术后代谢及炎症状态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体重指数对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2.1 前言
    2.2 资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与展望
    2.6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10)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表
    1.8 统计方法
2.研究数据分析
    2.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与性别、年龄关系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2.4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2.5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症状体征聚类分析结果
    2.6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四诊症状快速聚类结果
3.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因素调查结论
    3.2 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调查结论
    3.3 本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结直肠息肉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结直肠癌与纤维食物(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方式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J]. 王一冲,尹腾飞,彭红叶,刘吉祥,姚树坤. 医学综述, 2021(13)
  • [2]饮食记录法联合营养教育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饮食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杨静舒.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D]. 彭长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苦豆碱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D]. 韩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辣椒和薄荷对结肠癌“炎癌转化”影响作用的网络药理及实验研究[D]. 罗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结直肠癌患者三联预康复策略依从性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D]. 孙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文献计量分析,荟萃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饮食相关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D]. 刘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延边地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分析[D]. 才馨迪. 延边大学, 2020(05)
  • [9]维生素D控制治疗对肥胖小鼠减肥手术后代谢及慢性炎症状态的影响[D]. 朱晨辉. 扬州大学, 2020(01)
  • [10]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田璐.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标签:;  ;  ;  ;  ;  

结直肠癌和纤维食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